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

.

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

导读: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

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

正常的生命活动。

同时,人体又是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神经系统能感受到外部

环境的变化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进行迅速而完善的调整,使人体适应

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见,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调

节作用,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特别是大脑皮层不仅进化成为调

节控制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而且进化成为能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

因此,人类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神经系统由中枢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组成。

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两者在结构和功

能上紧密联系,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以及各种神经节组成。能协调体内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成为完整的

一体,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

脑部

脑干脑室系统

大脑供血动脉 3D 扫描 CT 成像磁共振成像&人脑模型对比

人脑区域图

神经分布图小脑皮质结构

小脑

脑岛基底核

海马和穹窿

各种剖面图

12对颅神经各自对应的脑区

形象记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几种常见致死性脑病的 CT 表现

脑损伤

不同部位脑病的瞳孔变化

常见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品

神经外科解剖

神经外科解剖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1.从形态和功能上分为(1)中枢部:包括脑和脊髓,也称中枢神经系统,含有绝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2)周围部:是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即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又称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 2.根据周围神经在各器官、系统中所分布的对象不同,又可把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3.传入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中,感觉神经的冲动是自感受器传向中枢,故有称传入神经。 4.传出神经:运动神经的冲动是自中枢传向周围,故又称传出神经。 5.内脏运动神经有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元 (1)不同神经元的形态大小差异较大,其胞体有圆形、梭形和锥形等。 (2)每个神经元又可以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3)胞体为神经元的代谢中心,胞体内的细微结构与其他的细胞大致相似,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膜,此外,还含有神经细胞所特有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二)神经胶质 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1.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 2.白质: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聚集的部位,因髓鞘含有类脂而色泽白亮而得名。 3.皮质:皮质灰质在打、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

4.髓质: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成为髓质。 5.神经核: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6.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 7.纤维束: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8.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在一起称为神经。 9.神经外膜: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外膜。 10.神经束膜:结缔组织深入神经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绕之,称神经束膜。 11.神经内膜:抱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内膜。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 1.定义: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 2.反射式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3.反射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第一部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各部位外部结构名称 脊髓(Spinal cord)

三、脊髓节与脊柱的关系: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的头三个月里, 脊髓和脊柱几乎等长, 所有脊神经根均平于相对应的椎间孔;自胎儿四个月起,脊柱生长速度较脊髓生长要快,故成人两者长度不一致.脊髓下端只达到第一腰椎体下缘. 成人: C1~C4脊髓节大致和相对应的颈椎相平对 C5~C8脊髓节约比相应的椎体序数高半个椎体 T1~T4脊髓节相对于第六、七颈椎体之间 T5~T8脊髓节大约高一个椎体 T9~T12脊髓节大约高一个或一个半椎体 全部腰脊髓节约平对第十一、十二胸椎体 全部骶尾脊髓节与第一二腰椎体平齐。 附件一:脊髓节段与体表标志 骨性标志: 颈根部最凸显的棘突尖 C7 两侧肩胛岗内侧段连线 T3 两侧肩胛下角连线 T6 脐平面 L3 两髂嵴最高点连线 L4 两髂后上棘间连线 S2

脑干(Brain stem) 一、脑干的特点: 延髓下端平枕骨大孔与脊髓连续.向上与脑桥延续脑干组成脑桥为脑干中部膨大部份 中脑脑干上端较细部份向上与间脑相连 在腹侧面:延髓与脑桥之间有桥延沟,中脑上界为视束 在背面:延髓与脑桥之间以髓纹为界 脑桥与中脑之间以下丘下缘为界 中脑上端以上丘上缘为界 自上而下脑干依次与第3~12对脑神经相连 (一)延髓: 延髓下部外形与脊髓相连,前后分别有前正中裂,后正中沟以及成对的前外侧沟,后中间沟,后外侧沟,延髓上段由于脑干结构的重新组合致使形态发生了改变。 (二)脑桥: 分背腹二部,背部称脑桥被盖;腹部称脑桥基底部。 脑桥基底部(纵横纤维及脑桥核组成)。基底沟(腹侧正中线上),两侧有纵行隆起,含锥体束及脑桥核。脑桥臂(小脑中脚)为脑桥灰质发出的横行纤维。三叉神经根(在脑桥基底部外侧端)较大的为感觉根,较小的为运动根。三叉神经根穿出处常作为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的分界。桥延沟(横沟)为桥延分界。此沟正中部向外依次为第6,7,8对颅神经出脑。 脑桥被盖部:内含脑神经核、升降的神经束及网状结构之核。 脑桥被盖部形成菱形窝底的上部,两侧有结合臂或小脑上脚,被小脑覆盖。小脑上脚是一对连接小脑与中脑的扁纤维束。左右结合臂之间的白质薄板名前髓帆(上髓帆), 与前髓帆对应的在菱形窝下部有后髓帆(下髓帆)。滑车神经于前髓帆内交叉后由其背侧出脑,结合臂外侧的小三角区名为丘系三角(外侧丘系通过该区深面)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中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中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 断 神经病学医学网整理:玄之玄 精品推荐,干货较多,建议认真阅读每一段话,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意想不到的收获,亲测有效!学习就是这样,不要怕麻烦,话不多说,小板凳搬来,一起学习吧! 中脑位于脑干上端,介于脑桥和间脑之间,是脑的六个部分中最小和最少分化的部分,仍保持胚胎期神经管原始形态,只是管壁增厚,管腔缩小。中脑斜行通过小脑幕切迹,与脑桥、小脑和间脑相连,其两侧紧邻海马回。人的中脑长约15~20mm。在外形上,其上下端的界限,在背侧面的范围是下起滑车神经出脑处,上达松果体根,即由四叠体所构成;腹侧面下界为脑桥上缘,上界为视束,主要由大脑脚组成。中脑内有中脑水管(或称大脑导水管)连通第四脑室与第三脑室。 1.中脑的外形(见图2-16、图2-17): 中脑由背侧的四叠体及腹侧的大脑脚构成。在中脑的背侧部可见两对小圆丘称为四叠体。嘴侧一对称上丘,为皮质下视反射中枢,尾侧一对称下丘,为皮质下听反射中枢(上视下听)。两侧上、下丘向前外上方各延伸一条隆起,分别与间脑的外、内侧膝状体相连(内听外视),称为上、下丘臂。在下丘臂的尾侧,为丘系三角。在左、右下丘之间有一皱襞,连于前髓帆,称为前髓帆系带。其两侧有滑车神经出脑。在中脑的腹侧有两条呈倒"八"字形的粗大纵柱,称大脑脚。由脑桥上缘伸向外上方,其上端有视束环绕。两侧大脑脚之间的凹陷处,称脚间窝。窝底的灰质层内有被血管穿过的许多小孔,称为后穿质。在大脑脚的内侧面有一纵行沟,称为动眼神经沟,在沟内有动眼神经根自此出脑,在大脑脚的外侧也有一纵行沟,称为中脑外侧沟。 中脑的内部结构可通过两个有代表性的横切面来观察,即经下丘和上丘横切面。从横切面上看,中脑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图2-41、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三部分组成。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一部分,由轴突和神经胶质组成。灰质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聚集地,而白质则是神经纤维的聚集地,由髓鞘包裹。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被称为皮质,而在深部的白质被称为髓质。神经核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的聚集地,而神经节则是周围神经系统内的聚集地。纤维束是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纤维的聚集体,而神经则是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的聚集体。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椎管内,长度约为 45厘米,从枕骨大孔到L1下缘末端变细,形成脊髓圆锥。脊 髓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和白质。灰质分为前角和后角,前角内是躯体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和梭内肌,后角边缘是固有胶胸核,而后角固有核的轴突则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或下降联络不同节段。侧角位于T1-L3,管理 交感神经S2-4和副交感神经。白质包括前、后和侧三索,联 络脑和脊髓的长纤维,连接各节段的固有束,以及连接两侧前

索的白质前联合。S1包括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和楔束核,传导同侧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内→外侧骶→腰→胸→颈。S2包括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传导侧束的痛觉和温度觉,前束传导粗略触觉,均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S3和S4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X1包括侧索、前索和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和前角运动神经元,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内→外侧与S2同。X2包括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而X3包括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脊髓的功能包括传导反射。___—色夸综合征是脊髓半横断的结果,前角损伤则会导致脊髓灰质炎。 脑干是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的,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有12对脑神经,它们的名称可以用“修饰演化茶盏免听设宴秘府舌下”来记忆。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底部的菱形窝,向上连接中脑水管,向下连接脊髓中央管。 脑膜和脑的血管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脑的被膜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硬脑膜是最外层,可以

周围神经解剖

周围神经解剖 周围神经系统解剖 总论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其一端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或脊髓,另一端借各种末梢装置连于身体各系统、器官。其中与脑相连的部分称为脑神经cranial nerves,共 12对;与脊髓相连的为脊神经spinal nerves,共31对。如果以周围神经系统在身体各系统、器官中的不同分布对象来区分,周围神经系统则又可分成躯体神经somatic nerves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s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然而,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都需经脑神经或脊神经与中枢神经相连,因此,在脑神经和脊神经内均含有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成分。为了叙述简便,一般把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三部分。 在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中,各自都含有感觉和运动成分。在周围神经中的感觉神经成分是将神经冲动由感受器传向中枢神经系,因此,又称为传入神经afferent nerves;运动神经成分则是将神经冲动由中枢神经系传出达周围的效应器,故又称为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s。因为内脏神经的传出部分专门支配不直接受人主观意志控制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运动,故又将内脏传出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或植物神经系统 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根据形态、功能和药理特点又将内脏传出神经分成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和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erve两部分,后面章节将有详述。 一、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中,神经元胞体聚集构成了神经节ganglion。神经节包括脑、脊神经节和内脏运动神经节。脑、脊神经节均属感觉性神经节。 脑神经节连于脑神经上,形状不定,周围有结缔组织被膜,节内神经元为假单极或双极,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不

人体解剖学 44神经系统概述,脊髓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由众多的神经细胞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起着联络和调节机体的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图11-1)。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脑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成为思维和语言的器官,使人类超越了一般动物的范畴,不仅能被动的适应和认识世界,而且能主观能动的改造世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 第一节概述 神经系统在形态上和机能上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学习方便,可按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分区 按所在位置及功能区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cranial nerves)和与脊髓相连31对脊神经(spinal nerves)。 按所支配的对象及其纤维成分区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又分为躯体感觉神经(传入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传出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神经。躯体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在脑和脊髓内;周围部称躯体神经,包括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两种神经纤维成分,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器(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器的运动及感觉。内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也在脑和脊髓内;周围部称内脏神经,包括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两种神经纤维成分,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 其中支配平滑肌、心肌运动和腺体分泌的内脏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非常复杂,但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即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称反射弧。反射弧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反射活动将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常用检查反射的方法来诊断神经系统的疾病。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在神经系统中,由于神经元胞体和突起聚集的部位和排列方式不同,故用不同的术语表示。

人体解剖学 51脊神经

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成分,包括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和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两者都包含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两种成分。为了便于叙述,通常将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3 部分。 一、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 对、骶神经5 对和尾神经1 对。每对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连于脊髓,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并穿出椎间孔。第1 对颈神经由第2 颈椎上方穿出椎管,其他脊神经由相应的椎间孔穿出椎管,第5 对骶神经和尾神经由骶管裂孔出椎管(图11-29)。椎间孔周围的结构发生改变,如椎间盘突出、椎骨骨折等都会累及脊神经。 图11-29 脊神经分布模式图 脊神经前根含有前角发出的躯体运动纤维和侧角发出的内脏运动纤维;后根含有传入脊髓的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因此,每对脊神经都是混合性神经。脊神经离开椎管后,即分为前、后两支。后支比较细小,分布于项、背、腰、骶部的皮肤和深层的肌肉;前支粗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部和四肢的皮肤与肌肉。除胸神经前支保留明显的节段性分布外,其余脊神经的前支均交织成神经丛,由各丛再分支分布于相应的区域。神经丛包括: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一)颈丛 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分出浅支和深支。 颈丛的浅支属于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深筋膜至皮下,呈放射状分支,分布于枕部、耳后部、颈前部和肩部等处的皮肤(图11-30)。颈部手术时,可在胸锁乳突

肌后缘中点进行阻滞麻醉。深支分布于颈深部肌和膈。 膈神经为深支中最大者,属于混合性神经(图11-31)。向下经锁骨下动、静脉之间入胸腔,沿心包外侧抵达膈,运动纤维支配膈的运动;感觉纤维分布于心包、胸膜和膈下面中央部的腹膜,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还分布于肝和胆囊表面的腹膜。膈神经受刺激时产生呃逆,受损伤时产生膈肌麻痹,出现呼吸困难。 考点提示:膈神经的走行。 图11-30 颈丛皮支 图11-31 膈神经 (二)臂丛 臂丛由第5~8对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经锁骨后上方向外下进入腋窝,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各束发出到上肢的神经(图11-32)。 臂丛在锁骨中点的后上方位置表浅,分支集中,临床上常在此处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解剖学习

神经解剖学习 脑干( brain stem)上与间脑下与脊髓相连,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内部结构主要有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 1.脑干神经核为脑干内的灰质核团(图-1、图-2)。中脑有第Ⅲ、Ⅳ对脑神经的核团;脑桥有第V、Ⅵ、Ⅶ、Ⅷ对脑神经的核团;延髓有第Ⅸ、X、Ⅺ、Ⅻ对脑神经的核团。除上述脑神经核以外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和楔束核)及与锥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等。 2.脑干传导束为脑干内的白质,包括深浅感觉传导束、锥体束、锥体外通路及内侧纵束等。 3.脑千网状结构脑干中轴内呈弥散分布的胞体和纤维交错排列的“网状”区域,称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其中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为网状核,与大脑皮质、间脑、脑干、小脑、边缘系统及脊髓均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脑干网状结构中有许多神经调节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血压反射中枢、呼吸中枢及呕吐中枢等,这些中枢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状结构的一些核团接受各种信息,又传至丘脑,再经丘脑非特异性核团中继后传至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以维持人的意识清醒,因此被称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如网状结构受损,可出现意识障碍。 图-1脑干内脑神经核团(背面) 图-2脑干内脑神经核团(侧面)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脑干病变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病变水平的高低可依受损脑神经进行定位,如第Ⅲ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中脑;第V、Ⅵ、Ⅶ、Ⅷ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脑桥;第Ⅸ、X、Ⅺ、Ⅻ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延髓。脑干病变多见于血管病、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等。 延髓( medulla oblongata) (1)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主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

神经解剖名词解剖

1.nervous system :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 附着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经组成。 2.reflex arc:反射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 3.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 周围神经系统,指附着于脑和脊髓的神经, 包括脑神经、脊神 经、内脏神经。 4.neuron :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nerve cell,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 单位,具有感受刺 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每个神经元都可以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5.nissl body : 尼氏体,是神经细胞所特有的结构,其化学成分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常称为 核蛋白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6.axon : 轴突,是神经元的主要传导装置,它能将信号从其起始部传到末端。 7.轴浆运输:轴突因缺乏核糖体而不能合成蛋白质,新合成的大分子并组装成 细胞器的过程 都是在胞体内完成的,这些细胞器可以在胞体与轴突之间进行单向或双向流动,这种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8.郎飞节:在有髓纤维相邻两节髓鞘之间处称郎飞节,该处轴突裸露。神经冲动在有髓纤 维中以跳跃的方式传导。因此,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髓鞘厚薄和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成正比,即神经纤维越粗、髓鞘越厚,其传导电信号的速度就越快。 9.chemical synapse : 化学突触,依靠化学物质——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进行冲动的传 递,称为化学突触。包括三部分:突触前部presynaptic element、突触后部postsynaptic element 和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10.glia : 神经胶质,或称神经胶质细胞glial cell .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间质或支持细胞,一 般没有传递冲动的功能,其数量是神经细胞的10-50倍。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等作用外,由于有许多神经递质的受体和离子通道,因而对调解神经系统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神经胶质始终保持其分裂能力,在病理情况下,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可形成瘢痕,而NC不能分裂。 11.gray matter: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因富含血管 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 12.cortex:皮质,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 13.white matter:白质,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白亮。

彩图解剖学解读:腹部-神经、淋巴

彩图解剖学解读:腹部-神经、淋巴4-9 腹部的自主神经和神经节

1. 右大、小内脏神经 2. 右交感干 3. 第二和第三腰内脏神经 4. 盆腔内脏神经 5. 右下左下腹神经到下腹部(盆腔)丛 6. 上腹下丛 7. 肠系膜下神经节 8. 肠系膜上神经节和丛 9. 腹腔神经节 10. 迷走神经干:前和后 点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的腹腔内脏。交感神经走行于胸内脏神经(从脊髓水平T5-12)和腰椎盘(上腰椎水平)突触主要集中在3大类: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神经节。神经丛继续从这个最下神经节引起的上腹下神经丛,为盆腔脏器提供交感神经支配。 副交感神经支配的内脏上三分之二(来自前肠和中肠的胚胎肠道部分)来自迷走神经。对腹部和盆腔脏器的剩余部分(胚胎后肠)从S2,S3和S4接受副交感神经,通过盆腔内脏神经。 这些自主神经纤维大多通过腹腔干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和下动脉到达内脏。 临床:自主神经纤维在肠神经系统的神经节细胞肠神经节突触,内在神经丛(肌间和粘膜下)对肠功能的精细控制。 4-10 自主反射通路:图式

1. 背根(脊髓)神经节

2. 白交通支 3. 灰交通支 4. 交感神经节 5. 肠系膜上神经节 6. 腹腔神经节 7. 迷走神经 (CN X) 8. 腹(前)根 9. 中间外侧细胞柱 点评:这个模式显示腹部内脏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一般模式。 神经节交感神经纤维可以在交感神经干的神经节中突触,当然通过内脏神经突触连接在诸如腹腔或肠系膜上神经节之间的附属神经节(本示例)中,或直接传递到肾上腺髓质(未显示)。 腹部内脏上三分之二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由迷走神经传递,其将节前纤维直接发送到受神经支配的器官的壁。这些纤维结束于内脏壁的末端神经节,其产生短的节后纤维。 临床:疼痛的感觉从肠道(主要来自扩张或炎症)是由传入神经纤维的神经细胞体位于脊髓水平的T5-L2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因此,内脏痛往往是指相应的脊髓段接收内脏传入提供系体体区(感觉)输入。这称为牵涉痛。 4-11 肾脏、输尿管、膀胱的神经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神经胶质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与树突集聚之处 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 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 形态与功能相似得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得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纤维束fasciculus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得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spinal cord *椎管内45cm 枕骨大孔—L1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颈膨大(C5-T1) 腰骶膨大(L2-S3) *CTLSCo 4848440 -1-2-3 脊髓得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或下降联 络不同节段。 *侧角T1-L3交感神经S2-4副交感神经。 白质:*前后侧三索 *联络脑与脊髓长纤维 联络各节段得固有束

连接两侧前索得白质前联合 S1*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传导同侧躯干、四肢得本体感觉与皮肤得精细触觉 *内→外侧骶→腰→胸→颈。 S2*侧索得前部与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 *侧束传导痛觉与温度觉 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就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S3 S4传导躯干下部与下肢得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束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 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外侧与S2同 X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X3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 脊髓功能:传导反射 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征前角损伤----脊髓灰质炎 脑brain 延髓、脑桥与中脑合称为脑干brain stem 12对脑神经修饰演化茶盏免听设宴秘府舌下 第四脑室:*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底部菱形窝 *向上→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向下→脊髓中央管 向后、外侧→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 滑车神经就是唯一附着于脑干背面得脑神经。 脑干得内部结构灰质:脑神经核见P299

系统解剖学神经部分归纳总结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脊髓 Spinal Cord 一、位置和外形 (1)位置: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L1下缘,新生儿平L3 (2)外形: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1.膨大2:颈膨大(C4 ~ T1),腰骶膨大(L2 ~ S3) 2.纵沟6: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走出;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进入。 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 3.终丝: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 4.马尾: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 (3)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与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节(颈8、胸12、腰5、骶5、尾1) 二、内部结构: (一)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 (二)灰质:呈“H”形或蝶形,可分为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三部分 1.后角: ①缘层: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②胶状质:分析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③后角固有核: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其轴突至对侧白质组成脊髓丘脑束,此外还接受大脑皮质下行纤维。 2.中间带: ①胸核(C8 ~ L3):发出纤维经同侧白质上行,止于小脑 ②中间内侧核:接受后根内脏感觉传入纤维 ③中间外侧核(T1~L3):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④骶副交感核(S2~4):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3.前角: ①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肌。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②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③Renshaw细胞:抑制α-运动神经元 (三)白质 1.三个索: ①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②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③后索:后中间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2.白质前连合:由横行的越边纤维组成 3.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区 上行纤维束 纤维束名称位置功能 薄束后索内侧部同侧下半身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楔束后索外侧部同侧上半身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后束外侧索边缘后部下肢和躯干下部非意识本体觉 脊髓小脑前束外侧索边缘前部 脊髓丘脑束外侧索和前索肢体对侧伴痛、温觉(侧束) 和粗触觉及压觉(前束) 下行纤维束 纤维束名称位置功能 皮质脊髓侧束外侧索同侧骨骼肌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前索双侧躯干肌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外侧索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前庭脊髓束前索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 网状脊髓束前索和外侧索协调随意运动 顶盖脊髓束前索协调颈肌的随意运动 内侧纵束前索协调眼球和头、颈的运动 固有束:位于灰质周围,负责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联络 第二节:脑干 Brain Stem 组成:延髓 (medulla oblongata)、脑桥 (pons)、中脑 (midbrain) 一、脑干的外形 (一)脑干的腹侧面 1.延髓: ①锥体:锥体束 ②锥体交叉: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 ③橄榄:下橄榄核 ④前外侧沟:舌下神经 ⑤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2. 脑桥: ①基底沟:基底动脉 ②脑桥基底部(三叉神经) ③小脑中脚(三叉神经) ④延髓脑桥沟: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⑤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 3.中脑: ①大脑脚底:下行纤维束 ②脚间窝: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③后穿质 (一)脑干背侧面 1.延髓: ①上部:菱形窝的下半 ②下部:薄束结节:薄束核;楔束结节:楔束核;小脑下脚 2.脑桥: ①构成菱形窝的上半 ②小脑上脚 ③上髓帆:其上方有滑车神经出脑 3.中脑: ①上丘(视觉反射中枢):上丘臂 ②下丘(听觉反射中枢)→下丘臂 (二)第四脑室 1.位置: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 2.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3.境界: ①下外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②上外界:小脑上脚 ③外侧角 (1)第四脑室顶: ①前部:上髓帆②后部: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 ③三个孔:第四脑室正中孔;第四脑室外侧孔(2个)。 (2)连通关系 ①第四脑室→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 一、脑干的内部结构 (一)脑神经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动眼神经核中脑上丘Ⅲ上睑提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 滑车神经核中脑下丘Ⅳ上斜肌 展神经核脑桥Ⅵ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延髓Ⅶ舌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三叉神经运动核脑桥Ⅴ咀嚼肌 面神经核脑桥Ⅶ面j、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镫骨肌疑核延髓Ⅸ,Ⅹ,Ⅺ软腭、咽、喉及食管上部骨骼肌 副神经核延髓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动眼神经副核中脑Ⅲ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脑桥Ⅶ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下泌涎核延髓Ⅸ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延髓Ⅹ颈部、胸、腹腔大部分脏器 4.内脏感觉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孤束核延髓Ⅶ,Ⅸ,Ⅹ味觉和内脏一般感觉 5.一般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三叉神经中脑核中脑Ⅴ咀嚼肌的本体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脑桥Ⅴ头面部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延髓Ⅴ头面部痛、温觉 6.特殊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前庭神经核脑桥、延髓Ⅷ平衡觉 蜗神经核脑桥、延髓Ⅷ听觉 (1)非脑神经核(传导中继核) 非脑神经核位置 红核、黑质、上丘灰质层、下丘核中脑 脑桥核、蓝斑核脑桥 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延髓 (2)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薄、楔束→薄楔束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三叉丘系: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4.外侧丘系:蜗神经→蜗神经核→下丘核 (3)下行纤维束:锥体束 1.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侧束 2.不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前束 (4)脑干网状结构 1.位置:位于脑干内神经核与上、下行纤维束之间 2.功能: ①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传导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水平、清醒状态 ②躯体运动调节系统:通过网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 ③生命运动中枢:延髓网状结构内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调节心、血管运 动和呼吸运动 第三节:小脑 The Cerebellum (一)位置和外形: 1.位置: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背侧,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2.形态:①小脑蚓②小脑半球③小脑脚④小脑扁桃体:靠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增 高时,可引起小脑扁桃体疝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三层——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髓体:小脑内部的白质 3.小脑核:①齿状核;②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③顶核 (三)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 1.形态学分叶 ①前叶:小脑上面原裂以前 ②后叶:小脑原裂与外侧裂之间 ③绒球小结叶:小脑下面借后外侧裂与后叶分界 2.机能分区 ①前庭小脑;②脊髓小脑;③大脑小脑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1.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原小脑 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小脑下脚→前庭小脑→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 束、内侧纵束→躯干肌及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脊髓小脑(小脑蚓和小脑半球中间部及相关的顶核与中间核):旧小脑 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上、下脚→脊髓小脑 ①小脑蚓→顶核→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脊髓前角 ②中间部皮质→中间核→小脑上脚→对侧红核;红核脊髓束→前角 中间部皮质→中间核→小脑上脚→对侧丘脑→大脑皮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 角 功能: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3.大脑小脑(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新小脑 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中脚→大脑小脑→齿状核→小脑上脚→丘脑、红核→大脑皮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 功能: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五)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①原小脑综合症: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②新小脑综合征: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意向性震颤等 第四节:间脑 The Diencephalon (一)位置分部: 1.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掩盖,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 2.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 一、神经系的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 1.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胞质内除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外,还含有特有的神经原纤维及尼氏体。神经元的突起根据形状和机能又分为树突dendrite 和轴突axon。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各类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多少不等,形态各异。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长短不一,胞体发生出的冲动则沿轴突传出。 根据突起的数目,可将神经元从形态上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大类。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觉神经节内,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接受内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胞体和中枢突将冲动传至中枢;运动神经元又名传出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髓的运动核内或周围的植物神经节内,为多极神经元,它将冲动从中枢传至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是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起联络、整合等作用,为多极神经元。 2.神经胶质 神经胶质neuroglia数目较神经元,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胞

解剖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一、大纲要求 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 2.理解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3.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与内部结构 4.掌握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5.了解脊髓的功能。 6.掌握脑干的外形、结构。 7.理解小脑、间脑的位置、外形与结构。 8.掌握端脑的外形与结构。 9.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 10.理解脑脊液及其循环。 11.理解脑和脊髓的血管。 12.了解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13.理解脊神经的组成和分布。 14.理解脊神经丛的位置及分支、分布。 15.理解十二对脑神经的分布、性质及其功能。 16.了解内脏神经。 二、内容概要 脑 中枢神经 脊髓 1.神经系统脑神经 按与中枢关系 脊神经 周围神经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按分布范围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位置——椎管内 2) 2.脊髓 2) 8节 12节 腰髓5 5 1 前角——运动神经元 灰质 后角——联络神经元 内部结构 侧角——交感神经元 前索 白质 后索 侧索 位置——颅后窝内 延髓 腹侧:锥体,锥体交叉,橄榄 背侧: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菱形窝 外形 脑桥 背侧:菱形窝 腹侧:基底部,小脑中脚 中脑 腹侧:大脑脚,脚间窝 背侧:上丘,下丘 灰质 脑神经核 内部结构 白质

内侧面 三面背外侧面 下面 外侧沟 叶间沟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外形顶叶 五叶颞叶 枕叶 岛叶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6.端脑主要脑回颞横回 角回 缘上回 皮质 灰质豆状核 基底核尾状核 杏仁体 内部结构 白质连合纤维——胼胝体 侧脑室 硬脊膜——硬膜外隙 硬膜大脑镰 硬脑膜小脑幕 7.脑和脊髓被膜硬脑膜窦 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 软膜软脊膜 软脑膜——脉络丛 8.脑脊液循环 (1)产生部位:各脑室脉络丛 (2)循环途径: 左室间孔中脑水管正中孔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右外侧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