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摘要】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已经成为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又以民勤县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心声。通过对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研究,探索土地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探讨土地荒漠化的解决办法,提升国民对土地荒漠化的重视,为当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做点尝试。

【关键词】民勤;土地荒漠化;成因;防治

一、研究地概况

民勤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干旱荒漠区,位于甘肃河西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其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沙漠、戈壁和盐碱滩地占据全县总面积的94%,只有沿石羊河一条绿色通道与武威绿洲相连;民勤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稀少,水源匮乏,常年忍受干旱和沙尘暴的影响;石羊河可供民勤的用水量逐年下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了2640毫米;目前全县有机井12000眼,年开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而允许的地下水开采量仅为1.5亿立方米;民勤县人口达到32万,而可供居住的绿洲面积仅为878公顷。由此可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突出,荒漠化问题的解决非常迫切。

二、土地荒漠化现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类型有三种,分别是风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是最严重的一类,除了大面积戈壁,流动沙丘外,固定、半固定沙地普遍存在;盐渍荒漠化的土地地表有白色或灰白色盐结皮,植被以耐盐的盐爪爪、碱蓬、芦苇为主,距地表0~30厘米的土壤盐分在0.5%~1%之间,部分土壤盐分在1%以上;水蚀荒漠化所占比例最小,主要分布在干河床、河滩漫地、山前沟谷冲击洪积扇等,其地表层分布有少量的破碎砾石及其他冲积物。在红崖山水库建成后,石羊河下游河床断水,植被覆盖率不高,仅有沙枣、怪柳、芦苇和其他禾本科植物。

三、原因分析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持续数十年,原因涉及很多方面,本文仅就其中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自然因素

沙源丰富,地形奇特:民勤县处在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交汇地带,尤其是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为进入民勤的风沙流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雅布赖风口,夹在两山之间,形成一个长约25千米的狭长地带,为巴丹吉林沙漠流沙进入民勤开辟了通道。

地面植被稀疏低矮:民勤县天然林木几乎没有,幸存的部分天然胡杨林也基本干枯绝迹,保护绿洲耕地而栽植的农田防护林,树种几乎是单一的杨树,容易引起病虫害,到了冬季其防护效益大大降低。为了改善单一结构的树种和衬砌水泥渠道,杨树防护林带在近几年中砍伐严重,新栽植的樟子松、沙枣等防护林生长缓慢,育区及保护区的植被生长普遍呈衰退状,使得防护效益下降。大面积的荒漠草场植被稀疏,极易被沙化。同时,大块的撂荒盐渍化土地无植被,为大风的形成和通过提供了很好的下垫面。

石羊河源头水源涵养功能衰退:石羊河流域的源头天祝藏族自治县,面积7149.8 公顷,人口23万。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代开始的近六十年间,境内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面积由461.16万亩减少到目前的352.0万亩;冰雪线以年均16.8~22.5米的速度退缩;森林覆盖率由43%下降到目前的32.82%;石羊河年径流量已由15.67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10.46亿立方米,供民勤的下泄水量由5.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亿立方米。

本身生态脆弱:民勤县域内没有产生地表径流,依靠石羊河过“水尾田”的日子,这就决定了自身的生态脆弱格局,有水就兴旺,无水就衰败。自身的植被遭到退化、破坏后,调节小区域气候的功能失调,加剧了水分蒸发。

气候变暖:气候趋于干旱变暖,降水量愈来愈少是大环境下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青藏高原以及祁连山表现得尤为明显,加之祁连山冰雪线和水源涵养林不断退缩和缩小,使祁连山调节区域气候的功能也随之降低。在这种大格局下,石羊河下游年降水量仅为11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640毫米。降水与蒸发之间拉开了24倍的差距。降水对地下水已失去补给功能。

人为因素

过度开荒和放牧:民勤县荒漠草场大约有70万公顷,荒漠草场生产力不稳定,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大。大面积的荒漠类草场平均产鲜草只有751.83 千克每公顷,放牧牲畜1960年约有5万只左右,到1997年已增至26万只,大量的牲畜增加,使原本生产力低下的草场雪上加霜。长期以来,各地只追求放牧家畜的存栏数,不注重生态效益和商品率,致使草场承载压力越来越大。民勤县草场资源经营方式处于传统的自由放牧,只利用不管护,形成了一个靠天养畜的局面,滥牧、抢牧现象十分突出,草原生态受到破坏,草场改良、建设进度缓慢,改良速度跟不上破坏速度,造成大面积的草场成为沙化土地,而这种荒漠地区被毁坏的生态是很难恢复的。

过度开采地下水:民勤地下水允许开采水量为1.5亿立方米,现已达到年开采量5.6亿立方米,年超采量为4.1亿立方米,造成民勤县地下水位每年以0.5m 的速度下降。由于地下水位几十年持续下降,水资源严重短缺,导致大面积耕地撂荒、沙化,绿洲内部及外围大面积沙生植被枯萎死亡、防风固沙体系加剧衰败、沙丘活化、造林难度加大、人畜饮水困难、土地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目前民勤绿洲耕地保灌率只有63.36%,全县已有3.4万公顷耕地因缺水而弃耕沙化。尤其在石羊河的尾端、民勤绿洲北部的湖区最为严重,2.93万公顷耕地只有0.93万公顷可以耕种,其余的全部撂荒、沙化。

滥樵滥采:在部分交通闭塞、经济贫困地区,廉价的柴草是农村民用燃料的部分或全部来源,过度和不适当的采樵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使沙丘活化,具有一定防护效益的林木被砍光。民勤县有药用价值很高的甘草、麻黄、锁阳、肉苁蓉等植物,为了扩大财源,增加收入,当地农民乱挖乱采,从1985~1995年间,仅此一项破坏天然植被0.8万公顷。这种逐年升级的滥樵滥采行为,不仅严重破坏地表天然植被,导致土地沙质荒漠化程度的加重,对资源本身也是毁灭性的破坏。

人口压力超过环境承载力:根据1953年的人口普查,民勤县有人口22万,1990年增至26万,98年初步统计突破28万,如今更是达到了32万,平均每年净增2千左右。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对自然界索取也愈来愈多,从而加剧了脆弱生态地区的条件恶化。从民勤生态恶化可看出,以民勤现有的水资源,如

果不改变大水漫灌方式,养活不了现有的32万人。

石羊河上游筑坝蓄水,改变了生态格局:为了满足武威、凉州市区以及古浪县的工农业用水,在石羊河的8条支流上建了7座水库,虽然对上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改变了自然生态格局,造成下游民勤生态的恶化。

四、防治对策

通过对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发现以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人口压力与资源环境相冲突、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植被减少、农作物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故提出相应的对策,力求对当地荒漠化的遏制起到一些帮助。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解决人口问题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数量的控制,二是素质的提高,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出生率,将人口数量控制在人口发展规划范围内;同时,加大人口素质的教育。单纯控制数量忽视质量,是很难起到减轻荒漠化中的人为因素的作用的。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农、林、牧产业配置:民勤县的土地利用结构急待调整。第一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耕地多,林地少。在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上,控制耕地数量的增加,对于生产力偏低或下降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牧;优化畜群结构,大力种植优质牧草,减轻荒漠草场放牧压力;严格控制开荒和乱樵乱采。

改革水资源管理措施,形成稳定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机制:改革水资源管理措施,形成有利于节水农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滴灌、渗灌技术;调整农作物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加快实施跨流域引水工程;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实行优化开采。

建设和改造现有防护林体系:民勤绿洲的防护林予以改造,单一的杨树防护林存在着病虫害、胁地、防护效能有限和耗水大等矛盾。改造的办法是增加一些经济树种(如枣树)和常青树种(如樟子松),减少对杨树依赖程度,增加经济效益。

整治和改造荒漠化土地:对现有的荒漠化土地进行改造和治理,进一步加大沙漠治理的力度,对雅布赖风口实施治理,减少进入民勤绿洲的流沙源,用现以成熟的麦草网格法、植被法等遏制流沙。

大力植树造林:在石羊河流域沿线探索退耕还林与封山禁牧,扩大造林面积,减少蒸发,提升自身调节小区域气候的功能。

五、结束语

有位智者曾言“民勤并非民勤人的民勤,也并非武威人的民勤,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民勤。”因为民勤绿洲一旦失守,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就将汇合,武威北部屏障将不复存在,兰州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民勤就是关注我们共有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魏怀东,周兰萍,徐先英,李亚,丁峰,常兆丰,杨自辉,2003 -2008 年甘肃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干旱区研究》2011年7月第4期

2、魏怀东,高志海,丁峰,甘肃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4月第2期

3、宫继萍,石培基,魏伟,杨雪梅,吴文婕,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民勤县土地生态风险研究,《土壤通报》2012年10月第5期

4、孙丹峰,民勤1988~1997年间土地荒漠化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2月增刊

5、刘长才,民勤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期

6、柴成武,蒋志荣,徐先英,唐卫东,柴薇薇,李禄军,李彩霞,民勤县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地荒漠化类型判定,《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年6月

7、宁立波,杨俊仓,民勤县土地荒漠化遥感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6月第2期

8、程玉菲,张新民,胡想全,王军德,民勤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人民黄河》2009年11月第11期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word版本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 治对策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作者:张永民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6年第05期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而土地退化是指旱区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目前,荒漠化在世界各地的旱区均有发生,具有局地和全球效应。而且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增长以及人类福祉的改善趋势发生逆转。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预防荒漠化对提高人类福祉水平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化的现状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但是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研究工作却十分欠缺,迄今为止仅开展过3次全球范围的土地退化评估。 荒漠化的区域与全球效应。荒漠化具有区域与全球尺度的环境效应,有时会对远离荒漠化区域数千公里的其它地区产生不利影响。荒漠化的有关过程,比如植被减少,会促进气溶胶和尘埃的形成。反过来,这些变化又会对云的形成、降水格局、全球碳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例如,北京春季的大气能见度常常受到来自戈壁荒漠的沙尘暴的不利影响,而且起自中国境内的大规模的沙尘暴有时会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甚至北美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荒漠化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效应也会扩展到旱区之外。如旱灾频发以及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已经成为人口由旱区向其它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将会削弱当地人口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利用能力。同时,这种移民方式还会加剧城市的扩张,而且由于对稀缺自然资源的争夺,还会引发内部和跨界的社会、种族及政治冲突。因此,荒漠化引起的移民,会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可能招致外来干预。 荒漠化的未来情景 未来的变化情景。荒漠化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土地利用模式、习惯行为和气候变化等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包括人口压力、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等间接驱动力,而且间接驱动力与直接驱动力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在间接驱动力的作用下,如果当地的土地使用者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进行不可持续地利用,就会造成荒漠化的发生,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荒漠化过程可能进一步加剧。相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旱区居民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改善其农耕习惯和提高放牧的迁移率,则会避免土地退化的发生。总体来讲,气候因素与人为响应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同结果,最终出现何种结果,关键在于土地使用者采取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世界各地将会在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开展更好的合作和更加有效的资源转移。例如,在技术家园情景中,通过强化产权等政策改革以及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更好的通盘考虑,使得旱区的压力相对减小。相反,在区域化的世界里,由于国家或区域之间的资源转移不断减少,全球协议的作用则会受到很大限制。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民勤县治沙新思路的研究

民勤县治沙新思路的研究 电大武威分校开放教育2012级秋行政管理本科石金梅 1062001257146 【摘要】民勤,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西北小县城,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像一把楔子镶嵌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近20年间,气候趋于干旱,民勤已由阻沙天堑变为沙源,被锁定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绿洲面临消失,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千里河西走廊,古为“丝绸之路”要道,今为“亚欧大陆桥”咽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南面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北面为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民勤绿洲,像一把楔子镶嵌在两大沙漠之间,堪称我国北方千里风沙线上的“桥头堡”。“一方水土已不能养活一方人。”如果再不下定决心扼住沙漠化的疯狂势头,民勤绿洲很有可能就在缺水的呼唤声中最终消失! 【关键词】民勤沙漠化现状对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强调:“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个决心,而且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长远大计。 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也指出,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民勤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是西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民勤绿洲的存亡关系河西走廊的安危,如果民勤绿洲不保,必将危及河西走廊,河西不保,必将危及全国。 一、民勤县沙漠化现状 (一)沙漠化的原因 曾经碧波荡漾的青土湖,来源于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石羊河,它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发源于积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麓冷龙岭,由黄羊河、古浪河等八条支流汇合而成,流经张掖、武威、金昌、白银等4市9区县,最后注入民勤大地,成为这片绿洲的生命之源。 然而随着石羊河流域上游调蓄水工程的不断完善和用水量的增加,流入民勤境内的地表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4.54亿立方米,中游耗水量由解放初的5.6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约10亿立方米;而流入民勤的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摘要】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已经成为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又以民勤县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心声。通过对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研究,探索土地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探讨土地荒漠化的解决办法,提升国民对土地荒漠化的重视,为当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做点尝试。 【关键词】民勤;土地荒漠化;成因;防治 一、研究地概况 民勤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干旱荒漠区,位于甘肃河西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其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沙漠、戈壁和盐碱滩地占据全县总面积的94%,只有沿石羊河一条绿色通道与武威绿洲相连;民勤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稀少,水源匮乏,常年忍受干旱和沙尘暴的影响;石羊河可供民勤的用水量逐年下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了2640毫米;目前全县有机井12000眼,年开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而允许的地下水开采量仅为1.5亿立方米;民勤县人口达到32万,而可供居住的绿洲面积仅为878公顷。由此可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突出,荒漠化问题的解决非常迫切。 二、土地荒漠化现状 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类型有三种,分别是风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是最严重的一类,除了大面积戈壁,流动沙丘外,固定、半固定沙地普遍存在;盐渍荒漠化的土地地表有白色或灰白色盐结皮,植被以耐盐的盐爪爪、碱蓬、芦苇为主,距地表0~30厘米的土壤盐分在0.5%~1%之间,部分土壤盐分在1%以上;水蚀荒漠化所占比例最小,主要分布在干河床、河滩漫地、山前沟谷冲击洪积扇等,其地表层分布有少量的破碎砾石及其他冲积物。在红崖山水库建成后,石羊河下游河床断水,植被覆盖率不高,仅有沙枣、怪柳、芦苇和其他禾本科植物。 三、原因分析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DOC)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

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 电信0902班王晟玮 一、实践背景: 甘肃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沙化面积和荒漠草原枯死面积逐年扩大,北部沿沙漠地区灌草植被逐年退化,沙漠以每年8~10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绿洲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成沙源,水干风起,沙逼人退。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四大发源地之一。面对着逐渐加重的沙漠化危机,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防治。政府的防沙治沙实际上只是对沙漠化土地进行治理。初期目标是从总体上扼制住沙漠化的继续扩展,长期目标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对沙漠化土地逐步加以治理和开发利用。 二、实践目的: 在采访与调研过程中,以民勤为实践基础点,了解西部沙漠化状况,沙漠化引起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以及当地政府和人民采取的应对措施。 三、实践内容: 一、民勤县现状 沙产业示范生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原则,在勤锋滩建成以新品种引繁、沙生苗木繁育栽培、畜禽养殖、高效节水农业为主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园区2600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4座,无公害鲜食葡萄200亩、红枣460亩、特色果品50亩、中宁枸杞示范区50亩,绿色植物引种繁育38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试验示范区150亩,沙漠植物多样保护园建设100亩;建设完成高效生态节水农业示范园700亩;整修道路7.3公里,绿化8公里。园区的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发挥,逐渐成为全县沙产业发展的窗口和样板。 沙漠化防治成效显著。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80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封育成林面积76万亩,在绿洲边缘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42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风沙口191个,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的4.3%提高到现在的10.68%。绿洲外围及沿线防风固沙绿色屏障逐步形成,绿洲内部农田林网配套完善,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初具规模。 二、民勤县发展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北侧的石羊河流域下游,地理坐标在东经103°2′—104°2′,北纬38°5′—39°6′之间,东、北、西三面环沙,国土面积的94.5%为荒漠区,是一块典型的沙漠绿洲,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发展沙产业具有无可替代的典型性。 2、光热资源丰富。 民勤县深居内陆沙漠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明显的沙漠气候特征。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28小时,作物生长期(4—9月)每天光照达8.9小时。光辐射强,年太阳辐射总量137.2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7.8℃,盛夏大于或等于30℃的日最高气温天数平均为49天/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5.2℃,最大日较差32.3℃,大于或等于10℃有效积温3256℃,全年无霜期157天。丰富的光热资源和显著的日温差,十分有利于太阳能高效转化为叶绿素。 三、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策略 外国语学院英语四班 201505010401 徐艺玮根据课上所讲以及所播放的视频资源,由此探知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同时,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等是解决沙漠化的关键,并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由此,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一、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异常的气候,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2、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3、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沙漠化的形成。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二、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引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 2.1自然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由 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浅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浅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摘要: 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 主要成因 1.1.2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

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7]。 2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 防风固沙 2.1.2 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2 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11]。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2.3 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

民勤生态变化

甘肃民勤生态好转沙漠水库生机勃勃(图) 民勤红崖山水库南缘飞翔的野鸭 生机勃勃的红崖山水库湿地芦苇丛

水草丰美的红崖山水库鸭鸣湖湿地 市民在红崖山水库景区游览 在国务院批复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五年后,甘肃省武威市认真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统筹推进石羊河流域后期治理,民勤盆地地下水位趋于动态平衡,湖区等区域地下水位大面积回升,重点治理成果不断巩固,生态恶化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本站通讯员姜爱平摄于5月19日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5月21日 作者: 姜爱平 责任编辑:郑秀云

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甘肃民勤环境好转 2014年01月03日08:27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兰州1月3日电(记者冯志军)作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甘肃民勤县,2013年云淡风轻,仅出现一次短时沙尘暴。 民勤县气象局副局长胡兴才近日告诉中新社记者,去年民勤只出现了一次持续几分钟的沙尘暴天气,且未造成灾害。与过去30年年均沙尘暴日数达27天左右相比,这座中国西北部风沙线上“桥头堡”的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连续4年来偏少或未出现。 “生态治理、植被恢复较好,地下水位上升,人工影响天气致降水增多。”胡兴才在分析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的原因时表示,除了官方一系列生态治理政策和当地民众环保意识日益提高外,亦与周边“大环境”的优化有关。 地处石羊河流域尾闾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近几十年来,由于石羊河上游用水激增,进入民勤的地表水锐减,加之当地超采地下水灌溉,荒漠不断向绿洲逼近。 长期以来,这里因“常年遮天蔽日的黄沙和人去村空的荒芜”而被外界所关注。在当地一些农民记忆里,几年前的民勤每年沙尘暴次数很多,几乎是“家常便饭”,有时“黑风”来临时四五米以内基本看不见人,“有时沙尘暴一来就是半个月,就像一堵‘黑墙’堵在心上”。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中央高层曾多次对民勤生态方面作出指示。2007年以来,中国官方斥巨资加大了对内陆河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位于民勤县境内的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在干涸半个世纪之后,如今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常年水域面积。 气象资料显示,自1953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民勤县年均发生沙尘暴26.7次。进入21世纪后,民勤沙尘暴出现日数虽然明显减少,但区域性沙尘暴次数依然“保持”在年均13次左右。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民勤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

民勤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1 朱永杰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民勤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我国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缩影,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统一化的政策与管理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改进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将节水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结合在一起,通过建设生态功能特区的方式对于上述地区采取特殊政策。 关键词:民勤,社会经济,农业用水,节水农业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前沿,影响中国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沙尘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民勤人民荒漠化付出了多年的努力。近年来,民勤地区大量地表植被的消失和退化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民勤的沙漠化问题一致非常重视,2001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已先后6次就民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作过批示。 1. 研究的背景 民勤县总土地面积1.6万km2,其中沙漠、戈壁、剥蚀山地和盐碱滩地等面积占91%,绿洲面积仅占9%,绿洲边缘风沙线长达408公里,荒漠化民勤县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13mm,蒸发量为2646mm,是降雨量的24倍,是典型的荒漠区(安富博,丁峰,2000)。 水资源是民勤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主要的地表水源供给是石羊河径流,由于降水减少和上游加大了用水消耗,入境流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5.42亿m3下降到近年的0.8亿m3。地表水的缺乏导致民勤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开采地下水,长期的超量采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埋深急剧下降,由20世纪70年代的1-9m下降到现在的12-28m,昌宁区达到40m(孙雪涛,2003)。 长期的超量采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埋深急剧下降,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了大量植被退化和死亡,20世纪50年代分布在低山丘间低地的大量湿中生系列的植物近年来已经几乎全部惨败消失;13.5万亩沙枣林枯梢死亡、35万亩白茨、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和半死亡状态,历来被视为农田防护林的柴湾植被萎缩。地表植被的消失和退化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民勤防沙治沙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梭梭林也因为地下水位埋深的下降而大量出现死亡和退化的迹象。民勤多年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表植被死亡育退化而逐步消失。到2004年,全县各类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2288.3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4.52%,近年来有10万亩耕地沙化,绿洲北部近10万亩耕地因盐渍化而被迫弃耕,350万亩草场退化,58万亩林地沙化(满多清,王继和,杨自辉,2001)。 县内大部分区域地下水位已超过乔、灌木树种生长的临界水位,造林绿化只能依赖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生态治理以牺牲大量的地下水为代价,出现了恶性循环的局面。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态用水大量减少,显然对于同样依靠水资源来维护的生态环境和防沙治沙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 民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生态安全角度来看,民勤是河西走廊的通道,一旦民勤绿洲失守,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合围,还会危害到武威、金昌,并对兰州、甘肃和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甚 1本论文得到教育部2002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森林资源与环境问题中的成本效益循环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a3504786.html,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作者:张永民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6年第05期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而土地退化是指旱区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目前,荒漠化在世界各地的旱区均有发生,具有局地和全球效应。而且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增长以及人类福祉的改善趋势发生逆转。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预防荒漠化对提高人类福祉水平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化的现状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但是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研究工作却十分欠缺,迄今为止仅开展过3次全球范围的土地退化评估。 荒漠化的区域与全球效应。荒漠化具有区域与全球尺度的环境效应,有时会对远离荒漠化区域数千公里的其它地区产生不利影响。荒漠化的有关过程,比如植被减少,会促进气溶胶和尘埃的形成。反过来,这些变化又会对云的形成、降水格局、全球碳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例如,北京春季的大气能见度常常受到来自戈壁荒漠的沙尘暴的不利影响,而且起自中国境内的大规模的沙尘暴有时会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甚至北美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荒漠化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效应也会扩展到旱区之外。如旱灾频发以及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已经成为人口由旱区向其它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将会削弱当地人口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利用能力。同时,这种移民方式还会加剧城市的扩张,而且由于对稀缺自然资源的争夺,还会引发内部和跨界的社会、种族及政治冲突。因此,荒漠化引起的移民,会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可能招致外来干预。 荒漠化的未来情景 未来的变化情景。荒漠化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土地利用模式、习惯行为和气候变化等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包括人口压力、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等间接驱动力,而且间接驱动力与直接驱动力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在间接驱动力的作用下,如果当地的土地使用者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进行不可持续地利用,就会造成荒漠化的发生,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荒漠化过程可能进一步加剧。相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旱区居民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改善其农耕习惯和提高放牧的迁移率,则会避免土地退化的发生。总体来讲,气候因素与人为响应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同结果,最终出现何种结果,关键在于土地使用者采取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20年总共约损失5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全球土地退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3亿美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如果在下一个20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总共将高达8500亿美元。从各大洲损失比较来看,亚洲损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澳洲、南美洲、欧洲。从土地类型来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积最大,损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浇地受损失情况大致相同。从1980年和1990年所作估算的比较来看,由于世界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进展甚微,在1978-1991年间,全世界的直接损失约为3000-600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区以外的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扎西)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牛栏山一中 凌霄 一.土地荒漠化定义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土地沙漠化。”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名字中简单的了解到原本湿润的可被利用的因为种种原因退化为类似沙漠的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首次提出土地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土地荒漠化的分布 1.世界范围内 1996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

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 各大洲具有分布,其中非洲最为严重,也是出现最早的大洲。另大洋洲、亚洲、美洲均有分布。(详见附一) 2.中国范围内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状况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 (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 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 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 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 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加深了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际区间的差距。严重影响着大中城市环境,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经营。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专家测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 1.荒漠化防治是保护、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 2.荒漠化防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3荒漠化防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六、中国荒漠化变化趋势 1.加强依法治沙,将抑制人为破坏活动

浅谈苏武精神对民勤文化的影响

浅谈苏武文化对民勤精神的影响 在中国,苏武牧羊的故事广为人知。公元前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囚禁北海牧羊19年,坚贞不屈,最后终于回到汉朝。 苏武牧羊的北海,位于今甘肃省民勤县。这块土地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历史上的荒凉苦寒之地,今天仍然是被风沙肆虐的祖国边陲。历史上苏武牧羊的土地,如今已是拥有三十多万儿女的小城。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民勤广为流传。他身处逆境时坚守信仰的高尚品质,千百年来为民勤人民代代颂扬。以赞颂苏武精神在民勤形成的文学、戏剧、音乐、建筑、绘画、雕塑和民俗风情等,成为民勤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这就是“苏武文化”。苏武在民勤人民的心里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已经融入到自己血脉中的精神。民勤县内的乡镇名字也有苏武牧羊的色彩,如“苏武乡”、“羊路乡”等。县内还有苏武山,苏武庙。每逢过节或农闲时节,人们就会去苏武庙祭拜苏武。 民勤县,这座小城鲜为人知但至关重要,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学者指出,“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民勤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是中国西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民勤绿洲的存亡关系到河西走廊的安危,如果民勤绿洲不保,必将危及河西,河西不保,必将危及中国。 因为荒漠化,楼兰消失了,罗布泊消失了,但是民勤还在。温总理曾经踏上了这块土地,说“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多少年来,民勤人民一直坚守在这里,就像两千多年前苏武坚守在这里。人们现在在防沙治沙,苏武当初在牧羊,虽然做着不同的事情,却有着同样伟大的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精神。匈

奴单于想利用北海的冰天雪地、苦寒孤寂的险恶环境摧毁苏武的意志,让他耐不住折磨而投降。然而苏武硬是凭借心中坚强的信念挺了下来。今天,上帝想利用恶劣的环境让民勤从地球上消失,但是民勤人民会一直坚守下去。是苏武的坚守给了民勤人民坚守的信心和勇气,也让民勤人满怀希望地坚守下去。 “苏武文化”是民勤精神的渊源。在新的历史时期,民勤人民发扬苏武精神,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由此形成了“勤朴、坚韧、尚学、求真”的民勤精神。依靠这种精神,民勤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遏制了两大沙漠的合拢,捍卫了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为祖国西北部荒漠化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菲在《传奇》中唱,“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这是多么感人的爱情,多么崇高的感情。而苏武,是实实在在用一生时间去做了一件事,用一生诉说了自己的坚贞与信仰。在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大家总是希望多做一些事,而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实是那么简单与纯粹。我们应该让心灵更净化一些,让灵魂更沉静一些。民勤人民的信仰,就是保护自己脚下的土地,只要自己还活着,就绝对不允许荒漠来进犯自己的土地。世世代代,就这样守护下去。苏武孤身等待了十九年终回大汉,民勤人民祖祖辈辈的努力与坚守,也定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