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规划设计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21028)

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上海市青浦新城(淀山湖新城)总体规划修改(2009-2020年)

任务编号:2010021-0-04003

—市政06016 —道路07213

院长:张玉鑫

主管副院长:孙珊

总规划师:夏丽萍

项目负责所:城市规划三所

所长:俞进

项目参与所:道路分院、市政分院

所长:高岳、陈克生

所总工程师:郎益顺、徐国强

项目负责:林华

项目设计:张彬、张维、邹钧文、邵瑛、金蓓、王雪明、

王威

第1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2010

4.《青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5.《上海市青浦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编制单位:上海同济城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年8月上海市政府批复)

6.《青浦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2009年4月青浦区政府批复)

7.《青浦区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06-2020年)》(编制单位:上海市城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年11月上海市政府批复)

8.《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中心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位:上海同

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年7月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批复)

9.《青浦新城QPC10201(中—一)编制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位: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12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批

复)

10.《上海市青浦区新城1站大型居住社区(QPC10101单元)控制性详细规

划》(编制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9上海市规划和国

土资源管理局批复)

11.《上海市青浦区新城QP10303(中—四)编制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

制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3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

理局批复)

12.《东方绿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8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批复)

第二条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以青浦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考为出发点,深化、优化原青浦新城总体规

划,从更大范围研究青浦新城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拟定城市社会经济

发展目标和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

2.进一步优化城市性质,突出城市特色,弘扬“湖滨”的鲜明自然地域特色

和历史文化特色,深化研究城市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城一体化发

展。

3.合理布置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建设城乡统筹、产城联动、节约集约、生态

宜居、和谐智慧的现代化新城。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既注重近期的可操作性,又立足长远,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3.融入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发挥地域优势,构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且

能与青浦生态环境要求相匹配的产业结构体系。

4.突出青浦的地域特色,保护并延续青浦的历史文脉,合理保护好传统风貌、

历史建筑、古树名木,进一步弘扬城市精神和历史文化。

第四条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的年限为2009-2020年。

第五条规划发展战略目标

1.总体发展

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湖滨城市。

2.经济环境的目标

注重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提升第二产业能级。建立一个产业结构合理、资源转化效率高、平衡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

3.社会环境目标

创造一个社会安定、邻里和睦、保障健全、政治民主、公共服务体系完备的、开放的文明社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

4.城市环境目标

(1)建设生态适宜居住的城市。

(2)具有地域物质文化特色的城市。

(3)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综合性新城。

第2章区域发展

第六条区域性质

将青浦区建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上海西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区、低碳发展模式的率先实践区、宜居宜业的生态特色区以及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功能节点。

第七条城乡体系

青浦区域总面积668.5平方公里,规划2020年,全区人口规模约为143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134万,城市化水平约为94%左右。

青浦区将形成以1个新城为核心,8个新市镇为纽带,70个左右中心村为基础的1870城乡体系结构。

1、青浦新城

青浦新城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包括香花桥街道、盈浦街道、夏阳

街道(一部分),朱家角镇(一部分),赵巷镇(一部分)。是为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发挥规模效应,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建设的具有综合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青浦新城具有居住、工业、商贸、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城市。

规划至2020年人口规模为70万人,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8.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6平方米/人。

2、新市镇

青浦区下辖8个新市镇。

(1)徐泾镇

徐泾镇是虹桥商务区功能拓展区的重要组成,以特色居住、商业服务和商务办公功能为主导的城市化区域,青浦区东部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

至2020年规划总人口规模28.4万人,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约为30.9平方公里。

(2)赵巷镇

赵巷镇是青浦区东部以市郊现代服务业、生态居住、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镇。

至2020年,规划总人口规模14.5万人(其中7万人计入青浦新城),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20.0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计入青浦新城)。

(3)华新镇

华新镇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功能为主导的新市镇,青浦北部地区的商贸、文化、物流、产业中心。

至2020年,规划总人口规模9.8万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为17.1平方公里。

(4)白鹤镇

上海西北部以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旅游为主导的农业城镇;青浦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有良好人居环境和水乡特色风貌的生态型城镇。

至2020年,规划总人口规模7.3万人,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约为11.2平方公里。

(5)重固镇

重固镇是青浦北片区的物流中心,是青浦市级工业园配套的生活服务基地,是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服务的家居建材产业基地之一;是青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基地;是辐射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农业观光旅游的郊区新市镇。

至2020年,规划总人口规模约3.8万人,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约为3.9平方公里。

(6)朱家角镇

朱家角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淀山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是青浦区西部集休闲旅游功能、商务会务功能、生态居住功能和都市农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城镇。

至2020年,规划总人口规模约19.6万人(其中18.8万计入青浦新城),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约为34.6平方公里(其中30.4平方公里计入青浦新城)。

(7)金泽镇

金泽镇是青浦区西部以生态农业和旅游度假为主导的农业城镇;青浦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市级青松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和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生态型城镇。

至2020年,规划总人口规模8.5万人,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约为12.8平方公里。

(8)练塘镇

练塘镇是青浦西翼环淀山湖区域重要的城镇之一,是历史文化名镇、红色旅游重镇、私营经济强镇、现代农业大镇、生态环境示范镇。

至2020年,规划总人口规模5.5万人,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约为12.4平方公里。

4、中心村

青浦区规划约为70个中心村,总人口约8.8万,每个中心村人口控制在1200人左右。规划加强公共设施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第八条空间管制

1、禁建区:青浦区行政范围内无禁建区。

2、限建区:在规划中划定的不宜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确有必要进行建

设时,应符合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具体包括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等,用地面积约440.5平方公里。

3、适建区:适建区主要包括工程地质评价条件较好、限建区之外的其他区域,包括城市建设区、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区及其它适宜建设的地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用地面积约228平方公里。

第九条区域功能结构

规划“一轴、四片、五心”的空间布局结构,同时形成“一区三带四廊”的生态空间格局。

1、区域发展轴和发展带

规划1条区域发展轴。

“一轴”为沪渝发展轴。具体走向:徐泾—赵巷—中心青浦新城—金泽。

沪渝轴是全市东西向发展轴线的组成部分,是青浦区重要的功能发展主动脉。

2、功能片区

规划4个功能片区,包括青浦新城、北片区、东片区、西南片区。

其中“一城两翼”(青浦新城、东片区和西南片区)为重点片区。全力推动“一城两翼”发展战略的实施,基本形成构架合理、产城互动、均衡发展的区域统筹发展格局。通过青浦新城、环淀山湖地区以及西虹桥地区的开发建设,打造地区发展的动力引擎,进一步优化区域职能分工,形成东西联动、协调互动的总体发展格局。

(1)青浦新城

青浦新城是青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上海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新城之一,青浦新城应充分发挥地处沿沪宁和沪杭甬发展轴线关键节点的独特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新城功能、提升产业能级,积极拓展青浦在西翼组合新城群中的职能分工,力争成为上海西翼空间发展的重要引擎。青浦新城建设应秉承“产城一体、水城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加快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宜居的湖滨新城,努力建设青浦“调结构、促转型”的示范点。

(2)东片区

东片区依托临近中心城的地理区位优势,积极接受上海中心城的辐射,承接中心城的人口导入和产业外溢,同时应把握住虹桥商务区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大力拓展以会展、商贸及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徐泾、赵巷地区的城乡发展,构筑青东地区的发展新高地。

(3)西南片区

依托天然湖泊资源和金泽、练塘地区的历史人文资源,进一步拓展以休闲旅游业、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高端商务服务产业、生态居住产业为主导的地区功能,大力发展特色湖区经济,打造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知名湖区,提升“绿色青浦”的品牌知名度。

(4)北片区

北片区是上海西北部以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旅游为主导的片区;青浦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有良好人居环境和水乡特色风貌的生态型城镇片区。

3、公共中心

规划1个区级商业中心、3个地区商业中心和4个专业中心。

(1)区级商业中心

规划1个区级商业中心,位于青浦老城北部,公园路两侧和夏阳湖周边地区。

(2)地区商业中心

规划3个地区商业中心,以商业商贸功能为主,分别位于新城文化创意新区、徐泾镇和金泽镇。

新城文化创意新区结合淀山湖大道站轨道交通站点和三分荡景观资源,建设集商业、商务、文化交流为一体的地区商业中心。

东片区商业中心位于徐泾东部地区,以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地区商业中心。

西南片区地区商业中心布置在金泽镇区北部,形成以商业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地区商业中心。

(3)专业中心

分别是徐泾镇大会展专业中心,赵巷镇超级商贸中心、朱家角镇古镇文化旅

游专业中心,金泽环淀山湖旅游度假专业中心。

第十条区域土地使用

青浦区规划建设用地约为228平方公里,占区域总用地的34.1%。其中城镇建设用地约为219.8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的96.4%;农村居民点约为8.2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的3.6%。

青浦区规划集中建设区约189.8平方公里,其中集中建设区内城镇建设用地约为173.4平方公里,集中建设区外城镇建设用地约为46.4平方公里,分别占城镇建设用地的78.9%和21.1%。集中建设区外主要为道路广场用地、市政交通设施和其他零星城镇建设用地。

青浦区非建设用地约为440.5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65.9%。其中骨干水系约131.7平方公里;基本生态用地约为186.1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三主三副”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用于保障城镇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其他用地约为122.7平方公里,以农田为主集中布局于青浦区的西南部地区。

第十一条区域生态网络

根据《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结构规划》,青浦区涉及近郊绿环6.6平方公里,嘉青生态走廊和青松生态走廊(共200.4平方公里)。

规划形成“三主三副”的生态网络空间:“三主”为吴淞江沿岸、沪渝高速(G50)沿线及拦路港—泖河沿线生态走廊,是青浦区环境品质最重要的保障,“三副”为新通波塘、油墩港、太浦河生态通廊。

第十二条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和自然保护

保护内容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遗产着重保护好现有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朱家角镇和练塘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50处,以及7

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和296个全国文物普查录入文物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着重继承和发扬优秀健康的地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

1、古文化遗址

青浦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文化遗址众多,其中包括: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泉山古文化遗址;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崧泽古文化遗址、寺前村古文化遗址、金山坟古文化遗址、刘夏古文化遗址;

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2、历史文化风貌区

青浦区内共有7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分别为朱家角古镇、青浦老城区、金泽古镇、练塘古镇、徐泾蟠龙古镇、白鹤古镇和重固古镇。

3、传统文化

青浦区历史悠久,民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代结合迎神赛会,都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有青浦田歌、江南丝竹、钹子书、马灯舞、莲湘、荡湖船等二十多种。应结合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举行年度性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不断的整理、发掘、宣传传统民俗文化。

第3章城市规划范围、性质和规模

第十三条城市规划范围

规划四至范围为:(自北侧开始顺时针方向)沪常高速公路(原苏沪高速公路)——油墩港——章泾江——老通波塘——沪青平公路——淀山湖东岸——青赵路——青赵公路。规划范围总面积约为119平方公里。

第十四条城市性质

接受虹桥枢纽的辐射,提升城市功能和能级,将青浦新城建设成为上海西部服务长三角区域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以及具有“水乡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生态

宜居城市。

第十五条城市规模

规划至2020年人口规模为7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88.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6平方米/人。

青浦城区(工业区除外)人口规模约为58.8万,建设用地规模为46.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3万人/平方公里。

第4章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

第十六条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以“产城一体、水城融合”为理念,在原总体规划范围基础上,向北将青浦市级工业园区整体纳入新城范围,强化产业支撑作用,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向西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拓展新城范围至淀山湖东岸,建设“绿色水都”。

第十七条规划结构

形成“三轴、四区、五心”的规划结构。

1.“三轴”

淀山湖大道发展轴、公园路发展轴和外青松公路发展轴。

2.“四区”

(1)城市综合服务区

油墩港与西大盈港之间部分。是青浦新城商业、商贸、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的集聚区和居住区。

(2)文化创意新区

西大盈港与港周路之间部分。连接朱家角镇和城市综合服务区,是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区和居住区。结合生态型和特色型的居住开发,积极营造“滨水城市”的特征。

(3)古镇休闲区

港周路以西至淀山湖东岸部分。是旅游休闲、会议会展、特色居住功能的集聚区。强调生态环境修复和历史风貌保护,兼顾旅游开发,营造传统水乡古镇风貌特色和滨湖景观特色。

(4)智慧产业区

包括张江高科技园区青浦园区,东至上海绕城高速(G1501)、南至北青公路、西至青赵公路、北至沪常高速(S26)。实现产业能级调整和提升,形成国家级先

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功能集聚区。

青浦工业园区:东至油墩港、南至上达河、西至青赵公路、北至北青公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提升产业能级,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功能集聚区。

青浦出口加工区:东至通波搪、南至318国道、西至油墩港及上海绕城高速(G1501)、北至章泾江及沪常高速(S26)。现状工业予以保留提升,重点进行环境改造和设施完善,形成国家级出口加工和外向型产业集聚区。

3.“五心”

(1)老城商业中心

整合原有公共设施资源,结合护城河与公共绿地,提升传统商业功能与环境品质。

(2)夏阳湖公共服务中心

指夏阳湖周边、外青松公路站点周边和公园路地区,青浦新城主要公共服务功能所在地,综合设置商业、文化等设施,发挥其公共服务中心功能。

(3)三分荡商业文化中心

结合三分荡水面和轨道交通17号线淀山湖大道站,规划形成文化、商业、商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公共中心。

(4)朱家角旅游休闲中心

位于朱家角镇,整合古镇、新镇旅游休闲资源,形成服务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休闲中心。

(5)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

位于上达河以北、漕盈路两侧,结合总部基地和研发中心,设置高星级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形成服务于周边生产的服务中心。

第十八条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及用地指标

1.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的原则

(1)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要求;

反映城市的性质、职能和社会经济特征;反映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2)城市用地的发展应有利于支持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用地布局应处理

好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3)有利于城市生活的组织。不同的用地布局结构将会导致不同的生活组织方

式,城市用地布局应当有利于方便居民工作和生活,使各类用地的布局更

加合理。

(4)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妥善处理

已经划拨或出让土地的规划安排,盘活土地存量,严控土地增量。

(5)有利于“嘉青松虹”城镇群的协调发展。青浦新城的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

用地布局都应该考虑到与相邻其他城镇协调发展。

2.城市建设用地

以现有城市建设用地为依托,针对工业化优先于城市化的现状以及规划动态,合理整合工业园区用地,构成与人口发展规模相匹配、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城镇用地布局。

青浦新城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8.2平方公里,其中:

公共设施用地8.8平方公里;

居住用地23.2平方公里;

工业用地25.4平方公里;

其他用地(绿化、市政、道路广场等)约30.8平方公里。

3.非城市建设用地

非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农用地、水域和结构林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和林地,规划农用地总面积16.1平方公里。水域13.5平方公里。

结构林地指集建区范围内的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结构林地面积0.9平方公里。

第十九条城市产业用地布局

1.产业重点

加大引入与青浦环境优势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力度,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会务会展、商务商贸和生态居住。

制造业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重点引入电子技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产业等体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先进制造业。

2.第三产业布局

旅游休闲业依托淀山湖、朱家角古镇和东方绿舟,充分挖掘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培育与古文化、水文化、休闲旅游、水上竞技相交融的高品位旅游休闲区。规划布置在淀山湖东岸地区、朱家角古镇和大淀湖周边地区。

会务会展业依托自然湖泊和良好生态环境,结合旅游休闲业,布置在三分荡、大淀湖和淀山湖东岸地区。

商务商贸业适应城市布局结构,主要结合“三轴”和“五心”布置,“三轴”即淀山湖大道、公园路和外青松公路发展轴,“五心”即老城商业中心、夏阳湖公共服务中心、三分荡行政文化中心、朱家角旅游休闲中心、工业园区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

3.第二产业布局

上达河以南现状工业企业用地和生产规模不再扩大,并结合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改造和搬迁。

新增工业企业,选址在北部工业区内。先进制造业向张江高科技园区青浦园区片集聚。创意研发类企业向青浦工业园区片集聚。

4.第一产业布局

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北部,沪青平公路以南保留少量农用地。

第二十条住宅用地布局与居住人口分布

1.规划布局原则

(1)合理布局完善城市结构

协调居住与工业、商业中心等功能用地之间的相对平衡关系。将住宅区结合就业设施等一体配置,以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以期达到较好的组合效应,提高城市的营运机能。

(2)集中成片进行社区化建设管理

住宅区建设集中成片建设,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方便居民的工作、就学、购物、文化娱乐等活动,有效组织社区文化生活,创造较好的社区氛围。

(3)注重生态环境质量

合理利用良好的城市外部环境,重视住宅区与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生态效应。

(4)尊重历史文脉

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传统住宅街区的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老城区改造,积极保护特色建筑和街区,以免老城区传统建筑风貌和水乡格局受到进一步的破坏。

2.规划目标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38平方米/人。城市低收入者的居住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居住区的环境整洁、景观优美,公共绿化、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交通出行方便,通讯系统数字化、智能化。

3.规划指标

到2020年末,规划居住用地为23.2平方公里,占建设总用地面积比例26.3%,人均居住用地33.1平方米/人。其中住宅组团用地21.1平方公里,住宅组团配套设施用地为2.1平方公里。

4.住宅用地布局及居住人口分布

一类住宅组团用地5.1平方公里,占总居住用地比例21.9%,集中在古镇休闲区。

二类住宅组团用地11.4平方公里,占总居住用地比例48.9%,分布在新城的城市综合服务区和文化创意新区。

三类住宅组团用地4.7平方公里,占总居住用地比例20.2%,分布在新城综合

服务区、文化创意区和智慧产业区。

5.住宅组团开发强度控制

新建住宅组团容积率控制如下:低密度住宅,容积率0.8-1.0;中密度住宅,容积率1.0-1.6;高密度住宅,容积率1.6-2.2左右;以上容积率的变化幅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在10%之内执行。

第二十一条城市主要公共设施布局

1.规划原则

(1)按照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城市的要求,加强市级基础教育、优质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积极鼓励新城建设多样化的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设施,提高新城魅力和品质

(3)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层级清晰、覆盖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

2.行政办公设施

区级行政办公中心位于新城综合服务区,公园路与外青松公路交叉口附近,其余结合各片区的用地功能布局合理布置。

3.商业金融和商务办公设施

商务商贸业适应城市布局结构,主要结合“三轴”和“五心”布置,“三轴”即淀山湖大道、公园路和外青松公路发展轴,“五心”即老城商业中心、夏阳湖公共服务中心、三分荡商业文化中心、朱家角旅游休闲中心、工业园区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

智慧产业区应结合单元划定,适当考虑布置商业服务中心。

4.文化设施规划

文化设施规划分布与青浦新城城市结构相吻合。

城市综合服务区:结合汇金路站大社区社区中心规划文化设施用地;在“崧泽文化遗址”规划一处遗址文化公园。完善老城内的现有文化设施,保留夏阳湖

周边文化设施,漕盈路以东、淀浦河以北规划文化产业用地。

文化创意新区:在三分荡东侧预留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规划综合性群众文化设施;三分荡北侧和西侧结合商业设施建设,安排文化娱乐设施。

古镇休闲区:在现有商业文化设施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度假布置文化娱乐设施用地。

智慧产业区:结合园区研发管理中心规划商业、文化设施综合用地。

5.体育设施

完善并提升新城现有体育设施,加强各单元社区级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东方绿舟水上运动中心的体育设施。

新增3处公益型体育设施,1处位于汇金路站大社区,1处位于中四单元,1处远期结合文化创意区的中央公园合理配置体育设施。

6.医疗卫生设施

保留青浦区中医医院、青浦区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升级为三级乙等医院);搬迁2处,精神卫生中心由新城搬迁至金泽西岑社区,朱家角医院由朱家角老镇搬迁至朱家角新镇;新增1处妇幼保健院,位于文化创意新区。

每个社区内布置一个社区医疗诊所。

7.教育科研设施

保留青浦区委党校、上海工会学院青浦分校、上海工商信息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新增5处,2处位于汇金路站大社区,规划引进高等院校的青浦分校;1处位于文化创意新区,规划与高等院校相结合的创意研发基地;1处成人教育设施,位于综合服务区;1处结合青浦工业园区研发管理中心规划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8.社会福利设施及其它公共设施

保留完善综合服务区和工业区福利院。新增4处福利设施,1所福利院位于古镇休闲区,1所区级敬老院位于综合服务区,2所福利院位于综合服务区。

第5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二十二条目标与原则

建设与新城未来发展规模和城市各项职能相适应、布局合理、衔接良好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强化新城对外交通联系,增强对外辐射力,形成向上海中心城和外省两个扇面对接的局面。确立以公交为主的交通模式,保障公交服务,优化交通结构,注重慢行系统,提供多样化的交通出行条件,努力打造宜居、和谐、充满活力的郊区新城。

第二十三条发展策略

对外交通充分利用轨道交通17号线,增强与虹桥商务区的联系,提升青浦新城区位优势,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加强青浦新城与江浙、中心城和周边新城的道路联系和公交客运服务;充分利用区内航道,加强水上码头建设,增强货运服务,实现水路、铁路、公路多式联运、功能互补。

新城交通主要结合轨道交通车站构建多模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完善路网级配,完善支路系统;加强与综合交通枢纽相衔接的慢行交通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美的慢行系统,提高城市交通品质。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五条公共交通

轨道交通17号线是青浦新城与上海市区的联系通道,有利于青浦新城自身的发展并形成嘉青松虹城市群。轨道交通17号线自虹桥商务区起始向西延展,由新城东侧的华盈路接入向西,过西大盈港后向南通往朱家角镇、东方绿舟。该线基本沿着主要道路平行走向,在核心区以地下方式走行。轨道交通17号线在青浦新

城共设置6个站点,由东向西分别是汇金路站、外青松公路站、漕盈路站、淀山湖大道站、朱家角站和东方绿舟站。轨道交通站点的建设与周边用地开发作了较好的衔接,充分考虑到交通换乘、停车、商业和居住开发等综合功能。

为加强与轨道交通换乘,加强产城之间的联系,补充和完善常规公交,提供青浦新城内部各个重要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快速公共交通服务,规划中运量捷运系统,初步设想采用有轨电车,在新城内形成接驳环线,同时预留与周边区域联系的接口。中运量捷运系统另做专题研究。

结合综合交通枢纽,规划4处公交换乘枢纽,提升新城内部的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同时构筑出租汽车营业站、候客站和扬招点三级规划网络的建设和智能化卫星定位调度系统,逐步转变出租汽车经营模式,以“路泊、电调”替代“扬招”,全面提高出租车行使里程的有效利用率,做到设施平衡、运行协调。

第二十六条交通枢纽

结合轨道交通17号线,规划4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汇金路站综合交通枢纽,设置常规公交枢纽站、出租车营业站、P+R停车场等。规划外青松公路站综合交通枢纽,设置公交始末线、出租车候客站、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社会停车场;规划漕盈路站综合交通枢纽,设置广场、公交枢纽、出租车候客站、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社会停车场等;规划朱家角综合交通枢纽,设置长途汽车站、公交枢纽、出租车候客站、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社会停车场等。

第二十七条停车系统

结合城市交通枢纽、大型公共中心设置17处社会公共停车场/库。依据规划控制停车用地,分期有序建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老城区结合道路改造和城市更新,提升停车配建。新城西部区域等新开发地区,停车泊位配建指标按照相关停车配建标准实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进一步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夯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社会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时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科学普及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科普工作确立新定位 “十三五”时期,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要求科普工作着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着力激发创意、宣传创新、服务创业,健全科普服务创新创业体系;着力优化公民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卓越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科普工作明确新任务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需求与日俱增,要求科普工作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理念,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普服务,着力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劳动能力、科学生活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能力,培育具有较好科学素质的新型社会公民。 (三)传播方式变化要求科普工作建立新模式 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界限日渐模糊,传统手段和新媒体手段相互融合,要求科普工作适应这一变化,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扩大科普主体、优选科普内容、创新科普手段,积极探索形成科普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 二、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上海科普工作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提升科普能力为宗旨,围绕关注目标人群、创新科普活动、推进资源共享、促进人才集聚、繁荣科普市场等重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科普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科学素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2014-05-07 09:01: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邢云鹏王建伟 4月1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细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计划到2020年前,在全省着力构建四大战略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20.15%,未来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未来规划为: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占全省国土面积14.2%。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将构建汾河平原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优质杂粮和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将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在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全市国土空间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全市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划分和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国土空间状况我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经105度11′-110度11′,北纬28度10′-32度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华莹山--巴岳山以西2是方山丘陵区,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东南部和南部为武陵山和大娄山区。 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最高处大巴山川鄂岭,海拔2796.8m,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m;专栏1:国土空间与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领海、领空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物质空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由水、土、空气等自然要素组成,具有自然属性。二是以人为主体,由各种人文要素组成,具有社会属性。三是国土空间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 主体功能区:一定范围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以及军事、历史、民族等因素。按照国家相关划分标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几大类型。 3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典型地貌;三是地貌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西北部为方山丘陵,中部为低山丘陵,东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为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市域的东北、东南部有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以及槽谷等喀斯特景观分图1:全市地形与高程图布,分布区域占幅员面积近40%。 总体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是热量充足,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夏季高温,七、八两月最热,平均气温27~29℃,冬季阴冷,一月最冷,平均气温6~8℃;二是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mm,东北部和东南部多,西部少,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0%以上;三是雾日多,属全国低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921~1570小时之间,万州以东七区县(自治县)在1300小时以上,中西部平行岭谷区在1100~1300小时之间,东南部、南部与主城区均在1180小时以下。 植被覆盖良好。全市林地面积32731km2,占幅员面积的39.68%,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4绿乔木为主,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类。自然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等,其中针叶林面积15254km2,占比最大,主要包括松林、杉木林、柏木林等,以马尾松林和柏木林为主,多为天然次生林或半人工林;阔叶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竹林等,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南部及东南部的大娄山、巫山和大巴山区和平行岭谷丘陵区;灌草和灌草丛植被包括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草叶灌丛等植被类型。栽培植被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蔬菜等农田作物植被和果、茶、桑等园地植被。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第二节发展形势和要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功能分区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功能分区 第三章四类功能区域 第一节首都功能核心区 第二节城市功能拓展区 第三节城市发展新区 第四节生态涵养发展区 第四章禁止开发区域 第一节基本情况 第二节管制原则 第三节发展任务 第五章政策机制

第一节政策措施 第二节保障机制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部门职责 第二节区县职责 附件1: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 表1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表 表2 自然保护区表 表3 风景名胜区表 表4 森林公园表 表5 地质公园表 表6 重要水源区 附件2: 图1 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图 图2 重要水源区分布图 序言 自2005年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区域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北京市确定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要求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发展。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落实了国家对北京市整体优化开发的定位,深化了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北京市科学推进功能区域建设、丰富发展内涵、更好发挥首都职能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参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编制,是本市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10年,主要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订。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6410.5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京发〔2005〕6号,以下简称《意见》),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和区域开发建设的分类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区域差异化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谋划、积极推动,全市功能区域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保障了首都功能的履行。 ——区域差异化主导功能逐步明晰。四类功能区域差异化的主导功能更加强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四个服务”①和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城市功能拓展区自主创新和外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新区承接人口和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功能日益增强。 ①四个服务,即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区域调控的政策机制基本确立。制定了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新城、城南地区、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有效实施了一批支撑主导功能的重大项目,逐步建立了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互利共赢的区县结对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各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 ——特色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四类功能区域特色产业更加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部和金融业集聚发展,一批文化和商贸特色街区成为发展新亮点;城市功能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国际化商务中心功能得到强化;城市发展新区现代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新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得到提升。 ——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各功能区域定位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自特点更加鲜明,南北差距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内部互动加强,外部合作深化,特别是南城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加速转型,一批新兴产业功能区域初具规模,功能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功能区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功能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2006-2010年,四类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经济总量分布格局与区域功能定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位置主要保护对象 北京百花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217.43门头沟区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6延庆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 物 天津古海岸与湿 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9.13 滨海新区、津南区、宁河县、 宝坻区 贝壳堤、牡蛎礁等古海岸遗迹 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天津蓟县中、上元 古界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9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天津八仙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53.6蓟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北昌黎黄金海 岸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 300昌黎县沙质海岸及近海生态系统河北柳江盆地地 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95抚宁县 标准地质剖面、典型地质构造 等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8.33蔚县、涿鹿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褐马鸡等 野生动植物 河北泥河湾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0.15阳原县、蔚县标准地层剖面及古生物化石河北大海陀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12.25赤城县森林生态系统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2.47兴隆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猕猴等野 生动植物 河北茅荆坝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400.38隆化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0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 野生动植物 河北围场红松洼 国家级自然保护 79.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草原生态系统

区 河北滦河上游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 506.3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河北衡水湖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87.87衡水市湿地生态系统及鸟类 山西阳城蟒河猕 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5.73阳城县 猕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 境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2 垣曲县、沁水县、翼城县、阳 城县 森林植被及勺鸡、猕猴、大鲵 等野生动物 山西芦芽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214.53宁武县、岢岚县、五寨县褐马鸡及其生境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6.17蒲县、隰县 褐马鸡、白皮松等野生动植物 及其生境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4.44交城县、方山县 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等 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85.77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 布市 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 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67.94阿鲁科尔沁旗 沙地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珍 稀鸟类 内蒙古赛罕乌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04巴林右旗 森林生态系统及马鹿等野生动 物 内蒙古达里诺尔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94.13克什克腾旗 湖泊湿地、草原生态系统及珍 稀鸟类 内蒙古白音敖包 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 138.62克什克腾旗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等 内蒙古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6.38宁城县 森林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野生 动物 内蒙古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67.99敖汉旗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 野生动植物 内蒙古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1.83科尔沁左翼后旗 水曲柳及沟壑阔叶林生态系统 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147.7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金霍洛遗鸥及其生境湿地生态系统等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 [发布日期:2011-6-9]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280扎兰屯风景名胜区475石花洞风景名胜区84.66千山风景名胜区72盘山风景名胜区106鸭绿江风景名胜区824.2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 胜区 2394金石滩风景名胜区120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365.97兴城海滨风景名胜区42野三坡风景名胜区498.5 大连海滨—旅顺口风景名胜 区 166.7苍岩山风景名胜区63凤凰山风景名胜区216嶂石岩风景名胜区120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44.72西柏坡—天桂山风景名胜区256青山沟风景名胜区127崆山白云洞风景名胜区350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630五台山风景名胜区376松花湖风景名胜区500

恒山风景名胜区147.51八大部—净月潭风景名胜区103.38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178仙景台风景名胜区32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70防川风景名胜区139五老峰风景名胜区300镜泊湖风景名胜区1726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720琅琊山风景名胜区115太湖风景名胜区888齐云山风景名胜区110.4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31采石风景名胜区64.85云台山风景名胜区201巢湖风景名胜区800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7.43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61.2三山风景名胜区17.23太极洞风景名胜区22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59.04花亭湖风景名胜区254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1123武夷山风景名胜区79雁荡山风景名胜区289.91清源山风景名胜区62普陀山风景名胜区41.95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245.74天台山风景名胜区58.2太姥山风景名胜区92.02 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34.91 30.23 区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625金湖风景名胜区140莫干山风景名胜区58鸳鸯溪风景名胜区66雪窦山风景名胜区140海坛风景名胜区71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关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 你有关 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对于城市交通、经济、格局都会产生长远影响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未来几年,她的城市规划又将如何变化?轨道交通9条新轨道交通线路2017年至2025年,上海规划再建设9条轨道交通线路据了解,此次公示的9条线路并非都是地铁还包括进出上海的城际铁路中运量轨道线路等多种模式在内预计2020年底,上海轨道交通总里程有望超过800公里 2025年,上海将拥有包括地铁、市域铁路机场快线、磁浮线等形式的29条轨交线路再次确保上海国内轨交第一城的地位! 9条轨交新线分别是:19号线 20号线21号线22号线23号线 24号线25号线嘉闵线机场快线 嘉闵高架二期建成通车嘉闵高架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一纵三横”中的“一纵”总长约35公里,南起S32申嘉湖高速,北至S6沪翔高速一期工程向南延伸至G60沪昆高速向北延伸至G2京沪高速经过2年多建设,嘉闵高架北段一期已于2015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目前嘉闵高架北段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工程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地进

行全预制拼装计划于2016年建成通车后,将与S6高架相连“地下延安高架”横穿申城6区“北横通道”,上海中心城区“三横三纵”重要组成部分沿线穿越长宁、普陀、静安、闸北、虹口、杨浦6个区全长19公里,线路比较长北横通道将根据各路段条件成熟情况分段施工,全线完工时间未定其中中环北虹路立交至虹口港段为立体扩容形式 沿线设北虹路、泸定路、江苏路、恒丰路河南北路五对出入口匝道和中环北虹立交、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两座全互通立交北横通道东段,将设沪上首条路中式公交专用道浦东机场将建高铁站据最新公布的《沪通铁路二期相关设施专项规划》 沪通铁路二期选址浦东机场,在此增设线通过“浦东铁路”祝桥站之间的连接形成“组合站” 未来浦东—虹桥机场连接线、地铁2号线、磁悬浮线地铁21号线(高桥—金桥张江—迪士尼—祝桥)4条轨道交通线路将于浦东国际机场浦东铁路实现近距离换乘浦东机场将真正成为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大场机场搬迁大场板块位于上海市区北郊、宝山区西南部东与闸北区彭浦镇、宝山区庙行镇和大场飞机场相邻远离外环而贴近中环,距离市中心非常近有现成的轨交7号线存在,有上海大学但大场机场梗阻在整个地区的中心阻断闸北和宝山大场之间的横向道路一旦机场搬迁,阻断消失就可以有大量的优质土地供应未来宝山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美丽富饶的三秦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宜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1]。各地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72号)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范围涵盖全省所有国土空间。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构建美好家园,实现科学有序开发,首先要认识我省现有国土空间的基本状况、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趋势。 第一节基本状况 ——区位。陕西地处我国内陆中心腹地,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大西北的门户,与晋、蒙、宁、甘、川、渝、鄂、豫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接壤(见附图1),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对全国定位 第一层次:【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 1、——强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建设【世界城市】,发展首都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强化创新功能,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的建设,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2、——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的能力。 3、——增强广州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国际大都市。 第二层次:【大区域中心】天津、重庆、深圳、成都、西安 1、——提升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2、——增强深圳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功能,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3、——构建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以“一小时经济圈”地区为重点,以主要交通干线和长江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强化重庆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先进制造和综合服务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商贸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强化成都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和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教育中心。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划分13大产业功能区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划分13大产业功能区,国际城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 楼主 5haolou2009 发表于搜房网- 成都业主论坛- 首创·国际城 31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今年第四次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新出炉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划分13大产业功能区,南部最优。 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含软件)、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商务中心区(CBD)。规划范围包括高新西区、高新南区及双流县成昆铁路以东、货运铁路外绕线以北、成自泸高速公路以西区域,涉及双流县华阳、西航港、中和、万安、正兴、兴隆及公兴部分区域,面积约237平方公里。 金融总部商务区:重点发展以金融业为主的金融总部商务区。规划范围北起繁雄大道及石胜路,南至孵化园北干道及外环路500米绿带边线,西连益州大道(站华路),东临成仁快速路,涉及高新区站南组团部分区域及锦江区柳江片区部分区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 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范围西至沙河,北至成渝高速五桂桥段及成洛路,东至绕城高速,南至老成渝路三环路内段及成龙路南侧规划建设用地,涉及成华区沙河堡片区、锦江区三圣片区及龙泉驿洪河、十陵部分区域,面积约41平方公里。 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以国际商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范围北至香城大道、西至成彭路及斑竹园镇区西侧,南至三环路,东至川陕路凤凰山段及宝成铁路,涉及成华区凤凰山片区、新都区大丰、斑竹园部分区域以及金牛区天回部分区域,以“198”地区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 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范围西至杨柳河,南至规划建设用地及老成温路,东至三环路,北至成温高速路及南熏大道,涉及青羊区光华新区、文家片区及温江新城区,以“198”地区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 “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依托区内的建设用地,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文博旅游、总部经济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规划范围包括锦江、成华、金牛、青羊、武侯、高新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以及龙泉驿、新都、郫县、温江、双流伸入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面积约190平方公里。 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该功能区由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和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两部分组成。其中,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国际山地度假旅游产业;范围包括市域西部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的龙门山区域,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该功能区向西北辐射大“九黄”旅游区,向西南辐射大康巴旅游区,向南辐射峨眉乐山旅游区。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上海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能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生活,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为实现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总体目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上海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清洁化利用以及能源科技装备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三五”时期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能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皖电东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投产,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虹杨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形成了“四交四直”的市外受电通道结构,完善了以500千伏双环网为基础的城市电网主网架,接受市外来电最高达到1500万千瓦,比“十一五”时期增长50%以上;临港燃机

一期、奉贤南桥能源中心等燃气发电项目相继投产,电力供应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东-海门-崇明岛天然气输送管道、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和崇明岛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通气,累计建成高压天然气管道超过750公里,燃气安全供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项目、浦航中转油库二期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油气应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能源消费增速明显放缓,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需求侧管理等多方面举措,本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放缓。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1 14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从“十一五”期间的6.3%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1.3%。本市抓住能源供需矛盾趋缓、清洁能源供应充足和新能源政策集中出台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约14个百分点,天然气、外来电、本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约4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燃气发电在全市发电装机中的比重突破20%,告别使用了150年的人工煤气,实现城市管道燃气全天然气化。 (三)新能源利用快速增长,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 修订出台《上海市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 目录 序言 (5)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基本状况 (3) 第二节综合评价 (5) 第三节面临趋势 (7) 第二章主体功能区划分 (9) 第一节划分类型 (9) 第二节重大关系 (11) 第三节划分结果 (13) 第三章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 (15) 第一节指导思想 (15) 第二节开发原则 (17) 第三节主要目标 (18) 第四节战略格局 (20) 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 (23)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3)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4) I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7) 第五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32)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2) 第二节区域分布 (33) 第三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36) 第四节基本农田保护 (37) 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38)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8)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0)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3) 第四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45) 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 (46)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布 (46) 第二节管制原则 (47) 第三节近期任务 (53) 第八章能源与资源 (55) 第一节主要原则 (55) 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 (56) 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58)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 (58) 第九章区域政策 (60) 第一节财政政策 (60)

第二节投资政策 (60) 第三节产业政策 (61) 第四节土地政策 (62) 第五节农业政策 (62) 第六节人口政策 (63) 第七节环境政策 (64) 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65) 第九节绩效评价政策 (66) 第十章规划实施 (68) 第一节规划实施 (68) 第二节监测评估 (70) 附表1:重点开发区域名录 (72) 附表2: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名录 (73) 附表3: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74) 附表4:点状开发的城镇 (75) 附表5:全省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表 (76) 附表6: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77) 附图1:陕西省行政区划图 (109) 附图2:陕西省地形图 (110) 附图3: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111)

注册咨询师继续教育2017-发展规划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改革创新与多规合一试卷(100分)

试卷总题量: 25,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100.0分,用时2425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根据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 A.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B.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2.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展望到()年。 A.2020 B.2025 C.2030 D.2035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3.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4.规划目标包括()主要目标、规划指标。 A.总体目标 B.基本原则 C.主要任务 D.指导思想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5.在哪个发展规划中,首次尝试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思想()。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规划 C.“十二五”规划 D.“十三五”规划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6.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7.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绿色经济 D.生态经济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8.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9.总体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哪一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A.上级 B.本级 C.上级和本级 D.上级或本级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一) 内容摘要:从“一五”计划开始,中央政府在不同的时期,实施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在缓解某些区域问题的同时,通常会加重另外一些区域问题。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战略,主体功能区,意义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鉴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它的提出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在实施的区域战略和政策不足以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一)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演变的三个阶段 从“一五”计划开始至目前,我国区域战略和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上世纪50年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扶持内陆地区发展时期;(2)改革开放初期至世纪之交,为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时期;(3)进入新世纪以来至目前,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期。 1.扶持内陆地区发展时期。严格地说,这一时期没有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有的只是工业布局政策。主导思想是“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见毛泽东同志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基本思路是,以国家政治和国防安全为主要考量,利用沿海的工业基础和适当外援,采用指令性计划的手段,促使工业布局向内地推进,形成全国工业布局相对均衡、各大经济协作区自成体系的格局。主要手段,一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安排中,增加内陆地区所占的比重;二是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把沿海地区的老企业搬迁至内陆地区。前者如:“一五”计划时期,在我国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和国内自行设计的538项重点工程中,东北和内地占2/3,而沿海只占1/3(“156”项中沿海只占1/5);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11个省市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55.5%。后者如:在“三线”建设时期(1964年,为更好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根据当时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布局的形势,中央将全国按一线、二线、三线调整了生产力布局。一线地处战略前沿,三线地区为全国的战略后方。在一、二线地区内,又依本地区情况,划出若干地方作为区内的三线地区。习惯上,称前者为大三线,后者为小三线。)的1964和1965年两年时间里,就从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工业基础较好的省市搬迁了174个项目。 2.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也发生了转变,其突出标志是:在80年代中后期,明确提出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主导思想是:“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基本思路是,以加快经济发展和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为主要考量,利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营造特殊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聚集,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以沿海地区的发展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主要手段,一是设立一系列特殊区域,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1985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确定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设立浦东新区;二是给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下放投资立项权、提高当地外汇留成比例、开放金融服务(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在沿海地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在深圳和上海建立证券交易所);三是鼓励沿海地区进行体制创新,默许沿海地区突破中央的有关法律和政策的限制。

上海市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 序言 当前,上海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升级新变化,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上海高等教育面临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内涵质量等重大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加快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引导并激发高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学统筹、超前谋划、合理确定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科学规划上海未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评价高校办学水平以及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保障,引导各高校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立足不同类型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推进上海高等教育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一、现状与挑战 (一)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结构现状 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展,层次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为6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31所;中央部门所属院校10所,市属高校58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为93.1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为64.03万人,成人和网络在校生为29.09万人。与“十五”末期(2005年)相比,普通在校生总规模增长了22.8%,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增长了14.5%和69.8%。 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向纵深,办学资源日趋多元。深入推进“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依托“部市共建”大力支持在沪部属高校发展,与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共建部分地方高校,快速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实施行业高校管理体制改革,10所行业高校的隶属关系划归市教委,初步形成共建共管新模式。创新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办学机制,民办高校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成为上海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相呼应的格局。以改善办学条件和拓展办学空间为重点,积极推进上海高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了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校集聚地,以及松江、奉贤、临港等大学园区,基本形成了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推进落实“985工程”、“211工程”配套支持和重点建设,统筹引导、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探索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高起点、高水平的上海科技大学。汇聚国际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由中美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全球化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获得新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