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尤利西斯”形象的变异看西方人文观的形塑与嬗变

从“尤利西斯”形象的变异看西方人文观的形塑与嬗变
从“尤利西斯”形象的变异看西方人文观的形塑与嬗变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6, 4(1), 1-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a8818346.html,/journal/wls

https://www.360docs.net/doc/1a8818346.html,/10.12677/wls.2016.41001

The Formation and Variation of Western

Humanism as See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lysses’ Images

Jie Lu1,2

1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2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Mar. 1st 2016; accepted: Mar. 14th, 2016; published: Mar. 21st,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1a881834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ough many western writers have shaped the legendry character of “Ulysses”, the images of “Ulysses” vary in different western works in different times. In Homer’s Odyssey “Ulysses” is the initial establisher of secular humanism; in Virgil’s Aeneid he is the awakened one with rational sense; in Dante’s The Divine Comedy he is the defender of individualism against theocracy; in Ten-nyson’s poem Ulysses, he is a pioneer of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while in James Joyce’s Ulysses, under the guise of Bloom, this modern Ulysses is a lonely spiritual tramp in the faith-lost western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By studying the mol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Ulysses’ image chronically, which is meaningful and unavoidable for study on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essay casts light on the succession and revolution of western humanism in several significant cultural transitions and turns.

Keywords

Ulysses, Image Transformation, Humanism

从“尤利西斯”形象的变异看西方人文观的形塑与嬗变

卢婕1,2

卢婕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2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收稿日期:2016年3月1日;录用日期:2016年3月14日;发布日期:2016年3月21日

摘要

尽管西方作家在许多作品中都塑造了传奇人物“尤利西斯”,但各个时期西方作品中的“尤利西斯”形象却各不相同。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尤利西斯是世俗人本精神的初创者;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中的尤利西斯是理性意识的觉醒者;但丁《神曲》的尤利西斯是神权压抑下个体精神的捍卫者;丁尼生诗歌中的尤利西斯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先驱者;而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中的布鲁姆这位“现代版尤利西斯”则是西方文明信仰失落中孤独的精神流浪者。本文通过梳理西方文学对“尤利西斯”形象的塑造与嬗变过程来探讨西方文明在几个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人文观念的传承与变革,这对于研究西方文学和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尤利西斯,形象嬗变,人文观念

1. 引言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第三章《但丁的陌生性:尤利西斯和贝亚特丽丝》中说到:“从荷马到尼科斯·卡赞札基斯,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形象经历了许多西方作家异乎寻常的修饰再造,其中有品达、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贺拉斯、维吉尔、奥维德、塞内加、但丁、查普曼、卡尔德隆、莎士比亚、歌德、丁尼生、乔伊斯、庞德以及华莱士·斯蒂文斯”[1]。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作品中的“尤利西斯”的形象各不相同,每一位尤利西斯形象的塑造都是不同作者自身的情感因素、心理特质和思想哲学等“个人无意识”的结晶,更是他们在创作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意识领域下“集体无意识”的产物。通过梳理西方文学对尤利西斯形象的塑造与嬗变可以理清西方文明圈在几个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的人文观念的传承与变革,这对于研究西方文学和文化非常必要。

2. 荷马史诗中的“尤利西斯”:世俗人本精神的初创者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与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文学的辉煌代表,对西方人文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曾提到,荷马教育了希腊人。柏拉图的评价具有至少以下两个内涵:一、荷马史诗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具有为古希腊人提供学习当时社会生活与技能的教材与范本的重要意义;二、荷马史诗所塑造的众多英雄形象从精神层面上寓言式地表达了古希腊时期人们信仰的普遍真理,体现了那个时代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世俗人本意识。正是由于荷马史诗所具有的第二个层面的重大意义使得这部伟大史诗被看做西方文明人文精神的起源。所以,作为荷马史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德赛》所塑造的英雄奥德赛(罗马名为“尤利西斯”)对于西方文明圈的人文观念的形成理所当然具有开创性意义。

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用木马计攻下特洛伊,带着财宝与奴隶返回故土,不料在海上遭遇大难导致十年漂泊与历险。最后凭借非凡的毅力与才智终于与妻儿团聚,重登伊达卡国王宝座。奥德赛被塑造为一

卢婕

位为维护个人私有财产,为维护个人权利和荣誉而斗争的英雄。黑格尔说“民族精灵的集合过程构成一系列的形态,这一系列的形态在这里包括整个自然以及整个伦理世界在内”[2]。因此,奥德赛作为古希腊史诗时代流传下来的传奇人物,他既是作品中叙述的个体的人,又代表着当时时代烙印标记的普遍人性:他是民族的整体——“民族精灵”的体现。或者说,他的活动集中体现了该民族的整个社会关系及其对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民普遍接受的人文观念。因此,奥德赛的痛苦与困惑、行动与命运、顺从与抗争都是西方人对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浪漫与乐观精神在文学世界的生动再现。奥德赛带着财宝历经千险胜利归航返回故土与亲人团聚的故事形象地体现了西方文明中个人意识的萌芽与觉醒。通过把奥德赛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而取得真经的故事进行比较,奥德赛(作为古希腊时期西方人的“民族精灵”)的一切行动和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欲望。这与唐僧为了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而历险体现出中国儒家的忧国忧民思想在本质上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奥德赛体现的是“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这)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3]。“把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不断探寻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执着的探寻精神,乃西方文化演变的深沉内在动因”[4]。蒋承勇教授在《人性微探》中为西方思潮流派更迭相继的发展模式提炼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人文精神和人本传统。而《奥德赛》正是西方关于“人”的理解的发轫之作,他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深沉而持久的影响力直到现在也不容忽视。

3. 维吉尔笔下的“尤利西斯”:理性意识的觉醒者

古罗马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被认为是对荷马史诗的传承和模仿,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公认。史诗的前半部分写埃涅阿斯的海上冒险有明显的模仿奥德赛海上漂泊回家的时间结构,并且二者都经历游历地府,在宴会上追叙前七年的际遇,都有铁匠神应女神之请而为之铸造铠甲,举行葬礼竞技等情节。所以维吉尔笔下实际上刻画了两个奥德赛:一个是变形为埃涅阿斯的“奥德赛”,一个是维吉尔作品中人物口中谈论的由荷马所塑造的“奥德赛”。维吉尔对这一显一隐两个“奥德赛”的态度有天壤之别:在《埃涅阿斯纪》中,埃涅阿斯(奥德赛之变形)作为罗马统治者的神化形象,在神的授意下奔赴罗马,战胜敌人,克制情欲,最终建立圣神的罗马城。埃涅阿斯是罗马时期的“民族精灵”,他体现了“神–理性–人”三位一体的世俗人本意识的萌芽(这种人文观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中发展到了极致)。而荷马所塑造的奥德赛在维吉尔笔下不再是象征智慧与勇力的英雄,反而沦落为处处遭受指责的反面人物。“维吉尔不愿意直接指责尤利西斯,他便把这一工作转交给了他笔下的人物,这些人物把《奥德赛》的主人公界定为狡诈欺骗之徒”[5]。维吉尔对两位“尤利西斯”的态度的反差正体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学中所呈现的微妙的“通变”关系——古罗马人对于古希腊人文观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在继承荷马史诗中所表现的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世俗人本意识的基础之外,古罗马人糅合了自身独特的敬神、爱国、仁爱、公正等文化品格以及他们对文治武功、集权国家和对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表现出较强的理性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观念。

荷马史诗与维吉尔笔下的奥德赛形象存在着“英雄”与“反英雄”的巨大冲突。从其深层内涵来看,作为西方人文观中世俗人本精神和理性意识的初创者。他们分别表达了西方人文观中“个体”与“集体”,“原欲”与“理性”的矛盾状态。正是为了在此二者中寻求到较佳的平衡以维系西方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西方文学才出现了流派林立、思潮更迭的现象。一言以蔽之,从古希腊罗马文学肇始,西方文学中先后出现的中世纪文学、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无不是在“个体”与“集体”,“原欲”与“理性”的人文观念的高扬与反拨,纠正与调试中萌生与消亡。

卢婕

4. 但丁笔下的尤利西斯:神权压抑下个体精神的捍卫者

在文艺复兴前期,作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标志性人物,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但丁在《神曲·地狱篇》里创造性地改写了荷马笔下奥德赛的结局:尤利西斯在历经艰难险阻之后并没有到伊萨卡家中去寻找妻子,而是离开喀耳刻以便突破阻拦,探索未知的险境。在《地狱篇》第二十六章里,尤利西斯在年迈力衰之际到达了赫拉克勒斯设立界标禁止通行的地方却仍向同伴呐喊:“我们历经千难万险到达了西方,到了这短暂的守望时刻,我们绝不能放弃历险,要在太阳的照耀下探寻那渺无人烟的世界。想一想你们的根源,你们生来不是行尸走肉,而是要追寻美德和知识”[5]。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人类永不满足的求知的激情,蕴含着打破中世纪蒙昧主义,高扬人的个体精神的战斗激情。然而不容忽略的是但丁却将尤利西斯安排在地狱的第八层。这层地狱是专门为那些运用天赋的聪明才智为坏事出谋划策的人准备的。在但丁看来,导致尤利西斯远游过程中意外频发、最终遭遇海难身亡的原因,正是上帝为了惩罚尤利西斯的原罪——傲慢和对人类智慧的盲目自信。《神曲》中体现的但丁对尤利西斯的复杂感情把中世纪末期这一新旧交替时代西方人文观的二重性展露无遗:尤利西斯体现了中世纪末期西方人在理智与情感上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严厉地批判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热情赞美个人才智和自由意志,反对宗教禁欲主义,肯定世俗幸福和爱情;另一方面,又从宗教观点出发,把勇于探索、具有探索精神的尤利西斯当作异教徒罚入候判所。《神曲》中的尤利西斯形象充分说明了中世纪神学思想对西方人文观的深沉禁锢和人文主义思想曙光初放之际的艰辛。

5. 丁尼生笔下的“尤利西斯”:资本主义文化的先驱者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他的名篇《尤利西斯》作于1833年秋,即诗人的挚友Arthur Henry Hallam去世后不久。丁尼生说“这首诗是在失落感与所有逝去的东西的启发下写成,但是生活还得抗争到底”。这首五音步抑扬格的无韵诗以戏剧独白的形式重申了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讲的尤利西斯精神。丁尼生诗中主人公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抛弃故土,将扬帆于海洋和未知的神秘的世界视为人生的归途。诗中写道“I cannot rest from travel: I will drink/Life to the lees: all times I have enjoy’d.”(“我不愿在人生的道路上停止不前/我要饱尝人生的辛酸”) [6]。他和同伴在外面闯出了惊天动地的功绩,建立了卓著不朽的功勋,体验过极大的痛苦也品尝过巨大的欢乐。然而尤利西斯认为这一切还不够,在诗歌的结尾,诗人借独白表达了尤利西斯的心声:“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but strong in will/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6]。可见:丁尼生笔下的尤利西斯身上体现出的品质正为那个时代指明了精神世界的道路:追随心灵的呼唤,做真实的自我,勇敢地去面对、去奋斗、去拼搏,永不屈服。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丁尼生个人巨大的勇气,更是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们的共同渴望。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这个时期的大英帝国走向了世界之巅,它的领土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经济占全球的70%,贸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上几倍。在经济和政治实力全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丁尼生的《尤利西斯》在形象塑造上虽然与但丁《神曲》中的尤利西斯别无二致,但在其精神内涵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丁尼生诗中的尤利西斯不再是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对未来充满怀疑,在思想上对“守旧”与“创新”无法确切定位的迷途羔羊。此刻的尤利西斯俨然是打破了中世纪藩篱,接受了人文主义洗礼的资本主义文化先驱者形象。可以说,丁尼生笔下的尤利西斯是对笛福笔下的鲁宾逊的人文思想的直接继承。他完全有理由与鲁宾逊共享“资产主义新人”的美誉。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早期资本主义精神的动力不是——至少不仅仅是——贪婪、欺诈、剥削,而是吃苦耐劳、锐意进取、勤奋克己的精神。在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资本主义者的形象往往邪恶无比,然而在17、18世纪,物质文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愿意冒着生命危险

卢婕

背井离乡地去荒蛮探险谋生的资本主义新人往往是一批最勤劳勇敢的人,也是由当时最进步的人文观念武装着头脑的人!

6. 詹姆斯·乔伊斯笔下的尤利西斯:信仰失落的精神流浪者

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鲁姆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十八章,表面上每章内容晦涩凌乱,实则有意识地将荷马史诗作为小说现代题材的“潜文本”,使两者之间形成平行对应关系。与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人物截然不同,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塑造的现代版的“尤利西斯”是一个反英雄形象。奥德修斯英雄式的海上历险变成了布鲁姆在都市街巷的游荡,揭示了布鲁姆在都柏林社会的边缘身份,刻画了现代人由精神瘫痪和灵魂空虚造成的自我异化。但布鲁姆平庸猥琐又自恃清高,胆小怯懦又热心血性,苦闷彷徨又充满希望,饱含无奈又期待奇迹。他的颓废和矛盾反映了二十世纪初西方世界作为个体的“人”的孤独,迷茫和绝望。

高尚而又鄙俗,勇敢而又怯懦,有文明教养而又优柔寡断,理智宽容而又欲念丛生,抱负远大而又自我沦陷。种种悖论性的精神特征共同形塑“布鲁姆”这位现代版的“尤利西斯”形象。而导致他性格上诸多矛盾的根源则是:“他身上秉承了西方优秀文化的传统,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文明之光;而他生理和心理的病态特征和根本原因,又全面体现了西方社会的痼疾,全面揭示了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悲剧”[7]。乔伊斯笔下的“尤利西斯”赋予平庸琐碎的现代城市生活以悲剧的深度,使之成为象征人类经验的神话或寓言。他不再是世俗人本精神的初创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者,不再是神权压抑下个体精神的捍卫者与资本主义文化先驱者,他只是一个信仰失落的西方文明中孤独的精神流浪者。他要表达的现代西方人文思想是正如艾希利·弗洛姆的名言:“20世纪的精神病比19世纪更为严重,尽管20世纪资本主义出现了物质的丰盛”[8]。事实上,资本主义在西方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后在20世纪到达了物质丰盛,但当把“物”奉为上帝而将精神的上帝驱逐之后,物质的丰盛不仅没有解决其思想上的危机,反而催化了其人文思想中的非理性思潮,加重了人的危机意识与异化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存的荒诞感。可以说,乔伊斯笔下的“尤利西斯”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价值与命运的深沉思考。它蕴含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评,也饱含着对新的“上帝”(西方新的人文观念)重临的期待。事实上,20世纪后期,在经过“否定之否定”后,西方文学对上帝与理性的新的信仰正是西方文学人文观念在传统人本意识上更高的回归。

7. 结语

尽管西方作家都塑造了传奇人物“尤利西斯”,但各个时期作品中的“尤利西斯”形象却各不相同。维柯把世界历史分为“神祗时期”、“英雄时期”、“人的时期”与“颓废时期”。根据这样的分期来分析“尤利西斯”形象嬗变的动因与规律可以看出:在“神祗时期”的荷马史诗中,自然界的每个方面都被赋予意图或精神,而尤利西斯是那个神权时期世俗人本精神的隐喻式表达;在“英雄时期”的《埃涅阿斯纪》中,尤利西斯作为时代的精英分子,转喻式地表达了贵族时代人类理性意识的觉醒;但丁处于“英雄时期”与“人的时期”的交替之际,《神曲》中的尤利西斯介于转喻与提喻之间,是神权压抑下个体精神的捍卫者,在神权与人权的“漩涡”中挣扎;在“人的时期”的丁尼生诗歌中,贵族精英与下层民众共享某种人性,特殊向一般滑落,部分向整体升华。丁尼生诗歌中的尤利西斯是理性时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提喻式表达;在“颓废时期”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布鲁姆这位“现代版尤利西斯”是对信仰失落的西方文明的反讽式表达。由此可见,人类历史按比喻–转喻–提喻–反讽修辞

卢婕

四格退化决定了“尤利西斯”形象的“四体演进”路径。赵毅衡教授认为:“历史朝着反讽演进是符号行为的必然……可以认为四体演进是历史退化论,因为崇高感消失了,让位给怀疑论;也可以认为这是进步,是任何一种表意方式必然出现的成熟化过程……任何一种表意方式,不可避免地走向自身的否定”

[9]。总的来说,通过梳理西方文学对尤利西斯形象的塑造与嬗变可以理清西方文明圈在几个重要的文化

转型时期的人文观念的传承与变革,这对于研究西方文学和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哈罗德·布鲁姆. 西方正典: 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 上海: 译林出版社, 2011: 50-77.

[2][德]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M]. 贺麟, 王玖兴,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90.

[3]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4.

[4]蒋承勇. 人性微探[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1-3.

[5][意]但丁. 神曲·地狱篇[M]. 田德望,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57-79.

[6]戴继国. 英国诗歌教程[M].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124.

[7]胡媛. 现代人精神发展的不朽史诗——试论《尤利西斯》中布鲁姆形象的精神特征[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3(1): 57-60.

[8][美]艾希利·弗洛姆. 健全的社会[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1.

[9]赵毅衡. 符号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19-220.

丁尼生和尤利西斯

诗人简介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 早期生涯 丁尼生出生于林肯郡的索姆斯比,在1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4。他的父亲是村庄教区牧师。年轻的丁尼生曾在父亲的图书馆里阅读大量书籍,并在8岁时开始写诗。1827年,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兄弟弗雷德里克及查尔斯出版了《两兄弟诗集》,其实这部著作包括了三兄弟的作品。阿尔弗雷德的诗歌趋于平淡,只是单纯模仿偶像拜伦的作品。 1828年丁尼生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1829年他的诗歌《廷巴克图》赢得了校长金牌。他成为一个学生团体“使徒(the Apostles)”中的一员,并在这些同伴的鼓舞下于1830年出版了《抒情诗集》。一些评论家喜爱这本书中的《马里亚纳》和其它几首诗歌,但总的说来是持负面评价较多。 1831年丁尼生的父亲去世,丁尼生未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剑桥大学。第二年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诗歌》,但并未被广泛接受。随笔作家亚瑟·亨利·哈兰姆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去逝。在痛失密友及作品受到恶评的双重打击之下,丁尼生近10年未再出版作品。 《诗歌》(两卷本,1842年),赢得了评论家及公众的热烈欢迎。最好的诗歌包括《拍岸曲》(受贺莱姆之死启发而创作)、《亚瑟王之死》及《洛克斯利大厅》。丁尼生的长诗《公主》(1847年)与妇女权益有关,并试图证明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幸福的婚姻。(吉尔伯托和利文将诗歌改编为滑稽剧《艾达公主》。)丁尼生一些最好的抒情无韵诗篇就来自于以“泪水,空虚的泪水”开篇的那首诗《公主》。后来的版本又加入《轻轻地,柔和地》以及其它几首歌。 晚期生涯 1850年丁尼生的生活发生了三件大事。《悼念》终于付梓,自哈兰姆去世以来,丁尼生一直在创作这部作品。它包括131首短诗,外加一篇序言及后记,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挽歌之一,也是丁尼生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作品。 6月丁尼生娶了艾米莉·塞尔武德(Emily Sellwood),同年11月丁尼生继威廉·华兹华斯之后,成为桂冠诗人。 丁尼生作为桂冠诗人的首部正式作品,是庄严重但有点拘谨的《悼惠灵顿公爵之死》(1852年)。1854年创作了《轻骑兵进击》,以纪念英国骑兵在克里米亚战争巴拉克拉瓦战役(Balaklava)中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莫德》,是185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独白诗剧,评论家对此颇有微辞。 1853年以后,丁尼生多数时间生活在自己位于怀特岛法令福德(Farringford)的庄园中,有时会住在自己1868年建在萨里郡阿尔沃的一所房子里。《莫德》遭到冷遇之后,丁尼生把自己封闭在法令福德,着手创作组诗《国王叙事诗》。1859年这一系列的第一部分出版,讲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的第一部分,立即获得成功。 《伊诺克·阿登及其它诗歌》(1864年)中的《伊诺克·阿登》是丁尼生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其它几部稍为逊色的历史戏剧作品包括《玛丽女王》(1875年)、《哈罗德》(1877

2020级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测试卷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A.电视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 2.19世纪后半期,在绘画方面,出现了新的流派,该画派对光和色进行了科学探讨,它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间成为永恒。该画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画风,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影响非常深远。属于该画派作品的是() A. A B. B C. C D. D 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素以大胆新奇著称,其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下列哪一作品与其风格最接近() A.《最后的晚餐》 B.《人间喜剧》 C.《牧神午后·前奏曲》 D.《等待戈多》 4.1949年,斯大林70寿辰,法国共产党专门派人请毕加索为斯大林画了一幅肖像以表祝寿。毕加索以反传统绘画技法完成这幅作品。此画( ) A.画中有诗,歌颂伟人 B.色彩艳丽,光彩照人

C.真实反映领袖的光辉形象 D.视觉异常,有支离破碎之感 5.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下列符合该流派风格的作品是() A. A B. B C. C D. D 6.欧洲曾有一位富有的公爵因反抗压迫,遭政府处死,激发当地人民反对统治者。后来一位文学家以此故事为主题,写了一个剧本,音乐家也将之谱成歌剧公演,赢得观众热烈回响,视这位公爵为民族英雄。这种剧本与歌剧创作及观众的反应,是哪一种思潮的体现( ) A.写实主义 B.保守主义 C.理性主义 D.浪漫主义 7.19世纪中期欧洲有个出版社想出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为吸引读者,出版社想为小说配一些插图,插图的风格要能与小说的风格一致。以下哪幅作品的画家最符合出版社的心意()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丁尼生 尤利西斯 Ulysses 中文翻译

丁尼生尤利西斯诗歌中文翻译2007-12-01 16:52 这太无谓——当一个闲散的君主,安居家中,在这嶙峋的岛国, 我与年老的妻子相匹,颁布着 不公的法律,治理野蛮的种族,——他们吃、睡、收藏,而不理解我。我不能停歇我的跋涉;我决心 饮尽生命之杯。我一生都在 体验巨大的痛苦、巨大的欢乐, 有时与爱我的伙伴一起,有时却 独自一个;不论在岸上或海上, 当带来雨季的毕宿星团催动 激流滚滚,扬起灰暗的海波。 我已经变成这样一个名字,—— 由于我如饥似渴地漂泊不止, 我已见识了许多民族的城 及其风气、习俗、枢密院、政府,而我在他们之中最负盛名; 在遥远而多风的特洛亚战场, 我曾陶醉于与敌手作战的欢欣。 我自己是我全部经历的一部分; 而全部经验,也只是一座拱门, 尚未游历的世界在门外闪光, 而随着我一步一步的前进, 它的边界也不断向后退让。 最单调最沉闷的是停留,是终止,是蒙尘生锈而不在使用中发亮! 难道说呼吸就能算是生活? 几次生命堆起来尚嫌太少, 何况我唯一的生命已馀年无多。 唯有从永恒的沉寂之中抢救 每个小时,让每个小时带来 一点新的收获。最可厌的是 把自己长期封存、贮藏起来, 让我灰色的灵魂徒然渴望 在人类思想最远的边界之外 追求知识,像追求沉没的星星。 这是我的儿子忒勒玛科斯, 我给他留下我的岛国和王杖, 他是我所爱的,他有胆有识, 能胜任这一工作;谨慎耐心地 教化粗野的民族,用温和的步骤

驯化他们,使他们善良而有用。 他是无可指责的,他虽年少, 在我离去后他会担起重任, 并对我家的佑护神表示崇敬。 他和我,将各做各的工作。 海港就在那边,船儿已经扬帆, 大海黑暗一片。我的水手们—— 与我同辛劳、同工作、同思想的人,对雷电和阳光永远同等欢迎, 并用自由的心与头颅来抗争,——你们和我都已老了,但老年 仍有老年的荣誉、老年的辛劳; 死亡终结一切,但在终点前 我们还能做一番崇高的事业, 使我们配称为与神斗争的人。 礁石上的灯标开始闪光了, 长昼将尽,月亮缓缓攀登, 大海用无数音响在周围呻唤。 来呀,朋友们,探寻更新的世界 现在尚不是为时过晚。开船吧! 坐成排,划破这喧哗的海浪, 我决心驶向太阳沉没的彼方, 超越西方星斗的浴场,至死 方止。也许深渊会把我们吞噬, 也许我们将到达琼岛乐土, 与老朋友阿喀琉斯会唔。 尽管已达到的多,未知的也多啊;虽然我们的力量已不如当初, 已远非昔日移天动地的雄姿, 但我们仍是我们,英雄的心 尽管被时间消磨,被命运削弱, 我们的意志坚强如故,坚持着 奋斗、探索、寻求,而不屈服。

从_尤利西斯_看乔伊斯对反犹主义的批判

第11卷第2期2006年4月 新 余 高 专 学 报J OURNA L O F X I NYU COLLEGE V o.l 11,NO.2 A pr .2006 23 从 尤利西斯!看乔伊斯 对反犹主义的批判 ?梁庆标 (南京大学 中文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面对欧洲长期盛行的反犹思潮,乔伊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 尤利西斯!中不但批判了存在于爱尔兰人心中的这种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思想,而且塑造了一位典型的犹太人形象--布卢姆,以此展现了自己开阔的视野与胸怀。 关键词:乔伊斯;反犹主义; 尤利西斯!;布卢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6)02-0023-04 收稿日期:2005-10-29 作者简介:梁庆标(1978-),男,山东郓城人,博士生,主要从事20世纪西方文学、传记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目前国内对乔伊斯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他的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的分析,较少从思想的角度进行把握和发掘,尤其对 尤利西斯!中犹太问题的表现及意义缺乏关注。而在国外#乔学?研究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 尤利西斯!中的犹太问题。 一、乔伊斯与欧洲反犹思潮 反犹主义在欧洲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复杂的背景。至于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宗教的原因。基督教一直是和犹太教相对立的,他们认为信奉犹太教而不是基督教就是渎神和异端,为此十九世纪在基督教学习的人都要接受如下教育: 1.犹太人应该对耶稣的被钉上十字架负责,他们是罪有应得。 2.犹太人的流亡是对他们把耶稣钉上十字架的惩罚。 3.耶稣预言了对犹太人的惩罚,他们依然要受到耶稣和上帝的诅咒,而耶路撒冷则是罪恶的中心。 4.犹太人还因为他们的物质主义倾向而拒绝了耶稣对他们的拯救。 5.犹太主义曾经是最好的宗教,但是随着耶稣的降生它就变得僵化了,该结束了。 6.犹太人不再是上帝的选民(Chosen Peop l e )了,他们已被基督教的子民取代。 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不能容忍异端存在的基督教就把矛头指向了这些犹太教徒。他们指控说犹太人有一种世界阴谋,就是要破坏基督教。他们还搬出了中世纪流行的传言,告诉人们犹太人在逾越节仪式中杀害基督教儿童,用他们的血举行仪式。在普遍信仰基督教的欧洲,这种宣传的影响之大自然可想而知了。 经济原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欧洲人普遍认为,犹太人重物质,贪财吝啬,不守信用,为了挣钱他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爱尔兰人格利菲思(Griffith)曾表达了对犹太商人的极度不满:#爱尔兰的犹太人在任何方面都是经济罪人,他自己不创造财富 他只是从别人那里攫取 他是最成功的外国货的销售者,他是不公平的竞争者,他曾经并且永远是外来人?。而且他们相信,一些犹太商人掌握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经济,他们的阴谋就是要制造骚乱,并推翻这些政府,夺取权力。所以他们害怕犹太人因此而控制他们的政治,而普通的工人和百姓则因为犹太商人对他们的剥削和压榨而心怀仇恨。 一些种族科学家则从一种伪科学的种族主义态度出发,把犹太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犹太种族病理学?。他们认为犹太人是典型的#他者?,和其它种族有着一种超越阶级和文化的、根深蒂固的生物学上的差异。他们是不可同化的,印欧种族或雅利安人的后代具有超越他们的特性,因此他们就认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于是这就成了欧洲各反犹国家驱逐和排挤犹太人的理论

西方美术史复习

西方美术史复习资料 受伤的野牛(西班牙):在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有一只“受伤的野牛”可谓是经典之作,他先是用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出受伤野牛的轮廓,再用红褐色做渲染使之具有明暗效果,同时还巧妙地利用岩壁自然的起伏凹凸来强调野牛厚重的体积感,这种表现是那只受伤倒地后仍在挣扎的野牛获得了一种野性的张力。维伦道夫的维拉斯(奥地利):出土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它由石灰石雕刻而成,高11 厘米,宽5 厘米,一般这类雕塑的尺寸都较小,目的是使于人们携带,它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强调女性的生理特征,肥大的臀部和丰隆的乳房,它是一种多产的象征,体现了史前人类对母性生殖的崇拜。 古埃及建筑形式:金字塔,方尖碑,陵墓雕塑。 正面律:人物头部以正侧面表现,眼睛,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命运三女神:是古希腊美术古典时期的头部虽然已被毁坏,帕特侬神庙东山墙的雕刻作品,其视觉效果就让人惊叹,但优美,恬静的姿态,丰满结实的躯体,纤细,繁复的衣褶,以及简约的轮廓却完整的表达了人生的智慧和理性,并展示了作者对人体结构的精确理解。 古罗马建筑形式:罗马万神殿,科洛西姆圆形竞技场,图拉真记功柱。欧洲中世纪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对比?答:从本质上来说:欧洲中世纪美术是基督教艺术,这是因为在当时基督教文化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一切造型艺术的最终目的都必须服务于宗教,基督教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强调所谓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实质上是把学习古典文化作为途径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它的精髓所在就是人文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上说:欧洲中世纪美术以宣传基督教的教义和讲解《圣经》的故事为宗旨,以一种非写实的,平面化的象征风格竭力营造宗教情绪和气氛;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处理宗教题材时,尽量淡化或减弱宗教的意义,充分肯定人性的真善美和崇高。 罗马式美术:公元10 世纪以后,西欧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时代的劵拱和梁柱结构体系,并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第四课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绘 画的第四课。本课教材分为古代的西方绘画、近代的西方绘画、现代的西方绘画三部分。古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主要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近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介绍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绘画的各种艺术特征。现代的西方绘画部分则介绍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个主要流派的绘画艺术概况。学生分析: 对于我校高中部二年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节课内容并不困难,一方面因为他们都是美术特长生,长时间学习绘画技巧,对于美术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整个西方美术的脉络已经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了解西方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和常用艺术语言,能够欣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与交流,通过感受西方绘画的主要成就和优秀传统,欣

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东西方绘画的差异,懂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及文化交流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 难点: 对于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与方法: 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幻灯片-古埃及绘画《捕禽图》&古希腊绘画《宴罢》的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分析,得出分析的结果) 教师总结:从西方绘画的发展历史来说,中外的学者都认为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是西方写实性美术产生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绘画在真实生动地描绘日常生活和神话故事方面,达到了西方写实性绘画的第一个高峰。 ▲幻灯片-《采花少女》&《蒙娜丽莎》对比(学生谈感受)教师讲解:以意大利为主的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画家们开始根据自然科学原理来研究自然物象,几何学、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领域的发

专题三 中西方绘画比较(二)

专题三中西方绘画比较(二) 昌邑市补习学校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方法。 2.了解掌握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意境,以及文人画的产生发展,及 代表画家。 【学习重点】 在掌握审美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国籍不同画种的代表画家及代表作品。 【知识梳理】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 1、起源:魏晋南北朝 2、特点: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讲究程式化的笔墨技巧和 情趣,空间处理上追求“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3、中国山水画“三远法” (郭熙《林泉高志》) ①高远法:自山下而仰山颠(高度) ②深远法:自山前而窥山后(体积) ③平远法:自近山而望远山(空间) ④下列图片分别属于哪种观察方法? 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六君子图》 ()()() 4、中西方山水画比较 5 ①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②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途》主要描绘北方山水的雄伟磅礴之美。“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③北宋郭熙《早春图》深远法和平远法的运用,表现春日来临,大地复苏,山间雾气浮动的景象。用山间早春欣欣向荣的气息来赞美皇帝宋神宗的魄力与英明。 ④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的代表作,采用散点透视法,运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方法表现祖国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 ⑤南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了“米氏云山” ⑥“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马一角、夏半边”其作品构图采用边角式构图 ⑦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二、中国传统花鸟画 1、高峰:宋元 2、特点:具有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写意花鸟画在造型表现方法上大多追求“似与不似” 3

从“尤利西斯”形象的变异看西方人文观的形塑与嬗变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6, 4(1), 1-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a8818346.html,/journal/wls https://www.360docs.net/doc/1a8818346.html,/10.12677/wls.2016.41001 The Formation and Variation of Western Humanism as See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lysses’ Images Jie Lu1,2 1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2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Mar. 1st 2016; accepted: Mar. 14th, 2016; published: Mar. 21st,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1a881834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ough many western writers have shaped the legendry character of “Ulysses”, the images of “Ulysses” vary in different western works in different times. In Homer’s Odyssey “Ulysses” is the initial establisher of secular humanism; in Virgil’s Aeneid he is the awakened one with rational sense; in Dante’s The Divine Comedy he is the defender of individualism against theocracy; in Ten-nyson’s poem Ulysses, he is a pioneer of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while in James Joyce’s Ulysses, under the guise of Bloom, this modern Ulysses is a lonely spiritual tramp in the faith-lost western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By studying the mol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Ulysses’ image chronically, which is meaningful and unavoidable for study on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essay casts light on the succession and revolution of western humanism in several significant cultural transitions and turns. Keywords Ulysses, Image Transformation, Humanism 从“尤利西斯”形象的变异看西方人文观的形塑与嬗变 卢婕1,2

美术概论第一学期作业

美术概论第一学期作业 ()在评论王维的诗画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诗中有画”,是指语言艺术中有造型艺术的因素,是以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所谓:“画中有诗,是指在有形的画面中蕴含着诗的情趣和不尽之意。 A、刘勰 B、苏轼 C、王士 D、严羽 我的答案:B 2.(5.0分) 《重为华山图序》的作者是( )。 A、王绂 B、王履 C、王冕 D、王维 我的答案:B 3.(5.0分) ()提出“书画本来同”的主张。 A、张璪 B、苏轼 C、赵孟頫 D、董其昌 我的答案:C 4.( 5.0分)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神引导人民》属于( )创作方法。 A、自然主义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实主义

5.(5.0分) 《苦瓜和尚话语录》的作者是清代明僧人() A、朱耷 B、石涛 C、李叔同 D、弘仁 我的答案:B 6.(5.0分) 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作者是()。 A、谢赫 B、宗炳 C、荆浩 D、石涛 我的答案:C 7.(5.0分) 元代画家()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A、黄公望 B、王蒙 C、倪瓒 D、吴镇 我的答案:C 8.(5.0分) 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活动于()地区的文人画流派。 A、扬州 B、杭州 C、苏州 D、上海

9.(5.0分) 著名油画作品《十五朵向日葵》是()的代表作。 A、达芬奇 B、拉斐尔 C、塞尚 D、梵高 我的答案:D 10.(5.0分) 在中国传统风俗中,“鱼”是代表着年年有余的吉祥象征。这是指美术作品中意义()层面。 A、作品中物象、事件、情节的指称含义和表现。 B、文化意义 C、作品形式的构成之中 D、物质材料层含义 我的答案:B 问答题(共4道题) 11.(15.0分) 简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性。 我的答案: 答:(1)由于中西方民族在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差异,使得中西方绘画在对现实的观察认识方法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①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绘画在“绘画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观念的支配下在创作中注重真实再现,讲求科学精神。在构图方法上采用合乎科学规则的再现物体空间位置的线性透视,其重点是焦点透视,在构图中表现出纵横、高低的立体效果。 ②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章法或布局,并被认为是“画之总要”而备受重视。中国画的构图布局往往从画家情感的需要出发,讲究立意定景。在观察方法上主张以大观小,小中见大。在时空处理上非常灵活,打破了固定视点所带来的视野上的局限。中国画还讲求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开合、疏密、虚实、偏正、轻重以及阴阳向背、纵横起伏等对立统法则来布置章法,在对空间环境的处理上大胆取舍,并巧妙利用画面空白突出主体。 在中国画中,尚有长卷的绘画形式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内容展现于同一件作品之中,如《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将时间进程的表现转化为不同空间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画章法的灵活多变的特点。 (2)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与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画除了在材料及使用工具上的差异外,在审美观念和创作方式上也存在着一些根本不同。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西方绘画的色彩》教案

《西方绘画的色彩》教案 导入阶段 课件展示荷兰画家卡雷尔?阿偑尔的“自由的呐喊”。(师)现代艺术总是带给人新奇的惊讶,这幅作品就是一个例证。为了表现艺术应有的活力,画家从儿童画中寻找灵感,这幅“自由的呐喊”是画家阿偑尔的代表作,画家认为生活要自由,思考要自由,想象创作都需要自由,所以用这幅作品来书写对自由的珍爱和渴望。 现在我们是否也用这种自由的精神一起来合作创作一幅作品呢。 以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导入新课。学生以接龙的方式,在教师事先画好色块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注意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对比与和谐,注意画面的美感。游戏是学生的天性,以游戏作为导入可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无拘无束,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发展阶段 7分钟下面我们来欣赏大师们在绘画中是如何来搭配色彩的。(课件展示大师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归纳。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大师常作的方法有两点: 1、色彩对比。 2、色彩调和。 学生进行色彩游戏搭配练习。欣赏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欣赏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大师是如何搭配色彩(突出重点)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内涵。 深入阶段 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个人的情感,大师们的作品中也常常利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是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向日葵》、《呐喊》、《门》、《大堤上的缺口》等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听音乐,想一想这段音乐与所展示出来的作品,哪一幅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自由的开展探究活动。 讨论内容为: 1、从作品中,我们是否能感受出画家想表达某种情感? 2、画家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在画面的构图及颜色的搭配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3、作品《门》、《大堤上的缺口》与前面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4、所有这些作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富春山居图》与《星空》 【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 【正文】 1.《富春山居图》 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著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这幅作品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黄公望非常喜欢在富春江两岸带着画本游历写生,他画《富春山居图》前后共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在他画完最后一笔时,已是80多岁的高龄。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画中景致,是他一生对富春江的记忆的积累。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在布局上采用积树成林,垒石为山的方法,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尤利西斯读后感

都柏林的“河流” --------《尤利西斯》感 从某种角度说,乔伊斯一生都生活在都柏林。 反复读了很多次,才敢动手写本书的读后感。即使如此,下笔也是如此的困难,但是又无法放下,每一本意识流的小说对我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精神毒品,更别提这本乔大师傲娇的著作。 明白的人其乐无穷,不明白的人只会觉得是天方夜谭。就像博尔赫斯对《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评论“没有生气的同形异义文字游戏的编织物”,《尤利西斯》虽然比不上那本天书,不过也耗费了萧乾4年光阴,四年苦译。 洋洋洒洒上百万字,都柏林的十八个小时。 乔伊斯无法改变爱尔兰堕落的现实,只得逃离,三十年来在世界各地流浪,郁郁而终。他书写的是自己的历史,是都柏林的历史,更是人类的历史。“正因为从古到今几乎全部的人都是一样的凡夫俗子,无法脱离世俗的这些磨难,才有了奥德赛与布卢姆的共同之处,历史才拥有了连贯性。”这句话我是十分的赞同的。 国家堕落,青年陷入的迷茫,就像奥德赛的苦旅,没有人能够从心灵上找到支撑,十八个小时正是这样的缩影。尤利西斯里那位暗指奥德赛的犹太人布卢姆,就是如此。他并不麻木,但是为了最最庸俗的基本生活保障,他必须装出平静的样子来,对妻子婚外的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朋友的葬礼上,他看见形形色色的人,也看见自己真实的内心。死亡,是迷茫的人生最好的终点,许多东西明朗起来,但是已经不再需要死去的人操心了。一切光荣也好耻辱也罢,真也好假也罢,都留给了后人去评说和判断。不过乔伊斯毕竟不是巴尔扎克,《尤利西斯》也无法带给我们《人间喜剧》那样的直观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巴黎,但是看不透都柏林。乔伊斯通过他的文笔,将都柏林那宏大的历史浓缩成了一处远景,我们就想通过西洋镜去观看它,去观看都柏林中小人物的嬉笑怒骂,我们看的是热闹,也是在热闹中看历史。 但是乔伊斯并没有把《尤利西斯》变成平庸的流水账,他的《尤利西斯》包含了三十多种语言和无数密密麻麻的文学、宗教、政治、历史的意象,再加上意识流的手法,无疑增加的让这本书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那突然冒出来的看似无关的短语和字眼,正如河流中的水滴一样,蕴藏着书中的生机。 与这本书结缘,与乔大师结缘,正是因为对意识流文学的兴趣。说句老实话,我很有耐心地,把那本《尤利西斯》,每个字都看了,但从头到尾,一点印象没留下来。读完一部书,却什么都想不起,只有一个可能:我当时压根一点也不懂得它。相比于《追忆似水流年》,这本书难度更高。看荣格写的书评,一路看一路笑,这篇书评好长,不过我算是读懂了。看过这篇书评,我似乎明白了那些荒诞的现代画和先锋艺术。这真没想到,心理学家竟然比作家好懂。也许这也正常,就像读荣格的《心理学与文学》或者弗洛伊德的《艺术、文学和心理学》一样,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文学与艺术,确实有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摘了一点书评以作参考:摘抄如下—— 《尤利西斯》洋洋洒洒,多达735页,它如同一条蜿蜒735天的时间之河汇入一个人的乏味的一天之中,这便是与之没有任何关联的都柏林的1904年6月16日——完完全全没有发生任何事。它于虚无中诞生又在虚无中消亡,这或许是枯燥的、冗繁的、繁杂的、斯特林

中西方不同时期绘画差异比较课稿

中西方不同时期绘画艺术风格差异比较 绘画艺术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意识形态,中西方不同时期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绘画艺术风格在形成和表现上的相异。所以我认为想要了解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首先我们要知道中西方不同时期是文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找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内涵,并且保持一个清晰的大脑,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切的理解、欣赏和学习中西方绘画艺术。 一、中西方不同时期文化背景差异 对于中方文化背景而言,我觉得就我们所了解的在古代文化背景是一种乱世下的文化背景,是一种封建制度下的大统一的文化背景。在这一背景下,艺术的本质是在一种在高度集中统治下形成,其形成的艺术性是畸形的,当然也是一种不完整的艺术意识形态。而我们静观西方绘画艺术文化时,我们会发现西方绘画艺术是在一种在非常自由的时代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除此之外在绘画时中西方不同民族对艺术形态和审美观念也是不一样的。就从艺术形式的本源来说,中西方对于世界的本源说法不一。中方认为世界事物的本源是一种“气”,因为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就是这么认为的,在道家中“气”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人类从生下来就需要空气,而我们身体之中都存在一种气,所以中方在绘画时会将自身的气汇聚在其中,将山水田园之间的气宇轩昂描绘的栩栩如生。而在西方的发展历史时期则多注重的是西方人自由平等的意识观念,所以绘画风格与中国迥然不同,在绘画艺术上

有独特的创作领域。 二、文艺复兴之前绘画 对于古希腊艺术风格我自我认为是一种近乎自然的创作风格。在古希腊时期模仿被认为是一种求知的手段,是一种人的本能。表现在绘画中是凭借自然科学的手段再现自然,并加以理想化。这种精神被文艺复兴继承和发扬,所以在艺术中产生了《命运三女神》、《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蒙娜丽莎》等高不可及的理想美的范本。古埃及在绘画中把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空间的四维性,他们所创造的空间形象具有观念、图式特征。艺术家们凭知觉认为,要在平面中表现完整的人体,必须把多方面观察到的印象结合起来组成一副画面。他们采用“正”、“侧面混合法”,人物头部取侧面,上半身与肩取正面,下半身与双腿取侧面,这一正一侧多次观察的结果,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这与东方绘画空间观念较为一致。在中国,有关透视的内容最早记载是战国时期,荀况在《荀子·解蔽》中把反映近大远小关系的概念通过“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千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拆也,高蔽其长也”表述反映出来。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也有“针孔成像”原理的记载。中世纪时期,艺术家们继承了古希腊人研究线透视的成果并试图解决深远空间的表现方法,并未取得多大进展。从空间意义上讲,历史好像回到古埃及时代。而此时,中国山水画中有关透视的基本法则有了形象的记录。如南北朝时期,宋宗炳的著作《画山水序》。到了宋朝,相关的透视理论逐渐成熟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郭

西方绘画理论(大纲)

第一编 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画论 概述 西方论画的历史,发端于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古希腊艺术的繁荣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雕刻家和画家,雕刻家有米隆、菲狄亚斯、波利克莱托斯、普拉克西特列斯、阿尔卡姆内斯、斯珂帕斯、里西普斯等,画家有帕拉西俄斯、普洛托格尼斯、波吕格诺托斯、宙克西斯、欧法刺诺、阿伊提翁、欧蓬波斯、阿佩莱斯等。他们创作出大量的完美的艺术作品,这就自然会引起当时的思想家、理论家的关注和研究。不过,他们的著作中的论画部分,大多只是片言只语,或者以绘画为例来论证哲理,还不具有系统的绘画理论。据说德谟克利特曾著有《论画》一篇,惜久已失传。至于古希腊艺术的创造者们,当时的雕刻家和画家们,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绘画或雕塑的理论。只能从古罗马普林尼的著作中得知,他们中有些人写过绘画知识方面的书,但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就失传了。 古希腊画论是在古希腊艺术繁荣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能不受到古希腊艺术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不能不受到古希腊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古希腊画论首先受到当时流行的“模仿”论的重大影响,或者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模仿”论的一部分。古希腊人把医药、耕作、骑射、手工业之类,与生产技术有密切联系的人工创造,都泛称为艺术。同时又把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称为“模仿的艺术”。在他们看来,模仿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他们常常以绘画和雕刻为例来论证艺术是一种模仿,认为绘画和雕刻具有模仿特征是最显而易见的。早在公元前6世纪末期,诗人、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象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会画出和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会画出和塑出狮形的神像了。”不言而喻,在色诺芬尼看来,人是模仿人自己的模样画出和塑出神像来的。随后,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说法。他认为绘画、音乐、诗等艺术,都用各自的媒介和方式来模仿自然。他说:“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里最早使用的“形象”一词,是专指绘画的模仿方式而言的,它具有形似的特征。只是到了后来,“形象”一词才被广泛地使用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用来表明一切艺术所共同的反映现实的方式。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曾谈到艺术的模仿问题。不过他只是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谈到音乐起源于人类对天鹅、黄莺等会歌唱的鸟的模仿。 最早对绘画和雕刻作比较深入讨论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主要生活于古典时期的盛期,即古希腊艺术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像由呆板的正面式发展到表现人物的动作和精神,绘画也开始重视表现人物的精神。这就为理论总结提供了实践经验。苏格拉底出身于一个石匠家庭(或说雕刻匠家庭,实则当时的雕刻匠也即石匠),少年时期曾学过石匠手艺和雕刻技艺,据说雅典城堡上的一些雕像是他的作品。因此,苏格拉底有可能比前人更为具体、深入地探讨绘画和雕刻的创作问题。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所著《回忆录》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同画家帕拉西俄斯和雕刻家克勒同讨论绘画和雕刻的创作问题所发表的见解。苏格拉底首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