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福建省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福建省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2014年福建省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2016年1月21日)

为全面、及时了解我省全民健身活动的状况,客观评估《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实施效果和科学制定《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为建设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支持,福建省体育局委托福建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于2015年1月1日至4月30日对我省城乡居民在2014年里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

此次调查对象是福建省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3个国家抽样城市(福州、厦门、三明)的44个街道和乡镇中抽取了3000余居民户,采用入户方式进行调查,共获取有效样本4174例,其中6~19岁儿童青少年1667例,20周岁及以上人群2507例。现将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一、体育锻炼参与度

1、6~19岁儿童青少年

调查数据显示, 6~19岁儿童青少年在2014年都能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有95.1%的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包含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外体育锻炼)(图1)。

图 1 6~19岁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各频次的人数百分比

其中每周参加6次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14.3%。每周参加14次及15次的人数百分比最低,均为0.1%。

在校的6~19岁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99.4%,不在学校上学的这一人数百分比为32.7%。

2、20岁及以上人群

调查结果显示,20~29岁人群参加体育锻炼[1]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44.4%,70岁及以上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低,为17.0%(图2)。

图 2 20岁以上各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

2014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2]百分比20岁以上成年人为13.4%。与2007年比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上升明显。其中,20~29岁年龄组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18.5%,30 ~39岁年龄组为13.7%, 40 ~49岁年龄组为17.9%,50~59岁年龄组为18.2%,60~69岁年龄组为22.1%,70岁以上年龄组为9.6%。从结果可以看出60~69岁年龄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百分比最高,而70岁以上年龄组最低(图3)。

图 3 20岁以上人群各年龄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经常锻炼”比例分别是:小学及以下为16.3%,初中为25.0%,高中(含中专)为27.7%,大学以上(含大专)为31.0%。

无职业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较高,无职业人员[3]中有38.8%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其它依次为其他职业人员14.3%,国家机关、单位负责人为12.5%,专业技术人员为9.6%,生产运输操作人员9.0%,商业服务人员6.6%,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6.3%,农林牧渔水利人员2.7%,军人0.3%。

二、体育锻炼强度

在调查的6~19岁儿童青少年中,89.2%的人在体育锻炼中能达到中等及以上强度[4]。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锻炼中能达到中等强度及以上的百分比分别为88.7%、89.0%和90.1%。

2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每次参加体育锻炼达到中等强度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60.9%,其次为大强度,为25.2%,还有13.9%的人进行的是小强度的体育锻炼。随年龄增大,采用大强度的人数百分比逐步减少,20~29岁年龄组为42.2%,70岁及以上组为8.5%;而采用小强度的人数百分比,70岁及以上年龄组最高,为36.6%,30~39岁年龄组最低,为4.6%(图

4)。

图 4 2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人群参加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

三、锻炼时间

数据显示,在校上学的6~19岁儿童青少年有98.8%的人能够每周上体育课,每周上2~3次体育课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78.9%;有70.1%的人能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其中每周参加2次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24.8%,每次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30~59分钟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70.5%。

在校外体育锻炼中,6~19岁儿童青少年有65.3%的人能够每周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其中每周参加2次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24.1%,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也是在30~59分钟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63.5%,其次为持续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为25.8%,持续时间30分钟以内的人数百分比占到10.7%。

20岁及以上人群中,在过去一年中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2.7%。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每周锻炼1次以上的比例高达80.1%,其中每周3次以上的比例为50.6%。在锻炼时间的选择上,选择在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44.4%;其次是早晨,为24.4%,在下午有21.5%的人也参加体育锻炼。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60分钟以上”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43.8%,其中锻炼超过120分钟的人群为4.6%;其次是在“30~59分钟”的,为42.1%,“不足30分钟”的为

14.0%。从各年龄组来看,20~49岁人群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30~59分钟”的人数百分比最高;50岁及以上人群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间明显增加,锻炼“60~120分钟”的人数百分比最高(图5)。

图 5 2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人数百分比

四、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调查显示,6~19岁儿童青少年在校外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长跑、羽毛球、跳绳、踢毽和篮球等(图6)。

图 6 6~19岁儿童青少年在校外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的人数百分比20岁及以上人群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健步走和跑步,占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分别为31.5%和11.0%;其他依次为广场舞、骑自行车、篮球、健身路径、乒乓球、游泳、健身操、力量、健美、跳绳、踢毽、排球、足球等。

6~19岁人群选择锻炼项目前三位的是长跑、羽毛球和跳绳、踢毽,20~49岁各年龄组人群选择锻炼项目前三位的是健步走、跑步和羽毛球;5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人群主要采用健步走和广场舞进行锻炼,百分比分别在35.0%~60.0%间和5.0%~15.0%间(图7)。

图 7 2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项目的人数比

五、参与形式

调查显示,6~19岁儿童青少年在校外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由同学(朋友)同事自发组织”,其它依次为“自己练习”,“与家人(家长)一起”,“参加校内项目俱乐部”,“参加校外体育兴趣班”和“参加业余体校”(图8)等。

图 8 6~19岁儿童青少年各种体育锻炼形式的人数百分比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6~19岁儿童青少年中有45.1%的人参加过学校运动会,但参加其他体育竞赛活动的人数百分比较低(图9)。在参加过体育竞赛的儿童青少年中,有43.3%的人获取过名次。

图 9 6~19岁儿童青少年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活动)的人数百分比20岁及以上人群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与朋友、同事一起练习”和“自己练”百分比分别为39.7%和30.4%(图10)。

图 10 20岁及以上人群各种体育锻炼形式的人数百分比

六、锻炼指导

6~19岁儿童青少年在校外参加体育锻炼中接受指导的百分比较高,有91.9%的人接受各种指导,自学的百分比仅为8.1%。(图11)。

图 11 6~19岁儿童青少年接受各种锻炼指导的人数百分比

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7.7%的人接受过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比2007年提高了29.5个百分点。接受“同事、朋友相互指导”的人数百分比最多,为32.2%;其次,13.2%的人群参照书刊、视频等资料进行体育锻炼;再次为“其他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的人”和“专业教练”的指导,所占百分比均在5.0%左右;仅有2.6%的人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表1)。

表 1 20岁及以上人群各年龄组人群接受体育锻炼指导的人数百分比(%)

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及以上总计同事、朋友相互

35.0 36.5 31.6 34.3 29.2 15.1 32.2 指导

没有指导29.6 36.5 47.8 42.6 53.0 65.1 42.3 看资料(书刊、

15.3 14.9 12.7 13.6 8.9 10.5 13.2 视频)

专业教练指导9.2 5.0 2.6 2.4 2.4 2.3 4.6

7.1 6.3 2.2 4.1 5.4 3.5 5.1 其他受过相关专

业训练的人

社会体育指导员 3.7 0.9 3.1 3.0 1.2 3.5 2.6 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有51.5%的人是通过“自学”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在学校学习获取的体育锻炼技能的有21.9%,参加“社会短训班”和“从事过专业训练”的分别为3.7%和2.1%。此外,20.8%的人是从其他途径获取(图12)。

图 12 20岁及以上人群获取体育锻炼技能各种途径的人数百分比

七、体育信息获取

我省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为“电视(DVD,录像)、广播”,人数百分比达38.8%,其次为“互联网”(15.6%)和“书刊、报纸”(12.0%)。20~29岁人群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百分比最高,为28.5%。随着年龄的增大,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信息的人数百分比逐渐降低(表2)。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在通过“书刊、报纸”与“互联网”两种途径获取体育信息方面差距明显,城镇居民分别比乡村居民高出5.1和6.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中关注体育信息的人群比乡村居民高出16个百分点。

表 2 20岁及以上人群各年龄组获取体育信息途径的人数百分比(%)

电视(DVD,

35.538.241.439.538.740.638.8

录像)、广播

互联网28.525.117.67.6 4.6 1.315.6学校体育 5.5 1.1 1.3 1.10.50.6 1.9现场观摩 1.3 1.1 1.5 2.1 1.4 1.3 1.4社交9.710.19.712.09.6 6.19.6

其他 2.8 3.9 5.77.1 6.0 5.1 5.0

从不关注

6.510.49.518.523.733.215.7

体育信息

八、体育锻炼目的和原因

调查显示,6~19岁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强身健体”,“喜欢、好玩”和“为了升学考试”(图13)。

图 13 6~19岁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各种目的人数百分比

在接受调查的6~19岁儿童青少年中,有10.5%的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原因主要是“为国争光”和“展现体育才能”(图14)。

图 14 6~19岁儿童青少年想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各种原因人数百分比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34.7%),防病治病(14.5%)和增加体力活动(11.7%)。其它目的依次是:消遣娱乐,减轻压力、调节情绪,减肥,健美,社交,提高运动技能、技巧等(图15)。

图 15 20岁及以上人群参加体育锻炼各种目的的人数百分比

随着年龄增大,以“防病治病”为体育锻炼目的的人数百分比逐渐提高,70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30.1%。在以“提高身体素质”为锻炼目的的人群中,20~49岁人群的人数百分比分布较均衡,稳定在32.0%~32.9%之间。50岁以上人群的人数百分比明显高于20~49岁人群,且分布较为均衡,稳定在37.7%~39.2%之间。以“减肥”为体育锻炼目的的人数百分从

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逐渐降低(表3)。

表 3 20岁及以上人群各年龄组不同锻炼目的人数百分比(%)锻炼目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及以上提高身体素质32.932.032.439.237.738.5

防病治病 5.311.014.719.020.930.1

增加体力活动10.710.813.410.813.611.2

消遣娱乐12.512.910.27.512.58.4

减轻压力、调节情绪11.112.112.39.7 4.0 2.8

减肥7.98.97.2 4.1 2.2 2.1

健美 5.8 4.3 2.1 3.4 1.50.7

社交 5.3 3.0 2.9 4.1 2.60.7

提高运动技能、技巧 5.8 3.0 1.6 0.7 1.8 2.1

20岁及以上人群中,大部分人都认为体育锻炼重要,百分比为92.4%。其中,32.5%认为“非常重要”,而认为“非常不重要”的只有0.4%。城镇与农村居民在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上有明显差异,42.6%的城镇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农村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百分比为

22.2%。

九、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6~19岁儿童青少年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怕“影响学习”,其他依次为“没兴趣、不喜欢”、“太累”、“不会(踢球、打篮球等)”等。而因为“缺乏场地、器材”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仅为4.0%(图16)。

图 16 6~19岁儿童青少年不参加体育锻炼各种原因的人数百分比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因为“没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29.5%,其他依次是:“没兴趣”、“缺乏组织”、“缺乏场地设施”、“惰性”、“身体弱”等(图17)。

图 17 20岁及以上人群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各种原因人数百分比

在20岁及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也是“缺乏时间”,占33.4%;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13.7%)和“没人组织”(12.5%)。在20岁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排名前三位的制约因素是“缺乏时间”,“没人组织”和“缺乏场地设施”,大部分与2007年一致。

由此可见,“没时间”是我国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但此次调查结果与2007年相比程度有所降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因“缺乏时间”影响锻炼的人数百分比由62.7%降低至33.4%。而对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来说,“没兴趣”与“没人组织”也是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十、体育锻炼场所

调查显示,有12.9%的6~19岁儿童青少年每天利用“校园或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锻炼,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人数百分比达42.4%。

每天使用“住宅小区(村庄)”的体育场地设施的人数百分比为

3.5%,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百分比为31.3%。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住宅小区(村庄)”的体育场地设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健身路径”,为35.3%,其次为“室外体育健身广场”和“篮球、足球场”(图18)。

图18 6~19岁儿童少年在“住宅小区(村庄)经常使用各种健身场所的人数百分比

在20岁及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健身路径”为锻炼场所的人数百分比为24.0%,人数百分比最高。其次有22.3%的人在公共体育场馆[5]进行体育锻炼,比2007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他依次为“广场、场院的空地”、“单位或社区的体育场所” 、“公园内的空地”等(图19)。

图19 20岁及以上人群各种体育锻炼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20岁及以上的人群在“公共体育场馆”和“健身路径”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多,其中,20~29岁人群选择“公共体育场馆”的居多,人数百分比达到36.4%,而30岁及以上的人群相对更倾向于在“健身路径”进行锻炼,且各年龄段人数百分比分布比较均衡,稳定在23.1%~26.7%之间。此外,20~29岁和40~49岁人群选择“单位或社区的体育场所”的人数也较多,分别达到11.4%和11.6%;30~39岁人群在“广场、场院的空地”锻炼的人数百分比达到了12.1%;50~69岁人群还倾向于在“公园内的空地”进行锻炼,其中50~59岁人群达到了13.0%,60~69岁人群达到了12.9%;70岁以上人群以“住宅社区的空地”为锻炼场所的人数也较多,达到了14.6%。另外,60岁及以上人群到“健身会所”进行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低,不足1.0%(表4)。

表 4 20岁及以上人群各年龄组在不同健身场所的人数百分比(%)

锻炼场所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及以上

健身路径20.023.124.826.426.726.4

单位或社区的体育场所11.410.211.68.88.2 5.6

健身会所 4.4 4.4 3.1 1.30.40.7

自家庭院或室内7.87.09.38.4 6.710.4

广场、场院的空地7.812.19.310.111.011.8

住宅社区的空地 4.97.68.59.210.214.6

公路、街道边的空地 4.1 5.1 5.98.49.08.3

其他 4.47.0 6.5 2.9 5.5 4.9

选择就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多,各年龄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4.6%的人选择距离在1千米以内的场所进行锻炼;1~2千米以内的为21.9%;2~3千米以内的为8.3%,3千米及以上的为9.4%,这反映出参加锻炼的人群在选择体育锻炼场所时所呈现出“就近”的特点。但距离超过2千米后,锻炼者对距离的选择无明显差异。以上与2007年的调查结果趋势一致(图20)。

图20 20岁及以上人群选择不同距离锻炼场所的人数百分比

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27.9%对当前体育场地设施基本满意,但16.7%的人认为“存在一定差距”,8.7%的人认为离期望值“相差较远”。

对体育场馆建设需求的调查发现,希望建设社区(乡镇)健身活动中心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31.0%,其它依次为建设综合健身场所(18.8%),健身路径(13.7%),体育健身主题公园(10.8%),体育健身广场(8.4%),大型体育场馆(6.0%),其他(4.9%),室内游泳场所(3.0%),室外游泳场所(2.9%)和笼式运动场(0.5%)。

绝大多数人希望将健身场所建在社区附近,百分比为48.6%,其它依次为建在公园绿地附近(19.7%),建在学校附近(8.4%),建在自然山体附近(7.9%),建在大型公共建筑附近(3.6%),建在城市中心(3.0%),建在文化餐饮娱乐聚集区和商业区(1.1%)和建在滨水场所(

0.9%)。

十一、体育消费

调查显示,有15.9%的6~19岁儿童青少年花钱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只有3.1%的人花钱观看体育比赛。

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21.8%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其全年人均消费912元。其中全年消费总额在499元以下的人数百分比为46.6%,在500~999元之间的为24.5%,在1000~1500元之间的为11.4%,1500元以上的为17.5%。从年龄来看,30~39岁年龄组的人消费水平最高,人均消费为1121元,其次为20~29岁人群,人均消费为991元,40~49岁人群,人均消费为845元,50~59岁人群,人均消费为663元,60~69岁人群,人均消费为782元,7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均消费仅为490元。

在体育消费人群中,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95.9%,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书刊、支付锻炼的场租和聘请教练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图21)。此结果与2007年的消费结构顺序一致,但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图21 20岁及以上人群不同体育消费项目人数百分比

福建环境本底调查

环境放射性调查 (一)放射性水平调查 1.福建省天然放射性水平 为全面掌握福建省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分布,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环境天然辐射基准线,1984~1989年,福建省环保局组织力量对全省的陆地伽玛辐射、土壤、水体、大气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1984年,福建省环保局受国家环保局和省科委委托,在全省开展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工作,其中伽玛辐射剂量水平调查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着重研究原野、道路、建筑物建筑室内的伽玛辐射水平。全省伽玛辐射就地测量的时间从1984年7月至1986年12月。在各地(市)环保监测站、省地质321队和防化兵大力配合下共测量1029个测点,行程达3万多公里,取得12862个有效数据,圆满完成了外场监测任务。监测点设置的原则是根据国家环保局《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规定》的要求,采取按全省陆地面积均匀布设测点的方法,同时结合福建省人口密集情况和铀矿点等地质状况适当增设设点。 《福建省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调查与研究》也是《福建省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的组成部分。福建省环保局根据国家环保局1984年《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暂行规定》的要求,制定《福建省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调查与研究》实施方案。1986年7月,按照《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规定》,又作了补充和修改。从1984年6月到1987年6月,历时3年,完成了全省土壤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工作,到1988年7月,完成了整个调查研究的数据处理和总结工作,首次对福建省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进行了全面调查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放射性同位素在福建省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些都伴有一定的放射性废物排放,而水是转移这些废物的主要介质,因此,福建省各类水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可能性日益增大。为了掌握福建省各类水体放射性水平现状,反映省内沿海、沿江重要城市及工矿企业对水体放射性水平的影响,1984年福建省环保局接受了国家环保局下达的任务,开展了福建省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调查与研究的工作。历时4年多,采集江河、水库、井、泉、近海海域、自来水等各类水体样品128个,分析测定了其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U、Th、Ra-226、K-40的浓度,取得近2000个数据,为评价福建省放射性环境质量,进行放射性常规监测和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福州市区大气中氡及其子体水平和剂量评价》是国家环保局下达的《福建省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总课题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污染物排放 (1)废气 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方米(标)。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80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3万吨,比上年下降5.5%。 (2)废水 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365.3亿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吨,比上年下降1.8%。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81万吨,比上年增长9.4%;重金属排放量 1697吨,比上年增长 4.7%;砷排放量 1038吨,比上年增长 14.4%;氰化物排放量2548吨,比上年增长2.8%;挥发酚排放量5442吨,比上年增长8.9%; 石油类排放量55748吨,比上年下降10.l%。 (3)工业固体废物 199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含乡镇

工业)6.2亿吨,与上年持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19亿吨,其中排入江河的工业固体废物为0.07亿吨,较上年有所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 亿吨,占地55697公顷。 (4)乡镇工业近年来,我国乡镇工业发展迅猛,污染呈加重趋势。据有关部门测算,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6%;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 49.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2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16.2%。与 1989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调查结果的可比指标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65.4%,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23.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56.9%。 2.环境质量 (1)大气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在89一849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5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据85个城市统计,45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以兰州、吉林、焦作、万县污染为重。据84个城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20—64.61吨/平方公里/月之间,北方城市平均为 24.76吨/平方公里.月,南方城市平均为 10.57吨/平方公里·月,有57.3%的城市超过了暂

我国环境状况年度公报

更多资料请访问.(.....)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污染物排放 (1)废气 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

方米(标)。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与上年差不多持平,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80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与上年差不多持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3万吨,比上年下降5.5%。 (2)废水 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365.3亿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吨,比上年下降1.8%。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81万吨,比上年增长9.4%;重金属排放量 1697吨,比上年增长 4.7%;砷排放量 1038吨,比上年增长 14.4%;氰化物排放量2548吨,比上年增长2.8%;挥发酚排放量5442吨,比上年增长8.9%; 石油类排放量55748吨,比上年下降10.l%。 (3)工业固体废物 199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含乡镇工业)6.2亿吨,与上年持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19亿吨,其中排入江河的工业固体废物为0.07亿吨,较上年有所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 亿吨,占地55697公顷。 (4)乡镇工业近年来,我国乡镇工业进展迅猛,污染呈加重趋势。

据有关部门测算,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6%;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 49.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2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16.2%。与 1989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调查结果的可比指标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65.4%,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23.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56.9%。 2.环境质量 (1)大气全国都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在89一849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都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南方都市平均25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据85个都市统计,45个都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以兰州、吉林、焦作、万县污染为重。据84个都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20—64.61吨/平方公里/月之间,北方都市平均为 24.76吨/平方公里.月,南方都市平均为 10.57吨/平方公里·月,有57.3%的都市超过了暂定限值。污染严重的都市有包头、焦作、鞍山、大同、唐山、哈尔滨、太原和石家庄。据88个都市统计,二氧化硫浓度年际

2005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6-06-09 https://www.360docs.net/doc/1b11325511.html,/tabid/89/Default.aspx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5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 2005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工作,按照省政府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硬起手腕、采取硬措施,打一场硬仗的要求,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为主线,以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为重点,以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为手段,打了一场环境综合整治的硬仗。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GDP突破一万亿元、增长14.1%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但是,当前全省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脆弱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水环境 状况 地表水环境质量全省地表水污染程度呈下降趋势。2005年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4475.2公里,比2004年增加5.2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度319.0公里,比2004年增加112.8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度556.6公里,比2004年增加110.1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2628.6公里,比2004年减少228.1公里。 淮河流域 2005年监控的4513.1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2461.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度264.0公里,Ⅴ类、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1787.3公里。与2004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增加57.2公里;Ⅴ类、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减少170.0公里。 淮河干流、白露河、史灌河、臻头河、沙河、北汝河、澧河、浉河、竹竿河、潢河水质级别为优或良好;洪河、颍河、沱河为中污染;贾鲁河、双洎河、惠济河、涡河、清潩河、包河、黑河为重污染;黑茨河由重污染变为良好,汝河由轻污染变为良好,泉河由良好变为轻污染,大沙河由轻污染变为中污染。 海河流域2005年监控的788.8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度205.5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度0公里,Ⅴ类、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583.3公里。与2004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河段和Ⅴ类、劣Ⅴ类水质河段长度均无变化。 淇河水质级别为优,安阳河为轻污染,汤河为中污染,卫河、共产主义渠和马颊河仍为重污染。

2015年沈阳市环境质量公报

2015年沈阳市环境质量公报 2015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07天;辽河干流沈阳段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水质标准;浑河干流沈阳段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质标准;沈阳市辖区内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沈阳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二级,区域声环境总体水平为三级;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良,适合人类生存。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5年,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07天,与2014年相比,增加16天。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一氧化碳(CO)浓度升高。 (一)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2015年,沈阳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56.7%,其中,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Ⅰ级(优)天数28天,Ⅱ级(良)天数179天,Ⅲ级(轻

度污染)天数96天,Ⅳ级(中度污染)天数30天,Ⅴ级(重度污染)天数24天,Ⅵ级(严重污染)天数8天。(二)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 2015年,沈阳市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如下: 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浓度为11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6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78.6%。 细颗粒物(PM2.5)的年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1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67.4%。 二氧化硫(SO2)的年均浓度为66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87.1%。 二氧化氮(NO2)的年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2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93.4%。 一氧化碳(CO)的年均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2.2毫克/立方米,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100%。 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24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55微克/立方米,全年达标332天,达

福建省环境综合

福建省环境综合 统计报表制度 (2018年统计年报) 福建省统计局制定 2019年3月 1

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本制度由福建省统计局负责解释。 2

福建省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目录 一、总说明 (2) 二、报表目录 (3) 三、调查表式 (5) (一)福建省生态环境厅 (5) (二)福建省水利厅 (15) (三)福建省住建厅 (17) (四)福建省自然资源厅 (25) (五)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27) (六)福建省卫健委 (28) (七)福建省交通厅 (29) (八)福建省林业局 (30) (九)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33) (十)福建省地震局 (36) (十一)福建省气象局 (37) 四、主要指标解释 (38) - 1 -

福建省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 2 - 一、总说明 (一)为了全面反映我省环境的整体状况,搜集环境领域的综合统计资料,满足我省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制定环境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特制定本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二)本制度属于地方统计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满足我省年度统计摘要、统计年鉴、环境发展状况统计的需要。各主管部门应按照统一规定的计算方法、统计口径、综合范围和填报目录,认真组织实施,按时报送。 (三)本制度涉及的内容包括水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城市环境、农村环境等方面。 (四)所有涉及小数点位数的指标,统一要求为:绝对数保留两位小数,相对数保留一位小数。 (五)报送日期:2019年5月30日前。 (六)报送方式:以电子邮件和加盖公章的纸介质的方式报福建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邮件地址:nyc_fj@https://www.360docs.net/doc/1b11325511.html,。 (七)联系方式:何祥伟,88014132 邮箱:4566926@https://www.360docs.net/doc/1b11325511.html,

【环保部】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 2014-06-05 状况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生态环境质量 2012年2,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一般”。2461个县域中,“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的县域分别有346个、1155个、846个、112个和2个。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一般”为主,约占国土面积的67.2%。 生态环境质量“优”和“良”的县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中部和青藏高原,“较差”和“差”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因遥感解译工作量大,且受数据收集时间所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较其他环境要素滞后一年。) 生物多样性

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中国具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其中森林类型212类、竹林36类、灌丛类型113类、草甸77类、荒漠52类。中国淡水水域生态系统复杂,湿地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5类,近海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近岸海域分布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泻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蚀与海积地貌等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在人工生态系统方面,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在物种多样性方面,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4792种,其中苔藓植物2572种、蕨类2273种、裸子植物244种、被子植物29703种。此外,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中国约有脊椎动物7516种,其中哺乳类562种、鸟类1269种、爬行类403种、两栖类346种、鱼类4936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420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中国所特有。已查明真菌种类10000多种。 在遗传资源多样性方面,中国有栽培作物528类1339个栽培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以上,中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家养动物576个品种。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97个,总面积约14631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4175万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7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7个,面积约9404万公顷。 2013年全国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情况 类型数量面积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大气 1993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0万亿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氧化硫排放量1795万吨,比上年增长6.5%;工业粉尘排放量617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范围为108-81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南方城市平均251微克/立方米,较上年略有上升。据74个城市统计,38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尤以吉林、万县、大原、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为重。据73个城市统计,降尘半月均值在l.0-83.5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有明显增加,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污染严重的城市依次为包头、鞍山、大同、唐山、哈尔滨、济南、银川、石家庄、长春和大原。据77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8-451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l00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6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宜宾、重庆、南充、济南、青岛、乌鲁木齐、大同、保定、石家庄、宜昌、天津、唐山、洛阳和太原,占统计城市数的20.0%,较去年有所增加。据77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均值范围为10-14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北方城市平均59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污染较重的城市有乌鲁木齐、大连、广州、

兰州、北京、郑州、深圳、长春、沈阳等。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据73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94-7.6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49.3%。赣州、长沙、南充、宜宾、怀化、重庆、梧州、南昌、沪州、杭州、衡阳和桂林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2.水 199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55.6亿吨,比上年下降3.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9.5亿吨,比上年下降6.2%。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22万吨,比上年下降12.5%;重金属排放量1621吨,比上年增长6.9%;砷排放量907吨,比上年增长4.0%;氰化物排放量2480吨,比上年下降30.7%;挥发酚排放量4996吨,比上年下降22.2%;石油类排放量71399吨,比上年增长9.7%。全国大江大河干流的水质状况基本良好,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较重。在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水质评价的123个重点河段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 类的占25%,符合3类标准的占27%,属于4、5类标准的占48%。监测结果表明,全国江河水质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但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河段岸边水域污染严重。在50个重点河段中,符合1、2类标准的占37%,符合3类标准的占31%,属于4、5类标准的占32%。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部分河段铜、砷化物超标。黄河流域的干流水质较好,但重点监测的支流河段中,汾河、渭河、伊洛河、小清河部分河段有机污染十分严重。在16个重点监测河段中,符合1、2类标

福建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概要设计v0.2

福建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概要设计 1.整体设计思想 福建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立足于福建省各种生态环境数据;通过多种渠道,采集与生态及环保有关的海量数据;采用当前最前沿的大数据技术(并行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等进行挖掘建模和机器学习建模,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隐藏于其后的规律或数据间的关系,充分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从而形成能实际应用于民生的新生数据;作为专家及政府的决策依据,辅助政府精细化决策,辅助专家预测将来可能有出现的环保问题;并能解决现实中真实发生的环保问题;从而改善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和百姓生活的福祉。 平台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境数据智能化收集、智能化核算分析、智能化发布和智能化监管体系,这一平台体系可以把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全面、直观地展现给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同时环保部门可以重点关注核电站周边生态环境实况。通过可测量、可核查的生态环境数据,为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估、趋势预测、潜力分析、目标制定与跟踪,提供决策服务,进而实现对生

态环境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进行有效监管,并为建设生态环境交易市场体系奠定基础。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所有的平台数据集中到统一的逻辑平面上来;平台以省、市、县分级别多视角展示生态环境实时信息,以全息,动 态的地图形式全方位地展现给使用者。平台为各类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观察视角;领导能查看实时汇总信息,核辐射区大气实况;环保工作能查看各类精细报表与指标,并能搜索工作中所需要的信息。展现方式有:电子大屏幕播放,WEB浏览, 手机APP访问等三种方式。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看,平台运行后将建成以生态环境数据为中心的开放式数据中心,广泛收集来自气象,农林,海洋,交通,能源, 车联网等第三方数据,同时也给第三方输出数据并分享成果数据;为后续深度学习积累数据样本,将来平台具备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2.用户使用场景 环保领导 大屏查看全局实时信息情况,核核辐射区大气实况,查看汇总报表,指挥环境突发事件处理。 环保科学家 使用多级分析报告,生成各类分析结果,导入环保知识库,搜索各类数据。

2005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总述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5年,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提高;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功能更趋完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本地生产总值(GDP)亿元,比上年增长%。人均GDP达60507元,比上年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增加%。 (二)环境质量概况 深圳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年优良天数为360天。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河流水质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水质Ⅴ类标准。近岸海域东部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提高。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深入开展珠江流域(深圳)整治行动和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办结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我市生态环境的议案》和《关于治理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的议案》。全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占同期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成功举办了“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因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第三届中国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完成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在国内率先通过全国生态监察试点考核。 二、空气环境 (一)空气环境质量 200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计360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8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 二○○九年六月四日

目 录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 淡水环境 (4) 海洋环境 (22) 大气环境 (30) 声环境 (35) 固体废物 (38) 辐射环境 (41) 自然生态 (45) 土地与农村环境 (50) 森 林 (54) 草 原 (57) 气候与自然灾害 (59) 专栏 环境保护部成立 (66) 三大基础性战略工程进展顺利 (67)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 (6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 (69) 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应急 (7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成功发射 (71) 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72) 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深化 (73)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4) 强化环境准入,坚持科学审批 (75) 化学品管理 (76) 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7) 地方病防治 (78) 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79) 环境宣传教育 (80)

2008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华社记者 摄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新华社记者 摄

2008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环境保护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环境保护工作既有效应对了经济高增长、财政高收入、企业高效益的发展局面,也经受了增长速度下行、财政收入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与环境逐步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重要措施之一。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调整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管理工作,完善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程序,认真兑现七项承诺,对符合环境保护准入条件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对“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项目严格把关。三是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42%和5.95%,比2005年分别下降6.61%和8.95%,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圆满完成特大自然灾害环境应急处置和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五是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淮河、海河等七项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等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等关于印发《推进投资项目并联审查审批的试行方 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闽发改投资[2014]636号 【发布部门】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水利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发布日期】2014.10.15 【实施日期】2014.10.15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P10 【失效依据】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2005―2014年失效文件的通知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水利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印发《推进投资项目 并联审查审批的试行方案》的通知 (闽发改投资〔2014〕636号) 各设区市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建设局(建委)、规划局、林业局、水利局、海洋渔业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经发局、环境与国土局、交通与建设局:为落实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有关“研究制

订投资项目并联审查审批试行方案”,以及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深化“马上就办”行动方案》中有关“探索建立项目设立并联审批机制”等要求,经研究,现将《关于推进投资项目并联审查审批的试行方案》印发你们,请按照实施。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福建省环境保护厅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福建省林业厅 福建省水利厅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2014年10月15日 关于推进投资项目并联审查审批的试行方案 为落实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有关“研究制订投资项目并联审查审批试行方案”,以及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深化“马上就办”行动方案》中有关“探索建立项目设立并联审批机制”等要求,缩短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周期,促进项目审批提速提效,经研究,现就推进投资项目并联审查审批提出如下试行方案。 一、试行内容 (一)企业投资项目部分前置审批环节实行并联审查审批(以下简称“部分并联”)落实《意见》要求,省发改委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由项目单位报送

198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年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现将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告如下: 一、环境污染状况 (一)大气环境 我国大气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人中城市。城市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据全国统计和监测,1989年烟尘排放量力13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氧化硫排放量力1564万吨,较上年略有增加。城市大气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据国家大气质量监测网监测,1989年全国城市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4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52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318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37%,加重的城市占3%,其余城市变化不大。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10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9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119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4%,加重的城市占4%,其余城市变化不大。超标城市数的比重由14%上升到16%,其中,北方城市超标为11%,南方城市超标为21%。大部分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污染严重,日均值超标的北方城市为43%,南方城市为29%,同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地区无明显变化,但酸雨区面积扩大。 (二)水环境 我国大江大河水质基本良好,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农业生产等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全国统计,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力252亿吨,较上年减少16 亿吨,下降6%。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汞、铜、铅、六价铬)的排放量为2089吨,比上年下降5%,砷排放量力1281吨,比上年下降16%,氰化物排放量力4468吨,比上年下降8%,酚排放量力7613吨,比上年下降4%,石油类排放量力71051吨,比上年下降8%。 据国家水质监测网监测,1989年流经城市的河流仍然存在岸边污染带,局部水体污染严重,72%的纳污河段各项污染物的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河流的城市段污染,小河流重于大河流,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六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尚好,但不如上年,各监测断面悬浮物年均值均超标,氨氮污染加重,个别江段挥发酚、汞、石油类等污染物超标。黄河干流水质较上年略有改善,砷污染减轻,但氨氮和耗氧有机物污染加重,所有监测断面悬浮物均超标。珠江水系大部分江段水质良好,重金属污染有所减轻,但部分江段氨氮、耗氧有机物、亚硝酸盐氮污染有所加重。淮河水系水质恶化,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以及铅、铜污染加重,但耗氧有机物污染有所减轻。松花江水系污染加重,耗氧有机物、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污染呈上升趋势,个别江段仍有汞和石油污染。大辽河水系在六大水系中污染最重,水质较上年恶化,所有监测断面的氨氮、耗氧有机物年均值均超标,挥发酚、耗氧有机物和氨氮污染均加重。 1989年,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海域水质尚好。沿岸海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油类、有机物、营养盐类和重金属。锦州湾海域水质污染有所减轻。胶州湾水质污染面积达海湾面积的10%,东岸河口、滩涂和港区的底质污染严重,生物种类减少。长江口、珠江口水质良好,但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时有赤潮发生。本年度是我国

2015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工作任务,谋划“十三五”工作思路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大局,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根本要求,坚持保护环境和优化发展相结合,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5.70万吨和1.27万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0.36万吨和15.52万吨,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5年度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24.85%、氨氮14.75%、二氧化硫26.84%、氮氧化物38.27%,四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2015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地表水水质有所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呈稳中向好态势,辐射环境保持安全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为优。但是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仍然较缓,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较低,劣Ⅴ类水体还占一定比例,部分平原河网污染较重,环境空气中部分污染物仍存在超标现象,近岸海域水质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较高,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较差。

二、地表水环境 我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部分水源地有水华风险;地表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平原河网污染较重,劣Ⅴ类水质断面还占一定比例,近岸海域水质较差。 (一)基本状况 1、饮用水源 2015年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全市重点监测饮用水源地34个,水质达标率100%,其中Ⅰ类水的水源地2个,Ⅱ类水20个,Ⅲ类水12个,12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以Ⅱ类为主,80项挥发性、半挥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类等毒理指标均未检出。饮用水源水华总体处于可控范围,水华预警监测显示全市34个主要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LR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体均处于无毒状态。湖库型水源地营养状态总体以中营养为主,其中白溪水库、十字路水库为贫营养,其他水库均为中营养。 2、地表水 2015年地表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地表水80个市控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率45%,比2014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功能区达标率66.3%,比2014年提高8.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8.8%,比2014年下降2.5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3%、1%和15.6%。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石油类。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 状况 200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20亿吨,比上年增加13.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303万吨,比上年减少2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9.26亿吨。 措施与行动 【法规标准建设】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发布导则》;起草了危险废物出口申请和审批管理办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导则,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查细则;组织起草了《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 【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完成75个《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复核工作。国家发改委对43个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含重庆两个危险废物处置项目)下达了投资计划,批准总投资18173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9667万元,地方配套投资72067万元),下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71593万元;批复了《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中的3个能力建设项目,批准项目总投资6025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3217万元,地方配套投资7033万元),下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9618万元(其中31个放射性废物库项目资金28918万

元,二恶英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700万元)。2006年,《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共下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1211万元。 【危险废物环境管理】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对13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申请单位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共审批颁发12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为配合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范围选择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开展工业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试点及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源专项调查工作。为确保《铬渣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的顺利实施,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对部分省市的铬渣治理情况进行了现场督办。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密切配合,在上年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再次对东南沿海部分省市医疗废物开展了专项检查。 【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 国家环保总局与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禁止进口货物目录(第六批)》和《禁止出口货物目录(第三批)》,将中国淘汰和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17种有毒化学品列入中国禁止进出口货物目录;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中国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包括188种有毒化学品,自2006年1月1日起替代《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第一、二批)》,按《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管理并设立为期一年的过渡期。2006年,共审核和发放《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证》281份,《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放行通知单》10518份。 【进口废物管理】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

2005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总述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5年,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提高;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功能更趋完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本地生产总值(GDP)4926.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人均GDP达60507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3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三次产业结构为0.2:52.4:47.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885.26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27.75万人,比上年增加3.4%。 (二)环境质量概况 深圳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年优良天数为360天。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1%。河流水质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水质Ⅴ类标准。近岸海域东部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提高。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深入开展珠江流域(深圳)整治行动和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办结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我市生态环境的议案》和《关于治理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的议案》。全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115.7 亿元,比上年增加36.2亿元,占同期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35%。 成功举办了“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因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第三届中国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完成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在国内率先通过全国生态监察试点考核。

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作者:————————————————————————————————日期: 2

状况 2012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总体为轻度污染。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8.9%、20.9%和10.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长江流域水质良好。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6.2%、9.4%和4.4%。 长江干流水质为优。4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7.6%和2.4%。 长江支流水质良好。118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2.2%、11.9%和5.9%。长江主要支流中,螳螂川、乌江、涢水、府河和釜溪河为重度污染,外秦淮河和黄浦江为中度污染,普渡河、岷江、沱江、滁河、白河、唐河和唐白河为轻度污染,其他河流水质均为优良。 省界断面水质良好。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2.1%、14.3%和3.6%。黔-渝交界的乌江万木断面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从水资源分区来看,长江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9.0%和8.6%。

黄河流域轻度污染。6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0.7%、21.3%和18.0%。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黄河干流水质为优。2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6.2%和3.8%。 黄河支流为中度污染。3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4.3%、34.3%和31.4%。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省界断面为轻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3.1%、21.1%和15.8%。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从水资源分区来看,黄河区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2.7%和33.3%。 珠江流域水质为优。5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0.7%、5.6%和3.7%。

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l.大气 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l0.5万亿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111万吨,比上年增长7.6%;二氧化硫排放量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3.9%;工业粉尘排放量576万吨,比上年下降0.5%。 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范围为90~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6.1%;南方城市平均24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长8%。据67个城市统计,51%的城市年均值超标,尤以吉林、济南、太原、兰州、包头、延安、西安等城市为重。 据66个城市统计,降尘量均值在3.8~55.8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略有增加,北方城市明显重于南方城市。降尘量均值在30吨/平方公里〃月以上的城市有三明、鞍山、长春、大同、石家庄、哈尔滨、银川、吉林、鹤岗、沈阳、兰州和唐山。 据72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7~1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重庆、太原、乌鲁木齐、宜宾、南充、济南、石嘴山、青岛、天津、长沙和大同。

据72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均值范围为l1~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长春、济南和运城污染明显加重,兰州、宝鸡和南充略有好转。 1992年,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据58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85~7.4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52%,均为南方城市。赣州、长沙和厦门市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怀化、百色、南京、重庆和广州市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2.水 199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66.5亿吨(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比上年增长9%,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3.9亿吨,比上年下降0.8%。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711万吨,比上年下降l%;重金属排放量1516吨,比上年下降17.4%;砷排放量872吨,比上年下降22.6%;氰化物排放量3579吨,比上年下降23.3%;挥发酚排放量6425吨,比上年下降18.3%;石油类排放量65076吨,比上年下降4.8%。 全国大江大河的水质状况良好,但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水质评价总河长38372公里,其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类标准的占评价总河长的l1%;符合3类标准的占ll%;符合4、5类标准的占18%。 长江流域干流水质良好,但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河段近岸水域污染较重。在评价的8831公里河长中,符合1、2类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