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名词解释

第四纪名词解释
第四纪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拘谨2.6Ma以来的历史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质现象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学科。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早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环境学:研究第四纪里地球地质环境的发展演变机理和规律性,进而探讨未来的科学,称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或第四纪地质学。

应用第四纪地质:是通过对第四纪基本问题进行定量定性的综合研究,从而建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可靠的实施方案或者方法论的一门应用学科。

2、新构造运动:即晚新生代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一般认为包括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发生于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指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时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他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5、裂变径迹鉴定法:

6、14C测年方法:14C 是碳同位素的一种,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a,自然界含碳物质中14C含量与周围处于动态平衡(一方面得到补充,另一方面不断衰变)。有一定初始14C 浓度的地质样品,在停止14C 交换后,样品中的14C继续衰变,引起14C 浓度下降。因而,测出与大气发生过交换平衡的含碳物质中14C 的含量,即可计算出该样品与外界停止14C交换后所经历的年代。

10、氨基酸测温方法:活着的生命物质中发现的氨基酸表现为L-型,D-型几乎为零。L-型左旋,D-型右旋。L-型天然蛋白氨基酸随着温度的升高,将由L-型转变为D-型,这种转化直至达到平衡时才结束,并最终形成等量的D-型和L-型氨基酸的混合物,从而失去其旋光性,称此为外消旋作用。但氨基酸的外消旋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埋藏时间。因此,根据这一函数关系,只要测出氨基酸的D/L比值,可推算出样品的地质年龄及其古温度。

11、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即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时期,导致冰川扩展和气候带迁移。

12、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乃两个冰期之间的显著温暖时期,引起冰川退缩,气候带迁移。

1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乃冰期或间冰期的次一级变冷时期。又称副冰期。

14、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乃冰期或间冰期中次一级温暖期。

15、阿尔卑斯冰期模式的建立:根据阿尔卑斯山外围的新、老两条冰碛带及其上的黄土,加以追索,确定了该山区的四种不同风化程度和地貌部位的砾石层(老砾石层,新砾石层,高阶地砾石层和低阶地砾石层)为四期冰碛和冰水层。按照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了先后次序,定出四次冰川作用期。由老到新取名为昆兹、民德、里士、玉木(附近的四条小河名)冰期和它们之间的三个间冰期。又按各期冰碛物范围,相应雪线高度和被切割谷地横断面积的相对大小确定了各期冰川的相对规模和各间冰期的时间长短。

16、末次冰期:习惯上,将更新世后半期(绝对年龄为75kaB.P.~11 kaB.P.)的相对寒冷期,称为末次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第2、3、4号。

17、末次间冰期:习惯上,将更新世前半期(125-75KaB.P.)的相对温暖期,称为末次间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第5号。黄土磁性地层序列的S1。

18、晚冰期(冰消期):人们把15~11KaB.P.冰盖消融的时期称为冰消期,因为这时刚脱离盛冰期,气候仍然较为寒冷,则又把冰消期称为晚冰期。

19、冰后期:晚冰期之后,包括今天在内,尚未出现下一个冰期的一段类似间冰期的气候,称冰后期,它与晚冰期的界线为11(或10.5) kaB.P.。

20、盛冰期:玉木第二冰阶(最末次冰期),相当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的第2号谷,绝对年龄为2.3-1.1万年B.P.

21、米兰科维奇天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地球的轨道三参数(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它们的变化均会导致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和地区分布的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可能是第四纪环境周期性变化的驱动力。

22、文化期:含有人类文化遗存的地层叫文化层,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址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23、二元相:常见的典型冲积物明显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较粗的河床相冲积物,上层为较细的河漫滩相冲积物,上下两层组成河流沉积物的二元结构。

4、层型:俗称标准剖面或典型剖面,它是划分过的地层,可以当作“标准化石”到其它地区对比使用。标准地层剖面俗名典型剖面,又称层型。

25、黄土:风成的黄色粉砂,是经过风力搬运而沉积的未经扰动具有特殊性质(富碳酸钙、大空隙、无层理和遇水易崩解)的黄色粉砂土。

黄土旋回:黄土堆积时气候波动,发生多次暖湿、冷湿和干湿的交替。

26、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而发生的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过程成为风化作用。

27、岩石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状态而不一定侵蚀或搬运其产物的一些过程

28、古土壤:过去自然景观下发育的土壤称为古土壤。被埋藏的古壤称为埋藏古壤。裸露于地表的古土壤称为残余土壤。

29、大西洋期:又称温度最适宜期,时间为7.5-5kaB.P.,气候温暖湿润,这个时期也是全新世最大的海侵期。平均气温较现在高2℃,降水量变多,雪线普遍上升,欧洲和地中海发生海侵。

30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的形态特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

31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称为残积物

32风化壳: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于地壳表面的外壳。厚度一般为数厘米至数十米。

33地滑作用:斜坡上的岩石或松散沉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叫做地滑作用

34河流阶地:位于一般洪水位以上,古河谷所构成的沿河平台。

阶地一般多保存在河流的凸岸(凹岸主要是侵蚀作用,凸岸接受沉积作用)

35岩溶: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一种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剥蚀为辅的地质作用及其所产生各种现象的总称。地下水在形成岩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

36海岸带:浪基面以上,海洋与陆地两类营力共同作用的地形,因呈条带状分布的地带。

37海滨带:由现代海岸带、上升海岸带和下降海岸带所组成的一个古代的和现代的波浪作用地带

38冰川:陆地表面大规模缓慢运动的冰体。

39冰碛物: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体后,随着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

40、季候泥:在冰川前缘洼地由冰水注入湖泊所形成的纹层状沉积叫季候泥,也叫纹泥。

41风力地貌:由风的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地貌。风力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风积物:砂、粉砂、黄土42风砂流:由于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因而出现气压差和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而产生风。风将地表砂

粒吹离地面,随气流运动形成风砂流

43风砂作用:风砂流对地表物质所产生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44构造运动地形:能够反映新构造运动的地形。由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形:可以看出新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变形面;受新构造运动控制的地形:看不出明显的新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变形面

45、地形的倒置:正向地质构造表现为相对低的地形,而负向地质构造却形成相对高地形的现象。

46不可逆进化定律即使一种生物的生活环境和它祖先一样,它也不会后退到和它的祖先一样,而是向前发展并出现新的种属。作用:进行第四纪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47、绝对年龄法:按年计算第四纪地质事件的测定方法,叫做绝对年龄法。

48相对年龄法:研究第四纪时间的顺序,即一个事件对于另一个事件的发生时间的先后和时间的相对长度,而不计其绝对年龄的方法,叫做相对年龄法。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拘谨2.6Ma以来的历史

50 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51 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52 气候旋回:我们把从温暖气候到寒冷气候的完整变化过程称为一个气候旋回

53 物候记录:是指动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所指示的环境。

54 新仙女木事件:大约从14.7ka B.P.开始,气候转暖,进入阿勒罗德-博令间冰期,持续了约1.5ka,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在冰期和间冰期两种状态间振荡,但从没有真正地显示过停留在其中某一种平衡态。此后,在约12.9ka B.P.,北半球的气候环境又返回到冰期的状态,并延缓了1.2ka,这次短暂回到冰期状态,称为.. H事件(哈因里奇冰筏事件);在北大西洋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深海沉积物种,在一些不同的层位中包裹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称为冰筏屑,他的形成是由于来自北美和格陵兰冰盖崩塌形成的浮冰进入北大西洋造成的,最早由H.Heinrich发现,古此把这一事件称为.....

D-O事件:从一种极端温度波动到另一种极端温度状态的“气候颤动”。这些振荡并不锁定间冰期的状态,而是锁定冰期的状态,使气候在两者之间反复振荡

55:古地磁极性年表:是根据一系列的底层剖面古地磁极性事件的测量,并辅助了大量的K-Ar法测年数据,把不同事件尺度的极性变化事件编制成地球极性时间表。

56释光测年:是利用测量一些矿物碎屑一光能的形式释放储存在内部的能量来测量沉积物的年代。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完整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3.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2)、植被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4)、地质构造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5.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学: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工程科学和地质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指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是一个综合概念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岩体:为各类演示在自然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壳运动等的影响所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岩层层理、节理裂缝、断层等切割成的碎裂块体所组成。 5建筑场地烈度:也称为小区域烈度,指因建筑场地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基建筑场地烈度本烈度的提高或降低 6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所承受由建(构)筑物基础传来的荷载的能力。 7岩石: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9土体: 分布于地壳表部尚未固结成岩体的松散堆积物。 10地质构造: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工程中,地壳经受了长期、多次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等的影响,使地壳岩层受到压缩、拉伸、剪切、扭曲、相对位移和岩浆侵入的冲切、上覆、下顶,以及热熔岩浆围岩的挤压与摩擦等的作用,引起地壳中岩层产生倾斜、褶皱、断裂和侵入岩体的贯穿与覆盖等,形成的各种岩层形态和行迹在空间的分布,称为地质构造。 11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岩层产状要素:岩层的产状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称产状要素。 12褶皱构造:一系列波浪起伏的弯曲状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13断裂构造: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14节理:节理也称裂隙,是存在于岩体中的裂缝,为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体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15断层:岩层受力作用断裂后,岩层沿着破裂面产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16岩石: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是岩石,它们都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17岩体:为各类演示在自然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壳运动等的影响所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岩层层理、节理裂缝、断层等切割成的碎裂块体所组成。 18软弱夹层:在坚硬岩层中夹有的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炭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和厚度岩层。 19泥化夹层:指受风化或构造破坏,原状结构发生显著变异并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形成含水量在塑限和流限之间的泥状软弱夹层。根据泥化机制的不同,泥化夹层可划分为泥化型和蚀变—泥化型。 20岩体结构: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形成多种多样的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特性(承载能力,变形,抗风化能力,渗透性等) 21土: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在原地残留或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堆积物。 22土的结构: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本身的特点和颗粒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特征。 23土的触变性:当粘性土结构受扰动时,土的强度降低。但静置一段时间,土的强度又逐渐增长,这种性质称为土的触变性 24土的构造:是指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特征的总合。 25土的压缩性: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 26坡积土:是经雨雪水的细水片流缓慢洗涮,剥蚀,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渐移动形成的堆积物。 27洪积土:由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出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成的土体。 28冲积土:由河流的流水作用将碎屑物质搬运到河谷中坡降平缓的地段而成的土体。29风积土:风积土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杨,搬运一段距离后,在有利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一类土。 30填土:是一定的地质,地貌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类活动而堆积的土。 31地下水:存在于地壳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 32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叫潜水。33承压水: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 34岩融水:埋藏于溶隙中的重力水。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地质学基础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4、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5、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6、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7、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8、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9、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0、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11、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7、成分成熟度;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花岗岩属于(C) A、中性深成侵入岩; B、中性浅成侵入岩; C、酸性深成侵入岩; D、基性浅成侵入岩。 3、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 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 4、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 A、冰; B、石英; C、煤; D、自然金。 5、竹叶状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6、下列单元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7、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B) A、放射能; B、太阳能; C、地球引力能; D、科里奥利力。 8、生物碎屑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9、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C) A、石英;B、黑云母;C、橄榄石;D、角闪石。 10、长江下荆江段的“九曲回肠”是因为(C)造成的。 A、河流向源侵蚀; B、河流下蚀作用; C、河流截弯取直; D、河流分叉。 11、下列矿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A) A、黄玉; B、萤石; C、正长石; D、方解石。 12、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三、判断题 1、岩浆岩中石英和角闪石具有特殊意义,能够反映岩浆岩中SiO2饱和度,因此可以称为酸度指示矿物。×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型及复习重点 说明:(1)总分100分。题型可能包括以下五类,各类型可能所占分数的比例并非最终考试题型分数的比例;(2)该重点并不涵盖所有考试内容,所以复习时除针对重点外,还要阅读和理解课件和教程上的其它内容以及回忆课堂讲述内容。为方便大家复习,复习重点中标出了参考页码等信息,有的有参考答案,但并不意味这些是重点中的重点。 一、填空(每空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 _______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起伏形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 2.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______动物群,中更新世的______ 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的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 二、判断题(每题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属于地球科学,而第四纪地质学属于历史地质学。(对) 2.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大陆冰盖地区可以经常看到冰斗地貌。(错) 三、名词解释(每组3-5分,可能占共20分) 如: 1.顺构造地形与逆构造地形:地形正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称为顺构造地 形。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 2.准平原/夷平作用/夷平面:山地经外力作用剥蚀,变成较平坦的地区,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做 准平原。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地壳运动处于上升时,使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又会受到侵蚀破坏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就称为夷平面。 如果山地曾发生多次间歇性上升,则会形成若干个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夷平面。这种多层地形是判断区域间歇性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 重点: 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参考教程p2-3)---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生物演化历程及分布规律的科学。 2.山地/平原/高原:(参考教程p46、53)———山地:山分布的地区;平原:地面高程0-600M的广大平坦的地区;高原:地面高程大于600M的平原。 3.山岭/山脉/山系:(参考教程p46)———山岭:具有陡峭的山坡和明显的分水线的呈线性延伸的山地;山脉:具有若干条走向平行的山岭组成的山地系统;山系:由若干条山脉组成的山地系统。 4.河床/河漫滩/阶地(参考教程p69、70或73)———河床:平水期河流所占据的谷底;河漫滩:洪水期才能淹没的浅滩;阶地:沿河流两侧分布的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台。 5.石芽/石林:(参考教程p85及课件) 6.岩溶漏斗/溶蚀洼地:(参考教程p86-87和课件)

地质名词解释

地质名词解释 1、含矿建造:将以富含某些有用元素为特征的特定岩石(变质岩)组合称之为含矿建造或含矿组合。如;硅铁质建造(组合为磁铁矿、赤铁矿和石英);富铝的片麻岩建造。 2、安山岩:成分同闪长岩,深灰、浅玫瑰、褐色,一般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有时具气孔和杏仁状构造。(喷出岩) 3、英安岩:花岗闪长岩的喷出岩,一般呈灰红色、浅紫红色,具斑状结构(斑晶一般为浅色矿物),基质常具有玻璃质结构、玻晶交织结构或霏细结构。根据暗色矿物可进一步分类。 4、斜长石:通常看着是由端员矿物钠长石(Ab)和钙长石(An)组成的类质同象系列,总称斜长石。分为:(以钙长石组分的含量) 酸性斜长石(An0-30);——花岗岩中 中性斜长石(An30-60);——闪长岩中 基性斜长石(An60-100)。——辉长岩中 5、钾钠长石(碱性长石)系列:是钾长石(Or)和钠长石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完全的类质同象。随温度变化,在钾长石成分的端员区,出现透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在钠端员区,高钠长石——低钠长石——中钠长石。 6、勘探线剖面图:是反映矿床(体)地质特征的基本图件,也可用作储量计算,是垂直断面法计算储量的主要图件(储量计算剖面图)。当矿体地质情况不太复杂是二者可以合并。

图件的主要内容有:剖面地形线及方位,坐标线及方位线,在勘探线上的和投影于该勘探线剖面上的探矿工程位置与编号,钻孔终孔孔深,样品位置、分段、品位及编号,一般在剖面图的下方或右侧附有样品化学分析结果表,地(岩)层、火成岩体、断层、褶皱、破碎带、矿化蚀变带、矿体(层)与围岩等的界线与产状,矿体(层)编号,不同矿石类型、品级和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界线等。用于储量计算的剖面图,还应有各级储量的分界线,各块段面积的编号及其面积,矿体按工程或分级所计算的平均品位、厚度及矿心采取率,用于推定矿体边界和确定矿体厚度的测井成果,在剖面下方要相应绘出剖面线平面位置图,对于某些厚度较薄的层状矿体应在钻孔下边另附矿层小柱状图,以示其矿石类型分布和采样情况,以便于对比。 7、角岩结构:均匀等粒细粒或显微粒状变晶结构,因这种结构常在接触热变质——角岩类岩石中见到,故又名角岩结构。 角岩:具角岩结构,不具定向,块状构造。一般较致密、坚硬。原岩可以是各类岩石,进一步命名可按矿物组合划分,如:长英质角岩、黑云母堇青石角岩、钙硅角岩等。 8、中段地质平面图:是根据通过同一标高的勘探工程所获得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整理编制而成的。它是用以反映在不同标高各水平面上矿体及地质构造特征、矿化分布规律、勘探工程分布等。 当矿床主要利用水平坑道勘探时,它是水平段面法计算储量的主要图件。一般比例尺为1:500——1:1000。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 , 非常道。名可名 ,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老子 : 「道德經」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下相盈 , 音声相与 , 前后相随。 恒也。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 生而弗有 , 为而弗恃 ,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 就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 不尚贤 ,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 使民心不乱。 就是以圣人之治 , 虚其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 道冲 ,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 似万物之宗﹔湛兮 ,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 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 就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 就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 , 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夫唯不争 , 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 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 ,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一章 三十辐 , 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 令人行妨。 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

地质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地质学基础》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

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 (1)岩石地层学方法: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堆积物划为代表一定 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形成岩石地层顺序。第四 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上互相超覆),决定了局限性。 (2)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 年龄资料,按年龄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建立地层顺序但这种资料 依赖于测年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度。。 (3)生物地层学方法: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建立 生物地层层序。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且时限短。 (4)地貌学方法: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 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夷平 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据此将第四纪地 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单位。 (6)构造方法: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的 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对比同一盆地和同一钻孔岩芯的地层是很有效的。 (8)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9)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第四纪下限 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次冰川作用的时间距今3.2Ma。 象(真象)属(Elephas)、牛(真牛)属(Bos)、和马(真马)属(Equus)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因此长期以来把维拉弗朗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我国的泥河湾动物群也具这一特点,故该层作为我国的早更新统。

工程地质地质名词解释

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 逆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方向,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地质年代:地球(壳)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年代。 矿物:天然形成的单中化合物,为均质固体,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质。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重力水。 流砂:是地下水自下而上渗流时砂土产生流动的现象。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岩溶 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稳定,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由暴雨或冰雪迅速融化形成的急骤水流,挟带堆积在缓坡或山谷中的大量松散堆积物成为泥石洪流山前地带的现象。 软土:一般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粘性土。膨胀土: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于湿热变化非常敏感,易于发生膨胀和收缩,产生膨胀压力的土。 潜水: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逆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方向,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背斜:背斜是两翼岩层以核部为中心向两侧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上弯曲的褶皱。向斜:向斜是两翼岩层向核部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 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无间断。 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

洪积土:大雨或融雪水将山区或高地的大量碎屑物沿冲沟搬运到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堆积而成。 冲积土: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以角度相交,且地层时代不连续。褶皱:岩层受力而发生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砂土液化:疏松且含水量高(或饱和)的砂性土在受到地震的情况下,砂体达到液化状态,丧失地基承载力。 膨胀土: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于湿热变化非常敏感,易于发生膨胀和收缩,产生膨胀压力的土。 结构面:岩体中各种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大,厚度较小的二维地质界面均称为结构面。 正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线方向,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地震烈度:地震对某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 平行不整合:在沉积过程中,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 残积土:岩石经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物或残积土,因其覆盖在地表,又常称为残积层。 风化作用:出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并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接触,发生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平推断层:断层两盘基本无上下相对运动,而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以走向断距为主的断层,叫平推断层。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iān 天 dì 地 zhī 之 s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hī 之 mǔ 母。 ɡù故c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iào 妙; c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其jiǎo 徼。 cǐ此liǎnɡ 两 zhě 者, tónɡ 同 c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hī 之 xuán 玄。 xuán 玄 zhī之yòu 又 xuán 玄, zhònɡ 众 miào 妙 zhī 之 mén 门。 第二章 tiān 天xià 下 jiē 皆 zhī 知 měi 美 z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iē 皆 zhī 知 shàn 善 zhī之wéi 为 s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iānɡ 相 s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iānɡ 相 chénɡ 成, chánɡ 长 duǎn 短 x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下xiānɡ 相 yínɡ 盈, yīn 音 shēnɡ 声 xiānɡ 相 hé 和, qián 前 hòu 后 xiānɡ 相 s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hī 之 s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hī 之 jiào 教; wàn 万wù 物 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hǐ 始, s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hì恃,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hī 之 huò 货, shǐmín bùwéi dào bújiàn kěyùshǐmín xīn bù

《地质学基础》期末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至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 2、地热增温级: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 3、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4、软流圈:在地下深度60-400km范围内,震波速度明显下降,这一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因此又称为软流圈。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6、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7、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8、晶质体: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9、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10、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11、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2、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 13、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14、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15、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16、同斜褶皱:由一系列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倒转褶曲所组成的褶皱,称为同斜褶皱。 17、等斜褶皱:如果一系列相连的倒转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不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其倾角几乎相等,这样的褶皱称为等斜褶皱。 18、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19、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20、标准化石:演化最快、水平分布最广,鉴定地质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 21、指相化石: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22、内生矿床: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有用组分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 23、外生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24、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和土体(岩土)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总称。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3、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4、下列哪种元素不是地壳中占98%以上的8种主要元素之一(C) A、硅 B、铁 C、铜 D、镁 5、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B)组成 A、钾铝层;B硅镁层;C、铁镁层;D、硅铁层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 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 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 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 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 冰期旋回: 气候旋回:

工程地质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绪论 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工程地 基稳定性问题的一门学问 2.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方法: 答: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研究方法为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3.建筑物的地基:在土和岩层中修建建筑物,承受建筑物全部重 量的那部分土和岩层。 4.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答: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 作用。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 盾或问题。主要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 岩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 二、地壳及其物质组成 1.地质作用: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 2.物理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 作用、地震)和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矿物: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均匀固体,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和 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 4.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和条痕、光泽、硬度、解理与断口、 密度、弹性,挠曲,延展性。 5.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6.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面以外方向破裂, 其破裂面称作断口。 7.岩石按其形成方式分成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岩浆作用)、沉积岩(外力地质作用)和变质岩(变质作用)等三大类。 8.通常用结构和构造来描述岩石的形貌特征。 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彼此间的组合方式。 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 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和填充方式。 火成岩具有块状构造、沉积岩具有层状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 识别岩石类型的主要依据是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 9.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变硬而形成的岩石。是三大类岩石中在 地表分布最广的。最基本、最显著地特点是具有层理构造。 10.沉积岩的形成途径: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或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机械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以这种方式形成 的沉积岩称碎屑岩。二是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水溶液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思考与习题集 绪论 重要术语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3.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4.你怎样理解地质学的特色? 5.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重要术语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大地热流、常温流、地热增温流、放射性热、增温率、增温级、地温梯度、地磁要素、纵波、横波、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圈、岩石圈、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科里奥利力、莫霍面、古登堡面复习思考题 1.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纵波、横波、表面波的特点怎样? 3.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怎样? 4.洋壳与陆壳的差别何在? 5.解释: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6.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7.大陆地形有哪些主要单元? 8.主动性大陆边缘和被动性大陆边缘有何不同? 9.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10.说明地温梯度、地温级、地温率的区别? 11.地表最高点、最低点如何? 第二章:矿物 重要术语 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非晶体、晶面、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 复习思考题 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3.解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 4.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异像、举例。 5.解释:显晶质、隐晶质。 6.解释:解理与断口。 7.什么叫矿物晶体及集合体?有哪些常见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9.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几种?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10.掌握实验中学过的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目全

大题(50): 1、举例说明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形态组合特征?(4) (1)通常把地貌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如沙沟冲击锥。如长江口冲积形成的扇形地,这里聚集肥沃的土地让人类聚集于此发展农业种植,,还有用水方便的河岸及冲积的扇形地,形成一种文明,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低至于零下几十度,成片的戈壁和沙丘,人为活动起重要作用,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境内出现河流断支现象,巨大的沙漠景观是大尺度气流近地面运动的良好写照。 2、谈谈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发展中的意义?(首先内外营力的概念)(8)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 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 意义:(1)内营力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 (2)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 (3)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虽然伴有有弱到强的外营力作用,但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加,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 (4)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而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3、第四纪的几大特征?(14) (1)地球发展的最近一个时期;(2)这一时期地球上有显着的气候波动; (3)出现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发展; (4)哺乳动物兴盛,被子植物发育,各种陆相沉积物发育的时期。 (5)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 4、冰期,间冰期的概念?(15)冰期指第四纪地球上气候显着变冷时期,极地(或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迁移或部分绝灭。 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或高山冰川退缩),同样引起生物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 5、第四系陆相沉积物一般特征?(27) (1)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普遍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因而更容易探索其形成过 程,也易于第四纪矿产的开采。但易发生流动和破坏,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2)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于地表,易遭受风化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沉积物的风化来划 分地层; (3)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分布在起伏不平的地表,处于不同气候带,受各种地质营力的影响,故其成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 (4)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沉积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建立沉积模式,探索沉积规律和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将今论古”的方法。 6、确定第四系底界选择的依据有哪些?(31) (1)广泛大陆冰川活动的最早出现的时期;(2)人类化石的最早出现的时期; (3)在海相沉积中首次出现北方寒冷型的冰岛北极蛤和有孔虫波罗的透明虫; (4)第四纪特有的哺乳动物如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 7、风化壳的概念及风化壳的垂直分带? 风化壳是地壳表层岩石,在垂直剖面上,风化作用的强度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弱,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由这些残积物所构成的复杂剖面。 风化壳的垂直分带性是因岩石在不同深度下,经受着程度不同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按化学作用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