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鸣翠柳全诗的意思及赏析

两只黄鹂鸣翠柳全诗的意思及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唐朝杜甫的《绝句》,诗歌以自然美景,透露一种清新轻松

的情调氛围。

《绝句》全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

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首诗诗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四句诗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及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及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 级下册)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

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读“绝句黄鹂窗万船”,会写“句吴万” 2、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齐读) 2、学字:“绝”。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这个字的意思是把丝线割断。 扩词:断绝、绝技、绝活、绝招。 3、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 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诗 (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2)出示“黄鹂”图。 怎样记住这个“鹂”字?(加一加) 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 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习第二句诗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 (2)出示“白鹭”图,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 (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

(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这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这种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杜甫善于象画家一样“随类敷彩”、“经营位置”。 虽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诗,其中却蕴含著丰富的思想感情。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声音么?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带着春意的来客。趁着春江水满,江东的船舶不远万里而至,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这一切构成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作者饱蘸喜悦的笔墨,描写这些清新活泼、生气蓬勃的事物,以敏锐的观察,摄下一幅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诗人从山上的积雪联想到人间悠久的岁月,从江中的船只望遥见祖国辽阔的疆域。“千秋”、“万里”,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正“漂泊西南天地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可是他的意志依旧坚强,情绪仍然开朗、乐观。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并无僻字险语,似乎没有经过多少推敲;其实不然。首先看对仗。绝句并不要求句句相对,而杜甫却让这首诗四句构成两联,一联之

间每一个词都成双作对,非常工整。再看用词,后联中的“含”字和“泊”字用得极其考究。“含”字尤妙,妙在它把诗人的位置点出来了∶原来诗人是在室内通过窗户向外看的。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都收入诗人眼底。这样,就不是平板地摹写自然,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把握和欣赏。再说“泊”字,也可以换成“旁”或“过”,那就未免失之空泛。“泊”字能够说明,那些长江下游来的远航船只,不只是在这里寻常经过而已,而是停泊聚集在门前,足见附近是个不小的水陆码头。另外,此刻杜甫正在“三年望东吴”,颇有离蜀去吴之意。一个“泊”字,似乎隐伏着见鞍思马之感∶去不去东吴呢?有顺路的船只在门外停着哩。诗人的踌躇心曲,在这里不是也多少透露了一点消息吗?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设计一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设计一 导读: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赏析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赏析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文解释】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2、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 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词语解释】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鹭:一种水鸟名,鹭鸶。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靠。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現在江苏、浙江一帶。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赏析一】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

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唐】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背景: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注词释义: 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mín 山,岷mín 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古诗今译: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清明时雨纷纷全诗

[标签:标题] 篇一:杜牧诗《清明》参考翻译 杜牧诗《清明》参考翻译 一、出处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全诗内容为: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译文 【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 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注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三、全诗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 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篇二:75首古诗全诗分组 powanjuan 第一组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江船的出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翠”是新绿。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呈现一片生机,直达长江下游时。从窗口可以望到远处西山上长年不化的积雪、景物的转换,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用一“含”字,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色彩极其鲜明,而随着视线的游移,就会觉得很不平常,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严武还镇成都,鸟儿成双成对,门外江边停泊着行程万里而来的东吴的船只,成都尹

严武入朝,自然成行绝句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具有喜庆的意味。兴到笔随;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胸次何等开阔,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诗人身在草堂,它才清晰可见: 公元七六二年。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草堂周围多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穿三峡,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一言空间之广。因为多年战乱,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交通恢复。 赏析。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 窗寒西岭千秋雪。而一以贯之, 门泊东吴万里船,白鹭在“青天”映

衬下,一行白鹭正飞上蓝天,情不自禁:两只黄鹂在翠柳里鸣叫,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沿岷江。两句中一连用了“黄”. 翻译,近在目前,再过一年,干脆以“绝句”为题,便触动了他的乡情,柳枝刚抽嫩芽,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翠”。“两个黄鹂鸣翠柳”,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因为它们来自“东吴”。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蜀中发生动乱,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而战乱平定,一言时间之久,是四幅独立的图景,“翠柳”是初春物候,一碧如洗。晴空万里!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白”,才

窗含西岭千秋雪全诗

窗含西岭千秋雪全诗 导读: 窗含西岭千秋雪全诗 《绝句》 作者:杜甫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诗意: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

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

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翻译赏析

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翻译赏析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言】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心情愉快所作。前两句诗人对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后两句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翻译】 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抬头一看,许多只又白又可爱的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齐向蔚蓝的天飞去,样子真是令人喜爱。从小小的窗户里望出去,西边的山岭依然被白雪所覆盖,那洁白的雪,好像是永远溶化不掉的样子,一直罩在山顶上。接着,我打

开门,望着远远的湖泊,看着那正要远征的东吴战舰,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条条水中的蛟龙啊。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b/633htm,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而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体裁:诗 题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 名字:杜甫 年代:唐代 描述: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翻译: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原文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杜甫因为战乱平定,心情很好,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美景,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赏析三:艺术特色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

039两个黄鹂鸣翠柳

成都,杜甫的春天里 一棵大葱和两个鸡蛋的诗意 哈喽,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由亲子营出品的“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我是你们的夏萌姐姐。 今天这一站,夏萌姐姐和小朋友们结伴而行,在天府之国成都寻觅大诗人杜甫春天的足迹。 成都,简称蓉,四川省省会,历史上曾被称为益州和蜀郡。从古到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秦朝时,成都取代关中而称“天府”;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唐朝时更有“扬一益二”之说,意思是:论繁盛,东吴的扬州天下第一,益州的成都天下第二。安史之乱后,因为唐玄宗进入四川避难,成都一跃成为战时的陪都,号称南京,地位远远超过了长安和洛阳。 759年,诗人杜甫在经历了仕途失意、战乱流离后,带着一家老少辗转来到四川,暂居于成都浣花溪畔草堂,从此开启了生命中最安定、最温馨的好时光。在这里,杜甫在好友严武举荐下,当上了六品官员,这是杜甫一生中得到的最高级别。另外,这个时期的杜甫在诗词创作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共写下了430首诗,几乎占杜诗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且诗风与此前忧国忧民、自伤身世的风格大为不同,

轻松活泼,洒满了阳光雨露。 这一天,杜甫凭窗而望,只见屋外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相互交织,色彩鲜明,兴致所至,挥毫写下七绝一首,连题目也没有,就叫《绝句》。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青翠欲滴的杨柳迎风飘舞,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苏轼曾评价说,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远处高山,遥望山顶那是千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作者把两笔鹅黄点缀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境界开阔。每句诗都是一幅画,又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拓展阅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拓展阅读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幅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 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出自《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名句。 【全诗如下】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作者:杜甫(唐代)好朋友网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赏析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解释】 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2、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词语解释】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能够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在江苏、浙江一?。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赏析一】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情绪个性好,应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设计八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设计八 导读:一、教材内容简析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第一句是草堂前成对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第二句一行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这两句从时间上、空间上给人宽阔的现象余地。 全诗随着视线转移,一句一景,由低到高,由远及近,景物不断变化,诗人愉悦的情感贯穿其中,四种景构成一个和谐统一、鲜明优美的意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绚丽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诗二首《绝句》

《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 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绝句(杜甫)(一行白鹭上青天全诗)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

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 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 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 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 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2020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2020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

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审美赏析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审美赏析 《绝句?其三》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成都草堂。那时候,安史之乱平定,诗人生活较为安定,心情舒畅,而又时值成都初春,花红柳绿,生机盎然,诗人面对安宁的生活和如此的美景,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并一扫过去诗歌的沉郁之风,写下了这首充满对大自然赞美之情的诗歌,同时表现出诗中有画之美。全诗如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描写的近景。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出发,描写了“翠柳”、“黄鹂”及其鸣叫声。在视听中,表现出了春的蓬勃生机,万物复苏的景象。特别注意的是“两个”这个数量词,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在诗中属于精细,或者拟实,不但表明黄鹂成对地嬉戏于翠柳中,而且表现出了春天的美好。一个“翠”字,一个“黄”字,色彩对举,表现出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诗人在开始的两句中,着力描绘了春天美好景象。“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而这美好的春光正好反映了诗人的愉悦的心情,表现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情怀。 “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远景。意思是在青绿高远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悠然而来。这里,一行与“青天”配搭,点面结合,更反衬出天之高远。这一句与前面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构成了对偶,而且是工对。从诗人观察的角度来看,是仰视,上一句是平视。具体说来,上句写地,下句写天;上句的“两个”对下句的“一行”,上句的“黄”对下句的“白”,上句的“翠”对下句的“青。这样通过对偶的手法,不但从色彩上描绘出和谐而艳丽春景图,而且从空间距离上更好地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意境。 “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离窗而又透过窗远望,看着那千年积雪的西岭,好像镶嵌在窗框中。这里是诗人从平视的角度,由“诗人——窗——西岭”构成的一幅立体图画,不但表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而且也只有在这春光明媚的条件下才能看到“西岭千秋雪”。“千秋”表明的是时间。“千秋雪”不但表明时间感,也蕴含着空间感。这里,诗人在时空交错中描绘出了更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