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校本教材完整版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完整版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完整版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

————《生活与数学》序言

一、把握数学的生活性——“使教学有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说明数学来源于社会,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社会生活与数学关系密切,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把握数学的美育性——“使教学有韵味”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美作为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性、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点。

简练、精确是数学的美。数学的基本定理说法简约,却又涵盖真理,让人阅读简便却又印象深刻。数学语言是如此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凭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简洁性,我们就可以表达和研究数学思想,这种简洁性有助于思维的效率。

数学很讲究它的逻辑美。数学的应用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可学习数学还能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几何的证明讲究前因后果,每一步都要前后呼应,抽象的数学也显示它模糊的美。抽象给我们想象的余地,让我们思维海阔天空,给学生留有了思索和创新的空间。抽象的数学不正展示它的魅力吗?

数学上有很多知识是和对称有关的。对称给人协调,平稳的感觉,像圆,正方体等,它们的形式是如此的匀称优美。正是由于几何图形中有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也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

中学数学的美育性,除了上述一些方面,还有其它美妙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数学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素材,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既提高教学质量,又使教学韵味深厚。

三、把握校本教材的可读性-------“使教学有拓展性”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在现状下,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经过我们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同时邀请专家亲临指点,最终我们确定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所有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活动展开的,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古老的数学》,《好玩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先进的数学》和《美丽的数学》。

在《古老的数学》一章中,并不是把数学史作为一门研究数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而是根据现代心理学发现的一个体现数学史的认知功能的“遗传法则”。从数学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中寻找数学发现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体会数学家们为寻找这些知识的付出的艰辛。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更好的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作为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教材,让学生体会“只有付出努力才会获得成功的人生道理”,“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数学精神”。

在《好玩的数学》一章中,利用心理学中“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的规律,以一系列数学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代名词,真正的数学其实可以是乐趣无穷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这种兴趣作为他以后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源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爱玩的游戏原来与数学紧密相连,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看似乏味的知识,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有用的数学》一章中,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设计了很多贴近学生、符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生活实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些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数学,知道学习和学好数学是很有用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驱动力。

在《智慧的数学》一章中,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以改变人们认为科学研究枯燥无味的看法。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趣的数学问题、

经典的数学问题、奇怪的数学问题。通过对“有趣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对数学中的存在的智慧产生强烈的好奇与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通过对“经典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奇怪的数学问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先进的数学》一章中,主要学习和研究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数学枯燥论”和“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可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另外,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软件打下了一个结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电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数学教育上的贡献。

在《美丽的数学》一章中,展示给大家的是数学的美丽无所不在,数学的符号、公式、算法、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是很美丽的。这些“数学之美”都需要我们能够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去寻找、去发现、去挖掘、去欣赏,使美丽的数学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数学的美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作为对数学学科的教学,更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载体,用它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人格更健全,心灵更美好。

开发校本课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决不能仅仅凭着自己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有一个追求(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功利心不能太强,不要一说到数学研究就问这件事情对我职称评审有没有用,对我评骨干教师有没有用……),要确定一个核心思想(即开发的核心宗旨、研究方向、基本要求),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要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校本课程的规划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实践和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心中时时刻刻装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考虑,装着为我们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服务的理想和追求。

第一章兴趣数学

第一节七桥问题(一笔画问题)

18世纪时,欧洲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哥尼斯堡,那里有七座桥。如图1所示:河中的小岛A与河的左岸B、右岸C各有两座桥相连结,河中两支流间的陆地D与A、B、C各有一座桥相连结。当时哥尼斯堡的居民中流传着一道难题:一个人怎样才能一次走遍七座桥,每座桥只走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大家都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但是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七桥问题引起了著名数学家欧拉(1707—1783)的关注。他把具体七桥布局化归为图所示的简单图形,于是,七桥问题就变成一个一笔画问题:怎样才能从A、B、C、D中的某一点出发,一笔画出这个简单图形(即笔不离开纸,而且a、b、c、d、e、f、g各条线

只画一次不准重复),并且最后返回起点?

欧拉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图是不能一笔画出的图形。这就是说,七桥问题是无解的。这个结论是如何产生呢?

如果我们从某点出发,一笔画出了某个图形,到某一点终止,那么除起点和终点外,画笔每经过一个点一次,总有画进该点的一条线和画出该点的一条线,因此就有两条线与该点相连结。如果画笔经过一个n次,那

么就有2n条线与该点相连结。因此,这个图形中除起点与终点外的各点,都与偶数条线相连。

如果起点和终点重合,那么这个点也与偶数条线相连;如果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两个点,那么这两个点部是与奇数条线相连的点。

综上所述,一笔画出的图形中的各点或者都是与偶数条线相连的点,或者其中只有两个点与奇数条线相连。

图2中的A点与5条线相连结,B、C、D各点各与3条线相连结,图中有4个与奇数条线相连的点,所以不论是否要求起点与终点重合,都不能一笔画出这个图形。

欧拉定理:如果一个图是连通的并且奇顶点的个数等于0或2,那么它可以一笔画出;否则它不可以一笔画出。

一笔画:

■⒈凡是由偶点组成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成。画时可以把任一偶点为起点,最后一定能以这个点为终点画完此图。

■⒉凡是只有两个奇点的连通图(其余都为偶点),一定可以一笔画成。画时必须把一个奇点为起点,另一个奇点终点。

■⒊其他情况的图都不能一笔画出。(奇点数除以二便可算出此图需几笔画成。)

练习:你能笔尖不离纸,一笔画出下面的每个图形吗?试试看。(不走重复线路)

图例1

图例2

图例3

图例4

第二节四色问题

人人都熟悉地图,可是绘制一张普通的政区图,至少需要几种颜色,才能把相邻的政区或区域通过不同的颜色区分开来,就未必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这个地图着色问题,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大家不妨用一张中国政区图来试一试,无论从哪里开始着色,至少都要用上四种颜色,才能把所有省份都区别开来。所以,很早的时候就有数学家猜想:“任何地图的着色,只需四种颜色就足够了。”这就是“四色问题”这个名称的由来。

四色问题又称四色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四色问题的内容是:“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用数学语言表示,即“将平面任意地细分为不相重迭的区域,每一个区域总可以用1,2,3,4这四个数字之一来标记,而不会使相邻的两个区域得到相同的数字。”(上右图)。

这里所指的相邻区域,是指有一整段边界是公共的。如果两个区域只相遇于一点或有限多点,就不叫相邻的。因为用相同的颜色给它们着色不会引起混淆。

数学史上正式提出“四色问题”的时间是在1852年。当时伦敦的大学的一名学生法朗西斯向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伦敦大学数学教授莫根提出了这个问题,可是莫根无法解答,求助于其它数学家,也没有得到答案。于是从那时起,这个问题便成为数学界的一个“悬案”。

一直到二十年前的1976年9月,《美国数学会通告》正式宣布了一件震撼全球数学界的消息: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位教授阿贝尔和哈根,利用电子计算机证明了“四色问题”这个猜想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将普通地图的四色问题转化为2000个特殊图的四色问题,然后在电子计算机上计算了足足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最后成功地证明了四色问题,轰动了世界。

这是一百多年来吸引许多数学家与数学爱好者的大事,当两位数学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的时候,当地的邮局在当天发出的所有邮件上都加盖了“四色足够”的特制邮戳,以庆祝这一难题获得解决。

第三节麦比乌斯带

数学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曾提出,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条,首尾相粘,做成一个纸圈,然后只允许用一种颜色,在纸圈上的一面涂抹,最后把整个纸圈全部抹成一种颜色,不留下任何空白。这个纸圈应该怎样粘?如果是纸条的首尾相粘做成的纸圈有两个面,势必要涂完一个面再重新涂另一个面,不符合涂抹的要求,能不能做成只有一个面、一条封闭曲线做边界的纸圈儿呢?

对于这样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数百年间,曾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都没有成功。后来,德国的数学家麦比乌斯对此发生了浓厚兴趣,他长时间专心思索、试验,也毫无结果。

有一天,他被这个问题弄得头昏脑涨了,便到野外去散步。新鲜的空气,清凉的风,使他顿时感到轻松舒适,但他头脑里仍然只有那个尚未找到的圈儿。

一片片肥大的玉米叶子,在他眼里变成了“绿色的纸条儿”,他不由自主地蹲下去,摆弄着、观察着。叶子弯曲着耸拉下来,有许多扭成半圆形的,他随便撕下一片,顺着叶子自然扭的方向对接成一个圆圈儿,他惊喜地发现,这“绿色的圆圈儿”就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圆圈。

麦比乌斯回到办公室,裁出纸条,把纸的一端扭转180°,再将一端的正面和背面粘在一起,这样就做成了只有一个面的纸圈儿。

圆圈做成后,麦比乌斯捉了一只小甲虫,放在上面让它爬。结果,小甲虫不翻越任何边界就爬遍了圆圈儿的所有部分。麦比乌斯激动地说:“公正的小甲虫,你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个圈儿只有一个面。”麦比乌斯圈就这样被发现了。

做几个简单的实验,就会发现“麦比乌斯圈”有许多让我们感到惊奇而有趣的结果。弄好一个圈,粘好,绕一圈后可以发现,另一个面的入口被堵住了,原理就是这样啊.

实验一

如果在裁好的一张纸条正中间画一条线,粘成“麦比乌斯圈”,再沿线剪开,把这个圈一分为二,照理应得到两个圈儿,奇怪的是,剪开后竟是一个大圈儿。

实验二

如果在纸条上划两条线,把纸条三等分,再粘成“麦比乌斯圈”,用剪刀沿画线剪开,剪刀绕两个圈竟然又回到原出发点,猜一猜,剪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一个大圈?还是三个圈儿?都不是。它究竟是什么呢?你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就知道了。你就会惊奇地发现,纸带不一分为二,一大一小的相扣环。

有趣的是:新得到的这个较长的纸圈,本身却是一个双侧曲面,它的两条边界自身虽不打结,但却相互套在一起。我们可以把上述纸圈,再一次沿中线剪开,这回可真的一分为二了!得到的是两条互相套着的纸圈,而原先的两条边界,则分别包含于两条纸圈之中,只是每条纸圈本身并不打结罢了。

奇妙之处有三:

一、麦比乌斯环只存在一个面。

二、如果沿着麦比乌斯环的中间剪开,将会形成一个比原来的麦比乌斯环空间大一倍的、具有正反两个面的环(在本文中将之编号为:环0),而不是形成两个麦比乌斯环或两个其它形式的环。

三、如果再沿着环0的中间剪开,将会形成两个与环0空间一样的、具有正反两个面的环,且这两个环是相互套在一起的(在本文中将之编号为:环1和环2),从此以后再沿着环1和环2以及因沿着环1和环2中间剪开所生成的所有环的中间剪开,都将会形成两个与环0空间一样的、具有正反两个面的环,永无止境……且所生成的所有的环都将套在一起,永远无法分开、永远也不可能与其它的环不发生联系而独立存在。

数学中有一个重要分支叫拓扑学,主要是研究几何图形连续改变形状时的一些特征和规律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了拓扑学中最有趣的单侧面问题之一。

麦比乌斯圈的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建筑,艺术,工业生产中。运

用麦比乌斯圈原理我们可以建造立交桥和道路,避免车辆行人的拥堵。

一、1979年,美国著名轮胎公司百路驰创造性地把传送带制成麦比乌斯圈形状,这样一来,整条传送带环面各处均匀地承受磨损,避免了普通传送带单面受损的情况,使得其寿命延长了整整一倍。

二、针式打印机靠打印针击打色带在纸上留下一个一个的墨点,为充分利用色带的全部表面,色带也常被设计成麦比乌斯圈。

三、在美国匹兹堡著名肯尼森林游乐园里,就有一部“加强版”的云霄飞车——它的轨道是一个麦比乌斯圈。乘客在轨道的两面上飞驰。

四、麦比乌斯圈循环往复的几何特征,蕴含着永恒、无限的意义,因此常被用于各类标志设计。微处理器厂商Power Architecture的商标就是一条麦比乌斯圈,甚至垃圾回收标志也是由麦比乌斯圈变化而来。

垃圾回收标志Power Architecture 标志

第四节分割图形

分割图形是使我们的头脑灵活,增强观察能力的一种有趣的游戏。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分割图形的题目──分割正方形。

在正方形内用4条线段作“井”字形分割,可以把正方形分

成大小相等的9块,这种图形我们常称为九宫格。

用4条线段还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分成10块,只是和九宫格不同的是,每块的大小不一定都相等。那么,怎样才能用4条线段把正方形分成10

块呢?请你先动脑筋想想,在动脑的同时还要动手画一画

其实,正方形是不难分割成10块的,下面就是其中两种分割方法。

练习:想一想,用4条线段能将正方形分成11块吗?应该怎样分?

第五节数学故事

(1)奇特的墓志铭

在大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镌刻着一个有趣的几何图形:一个圆球镶嵌在一个圆柱内。相传,它是阿基米德生前最为欣赏的一个定理。

在数学家鲁道夫的墓碑上,则镌刻着圆周率π的35位数值。这个数值被叫做。”鲁道夫数”。它是鲁道夫毕生心血的结晶。

大数学家高斯曾经表示,在他去世以后,希望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一个正17边形。因为他是在完成了正17边形的尺规作图后,才决定献身于数学研究的……

不过,最奇特的墓志铭,却是属于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他的墓碑上刻着一道谜语般的数学题:“过路人,这座石墓里安葬着丢番图。他生命的1/6 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1/12是青少年时期。又过了生命的1/ 7他才结婚。婚后 5年有了一个孩子,孩子活到他父亲一半的年纪便死去了。孩子死后,丢番图在深深的悲哀中又活了4年,也结束了尘世生涯。过路人,你知道丢番图的年纪吗?”

丢番图的年纪究竟有多大呢?

设他活了X岁,依题意可列出方程。这样,要知道丢番图的年纪,只要解出这个方程就行了。

这段墓志铭写得太妙了。谁想知道丢番图的年纪,谁就得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而这又正好提醒前来瞻仰的人们,不要忘记了丢番图献身的事业。

在丢番图之前,古希腊数学家习惯用几何的观点看待遇到的所有数学问题,而丢番图则不然,他是古希腊第一个大代数学家,喜欢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现代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如移项、合并同类项、,方程两边乘以同一因子等等,丢番图都已知道了。他尤其擅长解答不定方

程,发明了许多巧妙的方法,被西方数学家誉为这门数学分支的开山鼻祖。

丢番图也是古希腊最后一个大数学家。遗憾的是,关于他的生平。后人几乎一无所知,既不知道他生于何地,也不知道他卒于何时。幸亏有了这段奇特的墓志铭,才知道他曾享有84岁的高龄。

(2)希腊十字架问题

图上那只巨大的复活节彩蛋上有一个希腊十字架,从它引发出许多切割问题,下面是其中的三个。

(a)将十字架图形分成四块,用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

有无限多种办法把一个希腊十字架分成四块,再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下图给出了其中的一个解法。奇妙的是,任何两条切割直线,只要与图上的直线分别平行,也可取得同样的结果,分成的四块东西总是能拼出一个正方形。

(b)将十字架图形分成三块,用它们拼成一个菱形;

(c)将十字架图形分成三块,用它们拼成一个矩形,要求其长是宽的两倍。

第二章最完美的数

完美数又称为完全数,最初是由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信徒发现的,他们注意到:

数6有一个特性,它等于它自己的因子(不包括它自身)的和: 6=1+2+3,

下一个具有同样性质的数是28, 28=1+2+4+7+14

接着是496和8128.他们称这类数为完美数.

欧几里德在大约公元前350-300年间证明了:

若2n-1是素数,则数

2n-1[2n-1] (1) 是完全数.

两千年后,欧拉证明每个偶完全数都具有这种形式.这就在完全数与梅

森数(形式为

1

2

n

的素数)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到1999年6

月1日为止,共发现了38个梅森素数,这就是说已发现了38个完全数.

1:完全数是非常奇特的数,它们有一些特殊性质,例如每个完全数都

是三角形数,即都能写成n(n+1)/2.

6=1+2+3=3*4/2

28=1+2=3+4+5+6+7=7*8/2

496=1+2+3+4+...+31=31*32/2 ....

2n-1(2n-1)=1+2+3+...+(2n-1)=(2n-1)2n/2

2:把它们(6除外)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一位数,那么这个一位数一定是1;它们都是连续奇数的立方和(6除外),

22(23-1)=28=13+33

24(25-1)=496=13+33+53+73

26(27-1)=8128=13+33+53+73+93+113+133+153....

2n-1(2n-1)=13+33+53+...+(2(n+1)/2-1)3

3:除了因子1之外,每个完全数的所有因子(包括自身)的倒数和等于1,比如:

1/2+1/3+1/6=1

1/2+1/4+1/7+1/14+1/28=1 ....

4:完全数都是以6或8结尾的,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

注意以上谈到的完全数都是偶完全数,至今仍然不知道有没有奇完全数,

如果真的存在奇完全数.

第三章有理数的巧算

有理数运算是中学数学中一切运算的基础.它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的基础上,能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迅速地进行运算.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根据题目条件,将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灵活巧妙地选择合理的简捷的算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运算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1.括号的使用

在代数运算中,可以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去掉或者添上括号,以此来改变运算的次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较简单.

例1计算:

分析中学数学中,由于负数的引入,符号“+”与“-”具有了双重涵义,它既是表示加法与减法的运算符号,也是表示正数与负数的性质符号.因此进行有理数运算时,一定要正确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尤其是要注意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

注意在本例中的乘除运算中,常常把小数变成分数,把带分数变成假分数,这样便于计算.

例2 计算下式的值:

211×555+445×789+555×789+211×445.

分析直接计算很麻烦,根据运算规则,添加括号改变运算次序,可使计算简单.本题可将第一、第四项和第二、第三项分别结合起来计算.解原式=(211×555+211×445)+(445×789+555×789)

=211×(555+445)+(445+555)×789

=211×1000+1000×789

=1000×(211+789)

=1 000 000.

说明加括号的一般思想方法是“分组求和”,它是有理数巧算中的常用技巧.

例3在数1,2,3,…,1998前添符号“+”和“-”,并依次运算,所得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若干个整数和的奇偶性,只与奇数的个数有关,所以在1,2,3,…,1998之前任意添加符号“+”或“-”,不会改变和的奇偶性.在1,2,3,…,1998中有1998÷2个奇数,即有999个奇数,所以任意添加符号“+”或“-”之后,所得的代数和总为奇数,故最小非负数不小于1.

现考虑在自然数n,n+1,n+2,n+3之间添加符号“+”或“-”,显然

n-(n+1)-(n+2)+(n+3)=0.

这启发我们将1,2,3,…,1998每连续四个数分为一组,再按上述规则添加符号,即

(1-2-3+4)+(5-6-7+8)+…+(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所以,所求最小非负数是1.

说明本例中,添括号是为了造出一系列的“零”,这种方法可使计算大大简化.

2.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先来计算(100+2)×(100-2)的值:

(100+2)×(100-2)

=100×100-2×100+2×100-4

=1002-22.

这是一个对具体数的运算,若用字母a代换100,用字母b代换2,上述运算过程变为

(a+b)(a-b)=a2-ab+ab-b2=a2-b2.

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计算公式

(a+b)(a-b)=a2-b2,①

这个公式叫平方差公式,以后应用这个公式计算时,不必重复公式的证明过程,可直接利用该公式计算.

例4计算 3001×2999的值.

解 3001×2999=(3000+1)(3000-1)

=30002-12=8 999 999.

例5计算 103×97×10 009的值.

解原式=(100+3)(100-3)(10000+9)

=(1002-9)(1002+9)=1004-92=99 999 919.

例6计算: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完整版)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 ————《生活与数学》序言 一、把握数学的生活性——“使教学有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说明数学来源于社会,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社会生活与数学关系密切,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把握数学的美育性——“使教学有韵味”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美作为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性、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点。 简练、精确是数学的美。数学的基本定理说法简约,却又涵盖真理,让人阅读简便却又印象深刻。数学语言是如此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凭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简洁性,我们就可以表达和研究数学思想,这种简洁性有助于思维的效率。 数学很讲究它的逻辑美。数学的应用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可学习数学还能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几何的证明讲究前因后果,每一步都要前后呼应,抽象的数学也显示它模糊的美。抽象给我们想象的余地,让我们思维海阔天空,给学生留有了思索和创新的空间。抽象的数学不正展示它的魅力吗? 数学上有很多知识是和对称有关的。对称给人协调,平稳的感觉,像圆,正方体等,它们的形式是如此的匀称优美。正是由于几何图形中有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也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 中学数学的美育性,除了上述一些方面,还有其它美妙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数学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素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生活中的数学》.doc

中学八年级数学校本课程

序言 数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整个科学的基础知识。创新教学的先行者里斯特伯先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攻关艰深的高级数学问题,我们不能只为了培养尖端人才而忽略或者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所以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概念。”在生活中学数学,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们选取的都是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取材,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要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选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与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有兴趣,习有方法,必有成功。学生的个性在社会活动中得以健康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自学自育中得到充分开发。

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课程概况: 本课程由八年数学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本课程在八年实施。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让学生体会数学史可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活空间是无穷的数学世界,在课堂上多设情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授课对象:八年学生 授课时间:周四下午第6节 授课地点:各班教室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序言 一、把握数学的生活性——“使教学有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说明数学来源于社会,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社会生活与数学关系密切,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把握数学的美育性——“使教学有韵味”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美作为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性、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点。 简练、精确是数学的美。数学的基本定理说法简约,却又涵盖真理,让人阅读简便却又印象深刻。数学语言是如此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凭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简洁性,我们就可以表达和研究数学思想,这种简洁性有助于思维的效率。 数学很讲究它的逻辑美。数学的应用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可学习数学还能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几何的证明讲究前因后果,每一步都要前后呼应,抽象的数学也显示它模糊的美。抽象给我们想象的余地,让我们思维海阔天空,给学生留有了思索和创新的空间。抽象的数学不正展示它的魅力吗? 数学上有很多知识是和对称有关的。对称给人协调,平稳的感觉,象圆,正方体等,它们的形式是如此的匀称优美。正是由于几何图形中有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也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 中学数学的美育性,除了上述一些方面,还有其它美妙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数学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素材,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既提高教学质量,又使教学韵味深厚。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

序言 数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整个科学的基础知识。创新教学的先行者里斯特伯先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攻关艰深的高级数学问题,我们不能只为了培养尖端人才而忽略或者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所以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概念。”在生活中学数学,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们选取的都是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取材,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要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选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与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有兴趣,习有方法,必有成功。学生的个性在社会活动中得以健康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自学自育中得到充分开发。 我们的数学校本课程方案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般项目和基本具体方案。

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课程概况: 本课程由XXX等老师具体负责实施。 本课程在初一、初二、初三级部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让学生体会数学史可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活空间是无穷的数学世界,在课堂上多设情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授课对象:初一、初二、初三学生 授课时间:星期三课外活动,一课时。 授课地点:教室 数学校本课程总的内容: 一、目标: 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

振东中学八年级数学校本课程

序言 数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整个科学的基础知识。创新教学的先行者里斯特伯先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攻关艰深的高级数学问题,我们不能只为了培养尖端人才而忽略或者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所以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概念。”在生活中学数学,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们选取的都是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取材,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要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选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与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有兴趣,习有方法,必有成功。学生的个性在社会活动中得以健康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自学自育中得到充分开发。 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课程概况: 本课程由八年数学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本课程在八年实施。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让学生体会数学史可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活空间是无穷的数学世界,在课堂上多设情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授课对象:八年学生 授课时间:周四下午第6节 授课地点:各班教室 目录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

序言 数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整个科学的基础知识。创新教学的先行者里斯特伯先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攻关艰深的高级数学问题,我们不能只为了培养尖端人才而忽略或者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所以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概念。”在生活中学数学,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们选取的都是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取材,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要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选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与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有兴趣,习有方法,必有成功。学生的个性在社会活动中得以健康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自学自育中得到充分开发。 我们的数学校本课程方案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般项目和基本具体方案。

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课程概况: 本课程由XXX等老师具体负责实施。 本课程在初一、初二、初三级部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让学生体会数学史可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活空间是无穷的数学世界,在课堂上多设情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授课对象:初一、初二、初三学生 授课时间:星期三课外活动,一课时。 授课地点:教室 数学校本课程总的内容: 一、目标: 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学)案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的思想方法。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和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对数学活动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解法。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 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了这种商品多少件?(注意对n 的大小要有所考虑)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 ,那么n 的值是多少? 分析:(1)根据以上规定,如果买100件,需要花220元,当220 ≤n 时,这个人买了这种商品2.2n 件(即n 115),当220>n 时,这人买了这种商品的件数为(100+2220-n )件,即220-n 件 (2)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 ,即n n 48.0115=或n n 48.0220=-,显然方程n n 48.0115=无解。解另一个方程得n=500。 二、活动2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报告,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一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教师指出:你理解资料中有关数据的含义吗?如果不明白,请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探讨,弄懂它们。然后根据上面的数据,试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1)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精确到1元) (2)扣除价格因素,2006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量(精确到1元) 由学生分组合作解答: (1)设: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x 元 则:(1+10.2%)x=3587 解这个方程,得:x ≈3255 因此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 (2) 因为2006年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量=20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 即:4.73255?%=240.87241≈(元) 三、活动3 布置学生运用活动前的准备的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

最新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一、课程背景 在以“升学”为目标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只重视“纯数学”类型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海式”的灌输和训练,使数学作为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被淡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者就应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将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这也符合我们遵循我国实施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结合本校“学生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我们特开设此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重视发挥数学文化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内涵,并能把它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 二、课程标准 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中的应用型课程,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 识和以数学为主要工具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学真正做到新数学提 出的四个目的(实用的目的、公民的目的、职业的目的、文化的目的)融为一体,让受教育者“学大众化的数学”。其具体目标为: 1.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2.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善于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身边事物 3.知道有关的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数学创造能力 4.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知识,形成数学建模的基本素质(即有一定的建模意识,建模的心理品质,建模能力和建模知识结构)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 本课程拟在本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开设,计划两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包 括课堂学习、社会调查和建模实践。其中初一年级的重点是学数学、用数学的意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完整版)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完整版) ————《生活与数学》序言 一、把握数学的生活性——“使教学有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说明数学来源于社会,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社会生活与数学关系密切,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把握数学的美育性——“使教学有韵味”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美作为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性、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点。 简练、精确是数学的美。数学的基本定理说法简约,却又涵盖真理,让人阅读简便却又印象深刻。数学语言是如此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凭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简洁性,我们就可以表达和研究数学思想,这种简洁性有助于思维的效率。 数学很讲究它的逻辑美。数学的应用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可学习数学还能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几何的证明讲究前因后果,每一步都要前后呼应,抽象的数学也显示它模糊的美。抽象给我们想象的余地,让我们思维海阔天空,给学生留有了思索和创新的空间。抽象的数学不正展示它的魅力吗? 数学上有很多知识是和对称有关的。对称给人协调,平稳的感觉,像圆,正方体等,它们的形式是如此的匀称优美。正是由于几何图形中有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也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 中学数学的美育性,除了上述一些方面,还有其它美妙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数学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素材,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既提高教学质量,又使教学韵味深厚。 三、把握校本教材的可读性-------“使教学有拓展性”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在现状下,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经过我们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同时邀请专家亲临指点,最终我们确定本课程的基本框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材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 走进数学世界晋江市磁灶中学涂友利

目录 1、第1 课数学伴我们成长…………………………… 2、第2 课人类离不开数学…………………………… 3、第3 课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4、第4 课让我们来做数学(1) …………………………… 5、第5 课让我们来做数学(2) …………………………… 6、第6 课让我们来做数学(3)…………………………… 7、第7课自测题(A卷)…………………………… 8、第8课自测题(B卷)……………………………

第 1 课数学伴我们成长 宇宙之大(海王星、流星雨),粒子之微(铍原子、氯化钠晶体结构),火箭之速(火箭),化工之巧(陶瓷),地球之变(陨石坑),生物之谜(青蛙),日用之繁(杯子、表),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体会数学的魅力。 出生——学前——小学,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不妨大家从不同阶段来举出一些我们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例子,试一试。 2.进入小学,我们正式开始学习数学,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主要数学知识有哪些? 数与式:认识、计算、方程、解应用题; 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画法、图形的计算;统计知识。 4.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了。发挥一下我们的聪明才智,尝试解决下面的2个问题:(1)计算并观察下列三组算式: (2)已知25×25=625,则24×26=_______ .(不要计算) (3)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更一般地,若a×a=m,则(a+1)(a-1)= _______ . 通过刚才的解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其实不仅我们每个人离不开数学,而且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也离不开数学,数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练习 1、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的是( ) .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1,它们的积为_______ . 3、计算: 7+27+377+4777= _______ . 习题 A组 1、猜谜语(各打数学中常用字) ①千人分在北上下;②1人立在口上边. 2、在与伙伴玩“24点”游戏中,使数1,5,5,5通过运算得24? 3、只允许添两个“一”、一个“十”和一个括号,不改变数字顺序,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连成结果为100的算式: 1 2 3 4 5 6 7 8 9 =100 4、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它可能是几边形? 5、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如图,在它的四个角上有四棵大树,现在为了扩大池塘,要 A B C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振东中学八年级数学校本课程

序言 数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整个科学的基础知识。创新教学的先行者里斯特伯先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攻关艰深的高级数学问题,我们不能只为了培养尖端人才而忽略或者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所以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概念。”在生活中学数学,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们选取的都是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取材,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要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选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与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有兴趣,习有方法,必有成功。学生的个性在社会活动中得以健康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自学自育中得到充分开发。 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课程概况: 本课程由八年数学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本课程在八年实施。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让学生体会数学史可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活空间是无穷的数学世界,在课堂上多设情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授课对象:八年学生 授课时间:周四下午第6节 授课地点:各班教室 目录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一、课程背景 在以“升学”为目标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只重视“纯数学”类型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海式”的灌输和训练,使数学作为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被淡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者就应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将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这也符合我们遵循我国实施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结合本校“学生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我们特开设此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重视发挥数学文化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内涵,并能把它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 二、课程标准 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中的应用型课程,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 意 识和以数学为主要工具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学真正做到新数学 提出的四个目的(实用的目的、公民的目的、职业的目的、文化的目的)融为 一体,让受教育者“学大众化的数学”。其具体目标为: 1.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2.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善于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身边事物 3.知道有关的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数学创造能力 4.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知识,形成数学建模的基本素质(即有一定的建模意识,建模的心理品质,建模能力和建模知识结构)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人教版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人教版 约17750字。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序言 一、把握数学的生活性——“使教学有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说明数学来源于社会,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社会生活与数学关系密切,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把握数学的美育性——“使教学有韵味”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美作为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性、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点。 简练、精确是数学的美。数学的基本定理说法简约,却又涵盖真理,让人阅读简便却又印象深刻。数学语言是如此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凭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简洁性,我们就可以表达和研究数学思想,这种简洁性有助于思维的效率。 数学很讲究它的逻辑美。数学的应用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可学习数学还能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几何的证明讲究前因后果,每一步都要前后呼应,抽象的数学也显示它模糊的美。抽象给我们想象的余地,让我们思维海阔天空,给学生留有了思索和创新的空间。抽象的数学不正展示它的魅力吗? 数学上有很多知识是和对称有关的。对称给人协调,平稳的感觉,象圆,正方体等,它们的形式是如此的匀称优美。正是由于几何图形中有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也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校本课程纲要_3[1]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中学数学智慧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一、背景介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智慧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改变教学模式的迫切性。尤其在智慧课堂教学方面,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特别是在数学教育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中,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和实践,数学学科的智慧课堂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让学生参与性强的学习模式普及,从而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施与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而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智慧的课堂应该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课堂。 智慧课堂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产物,它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简化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容易被教师掌握,并能具体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它是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么做,后怎么做,怎样做才是智慧

的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帮助教师预见教学活动所预期的效果,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 课堂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范围内,以达成一定的学科素养为目标,以相关的学科学习材料为主要载体,以教师、学生以及学习载体三者之间的对话对主要方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孩子智慧发展的场。 二、课程的目标 中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主要解决教师怎样智慧的教,学生怎样智慧的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于智慧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点重点放在通过智慧课堂开启和丰富学生智慧,使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智慧同构共生的课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选好智慧课堂的切入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师生活动为载体,实现课堂的自主化、生活化、情感化,培养学生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素质,培育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个性,构建健康课堂。 第二,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智慧课堂的前提,恰当分工,让学生参与到共同的学习中来,每一个人完成的具体任务都是总任务的一个方面。以教师、学生以及学习载体三者之间的对话为主要方式。合理分工要有一个过程,刚开始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分工,然后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协商分工,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完整版)中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 目录 第一讲: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第二讲:数学中的悖论 第三讲:对称——自然美的基础 第四讲:斐波那契数列 第五讲:龟背上的学问 第六讲:巧用数学看现实 第七讲:运用数学函数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八讲: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第一讲: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荡秋千”问题: 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1533~1606年)写过一本数学著作叫做《直指算法统宗》,其中有一道与荡秋千有关的数学问题是用《西江月》词牌写的: 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离地;送行二步与人齐,五尺人高曾记; 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语欢嬉;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长有几? 词写得很优美,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有一架秋千,当它静止时,踏板离地1尺,将它往前推送10尺(每5尺为一步),秋千的踏板就和人一样高,这个人的身高为5尺,如果这时秋千的绳索拉得很直,试问它有多长? 下面我们用勾股定理知识求出答案: 如图,设绳索AC=AD=x(尺),则AB=(x+1)-5(尺),BD=10(尺) 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D2=AD2,即(x-4)2+102=x2, 解得x=14.5,即绳索长为14.5尺. 2.方程的应用: 小青去植物园春游,回来以后爸爸问他春游花掉多少钱。小青并不直接回答,却调皮地说:“我带出去的钱正好花了一半,剩下的元数是带出去角数的一半,剩下的角数与带出去元数相同。”爸爸踌躇一下,有些为难。 你能否帮助他把钱数算出来,小青到底带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方法一:设带出去x元,y角.根据"剩下的元数是带出去角数的一半"知道y是偶数 花了的钱分x为奇数与偶数情况

初中校本教材《初中数学的学习秘诀》

校本教材 初中数学的学习秘诀

目录 序言:—— 第一篇: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篇: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 第三篇: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数学方法的衔接第四篇: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衔接第五篇:数学名家谈学习经验 第六篇:练练看谁更强

序 亲爱的同学: 当你呱呱坠地来到人世间的那一刻起,便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静下心来想想,我们每时每刻是否都与数学在打交道?假如我们有一天离开了数学,世界将变成啥样?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换句话说,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这两部数学巨著同学们多少有所了解。《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它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后世的数学家们,大都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并将其不断传承…… 今天呈现在你面前的西宁十五中中小学数学衔接教程《初中数学的学习秘诀》,根本算不上什么数学专著,但它是全体数学教师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的。它将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相同、相近之处进行了缜密的分析与研究,从“算术数与有理数”、“数与式”、“由算术数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等章节进行阐述。内容详实、具体、严谨,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通篇渗透者由小学的形象直观思维模式向中学的抽象逻辑思维模式转变的思想,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实质。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畅游在数学的天堂,体会“数”的美妙变化,感叹“形”的美丽变换,感知数学的奥秘,成就梦想。 由于初次编写此教程,经验和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指出,编委会及时修改补充完善。

初中数学个人校本研修计划完整版

编号:TQC/K397 初中数学个人校本研修计 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is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ing the cos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hoice of appropriate way, in order to achieve low cost and achieve good results. 【适用制定规则/统一目标/规范行为/增强沟通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个人校本研修计划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计划资料适合用于根据不同时间段的特点,推出各项具体执行方案。主要特点是细致、周密,操作性强和不乏灵活性,同时考虑费用支出事项,根据自身力量选择合适的方式,以实现较低费用取得良好效果。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为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 平,增强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各 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不断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和教研的需要, 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特制定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人19xx年7年,大专学历,多年以 来,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学 生思想工作扎实,班级凝集力强。在数学 教学方面,善于钻研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学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

序言 一、把握数学的生活性——“使教学有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说明数学来源于社会,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社会生活与数学关系密切,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

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把握数学的美育性——“使教学有韵味”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美作为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性、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点。 简练、精确是数学的美。数学的基本定理说法简约,却又涵盖真理,让人阅读简便却又印象深刻。数学语言是如此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凭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简洁性,我们就可以表达和研究数学思想,这种简洁性有助于思维的效率。 数学很讲究它的逻辑美。数学的应用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可学习数学还能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几何的证明讲究前因后果,每一步都要前后呼应,抽象的数学也显示它模糊的美。抽象给我们想象的余地,让我们思维海阔天空,给学生留有了思索和创新的空间。抽象的数学不正展示它的魅力吗? 数学上有很多知识是和对称有关的。对称给人协调,平稳的感觉,象圆,正方体等,它们的形式是如此的匀称优美。正是由于几何图形中有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也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

初三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生活中的数学

校本课程3生活中的数学(储蓄、保险与纳税)储蓄、保险、纳税是最常见的有关理财方面的数学问题,几乎人人都会遇到,因此,我们在这一讲举例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以增强理财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处理简单财务问题的数学能力.1.储蓄 银行对存款人付给利息,这叫储蓄.存入的钱叫本金.一定存期(年、月或日)内的利息对本金的比叫利率.本金加上利息叫本利和.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本利和=本金×(1+利率经×存期). 如果用p,r,n,i,s分别表示本金、利率、存期、利息与本利和,那么有 i=prn,s=p(1+rn). 例1设年利率为0.0171,某人存入银行2000元,3年后得到利息多少元?本利和为多少元? 解i=2000×0.0171×3=102.6(元). s=2000×(1+0.0171×3)=2102.6(元). 答某人得到利息102.6元,本利和为2102.6元.

以上计算利息的方法叫单利法,单利法的特点是无论存款多少年,利息都不加入本金.相对地,如果存款年限较长,约定在每年的某月把利息加入本金,这就是复利法,即利息再生利息.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多数实行的是单利法.不过规定存款的年限越长利率也越高.例如,1998年3月我国银行公布的定期储蓄人民币的年利率如表22.1所示. 用复利法计算本利和,如果设本金是p元,年利率是r,存期是n 年,那么若第1年到第n年的本利和分别是s1,s2,…,s n,则s1=p(1+r), s2=s1(1+r)=p(1+r)(1+r)=p(1+r)2, s3=s2(1+r)=p(1+r)2(1+r)=p(1+r)3, ……,s n=p(1+r)n. 例2小李有20000元,想存入银行储蓄5年,可有几种储蓄方案,哪种方案获利最多? 解按表22.1的利率计算.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生活中的数学》

中学八年级数学校本课程

序言 数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整个科学的基础知识。创新教学的先行者里斯特伯先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攻关艰深的高级数学问题,我们不能只为了培养尖端人才而忽略或者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所以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概念。”在生活中学数学,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们选取的都是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取材,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要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选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与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有兴趣,习有方法,必有成功。学生的个性在社会活动中得以健康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自学自育中得到充分开发。

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以贴近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为宗旨,针对数学这门课的特点,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课程概况: 本课程由八年数学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本课程在八年实施。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让学生体会数学史可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活空间是无穷的数学世界,在课堂上多设情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授课对象:八年学生 授课时间:周四下午第6节 授课地点:各班教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