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治疗(病因及病理)

弱视治疗(病因及病理)
弱视治疗(病因及病理)

(一)斜视性弱视(strabismic amblyopia)。患者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由于眼位偏斜而发生复视,为了解除或克服斜视所造成的复视,大脑视皮质中枢就抑制由斜视眼传入的视觉冲动。斜视眼的黄斑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导致弱视。这种弱视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早期适当治疗,弱视眼的视力可以提高,但也有少数顽固病例,虽经长期治疗,视力改善不多。

(二)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uopia)。由于两眼屈光参差较大,在两眼黄斑形成的物象清晰度不同或大小差别太大,融合困难,脑皮质中枢只能抑制来自屈光不正较大的眼的物象,日久发生弱视。这种弱视是功能性的,经过治疗有可能恢复视力。如果早期矫正屈光不正有可能防止其发生。

(三)形觉剥夺性弱视(form deprivation amblyopia)。在婴幼儿期,如有角膜混浊、上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甚至不恰当的遮盖一眼,使得光线不能充分进入眼内,剥夺了该眼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而发生弱视。这种弱视,不仅视力低下,而且预后也差。

(四)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ic amblyopia)。多为双侧性。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者。戴合适眼镜后,能使视力逐渐提高,但为时较长,一般需2~3年。

(五)先天性弱视(congenital amblyopia)。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在出生后,视网膜或视路发生小出血而影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有些继发于眼球震颤,全色盲等。这种弱视预后不佳。

(一)发病原因

目前多采用von Noorden的分类,即将弱视分为如下5种: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和先天性弱视。Dale建议将从出生到6岁这一视觉发育敏感期产生的视觉发育障碍所引起的弱视称为发育性弱视。发育性弱视包括斜视性、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形觉剥夺性弱视,不包括先天性弱视(图1)。

1.斜视性弱视(strabismic amblyopia) 斜视发生后,两眼不能同时注视指定目标,同一物体的物像不能同时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因而引起复视。另外,当斜视发生后,双眼黄斑注视不同目标,由于融合功能存在,大脑中枢将两眼黄斑所注视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目标重叠在一起,因而产生混淆。因斜视引起的复视和混淆给患者带来极度不适,视中枢就主动抑制斜视眼黄斑输入的视觉冲动。当该黄斑长期处于被抑制状态后就会导致斜视性弱视的发生。

单眼斜视易发生弱视,而交替性斜视由于两眼存在交替注视和交替抑制,其抑制是暂时的,故不易形成弱视。

内斜视发病较早,常发生在双眼单视功能形成之前,所以弱视易发生。外斜视一般发病较晚,斜视眼黄斑抑制较轻,一旦斜视被矫正之后易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这种弱视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是可逆的,预后较好。但斜视发生得越早,弱视程度越深,如不及时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就很小。

斜视性弱视从统计学上看有以下4个待点:

(1)内斜视比外斜视的弱视发生率高。

(2)恒定性斜视比间歇性斜视的弱视发生率高。

(3)3岁以前出现斜视时弱视的发生率高,而且弱视不易治愈。

(4)单眼斜视持续时间越长,弱视程度越深。

2.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mpic amhlyopia) 屈光不正性弱视多见于中高度远视及散光,由于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出生至3岁)及敏感期(6岁之前),没有给予正确的验光配镜,视网膜上的物像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大脑中枢长期接受这种模糊的刺激,久之便可形成弱视。这种弱视由于两眼视力相等或接近,没有双眼融合障碍,不引起黄斑深度抑制,故在配戴合适眼镜后,两眼视力均会提高,是弱视治疗效果中最好的一种。

关于散光引起弱视的原因是角膜相互垂直的两条子午线的角膜曲率半径不等,外界物体的影像通过眼的屈光系统,特别是角膜,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是形成焦线,无论眼如何调节,视网膜上始终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日久便会形成所谓的子午线性弱视。

3.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opia) 双眼屈光度不等叫屈光参差。大多是远视,双眼球镜之差

≧1.50D,柱镜之差≧1.0D。由于屈光参差太大,落在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清晰度和像的大小均不等(双眼屈光度每相差1.0D,双眼物像大小相差2%),视中枢易于接受物像较清晰一眼的视觉传导,而抑制来自屈光不正较大的眼球的物像,久而久之屈光度较高的一眼的物像被抑制而形成弱视。即使两眼的屈光不正完全矫正,但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大小不等,物像大小之差超过5%时视中枢就很难将这一大一小的物像融合成1个。所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形成是两眼视网膜物像的不等,视中枢融像困难所出现的主动性抑制屈光不正度数较高一眼物像传导的结果。

近视性屈光参差不易形成弱视,因为患者常用近视较轻的一眼视远,用近视程度较重的一眼视近。他们的注视性质一般为中心注视或旁中心注视,经屈光矫正后视力都能提高,但如果屈光参差太大,双眼出现明显的不等视,视中枢很难将双眼视网膜物像融合,不能形成双眼单视,则近视程度较重的一眼形成弱视。

早在1932年Ames从理论上和临床上将双眼不等视确定为一个独立领域。Lancaster对影像不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在国外检查双眼影像不等的仪器很多,目前广为使用的是粟屋忍设计的不等视检查图,但它只能检查双眼视网膜上的像差,不能测定保持融合和立体视的阈值,而双眼不等视检查的目的是测定保持双眼单视功能所允许的双眼像差的阈值。我国刘蔼年、颜少明应用双眼视觉分为一级同时视、二级融合、三级立体视的经典理论及红绿互补原理设计研制的《双眼影像不等视检查图》解决了同时可测得三项像差功能的问题,即视网膜像差功能、双眼融合像差功能、立体视双眼像差功能。

4.形觉剥夺性弱视(deprivation amblyopia) 在婴幼儿视觉发育的关键期(3岁以前)由于角膜病、先天性白内障、完全性上睑下垂及患眼病而进行遮盖治疗时所引起的弱视称为形觉剥夺性弱视。因为它是发生在婴幼儿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会对视力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因此必须强调尽早去除剥夺因素,尽早进行弱视治疗,否则这种弱视将成为不可逆性。von Noorden认为,8岁以上儿童视觉已基本成熟,能抵制产生弱视的因素,不会发生弱视。

5.先天性弱视(congenital amblyopia)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von Noorden推测新生儿因急产、难产、助产等易发生视网膜黄斑部、视路出血,由此可能影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而导致弱视,而栗屋忍经临床观察、随访,发现新生儿视网膜黄斑出血能很快被吸收,并不会因此而引起弱视。

有些先天性弱视是继发于先天性微小眼球震颤,这种震颤频率高,幅度小,不易观察,只有在眼底镜下才能发现,由于眼球经常处于高频、微小震颤状态,致使黄斑不能固视而产生弱视。

粟屋忍将微小斜视性弱视(microtropia amblyopia)也视为一种单独类型的弱视。由于微小斜视外观上不易发现,就诊时间晚,黄斑中心凹长期处于抑制状态,最易引起牢固的旁中心注视。根据视网膜解剖生理特点,黄斑中心凹视锐最高,稍偏离中心凹一点视锐度就明显下降,如果长期用旁中心注视,中心凹长期受抑制而导致弱视。

(二)发病机制

1.视觉剥夺Wiesel和Hubel首先发表关于缝合视觉未成熟小猫的眼睑所造成的视觉剥夺引起的视皮层的生理学改变和在外侧膝状体的组织学改变。这些实验指出在小猫出生后12周内缝合单侧眼睑可以显著减少受被剥夺眼刺激的和与双眼连接的脑皮层细胞。视觉中枢发生功能性变化,同时外侧膝状体接受被剥夺眼输入的细胞层次也发生组织学变化。被剥夺眼的细胞比正常眼的明显缩小。Wiesel等的工作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兴趣。各实验室争相仿效,但由于实验动物的类别不同,所取得的结果也不一致。

鉴于猴的视觉系统在功能和形态学上类似人类,所以von Noorden等用猴做实验。有的组作单侧眼睑缝合,有的组作眼外肌手术,人为地造成斜视,结果总结于后:①能使人们产生弱视的机制同样在猴也能引起弱视;②猴的视觉系统同人一样,只有在出生后一个短时间内对视觉异常或减弱了的视觉输入敏感,产生弱视;③长期地加强应用主眼可以使已成为弱视的主眼逆转为主眼。总之,弱视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为了简化问题,von Noorden将自己的和其他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总结为以下几条:①某些实验动物的视觉系统,在出生12周内对异常或减弱的视觉输入非常敏感;②在这12周敏感期,短期的视觉异常刺激即可使各种动物的视觉系统发生一个可预知的、行为的、生理学及组织学异常。von Noorden称这一型异常为视觉剥夺综合征。在不同病因引起的实验性弱视(视觉剥夺综合征)中,有很多表现是相同的,因此其发病机制也是相同的,即视觉剥夺。单侧或双侧眼睑缝合与完全性白内障或广泛角膜混浊可以比拟,它们都同样

地减弱进入眼内的光线,使黄斑不能形成清晰物像。屈光参差患者的屈光度更高的一只眼的物像是模糊的,高度远视的双眼物像也是模糊的。在斜视病例,斜视眼的聚焦物像是由注视眼的调节需要决定的,所以斜视眼的物像经常是模糊不聚焦的。因此各种弱视都有视觉(形觉)剥夺问题。

2.双眼相互作用在形成弱视方面另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双眼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外侧膝状体或脑皮层的双眼细胞处于平衡状态。在出生后早期视觉发生异常时,被剥夺眼的细胞在两眼竞争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生长受到阻碍。这发生在两眼视觉输入不等的情况下,例如在单侧眼睑缝合或远视性屈光参差,非剥夺眼的清晰物像与剥夺眼或屈光度更大的那只眼的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在斜视眼黄斑上形成的物像与注视眼黄斑上的也不同,这也引起竞争。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都显示在弱视形成的机制方面,双眼竞争也参与的。双侧形觉剥夺性弱视纯属双侧先天性白内障、致密的角膜混浊或未矫正的双侧高度远视的结果;而由于斜视、屈光参差、单侧白内障以及遮盖性弱视引起的单侧弱视则是形觉剥夺和双眼相互作用异常合并而形成的。

3.脑皮质主动抑制近年来生物学和药理学方面都有些初步实验性报道证实在发育性弱视确实存在有脑皮质主动抑制。

(1)生理学证明:认为动物的主眼对单侧发育性弱视眼起皮质主动抑制作用。例如Kratz报道在视觉被剥夺5个月后摘除健眼可使被剥夺眼立刻由仅驱动6%的视皮质细胞提高到驱动31%。这说明主眼抑制了被剥夺眼的驱动细胞功能。摘除主眼后,被剥夺眼迅速恢复功能,但达不到原有的水平。

(2)药物学证明:在动物静脉注射bicuculline能使对剥夺眼无反应的脑皮质细胞起反应,以减少视觉系统各层次的抑制作用。实验者可使脑皮质与被剥夺眼之间的联系60%重新恢复。可惜静脉注射bicucul-line能引起抽搐。在视觉被剥夺的动物静脉注射naloxone可使45%~50%的脑皮质细胞恢复接受双眼视觉输入。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骨性关节炎又名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骨关节炎,不同名称来源于关节病病理表现即有软骨退行性变的同时伴有新骨的形成。它不是普通的关节炎,若是发现该病不及时治疗的话,带来的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察觉此病的存在了,需早日去诊治。 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一、髋骨关节炎分类标准 临床:(1)前月大多数日有髋痛;(2)内旋<15;(3)血沉<45mm/h;(4)屈曲<1155=""15;(6)晨僵时间<60min7=""50岁;(8)内旋时疼痛; 佛山三水地质增康专科专家指出满足1+2+3条或1+2+4条,或1+5+6+7+8条者可诊断髋骨关节炎。 临床+实验室+放射学:(1)前月大多数日有髋痛;(2)血沉<20mm/h;(3)X线片有骨赘形成;(4)X线片髋关节间隙狭窄; 满足1+2+3条或1+2+4条,或1+3+4条者可诊断髋骨关节炎。 二、手骨关节炎的分类标准(临床标准)(1)前月大多数时间有手痛,发酸,发僵;(2)10个指定的指间关节中有硬性膨大的2个;(3)掌指关节肿胀<24=""2个;(5)10个指定的关节中有畸形的1个。 满足1+2+3+4条或1+2+3+5条可诊断手骨关节炎。

三、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类标准 临床:(1)前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2)有骨摩擦音;(3)晨僵时间<30min4=""38岁;(5)有骨性膨大。 满足1+2+3+4条,或1+2+5条,或1+4+5条者作出膝骨关节节病诊断。 临床+实验室+放射学:(1)前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2)骨赘形成;(3)关节液检查符合骨关节炎;(4)年龄<40岁;(5)晨僵时间<30min;(6)有骨摩擦音。 满足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者作为膝骨关节炎诊断。

关节炎试题

单选题: 1.最常用的骨关节影像学检查技术是() A. X线平片 B. CT. C. MRI. D. 关节内造影检查。 2. 能够清晰显示关节软骨破坏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是() A.X线平片。 B.CT. C.MRI. D.关节内造影检查。 3. 骨性关节炎的早期微创手术是指:() A .关节镜微创技术。B .截骨技术。 C.关节置换手术。 D.局部穿刺技术。 4. 伴有膝关节畸形、屈伸活动明显受限的的骨性关节炎最佳治疗方案是:()A.关节镜微创技术。 B .局部封闭止痛。 C .关节置换手术。 D .保守治疗。 5. 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最佳治疗方案:()A.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B.石膏托外固定。C.膝关节开放手术。 D.局部封闭治疗。 6.关于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描述错误的是() A.多见于老年女性 B.多累及少数关节 C.最常受累的是膝、髋关节 D.指间关节骨关节炎多为原发性 多选题: 1. 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 ) A.滑膜的各种炎性反应、增生和表面渗出。B.关节囊的增厚和粘连。 C.关节软骨的软化、撕裂、磨损。 D.骨赘形成。 2. 骨性关节炎的体征:() A.疼痛。 B.肿胀。 C.畸形。 D.功能障碍。 3. 透明质酸关节内注射的优点:() A.恢复滑液和关节组织基质流变学内环境稳定。B.增加关节润滑。 C .减轻滑膜炎症和增强自身透明质酸分泌能力的作用。D.减轻关节软骨的破坏,减轻临床症状和改善功能。 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有:()A.年龄。B.体重。C.遗传。D.损伤。 5.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表现有:() A.多有外伤史。 B.疼痛。 C.膝关节弹响。 D.膝关节交索现象。 6.膝关节炎治疗方法有哪些()? A.局部药物治疗 B.全身阵痛治疗 C.关节腔药物注射 D.外科手术治疗 简答题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像学K-L分级?

病理知识点整理

绪论 1病理学(pathology)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 :③目的:认识疾病的本 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病理学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ABC(大体、光镜最基本)实验病理学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医学之本:主干学科/桥梁学科final diagnosis gold standard doctor's doctor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因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利于存活的生物学状态,称为适应(adaptation )。细胞和组织遭受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时,发生结构(形态)上的退行性变化,称为损伤( injury )。适应和损伤性 变化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改变。 1.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萎缩可分为生理性萎 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2?肥大hypertrophy组织、细胞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或同时数量增多引起。肥大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常有相应的增强,具有代偿意义。 3?增生hyperplasia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增强的结果。一股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4.化生metaplasia —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并非由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 化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该处具有多方向分化功能的未分化细胞分化而成。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和间叶细胞之问?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损伤1)可逆性损伤类型:举例 细胞水肿、脂肪变:心、肝、肾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细动脉壁病理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淀粉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发生于细胞内: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发生于细胞外: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钙化、病理性色素沉着可逆性损伤,又称变性d egeneration,变性是指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形态改变,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某种异常物质或原 有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 (2)脂肪变性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这些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则称为脂肪变性或脂肪沉积。 心肌脂肪变A?部位: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B ?肉眼观察: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C .光镜观察:脂滴在心肌细胞内呈串珠状排列。 D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 ):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层的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严重者可致心肌破裂而猝死。 (3)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常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等处岀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透明的蛋白质蓄积。分类如下: 1?细胞内玻璃样变:即细胞浆内出现异常蛋白质形成的均质红染的近圆形小体。 A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蛋白质过多。 B .浆细胞:免 疫球蛋白蓄积。C .肝细胞:Mallory小体(微丝组成,酒精中毒所致)。 2.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老化的表现。A ?发生部位: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处。 B.形态改变a.肉眼观察:灰白色、均质半透明、较硬韧。b.光镜观察:胶原纤维变粗、融合,呈索、成片,均质、淡红。其内少有血管和纤维细胞。 3. 细动脉壁玻璃样变A .常见于缓进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B.玻璃样变动脉壁均质红染、增厚、管腔狭窄。 (7)病理性钙化:软组织内固体性钙盐的蓄积。光镜下HE染色为蓝色细颗粒聚集。 分类①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 ):发生于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内的钙化。体内钙、磷化谢正常。②转移性钙化( metastatic calcification ):由于钙、磷化谢障碍所致正常组织内的多发性钙化 2)不可逆性损伤 细胞坏死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组织坏死基本类型: 凝固性坏死:好发于心肝肾,形态特点 液化性坏死:好发脑、胰腺、脂肪 纤维素样坏死:好发结缔组织、小血管 坏疽:干性、湿性、气性坏疽:三种坏疽的区别 组织坏死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 坏死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岀3、机化与包裹4、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 1.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2. 基本病变①核固缩、碎裂、溶解;②胞膜破裂、细胞解体、消失;③间质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④坏死灶周围有炎症反应。 3. 类型 (1)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常见于脾、肾的贫血性梗死,镜下特点为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保存。 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 1)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结核杆菌成分的影响,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形成状如干酪样的物质,因而得名。

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

浅谈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 【摘要】小儿体质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的学术观点有“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阳有余而阴不足”学说和“少阳”学说,而其中以“纯阳”和“稚阴稚阳”最突出。“纯阳”和“稚阴稚阳”理论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纯阳”表现为小儿在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稚阴稚阳”表现为小儿肌肤柔嫩,筋骨未坚,气血未充,脏腑娇嫩,阴阳二气均较不足。 【关键词】纯阳;稚阴稚阳;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临床用药原则 1、关于“纯阳”学说 最早提及小儿乃纯阳之体的是《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有诸多医家有相关观点: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小儿纯阳,无烦益火。”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小儿门》云:“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慈幼论》云:“小儿十六岁以前,禀纯阳气,为热多也。”明·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夫小儿八岁以前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明·万全《育婴秘诀·鞫养以慎其疾》:“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故下体要露,使近地气,以养其阴也。”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治法》:“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清·叶天士《幼科要略》:“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综上所述,“纯阳”说主要从小儿的生长发育旺盛。发病之后容易化热化火,以及治疗宜清凉来阐述小儿的体质特点。所谓“纯阳”是指三岁以下小儿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真元未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而言。而不能把“纯阳”理解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从中医学基础理论来看,阳是人生命活动的动力,阳气旺盛则生命活动才能旺盛,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故阳气偏旺才能推动生长发育。 2、关于“稚阴稚阳”学说 “稚阴稚阳”源于《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这里的“肉脆”指肌肉脆薄,“血少”是指血液中精微物质相对不

病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 2.临床诊治地位 3.doctor’s 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

膝骨性关节炎

膝骨性关节炎 膝骨关节炎又称退行性膝关节炎、变形性膝关节炎,是疼痛科最常见的膝痛症。根据其病因的不同,可将膝骨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其原因不明,继发性者则有明确的病因,膝关节损伤只是该病的一个继发表现而已。 一、病因 膝部关节结构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可能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1.年龄:临床发现,本病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特别是到中老年期,患病率明显升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中年以后神经-肌肉功能逐渐减退,由于运动不协调而导致关节损伤。 (2)随着年龄的增长,骨中无机盐的含量进行性增高,导致骨的弹性和韧性减低。同时供应关节的血流量减少,关节软骨因营养减少而变薄、基质减少、纤维化,使关节内负重分布发生改变,关节面及关节软骨易受损伤。 (3)绝经前后的妇女,由于雌激素失衡而使骨质丢失增加,发生骨质疏松。 2.损伤和过度使用:是较为公认的原因之一。 3.肥胖:国外有人统计发现,37岁时超过标准体重20%的男性,其患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危险性较标准体重者高1.5倍,而女性肥胖者患病的危险性较标准体重者高2.1倍。也可能与关节负重增大和肥胖引起的姿势、步态、运动习惯等有关。 4.遗传:许多继发性膝骨关节炎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5.其他:如关节软骨基质的改变、骨内压升高等。 二、诱发因素 下面几种因素可能对促进膝关节的退行性变具有一定的作用。

1.炎症过程:如类风湿疾病,关节周围和滑膜组织的炎症可侵蚀破坏关节软骨。 2.代谢性疾患:例如痛风性尿酸盐沉淀,黑尿酸尿性褐黄病的色素沉淀,蓄积于关节软骨,使关节软骨性质改变而发生破坏。血色素沉着病与其作用类似。 3.生物力学因素:如关节畸形(例如膝外翻或膝内翻),使关节增加的负荷不平衡,一侧分布大,最后软骨破坏。身体的异常作用力亦可引起关节的内部紊乱。如采用设想的关节一瞬间的力传导中心的方法测定关节作用力的方向和速度。通过关节表面的任何一点与一瞬间关节作用力传导中心的连线,垂直于作用面,即可发现关节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不同。 在正常情况下,接触关节面的作用力速度和方向与关节面平行,内侧半月板撕裂的患者,其产生为一瞬间力传导中心,由于关节扭动偏移以致膝伸展时,关节作用力速度方向有由股骨传到胫骨的倾向。这种巨大的接触作用力造成了半月板撕裂,其后产生了关节退行性变疾病。 关节面的相对挤压可造成关节软骨营养障碍,导致软骨细胞坏死。继之发生基质蛋白(PG)多糖的消耗,于是关节软骨经不住关节往返运动的压力和剪力,从而发生退行性改变。膝部长期受屈曲作用力固定的一些实验动物,关节面不相接触的部分,关节软骨和滑膜之间可发生粘连。可能由于软骨营养障碍,所以粘连下面的软骨发生退行性改变。 4.激素的作用: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患者的关节软骨改变明显。生长激素(samoto trophin)可刺激软骨细胞,加速和增强软骨细胞的代谢活动。当动物老化时,生长激素缺乏明显,可造成软骨细胞退行性变,软骨细胞代谢降低。在糖尿病患者,由于软骨细胞进行性异常,所以极易患骨性关节炎。 5.化学性损伤:全身或局部使用化学药物,伤害了软骨细胞的生命力和代谢活动性。如关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使其合成活动明显降低,持续时间从数小时至1周或更长时间。当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时,同样可引起合成代谢降低,PG(糖蛋白)丧失。组织学改变称为局灶性软骨软化或早期骨性关节炎。关节内注射碱性药物(如氮芥或噻替哌)同样可损伤关节软骨。 6.反复的关节内出血:在凝血因子存在缺陷的患者,关节内反复出血可导致关节软骨以及软骨下骨结构的严重损害。在软骨基质内的离子色素可改变软骨的理化性质,或软骨细胞吞噬了大量的离子色素在胞浆内,可引起溶酶体释放降解酶。出现糖蛋白(PG)浓度降低,软骨细胞的合成活动减少。1次或偶然的关节内出血,可不出现严重问题。 三、临床表现 膝骨关节炎是疼痛门诊的常见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绞锁、功能障碍。关节疼痛在早期可仅表现活动时隐痛,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疼痛逐渐加重,性质改变为胀痛,在上下楼、下蹲、起立时明显,严重时在静止状态也可有疼痛发作。有的表现为在行走过程关节腔内砾轧音、关节打空、绞索。有的表现为关节僵直。严重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还可伴有关节肿胀、周围水肿、肌肉萎缩等。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4. 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 cell injury):较轻的细胞损伤是可逆的,即消除刺激血子后,受损伤细胞可恢复常态,通常称之为变性或是亚致死性细胞损伤。 5.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6.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7.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细胞增生也常伴发细胞肥大。 8.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9.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10.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毒。其发生机制是:缺氧时线粒体受损伤,使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泵功能因而发生障碍,导致胞浆内Na+、水增多。病理变化:电镜下,胞核正常,胞浆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胀大,胞浆淡染、清亮,核可稍大,重度水肿的细胞称为气球样变。肉眼观,发生了细胞水肿的肝、肾体积增大、颜色变淡。去除病因后,水肿的细胞可恢复正常。 11.脂肪变(fatty change):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起因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和缺氧等。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和肾小管上皮。 12.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13.心肌脂肪浸润(fatty change):心外膜处显著增多的脂肪组织,可沿心肌层的间质向着心腔方向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并非脂肪变性。 14.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15. 淀粉样变(amyloidosis):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变为棕褐色,再遇稀硫酸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 16. 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透明脂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营养不良时的骨髓和脂肪组织等。镜下: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 17.病理性色素沉着(pathologic pigmentation):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18.脂褐素(lipofuscin):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的微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

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导语:我们人的身体就是由不同的骨架所支撑起来的,是我们自己赖以生活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骨性出现问题的话,我们自己可能连自己的生活都自理不 我们人的身体就是由不同的骨架所支撑起来的,是我们自己赖以生活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骨性出现问题的话,我们自己可能连自己的生活都自理不了了,所要来说我们自己一定平时要多注意骨性关节炎饭发生,因为这样的是容易出现疾病的,还容易出现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说说关于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吧! 关节作为一个器官,骨性关节炎除了软骨,还可累及滑膜、关节囊和软骨下骨板。其主要病理特点为修复不良和关节结构破坏。 一、关节软骨软骨变性为本病特征性病理改变,也是骨性关节炎最基本的病理改变。初起表现局灶性软化,表面粗糙,失去正常弹性,继而出现小片脱落,表面有不规则小凹陷或线条样小沟,多见于负荷较大部位,如膝和筒。进一步出现微小裂隙、糜烂、溃疡。软骨大片脱可致软骨下骨板裸露。镜检可见基质粘液样软化、软骨细胞减少、裂隙附近软骨细胞成堆增、软骨撕裂或微纤维化、溃疡面可被结缔组织或纤维软骨覆盖及新生血管侵入。关节边缘软过度增生,产生软如果骨性骨赘,软骨性骨赘骨化形成骨赘。骨赘脱落进入关节腔,即为“关节鼠”。 二、骨质改变软骨糜烂、脱落后,软骨下骨板暴露。关节运动时摩擦刺激,骨质逐渐变为致密、坚硬,称“象牙样变”。气关节软骨下骨髓内骨质增生、以及软骨下骨板囊性变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本病软骨下骨板囊性变可能为软骨或软骨下骨板压力异常、局部骨质挫伤、坏死或压力增高,关节液被挤入骨内所致,与类风湿关节炎血管黯侵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整理)病理学知识点

第五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重要知识点 1.出血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 2.充血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3.病理性充血的类型 4.淤血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后果 5.心衰细胞的概念 6.肺褐色硬化的概念 7.淤血性肝硬化的概念 8.血栓形成及血栓的概念 9.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 10.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的概念 11.血栓的结局 12.血栓对机体的有利及不利方面 13.栓塞及栓子的概念 14.栓子运行的途径 15.栓塞的类型 16.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 17.梗死的形态特征 18.出血性梗死形成条件 重要名词解释 1.充血 2.淤血 3.血栓形成 4.血栓 5.栓塞 6.梗死 7.出血性梗死 8.贫血性梗死 9.出血重要问答题 1.淤血的原因有哪些 2.简述慢性肺淤血的镜下病变特点 3.列出血栓形成的条件,简述血栓的类型及构成 4.血栓的结局有哪些,血栓形成对机体有那些影响 5.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 6.简述栓子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7.类出梗死的原因 8.简述梗死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重要知识点 1.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2.胃溃疡的病理变化、结局、并发症 3.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类型 4.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5.急性肝炎的病理变化 6.三种慢性肝炎病变比较 7.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镜下特点 8.肝硬化的概念 9...门脉性肝硬化的概念、最常见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

10.食管癌的类型及扩散 11.胃溃疡及溃疡型胃癌的肉眼形态鉴别 12.Krukenberg瘤的概念 13.原发性肝癌的概念 重要名词解释 1. 2.胃炎2.慢性浅表性胃炎 3.慢性萎缩性胃炎 4.病毒性肝炎 5.肝硬化 6.食道癌 7.胃癌 8.原发性肝癌9.大肠癌 重要问答题 1. 2.列出胃溃疡的合并症 3.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基本病变 4. 5.列出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变化 6.列出我国肝硬化得分型 7. 8.列出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肉眼及镜下病变特点 9. 10.门脉性肝硬化形成的假小叶有何特点 11.试分析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的原因 12.肝硬化晚期,腹水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3. 14.简述肝硬化时主要的侧枝循环和合并症 15. 16.简述早期食管癌病变特点 17.列出中晚期食管癌的肉眼分型 18.简述早期胃癌病变特点并列出分型 19. 20.简述晚期胃癌病变特点并列出分型 21.简述胃溃疡及溃疡型胃癌的肉眼形态区别 22. 23.列出原发性肝癌的肉眼及镜下分型 24.列出大肠癌的肉眼分型 25.简述胃癌的扩散途径 26.

病理学详细总结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 绪论 一、病理学得研究对象与任务 病理学(pathology)就是研究疾病得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得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就是医学科学实践得基础、 主要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得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发展过程中患病机体得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得转归,从而为疾病得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得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地位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得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得作用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 三、病理学得基本内容 总论(普通病理学,基本病理过程) 研究与阐述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性得病变基础 各论(器官病理学,系统病理学)研究与阐述各系统器官不同疾病得特殊规律 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得形态结构改变 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得功能、代谢改变 四、病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活检) 3、细胞学检查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 五、病理学得观察方法 (一)大体观察 (二)光学显微镜观察 (三)组织(细胞)化学观察 (四)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五)电子显微镜观察 (六)图像分析技术 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学好病理要做到“六联”、“一动”

六联: *理论与实验*形态与机能*局部与整体 *总论与各论*大体与镜观*病理与临床 一动:动态得观点 ?病理学本科阶段学习与考试方法 ?病理典型病变图片 ?大体标本—般观察方法与注意事项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得概念 一、健康(health) 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与病痛,而且就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与社会上处于完好得状态。 稳态(homeostasis)机体在神经、体液等机制得作用下,通过自我调节各器官功能代谢活动与内部结构,以维持内环境得稳定与对自然、社会环境得适应,并保持躯体、精神与对社会得良好状态、 二、疾病(disease) 疾病就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与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得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与细胞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与社会行为异常。 病理过程与病理状态 病理过程(pathologicalprocess):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得、具有内在联系得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得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pathological state):发展极慢或相对稳定得局部形态变化,常就是病理过程得后果、 第二节病因学 研究疾病发生得原因与条件得科学 一、疾病发生得原因 (一) 概念 能引起某种疾病发生得特定因素,就是引起疾病得必不可少得、决定疾病特异性得因素,没有病因就不能发生相应得疾病。 (二)病因得分类 1、生物性因素—---最常见 2、物理性因素 3、化学性因素 4、机体必需物质缺乏或过多 5、遗传性因素—---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 6、先天性因素 7、免疫性因素-———- 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 8、精神、心理与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得条件 (一)概念 在病因作用于机体得前提下,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得因素。 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并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得因素。 危险因素 (二)分类 1、内部条件 2、外部条件 病因与条件之间得关系: 条件

病理学病因分析

肿瘤细胞诊断要诀 镜下观察要周到,每个视野不漏掉 看完背景靠细胞,低倍高倍仔细瞧, 先看形态和大小,核浆比例有多少, 核的结构最重要,核质又多又粗糙, 核膜核仁均异常,病理分裂偶见到, 单个细胞不能断,足量细胞方有效, 只有成堆无分散,重复检查再报告。 肿瘤细胞四类型,抓住特点能分清。 鳞癌细胞多形性,核如墨染胞浆红。 腺癌细胞类圆形,胞浆空泡是特征, 核膜增厚核仁大,核的位置偏正中。 未分化癌容易辨,细胞又小又集中, 胞核浓染和畸形,胞浆界限看不清。 肉瘤细胞数量丰,细胞分散类似形, 成团细胞无排列,易见裸核核仁明。 尸体解剖查明死因-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某男,70岁,以“胸闷、气短一小时”为主诉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扩冠、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略缓解,之后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认为死因不明,对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提出疑问。 分析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1、医院需保留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志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对家属有疑问,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做尸体解剖。尸检必须由医院和死者法定监护人双方同意,签字后方可进行。尸检应在死后48小时以内,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请当地法医参加。 3、发出尸检诊断报告,组织有关专家鉴定。 萎缩-病例分析 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讨论题: 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 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 答:1. 慢性萎缩性胃炎 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 组织细胞的适应与损伤(一)-病例分析 男,65岁李某。 现病史: 死者生前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今晨四时二十五分呼吸心跳停止。尸检所见: 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

骨性关节炎汇总

骨性关节炎汇总

————————————————————————————————作者:————————————————————————————————日期:

骨性关节炎总结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常说的老年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都是指的这种病。骨性关节炎以关节疼痛为特征,有时关节肿胀,甚至关节功能障碍。骨性关节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多数是50岁以上的病人。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很高,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对该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比如透明质酸关节内注射、中西医结合治疗、钻孔减压术等。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缓解关节疼痛、提高疗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通过综合治疗及科学的关节保养,多数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病痛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因此,骨性关节炎患者要积极接受正规治疗。另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关节的病理、生理等医学知识,知道怎样科学地保养关节。这样,不仅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还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关节功能,增强关节软骨的营养,延缓关节进一步退变。 骨性关节炎病理病因 骨性关节炎的病因

骨性关节炎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最常见,又称特发性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有人提出骨性关节炎是滑膜关节对各种刺激(包括衰老)所进行的修复过程。继发性骨性关节炎也很常见,常继发于关节畸形、关节损伤、关节炎症或其它伤病,又称创伤性关节炎。尽管对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明确以下许多因素可以造成关节软骨破坏: 1、个体因素:骨性关节炎男女均可受累,但以女性多见,尤其是闭经前后的妇女。从中年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多年积累性劳损,导致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肥胖和粗壮体型的人中发病率较高,其原因为体重超重,关节负重增加,促成本病发生。 2、饮食因素:关节软骨内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从关节液中吸取。营养不良可导致和加重本病的进展。 3、免疫学异常:关节软骨原是一个无血管的封闭的屏障,软骨组织大多处于机体自身免疫监视系统相隔离的状态,在原发性骨关节炎病人的滑膜中,可见少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见大量具有细胞因子分泌功能的滑膜细胞增生。骨关节炎可能是一种依赖T细胞的局部炎症反应过程。有学者在骨性关节炎的髋关节软骨表层发现了IgG、IgM和IgC,这种病人中产生多发性关节炎的频率较高。 4、气候因素:常居潮湿、寒冷环境的人发病率高。这主要

骨关节炎症状体征

症状体征 骨关节炎的症状体征 一,临床表现 原发性骨关节炎常在中年以后发病,发病率随增龄而增加,受累关节一般为负重关节和活动频繁的关节,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常于晨间发生,稍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如活动过多,因关节磨擦而疼痛加重,另一症状是受累关节活动不灵便,长时间保持一定体位后感觉关节僵硬,要经过一定时间活动才感到自如,气候变化常促使症状发生,数个关节可同时受累,但不象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全身性对称性多关节炎,检查受累关节可有轻度肿胀,活动关节时有磨擦声或喀喇声,病情发展严重者可有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本病症状和X线征象不成正比,按受累部位不同,症状亦有所不同。 (一)手指关节的退行性变表现在远端指间关节的Heberden"s结节好发于中指和示指,近端指间关节的Bouchard"s结节较少发生,常被误认为类风湿小结,第一掌指关节的退行性变可引起腕关节桡侧部位的疼痛,除此之外的掌指关节很少累及,Heberden"s结节的发生与遗传及性别有关,女性多见,大多无明显疼痛,但可有活动不便和轻度麻木刺痛,并可引起远端指间关节屈曲及偏斜畸形,部分发展较快的病人(常发生在过度用力者),可有急性红肿疼痛表现。 (二)膝原发性骨关节炎影响膝关节最为常见,患者常诉关节有喀喇音,走路时感疼痛,休息后好转,久坐久站时觉关节僵硬,走动及放松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症状时轻时重,甚至每天可有差别,关节肿大常由骨质增生,亦可由少量渗液所致,急性肿胀提示关节腔内出血,病情进展时膝关节活动受限,可引起废用性肌萎缩,甚至发生膝外翻或内翻畸形。 (三)脊柱脊柱有两套关节装置,即椎间盘和上下关节突关节,在颈椎2~7尚有钩椎关节(Lushka关节),原发性者多由于中年后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髓核脱水,致椎间隙狭窄,骨质磨损有骨赘增生,大多无临床表现,如有症状亦轻重不一,多数为慢性病程,但有时因损伤,举重,突然活动脊柱等外因而导致急性发作,在颈椎,钩椎关节边缘的骨赘可使颈神经根穿离椎间孔时受挤压而出现反复发作的颈局部疼痛,可放射至前臂和手指,且可有手指麻木及活动欠灵等,椎体后缘的骨赘可突向椎管而挤压脊髓,引起下肢继而上肢麻木,无力,甚而有四肢瘫痪,椎动脉受压时可出现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胸椎的退行性变较少发生,在腰椎,腰 4~5,腰5~骶1是最易发生椎间盘突出之处,主要症状为腰痛伴坐骨神经痛,常于扭伤,抬重物,弯腰用力后发生,体检局部压痛,直腿高举试验阳性,可有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脊柱的继发性骨关节炎多由于脊柱先天性畸形,侧凸,骨折和骨结核等引起。 (四)髋髋关节的原发性骨关节炎在我国较为少见,往往是全身退行性关节病的一部分,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多于女,继发性者常由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后缺血性坏死,或先天性髋脱位,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髋部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大腿内侧甚至膝部上方,开始于活动及负重时发生,进而疼痛转为持续性,走路跛行,当病情发展严重时,髋关节屈曲内收,代偿性腰椎前凸,此时可有严重的下背部疼痛,甚至不能行走,检查髋关节局部压痛,活动受限,"4"字试验阳性。

骨减压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重大突破

骨减压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重大突破 骨性关节炎,为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病理特征为关节软骨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病变,并伴有软骨下骨质增生,但确切发病机制至今未明。针刀治疗对该病有确切疗效,但针刀治疗仅限于松解软组织,对骨高压却基本不予治疗,实际上早在30年前,骨内高压症的提出为临床诊断治疗骨关节疼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此如能阻止骨内高压的发生和发展,将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骨内压升高是骨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已被多数学者所公认。作者基于临床研究,认为既然关节休息痛可因骨内压高所致,疼痛又是骨性关节炎的前驱症状。因此推荐骨内压的测定及对骨内高压的髓腔钻孔减压术应视为骨性关节 炎的早期诊断及予防措施。 骨髓压,是指髓腔内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所产生的压力,是反映骨内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骨内压指骨髓腔内容物给予骨髓腔管壁的压力,它是由骨内组织压和血管动力压两因素组成。表现为局部骨关节的顽固性疼的一种病症,其特点为:患处具有典型的休息痛或夜间痛,pH 增高,钻孔减压可以使疼痛立即缓解或消失,并长期有效。 在骨性关节炎发病机理中,骨内高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在骨性关节炎中机理尚未完全明白,目前仅停在起步阶段。并且,就骨性关节炎发病个体而言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的过程,而不是此单一的一种模式。在引起该病诸多的因素当中,究竟谁起主导作用还未有定论。与此同时,有些学者对骨内高压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因果关系提出争

议,他们发现本病早期并无明显骨内高压,只是在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认为骨内高压是继发性的,不是本病的原因而是其结果。但是,不管骨内高压是骨性关节炎的原因,还是其结果,骨内压的升高肯定是病程发展中极重要的环节,骨内高压一旦形成将加重病变的进程。因此,需进一步研究骨内高压在骨性关节炎发病中的机理,从而为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 骨性关节炎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而引起的骨的增生硬化及软骨下骨的囊性变。骨性关节炎的骨形成通过血循环和骨内高压相联系。早在30 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了骨内静脉回流障碍可刺激骨的形成,导致骨质硬化及骨关节的多样病理变化。长期的骨内静脉瘀滞可导致局部生化环境的改变,使软骨母细胞的活动紊乱,软骨基质失常,软骨因而萎缩,由于静脉血内高张力的二氧化碳起着诱导物质的作用,引导骨化区细胞的分化沿着骨生成的方向进行,骨内高压引起骨组织结构的改变,也可直接由于骨内血流动力的压迫及相应的生物效应所致。这种变化尤其易发生于松质骨的软骨附近。由于长期骨内压力的增高,松质骨内静脉窦样扩张、囊性变、间质水肿,引起骨小梁的坏死及病理修复过程。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加重静脉回流障碍及组织压迫,形成恶性循环,使其病变不断向前发展。骨高压症的发病机制:1.骨内静脉淤滞骨内静脉淤滞是骨高压产生的主要原因,内微循环障碍是骨高压症的病理本质。当骨内静脉回流受阻,由于横穿骨皮质的静脉血管无瓣膜,很容易造成血液反流骨髓腔内,骨内血量增多。同时,由于酸性代谢产物的作用,骨内毛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