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网络技术考试复习资料 第3章 局域网基础

第3章局域网基础

【考点一】局域网基本概念

1.局域网的主要技术特点

(1)局域网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它适用于机关、公司、校园、军营、工厂等有限范围内的计算机、终端与各类信息处理设备连网的需求。

(2)局域网具有高数据传输速率(10Mbps~1 000 Mbps)、低误码率、高质量的数据传输环境。

(3)局域网一般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4)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要素是:网络拓扑、传输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5)局域网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共享介质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

2.局域网拓扑构型局域网在网络拓扑上主要采用了总线型、环型与星型结构;在网络传输介质上主要采用了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

3.局域网传输介质类型与特点

局域网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与无线通信信道。局域网产品中使用的双绞可以分为两类:屏蔽双绞线(STP,Shielded Twisted Pair)与非屏蔽双绞线(UTP,Unshiekede Twisted Pair)。

【考点二】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目前被普遍采用并形成国际标准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带有冲突检测的域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方法。

(2)令牌总线(Token Bus)方法。

(3)令牌环(Token Ring)方法。

1.IEEE 802模型与协议

IEE 802委员会为局域网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统称为IEEE 802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

(1)IEEE 802.1标准,它包括局域网体系结构、网络互连,以及网络管理与性能测试。

(2)IEEE 802.2标准,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功能与服务。

(3)IEEE 802.3标准,定义了CSMA/CD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4)IEEE 802.4标准,定义了令牌总线(Token Bus)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5)IEEE 802.5标准,定义了令牌环(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6)IEEE 802.6标准,定义了城域网MAN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7)IEEE 802.7标准,定义了宽带技术。

(8)IEEE 802.8标准,定义了光纤技术。

(9)IEEE 802.9标准,定义了综合语音与数据局域网IVD LAN技术。

(10)IEEE 802.10标准,定义了可互操作的局域网安全性规范SILS。

(11)IEEE 802.11标准,定义了无线局域网技术。

2.IEEE 802.3标准与Ethernet

局域网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共享介质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IEEE 802.2标准定义的共享介质局域网有3类: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总线型局域网、采用Token Bus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总线型局域网与采用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环型局域网。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局域网是基带总线局域网--Ethernet(以太网)。Ethernet的核心技术是它的随机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即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方法。

3.IEEE 802.4标准与Token Bus

IEEE 802.4标准标准定义了总线拓扑的令牌总线(Token Bus)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与相应的物理规

范。

Token Bus是一种在总线拓扑中利用"令牌"(Token)作为控制结点访问公共传输介质的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在采用Token Bus方法的局域网中,任何一个结点只有在取得令牌后才能使用共享总线支发送数据。令牌是一种特殊结构的控制帧,用来控制结点对总线的访问权。

4.IEEE 802.5标准与Token Ring

令牌环介质访问控制技术最早开始于1969年贝尔研究室的Newhall环网,最有影响的令牌环网是IBM Token Ring。IEEE 802.5标准是在IBM Token Ring协议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

IEEE 802.5标准对以上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这主要表现在:

(1)单令牌协议

环中只能存在一个有效令牌,单令牌协议可以简化优先级与环出错恢复功能的实现。

(2)优先级位

令牌环支持多优先级方案,它通过优先级位来设定令牌的优先级。

(3)监控站

环中设置一个中央监控站,通过令牌控位执行维护功能。

(4)预约指示器

通过令牌预约,控制每个结点利用空闲令牌发送不同优先级的数据帧所占用的时间。IEEE 802.5标准定义了25种MAC帧,用以完成环维护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环监控器竞争、环恢复、环查询、新结点入环、令牌丢失处理、多令牌处理、结点撤出和优先级控制等。

5.CSMA/CD与Token Bus、Token Ring的比较

与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比较,CSMA/CD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1)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算法简单,易于实现。目前有多种VLSI可以实现CSMA/CD方法,这对降低Ethernet成本、扩大应用范围是非常有利的。

(2)CSMA/CD是一种用户访问总线时间不确定的随机竞争总线的方法,适用于办公自动化等对数据传输实时性要求不严格的应用环境。

(3)CSMA/CD在网络通信负荷较低时表现出较好的吞吐率与延迟特性。但是,当网络通信负荷增大时,由于冲突增多,网络吞吐率下降、传输延迟增加,因此CSMA/CD方法一般用于通信负荷较轻的应用环境中。

与随机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比较,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Token Bus、Token Ring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1)Token Bus或Token Ring网中结点两次获得令牌之间的最大间隔时间是确定的,因而适用于对数据传输实性要求较高的应用环境,如生产过程控制领域。

(2)Token Bus与Token Ring在网络通信负荷较重时表现出很好的吞吐率与较低的传输延迟,因而适用于通信负荷较重的应用环境。

(3)Token Bus与Token Ring不足之处在于它们都需要复杂的环维护功能,实现较困难。

【考点三】高速局域网技术

1.高速局域网研究基本方法

为了克服网络规模与网络性能之间的矛盾,人们提出了二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提高Ethernet数据传输速率,从10 Mbps提高到100 Mbps,甚至到1 Gbps,这就导致了高速局域网(Fast Ethernet)的研究与产品开发。在这个方案中,无论局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100 Mbps,还是1 Gbps,但它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上仍采用CSMA/CD的方法;

第二种方案是将一个大型局域网划分成多个用网桥或路由器互连的子网,网桥与路由器可以隔离子网之间的交通量,使每个子网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型Ethernet,通过减少每个子网内部结点数N 的方法,使每个子网的网络性能得到改善,而每个子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仍采用CSMA/CD的方法。

2.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1)使用基于IEEE 802.5的单令牌的环网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

(2)使用IEEE 802.2协议,与符合IEEE 802标准的局域网兼容。

(3)数据传输速率为100 Mbps,连网的结点数≤1000,环路长度为100 km。

(4)可以使用双环结构,具有容错能力。

(5)可以使用多模或单模光纤。

(6)具有动态分配带宽的能力,能支持同步和异步数据传输。

FDDI主要用于以下4种应用环境:

(1)计算机机房网(称为后端网络),用于计算机机房中大型计算机与高速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以及以可靠性、传输速度与系统容错要求较高的环境。

(2)办公室或建筑物群的主干网(称为前端网络),用于连接大量的小型机、工作站、个人计算机与各种外部设备。

(3)校园网的主干网,用于连接分布在校园中各个建筑物中的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以及多个局域网。

(4)多校园的主干网,用来连接地理位置相距几公里的多个校园网、企业网,成为一个区域性互连多个校园网、企业网的主干网。

3.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

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 Mbps,Fast Ethernet保留着传统的10 Mbps速率Ethernet的所有特征,即相同的帧格式,相同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相同的接口与相同的组网方法,而只是把Ethernet每个比特发送时间由100 ns降低到10 ns。1995年9月IEEE 802委员会正式批准了Fast Ethernet标准IEEE 802.3u。IEEE 802.3u标准在LLC子层使用IEEE 802.2标准,在MAC子层使用CSMA/CD方法,只是在物理层作了些调整,定义了新的物理层标准100 BASE-T。100 BASE-T标准采用介质独立接口(MII,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它将MAC子层与物理层分隔开来,使得物理层在实现100 Mbps速率时所使用的传输介质和信号编码方式的变化不会影响MAC子层。100BASE-T可以支持多种传输介质,目前制定了三种有关传输介质的标准:100BASE-TX、100BASE-T4与100BASE-FX。

4.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

在1998年2月,IEEE 802委员会正式批准了Gigabit Ethernet标准(IEEE 802.3z)。

Gigabit Ethernet的传输速率比Fast Ethernet快10倍,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 000 Mbps。Gigabit Ethernet保留着传统的10 Mbps速率Ethernet的所有特征(相同的数据帧格式、相同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相同的组网方法),只是将传统Ethernet每个比特的发送时间由100 ns降低到1 ns。IEEE 802.3z标准在LLC子层使用IEEE 802.2标准,在MAC子层使用CSMA/CD方法,只是在物理层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它定义了新的物理层标准(1000 BASE-T)。1000 BASE-T标准定义了千兆介质专用接口(GMII,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它将MAC子层与物理层分隔开来。这样,物理层在实现1 000 Mbps速率时所使用的传输介质和信号编码方式的变化不会影响MAC子层。

1000 BASE-T标准可以支持多种传输介质。目前,1000 BASE-T有以下几种有关传输介质的标准:

(1)1000 BASE-T

1000 BASE-T标准使用的是5类非屏蔽双绞线,双绞线长度可以达到100 m。

(2)1000 BASE-CX

1000 BASE-CX标准使用的是屏蔽双绞线,双绞线长度可以达到25 m。

(3)1000 BASE-LX

1000 BASE-LX标准使用的是波长为1300nm的单模光纤,光纤长度可以达到3 000m。

(4)1000 BASE-SX

1000 BASE-SX标准使用的是波长为850nm的多模光纤,光纤长度可以达到300m~550m。

5.交换式局域网

(1)交换式局域网的基本结构

交换式局域网的核心部件是它的局域网交换机。为了保护用户已有的投资,局域网交换机一般是针对某一类局域网(如802.3标准的Ethernet或802.5标准的Token Ring)而设计的。典型的交换式局域网为交换式以太网(Switched Ethernet),它的核心部件是以太网交换机(Ethernet Switch)。Ethernet Switch可以有多个端口,每个端口可以单独与一个结点连接,也可以与一个共享式Ethernet的集线器HUB连接。如果一个端口只连接一个结点,那么这个结点就可以独占10 Mbps 的带宽。这类端口通常被称为"专用10 Mbps的端口"。如果一个端口连接一个10 Mbps的Ethernet,那么这个端口将被一个Ethernet网的多个结点所共享。这类端口就被称为"共享10 Mbps的端口"。

对于传统的共享介质Ethernet来说,当连接在HUB中的一个结点发送数据,它将用广播方式将数据传送到HUB的每一个端口。因此,共享介质Ethernet的每一个时间片内只允许有一个结点占用公用通信信道。交换式局域网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共享介质"的工作方式,它可以通过Ethernet Switch支持交换机端口结点之间的多个并发连接,实现多结点之间数据的并发传输,因此可以增加局域网带宽,改善局域网的性能与服务质量。

(2)局域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根据交换机的帧转发方式,交换机可以分为以下3类:

①直接交换方式。

②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③改进直接交换方式。

(3)局域网交换机的特性

局域网交换机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低交换传输延迟。交换式局域网的主要特性之一是它的低交换传输延迟。从传输延迟时间的量级来看,局域网交换机为几十μs,网桥为几百μs,而路由器为几千μs。

②高传输带宽。对于10 Mbps的端口,半双工端口带宽为10 Mbps,而全双工端口带宽为20 Mbps;对于100 Mbps的端口,半双工端口带宽为100 Mbps,而全双工端口带宽为200 Mbps。

③允许10 Mbps/100 Mbps共存。典型的局域网交换机Ethernt Switch允许一部分端口支持10 BASE-T(速率为10 Mbps),另一部分端口支持100 BASE-T(速率为100 Mbps),交换机可以完成不同端口速率之间的转换,使10 Mbps/100 Mbps两种网卡共存在同一网络中。在采用了10 Mbps/100 Mbps自动侦测(Autosense)技术时,交换机的端口支持10 Mbps/100 Mbps两种速率、全双工/半双工两种工作方式,端口能自动测试出所连接的网卡的速率是10 Mbps带是100 Mbps,工作方式是全双工还是半双工。端口能自动识别并做相应的调整,从而大大地减轻了网络管理的负担。

④局域网交换机可以支持虚拟局域网服务

6.虚拟局域网

(1)虚拟网络的基本概念

虚拟网络是建立在局域网交换机或ATM交换机之上的,它以软件方式来实现逻辑工作组的划分与管理,逻辑工作组的结点组成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同一逻辑工作组的成员不一定要连接在同一个物理网段上,它们可以连接在同一个局域网交换机上,也可以连接在不同的局域网交换机上,只要这些交换机是互连的。当一个结点从一个逻辑工作组转移到另一个逻辑工作组时,只需要通过软件设定,而不需要改变它在网络中的物理位置。同一个逻辑工作组的结点可以分布在不同的特理网段上,但它们之间的通信就像在同一个物理网段上一样。

(2)虚拟局域网实现技术

交换技术本身就涉及网络的多个层次,因此虚拟网络也可以在网络的不同层次上实现。不同虚拟局域网组网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虚拟局域网成员的定义方法上,通常有以下4种:

①用交换机端口号定义虚拟局域网

②用MAC地址定义虚拟局域网

③用网络层地址定义虚拟局域网

④IP广播组虚拟局域网

【考点四】局域网的物理设备

1.IEEE 80

2.3物理层标准类型

2.网卡

(1)网卡的基本概念

网卡是网络接口卡(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的简称,它是构成网络的基本部件。网卡一方面连接局域网中的计算机,另一方面连接局域网中的传输介质。

(2)网卡的分类方法

根据网卡所支持的物理层标准与主机接口的不同,网卡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按照网卡支持的计算机种类分类。主要分为两类:标准以太网卡、PCMCIA网卡。

②按照网卡支持的传输速率分类。主要分为四类:普通的10Mbps网卡、高速的100Mbps网卡、10Mbps/100Mbps自适应网卡、1000Mbps网卡。

③按网卡所支持的传输介质类型分类。主要分为四类:双绞线网卡、粗缆网卡、细缆网卡、光纤网卡。

3.局域网集线器

(1)集线器的结构。

(2)集线器的分类方法。

(3)典型的集线器产品。

4.局域网交换机

(1)局域网交换机的定义

交换式局域网的核心是局域网交换机,也有人把它叫做交换式集线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以太网交换机。对于传统的以太网来说,当连接在集线器中的一个结点发送数据时,它将用广播方式将数据传送到集线器的每个端口。因此,以太网的每个时间片内只允许有一个结点占用公用通信信道。

(2)局域网交换机的分类方法

一般来说,局域网交换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简单的10 Mbps局域网交换机。

②10 Mbps/100 Mbps自适应的局域网交换机。

(3)大型局域网交换机。

(4)典型的局域网交换机产品。

【考点五】局域网组网方法

1.同轴电缆组网方法

使用同轴电缆组建以太网是最传统的组网方式,它到目前为止仍在广泛应用。目前,使用的同轴电缆有两种:粗同轴电缆与细同轴电缆。

因此,使用同轴电缆组建以太网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组缆方式、细缆方式与粗缆与细缆混用方式。

(1)粗缆方式。

(2)细缆方式。

(3)粗缆与细缆混用方式。

2.双绞线组网方法

(1)基本的硬件设备。

(2)双绞线组网方法。

按照使用集线器的方式,双绞线组网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单一集线器结构。

多集线器级联结构。

堆叠式集线器结构。

3.快速以太网组网方法

(1)基本的硬件设备快速以太网组网方法与普通的以太网组网方法基本相同。如果要组建快速以太网,需要使用以下基本硬件设备:

100 BASE-T集线器/交换机。

10/100 BASE-T网卡。

双绞线或光缆。

(2)快速以太网组网方法

100 BASE-T集线器的功能以及网络连接方法,与普通的10 BASE-T集线器基本相同。因此,以共享式100 BASE-T集线器为中心的快速以太网结构,与传统的以太网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4.千兆以太网组网方法

(1)基本的硬件设备

千兆以太网的组网方法与普通以太网组网方法有一定的区别。如果要组建千兆以太网,需要使用以下基本硬件设备:

1000 Mbps以太网交换机。

100 Mbps集线器/交换机。

10 Mbps/100 Mbps以太网卡。

双绞线或光缆。

(2)千兆以太网组网方法

在千兆以太网组网方法中,如何合理地分配网络带宽是很重要的,需要根据网络的规模与布局,来选择合适的两级或三级网络结构。

【考点六】局域网结构化布线技术

1.结构化布线的基本概念

(1)结构化布线的发展。

(2)结构化布线的概念。

结构化布线系统是指在一座办公大楼或楼群中安装的传输线路。这种传输线路能连接所有的语音、数字设备,并将它们与电话交换系统连接起来。

(3)智能大楼概念的提出

美国的一个智能大楼研究机构认为:智能大楼是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与管理4个基本要素之间采用最优组合,为用户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安全与便利的工作环境,另一种定义则认为:智能大楼是在大楼建设中建立一个独立的局域网,在楼外与楼内的交汇处安装配线架,利用楼内垂直电缆竖井作为布线系统的主轴管道;在每个楼层建立分线点,通过分线点在每个楼层的平面方向布置分支管道,并通过这些分支管道将传输介质连接到用户所在的位置。最终用户的位置上可以连接计算机、电话机、电传机、安全保密设备、报警器、供热及空调设备、CAD 工作站,甚至可以是生产设备。这样的一种集成环境能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功能,同时能随时对大楼所发生的任何事情自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智能大楼的组成部分

一个完善的智能大楼系统除了结构化布线系统外,还应包括以下几种系统:

①办公自动化系统(OA)。

②通信自动化系统(CA)。

③楼宇自动化系统(BA)。

④计算机网络(CN)。

2.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应用环境

结构化布线系统主要应用在以下3种环境中:

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

智能大楼布线系统。

工业布线系统。

3.智能大楼布线系统

智能大楼布线系统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结构,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能连接语音、数据、图像以及各种楼宇控制与管理装置,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的应用环境。智能大楼布线系统是一套构筑在大楼中的基本运行系统,用于大楼内的各种操作与控制系统内的信息共享。

4.工业布线系统

工业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1)采用光纤作为连接工业环境中各种通信设备的传输介质,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与抗干扰能力,确保在复杂的工厂环境中各种数据的传输要求。

(2)模块化结构使得网络设备与结构的变化对结构化布线系统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可以将声音、数据、视频设备及网络管理有机地组合起来,以适应未来工业发展对数据传输的要求。

(3)工业布线系统使用户可以容易地进行故障诊断与恢复,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与可靠性。【考点七】网络互连技术

1.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推动网络互连技术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需求

(2)新的网络应用的不断出现

(3)技术进步

(4)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

2.网络互连的类型

由于计算机网络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广域网、城域网与局域网3类,所以网络互连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局域网-局域网互连。

局域网-广域网互连。

局域网-广域网-局域网互连。

广域网-广域网互连。

3.网络互连的层次

网络协议是分层的,那么网络互连一定存在着互连层次的问题。根据网络层次的结构模型,网络互连的层次可以分为:

(1)数据链路层互连。

(2)网络层互连。

(3)高层互连。

4.网络互连的要求要实现网络互连,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在互连的网络之间提供链路,至少有物理线路和数据线路。

在不同网络结点的进程之间提供适当的路由来交换数据。

提供网络记账服务,记录网络资源使用情况。

提供各种互连服务,应尽可能不改变互联网的结构。

5.网络互连设备

(1)网桥Bridge

(2)路由器Router

(3)网关Gateway

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

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大型主机阶段、小型计算机阶段、微型计算机、客户机/服务器阶段(c/s)、internet阶段 2、1964年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全球联机订票系统,在逻辑上构成一个早期的客户机/服务器系统。 3、1983年阿帕网(ARPANET)正式采用TCP/IP协议,标志着因特网的出现。 1991年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到1994年我国实现了采用TCP/IP 协议的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接入,可以通过主干网接入因特网。 4、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辅助工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计算机辅助测试CA T 5、传统硬件的分类(IEEE):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6、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强,存储容量大,且具有高速的输入输出通道和联网能力。服务器的处理器通常由多个高端微处理器芯片组成。 服务器按照应用范围划分:入门级、工作组、部门级、企业级服务器 按照采用的处理器体系结构划分:CISC 、RISC 、VLIW服务器 按照用途划分:文件、数据库、电子邮件、应用服务器 按照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服务器 7、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主要以IA—32体系结构(英特尔架构)为主,且多数为中低档服务器所采用。 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它的指令系统相对简单,并由硬件执行,而复杂的操作则有简单指令合成。 VLIW超长指令字:采用了EPIC(清晰并行指令计算)设计,也把它称为IA—64体系结构。 8、刀片式服务器是指在标准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可插装多个卡式服务器单元。 每一块刀片实际上就是一块系统主板,可以通过板载硬盘启动自己的操作系统,类似于一个个独立的服务器。 优点:低功耗、空间小、单机售价低,同时还继承并发扬了传统服务器的一些技术指标。特点:一是克服了多个服务器集群的麻烦,被称为集群的终结者;二是实现了机柜的优化。 9、对于机架式服务器常用根据机箱的高度细分为1u/2u/3u/4u/5u/6u/7u/8u等规格,其中1u 相当于44mm。 SATA:串行接口硬盘、SAS:串行SCSI硬盘、RAID: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10、工作站与高档微型计算机的差别:工作站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更强,存储容量更大,且有一个屏幕大、分辨率高的显示器。 工作站根据软硬件不同分为:一类是基于risc和unix操作系统的专业工作站;另一类是基于intel处理器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pc工作站。 根据体积大小和便携程度分为:台式工作站和移动工作站。 11、二进制数计算 12、MIPS表示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即每秒执行一百万条指令。 MFLOPS表示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即每秒执行一百万浮点数。 13、存储容量的单位是字节,符号:B 注意:KB 、GB、TB、B之间的换算。 14、数据传输率用带宽表示,反应计算机的通信能力。符号bps注意bps、kbps、gbps换算

三级网络技术考试复习资料 第3章 局域网基础

第3章局域网基础 【考点一】局域网基本概念 1.局域网的主要技术特点 (1)局域网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它适用于机关、公司、校园、军营、工厂等有限范围内的计算机、终端与各类信息处理设备连网的需求。 (2)局域网具有高数据传输速率(10Mbps~1 000 Mbps)、低误码率、高质量的数据传输环境。 (3)局域网一般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4)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要素是:网络拓扑、传输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5)局域网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共享介质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 2.局域网拓扑构型局域网在网络拓扑上主要采用了总线型、环型与星型结构;在网络传输介质上主要采用了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 3.局域网传输介质类型与特点 局域网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与无线通信信道。局域网产品中使用的双绞可以分为两类:屏蔽双绞线(STP,Shielded Twisted Pair)与非屏蔽双绞线(UTP,Unshiekede Twisted Pair)。 【考点二】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目前被普遍采用并形成国际标准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带有冲突检测的域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方法。 (2)令牌总线(Token Bus)方法。 (3)令牌环(Token Ring)方法。 1.IEEE 802模型与协议 IEE 802委员会为局域网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统称为IEEE 802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 (1)IEEE 802.1标准,它包括局域网体系结构、网络互连,以及网络管理与性能测试。 (2)IEEE 802.2标准,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功能与服务。 (3)IEEE 802.3标准,定义了CSMA/CD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4)IEEE 802.4标准,定义了令牌总线(Token Bus)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5)IEEE 802.5标准,定义了令牌环(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6)IEEE 802.6标准,定义了城域网MAN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7)IEEE 802.7标准,定义了宽带技术。 (8)IEEE 802.8标准,定义了光纤技术。 (9)IEEE 802.9标准,定义了综合语音与数据局域网IVD LAN技术。 (10)IEEE 802.10标准,定义了可互操作的局域网安全性规范SILS。 (11)IEEE 802.11标准,定义了无线局域网技术。 2.IEEE 802.3标准与Ethernet 局域网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共享介质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IEEE 802.2标准定义的共享介质局域网有3类: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总线型局域网、采用Token Bus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总线型局域网与采用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环型局域网。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局域网是基带总线局域网--Ethernet(以太网)。Ethernet的核心技术是它的随机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即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方法。 3.IEEE 802.4标准与Token Bus IEEE 802.4标准标准定义了总线拓扑的令牌总线(Token Bus)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与相应的物理规

局域网原理与技术复习题

《局域网原理与技术》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在分组交换技术中,分组交换适用于短报文交换,分组 交换适用于长报文交换。 2、交换机上的每个端口属于一个冲突域,交换机上所有的端口属于同一个广播域。 3、网络测试通常包括、、、、 和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的测试内容。 4、网络用户对共享资源的权限包括、和 3种。 5、验证本地计算机是否安装了TCP/IP以及配置是否正确,可以使用地址配置命令命 令。 6、在对流层视线距离范围内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传输的通信方式称为微波通信。 7、正向搜索区域就是从域名到IP地址的映射区域。 8、用于显示当前正在活动的网络连接的网络命令是Netstat。 9、计算机病毒按传染方式可分为引导型、文件型和复合型病毒。 10、电子邮件的传送是通过smtp(协议),用户接收是通过pop3或imap(协议)。 11、按照应用范围的不同,路由协议可分为内部路由协议和外部路由协议两类。 12、传输距离在2km以内的,可以选择多模光缆,超过2km可用单模光纤或 选用中继。 13、交换机的本地配置一般要使用 console 端口来进行,远程配置一般使用 telnet 或 ssh 方式。 14、综合布线系统是开放式结构,可划分成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 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 6个子系统。 15、交换机的的端口工作模式一般可以分为access 、 multi 、 trunk 3种。 二、单项选择题 1、IIS能提供的服务是 B 。 A.BBS B.FTP C.E-mail D.DHCP 2、下列 C 不符合局域网的基本定义。 A.局域网是一个专用的通信网络。 B.局域网的地理范围相对较小。 C.局域网与外部网络的接口有多个。 D.局域网可以跨越多个建筑物。 3、选出基于TCP协议的应用程序 C 。 A.PING B.TFTP C.TELNET D.OSPF 4、DNS的作用是 C A.为客户机分配IP地址 B.访问HTTP的应用程序 C.将计算机名翻译为IP地址 D.将MAC地址翻译为IP地址 5、当数据在网络层时,我们称之为 B 。

(完整word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大型机阶段(经历四小阶段它们是取代关系)、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和互联网阶段(Ar panet是在1983年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在19 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中国科学技术网 Cs 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2、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 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 3、计算机的公共配置:CPU、内存(RAM)、高速缓存(Cache)、硬盘、光驱、显示器(CRT、LCD)、操作系 统(OS) 4、计算机的指标:位数指CPU寄存器中能够保存数据

的位数、速度(MIPS、MFLOPS)指CPU每秒钟处理的指令数通常用主频来表示CPU的处理速度、容量(B、K B、MB、GB、TB)、数据传输率(Bps)、版本和可靠 性(MTBF、MTTR)。 5、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辅助工程、人工智能、网络应用。(补充实例) 6、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具有原子特性(芯片、板卡、设备、网络)与软件系统具有比特特性。且它们 具有同步性。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 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RISC和CISC技术(技术 特点10个请看书P8) 8、安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安腾是64位芯片,主要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安腾采用简明并行指令计算(EP IC)技术 9、主机板与插卡的组成: (1) 主机板简称主板(mainboard)或母板(motherboar d)。由5部分组成(CPU、存储器、总线、插槽和电源) 与主板的分类 (2)网络卡又称为适配器卡代号NIC,其功能为:(见 书P11) 10、软件的基本概念:软件由程序(功能实现部分)与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点:局域网基础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点:局域网基础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点:局域网基础 《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三级考试科目之一,关于局域网基础知识点大家都复习得怎么样呢?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点:局域网基础,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 第三章局域网基础 本单元概览 一、局域网与城域网的基本概念 二、以太网 三、高速局域网的工作原理 四、交换式局域网与虚拟局域网 五、无线局域网 六、局域网互联与网桥的工作原理 一、局域网与城域网的基本概念 1.决定局域网与城域网的三要素 决定局域网与城域网特点的三要数:网络拓扑、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2. 局域网拓扑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重要区别是覆盖的地理范围不同,因此其基本通信机制与广域网完全不同:局域网采用共享介质与交换方式(分为共享介质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广域网采用存储转发。 局域网在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主要的网络拓扑结构分为:总线型、环型与星型。网络介质主要采用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等。 A.总线拓扑: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共享介质方式。 优点:结构简单、容易实现、易于扩展、可靠性好。 特点:所有结点都通过网卡连接到公共传输介质总线上,总线通

常采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所有结点通过总线发送或接收数据,由于多个结点共享介质,因此会有冲突出现,导致传输失败,必须解决介质访问控制问题 B.环型网络拓扑结构 环型网络拓扑是结点间通过网卡利用点到点线路连接形成闭合的环型。环中的数据沿着同一个方向逐站传输。环型结构中,多个站点共享一条环通路,为了确定哪个结点可以发送数据,同样需要进行介质访问控制。环型结构通常采用分布式控制方法,环中每个结点都要执行发送和接收的控制逻辑。 C.星型网络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结构存在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通过点-点线路与中心节点连接,任何两节点之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节点转接。优点是:结构简单。 3.传输介质类型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局域网介质类型: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和无线通道。 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IEEE802.2标准定义了共享介质局域网有以下3类: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总线网 令牌总线(token bus) -------总线网 令牌环(token ring)----------环型网 4. IEEE802参考模型 IEEE802(局域网标准委员会),专门从事局域网标准化工作。重点是解决局部范围内的计算机组网问题。研究者只需要面对OSI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网络层及以上高层不属于局域网协议的研究范围。 局域网领域中有典型的三种技术:以太网、令牌总线和令牌环。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复杂,设计者将链路层分为两部分:LLC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和 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不同的局域网在LLC中必须使用相同的协议。LLC子层与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无关。在MAC子层和物理层中不同局域网可以采用不同协议。

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复习资料 第三章

第三章局域网基础 3-1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局域网:是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利用通信线路将各种计算机和数据设备互连起来,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

3-1-1 局域网的主要技术特点 (1)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可以小到一个房间,一栋大楼,一个机关、学校。 (2)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10Mbps-10Gbps),低误码率、高质量的数据传输环境 (3)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4)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要素:网络拓朴、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5)局域网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可分为共享介质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 3-1-2 局域网拓扑构型 局域网的拓扑类型主要包括总线型、环型、星型。网络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 1、总线型拓扑结构(见图3-1) 总线型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为“共享介质”方式

特点: (1)所有结点都通过网卡直接连到一条作为公共传输介质的总线上(2)总线通常采用同轴电缆或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 (3)所有结点都可以通过总线传输介质发送或接收数据,但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结点使用总线发送数据,当一个结点利用总线 传输介质以“广播”方式发送数据时,其他结点可以用“收听” 方式接收数据。 (4)由于总线作为公共传输介质为多个结点共享,就有可能出现同一时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点使用总线发送数据的情况,因此 会出现“冲突”,造成传输失败。 (5)在“共享介质”方式的总线型局域网中必须解决多结点访问总线的介质访问控制(MAC)问题。所谓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指控制多个结点利用公共传输介质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

总线型的优点:结构简单、实现容易、易于扩展、可靠性较好 2、环型拓扑构型(见图3-3) 环型拓扑也是共享介质局域网最基本的拓扑构型之一。在环型拓扑中,结点通过相应的网卡,使用点对点连接线路,构成闭合的环型。环中数据沿着一个方向绕环逐站传输。由于多个结点共享一个环通路,所以环型拓朴也要解决介质访问控制方法问题。 环形拓朴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实现容易,传输延迟确定,适应传输负荷较重,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环境。但是环中每个结点与连接结点之间的通信线路都是网络可靠性的瓶颈。环中任何一个结点或线路的故障都会造成网络瘫痪。环结点的加入,撤除和维护也比较复杂。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必背要点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大型主机阶段、小型计算机阶段、微型计算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Internet阶段。 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的应用。 3.计算机硬件系统:芯片、板卡、整机、网络。 4.传统硬件分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计算机。现实硬件分类: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计算机、手持设备。 5.按应用范围划分: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级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企业级服务器。 6.按服务器采用的处理器体系结构划分:CISC服务器、RISC服务器、VLIW服务器。CISC 是“复杂指令集计算机”、RISC是“精简指令集计算机”、VLIW是“超长指令字”。 7.按服务器的机箱结构划分:台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机柜式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是指在标准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可插装多个卡式的服务器单元,实现高可用和高密度的结构。 8.工作站分类:一类是基于RISC(精简指令系统)和UNIX操作系统的专业工作站、另一类是基于Intel处理器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PC工作站。 9.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指多长时间系统发生一次故障;M TTR:平均故障修复时间,指修复一次故障所需要的时间。 10.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以空间换取时间;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双高速缓存的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 11.主板:CPU、存储器、总线、插槽、电源。 12.主板种类:按CPU插座分类:如Socket7主板、Slot1主板等;按主板的规格分类:如 A T主板、Baby-A T主板、A TX主板等;按芯片集分类:如TX主板、LX主板、BX主板等;按是否即插即用分类:如PnP主板、非PnP主板等;按数据端口分类:如SCSI主板、EDO 主板、AGP主板等;按扩展槽分类:如EISA主板、PCI主板、USB主板等。 13.软件:系统软件(核心: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授权方式:商业软件、共享软件、自由软件。 14.软件开发:计划阶段(包括问题定义和可行性研究)、开发阶段(包括前期: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后期:编码、测试)、运行阶段(包括软件维护)。 15.熵编码(无损压缩):哈夫曼编码、游程编码、算术编码;源编码(有损压缩):预测编码法、变换编码法、矢量量化编码法;混合编码。 16.JPEG(联合图像专家组):是关于静止图像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适合于连续色调、多级灰度、单色或彩色静止图像的数字压缩编码。 17.流媒体技术的特点:连续性、实时性、时序性。 第二章网络技术基础

分章考点总结第3章局域网基础(by崔巍)

第三章局域网基础(by崔巍) 2010最新版 局域网仅定义了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局域网与城域网的基本概念 决定局域网与城域网特点的三要素是:网络拓扑、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MAC)方法 局域网的基本通信机制与广域网完全不同,从存储转发方式改变为共享介质与交换方式。 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分为总线型、环形与星型。 总线型拓扑结构:是局域网的主要拓扑结构之一。总线型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采用共享介质方式。所有结点都通过网卡连接到作为公共传输介质的总线上。 局域网常用的传输介质包括: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信道。 IEEE802.2标准定义的共享介质局域网有以下3类:1)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方法的总线型局域网。(802.3)2)令牌总线(Token Bus)方法的总线型局域网(802.4)3)令牌环(Token Ring)方法的环形局域网(802.5) IEEE802标准只制定对应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 要想为多种局域网技术和产品制定一个共用的协议模型,IEEE802.2设计者提出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不同局域网在MAC子层和物理层可以采用不同的协议,但是在LLC子层必须采用相同的协议。这点与网络层IP协议的设计思路相似。不管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与帧结构以及采用的物理传输介质有什么不同。LLC子层统一将它们封装到固定结构的LLC帧中。LLC子层与低层采用的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无关。 从目前局域网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局域网环境都采用以太网协议,因此局域网中是否使用LLC子层已经不重要,已不使用LLC协议,而是直接将数据封装在以太网的MAC帧结构中。网络层IP协议直接将分组封装到以太网帧中 802.2:LLC子层 IEEE802.3标准:定义(CSMA/CD)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标准。IEEE802.11标准:定义无线局域网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的标准。 10Mbps以太网物理层有多种标准,目前基本使用非屏蔽双绞线(10BASE-T)标准。 千兆以太网与万兆以太网:保留传统的以太网帧结构,但是它们在主干网或核心网中应用时,基本上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采用点到点的全双工通信方式,而不是传统的CSMA/CD的随机争用方式。 ■以太网 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使用光纤介质的物理层标准10BASE-F 由于网中的所有结点都可以利用总线发送数据,并且网络中没有控制中心,因此冲突的发生将不可避免。CSMA/CD的发送流程可以简单概括为4点:先听后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重点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大型机阶段(经历四小阶段它们是取代关系)、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和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在1983年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2、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 3、计算机的公共配置:CPU、内存(RAM)、高速缓存(Cache)、硬盘、光驱、显示器(CRT、LCD)、操作系统(OS) 4、计算机的指标:位数指CPU寄存器中能够保存数据的位数、速度(MIPS、MFLOPS)指CPU每秒钟处理的指令数通常用主频来表示CPU的处理速度、容量(B、KB、MB、GB、TB)、数据传输率(Bps)、版本和可靠性(MTBF、MTTR)。 5、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辅助工程、人工智能、网络应用。(补充实例) 6、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具有原子特性(芯片、板卡、设备、网络)与软件系统具有比特特性。且它们具有同步性。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 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RISC 和CISC技术(技术特点10个请看书P8) 8、安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安腾是64位芯片,主要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安腾采用简明并行指令计算(EPIC)技术 9、主机板与插卡的组成:

第三章 局域网技术 自测试题(答案)

第三章局域网技术自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从覆盖范围进行分类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2.TCP/IP模型从底层向上分为4层,其分别是物理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 用层。 3.按照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的不同,局域网通常可划分为以太网 (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 Ring)、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等。 4.小型办公局域网的主要作用是网络通信和网络资源共享。 5.以太网中的三种标准是细以太网(10Base-2),粗以太网(10Base-5)和双绞线以 太网。 6.对等式局域网中的各台计算机既是网络服务的_提供者__——服务器,又是网络 服务的_使用者__——工作站。 7.目前IEEE802.3委员会发布的千兆以太网标准有IEEE802.3 z和IEEE802.3ab两 种。 8.IEEE802局域网协议将链路层分为_逻辑链路控制_子层和__媒体访问控制_子 层。 9.无线网协议族IEEE 802.11中影响比较突出的几个协议标准是802.11a、802.11b、 802.11g和802.11n。 10.无线局域网可按有无中心控制点分为:无中心网络和有中心网络。 二、判断题 1.星型拓扑网络和树型拓扑网络实质上都属于总线型拓扑网络。(对) 2.调制解调器即可以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也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 号。(对) 3.计算机协议实际是一种网络操作系统,它可以确保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错) 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将网络体系结构 分成七层。(对) 5.网络中机器的标准名称包括域名和主机名,采取多段表示方法,各段间用圆点 分开。(对) 6.网络管理首先必须有网络地址,即具有国际标准的数字编码IP地址。(对) 7.基于Windows系统的局域网内部采用NetBEUI网络协议。(对) 8.网络域名也可以用中文名称来命名。(对) 9.Novell公司的Netware局域网络最初采用的是IPX/SPX协议,在NetWare4.0以 后的版本中也支持TCP/IP协议。(对) 10.Linux操作系统适合作网络服务器的基本平台工作。(对) 11.通过拨号上网的用户上网时,首先拨号登陆的就是Internet广域网。(错) 12.Tcp/ip协议是Internet广域网协议,不是局域网协议。(错) 13.在以太局域网中,主干网采用光纤连接技术,因此光纤连接的主干网络也采用 的是以太网结构。(错) 14.无线局域网WLAN使用的协议族是802.11n协议族。(错)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 一、判断题 1.(√)网络节点和链路的几何图形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网络单元的地理分布和互联关系的几何构型。 2.(×)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其信道访问技术、网络性能、设备开销等基本相同,适合相同场合。 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指资源子网的拓扑结构。 4.(√)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网络结构简单、扩展容易,网络中的任何结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较高。 5.(×)星型网络的中心节点是主节点,具有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能力,网络结构简单,建网容易,可靠性好。 6.(√)环型网数据传输路径固定,没有路径选择的问题,网络实现简单,适应传输信息量不大的场合,但网络可靠性较差。 7.(√)树状网络是分层结构,适用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除叶节点及其连线外,任一节点或连线的故障均影响其所在支路网络的正常工作。 8.(√)当网络中各节点连接没有一定规则、地理位置分散,而设计通信线路是主要考虑的因素时,我们通常选用网状网络。 9.(√)总线型拓扑结构分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局域网一般采用的是单总线结构。 10.(×)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电缆长度短、可靠性高、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和实时性强。 11.(×)星型网络拓扑结构集中控制,简单的访问协议,但电缆长度及安装费用高,故障诊断困难、扩展困难,全网工作依赖于中央节点。 12.(√)环型拓扑结构适合于光纤、网络实时性好,但网络扩展配置因难,故障诊断困难,节点故障则引起全网故障。 13.(√)树型拓扑结构易于扩展、故障隔离方便,但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发生故障则全网不能正常工作。 14.(×)网状型拓扑结构是将星型和总线型两种拓扑结构混合起来的一种拓扑结构。 15.(√)网状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扩展、故障的诊断和隔离方便、安装电缆方便。 16.(√)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而通信则是实现所有网络功能的基础和关键。 17.(√)OSI参考模型是一种将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 18.(×)OSI参考模型定义了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直接的数据传送在传输层。 19.(×)OSI参考模型中,每一层的真正功能是为其下一层提供服务。 20.(√)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是通信子网与用户资源子网之间的接口,是控制通信子网、处理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最低层。 21.(√)OSI参考模型中的传输层,接收由会话层来的数据,并向高层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输,具有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及故障恢复功能。 22.(×)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送包括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的问题,有关语义的处理由表示层负责,有关语法的处理由应用层负责。 23.(×)令牌传递控制法适用星状拓扑网络结构、基带传输。 24.(√)从本质上看,ATM技术是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高速交换技术。 25.(√)10BASE-T是双绞线以太网,使用两对非屏蔽双绞线,一对线发送数据,一对线接收数据,采用星型拓扑结构。 26.(×)10BASE-T以太网网络中,一根双绞线的长度不能超过100m,任意2个工作站之间最多可以有5台Hub。 27.(×)快速以太网100BASE-T和100VG-AnyLAN,都只能适用于星状拓扑结构网络。 28.(√)千兆以太网支持多种传输介质,包括光纤和双绞线。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Internet第三章 局域网应用

第三章局域网应用★★ 3.1文件共享 一.文件和文件夹的共享 1.文件的共享:我的电脑→共享文档 2.文件夹共享 (1)开始→右击→资源管理器→选中文件夹→文件菜单的共享和安全 (2)右击→共享和安全 (3)共享文件名:在名称后添加符号“$”,其他用户访问计算机时看不到这 个文件夹 【习题36】将本地计算机D盘根目录下的“网络”文件夹设置成共享文件夹,文件名默认,要求网络访问用户能够更改该文件夹。 准备工作:我的电脑→双击打开D盘→文件→新建→文件夹→取名:网络 当前界面:我的电脑→D盘 【习题37】在资源管理器中将d盘设为共享。 当前界面:开始菜单右击→资源管理器 【习题38】在“我的电脑”中,使用鼠标右键,将本地驱动器“D:”设置为共享,共享名为“文件存储”。 【习题39】将本地计算机D盘根目录下的“图片”文件夹设置成名为“图片收藏”的共享文件夹,要求该文件夹不在网上邻居中显示出来。 准备工作:我的电脑→双击打开D盘→文件→新建→文件夹:图片 当前界面:我的电脑→D盘 【习题40】从当前界面开始,使用鼠标右键菜单方式,取消“共享文档/共享图像”文件夹的共享。 准备工作:我的电脑→【共享文档】→选中【共享图像】文件夹→文件→共享和安全→选中【在网络上共享这个文件】 当前界面:我的电脑

3.Web共享→访问权限、应用程序权限(需要安装IIS) 【习题41】从当前界面开始,使用菜单方式,打开并设置“网站”文件夹在“共享和安全”中,本地使用权限的“应用程序权限”为“无”。(光盘第5题) 准备工作: a.开始→控制面板→添加或删除程序→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勾选Internet信息服务(IIS)→下一步→放入windows XP 安装盘→完成 b.我的电脑→D盘→文件→新建→文件夹:网站 【习题42】从当前界面开始,使用鼠标操作,将本地磁盘D内的“图片”文件夹设置成名为“图片收藏夹”的默认站点,要求网络用户对该站点有读取、写入和目录浏览的访问权限,对应用程序具有执行权限。 当前界面:我的电脑→D盘 二.查找网上计算机和共享文件资源 1.搜索助理 (1)工具栏的【搜索】按钮 (2)开始→搜索 (3)右单击网上邻居 2.网上邻居 (1)桌面→网上邻居→整个网络→Microsoft Windows Network→工作组→ 找到相应计算机 (2)资源管理器→网上邻居→整个网络→Microsoft Windows Network→工 作组→找到相应计算机 三.访问共享文件和目录 1.桌面网上邻居双击打开→找到相应计算机→双击 【习题43】从当前界面开始,通过网上邻居查找并打开,同一工作组中“user198”这台计算机的“共享文档”目录。 当前界面:我的电脑 【习题44】从当前界面开始,通过“搜索助理”,查找IP地址为“128.65.0.198”的计算机,并访问“图片收藏”。(光盘第6题) 当前界面:开始→搜索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三级网络技术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个特点p1 (1)是信息处理设备 (2)通过预先编写的、存储在其中的程序来自动完成数据处理 (3)随着发展,效率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 (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 2、计算机的5个重要发展阶段 大型机阶段——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Internet阶段 其中,大型主机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对等网络P2P (peer to peer) 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辅助工程、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四个层次: 1芯片2板卡3整机4网络 分类 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计算机、手持设备 5、各类特点: a)服务器:处理能力强、存储容量大、高速输入输出通道和联网能力。 按应用范围分: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企业级服务器。 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VLIW(超长指令字)按用途分: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应用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机柜式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低功耗、空间小、售价低)。P6 b)工作站:1基于RISC和UNIX的专业工作站2基于Intel和Windows的PC工作站(最大程度降 低成本)。<或分为:台式工作站和移动工作站> c)台式机 d)笔记本 e)手持设备PDA 6、计算机的配置:P8 a)服务器的配置: 保证:安全性,可靠性,联网特性,远程管理,自动监控。 7、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a)字长:8位16位32位64位 b)速度:一般用CPU主频表示处理速度 c)容量 d)数据传输率:bps(位/秒) e)可靠性: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MTTR(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f)产品名称与版本: 8、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 a)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 b)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 c)分支预测

计算机网络第3章习题答案

3­01 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 答:(1)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除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2)“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在物理连接基础上,再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才是“数据链路接通了”。此后,由于数据链路连接具有检测、确认和重传等功能,才使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变成可靠的数据链路,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当数据链路断开连接时,物理电路连接不一定跟着断开连接。 3-02、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答: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以下功能:链路管理;帧同步;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分开;透明传输;寻址。 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的优点和缺点: 所谓“可靠传输”就是:数据链路层的发送端发送什么,在接收端就收到什么。这就是收到的帧并没有出现比特差错,但却有可能出现帧丢失、帧重复或帧失序,以上三种情况都属于“出现传输差错”,但都不是这些帧里有“比特差错”。“无比特差错”与“无传输差错”并不是同样的概念。在数据链路层使用CRC检验,能够实现无比特差错的传输,但这不是可靠的传输。 优点:如果在数据链路层实现无差错传输,可以简化上层协议; 缺点:使得链路层非常复杂,并且在数据链路层出现差错的概率不大时,使用“无比特差错”较为合理,可以提高通信效率.并且在因特网环境下,采用了能实现可靠传输但十分复杂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然而当数据帧从数据链路层上升到网络层后,仍有可能因网络授拥塞而被丢弃。因此,数据链路层的可靠传输并不能保证网络层的传输也是可靠的。 3-03、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 答:络适配器能够对数据的串行和并行传输进行转换,并且能够对缓存数据进行出来,实现以太网协议,同时能够实现帧的传送和接受,对帧进行封闭等.网络适配器工作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3-04、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 答:帧定界使收方能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个帧的开始和结束在什么地方; 透明传输使得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因此很重要; 差错控制主要包括差错检测和差错纠正,旨在降低传输的比特差错率,因此也必须解决。 3-05、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帧定界,会发生什么问题? 答: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帧定界,将发生帧数据错误,造成数据混乱,通信失败。 3-06、PP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PPP不使用帧的编号?PPP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PPP协议不能使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 答:主要特点:

三级网络理论复习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特点:信息处理的特性、普遍的适应性、价值观、利弊观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客户机/服务器、互联网 3、重要的发展时期: 1946年——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研制成功 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研制成功 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开始运行 1991年——我国第一条互联专线建成,重中科院的高能物理研究所连接到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上 1994年——我国实现了采用TCP/IP的国际互联网全功能连接 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辅助工程、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5、计算机硬件系统的4个层次:芯片、板卡、整机、网络 6、计算机硬件的传统分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计算机 7、计算机硬件的现实分类: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 8、计算机的计算指标:子长、速度(MIPS、MFLOPS)、容量、数据传输率、可靠性(MTBF、MTTR)、产品名称与版本 9、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超标量技术(多条流水)、超流水技术(多级流水)、分支预测(动态预测程序的分支转移情况)、双高速缓存的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固化常用指令、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采用PCI标准的局部总线、错误检测及功能冗余校验技术、支持多重处理 10、SSE:流式的单指令流、多数据流扩展指令 11、安腾芯片的技术特点:64位处理器,采用简明并行指令计算技术(EPIC) 12、奔腾采用精简指令技术(RISC),32位处理器 13、主板的组成:CPU、存储器、总线、插槽、电源 14、主板的分类:(p15) 15、硬件与软件的区别:硬件具有原子特性,软件具有比特特性;硬件与软件在功能上具有等价性,在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16、多媒体技术就是有声有色的信息处理与利用技术。 17、唇同步:相关音频流与视频流之间的同步 18、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CO-ROM,A/D和D/A转换功能,高清晰的彩色显示器,数据压缩与解压缩的硬件支持 19、压缩方法:信息熵编码、预测编码法、变换编码法、矢量量化编码法 20、国际压缩标准:JPEG适用于连续色度、多级灰度、单色或彩色静止图像的数字压缩编码;MPEG由MPEG音频、MPEG视频、MPEG系统组成 21、超文本是非线性、非顺序的 22、超媒体:由称之为结点和表示结点之间联系的链组成的有向图 23、流媒体的特点:连续性、实时性、时序性 第二章网络技术基础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3、网络拓扑: 4、计算机的网络拓扑结构:广播信道的通信子网(总线型、树型、环型、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点对点线路的通信子网(星型、环型、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练习题

《计算机网络》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一、填空题 1.网络节点和链路的几何位置就是_____________。 2.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指________的拓扑结构,常见的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3.网络中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较高的是________拓扑结构;中心节点是网络的瓶颈,一旦出现故障则全网瘫痪的是________拓扑结构;任何节点的故障均导致环路不能正常工作,可靠性较差的是________拓扑结构;除叶节点极其连线外,任意节点或连接的故障均影响其所在支路网络的正常工作的是________拓扑结构。 4.拓扑结构的选择原则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6.OSI/RM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同系统上的相同层的实体称为___________。同等层实体之间的通信由该层的______管理。 8.OSI的公共服务是_________或___________的数据服务,在OSI中的数据单元类型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9.在OSI中用抽象的_______来说明一个层次提供的服务,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其有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0.在OSI中面向连接的服务又称为____________,无连接的服务又称为____________。 11.______的作用就是在一条物理传输媒体上,实现数据链路实体之间的透明的传输各种数据的比特流。 12.__________的作用就是在不太可靠的物理连路上,通过数据链路层协议(或链路控制规程)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对数据的___________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任务。 14.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可分为两类:_________的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和________的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前者以____作为传输单位,后者以____作为传输单位,传输效率高,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 15.在IEEE802.3情况下,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一个是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 _______________。 16.______是通信子网与用户资源子网之间的接口,也是高、低层协议之间的界面层。 17.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传输确认、中断、差错及故障的恢复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