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汉语同义词解读

浅论现代汉语同义词解读
浅论现代汉语同义词解读

浅论现代汉语同义词

摘要: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词汇异常丰富,有着大量的同义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同义词的研究仍然是一大热门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现代汉语同义词的发展、类型、作用以及同义词的辨析角度及方法。

关键词:同义词;发展;类型;作用;辨析角度;方法

引言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是反映一个义位的词的横向组合系统。一种语言的词汇中,同义词的丰富发达,是这种语言发展水平高,表现力强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同一事物,同一现象,有时可有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同义词。比如表示“看”的动作,就有“看、瞧、瞅、盯、瞟、瞪、瞥、窥、望、观察、观光、观摩、观看、看望、看见、眺望、仰视、俯视、平视、斜视、鸟瞰、东张西望”等等意义相近的词。同义词的大量存在,为我们准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贴切而细微地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感情,或者为表现不同的语言风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学会辨析同义词,对于同义词的用法,意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同义词的发展

用不同的词指称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这些词的词义就是相同关系,有这样关系的一组词称为同义词。上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之一是有了丰富的同义词。据统计,上古汉语同义词不下1000多组。

到了中古,汉语同义词进一步发展,同义词的构成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首先是词义变化形成同义关系。有的词上古并不同义,由于词义演变的结果,某一个词产生了另一词所具有的意义,或者两个词引申出同一个意义,于是变成了同义词。例如:灰—尘,“灰”本指物体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的东西。《庄子·齐物论》“形固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六朝时引申出“尘土”义。《代挽歌》“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于是“灰”与“尘”产生同义关系。两者连用为复音词“灰尘”。

其次是新词与旧词形成同义关系。中古产生的新词跟上古已有的某一个词意义相同。例如:“满、盈、拍”“满”和“盈”古今都有“充满”义。例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泣满衣裳。”“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都有“充满”义,作“充满”讲的“拍”,产生于中古。如:“拍岸芳草随人去,洞口山无数。”这样,三字在中古成为同义词。

在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基础上,近代同义词也有了巨大的发展。首先,上古和中古产生的同义词,有许多近代仍然广泛应用,成为近代汉语同义词的一部分。同时随着近代汉语新词的大量产生,近代汉语同义词也空前增加。有的是新词和新词形成同义关系,有的是新词和旧词形成同义关系;有的是方言词和普通词形成同义关系;也有的是词义引申形成同义关系。跟中古汉语不同的是近代汉语复音词发展更多,各种形式的同义词更加丰富,显得更为纷繁复杂。

二、同义词的分类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同义词只能是统一语言符号系统内的共时

的现象,即我们所说的同义词指的是现代汉语中的词汇聚合,而且构成一个同义聚合至少要有两个词语。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与更新,大家逐渐认识到对于同义词的辨析是就词的某个意义而言。而在现代汉语中,大部分学者们对同义词的定义多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即同义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等义词,一类是近义词。(一)等义词

等义词是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相同的词。等义词是同义词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是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例如:

爸爸—父亲、妈妈—母亲、大夫—医生、西红柿—番茄、公尺—米、扩音器—麦克风自行车—脚踏车、土豆—马铃薯、生日—诞辰、玉米—包谷—包米,等等。

语言中的等义词有些是借用外来词或方言词的结果。等义词正是因为意义的所有方面都相同,在一般的语境中也都能代替使用,所以在语言中的作用远远逊色于近义词,或者说没有多少积极的作用,它们的数量也极少。一般来说等义词在语言中大多不能长期存在,有的逐渐分化,产生出细微的差别,由等义词转变为近义词,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渐淘汰其他的,最终只保留一个。(二)近义词

近义词是理性意义基本相同,但附属意义或用法有细微差异的一组词。如果词汇意义相同,色彩意义必有差异。近义词在同义词中占有很大比例。例如:

爱戴—爱护—爱惜、把握—掌握、辩护—辩解、标记—标志、本质—实质、干涉—干预、场所—场合、草率—轻率、担心—担忧,等等。

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人们准确贴切地表情达意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如果不仔细辨察,也容易出现误用的情况。

三、同义词的辨析角度

汉语的同义词非常多,这是语言高度发达的表现;但也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善于辨析,从而准确地加以运用。

一般说来,同义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

(一)意义方面的差别

1.侧重点不同

一些有部分相同语素的同义词,它们的不同语素在表现意义时往往各有侧重。比如,名词的词义的侧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特点方面;动词的词义的侧重点往往表现在动作的方式方法上;形容词的词义的侧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性质、状态方面。

如:才能—才干—才华—才智

都是名词,都表示人的较高的能力。词义的不同点在于:“才能”着重指知识和能力。“才干”着重指办事的能力。“才华”着重指表现在文学艺术或科学技术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才智”着重指智慧和敏捷的思考能力。例如:

①他的才能超过一般人。

②他既年轻,又有才干。

③我们老师不仅课教得好,在艺术方面也是才华横溢。

④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再如:辨别—辨认

都是动词,都表示通过认识来区别事物。词义的不同点在于:“辨别”着重指区别开、分别开,包括通过各种感官或头脑来区别,对象常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辨别真假”“辨别东西南北”。例如:

①色盲患者不能辨别颜色。

②灵长类的视觉很发达,因而嗅觉不必很灵敏,用来辨别气味的

鼻子长得比较小。

“辨认”着重指认出、认清,一般指通过视觉来辨别认识,对象是一个或两个以上。“辨认笔迹”、“辨认方向”等。例如:

③照片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④我在旁边辨认铅笔在纸上写的那些难认的字。

又如:平静—安静

它们都是形容词,都可用于形容人或环境的平安状态。它们的差别是:用于描写环境时,“平静”侧重于“没有动荡”;而“安静”侧重于“没有声响”。例如:

①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②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卜来。用于描写人时,“平静”多形容人的心情;而“安静”多形容人的心神、动态。

③看完了电影《周恩来的外交生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④父亲安静地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好像有什么心事。

2.范围大小不同

“心情”、“心境”和“心绪”都指内心的思想感情。“心情”泛指思想感情所处的状态,意义范围较广,书面、口头都常常使用。如“心情激动”、“愉快的心情”。“心境”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境况,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如“小张家乡闹水灾,近来心境不好”。“心绪”主要指萦回不断的思绪,或复杂的内心感情,意义范围较窄,也多用于书面。如“他担心高考落榜,一直心绪不宁”。再如:“生命”和“性命”都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意义范围较广,而且引申用于政治、艺术、体育运动以及其他有活力的事物,如“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同样值得学习”。“性命”多指人,也指动物,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口头,如“亏得躲闪快,要不我这条性命就没了”。

3.语意轻重不同

“违背”、“违反”、“违犯”和“违抗”都有不遵从的意思。“违背”指背离、不遵守、不实行,语意较轻,常用于协议、诺言、良心等,如“他这个人说话算数,从不违背自己的承诺”。“违反”指不符合,向反面去做。它有的地方可以和“违背”互换,但总的说来,语意较重,常用于理论、原则、规章、制度等,如“他违反校规,受到了记过处分”。“违犯”不是一般的违背、违反,且有触犯、抵触之意,性质严重得多,常用于政策、法令、法规、纪律等,如“党纪国法不容违犯”。“违抗”强调对抗、抗拒,是蓄意的行为,性质恶劣,如“胆敢违抗政府法令的人,定将受到严惩”。再如:“指摘”、

“指责”和“指斥”都有指出错误批评否定之意。“指摘”表示指出缺点错误,进行批评,语意较轻,如“他说话随随便便,伤了一些人,受到了大家的指摘”。“指责”强调责备,语意较重,如“对酒后驾车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应该加以指责、处罚”。“指斥”强调斥责,多用于性质严重的事情,语气很严厉,如“这种荒谬论调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所指斥”。

(二)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

有的同义词它们的意义差不多,但是反映出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态度却不相同,也就是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带有赞许的意味,叫褒义词;有的带有贬斥的意味,叫贬义词;有的不带褒贬意味,叫中性词。例如:“结果”、“成果”和“后果”,都指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其中,“结果”中性词,可以用于好的事物,也可以用于坏的事物。如“他们商谈的结果签订了合作协议书”,“结果”用于好的事物;“我们商谈的结果崩了”,“结果”用于坏的事物。“成果”,褒义词,意思是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是一种好的结果,如“祝贺你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后果”,贬义词,意思是后来的结果、结局,多用于坏的方面,如“滥伐森林的行为再不制止,后果不堪设想”。再例如:“巨大”、“宏大”和“庞大”,都有很大的意思,其中,“巨大”中性词,如“对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工程,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巨大”用于好的事物;“要防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巨大”用于坏的事物。“宏大”,褒义词,

有雄伟、壮阔之意,如“这是一个宏大的规划,真鼓舞人心”。“庞大”,贬义词,常含过大或大而无当之意,如“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状况应该改变”。

2、语体色彩不同

这里主要指书面语和口语的色彩不同。书面语一般经过文学加工,有的受古代文学的影响还比较大,所以跟平时口头说的话有些不同。书面语和口语各有自己的色彩特点,适用的语境、场合也不相同。例如:“儿童”和“小孩儿”都是指比较幼小的未成年人,但前者比较庄重,后者比较亲切。在“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里,如换用“小孩儿”就不协调;而在“瞧,这位老爷爷在逗小孩儿呢”里,如换用“儿童”,也会失去原有情味。再如“恐吓”和“吓唬”,“吝啬”和“小气”,均为同义词,前者多用于书面,后者多用于口头。

(三)从词的用法上进行辨析

1.搭配对象不同

由于词义的差别,词的语法性质的差别,以及约定俗成的关系,有些同义词的搭配对象往往不同。

如:“改进—改善”

它们都有改变原来某一不好的状态并使之有所进步的意思。但“改进”一般与“工作、方法、技术”等词搭配,“改善”则常与“生活、关系、条件”等词搭配。例如:

①工作方法有待改进。

②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再如:发挥—发扬

它们都表示把好的方面表现出来。它们的区别是:“发挥”是指把意思尽量地说出,把力量尽量地使出,经常同“作用、威力、智慧、力量、干劲、创造性、积极性、题意、论点”等搭配。“发扬”是指发展和提倡,经常同“作风、精神、传统、民主、成绩、优点”等搭配。例如:

①党员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②我们要发扬老一辈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有的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它们所适用的对象、范围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用于人的还有老幼尊卑之分,用于物的还有抽象具体之别。

又如:爱护—爱戴

它们都表示对所指对象的爱。它们的区别是:“爱护”是爱惜并保护的意思。它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既可以用于卜对上,也可以用于上对卜。比如:“爱护公物”、“爱护儿童”、“爱护老年人”等。“爱戴”是尊敬并且拥护的意思。它只用于人,而且不能用于上对下,只能用于下对上。比如:“中国人民十分爱戴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2.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大部分同义词词性相同,但是也有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也不同的情况。

如:“永久(形)—永远(副)”

它们都有时问长久的意思,但“永久”是形容词,可以作定语、状语,如“(永久)的住所”、“〔永久〕思念”;“永远”是副词,只作状语,如“〔永远〕前进”。

再如:“突然(形)—忽然(副)”

它们都可以表示事情或动作变化迅速,出人意料。它们的区别在于,因为它们是两类不同的词,所以在句法功能上是不一样的。“突然”的用法较多,可以充当状语、谓语、宾语、定语和补语。例如:

①状语—〔突然〕袭击、〔突然〕发布。

②谓语—事情很突然。

③宾语—感到突然。

④定语—(突然)的事件。

⑤补语—他走得<突然>。

“忽然”的用法单一,只能充当状语。例如:

⑥他正要出门,〔忽然〕下起大雨来。

词性相同的形容词也有句法功能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又如:“充分(形)—充足(形)”

它们都是形容词,都能作定语用在名词前面。例如:充分/充足的理由、充分/充足的证据。它们的区别是:“充分”还经常作状语,用在动词前边。如“充分证明”、“充分显示”、“充分调动”、“充分发挥”、“充分利用”等。“充足”没有这种造句能力,不能作状语。

四、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一)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

辨别同义词的差异,必须掌握足够的语言材料,从丰富的例句中分析归纳出同义的各个词的不同特点;也就是要从词的外部联系上,全面地比较、辨析出同义词之间在词义、色彩、用法方面的不同,着重揭示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比如:“心绪”和“心情”是同义词,都表示内心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心绪”有三个意思:①不好的心情,或由不好的事情引起的心情;②复杂的心情;③连续的思绪。前面两个意思可以换用“心情”;后一个意思不能换用“心情”,如不能说“砍断我的心情”,却可以说“砍断我的心绪”。

根据上下文分析比较同义词,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一组同义词,出现在同一句段中,最能看出他们的异同。

(二)分析比较相异的语素的不同意义

有相当多的同义词,它们的共同意义表现在相同的构词成分(即语素)上,它们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构词成分上。我们只要把它们相异的语素加以分析对比,就能辨别出细微的差别来。如“担心”和“担忧”,它们的不同点在“心”和“忧”上;“担心”指不放心,“担忧”则除了“不放心”之外,还有“忧愁”的意思,语气重。

(三)利用反义词来辨析同义词

如果几个同义词都有反义词,我们就可以利用反义词来区别他们的意义和用法。比如“明朗”和“晴朗”是同义词。“明朗”的反义词是“阴暗”、“暧昧”,“晴朗”的反义词是“阴暗”。因此,“,明朗”和“晴朗”同“阴暗”对举时,可以通用:“晴朗的天”,也可以说“明朗的天”。但当“明朗”与“暧昧”对举用于指人的思想开朗、立场

鲜明时,不能换用“晴朗”,如“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就可以明显的分出人们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有的动摇,有的坚定,有的暧昧,有的明朗。”这段话中的“明朗”显然是不能换用“晴朗”的。

再一种是,在一组同义词里,有的有反义词,有的却没有。比如“夸大”和“夸张”是同义词。“夸大”的反义词是“缩小”,“夸张”却没有跟它相对的反义词。象“丑恶、丑陋”,“新鲜、新颖”等都可以借助反义词的有无来区别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不同特点。

五、同义词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同一事物,同一现象,有时可以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同义词。精心选用同义词,对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一)可以使语言的表达精确严密

她紧咬着下唇,狠狠地盯着已经远去了的飞机,呼吸急促起来了。正在这时,山顶上有人喊道:“玉敏快来,敌人快到了,你看目标向东倒了。”她向西山望了一眼,果然山顶上那棵报告信号的杆子已经倒下了。

——峻青《女英雄孙玉敏》

上例中连用了三个同义词“盯、看、望”,“盯”表示注意力很集中,目不转睛地看,突出了对敌人的刻骨痛恨。“看”更口语化一些,用在人物对话中,表示让对方注意新情况,语义表达得很精确。“望”表示向远处看,因为目标在远方山顶上,用“望”恰如其分。

(二)可以使语体风格鲜明

鲁迅先生逝世,噩耗传来,全国震悼。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维埃中央政府《致许广平女士的唁电》

上例中“逝世、噩耗、震悼”是具有浓厚书面语色彩的词,既庄重又简洁,含有敬仰之意,充分体现了唁电的语体风格。

“没错!”祥子立起来,“睡觉去,送给你老人家一包洋火!”他放在桌子上一包火柴,又愣了愣,“不用对别人说,骆驼的事!”

——老舍《骆驼祥子》

上例中的“洋火”与“火柴”指同一种东西,祥子称其为“洋火”,是因为祥子是一位普通的人力车夫,“洋火”的说法自然符合人物的身份,经历及教养。作者的叙述语则称其为“火柴”,这是普通话用语,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理解,也与小说的行文风格相一致。(三)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

——鲁迅《不应该那么写》

上例中三个词都指同一代人,文中用了“子弟,孩子,儿”这一组同义词,避免了重复单调,使语言充满变化,显得生动活泼。(四)可以使语气委婉

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表达一种委婉的语气,可以选用不同色彩的同义词。

例如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环境,把“死”说成“老了、走了、逝世、去世、仙逝、永别”等等,把“受伤”说成“挂彩”,把“胖”说成“富态、丰满”,把“生病”说成“欠安”等。委婉的表达方式使对方容易接受,是言语交际能在和谐的气氛中顺畅地进行。

(五)同义词连用,可以增强语势

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

上例连用了“检举、控告、弹劾”一组同义词,强调了人民群众对以权谋私者斗争的合法性,增强了语势。

两个词,意义相近,并列连用,可以加重语气使感情更加强烈,意义更加明确。同义词常接连迭用的有“流言蜚语、挑拨离间、生动活泼”等。

结束语:

在同义词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将其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用共时的方法去分析,共时层面是同义词存在的土壤,脱离了共时性也就脱离了同义词赖以存在的条件,脱离了同义词研究的参照。不管是从现代汉语同义词的发展、类型、作用以及其辨析角度和方法去研究,都要抓住同义词的本质——研究其同中之异,把握同一词性

的不同意义的细微变化及其理性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词义也会被赋予新意,不同的语言环境对词语意思的要求不同,要根据不同的句意选择不同的词,这样才会是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表达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中华书局.2006.7

[2]方丈一.同义词辨析[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4

[3]丁启阵.大学现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漢語通論(三) 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我們研究古代漢語的時候,需要了解單音詞和複音詞的關係,複音詞和同義詞的關係,因為這有助於我們更徹底地了解古代漢語。 我們隨便把一篇古文翻譯成為現代漢語,就會發現譯文比原文長了許多。這主要是因為古代漢語的詞彙以單音詞為主,而現代漢語的詞彙以複音詞(主要是雙音詞)為主。例如“蹇叔之子與師”(《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這一個句子中,“子”字在現代一般總說成“兒子”,“與師”更非譯成兩個複音詞“參加軍隊”不可。 古代單音詞和現代複音詞的對比,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換了完全不同的詞,例如“與”變成“參加”,“師”變成“軍隊”;第二種情況是加上詞尾詞頭,如“虎”變成“老虎”,“杯”變成“杯子”,“石”變成“石頭”;第三種情況是利用兩個同義詞作為詞素,構成一個複音詞,例如“兒”和“子”是同義詞,合起來成為複音詞“兒子”。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種情況。有許多古代的單音詞,作為詞來看,可以認為已經死去了;但是作為詞素來看,它們還留存在現代漢語裏。舉例來說,古代漢語有單音詞“慮”字。《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詩經·小雅·無雨》:“弗慮弗圖”。但是,在現代漢語裏,“慮”字只作為詞素留存在“顧慮”、“考慮”等雙音詞裏,或者只出現在“深謀遠慮”,“深思熟慮”等成語裏,而不能作為單詞自由運用了。 漢語大部分的雙音詞都是經過同義詞臨時組合的階段的。這就是說,在最初的時候,只是兩個同義詞的並列,還沒有凝結成為一個整體,一個單詞。這可以從兩方面證明:第一,最初某些同義詞的組合沒有固定的形式,幾個同義詞可以自由組合,甚至可以顛倒。例如“險”“阻”“隘”(注:“隘”單用時,是狹的意思,同“險”“阻”的區别較大。)是同義詞,在上古常常單用,又可以互相組合。《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後兩句“阻”和“隘”雖然連在一起,但顯然還是兩個詞。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馬陵道陝(狹),而旁多阻隘”,“阻”和“隘”組合得緊一些。又《史記·淮陰侯列傳》:“恐吾至阻險而還”,是“阻”和“險”相結合。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左傳》成公十三年有“險阻”(逾越險阻),《離騷》中有“險隘”(路幽昧以險隘)。這說明三個同義詞組合時,各自的獨立性還很強,沒有組成新的單一的詞,還是自由組合的情況。第二,古人對於這一類同義詞,常常加以區别。例如“婚姻”很早就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教学资料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 析

精品资料 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 1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 饥、饿 《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正字通》:“饿,饥 甚。”“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 (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 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浅论现代汉语同义词解读

浅论现代汉语同义词 摘要: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词汇异常丰富,有着大量的同义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同义词的研究仍然是一大热门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现代汉语同义词的发展、类型、作用以及同义词的辨析角度及方法。 关键词:同义词;发展;类型;作用;辨析角度;方法 引言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是反映一个义位的词的横向组合系统。一种语言的词汇中,同义词的丰富发达,是这种语言发展水平高,表现力强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同一事物,同一现象,有时可有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同义词。比如表示“看”的动作,就有“看、瞧、瞅、盯、瞟、瞪、瞥、窥、望、观察、观光、观摩、观看、看望、看见、眺望、仰视、俯视、平视、斜视、鸟瞰、东张西望”等等意义相近的词。同义词的大量存在,为我们准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贴切而细微地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感情,或者为表现不同的语言风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学会辨析同义词,对于同义词的用法,意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同义词的发展 用不同的词指称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这些词的词义就是相同关系,有这样关系的一组词称为同义词。上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之一是有了丰富的同义词。据统计,上古汉语同义词不下1000多组。

到了中古,汉语同义词进一步发展,同义词的构成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首先是词义变化形成同义关系。有的词上古并不同义,由于词义演变的结果,某一个词产生了另一词所具有的意义,或者两个词引申出同一个意义,于是变成了同义词。例如:灰—尘,“灰”本指物体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的东西。《庄子·齐物论》“形固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六朝时引申出“尘土”义。《代挽歌》“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于是“灰”与“尘”产生同义关系。两者连用为复音词“灰尘”。 其次是新词与旧词形成同义关系。中古产生的新词跟上古已有的某一个词意义相同。例如:“满、盈、拍”“满”和“盈”古今都有“充满”义。例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泣满衣裳。”“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都有“充满”义,作“充满”讲的“拍”,产生于中古。如:“拍岸芳草随人去,洞口山无数。”这样,三字在中古成为同义词。 在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基础上,近代同义词也有了巨大的发展。首先,上古和中古产生的同义词,有许多近代仍然广泛应用,成为近代汉语同义词的一部分。同时随着近代汉语新词的大量产生,近代汉语同义词也空前增加。有的是新词和新词形成同义关系,有的是新词和旧词形成同义关系;有的是方言词和普通词形成同义关系;也有的是词义引申形成同义关系。跟中古汉语不同的是近代汉语复音词发展更多,各种形式的同义词更加丰富,显得更为纷繁复杂。 二、同义词的分类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同义词只能是统一语言符号系统内的共时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绪论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4、、 5、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文字部分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 - 1“六书”的由来与次第。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3“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 (一)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 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 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 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二)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 } 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 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汉字形体的变异 古今字: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古今字的两个来源: > 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 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 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 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 异体字的类别:造字异体;繁简异体。 繁简字: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 ; 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 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汉字的通假

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词为主,故不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中的一个词素。复音词中要注意偏义复词和单纯联绵词。要注意辨析古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以从含义差别、使用范围、使用条件等方面辨析。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特点,以提高阅读古文的水平。 一、字和词的区别。 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字是书写符号,是组成词的要素,而 词则是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成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的本身就是词,如“上” “天”“香”“祸” “山”“牛”“热”“乐”等,因为它们都具有作为一个词的条件:是 最小的成分,都有意义,都能独立活动。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如“葡萄” “苜蓿”“蟋蟀”等连 绵词。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是词,有的情况下仅仅是字,如“犹”和“豫”都是词。“犹”有“像 , 一样”的意思,“豫”有事先的意思,它们都能够独立运用,具备词的条件,但在“犹豫”一词里,它们各自不能独立活动,不表示任何意义,仅仅起记录音节的作用。 二、单音词概说 (一)概念

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单音词,一般是用一个字记录,如“学”“而”“时”“习”等。 (二)古代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着绝对的优势 1.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为 主。 例一: 韩厥梦子与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 《齐晋鞌 之战》(教材 32 页) 这段文字共计83 个字, 73 个词,其中单音词64 个,复音词 9个,分别是韩厥 3 次、子与 1 次、齐侯 1 次、邴夏 1 次、綦毋张 1 次、 君子 2 次,复音词占 88%。 例二: 秦国轻而无礼必败。 这句话译为现代汉语为“秦国军队轻浮而且没有礼节必定失败” ,字数增加 1 倍。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 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为主。 2.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绝对的优势,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

单音词和复音词

第一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复音词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第一节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古: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今:秦国军队轻浮而且没有礼节必定失败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主要特点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即一个字节有很多意义,它们占据一个字形,如“节”字,现代汉语的“竹节”、“季节”、“骨节”、“节省”等几个双音词的词义在古代汉语中都只用一个单音词“节”表示。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一般有三种途径: 1、加缀:如:虎——老虎,鼠;舌——舌头,斧;房——房子,兔; 2、合成:燃——燃烧;道——道路;友——朋友;弃——抛弃: 3、代替:如:股——大腿;津——渡口;遏——阻止;乖——违背;铄——熔化。 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有四种类型: 一、联绵词二、叠音词三、附音词四、合成词 一、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根据联绵词的声音特征分类,普遍分为三类: 1、双声联绵词:双声是说两个字古音中的声母相同。 磊落坎坷倜傥犹豫萧瑟崎岖陆离玲珑伶俐参差含糊容与仿佛2、叠韵联绵词:韵是指韵部,一般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入同一韵部。 窈窕依稀扑朔荒唐婆娑混沌朦胧莽撞峥嵘葫芦芍药玫瑰橄榄3、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栝楼芙蓉蝌蚪鹦鹉扶摇葡萄狼藉跋扈不律龟兹铿锵 1.联绵词的声韵:判定古文中的双声、叠韵联绵词必须以古音为标准依据,不能用现代汉语的音读作标准。 2.联绵词书写形式多样化: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徜徉”,至少有十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相佯:倘佯:尚佯:尚阳:尚羊:常羊:相羊:倡佯:忀徉:儴佯:襄羊等。 3.联绵词的一词多义:联绵词虽然在结构上和其他的词不同,但它们本身的词义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萧瑟:(1)秋风声(2)形容凄凉、寂寞的样子 二、叠音词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分类:从表示的对象上看: 一、模拟声音的: 关关、坎坎、霍霍、辚辚、萧萧、絮絮、呼呼等,叠音象声词的广泛使用,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二、描绘状貌: 夭夭(少壮),灼灼(鲜艳)恢恢(广大)溶溶(缓慢)盘盘(一盘一盘的)囷囷(一

古代汉语期末

第二单元《词汇》练习题 一.释词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得词性与意义) 1、齊先鬻勺(趙)以取秦,後賣秦以取勺(趙)而功(攻)宋。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梁獻書於燕王章二》) 答案:鬻,動詞,出賣。 2、齊王以燕為必侍(待)其?(弊)而功(攻)齊,未可解也。(同上) 答案:解,動詞,松懈。 3、夫斶前爲慕勢,王前爲趨士。(《戰國策·顏斶說齊王》) 答案:趨,動詞,接近。 4、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同上) 答案:病,名詞,屈辱。 5、斶願得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同上) 答案:娛,通“娛”,動詞,快樂。 6、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答案:願,動詞,希望。 7、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同上) 答案:來,語氣詞,加強肯定語氣。 8、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同上) 答案:狗馬,偏義復詞,指“馬”。 9、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同上) 答案:區區,疊音形容詞,小小得。 10、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答案:賢,動詞,超過。 11、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同上) 答案:微,否定副詞,不。 12、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錯,通“措”,動詞,放置。 13、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同上)

答案:休,名詞,吉兆。祲,名詞,凶兆。 14、及桓子[6],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國語·叔向賀貧) 答案:略,動詞,干犯。則,名詞,法則。 15、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同上) 答案:離,動詞,遭受。 16、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國語·王孫圉論楚寶) 答案:口實,名詞,話柄。 17、夫子莞爾而笑。(《論語·陽貨》) 答案:爾,後綴,又叫詞尾。粘附在實語素前後,只起增加一個音節得作用,並無實在意義。 18、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詩·陳風·澤陂》:)答案:涕,名詞,眼淚。泗,名詞,鼻涕。 1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感激,動詞,感動奮發。 20、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勾踐世家》) 答案:走狗,名詞,善跑得獵犬。 二.古文标点今译题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臺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繺易牙乃煎敖燔炙与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王登强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仿徨其樂忘死遂盟强臺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臺强臺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戰國策·魯共公擇言》) 參考答案:

现代汉语 同义词讲义

职业技术学院备课纸 课 程现代汉语 执 行 记 录日 期 、 星 期 检查签字班级节次 课题第三章第二节同义词课型□理论□实践教 学目的了解同义词的类型和作用,掌握同义词辨析的方法;同义词的修辞效果——准确生动地表达情意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熟练掌握同义词辨析的方法 主 要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1.课堂教学时间20 2.练习时间65 3.实训时间4.归纳小节时间 5 教学后记课 外 作 业 预习 P144反义词含义和类型 P333 3、4、5

一、同义词的作用 (一)(试着由学生自己把书上内容概括)准确表意。例如: 我是主张先把本民族的东西搞通,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加溶化,要使它们不知不觉地和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溶合在一起。这种溶合是化学的化合,不是物理的混合,不是把中国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焊接”在一起。(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这段话中,作者选用“溶化、溶合、化合、混合、焊接”(依*上下文而形成的临时性同义词,或叫条件同义词)五个意义上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同义词,精确而严密地阐明“溶化”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 (二)协调音律。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英雄赞歌 教拳脚武术的老板练铁沙掌耍杨家枪。——双截棍的歌词 (三)含蓄委婉 (四)增强语势 天大地大都是朋友请不用客气。画意诗情带笑意只为等待你——北京欢迎你 二、为什么会存在同义词 词义与概念的关系P130 三、同义词的类型 1、等义词 2、概念同义词 3、风格同义词 四、同义词的辨析 一般说来,同义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 1.语素方面的差别 讲到双音同义词中,构成成分有的有相同的部分,这就是说,一个语素相同,一个语素不同。它们之所以是同义词,就因为有相同的语素;之所以存在某些差别,就因为有不同的语素。我们辨析同义词,特别是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时,可以利用这一构造特点,注意其中的不同语素。

古代汉语:同义词

(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13.权:秤锤。衡:秤杆。 度:长度。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归、还2.游、游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9.众、庶 10.躬、身11.领、颈12.仇、雠 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浅谈同义词辨析

浅谈同义词的辨析 【摘要】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同义词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要想正确理解古代汉语词汇、增强阅读古文的能力,就要学习辨析同义词。反过来,对同义词进行辨析,也是研究同义词的重要方法,本文就是从意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如何辨析同义词,以达到理解并灵活辨析同义词的目的。 【关键词】同义词、意义、色彩、用法 同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它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但广义上的同义词就是近义词。由于古代汉语同义词与现代汉语同义词的不同特点,《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中给古汉语同义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而在其他的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就叫同义词。我们所说的同义词辨析其实就是近义词的辨析。古代汉语中同义词的差别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分析,就可能发现不同的差别。辨析同义词我们只要从主要方面的差别进行辨析即可,而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上。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上的差别,而词义差别又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两点: (1)有些同义词概念的内涵不一样。概念不同表现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同。“枉”和“曲”的概念内涵存在区别,“枉”本为木不直,《礼记·投壶》:“某有枉矢哨壶”,孔颖达疏:“枉,谓曲而不直也。”“曲”的本义是弯曲的受物器。《说文》:“象器曲受物之形也。”其实两者的本义不同,但在后来的“弯曲”“不正直”等意义上成了同义词。“驰”和“驱”在概念的外延存在区别,它们都有“赶马快跑”和“马快跑”的意思,《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驰”“驱“连用都是指“马快跑”;《诗经·大雅·板》:“无敢驰驱”,“驰”“驱”连用都是指“赶马快跑”。但是后来“驰”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而“驱”主要沿着“使快跑”的意思不断发展。 (2)有些同义词表现的程度也不同。程度不同也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步”“趋”“走”三个字就表现出了速度的不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二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肖庆峰整理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说文解字》中指与小篆相对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 23、许慎: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说文解字》等。《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据形说义的有系统的字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2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25、《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6、说文学:指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因为包括古代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文字学的代名词。 27、文字学: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对古代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义近于古代的“小学”。狭义的文字学指对汉字形体结构、形义关系等的研究。一般所说的文字学即指狭义的文字学。 28、三仓:又作三苍,是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称,是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书写的字书,也是当时儿童识字的课本。 29、《史籀篇》:相传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字书。原书已佚,《说文解字》中有引用,与秦国的大篆近似,后世称《史籀篇》的字体为“籀文”,即大篆。 30、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的先秦时期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31、三书说:现代学者唐兰主张将汉字的结构归纳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种,称为三书说。后来文字学家裘锡圭主张将汉字结构归纳为表意、形声、假借三种,也称为三书说。 32、右文说:宋代学着王子韶首倡从声符推求字义的一种文字学见解,即声符相同的字,其意义也相同。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等。这一学说对探讨同源词和文字的音义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世学者也指出其具有牵强附会之弊。 33、孳乳: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

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归类集合

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归类集合 A 01、黯然、暗然、岸然:“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0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03、安详、慈祥、祥和:“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0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0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 0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不可不”

的行为就用“必须”。 02、表率、表帅:“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0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04、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暴发:(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0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06、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 0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08、边疆、边境:前者指*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近边界的地方,

单音词和复音词培训资料

单音词和复音词

第一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复音词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第一节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古: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今:秦国军队轻浮而且没有礼节必定失败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主要特点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即一个字节有很多意义,它们占据一个字形,如“节”字,现代汉语的“竹节”、“季节”、“骨节”、“节省”等几个双音词的词义在古代汉语中都只用一个单音词“节”表示。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一般有三种途径: 1、加缀:如:虎——老虎,鼠;舌——舌头,斧;房——房子, 兔; 2、合成:燃——燃烧;道——道路;友——朋友;弃——抛弃: 3、代替:如:股——大腿;津——渡口;遏——阻止;乖——违 背;铄——熔化。 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有四种类型: 一、联绵词二、叠音词三、附音词四、合成词 一、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根据联绵词的声音特征分类,普遍分为三类:

1、双声联绵词:双声是说两个字古音中的声母相同。 磊落坎坷倜傥犹豫萧瑟崎岖陆离玲珑伶俐参差含糊容与仿佛2、叠韵联绵词:韵是指韵部,一般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入同一韵部。 窈窕依稀扑朔荒唐婆娑混沌朦胧莽撞峥嵘葫芦芍药玫瑰橄榄 3、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栝楼芙蓉蝌蚪鹦鹉扶摇葡萄狼藉跋扈不律龟兹 铿锵 1.联绵词的声韵:判定古文中的双声、叠韵联绵词必须以古音为标准依据,不能用现代汉语的音读作标准。 2.联绵词书写形式多样化: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徜徉”,至少有十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相佯:倘佯:尚佯:尚阳:尚羊:常羊:相羊:倡佯:忀徉:儴佯:襄羊等。 3.联绵词的一词多义:联绵词虽然在结构上和其他的词不同,但它们本身的词义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萧瑟:(1)秋风声(2)形容凄凉、寂寞的样子 二、叠音词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分类:从表示的对象上看: 一、模拟声音的: 关关、坎坎、霍霍、辚辚、萧萧、絮絮、呼呼等,叠音象声词的广泛使用,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 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 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衡:秤杆。度:长度。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 1.归:特指回家、回国。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震:雷震,受外力影响引起的颤动。 5.援:用手拉。持/操/把:同义词,一般性的拿取。秉:用途最窄,后代抽象化。 6.征:褒义词,上对下,有道对无道。伐:中性词,非上对下,不限定于有道对无道。攻击方须有正式理由,钟鼓公开进军。后代征伐连用,逐步变为褒义。 7.获:农业收成。获:狩猎取得,战争取得,一般性取得。 8.帝:上古指天神,商末指天子,诗经指上帝,战国指诸侯,秦始指天子。王:先秦指最高统治者。后代指最高爵位。皇:与帝并用,指天子。 9.众:可用作名词。众人指非圣贤的一般人。庶:不可作名词。庶人指百姓。 10.躬:人身。不用作抽象意义。身:人身+物身。可用于抽象意义。 11.领:总称脖子。颈:脖子,特指脖子前部。 12.仇:古音求,敌对。雠:古音酬,敌对。

现代汉语参考答案

现代汉语分析题参考答案 辨析下列和组同义词 纠正——改正 “纠正”和“改正”都含有“改正错误和缺点”的意思,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纠正侧重在“纠”,一般是督促别人改正,而改正侧重在“改”,意在自我改正。 鼓励——怂恿 “鼓励”和“怂恿”都含有鼓动别人做什么事的意思,二者的区别主要在感情色彩上,鼓励是一个褒义词,而怂恿则是一个贬义词。 商量——商榷 二词都含有商议的意思,二者的区别在于色彩不同,“商榷”的书面色彩较浓,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而“商量”口语色彩浓一些,用得比较随意。 摧毁——摧残 二者都有摧毁的意思,但侧生点不同,摧毁侧重于摧而致其毁灭,摧毁则重于于摧而使其致残。摧毁的程度要比摧残大。 夸大——夸张 二者都有夸大其词的意思,但二者的色彩不同,夸大含有贬义;而夸张较为中性,尤其“夸张”是一种修辞格式,是一种合理的夸大。 接收——接受 二者都有收受的意思,二者的区别在于搭配的对象不完全相同。“接收”的对象一般比较具体,是具体的事物,而“接受”的对象比较抽象,往往是指观念,任务等。 请求——恳求 二者都有请求的意思,但二者的程度不同,“恳求”的程度比“请求”的程度要深一些。保护——庇护 二者都有保护的意思,但二者在感情色彩上存在差别,“保护”是褒义词,而“庇护”是一个贬义词。 战争——战役 二者都停职有战争的意义,二者范围大小不同,“战争”所指的范围要比“战役”大。溜达——散步 二者都有闲庭漫步的意思,二者的区别也在语体色彩,溜达是一个口语词,一般不会用在较为正规的场合。

二者所指时间差不多,都是在深夜。二者的区别在于语体色彩不同,半夜的口语色彩深一些,用得比较随意,而子夜多半出现在书面语中,用得比较正规,时间也更精确。 担任——担负 二者都有担当的意思。二者的区别在于搭配对象不完全相同,“担任”的对象比较具体,“担负”的对象比较抽象。 辨析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仔细——研究 “仔细”可以受否定副词和程度副词的修饰,可以做谓语,估谓语时不带宾语,其重叠方式是“仔仔细细”,是形容词。“研究”可以受否定副词的修饰,但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做谓语,并带宾事。是动词。 现在——刚刚 “现在”可以修饰名词,如“现在时间”,可以放在介词后面,“从现在开始”,可以做主语,“现在是北京时间十点”,是时间名词。“刚刚”不可以修饰名词,不可以放在介词后面,也不做主语,只做状语,是时间副词。 进行——进展 “进行”要以受否定副词修饰,可以做谓语,可以带宾语,是动词。而“进展”可以受量词短语修饰,不受副词修饰,主要做主语和宾语,是名词。 最近——马上 “最近”可以修饰名词,如“最近的事”,可以放在介词后面,“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可以做主语,“最近没有空”,是时间名词。“马上”不可以修饰名词,不可以放在介词后面,也不做主语,只做状语,是时间副词。 高级——高等 二者都可以修饰名词做定语,但高级可以做谓语,可以受副词修饰,而高等则没有这两个语法性质,所以,高级是形容词,高等是区别词。 同意——同感 “同意”可以受否定副词修饰,可以做谓语,并带宾语,是动词。同感可以受量词短语修饰,不受副词修饰,主要做主语和宾语,是名词。 效能——效法 “效能”可以受量词短语的修饰,不受副词修饰,可以做主语和宾语,是名词;而效法可以受否定副词的修饰,可以做谓语并带宾语,是动词。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2. 更、改3. 作、为4. 请、求 5. 至、致6. 锐、利7. 完、备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衡:秤杆。度:长度。量:容量。(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12.仇、雠 1.归:特指回家、回国。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震:雷震,受外力影响引起的颤动。 5.援:用手拉。持/操/把:同义词,一般性的拿取。秉:用途最窄,后代抽象化。 6.征:褒义词,上对下,有道对无道。伐:中性词,非上对下,不限定于有道对无道。攻击方须有正式理由,钟鼓公开进军。后代征伐连用,逐步变为褒义。 7.获:农业收成。获:狩猎取得,战争取得,一般性取得。 8.帝:上古指天神,商末指天子,诗经指上帝,战国指诸侯,秦始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