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鉴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巨大的经济价值及其对成矿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近40年来,该类矿床一直是国际成矿学界的研究热点。该类矿床根据其赋矿围岩及成矿背景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沉积喷流型矿床(SEDEX)和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前者赋矿围岩主要为沉积岩,多形成于远离弧后的陆内裂陷盆地,研究区重晶石矿床属于该类型;后者赋矿围岩主要为火山岩,多形成于岛弧/弧后盆地裂谷。两者存在众多相似之处,例如成矿流体动力来源、形成的矿产类型、时空性等。

现阶段,对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矿化结构、成矿流体来源以及成矿模式三个方面。

对于矿化结构,该类矿床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块状硫化物的层状透镜体,下部为不整合的网脉型硫化物矿化带,其中层状透镜体构成矿床的主体,网脉型矿化带中含有经过热液蚀变的底板岩石。此外,矿体矿物及共生元素也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中自下而上矿物分带依次为黄铁矿带→“黄矿”→“黑矿”→重晶石,黄铁矿带几乎全部由黄铁矿组成,“黄矿”主要由黄铜矿和黄铁矿组成,“黑矿”主要由闪锌矿、方铅矿和重晶石组成;共生元素分带为Ni-Co-Cu-Au-Zn-Pb-Ag-Ba。

对于成矿流体来源,争论的焦点在海水来源和岩浆来源论之间,目前较为普遍的认为同一矿床中与Cu、Ba矿化有关的流体主要来自岩浆,而与Pb、Zn、Au、Ag等矿化有关的流体主要来自于海水,岩浆流体与海水混合是金属析出的重要机制。

对于成矿模式,目前存在有对流循环模式、岩浆热液模式、含水层模式,现在比较认同的为双扩散对流模式,即海底热液活动区有两个对流圈,下方为来源于岩浆和海水的高盐度卤水,顺层分布并对流;上方为低温低盐度的海水对流圈,下渗海水在岩浆热源的驱动下产生对流,沿其渗透和流动通道从岩石中淋滤出含矿物质形成热液,热液返回海底形成海底火山喷流型矿床。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进展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简称VMS 矿床) 是产于海相火山岩系中,主要由Fe、Cu、Zn 和Pb硫化物组成并伴有Au、Ag、Co等多种有益元素, 通常由与地层整合的块状矿体和不整合的网脉状矿体(或矿化带) 组成的集合体。VMS 矿床在海底热水成矿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是现代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这类矿床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造山带的不同时代的海相火山岩系中, 是世界Cu、Pb、Zn、Au、Ag 等一系列金属的主要来源之一。 进入70 年代, 由于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 VMS矿床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是Frankin等(1981)、Ohmoto 等(1983)和Lydon(1988)对这类矿床的总结,使得人们对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近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对现代海底热水喷口和硫化物堆积体的直接观察,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别是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Herzig 等(1995)对海底的现代火山成因矿化, Ohmoto(1996)对古代火山成因矿化(主要是黑矿型矿床) 与现代火山成因矿化的对比研究, 提出了新的成矿成因模式, 极大地丰富 和发展了原有的成矿理论。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为研究VMS矿床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DSDP/ ODP钻探资料揭示: VMS 矿床虽然可产生于不同环境, 但均与张裂断陷有关。成矿物质可能来源有2 种: 一种是含矿火山岩系及下伏基底物质的淋滤; 另一种是深部岩浆房挥发份的直接释放。洋中脊海底热液循环呈双扩散对流模式。在有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 热液循环更多地考虑流体与沉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效果。?从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布来看, 热液硫化物堆积体上部以烟囱体 为主, 下部以块状硫化物为主, 深部以网脉状硫化物为主, 这在不同热液活动区似乎具有普 遍性。 矿床类型 VMS 矿床的分类方案很多。传统的分类方案有根据主要成矿元素组合和含矿岩石的类型特征的分类方案;Sawkins(1976)根据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和含矿火山岩的类型的分类 方案以及以含矿岩石为基础的分类方案。其中Sawkins 的分类方案被广泛使用。他根据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将层控金属矿床分为:大陆裂谷作用早期的层状铜矿和碳酸盐岩容矿型铅-锌矿床(含密西西比河谷型、阿尔卑斯型和爱尔兰型);大陆裂谷成熟期的沉积岩容矿型(页岩型或沙利文型)和火山岩容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新不伦瑞克型和布罗肯希尔型);以及洋盆张开成熟期在大洋中脊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塞浦路斯型)和与岛弧盆地有关的黑矿型和别子型矿床。 现代热液成矿研究与ODP 现代海底热液矿床的发现, 是全球海洋地质调查近几十年中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 这主要依赖于深海钻探计划( DSDP) 和大洋钻探计划( ODP)的实施。 ODP 第118 和176 航次在印度洋中脊钻探的735B 孔保存了高温变质作用、脆性破坏 以及热液蚀变作用的复杂纪录, 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海水在洋壳中的下渗过程和历史。 1991 年9 月ODP 139 航次在北胡安德富卡海脊钻入了由海底逸出的富含金属的热水 型大型海底热液矿床中。在另一相近地点钻透了一个热水上升流带, 其温度接近300 e 。这是迄今为止大洋钻探计划在温度最高的钻区取得的热水渗透的洋壳样品, 为研究洋壳的形 成和演化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宝贵资料。为了深入研究, 1996 年ODP 168、169航次再次返回 该区实施钻探, 取得重大成果。 2000 年8 月192 航次通过对活动的PACMANUS热液系统的探测, 获得了长英质火山

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研究现状 鉴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巨大的经济价值及其对成矿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近40年来,该类矿床一直是国际成矿学界的研究热点。该类矿床根据其赋矿围岩及成矿背景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沉积喷流型矿床(SEDEX)和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前者赋矿围岩主要为沉积岩,多形成于远离弧后的陆内裂陷盆地,研究区重晶石矿床属于该类型;后者赋矿围岩主要为火山岩,多形成于岛弧/弧后盆地裂谷。两者存在众多相似之处,例如成矿流体动力来源、形成的矿产类型、时空性等。 现阶段,对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矿化结构、成矿流体来源以及成矿模式三个方面。 对于矿化结构,该类矿床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块状硫化物的层状透镜体,下部为不整合的网脉型硫化物矿化带,其中层状透镜体构成矿床的主体,网脉型矿化带中含有经过热液蚀变的底板岩石。此外,矿体矿物及共生元素也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中自下而上矿物分带依次为黄铁矿带→“黄矿”→“黑矿”→重晶石,黄铁矿带几乎全部由黄铁矿组成,“黄矿”主要由黄铜矿和黄铁矿组成,“黑矿”主要由闪锌矿、方铅矿和重晶石组成;共生元素分带为Ni-Co-Cu-Au-Zn-Pb-Ag-Ba。 对于成矿流体来源,争论的焦点在海水来源和岩浆来源论之间,目前较为普遍的认为同一矿床中与Cu、Ba矿化有关的流体主要来自岩浆,而与Pb、Zn、Au、Ag等矿化有关的流体主要来自于海水,岩浆流体与海水混合是金属析出的重要机制。 对于成矿模式,目前存在有对流循环模式、岩浆热液模式、含水层模式,现在比较认同的为双扩散对流模式,即海底热液活动区有两个对流圈,下方为来源于岩浆和海水的高盐度卤水,顺层分布并对流;上方为低温低盐度的海水对流圈,下渗海水在岩浆热源的驱动下产生对流,沿其渗透和流动通道从岩石中淋滤出含矿物质形成热液,热液返回海底形成海底火山喷流型矿床。

热液矿床各论(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

第六章热液矿床各论 四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 (一)概述 1、概念:在火山喷发作用的晚期或间歇期,喷气和热液活动非常强烈,气液中通常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化合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和物化条件下,这些气液与围岩、与海水或气液之间发生作用,使其中的有用组分聚集和沉淀,形成火山热液矿床。 2、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的特点: (1)矿床常产于火山岩地区,在矿区内或其附近常有同期的火山岩、次火山岩或侵入体分布,矿化主要发生于火山活动的晚期或间歇期; (2)矿化主要发生于地表、海底或地下浅处(<1~2km=,成矿温度范围较大(50-500℃); (3)成矿介质复杂多样,有喷气、热液,或火山口附近被烤热的湖水、地表水、海水等; (4)火山机构控矿明显,如火山口、火山颈、角砾岩筒、环状裂隙、放射性裂隙等,因此矿体常具复杂独特的形态和产状特征; (5)多数矿床围岩蚀变强烈,既有高温蚀变(如钾化、云英岩化、黑云母化、钾长石化等),又有中低温蚀变(如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范围广,与矿化关系密切; (6)矿石物质成分复杂,组构多样,主要的金属矿物主要有元素单质(Cu、Ag、Au 等)、氧化物(磁铁矿、锡石、黑钨矿等)、金属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等)。 3、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的工业意义: 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分布很广,规模较大,矿种多,矿石质量好。主要矿产有Fe、Cu、Mo、Sn、Pb、Zn、Au、Ag、U等金属矿产、稀有分散元素(Be)以及萤石、明矾石、硫等非金属矿产。 (二)火山热液矿床的成矿作用和主要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 火山热液矿床的成矿作用有三:(1)火山喷气作用(2)火山热液作用(3)次火山热液作用。据此,并根据产出的环境,将该类矿床分为四个亚类:(1)陆相火山喷气矿床(2)陆相火山热液矿床(3)陆相次火山热液矿床(4)海相火山热液-沉积矿床。 1、陆相火山喷气矿床 此类矿床仅限于火山活动区,数量不多,规模有限,形成温度高(600~1100℃)。矿体呈似层状,与火山岩互层产出,或呈脉状或似脉状充填于火山通道的裂隙中。有关矿产主要为自然硫、雄黄(AsS)、雌黄(As2S3)、萤石和硼矿等。典型矿床有我国台湾和日本的自然硫矿床和黄铁矿矿床。 2、陆相火山热液矿床 陆相火山活动中,在地表或近地表,由于火山热液中成矿物质直接晶出或经化学反应形成的矿床,称为陆相火山热液矿床。 此类矿床主要产于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中。矿产由火山喷发产生的热液交代火山岩或其它岩石,或充填于火山岩喷气孔和裂隙中形成,矿体产状复杂多样,有层状、似层状,也有巢状、脉状及不规则状。 矿石中以中低温矿物组合为主,主要为硫盐、硫酸盐、铁的氧化物、明矾石等。围岩蚀变发育,常见有青盘岩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泥化、明矾石化等。矿石品位富、

贵州重晶石矿研究主要是对区内矿床及围岩成因

研究区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对区内矿床及围岩成因、断裂构造及古沉积环境的研究:重晶石矿床的成因类型认识不统一,有人认为是海水沉积型重晶石矿床(何天宇.2012),也有人认为是沉积交代型重晶 石矿床(林权华.黎进军等.2009)或海底热液喷流沉积型的重晶石矿 床(高军波.杨瑞东.陶平等.2006;高军波.杨瑞东.陶平.魏怀瑞等2012.).研究区的成矿时期为上泥盆统桑郎组(D3s),岩性组合为黑色薄层硅质岩中间夹黑色薄层泥岩或页岩、薄-中厚层细晶灰岩,重晶石产出于黑色薄层硅质岩中,该硅质岩的成因为热水喷流成因硅质岩(高军波.杨瑞东.陶平.魏怀瑞等.2011),硅质岩属于热水喷流成因的相关研究在贵州寒武系底部黑色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探讨(张位华.姜立君.高慧.杨瑞东等.2003)一文中有相关探讨;同样硅质岩也有热液交代作用成因(孙挪亚.杜胜江.陈睿.孟勇等.2011),研究区该重晶石矿床锶同位素87Sr/86Sr比值分布于0.70863-0.70898 之间,这一区间锶同位素值反映区内重晶石矿床属于海底热水沉积成因(高军波.2013.)。 研究区位于水城-紫云-南丹断裂带关岭-紫云段,水城-紫云-南丹断裂是贵州西部、西北部乃至广西北部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区域性断裂,该断裂带延伸远、活动周期长、影响范围大。泥盆纪时期,该断裂带长期处于伸展、断陷阶段,并控制着裂陷盆地内部及其周缘地层沉积建造类型、岩相古地理划分、岩浆活动及区域成岩/成矿作用,早中泥盆世,古特提斯洋开始张开(Hara et al., 2010),由于水城-紫云-南丹同沉积断裂的差异性升降运动,造成裂陷带北东盘强烈抬升形成台地相,台地边缘斜坡相带发育生物礁及大规模重力流及滑塌沉积(曾允孚等,1992b),而南西盘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常形成半地堑式台沟相,早中泥盆世,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打开(Hara et al., 2010),包括研究区在内的整个右江盆地都进入了以裂解作用为主的时期(陈洪德等, 1989),形成了水城-紫云-南丹深大断裂陷盆地,在深大断裂陷盆地两侧同样形成了次一级深水相台沟及浅水台地。 热液喷流成因的重晶石矿床具有下列特征:海底热水(液)喷流沉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热水喷流成矿作用是近代成矿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该类矿床地史上分布广泛、规模大,形成了大量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具重要的工业价值,热水喷流成矿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矿床学、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些学者曾经提出过与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看法,甚至提出过海底喷气-沉积(exhalative sedimentary)成矿的假说,这已经很接近目前流行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理论了。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和人们对成矿作用认识的限制,虽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可。随着20世纪60年代初,在红海AtlantisⅡ海渊中发现热卤水和多金属软泥,揭开了现代海底热水活动与金属硫化物沉积成矿研究的序幕,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研究也开始得到普遍重视。随后,Rider(1973)把海底喷气-沉积成矿由假说上升到理论,引起了世界大多数相关学者的共鸣。之后的1976年和1979年,相继在东太平洋Galapagos扩张中心和EPR21°N 的大洋中脊分别发现了低温海底热水喷流活动和正在形成硫化物矿床的黑烟囱——高温洋底热水喷流系统。这些发现使喷流成矿作用的研究达到新的高潮,并依此为基础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古老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机制,使喷流成矿理论和块状硫化物成矿作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86年的第七届国际矿床成因会议的召开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当时M.J.Russell 正式将这类矿床称为SEDEX (sedimentary exhalative deposit)型矿床。 我国学者对这类矿床的研究也非常重视。涂光炽等(1988)为喷流沉积矿床给出了详细的定义:“热水沉积矿床(即喷流沉积矿床)是指在水温70~350℃或更高的热水介质(海水、湖水、热泉水等)中形成的,主体以沉积方式形成于水-岩石界面之上水体中之层状、似层状矿体,但也包括此界面之下可能存在的以充填和交代形成的筒状、锥状或面型热液含矿蚀变体,两者可共生或分别出现”。韩发等(1989a,1989b,1990)在研究广西大厂锡矿时首次提出了该矿床为热水喷流成因。徐克勤等(1996)强调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深海钻探计划”以来的深海考察,在大洋扩张脊附近海底发现了黑烟囱、白烟囱和热泉喷涌,并有生物、微生物活动及硫化物堆积等现代海底喷流成矿作用,这些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理论的发展。陈毓川(1997)指出在原来的3个矿床系列组合之外(沉积、变质和岩浆成矿系列组合),还存在第四个成矿系列组合,即地壳含矿热水成矿系列组合。 海底考察和研究表明,现代洋底高温喷流成矿作用具有两套成矿系统,即喷口以下的热水补给系统和喷口以上的喷流沉积系统。补给系统在海底以下的通道中形成网脉状矿化和强烈蚀变,矿化明显晚于周围的围岩,属后生成矿作用;而喷流沉积系统则在海底以上形成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其围岩近于同时形成,属于典型的同生成矿作用。显示出热水喷流矿床与其他类型矿床的重要区别。 由此可知,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泛指不同成因的(含矿)热水在喷溢出海底的过程中,在喷流口以下的热液通道中通过充填、交代作用,在喷流口以上的海底则通过与冷海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热水中所携带的物质组分分别在热液通道和海底沉淀下来而富集成矿的过程。这种作用使热水中的矿质富集并形成的矿床,称之为“喷流沉积矿床(Exhalative sedimentary deposit)”。以往,对这类矿床的称谓还不统一,不同的学者曾冠以“喷气矿床”、“喷流矿床”、“喷流沉积矿床”、“喷流热水沉积矿床”、“热水沉积矿床”和“块状硫化物矿床”等名称,为统一起见,本书将这类矿床统一定名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简称“热水喷流矿床”。 一般热水喷流矿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矿床伴有典型的喷流岩(exhalite,热水沉积岩),以此区别于其他类型矿床。这

矿床学实习报告(修改 2)

实验五岩浆熔离矿床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岩浆熔离矿床形成地质条件及矿床特点。 2.分析岩浆熔离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加深对矿床形成机理的理解。 3.了解岩浆熔离矿床的分布规律,以便指导找矿和矿床评价。 二、实验内容 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标本:1-混合岩(围岩)2-蛇纹石化大理岩(围岩)3-条带状片麻岩(围岩)4-贫镍矿(矿石)5-铜镍矿(矿石)6-花岗岩(围岩) 7-大理岩(围岩) 图件:1-《金川铜镍矿床区域地质略图》、2-《金川矿区主要矿体示意剖面图》、3-《I矿区东部1640中段矿体分布图》 三、实习要点 1.区域地层分层、构造特点及其与岩体分布的关系; 2.岩体产状、规模、岩相特点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3.矿体的类型、形态、产状、规模及其分布; 4.矿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特点; 5.矿床成因。 四、思考题 1.岩浆矿床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岩浆成岩作用与岩浆成矿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五、分析讨论 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几种不同类型矿体的产出条件及成因

六、实验报告

实验六岩浆热液矿床 一、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机理和地质特点。 2.加深对该类矿床成矿多阶段性的理解,并掌握其划分标志。 3.熟悉脉型钨矿床的蚀变与矿化模式(如五层楼模式)。 二、实验内容 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床 标本:1.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围岩) 2.寒武系浅变质岩、石英砂岩(围岩) 3.石英(脉石矿物) 4.黑钨矿(矿石矿物) 5.辉钼矿(脉石矿物,含矿层) 6.黄铜矿(脉石矿物,含矿层) 7.云英岩化花岗岩(含矿层下部围岩)8.云英岩(含矿层下部围岩) 图件:1.《西华山钨矿床地质示意图》、2.《西华山640、644中段某矿脉形态》、《西华山钨矿床围岩蚀变垂直分带与矿物分布关系示意图》 三、实习要点 1.本区地层、构造特征; 2.西华山花岗岩体的产状、侵入时代、期次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3.围岩蚀变类型、分带性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4.矿化富集的部位及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带性; 5.矿体形态、产状、分布规律及其与控矿构造的关系。 四、思考题 1.热液矿床有哪些共同特点? 2.热液矿床与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研究围岩蚀变有什么意义? 4.热液矿床有哪些主要矿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如何? 五、分析讨论 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床地质特点及矿化模式。

南大矿床学参考题

说明: (1)本文档仅阐述题,不包括名词解释和填空题 (2)罗马字的尾注为参考答案。但是,该答案只是个要点,答题时的叙述要详细一些。 内生矿床 1.描述一个矿床应当说明矿床哪几个方面的特征?i 2.成矿热液的水有几种主要成因(来源):目前主要通过什么方法判断? 3.矿石从热水溶液中沉淀(形成矿床)主要有哪几种机制(原因)? 4.有一个基性-超基性杂岩体,试问在该岩体内部能找到哪些矿床?说明形成这些矿床的 主要成矿作用及其含义)ii。 5.阐述与金刚石矿床有关的金伯利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产状、岩石构造和形成地质环境等 特征iii。 6.成矿热液中的水有哪些不同来源?这些不同来源的水是如何释放出来,并是如何获得成 矿物质的?iv 7.阐述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不同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 和含矿岩系特征。v。 8.阐述高温、中温和低温热液矿床在矿物组合和围岩蚀变等方面的差异。vi 9.简述矽卡岩矿床的形成地质条件、矿物组合、成矿机制、矿化分期、和主要矿床工业类 型vii。 10.举出铁矿床的四种最重要的成因类型,简要说明其特征,并举出相应的矿床 实例viii。 11.阐述斑岩铜矿的矿化和蚀变分带模式ix 12.试述斑岩铜矿地质特征x 13.试述斑岩铜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岩浆岩成分、矿石成分、结构构造和蚀变、矿化分带 等特征xi 14.在各类岩浆岩中,镁质超基性杂岩的Cr、Ni、Fe等成矿元素含量最高,然而,与这类 杂岩体有关的岩浆矿床中却只有铬铁矿,而铁和镍矿床并不重要,请说明原因。xii 15.在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铬铁矿床中,铂族元素的种类有什么差别?xiii 16.说明在矽卡岩矿床中,SiO2 的沉淀形式在气化-高温矽卡岩化阶段与中低温热液阶段有 何差别。xiv 17.简述华南与W、Sn、Be、Nb、Ta有关的花岗岩主要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方 面的特征xv。 18.从W、Sn、Be、Nb、Ta交代蚀变花岗岩或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来阐述热液成矿过程中活 化转移的基本原理。xvi 19.简述岩浆矿床的主要成矿作用和主要矿床类型xvii 20.简述花岗伟晶岩的矿物成分、内部分带特征和两种主要成因观点xviii 21.简述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环境、成矿时代、围岩蚀变、成矿元素组合,以及成矿 流体温度、盐度等特征。xix 22.简述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主要特征和成因。xx 23.举出铜矿床的四种最重要的成因类型,简要说明其特征,并举出相应的矿床实例xxi。

青海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青海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东昆仑是我国中央(秦祁昆)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区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剥蚀程度浅,从其区域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已发现的众多矿床(点)均显示出该区巨大的找矿潜力。通过对该区域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分析总结,对该地区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东昆仑地区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东昆仑地处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加里东造山带,北邻柴达木盆地,南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相邻,是全球典型的陆缘活动造山带。 东昆仑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前寒武纪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形成稳定陆台;加里东期陆壳裂解为众多的小洋盆;海西期陆壳挤压,初始洋盆闭合并逐渐抬升;印支期挤压作用持续加强,随着昆南断裂和昆中断裂向北俯冲,全区进入强烈的造山阶段,末期南侧的特提斯洋闭合;燕山期进入陆陆碰撞的隆升阶段,伴随发生沿昆中断裂带和昆南断裂带的强烈左行走滑;喜山期陆内的断块隆升形成盆山地貌。 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和区域性断裂(昆北、昆中、昆南、北巴断裂)划分为昆北、昆中、昆南、阿尼玛卿—巴颜喀拉4个三级构造带。昆北构造带由元古界裂解残块(金水口群)、早古生代裂陷槽沉积(滩间山群)和大量的中酸性岩浆岩组成;昆中隆起带由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和各时代侵入杂岩组成;昆南构造带由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洋壳沉积(万保沟群)、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活动陆缘沉积组成。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造山带是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代表洋壳的蛇绿岩与弧后火山岩及岛弧火山岩沉积组合。东昆仑地区褶皱构造发育,轴向以近东西向为主。断裂构造也非常发育,按其走向延伸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北西、北东、近南北向四组。区域性断裂和韧性剪切带是重要的控矿和矿体产出部位。 该区地层出露较齐全,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地层均有出露。其中古元古代金水口群深变质岩(昆中),中、新元古代万保沟群火山沉积建造(昆南),早古生代裂陷槽沉积的滩间山群(昆北)、纳赤台群(昆南)海相碎屑岩及火山岩建造,石炭纪哈拉郭勒组、缔敖苏组,二叠纪布青山群中的马尔争组,三叠纪鄂拉山组是金、银、钴、铜、铅、锌等金属矿产的主要含矿层位。 该区岩浆活动非常强烈,超基性、基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均有分布,多构成规模巨大的岩基、岩株。岩浆活动与铜、钴、金等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是主要的控矿因素。 2主要矿产类型 区内已知矿产有金、铁、铜、铅、锌、钴、锑、银等多个矿种,较重要的矿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特征探讨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特征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身研究,对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浆岩、成矿特征、地质演化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特征 1 区域构造 青海东昆仑地区自北向南主要有三条深大断裂,分别为昆北断裂、昆中断裂和昆南断裂,东昆仑东部的哇洪山-温泉断裂将昆北断裂和昆中断裂截断。由于研究程度、研究目的和认识的不同,对东昆仑区域构造划分有不同的方案。在详细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火山岩及区域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之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东昆仑地区划分为五个构造带,分别为昆北构造带、昆中构造带、昆南构造带、阿尼玛卿构造带和鄂拉山构造带。 2 地层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出露地层具有时代跨度范围大、区域差异明显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前寒武纪、早古生代寒武-奥陶纪、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及新生代等时间段。在区域分布上,昆北、昆中和昆南带出露地层较相近,但奥陶纪、泥盆纪及晚三叠纪地层在这三个构造带中的发育程度仍有一定区别,可统一归为东昆仑山南坡地层分区。本文主要将与区域成矿和构造演化相关的部分地层做研究。 3 岩浆岩 东昆仑区域岩浆活动十分强烈,时间上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均有岩浆活动,既有地幔演化过程中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和岩浆分异产生的火山岩,又有造山旋回过程中的花岗岩类和火山岩。其中,中-酸性岩分布最广,规模最大,构成岩浆活动的主体。这些不同的岩石类型记录了东昆仑不同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征。洋中脊扩张或洋盆演化过程中产生的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则构成了东昆仑地区南北两套显著的蛇绿岩套,它们是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准。 4 成矿特征 东昆仑成矿带属于秦-祁-昆Ⅰ级成矿带,昆仑-柴达木金、铅、锌、银、铜、镍、铬、硼、钾盐(铁、宝玉石)Ⅱ级成矿带,东昆仑前寒武纪-华力西期金、铜、铅、锌(铁)Ⅲ级成矿带。

矿床习题——自己找答案哟

名词解释 1.矿床 2.矿石 3.矿体 4.矿石品位 5.内生矿床 6.岩浆分结矿床 7.盲矿体 8.岩浆熔离作用 9.伟晶岩矿床 10.气水热液 11.围岩蚀变 12.矿床分带 13.接触交代矿床 14.斑岩铜矿床 15.残余矿床 16.次生硫化物富集作用17.沉积矿床 18.古砂矿床 19.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20.油气藏 21.煤化作用 22.变成矿床 23.受变质矿床 24.层控矿床 25.矿源层 26.热液叠加改造作用27.VMS矿床 28.成矿规律 29.成矿系列 30.成矿系统 填空 1、矿床由矿体和组成,矿体由矿石和组成,矿 石由和组成。 2、矿床规模愈大,工业品位要求。 3、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经济因素你认为主要有, 等。 4、早期岩浆矿床的主要矿产是,典型的矿石结构是 结构;晚期岩浆矿床的主要矿产是,典型的矿石结构是

结构。 5、加拿大肖德贝里矿床是产出、的世界著名矿床。 6、含矿伟晶岩脉的带状构造从外到内可分四个带,即带、带、和;伟晶岩矿床是某些和稀土元素的重要来源;重要矿产地如伟晶岩矿床。 7、研究围岩蚀变的意义体现在:是高温蚀变,是中温蚀变,是低温蚀变。 8、气水热液主要成分是水,其主要来源有、、和_ 。 9、矽卡岩矿床形成的两期五阶段,即矽卡岩期包括、阶段和阶段,硫化物期包括和阶段。 10、斑岩铜矿床的蚀变分带非常发育,由内向外分为1),2),3),4),矿体主要分布在带。 11、根据沉积矿床成因特点,可进一步划分为四类,即 1),2),3) 和4)。 12、金属硫化物矿床的表生分带自上而下可分为氧化带、 带和带,其中氧化带自上而下又可分为 带、带和带。 13、根据我国找矿实践经验,冲积砂矿床在以下地段内常形成富矿体:1),2),3)和4)等。 14、我国沉积铁矿床,北方以铁矿为代表,产出层位为;南方以铁矿为代表,产出层位为。 15、形成盐类矿床的必备条件是和水盆地环境。 16、微生物在成矿作用中可能以四种主要方式起作用,

矿床名词解释

1.矿床: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组分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采利用的地质体。 2.矿石:指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可从中提取有用组份且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具经济价值的矿物集合体。 3.盲矿体:指产在地下基岩中的,即形成后从未出露过地表的矿体。 4.围岩蚀变:指矿体周围的岩石在气水热液作用下,发生一系列旧矿物为新的更稳定的矿物所代替的交代作用。 5.斑岩铜矿床:产于陆相火山盆地中,与钙碱性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并直接与中酸性为主的浅成、超浅成小斑岩体在成因上和空间上有联系,矿石为细脉浸染型的一类铜矿床。 6.气水热液:地下形成的含多种挥发组分和成矿元素的气态或液态水溶液。 8.煤化作用:泥炭转变为褐煤、烟煤、无烟煤,或腐泥煤转变为腐泥褐煤、腐泥烟煤、腐泥无烟煤的过程 9.层控矿床:广义:指那些受层状岩石控制的矿床。指形态特征,而非成因意义,不管是同生的、后生的,还是岩浆矿床,只要是呈层状的矿体如沉积的石膏矿床、石盐矿床、煤、磷块岩矿床,甚至风化矿床(如福建漳浦铝土矿)、岩浆矿床(如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床),因其呈层状而统称为层控矿床。 狭义:指赋存于一定地层层位中,经多种成矿作用形成的矿体,其形态呈层状,或基本呈层状,包括部分不规则状,但仍受层位控制的矿床。 10.沉积矿床:指地表岩石和矿石在风化作用下被破碎、分解的产物,有机残骸和火山喷发物、宇宙物质等被水、风、冰川、生物等营力搬运到有利于沉积的地质环境中,经各种沉积分异作用沉积下来,当其有用组分富集达到工业要求的地质体。 11.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12.内生矿床:在岩浆活动过程中,有用元素或有用矿物富集起来形成

变质矿床的主要类型

变质矿床的主要类型 一、沉积-变质铁矿床 此类矿床在世界铁矿床中是最重要的,分布十分广泛,有不少大型、特大型矿床,如北美的苏必利尔型铁矿、独联体的库尔斯克和克里沃罗格铁矿等,我国的鞍山铁矿、水厂铁矿等。该类型占世界铁矿总储量的60%,占富铁矿储量的70%;在我国约占总储量的48%,占富铁矿储量的27%。 形成于前寒武纪(主要为太古代到早元古代)的沉积变质铁矿,因其矿石主要由硅质(碧玉、燧石、石英)和铁质(赤铁矿、磁铁矿)薄层呈互层组成,又称为铁(质)-硅(质)建造、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简称BIF)。 (一)沉积变质铁矿的一般特征 BIF产于世界各地前寒武纪地盾区和地台区。矿床的形成与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密切相关,根据矿床的形成时代及含矿建造的不同,可分为阿尔戈马(Algoma)型和苏必利尔(Superior)型。 阿尔戈马型铁矿 阿尔戈马型铁矿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约为2500Ma)以前。铁矿的形成在空间和时间上与优地槽海底火山活动密切相关,世界各地此类含铁建造都发育于新太古界的绿岩带中。 阿尔戈马型BIF主要与绿岩带中上部的火山碎屑岩相伴生,并靠近浊积岩组合。在加拿大地盾的绿岩带中还可以清楚地识别出阿尔戈马型铁矿建造与火山作用或火山活动中心直接有关。此类铁矿建造的硫化物相或碳酸盐相产在靠近火山活动中心处,氧化物相通常远离火山活动中心分布,硅酸盐相位于两者之间。 此类铁矿建造常由灰色、浅黑绿色的铁质燧石和赤铁矿或磁铁矿组成窄条带状构造。单个矿体的厚度可在几米到几百米之间变化,但超过50m的很少,走向延长从数十米至几公里。含矿建造中的一系列连续的凸镜状矿体构成规模巨大的矿带。 这类铁矿建造一般都经受了绿片岩相和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个别矿床产于麻粒岩相中。 阿尔戈马型铁矿建造在加拿大地盾的克科兰德湖地区,美国的佛米利思地区,前苏联的库尔斯克磁异常区,我国的鞍山-本溪地区、冀东地区、五台地区等均有分布。 苏必利尔型铁矿 苏必利尔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早元古代地槽区。建造形成于冒地槽性质的开阔海盆地中,形成时代以2200~1800Ma为主,某些地区也有小于1800Ma者。铁矿建造的地层层序中也常有火山岩存在。其层序自下而上一般为:白云岩、石英岩、红色或黑色铁质页岩、铁矿

安徽铜陵矿集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时空结构

2004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3卷 第3期 文章编号:0258-7106(2004)03-0281-17 安徽铜陵矿集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时空结构Ξ 杨竹森1 侯增谦1 蒙义峰1 曾普胜1 李红阳2 徐文艺1 田世洪1 王训诚3 姚孝德3 姜章平3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环境工程系,河北石家庄 050031; 3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1地质队,安徽铜陵 244033) 摘 要 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构造上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陆缘裂陷、中三叠世的陆-陆碰撞和侏罗纪—白垩纪的陆内构造-岩浆活动。晚石炭世的海底喷流沉积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块状硫化物,除部分构成块状硫化物矿床外,还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提供了部分硫和金属物质。为了查明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及其时空展布特征,在铜陵矿集区内开展了以流体活动记录为对象的蚀变-。 结果显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不仅形成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而且在下伏岩系中遗留了区域规模的流体蚀变记录。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构成3个喷流沉积旋回,在垂向上和横向上均具有成分和结构的分带性。流体蚀变记录在上部构成顺层蚀变带,在中部构成沿断裂和裂隙充填的石英-硫化物脉体群,在下部则构成半整合蚀变带,表明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由下渗的海水在下部半整合蚀变带形成储集区,经高地热异常的加热后,沿中部脉体群向上迁移,在进入顺层蚀变带后沿砂岩层向两侧扩散,最后经同生断裂和裂隙向海底喷出。块状硫化物与蚀变岩、喷流沉积旋回及硫化物硫同位素的空间展布特征,显示区内存在3个受基底断裂控制的NWW 向延伸的流体活动域,包含6个以上的流体储集区域,每个流体储集区域之上发育多个流体上升中心和海底喷流中心。 关键词 地质学 喷流沉积流体系统 块状硫化物 区域蚀变 铜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 在铜陵矿集区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赋存于上石炭统底部的层状铜、硫、金矿床占据显著的位置,早已引起广大地学工作者的兴趣和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这些矿床的成因,却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至少有3种代表性观点:①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蚀变、交代成因(郭文魁,1957);②沉积矿胚层被燕山期岩浆活动叠加改造成因(常印佛等,1983;刘裕庆等,1984;黄华盛等,1985;温春齐等,1996);③海底喷流沉积成因(顾连兴等,1986;王文斌等,1994;何金祥等,1995)。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存在早期矿胚层(大部分为层状黄铁矿床)已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认识到其对燕山期岩浆活动形成大型铜矿床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对这些“矿胚层”究竟是否为海底喷流沉积成因仍存在较大争议,对它们的地质特征及空间展布形态缺乏明确的认识,这势必影响到进一步的找矿工作。近期在铜陵矿集区开展的蚀变-流体填图,以流体活动产物(热水环境沉积岩、蚀变岩和充填脉体等流体记录)所反映的流体性状为线索,对矿集区内多期流体活动形成的复杂流体记录面貌进行筛分和组合,由流体记录→流体单元→流体系统,逐步归纳并填绘出4套流体系统,即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燕山期火山流体系统及燕山晚期中低温热液流体系统(杨竹森等,2002;蒙义峰等,2003)。本文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以形成上石炭统底部块状黄铁矿层为特征的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进行研究,并总结其时空展布结构。 Ξ本文受国土资源部专项研究计划“大型矿集区深部精细结构与含矿信息”(编号:200101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40234051)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杨竹森,男,1964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从事矿床学、地球化学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4-04-30;改回日期: 2004-07-08。张绮玲编辑。

矿床2

砂页岩铜矿床(SST)是以砂岩,页岩等典型沉积岩的层状或层控矿床。 矿床特征为: ①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干旱、半干旱环境内沉积的陆相或浅海相砂质岩中,地层中有蒸发岩产出。 ②容矿与含矿岩石为碳质粘土岩、粉砂岩、砂岩、泥质岩、白云岩等,往往夹互红层和蒸发岩。 ③含矿层段可为一层或数层,矿体多为透镜状、似层状、脉状等。 ④常见矿物: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伴有白云石化、重晶石化、硅化、粘土化等。 ⑤矿石具微层条带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可见硫化物呈显微球粒结构。 ⑥矿石中硫同位素值为负值,与生物硫有关⑦矿床形成与成因:与地层、岩相、古地理关系密切,特别与蒸发岩层有一定成因联系,其成因模式与MVT铅锌矿床相类似 卡林型金矿床:沉积岩容矿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 ①大地构造位置: 活动大陆盆岭沉积环境(美国) 被动大陆边缘断陷盆地、裂谷盆地环境(中国)。 ②产于沉积岩系有利岩相岩性中,受地层控制明显,容矿岩石主要为碎屑岩、不纯碳酸盐岩和碳硅泥岩系,变质程度浅,以碎屑岩系为容矿岩的常具鲍玛层序韵律结构或浊积岩系特征,含矿岩石普遍含有碳质、铁质(硫铁)、钙质、白云质、硅质、泥质。 ③矿床直接受构造控制,既是直接的成矿动力,也是矿质沉淀的场所,属较典型的构造热液改造型后生热液矿床。滇黔贵区受控于穹窿、短轴背斜,特别是倾 没端和两翼压扭性断裂带、沿褶皱轴部的层间滑动带、岩性差异较大的层间断层陕甘川区主要控矿构造为区域性大断裂。秦岭区受控于初、中级韧性剪切带、 片理化带。 ④矿区范围内岩浆活动不发育,甚至缺少,岩浆作用与成矿无直接关系,有的区域有古热泉或现代热泉。在秦岭李坝、罗坝、金山、马泉围中川花岗岩产出。甘南坪定、拉尔玛、忠曲、大水、查布附近也有花岗岩闪长岩到闪长岩岩脉分布。滇黔贵三角区有人据航磁资料推测有隐伏岩体存在。 ⑤矿化以微细粒浸染状为主,围岩蚀变带较宽,但蚀变较弱,矿体与围岩渐变过渡。蚀变作用:去碳酸盐化硅化 ⑥矿床成矿元素组合较复杂:Au-As-Hg-Sb-Tl-Ba(卡林型), Au-As-Cu-Pb-Zn-Te-Bi(类卡林型)。⑦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含砷黄铁矿、毒砂,次为砷黝铜矿、辉锑矿、辰砂、白铁矿、磁黄铁矿、雄黄、雌黄。脉石矿物为:石英、铁白云石、方解石、重晶石、钠长石、绢云母、地开石等。 ⑧原生矿石中金呈不可见次显微金(含砷硫化物中),显微金和明金等(中晚期硫化物与石英等脉石矿物中)多种形式。

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时空结构模型

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时空结构模型个旧矿区以锡铜为主的多金属矿产开发历史悠久,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但前人大量的研究工作多注重花岗岩成矿理论及相关模式的建立,认为该区锡多金属矿床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成矿作用有关,成矿时间集中在燕山中晚期。本文主要从与花岗岩成矿相冲突的地质事实入手,系统研究和探讨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矿物学、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等,结合对个旧组地层、玄武岩及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区域地质综合分析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1、个旧地区为一北尔向的印支期裂陷槽(盆地),中-晚三叠世存在剧烈的裂陷活动,并可与北西侧的广南-邱北、麻栗坡-八布等裂陷槽(盆地)相连通,共同构成一个裂陷带。个旧组 (T2g)、法郎组(T2f)中碱性玄武岩、玄武质疑灰岩、含火山碎屑碳酸盐岩、硅质岩等的大量多层次产出,也反映本区为拉张裂陷的构造环境。 岩石产状和岩石化学等特征表明,区内个旧组中普遍产出的碱性玄武岩(T2g1β)为陆内拉张构造环境下的产物。 2、区域地层和个旧组实测剖面地层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区富Sn、Cu多金属的前寒武古老基底及寒武系、泥盆系等地层可为矿床形成提供一部分成矿物源;个旧组是矿床的主要赋矿岩系,但不是成矿物源的主要提供者。 3、不同类型矿床的对比研究证实,区内玄武岩中层状Sn、Cu(Zn)多金属矿体是火山沉积成因;而个旧组碳酸盐岩中层状锡石-硫化物型矿床应为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同生沉积特征;两者的成矿时代均为中三叠世个旧组同生沉积期,两种成矿作用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层状火山沉积型Cu(Sn)矿体和层状喷流热水沉积型Sn、Cu(Pb、Ag)矿体上往往叠加有与燕山期花岗岩成矿有关的不规则状、脉状Sn、W、Be、Cu、Pb、Ag矿体。 同沉积构造和地层是控制火山沉积成矿作用和喷流热水沉积作用发生以及层状矿(化)体的产出的关键因素。要形成大而富的矿床,则须具备早期为火山喷发或热水喷流中心、后期为花岗岩侵位中心的条件。 4、矿石、围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同生沉积型层纹条带状矿体与细(网)脉状、大脉状矿体具有同一的金属和硫铅来源,且主要来自深部。碱

矿床矿相学练习题

矿床矿相学练习题(桂工)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30 分) 1、玢岩铁矿是指()。 A:与中基性侵入岩有关的铁矿床; B:与中基性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铁矿床; C与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以铁为主的铁矿床; 正确答案:C 2、在热液矿床的围岩蚀变过程中,绢云母化是一种()蚀变。 A:高温热液;B:中低温热液;C:低温热液 正确答案:B 3、花岗伟晶岩脉的围岩主要是()。 A:中高级变质岩;B:花岗岩;C:花岗岩或变质岩;正确答案:C 4、在油、气形成过程中,初期生气阶段的温度是()。 A:小于65C;B:65C ?200C;C大于200C; 正确答案: A 5、对于矽卡岩矿床来说,最重要的控矿构造是()。 A:褶皱构造;B:接触带构造;C:断裂构造; 正确答案: B 6、形成蒸发沉积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在风化过程中()的元素。 A:难迁移;B易迁移;C:可迁移; 正确答案: B 7、沉积矿床是一种()。 A:同生矿床;B:后生矿床;C叠生矿床; 正确答案: A 8、沉积铁矿的矿物相带发育完整时,离岸最远的是()相带。 A:菱铁矿;B:黄铁矿;C:硅酸盐; 正确答案: B 9、湖北大冶铁山是()。 A:矽卡岩型铁矿床;B:风化型铁矿床;C: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正确答案: A 10、具有皱纹状、片麻状、鳞片状、眼球状等矿石构造组合,表明其成因为()A:岩浆作用形成;B:风化作用形成;C:变质作用形成;D:热液作用形成; 正确答案: C 11、金刚石矿床的成矿母岩是()。 A:凝灰石; B:角砾云母橄榄岩; C:石英闪长斑岩; 正确答案: B 12、灰岩变成大理岩的成矿方式是()。 A:重组合作用;B:交代作用;C:重结晶作用; 正确答案: C 13、矿体产于岩浆岩体的底部,与围岩渐变,矿石矿物为自型晶结构,围岩没有明显蚀变现象,该矿床属于()。

矿床学最后20题

矿床学最后20题 热液矿床:指含矿热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由充填和交代等成矿方式形成 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1、热液矿床的特点: (1).成矿热液多来源; (2).含矿热液成分复杂; (3).形成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一般在400。C以下,1.5-4.5Km; (4).构造控制作用极为明显; (5).成矿作用时间一般晚于围岩,为后生矿床; (6).成矿方式以充填和交代作用为主; (7).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以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及含氧盐为主;非金属矿物以含氧盐和石英为主; (8).矿床形成具有多期多阶段性,成矿过程复杂。 热液矿床的分类: 分类原则:简明扼要,首先考虑成矿地质环境,兼顾矿液来源,适当考虑温度、压力等条件。 据此将其分四类:侵入岩浆热液矿床;火山喷气热液矿床;地下水热液矿床;变质热液矿床。 2、热液矿床的主要特征? 1. 含矿热液的来源多样。深部的岩浆热液、火山-次火山的热液、海水热液、地下水热液、变质水热液、在长距离运移 过程中经混合而成的混合热液。 2. 含矿热液的成分复杂主要组份:水挥发组份:S、CO 、Cl、F、B,金属组份:Fe、Cu、Pb、Zn、Hg、Sb、Ag、Au、W、Sn、Mo、Co、Ni、Bi、U等多种。 3. 形成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矿床形成的温度:一般在400℃以下最高在500-600 ℃最低在50℃左右,矿床形成的深度:深-中深( 4.5-1.5km)浅到超浅(1.5km-近地表)。 4. 构造控矿作用极为显著,各种构造空隙既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又是成矿物质沉淀的场所。 5. 成矿时间一般晚于围岩,属后生矿床。 6. 成矿方式: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为主,矿体多呈脉状、网脉状、似层状、凸镜状等多种形态。矿石构造常呈栉状、对称带状、皮壳状、角砾状、晶洞状、浸染状及块状等。 7.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及含氧盐等为主非金属矿物:碳酸盐、硫酸盐、含水硅酸盐、石英等。多数热液矿床中(特别是各种脉状矿床)矿石的物质成分与围岩的基本物质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8. 矿床的形成过程的多期多阶段性,热液矿床的成矿过程往往是长期而复杂的,具明显的多期性和多阶段性。 9. 通常会伴随各种热液蚀变作用:硅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等。 10.常出现矿化蚀变的分带现象。带状分布是指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在矿床、矿体范围内在空间的变化规律。矿床分带、矿体分带、水平分带、垂直分带、正向分带、逆向分带。 3、热液矿床中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 ①大气降水或雨水:河水、湖水、地下水; ②海水:渗透到海底几km 深,被加热形成富含金属的成矿热液,通过对流在海底喷出(喷流沉积形成矿床); ③建造水:同生水,封存在沉积地层中的水,包括层间水和孔隙水; ④变质水:当升压和升温时,矿物中结构水就被排出,形成矿流体; ⑤岩浆水或初生水,从地幔演化而来的水 a.从熔体中分离出来的水,最主要的水源,岩浆热液体系不仅包括水,还有H2S、CO2、SO2、HCl、B、F、H2等挥发分,岩浆含水0.2-6.5%; b.火山喷气。热液的成分:除H2O外,F、Cl、Br、I、S、CO2、Na、K、Ca、Mg、Li、Rb、C及成矿元素。 4、.简述确定矿床形成时代的主要研究方法。 以层控矿床为例,矿床形成时代的研究方法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