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史

“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史
“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史

“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史

湖北省恩施高中陈恩谱

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梳理物理学史时,很多老师由于对物理学史的生疏,导致读不懂教材,进而给学生讲解这段历史时,也是糊里糊涂的,笔者就此问题作一简单澄清,希望对各位有用。

一、亚里士多德

他提出了物体基于“本性”的“自然运动”和在外在作用(推、拉、提、举)下违逆物体本性的“受迫运动”概念。依其本性不同,他将物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地面上的物体,其本性是“好逸恶劳”,其自然运动是静止;一类是空中的物体,其本性是“回到家乡”——重的物体家在大地,轻的物体家在天上,其自然运动是重落轻升;一类是天体,其本性是神圣的,其自然运动就是最完美的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物体要违逆本性做受迫运动,必须要外在作用来维持。——这就是高中课本中所说的: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否则它就会停下来。

但其实,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提出科学的“力”的概念,他使用的是推、拉、提、举等具体的人格化的词。

二、伽利略

伽利略敏锐的把握住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地面物体运动的错误之处是在于亚里士多德没有注意摩擦的影响。伽利略通过单斜面实验和双斜面实验指出,地面上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物体受到了摩擦;如果没有摩擦等作用,地面上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伽利略为了解释物体一直运动下去的原因,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伽利略指出,基于惯性,地面上的物体的“自然运动”是匀速运动。

特别提醒,伽利略也没有提出“力”的概念,他用的是摩擦。但是,他第一次提出了“惯性”的概念。另一方面,伽利略通过落体运动的研究,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错误——空中的物体并不是重落轻升,而是下落一样快,伽利略借此实验提出了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指出所有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之所以重落轻升,是因为空气的作用。

三、笛卡尔

伽利略是意大利人,笛卡尔是法国人,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家,笛卡尔是集大成的哲学家。笛卡尔了解同时代的伽利略的工作,他用他哲学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伽利略工作的伟大意义,并对伽利略的结论进行了哲学式的推广: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相同的本性——惯性,自然界一切物体基于惯性的自然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笛卡尔把这一原则称之为他的自然哲学的第一定律,他认为第一定律是新物理学的基础。

可以说,是伽利略打开了新物理学的大门,是笛卡尔开创了新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在此也要指出,笛卡尔也没有建立科学的力的概念。笛卡尔为物理学建立了一个描述运动多少的守恒量——动量mv。

四、牛顿

牛顿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用他欧氏几何的理论建构精神,建立起了他的运动定律体系;他建立的牛顿第一定律,巩固了笛卡尔关于自然界一切物体本性和自然运动的认知,并进一步创造了科学的“力”的概念——使物体违逆自然本性做变速运动(受迫运动)的原因,叫做力,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牛顿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力的概念,并以第二定律的形式,定量的给出了力的大小的定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从而为新物理学奠定了坚实而便捷的理论分析基础。

当然,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定量的定义了力的大小,但是这两个定律却没有揭示力的来源与本性,牛顿进一步建立了力的本性中的最通用原则——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牛顿第三定律。牛顿据此研究了天体的运动,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利用第二、第三定律,牛顿得出了物理学史上第一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的决定式,指出了质量作为力的一个来源的事实。

开普勒的贡献是打破了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神话,牛顿的贡献是将天上地下的物体统一了起来,它们本性一样,自然运动一样,受迫运动的规律也是一样的,宇宙万物都在牛顿运动定律的统治下运动。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4.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A.预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及惯性现象。 2、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二、预习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除非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 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_________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物体的这种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性质.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总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

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录)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 / 高一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1节 [课前预习] 1.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雅里斯多德 伽利略 笛卡儿 注意: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建立在____基础之上,经过____,抓住____,忽略____,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问题:

(1)“迫使”说明了____ (2)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____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又叫_____定律。 问题: (1)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a.惯性定律是物体____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b.惯性是物体的_____,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 (3)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乘客会_____,为什么? 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乘客会____,为什么? [典型例题] 1.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b.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旦运动起来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 c.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由真实实验推广到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体会分析归纳、推理总结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推小车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观察到一些现象:我们推车时,给车施加推力,车就运动,而且推力越大车运动越快;不给车推力,车就停止。 出示图片:运动的汽车 但有时我们又观察到:让车达到一定速度后,即使不再给车施力,车还会运动。那么力和运动有关系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历史回顾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观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在探究运动原因的“侦探小说”里,这正是由明显的线索引出错误判断的案例,而且这个“错案”维持了很久。

2.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出示图片:伽利略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出示图片:现代人所做伽利略斜面实验的频闪照片。 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 出示动画:伽利略理想实验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角减小,小球仍将到达原来的高度,但是运动的距离更长。 当斜面最终变为水平面时,小球要到达原有高度将永远运动下去。 这个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思考讨论:为什么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 第一:阻力不可能完全消除;第二:斜面也不可能做得无限长。所以,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 说明:虽然这个实验无法实现,但是,伽利略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推理的方法,帮助我们找到了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的方法。 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也研究了这个问题。 出示图片:法国科学家笛卡儿 他认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针对练习: 1.关于伽利略理想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完全是理想的,没有事实为基础的。 B.是以可靠事实为基础的,经科学抽象,深刻反映自然规律的。 C.没有事实为基础,只是理想推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三)牛顿第一定律 在伽利略和笛卡儿工作的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最新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 (1)“一切”说明该定律具有普遍性,即不论固体、液体,还有气体都适用,没有特例。(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包含两层意思:①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但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②该物体所受的合力为0,此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外力。 (3)“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实质: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应用了理想实验法或叫科学推理法,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探究时应注意三点: (1)实验时,用统一滑块,同一斜面,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以保证小车滑到水平面上时初速度相同。 (2)实验时,通过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而初速度相同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其速度减小的越慢,运动距离越长。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本实验探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的设计思路为:让初速度相同的小车在粗糙程度逐渐减少的水平面上运动,比较小车运动的距离,再进一步推理得到小车不受力时会怎样运动。 例题:水平面上正在越滚越慢的足球,眼看就要停下来,如果此时足球失去所有的外力作用,那么() A、足球将越滚越慢并很快停下来 B、立即停下来 C、不会停下来,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你女女女女运动状态 D、无法判断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说明:

(完整版)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必修一 4.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A.预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及惯性现象。 2、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二、预习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除非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_________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物体的这种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性质.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总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

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 一、力学: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 ①1638年,伽利略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研究了抛体运动,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②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评价: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标志着物理学的开端。 (在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是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成功地设计了理想斜面实验,理想实验是实际实验的延伸,而不是实际的实验,是建立在实际事实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科学推断。) 奥托··格里克(德国马德堡市长) ①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①提出胡克定律: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笛卡儿(法国物理学家)①根据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①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结论归纳为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 ①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微小形变放大思想)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①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①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二、电磁学:

“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史

“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史 湖北省恩施高中陈恩谱 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梳理物理学史时,很多老师由于对物理学史的生疏,导致读不懂教材,进而给学生讲解这段历史时,也是糊里糊涂的,笔者就此问题作一简单澄清,希望对各位有用。 一、亚里士多德 他提出了物体基于“本性”的“自然运动”和在外在作用(推、拉、提、举)下违逆物体本性的“受迫运动”概念。依其本性不同,他将物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地面上的物体,其本性是“好逸恶劳”,其自然运动是静止;一类是空中的物体,其本性是“回到家乡”——重的物体家在大地,轻的物体家在天上,其自然运动是重落轻升;一类是天体,其本性是神圣的,其自然运动就是最完美的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物体要违逆本性做受迫运动,必须要外在作用来维持。——这就是高中课本中所说的: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否则它就会停下来。 但其实,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提出科学的“力”的概念,他使用的是推、拉、提、举等具体的人格化的词。 二、伽利略 伽利略敏锐的把握住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地面物体运动的错误之处是在于亚里士多德没有注意摩擦的影响。伽利略通过单斜面实验和双斜面实验指出,地面上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物体受到了摩擦;如果没有摩擦等作用,地面上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伽利略为了解释物体一直运动下去的原因,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伽利略指出,基于惯性,地面上的物体的“自然运动”是匀速运动。 特别提醒,伽利略也没有提出“力”的概念,他用的是摩擦。但是,他第一次提出了“惯性”的概念。另一方面,伽利略通过落体运动的研究,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错误——空中的物体并不是重落轻升,而是下落一样快,伽利略借此实验提出了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指出所有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之所以重落轻升,是因为空气的作用。 三、笛卡尔 伽利略是意大利人,笛卡尔是法国人,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家,笛卡尔是集大成的哲学家。笛卡尔了解同时代的伽利略的工作,他用他哲学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伽利略工作的伟大意义,并对伽利略的结论进行了哲学式的推广: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相同的本性——惯性,自然界一切物体基于惯性的自然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笛卡尔把这一原则称之为他的自然哲学的第一定律,他认为第一定律是新物理学的基础。 可以说,是伽利略打开了新物理学的大门,是笛卡尔开创了新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在此也要指出,笛卡尔也没有建立科学的力的概念。笛卡尔为物理学建立了一个描述运动多少的守恒量——动量mv。 四、牛顿

(完整版)初二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练习题

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练习题 1、关于伽利略理想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C ) A.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假想的,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B.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在可靠的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思维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科学推 理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C.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有利地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D.现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已不再是理想实验,是可以做出的实验了 2、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 B ) A.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B.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错误的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关于力与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力任何外力作用 B.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BD )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 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据有惯性 C.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要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5、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人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绑到时有惯性 B.物体不受外力时有惯性,受到外力后惯性被克服掉了,运动状态才发生变化 C.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因为速度越大的物体越不容易停下来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6、某人用力推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是小车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指向运动,可见( CD )

中招物理:常考物理学史

中招物理:常考物理学史 物理学就像一条奔腾的黄河,波澜壮阔,源远流长,它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物理概念和定律,还有了解它的历史发展,并且在中招物理考试中也经常会遇见物理学史的考查。下面给大家对初中物理学史进行一下总结。 在动力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分别是——牛顿和伽利略。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推理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理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然后是牛顿,我们在初中物理中主要学习了他的两大贡献,第一个是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还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第二个是牛顿在光学上的贡献:牛顿通过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实验,证明了光的色散。 在压强与浮力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是——托里拆利和阿基米德。首先是托里拆利通过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测量出一个标准大气压,这一个要和马德堡半球实验进行区分,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然后是阿基米德,他提出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同时阿基米德还提出了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然后就有了他那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在电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两个人物是——欧姆和焦耳。欧姆通过实验得到了欧姆定理: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电阻大小成反比。焦耳提出了焦耳定律: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平方成正比,与电阻和通电时间也成正比。 最后是在电磁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任务——奥斯特、安培和法拉第。奥斯特通过小磁针在通电导线下方发生偏转的实验,证明了电生磁: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

最新整理初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初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

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1. 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Newton's first law" said less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说课稿心舞睛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3)、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4)、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练习题和答案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以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力是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从______变为运动或从______变为静止,物体速度的______或______发生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______. 4.当汽车突然起动的时候,由于乘客具有______,他会向跟车行______的方向倾倒;向北行驶的汽车突然向西拐弯时,车上的乘客会向______倾倒. 5.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轰炸机,要击中地面目标,应在______投弹.(填“目标正上方”或“到达目标上方前”) 6.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的阻力大小______汽车的牵引力. 7.用钢丝绳系上一个重为500 N的物体,当钢丝绳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绳对物体的拉力是______N,当钢丝绳拉着物体静止时,绳对物体的拉力是______N,当钢丝绳拉着物体以2 m/s的速度匀速下降时,绳对物体的拉力是______N. 8.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物体,受到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 9.重104N的车厢,在103N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厢受到的阻力是______N;若将拉力增大,则车厢速度将______;若拉力减小,则车厢速度将______. 二、选择题 10.正在运动着的物体,如果它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立即停下来 B.先慢下来,然后再停下来 C.改变运动方向 D.沿原来的运动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11.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 C.物体惯性的大小与运动状态有关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公开课教案

安庆蓝天实验学校中学物理汇报课教案 汇报人:操瑞祥 总课题:第八章运动和力总课时:6课时第1课时 课题: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能力目标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教材16页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教材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通过flash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注: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注:说明“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异同。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详解

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详解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介绍 牛顿第一定律有两种表达方式,分别如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2)当一个质点距离其他质点足够远时,这个质点就作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 第一种表达方式较普遍,第二种表达方式在爱因斯坦和吴大猷的著作中曾经被提到,两种表达方式等价。 由于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注: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对所有的参考系都适用。在高中物理研究范围内,大部分情况下牛顿定律都使用。能使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参考系被称为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两个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两个问题: (1)它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并不是需要力来维持,只有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时,才需要力的作用。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得出力的定性英文名称:Newton 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表述和我们常用的F合=ma不同。我们常用的公式,严格来说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型式。 特别要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第三句表述。因为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它们的

关系除了数量大小的关系外,还有方向之间的关系。 明确力和加速度方向,也是正确列出方程的重要环节。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刚学习这里的时候,规定出研究的正方向。 牛顿第二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了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定量关系。加速度是联系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或纽带)。 力的单位的由来 我们现在来看这个公式,觉得很简单;但是物理学家们得到这个公式,太不容易了。 为什么?因为当时连力的清晰的定义都没有,更别说力的单位了。 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中,并没有提到正比、反比中的比例系数。 不知道在看牛顿第二定律内容时,有几个同学注意到了,我们上面写的表达式没有写比例系数k,写的是a=F/m;即取的比例系数为最基本的自然数:1;严格来说,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是:a=k*(F/m); 当时的“力的大小”,只能用一升水的力(指的是一千克的重力)、两升水的力来定性地做描述。 在得到a=k*(F/m)公式后,物理学家们就人为取k=1,这样便从(F=k*ma=ma)中得到了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千克*米/二次方秒。 一牛顿的力,刚好能够让一千克的物体获得一米每秒的加速度。 前面提到的“一牛顿的力”,正是为了纪念牛顿,才将其名字作为力的单位的。力的单位简称牛,符号是N;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验证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高中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有难度的实验。下面高中物理网为同学们做一个详解。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分析 1、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平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

0105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复习学案

高一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复习学案 【知识点1】牛顿第一定律:填写并记忆 1、物理学史 ①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是在推或拉的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没有外力,物体就会停止。 ②伽利略:如果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实验验证:理想斜面实验 ③笛卡尔: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 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2、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物体不受外力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指出了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即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惯性。 (3)惯性 ①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_______ 状态或_____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②惯性的性质: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是物体的_______ ,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 受力情况无关. ③惯性的量度:_______ 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反馈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直接验证的 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D、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反馈2】下列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不会运动,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体现 B、物体受力越大,运动得越快,这是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C、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则速度一定为零;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则其速度也一定不为零 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最大时,速度却可以为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而速度却可以最 大 【反馈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掷出的铅球速度不大,所以其惯性很小,可以用手去接 B、用力打出的乒乓球速度很大,因此其惯性很大,不能用手去接 C、相同的两辆车,速度大的比速度小的难以停下,是因为速度大的车惯性大 D、相同的两辆车,速度大的比速度小的难以停下,是因为速度大的车状态变化大 【知识点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看书 1、实验原理 (1)采用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对象有两个以上的参量发生牵连变化时,我们设法控制某些参 量使之不变,而研究其中两个参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的方法。 (2)要测量的物理量:小车与其上砝码的总质量M——天平。 小车受的拉力F——用天平测出砂桶和沙子的质量m,由F ≈mg算出。 小车的加速度a——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算出。 2、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远离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板,反复移动木板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以保持匀速运动状态,这时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恰好与小车所受的重力在斜面方向上的分力平衡。 (2)保证重物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3)改变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或尽量远离带滑轮的一端),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应按住小车。 (4)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量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 (5)安装器材时,要调整滑轮的高度,使拴小车的细绳与导轨平行。 【反馈4】在作用力一定,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以下做法错误的是:()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装砂的小桶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D.求小车加速度时,可用天平测出装砂小桶(或砝码)质量M′以及小车的质量M,直接用公式a=/ M M g求出. 【反馈5】做“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必要步骤有: A.将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个质量相等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长木板上。 B.打开夹子,让两辆小车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小车走过一段距离后,夹上夹子,让它们同时停下来。用刻度尺测出两辆小车在这一段相同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大小。 C.分析所得到的两辆质量相等的小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大小与小车所受的水平拉力的大小的关系,从而得到质量相等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作用力大小的关系。D.在小车的后端也分别系上细绳,用一只夹子夹住这两跟细绳。 E.在小车的前端各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内分别放着数目不等的砝码,使砝码盘和盘内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车上砝码的总质量,分别用天平测出两个砝码盘和盘内砝码的总质量。 上述实验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反馈6】实验可以利用沙与沙桶代替砝码及砝码盘.右图为实验装置图,在所示状态下,开始做实验,请指出该同学在装置和操作中的主要错误。

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阅读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一到二章我们学习了怎么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但没有进一步讨论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那么,要知道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 只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 教师: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是很重要的,例如设计各种机器、控制交通工具的速度、研究天体的运动、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等等都离不开动力学知识。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的科学家牛顿,牛顿提出的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第四章我们将要学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 教师:同学们在骑车上学过程中,是怎样是自行车加速的?又是怎样使自行车减速的? 学生:用力踩脚踏板时可使自行车加速,刹车可使自行车减速。 教师:用力踩脚踏板时,实质是通过链条传动给车轮施加了动力的作用,那么刹车是车子减速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学生:刹车时的实质是通过橡皮对轮子施加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常识可知:要使物体加速则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同样要使物体减速也要对其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物体的运动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二)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我们来回顾下动力学的发展史 教师: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物体的受力及其运动关系的研究,但由于受生活中错误经验的影响,一直到伽利略时代才对其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文的前7段内容,阅读过程中注意下列问题。 教师:投影问题:1、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上有哪些代表人物? 2、他们各自的观点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 教师活动:检查阅读情况 教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学生: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 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车、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 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媒体】 学生:小车、木块、斜面、木板、毛巾、棉布、烧杯、水、纸条、滑板车、 教师:惯性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设计】

通过滑板车运动我们知道运动和力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节我们就开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师生讨论后,归纳方案如下: 用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后滑下(为了让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在两种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上滑行。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惯性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优点: 1、用滑板车运动“小游戏”引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探究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论证、交流评估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又一次熟悉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了各种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理论推理法等科学方法的掌握。通过渗透物理学史,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观看“杨利伟在太空吃月饼”视频,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使抽象的问题更直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