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葛剑雄老师统计的中国历史实际统一时间为九百五十二年,占中国历史(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算起【公元前841年】,到2018年结束)的33.29%。中国最大的统一疆域是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实现的,维持至至1840年,持续时间为八十一年,占中国历史(同上)的2.83%。

公元5世纪,高句丽由丸都城(今吉林吉安市)迁都平壤,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906年交州土豪曲承美驱逐唐朝地方官,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开始独立于中原王朝,尽管之后的五代南汉以及大明曾恢复对交州的统治,但时间过短,均被当地人逐走。越南自九世纪初开始逐步成为独立于

中原王朝的政权。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治状态,经过了一两千年的发展,到此时建立了以中原为中心、华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自治政权。

此后有九百多年的时间,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的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政权;但自治政权始终存在。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在1759年实现的,持续了八十一年。

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对中原王朝而言,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但在元朝之前分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元朝以后则基本上是统一的。

这本书里提到,统治者会通过移民实边和内聚移民等方式对新扩张的土地进行占有或舍弃,移民有助于民族融合。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能同时统治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只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最高统治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比如汉人的皇帝,游牧民族的可汗,政教合一地区的或佛或菩萨转世,这些身份有利于他们对不同地区的整合。

★行政制度的种类:

①郡(国)、县(侯国、邑、道)制,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②初郡(用于南方和西南新开发地区):两项特殊政策:一、无赋税,全部或部分免除百姓应负担的赋税。二、“因其故俗”,即保持当地原来的传统统治和风俗习惯。不过东汉后就未再见到相关记录。

③郡县和部族混合制,主要实行于西南夷地区。

④都护制,西域地区监督性质的行政单位。

(1)道、州(郡)、县正式行政区。

(2)羁縻都督府、州、县。主要设置于南方、西南、西北和北方少数

民族地区。一般由都督府、都护府和道管辖,形式上与内地无异,实际上大多是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性质的单位,不征收赋税,要交土特产或部分服劳役。

(3)都护府,从汉制发展而来。但有所不同。唐代安东、单于和安北

三个都护府没有实际辖区或期初有后失去;安西、北庭不再只是监护,而是更直接的管辖,但安西都护府的西部不同,只能说是大唐的势力范围。安南都护府是正式的行政区,也管辖一部分羁縻州县。

(4)边州都督府,置于少数民族地区,起监护作用,监护羁縻都督府、

州,州以下不在置羁縻县,而用部落名。

1.行省、路、府、州、县正式政区。

2.土司制度,承担规定的贡赋和征发,是羁縻州县的发展。

3.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境内的部族自治

4.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

1)隶属于二京(南北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省)的府、州、县。

这是主要的和正式的行政区

2)隶属于西南各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土司。更加制度化。

3)都司卫所制,原本是军事机构,后在一些没有设立正式州县的地

区行施行政权。

4)西藏地区,政教合一。明初设置乌思藏、朵甘二都司,后有所削

弱。

(一)十八省所辖的府、州、县、厅正式行政区。

(二)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制度。雍正时陆续改土归流,但民国时仍有遗留。

(三)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五将军辖区。

(四)内蒙古六旗、西套蒙古、察哈尔等实行盟旗制,由中央理藩院直辖。

(五)西宁办事大臣所辖青海地区分盟旗制和土司制

(六)西藏办事大臣。涉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由大臣系统办理;内部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大臣制度不加干涉。

由此可以看到一国两制或多制在中国历史中即可找到根源。

百姓希望和平,轻赋,不在乎是统一还是分裂;市民为生存会对统一有所期待,高于农民,手工业者需要统一,方便买卖;活跃的知识分子则对分裂与统一有明确的观点。

吏的神通广大来源于官与吏、统与治的分离。

统一政权有其弊端,分裂政权有其贡献。

长期的分裂割据使中华民族文化在牧业民族的三次南下中得以保存。

昔日天下的历史完全证明: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而是政治制度,或者说是用什么制度来实现统一,如何统一,统一到什么程度。同样,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能造成的,而是冲击削弱了旧制度的结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制度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

宋朝是不是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

宋朝是不是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 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一个朝代的封建统治集团取得政权后走向腐败,这几乎是共同的, 甚至已经形成的一条规律。那么? 历代王朝都不会容忍官僚集团贪污腐化,因为官场腐败会腐蚀整个统治阶层的权力基础。但今人一直有个成见:以为古代政府反腐败,只靠人治的手段,而未能够建立严密的 制度。其实,任何一个享国超过二三百的王朝,如果没有建立一套有效控制腐败的制度, 又如何可能维持这么长久的统治? 在今年春天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作家二月河说,“有人主张高薪养廉,我 不同意,历史上工资最高的时候是宋朝,‘公务员工资’是汉代的6倍,清代的10倍, 但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我赞同“高薪未必养廉”的观点,都若说“宋朝是 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那确实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因为,如果说到腐败的严重性,无疑以“政由贿成”即系统性、制度性的腐败的晚清为最。清末官场之腐败、吏治之 溃败,让当时的一名体制内官员——云南学政叶尔恺也感叹清王朝已丧尽合法性,不亡无 天理。 宋代当然也产生过一些大贪官,但毕竟并未形成系统性、制度性的腐败。从制度安排 的角度来说,宋代建立的反腐败机制还是非常周密的。比如在控制公款吃喝方面,宋朝创 立了“公用钱”制度,即由财政拨给地方官一笔“公用钱”,类似用于公务接待的特别费。换言之,宋朝承认公务接待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但长官也不能乱花公用钱,必须用于公务 接待,公款招待必须按照法定的规格、标准,使用时也需要副职副署,且计入公账。若公 务接待违反了法定标准,即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 同时,宋政府又设立“券食”制。凡官员出差公干、下基层考察,均由政府发给“券食”,凭券供给饮食。什么职务的官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发给“券食”,按什么标准发放,政府都有非常细致的立法作出规定。“券食”的费用到年终由各州的常平主管官统一 结算,上报户部审计,如果发现“有过数取予及违戾者,并重置典宪”,即超标、违规的 公费接待,以重典处置。 对于任何政府来说,完全取消公务接待是不切实际的,当然也是断不可行的。关键是 如何遏制不必要的公款吃喝。宋代创立的“公用钱”与“券食”制,看起来很有现代性。 换言之,这是现代国家完全可以拷贝、施行的制度。 今天的人还特别爱引用英国阿克顿勋爵的一句话,来说明腐败产生的机制:“权力导 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其实阿克顿所说的道理,我相信宋朝的制度创建者也 是明白的,因为宋朝的一切制度设计,均遵循一个原则:“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换成 现在的说法,便是通过分权与制衡,防止出现绝对权力。宋人吕祖谦描述过宋朝的权力制 衡机制:“大臣权任太重,恐其不能无私,则有给舍以出纳焉,有台谏以纠正焉,有侍从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Ⅰ.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 铁器等。 Ⅱ.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②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中国传给铁器、铜器、丝帛等。Ⅲ.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牛、珍珠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Ⅳ.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张骞使西域后,汉与西域联系渐频,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入中国。③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西至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Ⅴ.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丝绸,大获其利。 Ⅵ.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②后大秦经海上间接地与汉进行丝绸贸易。《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166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 ②政策:汉 的对外政策。 ③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通。 ④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 Ⅰ.隋唐对外交通发达。陆路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多国。 海路自登州、扬州出,东到韩国、日本;自广州出,西至波斯湾。 Ⅱ①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往来频繁,来唐留学生以新罗人为多,如崔致远。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馆”“新罗坊”。②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③新罗人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术。新罗受唐文化影响很大。 Ⅲ.①隋时,中日互使。自贞观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归国的人策动了大化改新,多法唐制。都城建造,效仿长安。学校教授儒学。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③对中日交往贡献突出者,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鉴真。Ⅳ.①隋唐时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互使,交换土特产品。炀帝曾遣使马来半岛。唐中期骠国王子携歌舞团来唐。②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贞观时,天竺遣使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③对中印交往贡献突出者,有唐玄奘、义净。 Ⅴ.①隋唐时,中亚一些国家频繁来使,带来名马、异药等。②隋时已和波斯互使;唐时波斯受大食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波斯商人在中国设“波斯店”。③唐高宗时大食始与中国通使,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也在唐时传到大食。④唐和东罗马(拂菻)通使,其医术、杂技传入中国,中国的大量丝绸、瓷器运往欧洲。⑤史载唐朝和非洲也有往来。唐人杜环到过非洲。索马里使者于高宗时来中国。非洲出土过当时中国的陶瓷残片。★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隋唐经济繁荣, ②政策: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a.欢迎外人来华; 出访;c.尊重外人生活习俗; 待他国。 ③交通:对外交通四通八达, 步。 ④文化:隋唐时科技文化居世界领先水平,对外吸引力大。 ★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意义: ①促进了隋唐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安介生)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2014年11月26日07:59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安介生中华学术发展历来有批判继承、“以复古为创新”的独特方式与路径。尽管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与排斥,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一批中国现代学者依然坚守在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阵地上,并努力将中国固有的学术研究体系与现代西方优秀学术成果相互参照,奋发努力,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中国学术赢得了尊严。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就是这样一种发展典范,其发展经验对于今天“国学”振兴及相关学科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首先,响应时代需求,经世致用,以振兴学术为救国图存之重要手段,成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关键性的推动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们都是怀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心与责任感投身于学术工作的。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轫,始于20世纪前期中华民族严峻的生存危机。众所公认,以顾颉刚、谭其骧等人为核心创办的《禹贡》半月刊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该刊“发刊词”中,顾颉刚等人道出了创刊主旨:“……这数十年中,我们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真够受了,因此,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不必说别的,试看我们的东邻蓄意侵略我们,造了‘本部’一名来称呼我们的十八省,暗示我们边陲之地不是原有的……而一般学历史的人,往往不知《禹贡》九州、汉十三部为何物,唐十道、宋十五路又是什么。这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极端的耻辱!在这种现象之下,我们还配讲什么文化史、宗教史;又配讲什么经济史、社会史;更配讲什么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这些言语,就是放在今日,也颇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 在国势危难之际,这些学者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直白地反对“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并身体力行,切实提出了一些具体研究工作任务,致力于基础性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如编撰《中国地理沿革史》,编绘《中国地理沿革图》,编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以及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等。之后数十年,一批批研究者不忘当初的承诺与期许,为完成这些学术重任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事业的闪光点。其中,谭其骧主编的、由众多学者共同编绘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出版后,获得极高的赞誉,

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20大历史事件

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20大历史事件 1.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西周被蛮族所灭 2.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文化大革命”。从公元前213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即为所谓的“坑儒”。 3.最软弱的王朝结局:公元316年西晋悲惨地灭亡 4.王朝的丧钟:公元612年隋军远征高丽的惨败 5.靖康之难:“南京大屠杀”的翻版,1127年4月20日,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随后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一行人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人沿郑州北行,其中还有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等北返。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金人在开封犯下的暴行,堪称又一次“南京大屠杀”的翻版。 6.第一次被外族统治:1279年南宋灭亡,1279年3月19日,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在广东崖山被蒙古军队包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自杀。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自杀。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南宋的抵抗势力宣告瓦解。 7.领导人被俘的最大耻辱: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 8.辫子引发的血案:公元1645年清军血洗扬州 9.近代耻辱的开端: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 10.

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公元前21世纪,启继承父亲禹的皇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汤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 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四年之战 丝绸之路:汉武帝两次差使张骞出使西域 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时期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称帝:690 文成公主进藏:嫁给松赞干布(吐蕃) 陈桥兵变:北宋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定都东京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 红军起义:朱元璋(’明太祖)应天称帝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为了巩固清朝统治 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南京就职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召开建立中国共产党1922年中国二大召开 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标志全面爆发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45.8.15 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 1946. 内战爆发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 外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文艺复兴:14世纪意大利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 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杰斐逊《独立宣言》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并建立联邦政府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巴黎人民-----巴士底狱 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谋杀事件德国投降,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德国袭击波兰德国投降标志欧洲战争结束日本投降标志大战结束 联合国的建立美国旧金山《联合国宪章》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1、系统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2、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和重要史实; 3、归纳古代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外传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4、分析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等对外关系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国际影响,理解古代对外关系由开放到闭关的历史趋势及原因; 5、重点掌握秦汉、隋唐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交往关系的基本史实。 ★知识整合: 二、古代对外关系的内容特征分类 1、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A汉武帝时,日本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B东汉光武帝时,“汉委奴国王”金印;C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②隋唐时期: A遣唐使;B贸易往来频繁;C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D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③明清时期: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C戚继光抗倭,1565

年肃清倭患;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A秦汉之际,燕、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B三韩多次派人赴汉,觐见光武帝;C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D贸易:朝鲜输入檀弓、果下马;中国输出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 ②隋唐时期 A往来:唐朝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志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B交流:新罗从唐朝引入茶叶、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艺等;C新罗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3)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2、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①两汉时期 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隋唐时期 A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B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C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D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 3、古代与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各地到关系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非洲。③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以后。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对需求。②条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现在的启示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现在的启示 老师的中国文化对我很有启示意义,通过此课程让我认识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转化、变迁,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糟粕更有了深刻理解与认识。使我认识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国文化只是历史上文化历史上的一部分,精彩的一部分;而更多地负面的历史被许多人所遗忘,所抛弃,或者不愿意被承认。(以前只以为国外不承认历史,却忘记了自己。)通过学习此课程使我对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这是我的最大收获,对改变我的意识形态起到了很大作用,让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对现在有很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这其中给我的启示意义最大的是强盛的国家必须有统一、开放的文化;但是一时强盛的文化却换不来强大统一的国家。这其中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千多年前华人引以为豪的唐朝和五代乱世之后的宋朝。前者在唐太宗的统治下确立了“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的治国思想。通过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实现了文化的繁荣,这其中最表层的体现就是唐代文化名人特别众多,而且从初唐到后唐不曾间断,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的杜甫并且有了“李杜诗篇万古传”的美谈。在此期间重视文教、修文兴学的思想代代相传,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不仅给帝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唐王朝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惠及友邦,给周边国家及部族培育了许多英才,促进了那里社会的发展,强了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友好来往,形成了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长安作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矗立了那么久的原因所在。 后者宋代经济发达,文化辉煌,农业飞跃,政治相对开明。那么为什么同样重视文化的宋代却走了另一条路,不仅国家算不上强盛,而且饱受战火洗礼,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原因就如老师讲到的是因为军事因素,而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人才任用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从而造成了此后宫廷的奸臣当道,党政频发,从而加速了宋王朝的灭亡。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不够统一。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国家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要由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倡导同意、开放的文化。当然这里的开放指的不是现在社会里低俗,有伤风化的弊病。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几个贪官是谁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几个贪官是谁?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几个贪官,是西晋的石崇、北魏的元琛和清代的和珅。 石崇王恺比富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功劳巨大,因此生活荒淫、花天酒地,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他手下的大小官员们更是吃喝玩乐、无所顾忌。 在晋朝的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个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常侍石崇。羊琇、王恺都是外戚,他们的权势比石崇来得大,但是在豪富方面却比不上石崇。 《世说新语·汰侈》中对当时达官显贵穷枉奢侈的描绘,足以令当今的暴发户们瞠目结舌,最著名的莫过于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石崇在首都洛阳建造了豪华庄园,仅妻子就有100多个,每人头上和手上金尤闪烁,王恺是骨武帝司马炎的舅父,靠与皇帝的裙带关系贪污受贿成了超级富豪。两人互不服气,各显神通,公开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涮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在40里的路段上用绸缎作屏风,石崇就把50里道路围成锦绣长廊;王恺用花椒面泥房子,石崇就用赤石脂作涂料…… 石崇的钱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这许多钱是哪儿来的呢? 原来石崇曾任过几年荆州刺史。荆州是个大城市,又是水陆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很多,石崇在荆州当了几年的刺史,在这期间,他除了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之外,还干过肮脏的抢劫勾当。还纵容手下抢劫财物,强取豪夺。有些外国的使臣或商人经过荆州地面,石崇就派部下敲诈勒索,甚至像江洋大盗一样,公开杀人劫货。这样,他就掠夺了无数的钱财、珠宝,成了当时最大的富豪。为了炫耀自己的豪富,石崇特地派人到全国各地采集珍贵的异花奇草,在住宅的边上造起了一个有鲜花簇拥着的金谷园,园里又造起了一座精致的绿珠楼,里面有他用五斗珍珠买来的歌女。石崇的一个朋友,叫刘实,有一次去拜访石崇,突然感觉肚子痛,连忙去上厕所,一进厕所,见里面有一只大床,挂着漂亮的纱帐,铺着华丽的垫子。两个侍女各立一旁,手里拿着香囊。刘实连忙退出来,连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小心进了你的卧室。”石崇听了,哈哈大笑道:“你进去的正是厕所啊。”而王恺则仗着自已是皇帝的亲戚,更是搜刮民财,作威作福。因此获得财产无数,成了洛阳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富户。 石崇到了洛阳,一听说王恺的豪富很出名,有心跟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洗刷锅子用饴糖水,就命令他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饭菜,还用香料来粉刷墙壁,压过王恺。 王恺岂肯认输,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在家门口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珍贵的细紫丝线编织成屏障。谁要上王恺家,都要经过这足足有四十里长的紫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设,把洛阳城轰动了。 石崇听说后,成心压倒王恺。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他便命人在家门前的大路两旁,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长五十里屏障,比王恺的屏障更长,更豪华。人们要上石崇家,就必须走过这道长长的锦缎做的屏栏。这件事一传开人家都说石崇家比王恺家阔气。 王恺又输了一着,这才知道厉害。但是他还不甘心罢休,只得向他的外甥晋武帝请求帮忙。晋武帝听说舅舅在与石崇比富,觉得这样的比赛挺有趣,就派人把宫里收藏的一株珍贵的两尺多高的珊瑚树抬了出来,那珊瑚红中带粉、晶莹透亮、枝条匀称、棱角分明,是珊瑚中的上品。晋武帝把它赐给王恺,好让王恺在众人面前夸耀一番,大大地出出风头。 有了皇帝帮忙,又讨得救兵,王恺比阔气的劲头更大了。得了珊瑚树后,如获至宝,连忙发出请帖,特地请石崇和一批文武官员到家里吃饭。 宴席上,王恺故作神秘地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宝贝,平时不轻易让人观看,今日乘大家高兴,有意让大家观赏一下,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大家当然都想看一看,都问是什么宝贝。酒醉饭饱后,王恺才得意地对大家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珊瑚,请大家观赏一番怎么样?”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 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 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 (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 (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 (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 (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 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 (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 (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 六、对外交流影响: 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 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 七、对外交流的途径: (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 (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 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 (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 (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 (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 (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 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 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 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 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 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 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

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 启示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我国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摘要:我国古代科技文明辉煌灿烂,创造了许多的世界奇迹。为中国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作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为后来世界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近代中国的科技文明远远落后与世界的发展,没有出现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成果与科技人物。继而有了“李约瑟难题”、“钱学深之问”。本文将通过罗列古代科技成果,来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对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简要介绍 中医中药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是其防病治病的实践技术。中国是数学古国,《九章算术》、《数术九章》是古代数学名着。中国还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古代发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 24节气堪称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两个黄金时代。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代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龙首渠、京航大运河等。隋朝兴建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航行运河。这些工程无论在建筑规

模、技术水平还是在农业灌溉、航行、运输的获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纪欧洲无法比拟的。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周髀算经》已有勾股定理的运算方法。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共收有应用题的解答方法246个,内容十分丰富,在算术、代数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别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远远胜过古希腊的数学体系。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出的圆周率十分精确,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四大发明,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指南针发明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人们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这种指南仪被称为“司南”。北宋时已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指南仪。曾公亮1044年编辑的《武经总略》一书记载了“指南鱼”的制造方法。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进一步说明了用铁针磁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指南针发明不久,被用于航海,它指引着中国远洋船队航行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并在十二世纪传入阿拉伯,以后传入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劳动人民从漂絮和沤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始于西汉。新疆罗布卓尔汉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汉古纸,都是植物纤维纸,质地还比较粗糙,东汉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伦,他凭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总结工匠经验的基础上,以破布、树皮、旧麻为原料,改进

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姚大力 2002年第4期 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问题时,元朝灭亡后的那几十年中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明初甘为元遗民者为数众多。这里所谓遗民,指的是经历改朝换代后拒绝这样一种遗民概念的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元明之际。但是,凡在前一个王朝作过一道德约束实际上是从宋朝起就得到大力提倡和强调的。所以宋朝灭亡以后留下当然上述道德约束并没有要求作遗民的人直接去反对新政权或者从事秘密抵抗运合法性,只要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不再作官)就可以了。著名的宋遗民谢枋得就只不过他本人已是“宋室孤臣,只欠一死”而已。1传说中的商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土国家的概念去考量这段史事时,他们发现,像这样作遗民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草,莫不属于周朝所有。因此他们宁可把“不食周粟”解释成不接受周的俸禄。当那意思是:“伯夷久不死,必有饭之者矣。”这是实际上在婉转地说,他们并不是食。 元朝这样一个由蒙古人做皇帝的王朝,也留下大批心甘情愿的遗民,并且其中个人遭遇差别很大。其中名声最大的三个被明人称为“国初三遗老”,入明后分别考试的试卷等文化活动,但拒绝到明政府里面正式做官,居然都安然无恙地活到杨维桢写过一篇《老客妇谣》,借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不愿再嫁的话题来表诗拿给朱元璋看,建议朱元璋杀他。朱元璋说“老蛮子止欲成其名耳”,没有采取行因为也有一点名气,躲了几年,还是被政府找出来,强迫他们做官,结果只好自当然更多的人没有这样戏剧化的命运,能够平安无事地以遗民身份了却一生。 二是遗民心态的泛化。如果遗民是指拒绝在新王朝做官的人们,那么遗民的范王朝做官的机会而又拒绝了这种机会(包括拒绝科举考试)的人们。这样的人数量总能扩大到比之大得多的社会范围中去。元明之际的遗民心态突出地表现在对改仕舆论中间。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晚年因为子孙犯罪受牵连,被流放四川,息说,宋濂对自己一生小心为人,却几次遭遇命运颠簸很有点想不通。在夔州的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老和尚问他,“于胜国尝为官乎?”宋濂回答,曾经作翰林国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 玄奘西游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ī),洛州缑(gō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他已90高龄,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向他讲授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玄奘用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中,共同创造开发了中国的统一、辽阔的疆域与繁荣的民族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其民族与文化、疆域与统一,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关系——半封闭内向型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各民族的内聚趋势 中国的地理环境,从边界的自然环境来看,除东部与南部临海,其他边界大多被山脉、高原、沙漠所阻隔,自然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地理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断了区域内各民族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之间密切的交往,使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能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而中国历史上多次分裂后而统一的版图都基本相似也得益于该地理环境。 而从内部环境来看,内部地形变化多样,又造成了各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北方是蒙古高原,以草原游牧民族为主,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落和民族;东北既有茂密的森林丘陵又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主要以狩猎民族为主,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西北地区是一系列的山脉和沙漠,其间有绿洲适合人类发展,不少民族在此孕育了绿洲文化,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葛尔部等居住;西南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藏、羌等半农半牧的高原民族为主,自古就有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 这些周边地区的民族,与边界外的联系被自然地理屏障所阻断,而中原地区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平原、丰富的资源物产和先进的文化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所以,尽管周边民族之间互相也有一定的流动与交往,如东北的鲜卑、室韦等民族向西进入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的匈奴、突厥向西北扩张等,但总体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四边少数民族总是向着中原方向发展的,这是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影响。 二、政治中的民族关系——“中原—四方”的“天下一统”格局和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中国一词作为我们国家的名称,是从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使用的。在古代,中国是指国家领域的中心部分,而整个国家的概念是以“天下”、“四海”、“海内”等词来称呼的。中国历代皆认为天下既包括中原地区,也包括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有“天下一统”的思想。尽管在国家之内有华夏和狄夷的区分,有民族歧视的观念和政策,但几千年来,“夷夏一体”、“四海一家”的思想始终与这些民族歧视的观念并存。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都执行或多或少的善待异民族的政策。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境内都包括了众多的民族,“夷蛮狄戎,犹错处内地”,而即便是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也往往是多民族杂居的局面。几千年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得华夷之分的概念逐渐淡漠,各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则日益深入人心。至清末民初,各民族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意识和中国的国家概念。 几千年来,中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之下允许多种类、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也是多民族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皇帝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 1、中国近代史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有民族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1)裸游就要挨打,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障,广大中国人民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 4、近代化探索的启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 5、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的启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6、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7、中国共产党成立给我们的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强大,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要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 8、国民革命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我党必须独立掌握武装力量。 9、抗日战争胜利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必胜。 10、解放战争的启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八年级下册: 1、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九年级上册: 1、从拿破仑夺权建国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时势造英雄。 2、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南北战争最终北方取得胜利给我们的启示: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支持是战争的关键。 4、日本和俄国通过改革发展起来,对我们中国的启示: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开放,我国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九年级下册: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2、从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重视教育,坚持科技兴国的战略。 3、对日本右翼势力拒不修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我们对日本政府的这一立场不仅表示强烈愤慨,更应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复活,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