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办法的分类

麻醉办法的分类
麻醉办法的分类

麻醉方法

根据麻醉作用的范围与性质,目前我科室开展的麻醉方法简单分类如下。

(一)全身麻醉

1.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口鼻进入,通过呼吸道到达肺泡内,再进入血循环,最终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而产生麻醉状态。

2.非吸入性麻醉麻醉药由静脉、肌肉等方法进入体内,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

(二)局部麻醉

应用局部麻醉药作用于机体的某一部位使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从而达到麻醉镇痛的效果。

1.表面麻醉将渗透性能强的局麻药与局部粘膜接触所产生的无痛状态称为表面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3.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于支配某—区域的神经干周围,使此部位产局限性麻醉。

4.区域阻滞在手术区的周围和基底部注射麻醉药物,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末梢称为区域阻滞麻醉。

5.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物注入椎管内,使部分脊神经被阻滞,从而产生躯于某些部位麻醉。根据注射间隙不同,可分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三)复合麻醉

单一的麻醉方法各有优缺点,同时使用多种麻醉药物或多种麻醉方法使其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从而取得较单一麻醉方法更好的效果,称为复合麻醉,临床亦称平衡麻醉。

(四)术后镇痛

1、静脉镇痛;

2、皮下镇痛;

3、硬膜外镇痛;

最新麻醉教学大纲

(一)基本理论 掌握麻醉前病人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评估,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和用法,掌握麻醉期间的液体管理方法和术中输血原则。 掌握经口腔和经鼻腔气管插管技术,掌握气管插管并发症的防治。掌握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和复合麻醉方法,掌握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掌握全身麻醉管理和并发症防治。 掌握肌肉松弛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掌握椎管内麻醉的生理影响、操作要点、麻醉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掌握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和防止,掌握颈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掌握麻醉期间监测意义、严重并发症和意外的预防和救治。 掌握各种手术的麻醉处理要点和特点,掌握小儿和老年人的麻醉处理要点,掌握高血压病、糖尿病、肾上腺疾病、心脏病、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要点。 熟悉双腔气管插管,熟悉低温对机体的影响,熟悉控制性降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熟悉心脏病人手术的麻醉要点。 了解术后镇痛的有关知识。 (二)基本技能 掌握经口腔气管插管技术和气管导管位置的判定方法,掌握硬脊膜外腔穿刺技术和穿刺位点的判断,掌握经环甲膜穿刺表面麻醉法。 熟悉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和动脉穿刺技术。 临床麻醉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 1、了解现代麻醉学发展历史概况(三个阶段) 2、熟悉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和范围; 3、了解学习临床麻醉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4、了解麻醉方法的分类及亚临床麻醉学科的分类。 二、讲授内容: 简述中国古代临床麻醉的发展,现代麻醉学的开始和发展,麻醉,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及范围(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治疗及机制的研究、其它任务);重点介绍现代麻醉学的概念、麻醉方法分类、亚麻醉学科分类。 三、自学内容:如何学好麻醉学。 第二章麻醉前对病情的评估 一、目的: 1、了解麻醉前病情衡量的重要性及麻醉前检诊的内容,掌握麻醉前病情分类方法(ASA分级)。 2、掌握重要脏器如呼吸系统(通气与换气功能)和心血管系统(心功能、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的评价方法及内容。 3、熟悉肝脏和肾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水和电解质等的评价方法和内容。 4、了解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因素和麻醉前治疗用药的衡量。 二、讲授内容

04第四章 常用麻醉方法_0

---------------------------------------------------------------最新资料推荐------------------------------------------------------ 04第四章常用麻醉方法 第四章常用麻醉方法一、局部麻醉 1.局部麻醉的概念应用局麻药阻滞机体某区域的神经传导,使该神经支配的部位丧失痛觉和肌张力称局部麻醉,简称局麻。 2.局部麻醉的适应症适用于肛周、肛管及直肠下端疾病的手术。 蔓延广泛的肛周脓肿、多发肛瘘不宜采用局麻。 3.局部麻醉的常用药物现用的局麻药品种很多,常用的有酯类和酰胺类两种。 肛肠科主要应用属酯类的普鲁卡因和属酰胺类的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由于它们均能稳定神经纤维的细胞膜,使动作电位无法传导,故可阻断神经功能而达到麻醉目的。 局麻常用药物的选择: (1) 普鲁卡因 (奴夫卡因) ;毒性小,作用发挥迅速,持续时间约4560分钟,用于局部浸润麻醉最安全。 一般用 1%溶液,用量较大时,则用 0. 5%溶液,一次使用最大量,成人为 1g。 用前要作过敏试验。 (2) 地卡因 (邦妥卡因 ) : 在同等剂量时,麻醉效能比普鲁卡因大10倍,毒性大12倍。 1 / 14

常用小剂量1~ 2%地卡因作表面麻醉,一次使用最大量为 60mg. 此药发挥作用缓慢,约1520分钟起效,但维持时间长达2~ 3小时。 临床上常与利多卡因混合以缩短显效时间。 (3) 利多卡因 (赛罗卡因) : 麻醉效能强,发挥作用较普鲁卡因快,其毒性相当于普鲁卡因的1. 5倍,作用持续时间 1. 5~2小时。 由于对组织有较强的穿透力。 常用的浓度为 1%,通常的剂量为 2040ml,一次限量成人为 400mg。 (4) 布比卡因 (勃庇伏卡因 ) ;其局麻效能比利多卡因大4倍,作用于运动神经相对弱些。 布比卡因用 0. 125~ 0. 5%溶液,每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mg/公斤体重。 每100m1麻药中加入1: 1000肾上腺素4~ 6滴,可以减慢药物吸收速度,避免药物中毒,延长麻醉时间 (老年、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不宜用 ) 。 局麻一般可持续5小时左右。 其毒性与地卡因相似,显效较慢。 4.局部麻醉方法肛肠科常用的局麻方法有局部浸润和区域阻滞麻醉等。 局部浸润麻醉是指将局麻药物直接注射于病变部位。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 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 (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 1. 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2. 苯巴比妥钠此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情况下对于动物呼吸、血压和其它功能无多大影响。通常在实验前半至一小时用药。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腹腔注射80~100mg/kg体重,静脉注射70~120mg/kg体重( 一般每公斤体重给70~80mg即可麻醉,但有的动物要100~120mg 才能麻醉,具体用量可根据各个动物的敏感性而定)。兔腹腔注射150~200mg/kg体重。 3. 戊巴比妥钠此药麻醉时间不很长,一次给药的有效时间可延续3-5小时,所以十分适合一般使用要求。给药后对动物循环和呼吸系统无显著抑制作用,药品价格也很便宜。用时配成1~3%生理盐水溶液,必要时可加温溶解,配好的药液在常温下放臵1~2月不失药效。静脉或腹腔注射后很快就进入麻醉期,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猫、兔静脉注射30~35mg/kg体重,腹腔注射40~45mg/kg体重。 4. 硫喷妥钠为黄色粉末,有硫臭,易吸水。其水溶液不稳定,故必须现用现配,常用浓度为1~5%。此药作静脉注射时,由于药液迅速进入脑组织,故诱导快,动物很快被麻醉。但苏醒也很快,一次给药的麻醉时效仅维持半至一小时。在时间较长的实验过程中,可重复注射,以维持一定的

麻醉方法选择基本原则

麻醉方法选择基本原则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麻醉方法选择基本原则 麻醉选择取决于病情特点、手术性质和要求、麻醉方法本身的优缺点,应以麻醉者自身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经验,以及设备与监测条件等方面因素来取舍。各种麻醉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还可因个体差异、具体病情以及操作熟练程度和临床经验的差异而出现效果上的差别。麻醉方法选择的总原则是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来满足手术的要求,尽量选择对病人最为有利的麻醉方法和药物,但有些危重病人却只能在麻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最简单的手术,因此,麻醉的选择也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病人情况 手术病人的各自情况是麻醉选择最主要的依据,包括性别、年龄、体重、精神、心理和一般健康状况,情绪与合作程度,拟手术治疗的疾病与重要合并症及其严重程度、重要脏器功能现状。例如,婴幼儿或学龄前儿童不能配合,只能选择全麻或基础麻醉下辅助各种阻滞麻醉;对老年病人的麻醉选择,主要取决于全身状况。若病人有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而需行上腹部手术,可以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结合较浅的全身麻醉,并行气管内插管来管理呼吸较为稳妥;对尿毒症病人行急症手术,则考虑局麻或神经阻滞麻醉。如病人情绪异常紧张,无疑全麻较为合适;但其原则是选择对身体影响最小而稳妥的麻醉方法。如肥胖病人在仰卧位即有明显通气不足的表现,则实施气管内插管全麻应是较好的麻醉选择。还应对病人的意愿给予充分考虑,个别病人要求全麻,有的病人拒绝全麻,如果没有麻醉方面的禁忌证又能满足手术要求,则应满足病人的意愿,没有必要说服病人接受其不愿接受的麻醉方法。如果病人有某种麻醉的禁忌证,则只能选用其适宜麻醉方法。第二节手术方面 在保障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术者的特殊要求与技术水平等,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如腹部手术需要良好的肌肉松弛,可以考虑椎管内麻醉,也可选择

麻醉方法选择基本原则

麻醉方法选择基本原则 麻醉选择取决于病情特点、手术性质和要求、麻醉方法本身的优缺点,应以麻醉者自身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经验,以及设备与监测条件等方面因素来取舍。各种麻醉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还可因个体差异、具体病情以及操作熟练程度和临床经验的差异而出现效果上的差别。麻醉方法选择的总原则是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来满足手术的要求,尽量选择对病人最为有利的麻醉方法和药物,但有些危重病人却只能在麻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最简单的手术,因此,麻醉的选择也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病人情况 手术病人的各自情况是麻醉选择最主要的依据,包括性别、年龄、体重、精神、心理和一般健康状况,情绪与合作程度,拟手术治疗的疾病与重要合并症及其严重程度、重要脏器功能现状。例如,婴幼儿或学龄前儿童不能配合,只能选择全麻或基础麻醉下辅助各种阻滞麻醉;对老年病人的麻醉选择,主要取决于全身状况。若病人有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而需行上腹部手术,可以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结合较浅的全身麻醉,并行气管内插管来管理呼吸较为稳妥;对尿毒症病人行急症手术,则考虑局麻或神经阻滞麻醉。如病人情绪异常紧张,无疑全麻较为合适;但其原则是选择对身体影响最小而稳妥的麻醉方法。如肥胖病人在仰卧位即有明显通气不足的表现,则实施气管内插管全麻应是较好的麻醉选择。还应对病人的意愿给予充分考虑,个别病人要求全麻,有的病人拒绝全麻,如果没有麻醉方面的禁忌证又能满足手术要求,则应满足病人的意愿,没有必要说服病人接受其不愿接受的麻醉方法。如果病人有某种麻醉的禁忌证,则只能选用其适宜麻醉方法。 第二节手术方面 在保障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术者的特殊要求与技术水平等,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如腹部手术需要良好的肌肉松弛,可以考虑椎管内麻醉,也可选择全麻;如果作胸腔镜手术,需要术侧肺萎陷以便于操作,则宜插双腔导管行单肺通气;小儿面部及口咽腔手术,以气管内插管全麻较非插管者安全。术者还可从手术需要或手术习惯而提出某些要求,只要不违反原则而又足以做到,应尽量予以满足;对估计技术难度较大、术时较长者,选择全麻更为合

常用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人医和动物均有)

常用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 常用的麻醉剂大致分为三类,即挥发性麻醉剂、非挥发性麻醉剂和中药麻醉剂。麻醉方法一般分为吸入、注入(静脉、皮下、肌肉、腹腔等)、口服、灌胃等。 麻醉药物应用的方法和剂量如下: 一最常用的挥发性麻醉药物为乙醚 开放麻醉法是用脱脂棉浸湿乙醚后,小动物如大鼠、小鼠可将头部放入蘸有乙醚棉球的广口瓶内,4~6分钟后即处于麻醉状态。适用于各种实验动物。如实验过程较长,可在其鼻部放棉花或纱布,不时滴加乙醚维持,也可用乙醚先麻醉后再用非挥发性麻醉剂维持麻醉。较大动物可用麻醉口罩滴药法。 封闭麻醉法是将小动物置于一封闭容器中,该容器中预先置于浸泡乙醚之棉球,乙醚挥发后使动物吸入而置麻醉。在给药过程中必须随时观察动物的变化,如果发现动物的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防止麻醉过深,引起死亡。 常用全身麻醉剂: 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

常用麻醉方法操作规范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1.目的:对局部神经阻滞实施规范操作,提高麻醉效果,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 2.适应症:(1)上肢手术麻醉;(2)关节复位;(3)带状疱症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3.禁忌症:(1)凝血障碍;(2)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 (3)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4)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使用人员:为麻醉专业医师,使用前必须熟悉操作规程并经科主任考核认可。 5.肌间沟入路法操作步骤:(1)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对侧,上肢垂直放松紧贴体旁; (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术者左手示指沿肌间隙下移,直至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示指下压患者出现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以安尔碘消毒二次,注意足够的消毒范围; (6)术者右手持3cm长的7号针在标记处垂直皮肤缓慢入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7)回抽无血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镇痛目前一般应用0.125%~ 0.25%布比卡因20ml,或更低浓度;(8)注药时手指压迫穿刺点上方,尽量使药液向下扩散。 6.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局麻药中毒。 颈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一般认为,颈丛有颈浅和颈深自分。颈浅为皮支或感觉支,行走于颈深筋膜,约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至浅面;主要分支有:枕小神经,颈皮神经,锁骨上神经。颈深丛实际上为椎旁颈神经,其鞘与臂丛鞘相连。 1.病人体位及穿刺点 取枕平卧,头梢偏向对侧,暴露胸锁乳突肌,其后缘中点即穿刺进针点。 2.阻滞方法:常规皮肤消毒,拟探摸穿刺点的手指亦可消毒。由进针点垂直颈侧皮肤刺入,针尖透过胸锁乳 头肌肌膜时,有针尖刺破纸张样落空感,停止进针。在此处注入局麻药2到3毫升,维持穿刺针 深度不变再沿枕后,颈前,锁骨上等方向注入局麻药2到3毫升后退针,局部按摩片刻,此即颈 浅丛阻滞。 颈深丛阻滞体位同浅丛组滞,方法有三针和一针法。 (1)三针法:颈2、3、4椎横突处为穿刺点;C4正处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C2位于乳突尖后下1—1、5毫升处,C3则处于C2、C4连线中点。在C2、C3、C4横突处依次注射局麻药2毫升、3毫升、4毫升,局部稍加按摩即可。亦可在阻滞C4后稍微退针,改变针的方向,使其指向并抵达C3行阻滞,称为两针法。 (2)一针法:根据椎旁颈神经鞘的解剖,在C4横空部位注射局麻药8—10毫升,注药同时,一手指压迫远端,以封闭颈丛鞘防止药液向C5方向流动,达到充分阻滞的效果。 3. 选用局麻药:1)1%—1、3%利多卡因。 2)0.2%—0.375%布比卡因。 3)0.2%—0.375%罗哌卡因。 4.注意事项:不可同时进行双侧颈深丛阻滞,以免阻滞双侧膈神经,导致呼吸困难;确须双侧阻滞时,注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呼吸。为避免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和局麻药中毒,进针不宜过深,而且注药前一定要回抽注射器;椎动脉穿过颈椎横突孔,穿刺针有可能刺入动脉或将局麻药注入动脉内;局麻药浓度和剂量不宜过大。呼吸困难、局麻药中毒发生与否,均须给氧,以策安全。

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规范

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规范 基础麻醉 麻醉前是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操作,这种麻醉前的处理称为基础麻醉。基础麻醉与麻醉前用药的区别是,前者必须产生神志消失的效果,而后者则以不使病人神志消失为原则。 【适应证】 1、需要手术而又难以合作的儿童。 2、精神非常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 3、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控能力者。 【基本操作原则】 1、基础麻醉必须有麻醉科医师实施,并进行麻醉记录。 2、基础麻醉可在病人进入手术室或手术室内进行。 3、主要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维持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稳定。 4、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其他有创性操作或麻醉操作时,

应有麻醉医师观察病人。 【常用药物】 氯胺酮3-5mg/kg,肌内注射。用于儿童。咪达唑 仑常用于成人,0.07-0.15mg/kg,肌内注射。如进入手术室,0.01-0.03 mg/kg,静脉注射。 局部麻醉 一、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 1、局部麻醉一般由手术者实施。因此,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理性质和不良反应,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2、麻醉前病人应禁食8h、禁饮4h以上。对于不能合作而又必须行局部麻醉者,可在基础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应询问病人对局麻药有无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其浓度和用量。用药前应经至少有两人对药物名称和浓度进行核对。 4、麻醉应完善,完全阻滞疼痛传导径路以达到无痛和

避免刺激引起的全身反应。 5、麻醉前或麻醉期间可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二、局部麻醉方法和临床应用 (一)表面麻醉 局麻药直接粘膜接触后,穿透黏膜作用与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适应证】 眼、耳鼻喉、气道等部位黏膜麻醉。不同部位选择不同药物浓度,如:角膜选用低浓度的药物。 【给药方法】 用喷雾器喷于黏膜表面;以棉球涂抹在黏膜表面;以棉球或纱条填充。为达到完善的麻醉作用,需多次给药,一般2-3次,每次间隔5分钟。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 【不良反应】 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刺激、过敏反应等。(二)

老年人麻醉方法的选择和处理原则

老年人麻醉方法的选择和处理原则基本原则:选用对机体呼吸循环等重要脏器生理功能影响小、比较稳定、便于调节、麻醉效果肯定、安全范围大的方法和麻醉药物。 一、局部浸润麻醉与区域神经阻滞 适用于表浅及较小的手术,宜选用小剂量和低浓度的局麻药,局麻药中不用或慎用肾上腺素。 二、椎管内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宜用连续法进行规范操作,防止穿刺所致的血管、神经损伤及其他不良反应。因老年人椎间隙变窄,椎管相对变短,大多存在组织萎缩、脂肪消失、脱水等情况,且老年人椎间孔往往被增生的结缔组织堵塞,所以硬膜外腔注药以后,局麻药液容易扩散,使阻滞范围变广。因此硬膜外阻滞时,注药量要小,试验剂量可用2~3ml,维持剂量5~7ml;注药后应严密观察阻滞平面和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慎用辅助药物以防止循环呼吸抑制。 蛛网膜下腔阻滞应慎用于高龄病人。 三、全身麻醉 (一)全麻诱导 1、选用对呼吸循环功能抑制较小的药物,按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推注。 2、力求诱导过程平稳,避免心血管功能的过度兴奋与抑制。 3、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 4、气管插管操作应准确、轻柔,切忌手法粗暴,以减少插管之机械性损伤。 (二)全麻维持及管理 1、因人施药(个体化),力求以最少的麻醉药达到最满意的麻醉效果,防止深麻醉带来的不良反应。 2、提倡合理有效的用药,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前提下简化用药,以减少并发症。 3、麻醉手术过程中,要求按需监测循环、呼吸功能、水电解质平衡、肾功能及体温等,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及时正确处理不良反应。 4、严格掌握拔管指征,必须待病人肌力充分恢复,咳嗽反射正常,自主呼吸 正常范围,血流动力学平稳后,方可拔除气规则有效,病人神志完全清醒,SpO 2 管导管。

04第四章 常用麻醉方法

第四章常用麻醉方法 一、局部麻醉 1.局部麻醉的概念 应用局麻药阻滞机体某区域的神经传导,使该神经支配的部位丧失痛觉和肌张力称局部麻醉,简称局麻。 2.局部麻醉的适应症 适用于肛周、肛管及直肠下端疾病的手术。蔓延广泛的肛周脓肿、多发肛瘘不宜采用局麻。 3.局部麻醉的常用药物 现用的局麻药品种很多,常用的有酯类和酰胺类两种。肛肠科主要应用属酯类的普鲁卡因和属酰胺类的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由于它们均能稳定神经纤维的细胞膜,使动作电位无法传导,故可阻断神经功能而达到麻醉目的。局麻常用药物的选择: (1)普鲁卡因(奴夫卡因);毒性小,作用发挥迅速,持续时间约45—60分钟,用于局部浸润麻醉最安全。一般用1%溶液,用量较大时,则用0.5%溶液,一次使用最大量,成人为1g。用前要作过敏试验。 (2)地卡因(邦妥卡因):在同等剂量时,麻醉效能比普鲁卡因大10倍,毒性大12倍。常用小剂量1~2%地卡因作表面麻醉,一次使用最大量为60mg.此药发挥作用缓慢,约15—20分钟起效,但维持时间长达2~3小时。临床上常与利多卡因混合以缩短显效时间。 (3)利多卡因(赛罗卡因):麻醉效能强,发挥作用较普鲁卡因快,其毒性相当于普鲁卡因的1.5倍,作用持续时间1.5~2小时。由于对组织有较强的穿透力。常用的浓度为1%,通常的剂量为20—40ml,一次限量成人为400mg。 (4)布比卡因(勃庇伏卡因);其局麻效能比利多卡因大4倍,作用于运动神经相对弱些。布比卡因用0.125~0.5%溶液,每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mg/公斤体重。每100m1麻药中加入1:1000肾上腺素4~6滴,可以减慢药物吸收速度,避免药物中毒,延长麻醉时间(老年、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不宜用)。局麻一般可持续5小时左右。其毒性与地卡因相似,显效较慢。 4.局部麻醉方法 肛肠科常用的局麻方法有局部浸润和区域阻滞麻醉等。局部浸润麻醉是指将局麻药物直接注射于病变部位。区域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物注射于病变的周围、基底或根部。其操作可分层注射,重复浸润,或广泛浸润等。此两种方法有时可复合应用,以增强麻醉效果。局麻方法如下。 (1)肛周浸润:属区域阻滞麻醉,多用于混合痔或内痔结扎。 (2)病变周围浸润:属区域阻滞麻醉或二者之结合,多用于肛瘘、肛裂手术。 (3)病变区浸润:即局部浸润麻醉,可用于臀部良性小肿瘤之摘除、肛周脓肿切开排脓,用于后者时可在脓肿波动区注药,可行皮内注射,使麻醉之皮丘呈条状,于此区切开即可。刺针勿注入脓腔内。 (4)穿刺路径浸润:属局部浸润,适用于直肠脱垂直肠周围注射法,一般在左右中位距肛缘约2cm左右浸润麻醉。 (5)局麻一针技术:患者取好体位,用0.5%碘伏消毒肛周皮肤3遍,铺无菌洞巾,抽好麻药(以0.5%利多卡因为例),在穿刺前再用0.5%碘伏仔细消毒肛门皮肤皱折,选择好肛门左(或右)缘旁lcm处(可触及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处),将针头与皮肤垂直轻抵,嘱患者咳嗽(分散注意力)同时迅速进针至皮下,做一皮丘,然后沿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内进针,边进针边注药(约进针7cm,注药10m1),可将此处肛门神经分支末梢阻滞,并使括约肌松弛,然后退针至皮下,再沿皮下向肛门前后位分别注药(各约10m1),使药液充分沿肛周皮肤、皮下及肌肉组织浸润,并使

临床上常见的麻醉有几种方法

麻醉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耍专门的麻醉科医生担负,其方法和理论已有专若介绍,本节所述为皮肤美容手宋中,常用几种麻醉方法。 1.冰冻麻醉:用氟乙烷(-30度)或液氮(一196度)喷射术野,使手术区域的皮温降低,神经末俏对疼痛感觉减退,而后进行手术,这种麻醉方法称为冰冻麻醉,其优点是皮肤硬固便于手术,但麻醉时间短,多次冷冻能损伤组织,对创而愈介有影响。因麻醉作用仅限于表皮,真皮的痛觉仍然存在。因此,只适用于真皮层以上的手术麻醉。 2,表面麻醉:皮肤美容手术中的表面麻醉是指对真皮层以上的一些表浅手术的麻醉,麻醉剂与枯膜或皮肤直接接触后产生麻醉作用。如色素沉着进行磨削术,在手术区内滴入、喷雾、敷浸过局麻药液的棉花和纱布,使皮肤上的神经末梢受到K醉,从而保证手术治疗的进行。其注意事项有以下儿点: ①面积小、用量少时可用较高浓度,而积大、用药量多时,宜用低浓度,以防毒性反应。 ②在表皮范围施行手术时,可用高浓度,在真皮则宜用低浓度。 ③切忌91次使用大剂最局麻药,可间隔10-15分钟,分数次给药。 3.局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注入组织内,以麻醉神经末梢,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局部浸润麻醉。要求麻醉药物必须在手术区域内有同浓度的广泛分布。通常采用低浓度麻醉药在皮肤上作一皮丘,自此沿预定的手术区域内,边进针、边推药,作皮下注射,由点成线,由线成而的向四周及深部扩大。注药时应不断抽吸以免误入血管,使大量局麻药进入血循环。 4.区域阻滞麻醉:将麻醉剂注入手术区域周围的组织内,包括其基底部,形成圆形、三角形、梭形等麻醉包围圈,以麻醉圈内组织,称区域阻滞麻醉,又称为区域封闭麻醉。它使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传导暂时阻断。方法琅本与局部浸润麻醉相同,仍应注意勿将药液注入血管内。 5.神经阻滞麻醉:将药液麻醉剂注入支配手术区的的神经干周围,从而阻滞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痛觉反应消失,产生麻醉效果.由于面部三叉神经在解剖上的特点,神经多走行于骨许内,所以面部手术采用神经阻滞麻醉,可达到显著的麻醉效果。 6.针刺麻醉:针刺麻醉是从祖国庆学针灸疗法发展起来的一种昧醉方法,因简便易行,镇痛效果理想不改变损害形态,且有利于手术和创面愈合,是面部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7.分离麻醉:A胺酮注射后可立即产生深度镇痛,但不伴有深度知觉丧失,病人处于“睡眠无痛”状态称为分离麻醉。特别适用于美容手术。 本文引用于:https://www.360docs.net/doc/1b9670561.html,/

剖宫产的麻醉方法选择

剖宫产的麻醉方法选择 发表时间:2013-10-29T09:11:19.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范晓刚[导读] 剖宫产手术麻醉涉及到产妇和胎儿两个方面,因此麻醉的原则是既要保证有确切的麻醉效果,又要保证母婴的安全。范晓刚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 163311) 【中图分类号】R82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156-01 1 剖宫产麻醉特点与要求 剖宫产手术麻醉涉及到产妇和胎儿两个方面,因此麻醉的原则是既要保证有确切的麻醉效果,又要保证母婴的安全。有以下特点:①妊娠妇女全身各器官系统为适应分娩的需要发生了一系列生理变化,麻醉医生必须熟悉这些变化对麻醉的影响;②麻醉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到埘母亲和胎儿的影响,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和剂量;③妊娠妇女合并心脏病、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疾病时,进行剖宫产手术会给麻醉管理带来困难;④有不少剖宫产手术是急诊手术,术前应充分做好麻醉和急救准备。 2 孕妇的生理特点与麻醉的关系 2.1 子宫 子宫的增大致使腹腔内压增加,并导致脑脊液压力剧增。故孕妇腰麻时其椎管内的麻醉药液扩散迅速而广泛,麻醉平面的高度不易控制,有发生阻滞平面过高的危险。行硬膜外阻滞时,因静脉丛扩张而使硬膜外腔容积缩小,因此注入少量麻醉药即可获得较为广泛的阻滞范围,用药量可比非孕妇减少1/3。同时,穿刺时易损伤硬膜外腔内静脉丛而导致出血,置管时易误入血管。 2.2 呼吸系统 增大的子宫使膈肌上升,膈肌活动受限,腹式呼吸减弱,通气量受到影响,孕妇借助胸式呼吸活动来增强代偿。因此,应严格控制麻醉平面的高度,重视呼吸的管理,维持通气量;同时,膈肌上升也压迫两肺,使呼吸储备和残气量下降,氧储备能力降低,麻醉期间持续吸氧至关重要;此外,孕妇的整个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充血,黏膜肿胀,在吸痰或气管插管操作时应动作轻柔,注意避免呼吸道黏膜损伤和出血。 3 麻醉方法选择 3.1 硬膜外阻滞麻醉 剖宫产术的麻醉目前在国内仍多以硬膜外阻滞麻醉为首选。该方法的优点在于镇痛效果好,麻醉平面和血压控制较容易,对母婴影响小;缺点为有一定的阻滞不全发生率。麻醉前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有无过敏史、凝血机制异常及内科合并症等因素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麻醉阻滞范围要求上界达T4平面,下界包括S1~S5脊神经完全阻滞,方可获得较好的腹壁肌肉松弛,且对孕妇循环和呼吸的影响比较小。穿刺点为L1~2或L2~3间隙,硬膜外导管向头端置入3cm。由于孕妇循环血量增多,下腔静脉受增大的子宫压迫,致使脊椎静脉丛血流增加,静脉丛怒张,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的发生率较高,故硬膜外置管后要注意回抽,防止局麻药注入血管发生毒性反应。常用麻醉药为1.5%或2%利多卡因(碳酸利多卡因较盐酸利多卡因起效更快)。布比卡因由于其心脏毒性较强,且发生局麻药心脏毒性反应后难以复苏,故不建议用于剖宫产麻醉。 3.2 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 CSEA既有腰麻起效时间快、阻滞效果好的优点,又可按需经硬膜外导管补注局麻药提供长时间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因此近年来有成为剖宫产首选麻醉方法的趋势。 CSEA采用联合穿刺针,由17号硬膜外腔穿刺针与25号笔尖式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组成。一般选用L2~3间隙单点穿刺,也可选择L1~2硬膜外向头端置管后,再由L3~4行腰麻。需行术后硬膜外镇痛者,最好选择两点穿刺,以免有术后镇痛药逸入蛛网膜下腔之虑。硬膜外穿刺判断硬膜外针到达硬膜外腔后,取腰穿针置入硬膜外穿刺针空心中,刺入蛛网膜下腔,回抽有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注入局麻药液。取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蛛网膜下腔阻滞常用麻醉药为布比卡因5~10mg或丁卡因(地卡因)8~10mg,轻比重或重比重液均可。注入速度0.3~0.4 ml/s。 采用这种麻醉方法时应注意其特点:①起效快,肌松程度好,所以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明显,故应等待产科医生到达手术室后才进行腰麻注药;②根据不同孕妇的身高控制好腰麻药注入剂量和速度,注药置管后孕妇尽快躺平调整麻醉平面,平面控制在T6以下;③为控制麻醉后的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入室后可预先补充适量液体进行扩容,并在腰麻注药后即给予5~10 mg麻黄碱静脉注射;④一般情况下腰麻即可保证手术完成,如果腰麻麻醉平面不够或手术时间较长腰麻作用减退,可经硬膜外注药维持麻醉。 3.3 全身麻醉 适用于精神高度紧张或合并精神病、腰椎疾病或穿刺部位感染的产妇。其主要缺点为产妇容易呕吐或反流而致误吸,甚至发生窒息,新生儿有呼吸循环抑制的危险,麻醉后并发症也较硬膜外阻滞多。因此,全麻一般只在硬膜外阻滞或局部浸润麻醉有禁忌时方采用。 术前对产妇进行认真的气道评估非常重要,如果估计气管插管有困难,应考虑施行清醒插管。产妇胃排空较正常群体延迟,在麻醉诱导前30min可考虑给予非特异性抗酸药。麻醉诱导可采用硫喷妥钠4mg/kg或氯胺酮1~2mg/kg,琥珀胆碱1~2mg/kg静脉注射,施行快速诱导插管,继以吸入低浓度恩氟烷或异氟烷维持浅全麻至胎儿娩出。胎儿娩出后可酌情加用芬太尼等麻醉性镇痛药,麻醉维持期肌松药可选用阿曲库铵或维库溴铵。 参考文献 [1]刘鸣,赵汝有,周胜岐,张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张曙明,张克亮.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口腔局部麻醉之麻醉方法汇总.doc

口腔局部麻醉(Oral Local Anesthesia)是口腔科最重要基础操作之一,是完成口外、口内修复的必备技术。低年资医生往往不能有效掌握技术要领,从而导致麻醉效果差,甚至麻醉失败。这里谈谈口腔局部麻醉的药物,方法,注意事项及经验。其次说一下麻醉方法。 口腔局部麻醉方法 (一)牙槽部浸润麻醉 图5~1牙槽部浸润麻醉 适用于骨质疏松的上颌牙槽部的拔牙和牙槽手术。注射麻醉药于牙槽的唇(颊)侧和舌(腭)侧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腭)侧注射时,注射针在前庭沟刺入粘膜,针与粘膜约成30~35度角(图5~1),注意麻药1~2ml。舌(腭)侧注射时,在硬腭上距牙龈缘0.5~1cm处进针,注射麻药0.5ml。 (二)阻滞麻醉 在神经干附近注射麻药以阻断神经传导,使该神经分布区获得麻醉效果,称为阻滞麻醉,适用于骨质较致密的下颌骨区或局部有炎症及肿胀不宜作浸润麻醉者。阻滞麻醉在口腔科应用较多,由于注射位置一般较深,故须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免赞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后果,注射麻醉药前应先回抽检查,以免误入血管,然后缓慢注入。 有关阻滞麻醉的具体操作方法见表5~1。 表5~1阻滞(传导)麻醉方法麻药:2%普鲁卡因 麻醉方法穿刺点方向深度剂量麻醉范围 上牙槽后 神经阻滞 麻醉(上颌 结节注射) 的前庭沟 底 半张口,注 射针与上颌 牙的咬合面 成15度角, 向上、向后、 向内方向刺 入 1.5~ 2.5厘 米 1.5~2毫 米 同侧上颌磨 牙、牙周膜、 牙槽骨及颊 侧牙龈(不包 括的

近颊根) 腭前神经 阻滞麻醉(腭大孔注射) 腭侧龈缘 至腭中线 联线1/3 处 大口张,从 对侧下颌尖 与第一前靡 牙间,向上、 后、外方向 刺入 约0.5~1 厘米 0.5毫升 同侧上颌前 磨牙的腭侧 粘膜及牙龈 鼻腭神经阻滞麻醉 (切牙孔注射) 腭龈乳头 基部(腭乳 突处) 大张口,与 牙长轴 平行或从侧 方刺入 约0.5厘米0.2毫升 腭侧粘膜及 牙龈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颌肌注射) 翼下颌韧 带外侧颊 垫尖端交 界处 大张口,从 对侧下颌两 前牙间,与 下颌牙咬合 面症行,向 后、向外刺 入。 约1.5~2.5 厘米触及骨 面 1.5~2毫 升 同侧牙、牙周 膜、牙槽骨及 牙的唇 侧粘膜及牙 龈 舌神经阻滞麻醉同上同上 麻醉下牙槽 神经后将针 退出0.5~ 1厘米 0.5~1毫 升 同侧下颌舌 侧牙龈、口底 及舌前2/3 粘膜 颊神经阻滞麻醉一法:同上同上 麻醉舌神经 后将针稍稍 退出再转至 下颌升枝前 缘0.5厘米 0.5~1毫 升 同侧颊侧牙 龈及粘膜 二法:腮腺 导管口后 方1厘米 处 与粘膜成1 5~30度角

麻醉方法选择基本原则

麻醉方法选择基本原则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麻醉方法选择基本原则 麻醉选择取决于病情特点、手术性质和要求、麻醉方法本身的优缺点,应以麻醉者自身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经验,以及设备与监测条件等方面因素来取舍。各种麻醉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还可因个体差异、具体病情以及操作熟练程度和临床经验的差异而出现效果上的差别。麻醉方法选择的总原则是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来满足手术的要求,尽量选择对病人最为有利的麻醉方法和药物,但有些危重病人却只能在麻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最简单的手术,因此,麻醉的选择也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病人情况 手术病人的各自情况是麻醉选择最主要的依据,包括性别、年龄、体重、精神、心理和一般健康状况,情绪与合作程度,拟手术治疗的疾病与重要合并症及其严重程度、重要脏器功能现状。例如,婴幼儿或学龄前儿童不能配合,只能选择全麻或基础麻醉下辅助各种阻滞麻醉;对老年病人的麻醉选择,主要取决于全身状况。若病人有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而需行上腹部手术,可以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结合较浅的全身麻醉,并行气管内插管来管理呼吸较为稳妥;对尿毒症病人行急症手术,则考虑局麻或神经阻滞麻醉。如病人情绪异常紧张,无疑全麻较为合适;但其原则是选择对身体影响最小而稳妥的麻醉方法。如肥胖病人在仰卧位即有明显通气不足的表现,则实施气管内插管全麻应是较好的麻醉选择。还应对病人的意愿给予充分考虑,个别病人要求全麻,有的病人拒绝全麻,如果没有麻醉方面的禁忌证又能满足手术要求,则应满足病人的意愿,没有必要说服病人接受其不愿接受的麻醉方法。如果病人有某种麻醉的禁忌证,则只能选用其适宜麻醉方法。第二节手术方面 在保障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术者的特殊要求与技术水平等,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如腹部手术需要良好的肌肉松弛,可以考虑椎管内麻醉,也可选择

常用局部麻醉方法

常用局部麻醉方法 一.表面麻醉 将麻醉剂涂布或喷射于手术区表面,适用于表浅的粘膜下脓肿切开引流,拔除松动的乳牙,以及行气管内插管前的粘膜表面麻醉。常用的药物为1%~2%地卡因。 二.浸润麻醉 (一)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浸润麻醉 (二)骨膜上和粘膜下浸润麻醉 三.阻滞麻醉 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断的该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一)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又称上颌结节注射法。 麻醉区域及效果:除第一磨牙的侧近中根外的同侧磨牙的牙髓、牙周膜、牙槽突及其侧的骨膜、牙龈粘膜。 (二)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又称为腭大孔麻醉。 麻醉区域及效果:同侧磨牙、双尖牙腭侧的粘骨膜,牙龈及牙槽骨。 (三)鼻腭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区域:两侧尖牙腭侧连线前方的牙龈,腭粘骨膜和牙槽骨。 (四)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将麻药注射到翼下颌间隙内,故亦称翼下颌注射法。 麻醉区域及效果:同侧下颌骨、下颌牙、牙周膜、双尖牙至中切牙唇侧牙龈、粘骨膜及下唇部,以下唇麻木为注射成功的主要标志。 行口内注射法时,应注意观察下颌形态,考虑可能影响下颌孔位置的因素: (1)下颌升支的宽度愈大,下颌孔到升支前缘距离愈大,进针深度应增加。 (2)下颌骨弓愈宽,注射尖应尽量往对侧的磨牙区后靠。 (3)下颌角的角度愈大,下颌孔的位置相应变高,注射时进针应适当加以调整。(六)舌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同侧舌有烧灼、肿胀、麻木感,尤以舌尖部更为明显。 (五)颊长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区域及效果: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及磨牙颊侧牙龈、粘骨膜、颊部粘膜、颊肌和皮肤。局部可有肿胀、麻木感。 四各类牙拔除术的麻醉 (一)上颌前牙拔除术的麻醉选择 上颌中切牙、侧切牙拔除时多选用唇、腭侧局部浸润麻醉,也可选择眶下孔和切牙孔等阻滞麻醉。上颌尖牙拔除时,因上牙槽前神经与上牙槽中神经、鼻腭神经与腭前神经多在此交叉,故最好选择唇、腭侧局部浸润麻醉。 (二)上颌双尖牙拔除术的麻醉 上颌双尖牙拔除时一般采用颊侧局部浸润麻醉,腭侧局部浸润或腭大孔麻醉。 (三)上颌磨牙拔牙术的麻醉 上颌磨牙拔除主要选择上颌结节及腭大孔麻醉,但在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根处,上牙槽后神经与上牙槽中神经有交叉,因此,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时还应在其颊侧近中作浸润麻醉。 (四)下颌前牙拔除术的麻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