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江苏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江苏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江苏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江苏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的现状及发展

脉络进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江苏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

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江苏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

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江苏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自动气象站数量,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江苏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江苏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江苏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江苏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 (3)

四、江苏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江苏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江苏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6)

第三节江苏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7)

一、江苏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江苏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江苏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江苏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七、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

八、江苏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10)

第四节江苏省自动气象站数量指标分析 (11)

一、江苏省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 (11)

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

三、江苏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占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

四、江苏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

五、江苏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

六、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

七、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

八、江苏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

第五节江苏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15)

一、江苏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15)

二、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15)

三、江苏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15

四、江苏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

五、江苏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

六、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

七、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

八、江苏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

第六节江苏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指标分析 (19)

一、江苏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19)

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19)

三、江苏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 (19)

四、江苏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

五、江苏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

六、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1)

七、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1)

八、江苏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22 第七节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指标分析 (23)

一、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 (23)

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3)

三、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23)

四、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4)

五、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4)

六、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5)

七、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5)

八、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26 第八节江苏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27)

一、江苏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27)

二、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7)

三、江苏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分

析 (27)

四、江苏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8)

五、江苏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8)

六、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9)

七、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9)

八、江苏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0)

第九节江苏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指标分析 (31)

一、江苏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1)

二、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 (31)

三、江苏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比重统计31

四、江苏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2)

五、江苏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2)

六、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3)

七、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3)

八、江苏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4)

图表目录

表1:江苏省气象业务站点及观测项目情况现状统计表 (1)

表2:江苏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

表4:江苏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3)

表5:江苏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4)

表6:江苏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

表7: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5)

表8: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

表9:江苏省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地面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

表10:江苏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7)

表11: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7)

表12:江苏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7)

表13:江苏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

表14:江苏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

表15: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

表16: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

表17:江苏省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高空探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

表18:江苏省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1)

表19: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

表20:江苏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占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11)

表21:江苏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

表22:江苏省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

表23: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

表24: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

表25:江苏省自动气象站数量同全国自动气象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

表26:江苏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15)

表27: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15)

表28:江苏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15)

表29:江苏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6)

表30:江苏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6 表31: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7)

表32: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

表33:江苏省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

表34:江苏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9)

表35: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19)

表36:江苏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19)

表37:江苏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0)

表38:江苏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

表39: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1)

表40: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

表41:江苏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

表42: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23)

表43: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现状统计表 (23)

表44: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占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比重统计表 (23)

表45: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4)

表46: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

表47: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5)

表48: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5)

表49: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比上年增长%)26表49:江苏省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同全国环境气象观测站数量

(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

表50:江苏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27)

表51: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27)

表52:江苏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27)

表53:江苏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8)

表54:江苏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28 表55: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9)

表56: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9)

表57:江苏省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同全国气象站闪电定位监测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0)

表58:江苏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1)

表59: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现状统计表 (31)

表60:江苏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占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比重统计表 (31)

表61:江苏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2)

表62:江苏省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32 表63:全国气象站卫星云图接收业务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3)

气象仪器讲解稿

气象仪器讲解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设备名称:玻离钢百叶箱。 设备组成 百叶箱通常由木质或玻璃钢两种材料制成,确定箱壁两排叶片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45°,呈“人”字形,箱底为三块平板中间一块稍高,箱顶为两层平板,上层稍向后倾斜。它是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内外部分均为白色。 设备功能 百叶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仪器名称:前向散射能见度仪。 仪器组成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由稳定的红外发射光源,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的红外散射光接收器,信号采集与处理,控制器,加热器,电源,调制解调器,防辐射罩等单元组成。 仪器功能 能见度仪器主要用于测量大气能见度,能见度受许多主观的和物理的因素的影响,基本的气象量,即大气透明度,可以客观地测量,并用气象光学视程(MOR)表示。 测量原理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发射器与接收器在成一定角度和一定距离的两处。接收器不能接收到发射器直接发射和后向散射的光,而只能接收大

气的前向散射光。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计算出气象光学视程(MOR)。 仪器名称: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仪器组成 金属电阻温度表是利用金属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原理制成的温度传感器,由于铂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材料易于提纯,测温精确度高,复现性好,因此自动气象站主要采用铂电阻作为测温传感器的材料。 仪器功能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离地面1.5m高度处的空气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它反映了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或平均动能的大小。 测量原理 温度测量通常采取接触式,即将传感器与被测物体(如空气)相接触,当两者经过热量交换并达到热平衡时,具有相同的温度,然后根据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来确定被测物体的温度。 仪器名称: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仪器组成 本站使用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它由上电极、高分子膜、下电极、基板等组成。 仪器功能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空气中的湿度。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物理量。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

气象观测站

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是由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进行气象观测和资料收集传输的气象站,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1)有线遥测自动气象站:仪器的感应部分与接收处理部分相隔几十米到几公里,其间用有线通信电路传输。由气象传感器,接口电路、微机系统、通讯接口等组成。传感器将气象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由接口电路输出。微机系统是它的心脏,负责处理接口电路及观测员通过键盘输入的信号,并将处理结果输出显示、打印、存盘,也可通过接口送到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这种自动站早期用于实时查询气象资料,现在逐渐取代气象站日常主要观测工作。 (2)无线遥测气象站:又称无人气象站。它包括测量系统、程序控制和编码发射系统、电源三部分组成。气象要素转换成电信号的方式常见有机械编码式和低频调制式两种,前者多使用机械位移的感应元件,使指针在码盘上位移而发出不同的电码;后者多使用电参量输出感应元件,使它产生一个低频变化的信号,然后将此信号载于射频上发射。无人气象站通常能连续工作一年左右,每天定时观测4─24次。可在1000公里之外的控制中心指令或接收它拍发的电报,也可利用卫星收集和转发它拍发的资料。该站通常安置在沙漠、高山、海洋(漂浮式或固定式)等人烟稀少的地区,用于填补地面气象观测网的空白处。 高空气象观测 测量近地面到30公里甚至更高的自由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测量项目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还有特殊项目如大气成份、臭氧、辐射、大气电等。测量方法以气球携带探空仪升空探测为主。观测时间主要在北京时7时和19时两次,少数测站还在北京时1时和13时增加观测,有的测站只测高空风。此外其他不定时探测内容有2公里以下范围的大气状况的边界层探测、测量特殊项目的气象飞机探测和气象火箭探测等。 气象气球 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球皮,充以氢气、氮气等比空气轻的气体,能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观测平台。气球的大小和制作材料由它们的用途来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动气象站介绍

自动气象站型号:JZZ1TRM-ZS2(风速风向,温湿度,气压,雨量,蒸发,地温) 一、简介 JZZ1TRM-ZS2型自动气象站是按照国际气象WMO组织气象观测标准设计、生产的标准气象站,本自动站可观测的气象要素有:环境温度、环境湿度、露点温度、风速、风向、气压、太阳总辐射、降雨量、地温(包括地表温度、浅层地温、深层地温)、土壤湿度、热通量、蒸发、二氧化碳、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共二十多项气象指标。具有性能稳定,监测精度高,无人值守等特点,可满足专业气象观测的业务要求。 二、适用领域 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或组网于气象、机场、环境监测、交通运输、军事、农林、水文、大型工程和科研教学等领域。 三、气象站技术特点 1、JZZ1TRM-ZS2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器,采用高性能微处理器为主控CPU,大容量数据存储器,可连续存储整点数据3个月以上,工业控制标准设计,便携式防震结构,大屏幕汉字图形液晶显示屏,一屏显示多路气象要素数据及图形,便于现场直接观测,减少了通过电脑监测数据给您带来的不便,轻触薄膜按键。适合在恶劣工业环境使用。具有停电保护功能,当交流电停电后,由充电电池供电,可维持72小时以上。 2、可提供多种数据通讯方式,1)有线方式:标准RS232或RS485标准通讯接口,可以用PDA、笔记本电脑在现场读取数据;2)无线方式:配无线通讯器通过GSM网/GPRS 网可实现远距离布网监测或异地遥测数据,不受距离限制,每个气象监测网点配备一个无线通讯端口,由气象中心监测站的主控微机对网点内所有气象站的数据进行统一监控,以达到整个网点内气象数据整合及统计;3)移动存储方式:通过存储控制器+两块U盘(128MB/块),即可实现数据无限量存储。 3、TRM-ZS2自动气象站系统管理软件,在WINDOWS98以上环境即可运行,实时显示各路数据,每隔10秒更新一次,小时整点数据自动存储(存储时间1~60分钟可以设定),与打印机相连自动打印存储数据,数据存储格式为EXCEL标准格式,可供其它软件调用。 4、系统具有多种供电方式,节能设计,可交直流两用,也可选配太阳能电池供电,适合无电地区常年使用。 四、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仪测量要素技术指标 1.温度(土壤,叶片,水温等) 通道数: 1~30路 测量范围: -50~150℃ 测量精度: ±0.2℃ 分辨率: 0.1℃ 2.风速 通道数: 1路 测量范围: 0~70 m/s 测量精度: ±0.3 m/s 分辨率: 0.1 m/s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5.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熟悉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1. 两种情况 (1)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3.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3)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4)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1.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1)时次: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2)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在国家级观测站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观测站,是国家观测站的重要补充。主要承担地面时空加密观测和实时要素监测业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原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基础上组建,以自动观测为主要探测手段。 为规范区域气象观测站站网规划、站点选址、设备性能、基础设施、组网传输、质量控制、运行保障等系统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同化性和长期、稳定运行,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三站四网”实施方案》(气测函[2005]247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气发[2006]45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多轨道业务和功能体系任务分解和进度表》(气发[2007]17号文附件2)等文件,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要求,并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有关规定,对全国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 1、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站网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息而设计的,气象台站的全国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为了满足各级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省(区、市)气象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投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以加密自动气象站(包括单雨量自动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高时空密度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认同。 2、存在问题 受经济条件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不一致,各省(区、市)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极不平衡,西部天气气候资料空白及敏感区内站点稀疏。已经建设的站点存在着自动观测站网的布局和密度很不均匀、观测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实时数据组网传输效率不高、资料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运行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等等问题,影响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2012年11月 目录 ........................................................................................................................................... 1一、总则...................................................................................................................................... 1 .1.1编制目的...................................................................................................................................... 1. 1.2编制依据...................................................................................................................................... 1.1.3适用范围.......................................................................................................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规划 1.4.......................................................................................................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 1.5.......................................................................................................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运行1.6合作模式................................................................................................................................ 21.6.1. 运维机制................................................................................................................................ 31.6.2. 信息交互共享........................................................................................................................ 3. 1.6.3............................................................................................................................ 3二、观测项目设置.................................................................................................................................. 4.能见度观测 2.1....................................................................................................................... 4路面气象条件观测2.2路温........................................................................................................................................ 4. 2.2.1路面状况................................................................................................................................ 5. 2.2.2冰点温度................................................................................................................................ 5 2.2.3.融雪剂浓度. (5) 2.2.4............................................................................................................................... 5 .2.3气象环境观测气温........................................................................................................................................ 5 2. 3.1.相对湿度................................................................................................................................ 6 2.3.2.风速风向................................................................................................................................ 6.2.3.3 降水........................................................................................................................................ 62.3.4. 天气现象................................................................................................................................ 72.3.5. .............................................................................................................................. 7.视频实景观测 2.4............................................................................................................... 8传感器选型及技术要求 2.5........................................................................................................................ 9三、观测站技术要求.................................................................................................................................. 9观测站结构 3.1 结构组成................................................................................................................................ 9 3.1.1.结构设计要求. (10) 3.1.2................................................................................................................................. 10.观测站功能3.2 ......................................................................................................................... 11数据采集与处理 3.3.................................................................................................................................... 12通信方式3.4 .................................................................................................................................... 13供电方式3.5 供电方式选择..................................................................................................................... 13 3.5.1 .蓄电池及充放电控制装置................................................................................................. 143.5.2 . ......................................................................................................................... 14电气安全性要求3.6绝缘电阻.............................................................................................................................. 14.3.6.1

校园气象站场地的选择

校园气象站场地的选择 一、观测场 地面气象观测大多数项目都要在专门建立的气象观测场所内进行,建设校园气象站,首先要进行观测场地的选择、规划和设计。 1.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应当选在能较好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主要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因为复杂的外在因素会影响气象要素的变化,造成观测不准确,观测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该地自由大气的实际变化情况,影响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同时会影响视界的广阔。一般学校特别是城市内学校基本上没有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条件。我们可以把观测场地的地址选在教学楼的楼顶,这样就可以最大幅度地排除观测场地四周200米以内的障碍物的影响。教学楼的出入与疏散通道都比较宽敞,不妨碍多人出入,而且观测场内的仪器容易得到保护,可以避免外界人为的破坏。至于场地的面积,我们可以采取分块的方法,在不同的楼顶安装不同的仪器。教学楼一般都是连体工程,在不违背所安装的仪器之间规定的间距、高低仪器排列方向和次序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就可以了。观测大地温度的仪器仍须安装在地面,这些仪器既占不了多大面积,又可以不避开障碍物。 2.在观测场动建之前,首先要对本站子午线进行界定。因为整个观测场内室外仪器的定位、排列、安装以及气象工作室位置的确定都与方位有关。界定子午线常采用罗盘测定法、太阳高度测定法和北极星测定法等。

接着,要测定本站经纬度。因为经纬度是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是计算制作气象产品的重要依据。测定本站经纬度可以采用地图查算法、经纬仪测定法等。 海拔高度是影响天气要素数值的因素之一。在气象观测上,很多数据都要进行海平面数值换算,如气压等;一些现代化的仪器在安装时就要输入本站海拔高度,如自动气象仪等。所以要进行本站海拔高度的测定。本站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本站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的数据要刻在观测场内固定的标志上。 二、工作室 气象工作室(专业气象站称观测值班室)是气象站的心脏部位,是整个气象站组织工作的基础,是气象数据处理和气象产品制作的中心。 .1.工作室应建在观测场的北边,与观测场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靠得太近,大约相距30米左右为佳。如果观测场是规划在教学楼楼顶的,工作室的位置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楼层,不过,安排在下一个楼层也可以。 2.工作室的面积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如果条件允许或考虑到学生多人参与活动,尽量安排大些的房子,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活动空间。工作室的墙壁四周及顶部都要求刷上白色涂料漆。 3.气象工作室内要安放室内观测仪器,在工作室的一角要隔一小间暗室,大小视安装仪器的数量而定,一般不得小于两个平方米,装推拉门,暗室内装气压表,置放气压计,配上一盏15--40W的红色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仪器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仪器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发表时间:2019-03-13T16:07:02.853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1期作者:宋玲芝 [导读] 新型自动站在地面气象观测中的应用提升了观测质量和工作效率。本文结合二连浩特市使用新型自动气象站的实际,重点分析了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仪器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以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借鉴。 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气象局 引言 二连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锡林郭勒盟西部,地势平坦,境内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平均海拔为932.2m。受蒙古高气压影响,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干旱荒漠草原气候。春季干燥少雨,夏季短暂炎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新型自动站的设计是利用现代化技术和产品,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使得自动站软件设计、防雷和存储等均得到了提升,自二连浩特市气象部门投入和使用新型自动气象站以来,进一步提升了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且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特征。相较于传统自动气象站,扩展性能也有很大增强,拓展了自动站运行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控自动气象站的电源系统和不同气象要素传感器。区域观测及气象要素传感器质量有很大改进,可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在提升当地气象服务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新型自动气象站需要24时连续不间断运行,很容易使观测仪器设备出现故障,不利于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工作人员应将新型自动气象站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做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天气预报、气象服务、气象科技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1、新型自动气象站概况 新型自动气象站利用当前现代化的外部总线和嵌入式系统技术,主要包含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其中硬件系统包含有采集器、传感器、外围设备和外部总线,将主采集器与分采集器进行结合可以综合观测各个气象要素数据,再加上集多功能和高性能数据处理软件为一体,可随意裁减和扩展,结合标准化与开放式的技术路线可实现硬件系统的规划。因在设计新型自动气象站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了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的原则,在对传感器和采集器及其部件进行更换时可选择不同厂家的产品。系统软件包含有业务应用软件和嵌入式系统软件,其中前者可以直接在业务软件上安装,以实时监控新型自动气象站,同时还能对气象要素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将气象数据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中。后者的主要作用是对嵌入式系统和外部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管理。 2、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仪器日常管理 2.1做好观测仪器动态监控 在观测仪器设备运行中,动态监控平台可以对仪器设备、数据质量控制、值班记录等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观测仪器设备运行中出现问题应做好记录,及时报告仪器的更换和管理情况。若发现新型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不能正常显示数据,应将新型自动气象站控制界面打开,依次选择"自动站维护"--"终端维护"按钮,打开监控台的指令输入框,在此输入"BSAPLE AIN"或者"DGD",检查数据命令,随后点击发送;若在回复框中有正常数据显示,则说明新型自动气象站可以正常工作,需要检查软件版本的更新情况;若在回复框中无数据显示,则说明新型自动气象站中相关仪器出现故障问题,应重点检查数据收集器和长线驱动器。可以连接数据收集器与笔记本电脑的,并在此基础上调用串口工具,再一次发出BSAPLEAIN"或者"DGD的指令。若能够正常反馈相关数据,则说明是长线连接异常或者长线驱动器出现故障,应重新对故障元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2.2注意防雷 当前,新型自动气象站的观测仪器设备外壳大都是金属材质,在遭受雷击后会产生强大的雷电流,这些雷电流会借助于电缆破坏观测仪器设备,或者是直接进入到计算机内,损坏计算机。因此,测报人员要及时做好观测场内各个观测仪器设备接地工作及防雷器科学布设,保证计算机机壳和采集器具有良好的接地。对值班室供电系统进行三级防雷,在业务计算机和网线间安装浪涌保护器,增强新型自动气象站防雷效果。 2.3注意日常巡检 为了确保新型自动气象站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应做好观测仪器设备、网络设备、通信系统、供电系统等的日常巡检。在发现异常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部门领导,并选择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在下班前应将本班次工作做好,检查观测仪器是否破损、运行和故障情况等,做好观测仪器设备故障问题的处理。 2.3注意对时 对于台站的业务计算机和采集器内部时钟,需要每间隔1h进行对时,保证两者之间的时间一致。若未能及时校对时间,会对采集器各个气象要素数据的正常采集造成影响;每日19时查看计算机和采集器之间的时间,若两者的时间差超过30s,在正点过后应根据规范要求调整采集器时间。若在下雨天调整时间,会造成降水量数据异常,对时工作应选择合适的天气条件下进行。 3、新型自动气象站的日常维护 3.1采集器日常维护 采集器是新型自动气象站的核心部件,做好采集器的日常维护工作十分重要。定期检查采集器指示灯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对采集器机箱内杂质、灰尘等定期进行清理,检查采集器机箱内底部的进线孔密封情况;每周重新启动采集器和业务计算机,保证观测仪器的有效性水平;定期对采集器接口与不同传感器、计算机间的连接情况,保证连接的有效性水平。 3.2风传感器日常维护 因空气中有较多的灰尘,时常会造成风向标和风杯转动不灵活的情况,应做好风向风速传感器的日常维护。每年至少一次对风传感器进行维护,认真清理风传感器轴承;不定时查看风杯、风向标的灵活性和平稳度;大风天气过后查看风向标的指北方位;在雾霾、沙尘等污染天气出现时应清除干净转动部件与静止部件之间的污垢;滚动轴承清洗应选择在密封状态下,禁止将防尘盖取下,防止损坏仪器。 3.3雨量传感器日常维护 降水量是新型自动气象站采集过程中的重要气象要素,是检验预报质量的关键,应做好雨量传感器的日常维护。每月对雨量传感器至少进行一次检查,查看漏斗处是否出现泥沙、树叶、小虫等杂物,发现后应及时清除干净,检查翻斗翻转的灵活性。定期对称重传感器沿口的蜘蛛网进行清理,在确保降水量数据正常的情况下,及时将盛水桶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在强降水天气出现时,应及时查看,避免降水量溢出。冬季气温相对较低,为了防止盛水桶冻结,应及时添加防冻液,在强降雪天气出现时应将口沿外的积雪清除。

气象观测站仪器简介新

气象观测站仪器简介 2012.03

1.气压计 气压计是自动、连续记录气压变化的仪器。它由感应部分(金属弹性膜盒组)、传递放大部分(两组杠杆)和自记部分(自记钟、笔、纸)组成(见图7-3)。由于准确度所限,其记录必须与水银气压表测得的本站气压值比较,进行差值订正,方可使用。 A. 安装 气压计应稳固地安放在水银气压表附近的台架上,仪器底座要求水平,距地高度以便于观测为宜。 B. 观测和记录 02、08、14、20时四次(一般站08、14、20时三次)定时观测时,在水银气压表观测完后,便读气压计,将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中,并作时间记号。 2.百叶箱 百叶箱是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它的内外部分应为白色。百叶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A.结构 百叶箱通常由木质和玻璃钢两种材料制成,箱壁两排叶片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45o,呈“人”字形,箱底为中间一块稍高的三块平板,箱顶为两层平板,上层稍向后倾斜。 木制百叶箱分为大小两种:小百叶箱内部高537mm、宽460mm、深290mm,用于安装干球和湿球、最高、最低温度表、毛发湿度表;大百叶箱内部高612mm、宽460mm、深460mm。用于安装温度计、湿度计或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和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玻璃钢百叶箱内部高615mm、宽470mm、深465mm。用于安装各种温、湿度测量仪器。 3.干湿球温度表

干湿球温度表是用于测定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仪器。它由两支型号完全一样的温度表组成,气温由干球温度表测定,湿度是根据热力学原理由干球温度表与湿球温度表的温度差值计算得出。 温度表(见图8-1)是根据水银(酒精)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的,分感应球部、毛细管、刻度磁板、外套管四个部分。 A.安装 在小百叶箱的底板中心,安装一个温度表支架,干、湿球温度表垂直悬挂在支架两侧的环内,球部向下,干球在东,湿球在西,球部中心距地面1.5m高。湿球温度表球部包扎一条纱布,纱布的下部浸到一个带盖的水杯内。杯口距湿球球部约3cm,杯中盛蒸馏水(只允许用医用蒸馏水),供湿润湿球纱布用。 湿球包扎纱布时,要把湿球温度表从百叶箱内拿出,先把手洗干净,再用清洁的水将温度表的感应部分洗净,然后将长约10cm的新纱布在蒸馏水中浸湿,使上端服贴无绉折地包卷在感应部分上(包卷纱布的重叠部分不要超过球部圆周的 1/4);包好后,用纱线把高出感应部分上面的纱布扎紧,再把感应部分下面的纱布紧靠着球部扎好,但不要扎得过紧,并剪掉多余的纱线(见图8-3)。 B.观测和记录 ⑴ 定时观测程序 干球、湿球温度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毛发湿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游标,调整最高、最低温度表,温度计和湿度计读数并作时间记号。 ⑵ 正常观测 各种温度表读数要准确到0.1℃。温度在0℃以下时,应加负号(“-”)。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内,并按所附检定证进行器差订正。如示度超过检定证范围,则以该检定证所列的最高(或最低)温度值的订正值进行订正。 温度表读数时应注意:

气象观测站的优化

气象观测站的优化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并求解了关于气象观察站的优化的问题,用SPSS软件 对12个样本用—方法进行聚类得到整体聚类树图。然后通过逐步计算R方统计量来确定在不影响信息量的情况下最理想的分类数,为8,具体聚类表格如下: 然后计算各样本的期望和均方值来考虑要去掉的气象点。结果为:4,7,10,12; 关键词:气象观测站年均降雨量均方值聚类统计量距离矩阵 一问题重述 某地区有12个气象观察站,10年来各站测得的年降水量已知,由于经费问题, 有关单位拟减少气象站数目以节约开支, 但又希望还能够尽量多地获取该地区的降水量信息.我们从分析观测站数据入手, 从中找出去掉某个或某几个气象站的方案. 下表给出了各观察站10年的降水量(mm)。

二模型假设 1 . 一般来说, 单个气象站测得的降水量数据具有随机性, 但是各个气象站测出的降水量的分布应该符合一定的规律. 2 . 最初所有气象站所测得信息量可以整体反映该地区的降水量;

3 . 该地区所提供的12 个气象站10 年来的降水量数据是比较精确的. 4:每个气象站的费用基本相同; 三:符号说明 四:问题分析 此题求解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 用哪种方法聚类最为合适? (2)可聚类的最大数目? (3)在尽量减少信息量损失情况下,要去掉那些观测站?对一个气象站而言,,统计十年降水量的均值和方差。均值表示降水量的大小,方差表示降水量的变化,如果方差很小,就考虑可用以往的测量值来代替,这些气象站就可以考虑去掉。 五:模型建立 模型一: 先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然后用最远距离法进行聚类,最后根据方差由小到大计算看在不影响降雨量信息损失的情况下去掉那几个观测站较合适。 模型二: 1:可去掉气象点的最大数目 去掉m 个气象点前的均降水量g=∑=12 112/1i Xi ,g ’= ∑-Xi m )12/(1 判断|g-g ’/g|<0.05,只要有一个组组合满足条件,则可以去掉m 个点,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附录

附录1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气象局2004年10月15日“气发…2004?249号”)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中小尺度天气加密监测站网建设的发展、拓宽气象业务领域和进行行业管理的需求,拓展我国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资源,促进气象行业各类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共享,加强各类气象观测站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类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雨量站)、新增项目观测站、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编定。 第三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办法统一编定,并报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备案。 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一般气象站和高空观测站的区站号由中国气象局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区站号编定办法统一编定。 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使用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并由所在省(区、市)气象局按照本办法编定。 第四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由5位代码组成,第一、二位为区号,后三位为站号。 区站号的第一位由拉丁字母的A至Z组成,第二位由阿拉伯数字0至9组成。 站号由3位0至9阿拉伯数字组成。 第五条中国气象局统一对各省(区、市)所使用的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区号进行划分,各省(区、市)气象局可在所分配到的区号范围内确定本省(区、市)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站号。 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使用所在省(区、市)的区号,在编定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的区站号时,区号的第二位固定使用所在省(区、市)的区号第二位的排序第一的数字。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区号划分见表一。 第六条各省(区、市)气象局在确定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后须向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报送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 第七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至少在该站投入业务运行2个月以前分别以纸质和电子文档(Excel格式)两种形式报出。 第八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须包括站名、经度、纬度和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无气压传感器的加密站为温度传感器感应部位拔海高度,单雨量站为雨量传感器口缘的拔海高度,其他类型观测站的拔海高度的确定另行规定)。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见表二。 第九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