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案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b)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在北纬60°附近,亚欧大陆形成______高压(又称______________高压),____________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________季风,在南亚季风区表现为________季风。

7月份,在北纬30°附近,近地面形成___________ (又称 ___________),使分布在此处的___________气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使___________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___________季风。

对于南亚地区来说,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__________风跨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__________季风。

例1:读“大陆空气柱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

1).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

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

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2).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季风环流的形成(b)

东亚南亚

风向

冬季

成因

风向

夏季

成因

例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表示的是(1或7)_____月季风图。

E的风向为_______ ,F的风向为______

(2)A、B、C三地中,气压最低的是_____。

(3)此时我国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 。

(4)E季风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 ,

F季风的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

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最为典型。

例3:下图所示季节,上海和孟买的盛行风向分别为

A.东南季风、西北季风B.东南季风、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东南季风D.西北季风、东北季风

【小结】

①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特点

②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成因的差异

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b)

气候类型判断

1、以温定带

(1)最冷月气温高于15℃—热带(2)最冷月气温高于0℃—亚热带、温带海洋性气候(3)最冷月气温小于0℃—温带(4)最热月气温小于0℃—寒带

2、以雨定型

(1)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2)夏雨型——热带草原、三种季风

(3)冬雨型—地中海气候(4)少雨型—热带沙漠、温带大陆、亚寒带针叶林、极地气候例4:判断气候类型:

例5: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模式图下方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________。

A.②—甲B.④—乙C.⑥—丁D.⑦—丙

(2)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________季。

(3)图中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④地区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__;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课后反思】

【随堂练习】

读“沿某一理想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

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

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地

2.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关于该季节

盛行风向,正确的是

A.②吹向①B.④吹向⑤C.⑤吹向④D.④吹向②

下图是“沿某经线所作的大气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该图中大气运动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B.E处的降水多为对流雨

C.H处因热力作用形成高气压

D.E到F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4.在图示时段()

A.我国东北地区昼长夜短

B.巴西高原热带草原进入旱季

C.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进入最佳时期

D.地中海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第29届奥林匹克盛会在北京开幕。2004年奥运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气候类型图中,可分别代表雅典和北京两地气温、降水状况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B.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C.降水较少,气温较高D.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7.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①热带草原气候②地中海气候③热带季风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8~10题。

8.上述“某月”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9.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10.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低温少雨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是________月,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此时受______________气压带控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E处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时,A、D两地气候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压带与风带导学案

热 冷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目标】 1、 通过回顾热力环流知识,结合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理解单圈环流的前提条件,绘制出单圈环流示意图 2、 通过回顾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理解地球自转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因,并能够绘制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3、 通过读图,理解风带气压带随季节移动的原因和规律 4、 通过案例探究,学会应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学习重点】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难点】理解太阳辐射、地转偏向力、直射点移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入:撒哈拉沙尘挽救了亚马孙地区 在一般人眼里,漂浮在空气中的沙尘除了给人带来烦恼外实在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然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惊奇地发现,在巴西亚马孙地区,暴雨每年都从土壤中冲走大量矿物质。然而,正是从5000千米外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刮起的沙尘,不断跨越大西洋,将携带的矿物质补充到亚马孙地区,才保持住了该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 1、 热力环流回顾 请完成右图, I) 用箭头标上气流运动方向, II) 在圆圈中填入近地面气压状况 III) 在方格中填入高空气压状况 由于地面 不均,导致气流的 (垂直/水平)运动,从而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而这一气压差异导致气流的 (垂直/水平)运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2、 大气环流 概念: 的、 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的 状态 成因: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 不同,造成高低纬度之间产生 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2题。 1.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 【答案】1.A 2.B 解题必备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 岸 全年都受中纬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 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 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20°—30°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 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25° 大陆东岸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 风的控制,雨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 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 分为旱、雨两季 具体可以转换为如下图形来理解掌握: 【方法技巧】从气温和降水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温带再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 2.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第2讲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 D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C )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3-4题。 3.(2015上海十二校联考,13)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个气压带和风带有关( B ) A.①与⑤ B.②与⑥ C.③与⑦ D.②与⑤ 4.(2015上海十二校联考,14)当图中②地气压分裂成海洋上的高压和陆地上的低压时 (A) A.上海可能出现伏旱 B.孟买此时吹东北风 C.洛杉矶出现阴雨 D.北京可能出现寒潮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5~6题。 5.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6.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7—9题。

7.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 )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C ) A.①B.② C.③ D.④ 9.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B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读图完成10~11题。 10.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A.黄赤交角的存在B.高低纬地区的气压差异 C.地球的自转运动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1.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B) 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12.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00~100盛行西北风 B.100~200盛行东南风 C.200~300 主要盛行上升气流 D.300~400盛行西南风 13.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B A.甲表示7月份、夏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C ) A.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 B.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 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D.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固定的周期性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回顾 师:给三分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板书及画图)请同学帮我完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对图进行讲解)在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暖气流在高空由南风逐渐向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北纬30度附近偏转成西风,导致堆积效应,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在南半球,则左偏形成东南信风带。由副高流向更高纬度的一支气流,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最终偏转成西风,称为盛行西风带。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向左为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为东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度左右相遇,相对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高空,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气流流向副高高空,向北的气流流向极地高空。 引入新课 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大家还记得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是? 生:气温和降水 师:对,热量和水分是不是就对应着气温和降水啊,所以气压带和风带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 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那它到底是怎样影响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画图】一个地方的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这时候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汽就容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低压控制下的天气就多雨;如果空气下沉,近地面会形成(高压),气温会?(越来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 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 时。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 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 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 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 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 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单县二中《气压带和风带》word学案

单县二中《气压带和风带》word 学案 单县二中 黄汝霞 2018年10月 学习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把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明白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阻碍 。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响。 要点突破 要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定义:全球性的 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的平均状态。 特性: 、 、 意义: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 是不同的,因而高低 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促使大气不断 、 和 2、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平均的,地球不运动,阳光直射赤道(即只考 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2)三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平均的,阳光直射赤道(即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 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在上图上标注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风向并熟记名称及 风向。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 相间分布,并 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 半球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咨询题探究一: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阻碍? A B C D B C D E F G H I J

1、气压带对降水的阻碍: 低气压带气流 (上升或下沉), 在运动过程中气温 (升高 或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高气压带气流 (上升或下沉), 在运动过程中气温 (升高或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 2、风带对降水的阻碍: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在运动过程中气温 (升高或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如此的风带名称有 ;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风,在运动过程中气 (升高或降低), (易 或不易)降水, 如此的风带名称有 (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 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就北半球来讲,大致夏季偏 ,冬季偏 。 要点训练1、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大致在南北纬30°左右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晴天;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云雨 2 . ( ) 要点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由于 差异,陆地增温顺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表现: 2、季风环流的形成 咨询题探究二: A B C D 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识点总结与配套复习题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二、气候类型的及判断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1.判断所属 南北半球 气温变化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南半球 2.判断所属 温度带 最冷(热) 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温带气候 最热月气温<15℃寒带气候 3.确定具体 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 节分配 多雨型(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2000mm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 季少雨) 年降水量>1500mm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800mm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 季少雨) 年降水量300—1000mm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年降水量<250mm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2.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 气候类型相似点不同点 热带季风气候气温:终年高温(>15℃) 降水: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雨季降水量更集中更多(7月份降水突破600mm) 热带草原气候相对降水量较少(若能从气温上判断该地是南半球,则必是 热带草原气候无疑,因为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相对冷干 (雨热同期) 最冷月均温(关键)>0℃ 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0℃,雨季较短 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总量有时相当最冷月均温(关键)>0℃,各月降水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关键)<0℃,降水各月不一,一般集中 在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冬冷夏热 降水状况都是夏季相对较多 均温低于0℃的月份少,有明显的雨季,年降水量相 对较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均温低于0℃的月份多,一般无明显的雨季,年降水 量相对较少 3.气压带,风带,洋流和气候类型随纬度的分布

(完整word版)气压带风带学案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3、通过合作互动,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与互助、协作能力。 〖学习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温故知新〗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完成下面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标出高低气压) B A C 冷热冷 〖互动课堂〗 【画一画】 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终年直射赤道,画出南半球的大气环流:

【合作探究1】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在下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2)三圈环流——近地面的表现为: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 (3)气压带和风带在分布上有规律? 【合作探究2】 上图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俯视图?说出你的判断理由?说出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

【巩固练习】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地球自转偏向力 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2.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由于受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A.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 5.关于气压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气压带具有高低相间分布规律 C.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D.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6.下列图中,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A. B. C. D.

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导学案 编制:朱玉敏(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审核:郭长山班级:学号: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4、理解气压带、风带与天气的关系。 【自主梳理】 阅读教材33-35页图文,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一、大气环流 1、概念: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 2、成因: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不同,造成高低纬度间产生差异,驱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二、单圈环流(教材33页活动题) 三、三圈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2、三圈环流类型:低纬环流、、。 近地面表现: 个气压带,个风带。 赤道附近(0°): 3、气压带分布南北纬30°附近: 南北纬60°附近: 南北极地(90°)附近: 风带分布:低纬带,中纬带,高纬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随季节变化而南北 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 的季节移动。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 季偏,冬季偏。 3、重要节气:A为;B 为 或;C为。

【重点提炼】 一、单圈环流 完成教材33页活动题。 1、形成前提(3个):(1)不考虑 力; (2)假设地球表面是 均匀 的; (3)太阳直射在 赤道 上。 2、画图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地面冷热、气流运动、气压对比) 高空 近地面 90°S 0° 90°N 二、三圈环流 1、形成前提(3个): (1)考虑 力; (2)假设地球表面是 的; (3)太阳直射在 赤道 上。 2、请在下图线段上用箭头标注气流运动方向,完成南北半球三圈环流图。 要求:①标出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 ②相应位置写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③标注各地点气压状况。 高空 近地面 90°S 60° 30° 0° 30° 60° 90°N 三、气压带和风带 1、请在下图上画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总结分布规律。 画图要求:①标出赤道、南北纬30°、南北纬60°、南北纬90°; ②相应位置写出76个风带的名称; ③画出各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风向。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分布规律: 高低气压带 分布;南北 对称 。 风带分布规律: 。 2、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有何差异? (①热力原因:因地面受热不均引起气压变化②动力原因:因气流被迫上升和下降引起气压变化) 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 ; 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 。 3、风带的风向如何判断? 四、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1、形成降水的条件: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 地东风 带

2.2.3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学案(含答案)

2.2.3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学案(含答案) 课时课时33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学习目标 1.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理解其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了解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差别。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并影响各地的天气和气候。 2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受地转偏向力影响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七个气压带A为赤道低气压带 B.E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F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D.G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H.K 为信风带I.L为西风带J.M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随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判断1气温高的地区形成低气压带,气温低的地区形成高气压带。 2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3信风带控制的地区一定多晴朗天气,西风带控制的地区一定多阴雨天气。 4气压带.风带在冬季向南移,夏季向北移。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2分布3具体影响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季节被切断的气压带较强盛的气压中心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亚洲高压蒙古高压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其气压带基本保持带状分布。 三.季风环流1季风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2.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如东亚季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如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判断1南亚夏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1月份,地中海气候区受西风带控制。 3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探究点一气压带和风带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那时,很多帆船都载着许多马匹,

(完整word版)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含答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和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案(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的关系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海陆分布示意图,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与成因及相关的气候类型。 自主学习: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两个。全球共有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由于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1个赤道低气压带和2个极地高气压带。 3、由于动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2个副 4、结合课本50页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 和风带示意,画出全球气压带、风带。 并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 1、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做有规律的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是否也随之做相应 的移动呢?如果随之移动,请说明其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2、根据50页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理想模式下的,如果我们考虑了海陆分布等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压中心。 3、结合世界地图及全球气压带风带图,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在海陆分布的影响下,北半球的冬季和夏季气压带会如何变化? 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所切断,

仅在大洋中存在着高压区域。 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大,控制范围最广,这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保留在海洋上。 4、读53页图2-34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请回答: (1)什么是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成为季风。 (2)形成季风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分布导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原因。 (3)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有什么区别?并填下表4“东亚、南亚季风的对比”。 表4东亚、南亚季风的对比 (4)为什么说东亚的季风最典型? 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所以东亚的季风最典型。 自主检测: 必做题 1.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中纬度大陆上等温线的分布是( C) A.1月份、7月份都向北凸出B.1月份、7月份都向低纬凸出C.1月份向南凸出,7月份向北凸出D.1月份向高纬凸出,7月份向低纬凸出 2.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 A.被阿留申低压切断 B.被冰岛低压切断 C.被印度低压切断D.高压仅保留在陆地上 3.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的是( A)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

气压带和风带 【考点及能级要求】 1.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 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掌握全球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高效预习】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概念:具有 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意义:促使 之间, 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3、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①地表均一(即全是均一的陆地或者全是均一的海洋);②地球不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③地球不公转(即太阳永远直射赤道)。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4、三圈环流 ⑴假设条件:①地表均一(即全是均一的陆地或者全是均一的海洋);②地球不公转(即太阳永远直射赤道)。 ⑵形成原因: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⑶分布:① 环流(0度到30度之间);② 环流(30度到60度之间); ③ 环流(60度到90度之间) ⑷气压带: G.极地 带:热力型冷高压;E.副极地 带:动力型冷低压 C.副热带 带:动力型热高压;A.赤道 带:热力型热低压 ⑸风带: 900 600 300 00 G F C E D B A ① ② ③ 900

F.高纬东风带:从带吹向带;北半球风,南半球风 D.中纬西风带:从带吹向带;北半球风,南半球风 B.低纬信风带:从带吹向带;北半球风,南半球风 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⑴假设条件:地表均一(即全是均一的陆地或者全是均一的海洋)。 ⑵移动原因:。 ⑶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冬季 【课堂训练】 1.在下列气压带、风带中,同时参与低纬环流和中纬环的是() A.极地东风带 B.西风带 C.信风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读下图,四幅表示极地东风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有() 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根据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分布规律,图示所反映的时间是() A.夏至日 B.冬至日 C.春分日 D.不好确定 4.有关②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 B.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气压 C.空气堆积下沉形成高气压 D.空气堆积上升形成高气压 5.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气压带和风带学案高三文科一轮复习

人教版 必修一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 高二地理组 命制人: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1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梳理】 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 1、赤道附近地区,空气受热膨胀 (上升或者下沉),形成 气压带, 多 雨(降雨类型)。 2、南北纬30°附近地区,空气在高空堆积 (上升或者下沉),形成 气 压带,受其控制降水 (多或少)。 3、近地面,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出的冷气流和低纬度来的暖气流在60°附近相遇, 暖气流被冷气流抬升,近地面形成 气压带。 4、两极附近地区,空气遇冷收缩 (上升或者下沉),形成 气压 带。 5、在近地面的7个气压带中,热力原因形成的是 和 ,动力 原因形成的是 和 ;不论是热力原因还是动力原因,凡是低压都是 (上升或者下降)气流,高压都是 (上升或者下降)气流。低压降水 (多或少),高压降水 (多或少)。 6、在图中左侧画出三圈环流,并在图中右侧写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在图中画出近地面风带的风向。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7、气压带和风带随 的移动而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为:北半球夏季位置偏 (北或南),冬季位置偏 (北或南)。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8、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 夏季亚欧大陆为 (气压名称),海洋上为 (气压状况)气压。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了 (气压名称),海洋上为 (气压状况)气压。 9、东亚季风的成因是 。东亚夏季吹 风(名称) ,温暖湿润;冬季吹 风(名称),寒冷干燥。 10、南亚地区的冬季风的成因是 ,风向为 风;南亚夏季风的最重要的成因是 。其风向 为 风。 【自学质疑】(回扣考纲,你掌握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90°90°0°60°60°30°30°

2018年高三年级一轮复习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学案

专题五全球的气压带、风带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课本基础知识学习】 1.大气运动: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做_____________,它能够调节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并对各地的_______和______有着重要影响。 2.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原理(重点讲解) 1)气压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①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叫____________。 ②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集聚,气压升高,大气向两极点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__________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___________,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 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的气流偏转成 _______________,向北的气流偏转成 ________________。 ④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 寒冷,空气_______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______, 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________ ,它与较暖的 __________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 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___________。 2)风带的形成:由于气压差的存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向南北流动。向南的一支流向 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偏转成风,称为风;向北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成风,称为风。 从极地高压向南流出的寒冷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偏转成风,称为风。 在北纬60度附近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 ●教学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试讲者:满木兰 学情分析:本课时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高一的学生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还有限,学习起来较困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的内容,但是遗忘的较多,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案列分析法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借助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某些气候类型形成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探索地理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S.H.E的《热带雨林》,同时播放热带雨林的图片)同学们对这首歌都耳熟能详,这优美旋律叫做《热带雨林》,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世界气候类型,那么世界的多种气候类型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和气压带、风带究竟有什么关系,今天我就一起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播放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气候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可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和我们国家甚至是北半球的许多地方恰恰相反,这个地方是罗马,我们把这种气候叫做什么? 生:地中海式气候。 师:引导同学们看39页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球的哪里? 生:地中海沿岸,北半球30°到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师:没错。那么在这个地区为什么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呢?它受到什么气压带、风带的控制?动画演示六风七带的季节移动 问:我们知道六风七带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生:不是,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师:我们观察到,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的地中海的时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而冬季,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的时候,北纬30°到40°之间还是不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生:不是,受西风带的控制

2.2.1气压带和风带学案(三圈环流)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编写人:王枫叶校对:王丽娟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独立按照形成过程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 2.通过绘制示意图,能熟练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 【温故而知新】 要求: 1、在图1中画出AB之间的热力环流; 2、在图2中画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的高空风向; 3、在中画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下的近地面风向; 【学习流程】 一、三圈环流 1.大气环流指。 2.请用示意图表示单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无地偏力;b.阳光直射赤道---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c.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 赤道空气受热()到高空形成()气压,极地空气冷却()高空形成()气压,气流在高空由()流向(),近地面()流向()。 3.三圈环流 (假设前提:a.阳光直射赤道---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b.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我参与1:画出低纬环流 A 低纬环流:赤道空气因受热上升,致使近地面形成低压,称为(),赤道高空形成高气压,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南风),但受()的影响,到()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时,变成了西风,空气便在()附近自西向东运动,并且堆积的越来越多,最终下沉形成(),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了()。 我参与2:画出中纬环流 B 中纬环流:近地面,副热带高压带一部分流向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风,也叫()。与此同时,从()向南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上空,另一部分流向()上空。 我参与3:画出高纬环流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的关系(很权威的哦)要点

表区域气候类型的判断 表区域气候要素分析

浅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 山东郓城第一中学高中刘海荣 气候类型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历来被称为难啃的“硬骨头”。有关气候类型的试题频频出现在各类复习资料及高考中,由于分析和判断上的失误,学生往往失分较多。 一、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1)纬度决定了热量带。 (2)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②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③气团: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各不相同。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5)地形: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规律(见下表) 温度带 名称 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导学案及答案

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 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 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 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 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 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 注:老师们可将导学案从第二页开始粘贴,切记千万不要删除第一页!

临清实验高中高一年级地理新授课学案 编写人:李倩审核人:高一地理组使用日期:2013-11-21 序号:11 课题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课前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4、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自主学习】 1.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做_____________。它能够调节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并对各地的_______和______有着重要影响。 2.①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叫____________。 ②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集聚,气压升高,大气向两极点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__________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___________,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的气流偏转成________________,向北的气流偏转成________________。 ④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_______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______,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________ ,它与较暖的__________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___________。 3.地面表现:在地表形成南北对称、高低相间的____个气压带和____个风带。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__________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_________移,冬季________移。 5、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温度气压切断气压带 海洋 气压中心 陆地 气压中心 7月陆海陆海副热带高压带 北太 平洋北大 西洋 亚速尔高压 1月陆低海高陆高海低副极地低压带冰岛低压 冬夏季节海陆上高低气压中心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_____ 和______有着重大的 影响。 6、盛行风向随______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____________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环流的 主要原因。______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______和______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 的主要原因。如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______北移越过赤道,向______偏转 而形成的。 【合作探究】 1、[读图说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移动的原因: A的日期为 B的日期为 C的日期为 移动的规律: 就半球而言: 全球而言: 2、在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 的风向。 冬季夏季 东亚—西北季风 南亚—东北季风的 差异 空气由亚洲高压流向 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 成因 冬季

气 压 带 风 带 教学设计

气压带风带 教 学 设 计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授课人:杨乐 2018 . 3 . 10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教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