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2

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2
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2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14.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

17.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1.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自知)2.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秦与赵兵相距长平)3.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韩信拜将)

4.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动现象:

1.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固。

2.将: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

3.友:名词用作动词,交朋友。

4.阬:同“坑”,用作动词,活埋。

5.奇:奇特,出众,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出众。

6.王:用作动词,做王。

7.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

8.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闻。

9.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10.刺:名词用作动词,做刺史。

11.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12.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栖。

13.屈:使动用法,使……屈。

14.甲:铠甲,名词用作动词,穿上铠甲。

15.衣:用作动词,包扎。

16.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17.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18.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

19.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使……整齐”的意思。

20.饮:动词的使动用法,让……饮。

五、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1.必:常作副词,这里用作动词,有“一定靠”的意思。

译文:

想要了解平和直,就一定要靠水准器和墨线;想要了解方和圆,就一定要靠圆规和曲尺,君主想要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靠耿直之士。

2.将①、②: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败。将④:名词用作动词,做将军。

译文:

赵奢说:“用兵打仗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轻易地谈论它。假使赵国不任用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任用他做将军,使赵军破败的人一定是赵括。”到了赵括将要带兵出发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能让赵括做将军。”

3.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都:用作动词,建都。王:动词,封王。

译文:

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驻守在关中,却建都彭城。又违背义帝与诸侯所作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喜爱的人都封为王,对此诸侯十分不满。

4.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附: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归:使动用法,使……归,富、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安定。

译文:

积蓄贮备(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假如粮食多财物有余,做什么能不成功呢?凭这个进攻,就能够取得(城池);凭这个防守,就能够牢固不失;凭这个作战,就能够获胜。使敌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不能被招来呢?如今驱使百姓,使他们归于农耕,都附着在农业上,使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从事工商业的人和其他流动谋生的人趋向农事,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的积蓄就会充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造成这种令人害怕的情况,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

.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耳怯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11.人有盗高庙①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②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③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④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遇民取长陵⑤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汉书·张释之传)注:①高庙:汉高祖刘邦庙

②奏:判决。

③释之:人名,即张释之。

④逆顺:指犯罪的程度。

⑤长陵:高祖坟墓,此句乃委婉语,实指盗掘坟墓。

12.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①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①类:种。毋类:指全家被诛。

8.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拨剑而刺之。

焉①:句尾语气词兼指示代词,于是。

之③:动词,到;谓语。

道:名词作状语,在道上。

责:名词用作动词。讨债;谓语。

夫:指示代词,那;定语。

尝:副词,曾经;状语。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

裕①:形容词用作使动,使……裕。

以①:介词,表凭借,与“礼”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

以③;连词,作用同“而”。

易:田治理得好。

他:指示代词,其他;定语。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行:名词,德行;宾语。

常①:副词,经常;状语。

厌:动词,讨厌;谓语。

常②:副词,通“尝”,曾经;状语。

竟:副词,终于;状语。

饭:动词,给饭吃;谓语。

若:代词,你;主语。

众:名词,众人,状语,当众。

11.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柿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当:动词,判罪;谓语。

乃:副词,竟然。

族:动词,灭族。

等:形容词,同样;谓语。

许:动词,批准;谓语。

12.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谢:动词,道歉。

辩士:名词,巧言者。

说:动词,劝说;谓语。

来:用作使动,使……来。

富贵: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富贵。

亲:用作使动,使……(受到)亲近。

死:动词,为之死;谓语。

然:用为意动,认为……对;谓语。

词类活用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动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5、古代汉语中常用虚词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6、如何辨认兼词的用法?试举例说明。

一、问答:

1.汉语中的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子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灵活运用,便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等3种情况。

2.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不同。词类活用是词临时的偶然的用法,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它仍然属于原来的词类;词的兼类则不同,它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各种用法是其自身所固有的。

3.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

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主要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5.使动用法表示“使令”的意义,它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反映的是客观实际的变化;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反映的是主观的看法,而客观实际并不一定如此。

6.普通名词用作动词,根据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4种类型:①表示行为的状态;②表示行为的处所;③表示行为的凭依;④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说明a原词性;b活用作什么;c什么意义:

1.隧:名词用作动词,挖隧道。

2.鄙: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鄙。

3.封:名词用作动词,作为疆界。

4.介:名词用作动词,披甲。

5.周:名词用作动词,绕圈。

6.肘:名词用作动词,用肘撞。

7.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或把……当作难事。

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除祸患。

8.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学尽,学完。

9.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即劝止。

10.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大: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大。

11.千万:数词用作动词,强千万倍。

12.炳:形容词用作动词,点燃。

13.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好喝。

14.军:名词用作动词,屯兵,驻扎。

15.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

16.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

17.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卑贱,指看不起冯谖。

19.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20.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感到奇怪。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21.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利:名词用作动词,取利,谋利。

22.高:形容词用作动词,垫高。

23.虚:形容词用作动词,空出。

24.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

25.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6.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食。

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拜见。

27.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

28.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至。

29.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30.老1: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

幼1: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

31.刑:“型”的古字,名词用作动词,示范,作榜样。

32.权:名词用作动词,称量。

33.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4.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5.崇:形容词用作动词,斟满。

饮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饮,使……吃,即请他喝,请他吃。36.赋:名词用作动词,交纳赋税。

37.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

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危险。

38.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朝拜。

39.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降服。

40.刑:名词用作动词,施刑,处罚。

罔:名词用作动词,张罗网。

41.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强。

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病。

祸:名词用作动词,降祸患。

42.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昌盛。

43.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44.雩:名词用作动词,举行祭祀。

45.君: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隆:形容词用作动词,崇尚,推崇。

权谋:名词用作动词,使用权术。

46.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伟大。

47.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化。

三、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含词组)现象,并将全句译为现代汉语:

1.齐语:名词性词组活用作动词性词组。

译文:这里有个楚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习齐国的话。

2.子:名词的意动用法。

利:名词用作动词。

译文:现在您有小小的薛地,不抚爱薛地的人民,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子

女,却用商贾之道从人民那儿谋利。

3.白衣冠:名词性词组活用作动词性词组。

译文:燕太子丹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白衣戴白帽来送别荆轲。

4.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免:动词的使动用法。

译文:人臣不把用死来使他的君主免遭祸患看成难事。

5.活:动词的使动用法。

译文:项伯杀人(犯了死罪),我救活了他。

6.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译文:齐国的军队已越过齐国的国界,向西进入魏国国境了。

四、判断:

1.刃:(2)。2.将:(1)。3.表:(2)。4.尊:(2)。5.来:(2)。6.饮:(1)。7.臣:(1)。8.弱:(2)。9.小:(1)。10.王:(1)。11.肉:(2)。12.隧:(2)。13.美:(2)。14.广、尊:(1)。15.甘、美:(2)。16.宾客:(2)。17.美:(2)。18.小:(1)。

五、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其意义:

1.南:向南。2.形容、筋骨:表凭借。3.贾:像商贾一样。

4.水:在水面上。5.宿:连夜。6.物:像对待万物那样。

7.蚕:像蚕那样。8.犬:像狗那样。9.蛇:像蛇那样。

10.猬、蠖、蛇、龟:像……一样。11.廷:在朝廷。

12.面:当面。13.箕畚:用箕畚。14.船:用船。

15.杖:用杖。16.义:按照道义。17.法:按照法律。

18.臣:以臣的身份。19.父:像对待父辈一样。20.西:向西。

21.西:向西。22.日:每日。23.岁:每年;月:每月。

24.日:一天天。

六、指出下列句中作状语的名词,并将全句译为现代汉语:

1.奴虏。

译文:到秦军投降诸侯以后,诸侯官兵乘着胜利多像对待奴隶那样役使

秦军士卒。

2.众。

译文:过了很久,(汉文帝)召见冯唐责备说:“您怎么当众侮辱我,难

道没有适当的场合吗?

3.山、谷。

译文:在山上居住而到溪谷打水的,过节时拿水相互馈赠。

4.云、雾、鱼鳞。

译文:天下的豪杰像云彩一样会合,像雾一样集拢,像鱼鳞一样聚积。

5.儿。

译文:子产治理郑国26年而死,年轻人号哭,老年人像小孩一样啼哭。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2009-04-29 21:52:36) 标签:古代汉语教育分类:文言文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扬子晚报》2003年9月15日B12版)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 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

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例如: 《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前”的古文字形体和众多的文献书证均可证明“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前”原本就是个动词。既然如此,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为“屯扎、屯兵”之义,而许多教材则释为“名词用如动词”。军,金文中从车从勹(音同包,包围),本义为用战车环绕为营垒。上古车战,军队驻扎时以车自围。《说文·车部》:“军,圜围也。”《广雅·释言》:“军,围也。”古注多训“军”为“屯”。如《国语·晋语》:“军于庐柳。”(韦昭注:“军犹屯也。”);《战国策·齐策》:“军于邯郸之郊。”(姚宏注:“军,屯也。”);《吕氏春秋·权勋》:“以军于秦周。”(高诱注:“军,屯也。”)。可见“军”的本义为“屯扎”,本身也是个动词,不应视为名词活用如动词。 又如“饭”为“吃饭”之义,有的论著将其释为名词用如动词。饭,旧读上声,动词,表示“吃饭”。《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典籍中多用其本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

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14.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17.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一)练习题

《古代汉语(一)》练习题 一 一、填空题 1、传统的“六书”指、、、、、。 2、许慎对“六书”中“指事”所下的定义是、。 对“假借”的定义是、。 3、“鬬”的简体字是。 4、异体字形成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 5、“慚”的异体字是 6、《左传》相传是晚期鲁国史官所作,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孔丘的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历史著作。 7、“穆公访诸蹇叔”的“诸”是词,相当于。 8、“四体二用”说中的“四体”指的、、、。 9、“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中的“焉”是,相当于。 10、几个具有同一的意义和读音而形体不同的字是字。 11、六书中“会意”许慎所下的定义是、。 1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中“是”是词,可译为。 二、概念题 1、文字 2、异体字 3、四体二用 4、甲骨文 5、古今字 6、象形 7、金文 8、繁简字 9、会意 三、释义题 1、多行不义,必自毙.。

2、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6、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8、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9、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10、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11、师进,次.于陉。 12、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13、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14、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15、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16、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17、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18、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19、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2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22、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23、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24、称.其仇,不为谄。 四、判定、释义题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姜氏欲之,焉.辟害? 4、郤克伤于.矢。 5、失其所与.,不知。 6、姜氏何厌之.有?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 二、具体分类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

大学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答案 练习四 一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古汉语练习答案(词类活用)

一、以下是从《史记·苏秦列传》中依次摘出的句子。请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说明活用的条件,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 1、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致力”,与“工商”构成动宾关系。译文:按照周国人的风俗,大家都经营产业,致力工商,把谋取十分之一二利润作为谋生的手段。 2、禹无百人之聚,而王诸侯。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与“诸侯”构成动宾关系。译文:夏禹聚集的人数没有一百人,却统率了天下诸侯。3、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臣”活用为动词,“臣人”意思是“使别人称臣”,“臣”为使动用法;“臣于人”意思是“对别人称臣”,“臣”用如一般动词。 4、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 洹水:水名,在今河南省北境。通质:交换人质。刳:剖开并挖空,此泛指宰杀。名词用“而”连结时,一般活用为动词。“盟”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结盟”、“订立盟约”。译文:让天下的将领和卿相在洹水边上会盟,互相交换人质,宰杀白马来订立盟约。 5、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宾:通摈,排斥,弃绝。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

词,意思是“合纵”。译文:六国合纵相亲,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不敢走出函谷关来危害山东各国了。 6、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犀首:本魏国武官名,此指魏人公孙衍,当时在秦作官。龙贾:魏将。雕阴:地名,在今陕西甘南县南。“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兵”(方位名词“东”作状语)。名词放到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译文: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活捉魏国将领龙贾,攻取魏国的雕阴,并且打算向东方用兵。 7、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逆:接受。“市”活用为动词,购买。译文:拿有限的土地去迎合无止境的贪求,这正为通常所说的买下怨恨结下祸根的意思。 8、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而孤秦。 “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词,合纵。“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孤立”。译文:所以替大王您考虑,没有哪个赶的上六国合纵相亲以孤立秦国更好。 9、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帝”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帝”。译文:合纵成功就能让楚国称王,连横成功就会使秦国称帝。 10、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相”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任相国”。译文:苏秦做了合纵联

古代汉语习题集2 (版本二)

古代汉语练习一 一、填空(15分) 1、甲骨文又称()()等,主要是指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历史上也称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3、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说中的六书指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说文解字》中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指的是“六书”中的()。 4、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有异的字。 5、原来记录数个义项或意义比较广泛的字,到了后来,分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或广义的不同方面,这些职能分细的字,叫做()。原来职能未分的字叫做母字或()。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汉代的()。 二、用传统的“六书”对下列汉字进行分析。(10分) 向休牧取比 益闻然刃衷 三、多项选择题(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正确选项)(10分) 1、下列各组字中,都是异体字的一组是_____。 ①岩——巖泪-—淚烟——煙②发-—發谷——穀干——乾③岩——巖泪-—淚谷——穀④泪——淚烟——煙发-—發 2、下面各组字中,不全属于上形下声的形声字是_____。 ①芝芷蕴芸②艾蔼荣茅③茄葭蒹菅⑤葡萄莲藕 3、下列字体中属于古文字阶段的有 A隶书b甲骨文c楷书d小篆e金文 4、下列各组字中,都是会意字的是 A臭寒逐息b从问安莫c即未眉伦d信武比息 5、下列属于假借字的是 A举错不可不察也。(措) B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矣。(上)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叛) 四、简答题(22分) 1、举例说明因形求义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8分) 2、举例说明分化字的类型。(7分) 3、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7分) 五、标点(错3个减1分,计15分) 桓公田至于麦丘见麦丘邑人问之子何为者也对曰麦丘邑人也公曰年几何对曰八十有三矣公曰美哉寿乎子其以子寿祝寡人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人为贵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复之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羞学无恶下问贤者在傍谏者得人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复之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得罪于众臣百姓桓公怫然作色曰吾闻之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未尝闻君得罪于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之匹也子更之麦丘邑人作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长也子得罪于父可以因姑姊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谢之君能赦之昔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得罪于其臣者也莫为谢至今不赦公曰善赖国家之富社稷之灵使寡人得吾子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 注:麦丘:地名 六、翻译下面两段文字(第一段落15分,第二段13分,计28分)

古代汉语_语法: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及类型 (一)定义: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古汉语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以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情况,叫做“实词的活用”。 (二)活用与兼类的不同 词的兼类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可充当句子中的不同成分,是固定性的。词的活用指某种词性的词在句子中因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临时的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是临时性的。 (三)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 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肘,用肘关节捣。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用手提着。 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东,向东进发。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前进。

三、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这就是“使动用法”的实质。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我”是“使我为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肉骨”是“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 《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国异姓”是“使异姓立国”。 2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例如: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 一.名词用作状语 二.意动用法 三.使动用法 四.名词用作动词 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2)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 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例: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例: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例: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左传》)“日”表回溯 4)表及时,按时,当时。例: 秋水时至,百川灌海。(《庄子.秋水》)时:及时 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例: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 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意思为“用橐载”。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法律”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例: 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古代汉语练习题二

古代汉语练习题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末行劣都 B、目析戒哀 C、鱼甘受牧 D、皿亦修疆 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 A、知——智 B、翦——剪 C、襍——雜 D、雕——彫 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A、桀——揭 B、昏——婚 C、赴——讣 D、暱——昵 4、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B、是以远至迩安。 C、姜氏何厌之有? D、君何患焉? 5、下列句子中具有名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B、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C、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D、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6、下列句子,具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象有齿以焚其身。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7、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从左右,皆肘之。 C、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8、下列句子,属于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彼且奚适也? B、何以知其然也? C、之二虫又何知? 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下列句子,具有名词作状语表示“按照”、“依据”的意思的一句是() A、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D、于是秦王廷见相如。 10、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句是() A、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11、下列各句,画线字在本句中的意义为该词本义的是:() A、(仲尼)出游于观.之上 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C、太后曰:“然.。” D、臣.伏读圣旨 12、下列各句,作者对杀人致死事件持否定态度的是:() A 赵盾弑.其君。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 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 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 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 6、城朔方城修筑 方位名词作动词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 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 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 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 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 4、臣活之:使……活 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 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 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 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 形容词使动: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 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固 名词使动 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 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 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 5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 匠人斫而小之使。。。变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 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 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怪 名词意动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当作夫人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作药 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 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

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

古代汉语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 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莫\暮其\箕要\腰昏\婚 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如:亦、本、末 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二、选择题 1、下列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晋侯饮赵盾酒。B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D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2、下列加线词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范增数目项王。B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C失期法皆斩。D彼秦者……虏使其民。 3、下列句中,“且”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B若属皆且为所虏。C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D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 4、下列句中,介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利泽施乎万物。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C子产而死,谁其嗣之?D未至,道渴而死。 6、下列词语属于“古义轻今义重”的是()。A诛B感激C怨D病 7、下列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B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C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D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是哪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参看例子)。 例1: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异之: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例2: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犬:名词做状语。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1.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鹊列传》) 2.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3.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安书》) 4.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禇少孙《西门豹治邺》) 5.遍体鳞伤、风驰电掣。 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攘鸡》) 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 桓晋文之事》) 10.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 语〃颜渊》) 1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 1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二、请在下列四组成语中,用字下加点的方法,标出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尊”的活用情况相同的词语。 1.含糊其辞正襟危坐聊表寸心赏心悦目 2.自圆其说轻车简从光宗耀祖骇人听闻 3.同心同德前倨后恭食不果腹明火执仗 4.严阵以待荷枪实弹回肠荡气怡情悦性 三、请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将文中包含词类活用的句子全部摘录出来,并略作说明。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第九》

古代汉语(一)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一)》练习题答案 一 一、填空题 1、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3、斗 4、造字方法不同,造字素材不同,偏旁位置不同 5、慙 6、春秋左丘明,春秋,编年体 7、兼词之于 8、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9、兼词,于是 10、异体字 11、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12、代词,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二、概念题 1、文字是记录和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2、异体字: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换言之,就是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3、四体二用说:清人戴震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4、甲骨文:甲骨文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称作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 5、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6、象形: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许慎的定义:画成其物,随体诘誳,日月是也) 7、金文: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铜器以钟鼎为最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8、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着眼于字的笔画的多少对汉字的分类。 9、会意:会意是会合几个字类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慎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三、释义题 1、毙:倒下 2、殷:红中带黑 3、贰:两属 4、肆:扩展 5、即:接近、走向 6、行李:外交使节 7、鄙:边邑 8、舍:住宿 9、决:堤坝溃决 10、羹:带汁的肉 11、次:临时驻扎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1)练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什么叫宾语前置? 论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宾语在谓语后面,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句式。但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2分) . 主要有四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疑问代词可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前置. 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奚冠,即“冠奚”,戴什么帽子的意思)。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 如《左传·宣公元年》:“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无尔虞,即“无虞尔”,不欺骗你;无我诈,即“无诈我”,别欺诈我;现在的“尔虞我诈”就是这种用法。)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是”、“之”、“焉”等。 如《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如《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此道题20分,概念2分,下面四点中每点的理论部分3分,每个例子1.5分,若只举例不分析给1分) 2、什么是隶变? 论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并举例分析说明。 隶变是指隶书对汉字形体的改变.汉字的隶变使汉字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2分)。最重要的标志是: 1、改曲为直(2分):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撇、捺、挑、钩的笔画,极大地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体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2分)。例子(2分) 如: “大”小篆中“横”还是一条象人双臂连在一起的弯曲的弧线,到隶书中变成平直的横.(2分) (只列出例子不分析扣1分,下同)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一般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基本结构:名词+动词 基本用法:主语+谓语 活用用法:状语+谓语 ①表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 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 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 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 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①名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 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统一)

不日,其盟渝也。(《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下大雨)④“而”“则”前后的名词 客逾庖而宴(吃饭)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 (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 1、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 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 2、活用为名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 活用用法: 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积善成德(善行)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 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三)动词的一般活用 基本结构:名词或形容词或之、其+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