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和精益求精的风气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和精益求精的风气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者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无论是劳模,还是工匠,都是我国劳动阶层千百年来形成的职业精神的生动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对劳动以及劳动者的表彰从未止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正是一批批以劳模与工匠为代表的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与革新之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进一步强调了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并引发全社会对新时期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内涵与作用的新思考。

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劳动者通过劳动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过程与结果

“劳模”这个词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因为这一群体植根于我国占最大比例人口的工农联盟,具有强烈的社会示范性和强大的群众号召力。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作过关于劳模工作的论述。他说,提高劳动热忱,发展生产竞赛,奖励生产战线上的成绩昭著者,是提高生产的重要方法。1945年1月10日,毛泽东同志在一

次讲话中又对劳模下了定义,诞生了“三个作用”说,即劳模具有“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1950年首次全国性的劳模表彰大会上,毛泽东对劳模给予了明确定位:“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此后,以劳模为主体的“劳模精神”不断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新疆劳模代表时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劳模精神的时代意涵: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可以看出,党中央对劳模及劳模精神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劳动模范在岗位内的生产劳动带头作用,到突破岗位、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榜样作用。

但无论劳模精神的内涵如何深化,影响如何扩展,其核心特征或元素一定是“劳动”。马克思对“劳动”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一种是哲学层面的解释,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是经济层面的解释,认为劳动可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而劳模正是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以经济层面的物质资料生产为起步,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还创生出社会关系与人自身,并将劳动作为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式。在劳动的过程中,个体不仅获得了支撑自我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动力,更将个体置于社会之中,构建出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自我和他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的本质正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所以,从马克思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