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阅读答案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

是的状况。(2分)

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A、⑤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⑤③

C、②①③⑤

④D、⑤②③①④

4、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分)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六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方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1、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2、原因表现

3、D

4、C

5、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6、评分说明: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宁静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①②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

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

7、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9、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2分)

10、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2分)

11、对第?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置身于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

B、心灵互相阻隔的人在一起,无法分享宁静。

C、一个人的宁静若不与人分享,是不完美的。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

12、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5分)

7、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用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作整体评分。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

9、“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10、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木。

11、B

12、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作者通过描写这两大类声音,表达了宁静无价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与向往。

(三)默写(6分)

【任选六空作答;超过六空,按前六空评分】

13.(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_________________,不去也。(《<论语>七则》)(2)__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4)叹年来踪迹, _________________ (柳永《八声甘州》)

(5)_________________,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6)书不尽言, _____________ .(《周易·系辞上》)

(7)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 。(《楚辞·渔父》)

(8)今夕何夕, ______________ 。(袁凯《客中除夕》)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镜湖女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橶,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此诗属于( )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主。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移。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14、A

15、B

16、评分说明: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2)率一斛得八斗至者

(3)其间缘水置仓(4)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18.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②以河流湍悍

A 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B 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C 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D 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20.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方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1.第段的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3分)

17、(1)记录(2)大致(3)沿着(4)立即

18、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19、D

20、在各道设置知院官,及时掌握情况,一旦需要,就及时救助,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增加了户口数量。

21、第③段的内容体现了刘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翻译】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变,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户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掌理财务,以关心民间疾苦为先务。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一月,必须陈述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丰的苗头,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蠲免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之期,刘晏不待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由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户口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财赋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

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营法来充实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在刘晏任职之前,将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流湍急凶险,大抵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依据各处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

训练漕运的士卒,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在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自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刘晏在扬子造船,每制船一艘,给钱一千缗。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白白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有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困窘,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件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急于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分文,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治学(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

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兮

B、哉

C、

夫 D、矣

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22、B

23、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24、D

25、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26、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翻译】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形体死亡而名不朽灭,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寄给神祇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

倚物伫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定能抵达,举仰着头而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而后已。因此,尽管有资质,而无志向,也不能够建立他的功业。志向是学习的主要,资质是学习的次要。求学的人不担心才学不富足,而怕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二写

作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 脱这种困境 ..?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答案】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此类题目出题人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词语在语境中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方学科网法是,首先联系词

2005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5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与答案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①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 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浓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②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 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超完善。 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色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不同的花式可 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 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 民群众的喜爱。 ③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 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 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 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 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 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 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由单福剪纸组成的窗口图案,常见的题材有“言祥喜庆”、“五谷丰登”、“贵花祥鸟”等,也有的表现戏曲故事或传统故事,还有一些 表现动物、神仙、花卉等与节庆有关的内容,它们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要。 比如旧式窗格金,使有“窗越”(越过窗格的窗花)与“气眼”(窗户糊纸时留一孔,贴此 窗花以便透气)等品种。虽然灵巧又优美,但在当今宽大的玻璃窗上则不同有用武之地。 再比如现代妇女多有社会职业,不善针线,作为刺镂用的剪纸“花样子”也就逐渐绝迹, 而且,旧剪纸模式教为单一,花样已显陈旧,如果总是“门花”一对,“肥猪换门”,千载 不变,使很难与现代家庭的气息和谐起床,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求要消亡,若能颇时应变,自然获得新的生命。 ④新兴的剪纸艺术,切合了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要求,尤其时下人们切盼富有, 剪纸艺术投其所好,契合其心态,注重盼富、困利、求吉和祈安的内涵。画面饱满,不避 繁琐,反受欢迎,这也是目前人们的生活要求在审美心理上的反映,此外,新剪纸增加了 生肖内容的画面,龙蛇马羊,年年更换,甚至将传统的“马上进宝”图案也改为相应的生 肖属相。比如今年是鸡年,便是“金鸡进贴”年是狗年,便改成小狗拉着装满财宝的车子 跑来,成了“爱犬送宝”了,这种生肖剪纸,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⑤新剪纸的另一特征,是借用一些其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 年兴起的国画样式的剪纸,从形式(中堂、条幅、扇面等)到内容(花鸟、人物、山水等),类似国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特别是在贴年画的传统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缸鱼、门神、婴戏娃娃等, 这些工艺精美的剪纸就容易被接受,甚至招人喜爱。 ⑥新剪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朝着精细化、高档化、豪华化发展,新剪纸不仅雕刻 要求精工,有的细若发丝,曲若流水,千变万化,而且以大红和金色的纸张为主要材料,

2014年高考全国2卷文科数学试题(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4年高考全国2卷文科数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设集合2 {2,0,2},{|20}A B x x x =-=--=,则A B =I ( ) A .? B .{}2 C .{0} D .{2}- 2. 131i i +=-( ) A .12i + B .12i -+ C .12i - D .12i -- 3.函数()f x 在0x x =处导数存在,若0:()0p f x =;0:q x x =是()f x 的极值点,则( ) A .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 B .p 是q 的充分条件,但不是q 的必要条件 C .p 是q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q 的充分条件 D .p 既不是q 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 的必要条件 4.设向量b a ρρ,满足10||=+b a ρρ,6||=-b a ρ ρ,则=?b a ρρ( ) A .1 B .2 C .3 D .5 5.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是2,若248,,a a a 成等比数列,则{}n a 的前n 项和n S =( ) A .(1)n n + B .(1)n n - C . (1)2n n + D .(1) 2 n n - 6.如图,网格纸上正方形小格的边长为1(表示1cm ),图中粗线画出的是某零件的三视图,该零件 由一个底面半径为3cm ,高为6cm 的圆柱体毛坯切削得到,则切削的部分的体积和原来毛坯体积的比值为( ) A . 2717 B .95 C .2710 D .3 1 7.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底面边长为23,D 为BC 中点,则三棱锥11A B DC -的体积为 (A )3 (B ) 3 2 (C )1 (D 3 D 1 1 A B 1 8.执行右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x ,t 均为2,则输出的S =( )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试题类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

2014年全国大纲卷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含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 A.龃龉.(yǔ)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 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 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 D.霰.弹(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必(b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 ....,,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 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 ....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 ....,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 通人叹为观止 ....,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答:D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答:C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2005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2005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9分) 现在,我们来谈谈京剧的明天。京剧有没有明天呢?当然有。但是京剧又如同一个人一样,人是有生老病死的,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它也有一个高潮、低潮,盛兴、衰落,它也要分阶段。比如说唐诗,京剧跟唐诗在很多方面相像,盛唐时候唐诗代表者有李白、杜甫,后来人称“大李杜”。到了晚唐的时候,唐诗的代表者有李商隐、杜牧,后来人称“小李杜”,不是说李商隐、杜牧个人的才华就比不上李白、杜甫,但是可惜他们生活写作的那个时代是在晚唐,而不是像李白、杜甫他们生活写作于盛唐,所以李商隐、杜牧的诗作委婉细腻,或许还有一些雕琢,是晚唐时代的唐诗,总体成就不如盛唐。 我们回到京剧上来,梅兰芳是京剧什么阶段的代表人物呢?显然是盛唐阶段。当然,京剧盛唐阶段的佼佼者,不止他一位了。他自成一派的“梅派”唱腔具有醇厚流丽的特点。他精通音律,除了继承传统的唱腔外,还编创了大量新颖的,独具个性的唱腔,这些唱腔多年来深受欢迎,广为流传。他一生排演、创作过大约400出大小剧目,其中《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奇双会》等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他是一位难得的戏曲演员,卓绝的京剧大师。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中国京剧也因他走向了世界。虽然梅兰芳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心中。他的艺术是活着的。梅兰芳之后这四十多年间,经过“文革”、经过什么等等,现在进入21世纪了,那么不妨说京剧的盛唐阶段过去了,但是京剧还会有新的高潮,还会出现佼佼者。京剧的“小李杜”是谁呢?会有人出来的。这部分人也是重要的,他们将承前启后,以后京剧的宋词时代也会到来的。现在我们应该抓紧目前这段时间,做几件什么事呢?我粗疏想来有四件。一要抓紧对京剧文化的总结。当年辅佐梅兰芳的有一位著名的编剧、戏曲理论家叫齐如山,他把京剧的原则总结咸四句话:“第一句有声必歌,京剧舞台上有声音就是歌唱;第二句无动不舞,没有一个动作不是舞蹈;第三句不许写实;第四句不许真器物、真东西上台,喝酒你不能拿真的酒壶酒杯上台,吃饭不能拿真的筷子、盘子、饭碗真吃、真喝。”这四句话很精辟。那么京剧又发展了有半个世纪了,是不是应该把京剧艺术的规律用文字配合着图像做更加精辟的总结和升华呢?是应该的。第二,应该把京剧文化跟其他的一些东方文化结合起来总结。其他是什么呢?绘画、围棋、中医等等,这都是东方文化的不同的范畴。先是分别找专家总结这些范畴,然后互相打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等于资产重组。我们做大、做好,把中国东方文化做大做好,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我们就会更有信心了。第三,有了这个东西,资产重组以后,跟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真知。第四,以这种真知再返回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文化实践,这样的东西就是活的东西,是有效的东西。 如果上面说的四项工作都能做得很到位的话,那么京剧的命运应该说是很美好的。回顾京剧一百多年来行进的轨迹,总结梅兰芳先生为京剧艺术所作的重大贡献,对于今后京剧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有所启示。并且,我们也相信,京剧的振兴将在21世纪完成。 1.京剧的行当除了梅兰芳所擅演的______角(见图)之外,还有生、净和______。(2分)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5年上海语文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足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 ,你可以将一张街道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 .. 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

2014年高考数学全国卷1(理科)

绝密★启用前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 I 卷 ) 数 学(理科 )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集合 A={ x | x 2 2x 3 0 } , - ≤<=,则A B = B={ x | 2 x 2 A .[-2,-1] B .[-1,2 ) C .[-1,1] D .[1,2) (1 i )3 2. (1 i ) 2 = A .1 i B .1 i C . 1 i D . 1 i 3.设函数 f ( x) , g( x) 的定义域都为 R ,且 f ( x) 时奇函数, g (x) 是偶函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 是 A . f (x) g( x) 是偶函数 B .| f ( x) | g ( x) 是奇函数 C .f (x) | g( x) 是奇函数 D .|f ( x) g ( x) 是奇函数 | | 4.已知 F 是双曲线 C : x 2 my 2 3m(m 0) 的一个焦点,则点 F 到 C 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A . 3 B .3 C . 3m D . 3m 5.4 位同学各自在周六、周日两天中任选一天参加公益活动,则周六、周日 都有同学参加公益活动的概率 A . 1 B . 3 C . 5 D . 7 8 8 8 8 6.如图,圆 O 的半径为 1, A 是圆上的定点, P 是圆上的动点,角 x 的始边 为射线 OA ,终边为射线 OP ,过点 P 作直线 OA 的垂线,垂足为 M ,将点 M 到直线 OP 的距 离表示为 x 的函数 f ( x) ,则 y = f ( x) 在 [0, ]上的图像大致为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Word版-含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 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及答案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学科网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

2011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和答案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2卷数学(文)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 数学试题卷(文史类)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已知集合A={2-,0,2},B={x |022 =--x x },则A B= (A )? (B ){}2 (C ){}0 (D ){}2- (2) 131i i +=- (A )12i + (B )12i -+ (C )12i - (D )12i -- (3)函数()f x 在0x x =处导数存在.若p :0'()0f x =;q :0x x =是()f x 的极值点,则 (A )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 (B )p 是q 的充分条件,但不是q 的必要条件 (C )p 是q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q 的充分条件 (D )p 既不是q 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 的必要条件 (4)设向量a ,b 满足||a b +=,||a b -= ,则a b = (A )1 (B )2 (C )3 (D )5 (5)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2,若2a ,4a ,8a 成等比数列,则{}n a 的前n 项和n S = (A )()1n n + (B )()1n n - (C ) ()12 n n + (D ) ()12 n n - (6)如图,网格纸上正方形小格的边长为1(表示1cm ), 图中粗线画出的是某零件的三视图,该零件由一个 底面半径为3cm ,高为6c m 的圆柱体毛坯切削得 到,则切削掉部分的体积与原来毛坯体积的比值为 (A ) 1727 (B )59 (C )1027 (D )1 3

2014-2019年全国卷高考语文真题名句默写汇编

2018-2019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名句默写答案 1.[2018年·全国卷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2019年·全国卷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3)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1.[2018年·全国卷Ⅲ]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2019年·全国卷Ⅲ]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2014年·全国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2015年·全国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舱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3.[2016年·全国Ⅱ卷]补习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4.[2017年·全国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5.[2018年·全国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6.[2019年·全国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足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 ..,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2014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1有答案

数学试卷 第1页(共18页) 数学试卷 第2页(共18页) 数学试卷 第3页(共18页) 绝密★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1) 理科数学 使用地区:河南、山西、河北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2{|230}A x x x =--≥,{|22}B x x =-<≤,则A B = ( ) A .[2,1]-- B .[1,2)- C .[1,1]- D .[1,2) 2. 3 2 (1i)(1i)+=- ( ) A .1i + B .1i - C .1i -+ D .1i -- 3.设函数()f x ,()g x 的定义域都为R ,且()f x 是奇函数,()g x 是偶函数,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f x ()g x 是偶函数 B .|()|f x ()g x 是奇函数 C .()f x |()|g x 是奇函数 D .|()()|f x g x 是奇函数 4.已知F 为双曲线C :223(0)x my m m -=>的一个焦点,则点F 到C 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 ) A B .3 C D .3m 5.4位同学各自在周六、周日两天中任选一天参加公益活动,则周六、周日都有同学参加公益活动的概率为 ( ) A .18 B .38 C . 58 D . 78 6.如图,圆O 的半径为1,A 是圆上的定点,P 是圆上的动点,角x 的始边为射线OA ,终边为射线OP ,过点P 作直线OA 的垂线,垂足为M .将点M 到直线OP 的距离表示成x 的函数()f x ,则 ()y f x =在[0,π]的图象大致为 ( ) A . B . C . D . 7.执行如图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 ,b ,k 分别为1,2,3.则输出的M = ( ) A . 203 B . 72 C .165 D .158 8.设π(0,)2α∈,π(0,)2 β∈,且1sin tan cos β αβ+=,则 ( ) A .π32αβ-= B .π 32αβ+= C .π22αβ-= D .π 22αβ+= 9.不等式组1, 24x y x y +??-?≥≤的解集记为D ,有下面四个命题: 1p :(,)x y D ?∈,22x y +-≥; 2p :(,)x y D ?∈,22x y +≥; 3p :(,)x y D ?∈,23x y +≤; 4p :(,)x y D ?∈,21x y +-≤. 其中的真命题是 ( ) A .2p ,3p B .1p ,2p C .1p ,4p D .1p ,3p 10.已知抛物线C :28y x =的焦点为F ,准线为l ,P 是l 上一点,Q 是直线PF 与C 的一个 交点,若4FP FQ =,则||QF = ( ) A .72 B .3 C .52 D .2 11.已知函数32()31f x ax x =-+,若()f x 存在唯一的零点0x ,且00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2,)+∞ B .(1,)+∞ C .(,2)-∞- D .(,1)-∞- 12.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多面体的各条棱中,最长的棱的长度为 ( ) A .B .6 C .D .4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2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2题~第2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13.8()()x y x y -+的展开式中27x y 的系数为 (用数字填写答案). 14.甲、乙、丙三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 ,B ,C 三个城市时, 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B 城市; 乙说:我没去过C 城市; 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城市. 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 . 15.已知A ,B ,C 为圆O 上的三点,若1()2 AO AB AC =+,则AB 与AC 的夹角为 . 16.已知a ,b ,c 分别为ABC △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2a =,且(2)(sin b A +- sin )()sin B c b C =-,则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1a =,0n a ≠,11n n n a a S λ+=-,其中λ为常数. (Ⅰ)证明:2n n a a λ+-=; (Ⅱ)是否存在λ,使得{}n a 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在 --------------------此--------------------卷-------------------- 上-------------------- 答-------------------- 题-------------------- 无-------------------- 效 ----------------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打印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

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