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物脂水分配系数计算软件及比较研究

化合物脂水分配系数计算软件及比较研究
化合物脂水分配系数计算软件及比较研究

实验一有机物(对二甲苯)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实验一 有机物(对二甲苯)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 )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通过对某一化合物分配系数的测定,可提供该化合物在环境行为方面许多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评价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危险性起着重要作用。测定分配系数的方法有振荡法、产生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本实验采用振荡法测定对二甲苯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有机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2. 学习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是平衡状态下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即: w o ow c c K = 式中:K ow —— 分配系数; c o ——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 c w ——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振荡法使对二甲苯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达到平衡后进行离心,测定水相中对二甲苯的浓度,由此求得分配系数。 Vo c V c V c K w w w ow -=00 式中: c 0、c w —— 分别为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的浓度; V 0、V w —— 分别为正辛醇相和水相中的体积。 三、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1) 紫外分光光度计。

(2) 恒温振荡器。 (3) 离心机。 (4) 具塞比色管:1OmL。 (5) 微量注射器:5mL。 (6) 容量瓶:25mL、1OmL。 (7)离心管:10ml (8)移液管:1、 2、 5ml 2. 试剂 (1) 正辛醇:分析纯。 (2) 乙醇:95%,分析纯。 (3) 对二甲苯: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移取1.0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该溶液0.10mL于25mL容量瓶中,再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时浓度为400μL/L。在5只25 mL容量瓶中各加入该溶液1.00、2.00、3.00、4.00和5.0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于波长273.5nm处,以蒸馏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值。利用所测得的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值对浓度作图,绘制标准曲线。 2. 溶剂的预饱和 将20mL正辛醇与200mL二次蒸馏水在振荡器上振荡24 h,使二者相互饱和,静止分层后,两相分离,分别保存备用。 3.分配系数的测定 (1) 移取0.4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上述处理过的被水饱和的正辛醇稀释至刻度,该溶液浓度为4×104μL/L。 (2)分别移取上述溶液浓度为(4×104μL/L)1.00mL于3个10ml具塞比色管中,用正辛醇饱和的二次水稀释至刻度。盖紧塞子,置于恒温振荡器上,振荡1h,转移到10ml离心管中,离心分离(2000转/分,10分钟),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相吸光度。取水样时,为避免正辛醇的污染,可利用带针头的注射器移取水样。首先在注射器内吸人部分空气,当注射器通过正辛醇相时,轻轻排

药化选择题 (1)

药物化学复习题 第一章~第四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药物的亲脂性与生物活性的关系是()。 A. 降低亲脂性,使作用时间延长 B. 增强亲脂性,有利吸收,活性增强 C. 降低亲脂性,不利吸收,活性下降 D.适度的亲脂性有最佳活性 2.以下哪个最符合lgP的定义。() A. 化合物的疏水参数 B. 取代基的电性参数 C. 取代基的立体参数 D. 取代基的疏水参数 3. 用于测定脂水分配系数P值的有机溶剂是()。 A. 氯仿 B. 乙酸乙酯 C. 乙醚 D. 正辛醇 4.可使药物亲脂性增加的基团是()。 A. 烷基 B. 巯基 C. 羟基 D. 羧基 5.可使药物亲水性增加的基团是()。 A. 卤素 B. 苯基 C. 羟基 D. 酯基 6. 为了增加药物与受体的疏水结合,可引入的基团是()。 A.甲氧基 B. 羟基 C. 羧基 D. 烷基 7. 哪个基团可与受体的羧基有亲和力。() A. 苯基 B. 羟基 C. 烷氧基 D. 烷基 8. 药物的解离度与生物活性的关系是()。 A. 增加解离度,有利吸收,活性增加 B. 合适的解离度,有最大活性 C. 增加解离度,离子浓度上升,活性增强 D. 增加解离度,离子浓度下降,活性增强9.下列哪个说法不正确( )。 A. 具有相同基本结构的药物,它们的药理作用不一定相同 B. 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活性的因素之一 C. 适度增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活性会有所提高 D. 镇静催眠药的lgP值越大,活性越强 10. 两个非极性区的键合形式是()。 A. 氢键 B. 离子键 C. 偶极-偶极键 D. 疏水键 11.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构象称为()。 A. 反式构象 B. 优势构象 C. 最低能量构象 D. 药效构象 12. 关于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说法哪个不正确()。 A. 结构特异性药物的活性与药物和受体的作用有关 B. 药物与受体以共价键结合时,形成可逆的复合物 C. 药物与受体可逆的结合方式:离子键、氢键、偶极作用、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 D. 药物与受体的作用方式分为可逆作用和不可逆作用 13.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新药研究是涉及多种学科与领域的一个系统工程 B. 前药进入体内后需要转化为原药再发挥作用 C. 软药是易于代谢和排泄的药物 D. 先导化合物是经各种途径获得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合成前体 14.先导化合物是指()。 A. 很理想的临床用药 B. 新化合物 C. 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可作为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的化合物 D. 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HPLC测定盐酸美金刚胺及其前药的脂水分配系数_曹俊涵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P S  2009,24(5)ζ536~537 作者简介:曹俊涵(1984-),女,四川自贡,正攻读药物分析专业的硕士学位。3通讯作者(Corres pondent author ),Email:zdan321@https://www.360docs.net/doc/1c19058303.html, HP LC 测定盐酸美金刚胺及其前药的脂水分配系数 曹俊涵,毛惠英,张 丹3 ,粟 立,李文莉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 测定盐酸美金刚胺(MH )及其前药(P MH )的脂水分配系数。方法 用HP LC 法测定脂水两相药物的浓度,采用恒温摇瓶法测定脂水分配系数;色谱柱为Luna C 18,流动相为甲醇-水-三乙胺(70ζ30ζ0.5,磷酸调pH7),检测波长为225 n m,流速1.0m l ?m in -1 。结果 MH 及P MH 脂水分配系数分别为2.09、227.05。结论 P MH 的脂水分配系数显著大于MH, 证明P MH 比MH 具有更高的脂溶性,推测其具有良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关键词:盐酸美金刚胺;P MH;脂水分配系数;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03(2009)05-0536-02 D eterm i n a ti on of partiti on coeff i c i en ts of m eman ti n e hydrochlor i de and its prodrug P M H CAO Jun -han,MAO Hui -ying,ZHANG Dan 3 ,S U L i,L IW en -li (W est China school of Phar m acy,S ichuan U niversity,Chengdu,S ichuan,610041P .R.China ) Abstract:O BJECT I VE To deter m ine the partiti on coefficients of me mantine hydr ochl oride (MH )and its p r odrug (P MH ).M ETH 2OD S The partiti on coefficient in trichl or methane /water syste m was measured using shaking flask method by deter m ining the drug con 2centrati ons in t w o phases .Luna C 18colu mn (phenomenex 150mm ×4.6mm,5μm )was used with detecti on wa welength at 225n m,and the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methane -water -triethylam ine (70ζ30ζ0.5,adjust t o pH7.0with phos phoric acid ).The fl ow rate was 110m l ?m in -1 .RESUL TS The partiti on coefficients of MH and P MH were 2.09and 227.05,res pectively .CO NCL US I O N The partiti on coefficient of P MH is higger than that ofMH which p r oves P MH shows higher li pos olubility than MH,and i m p lies that the infiltrati on ability of MH acr oss BBB is increased in the for m of P MH.Key words:Me mantine hydr ochl oride;Pr odrug;Partiti on coefficient;HP LC CLC nu m ber:R917 D ocu m en t code :A  Arti cle I D :1006-0103(2009)05-0536-02 盐酸美金刚胺(me mantine hydr ochl oride,MH )是第一个在阿尔茨海默氏病和血管性痴呆方面有显著疗效的NMDA 拮抗剂,已被F DA 批准用于中、重 度AD 的治疗[1~3] 。为增加盐酸美金刚胺的脂溶性,提高其通过血脑屏障(BBB )的能力,目前已设计并合成了盐酸美金刚胺前药(P MH ),其理化性质未见报道。从化学结构分析可能具有脑靶向性,实际药理药效还处于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现采用恒温摇瓶法测定MH 及P MH 脂水分配系数,证明P MH 比MH 具有更高的脂溶性。推测其具有良好的透过BBB 的能力,可提高药物在脑内的浓度。 1 实验部分 111 仪器与试药 LC -10ATv p 液相色谱仪系统(日本岛津);PHS -3C 型酸度计(成都方舟科技开发公司);盐酸 美金刚胺(MH,含量99.5%)及盐酸美金刚胺前药P MH (含量9911%)(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盐酸金刚烷胺(市售);水为重蒸水,其余试剂均为化学纯。 112 方法与结果 112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柱为Luna C 18(150mm ×4.6mm ,5μm );流动相为甲 醇-水-三乙胺(70ζ30ζ0.5,磷酸调pH7);流速 为1.0m l ?m in -1 ;检测波长为225nm 。理论板数按 盐酸美金刚胺衍生物峰计算应不低于3×103 。盐酸美金刚胺衍生物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11212 盐酸美金刚胺的测定 取盐酸美金刚胺适 量,精密称定,用三氯甲烷制成1mg ?m l -1 的溶液;取该溶液适量,与磷酸盐缓冲溶液(pH7.8~8.0)混 合,置恒温振荡仪(37℃、281r ?m in -1 )上振荡16h 后,4℃避光静置2.5h 。分取脂水两相溶液,离心,各取1m l,用甲醇稀释至50m l;各取10μl,加10μl 内标溶液(20μg ?m l -1 盐酸金刚烷胺甲醇溶液),60℃水浴中挥干,加衍生化试剂(苯甲酰氯丙酮溶液)100μl 和三乙胺10μl,混匀,4℃下避光放置30m in,60℃水浴中挥干,加100μl 流动相溶解后,取20μl 进样测定。采用内标标准曲线法计算脂水两

实验四 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实验四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通过对某一化合物分配系数的测定,可提供该化合物在环境行为方面许多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评价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危险性起着重要作用。测定分配系数的方法有振荡法、产生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有机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2. 学习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是平衡状态下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即:EMBED Equation.3 式中:Kow ——分配系数; co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 cw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振荡法使对二甲苯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达到平衡后进行离心,测定水相中对二甲苯的浓度,由此求得分配系数。 EMBED Equation.3 式中: c0、cw ——分别为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的浓度; V0、Vw ——分别为正辛醇相和水相中的体积。 三、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1) 紫外分光光度计。 (2) 恒温振荡器。 (3) 离心机。 (4) 具塞比色管:1OmL。 (5) 微量注射器:5mL。 (6) 容量瓶:25mL、1OmL。 2. 试剂 (1) 正辛醇:分析纯。 (2) 乙醇:95%,分析纯。 (3) 对二甲苯: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移取1.0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该溶液0.10mL于25mL 容量瓶中,再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时浓度为400μL/L。在5只25 mL容量瓶中各加入该溶液1.00、2.00、3.00、4.00和5.0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于波长227nm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值。利用所测得的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值对浓度作图,绘制标准曲线。 2. 溶剂的预饱和

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最大血药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二、分布 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 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 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肌肉注射)、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 扩散

第六章 生物药剂学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基础知识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吸收过程决定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量,分布过程影响药物是否能及时到达与疾病相关的组织和器官,代谢与排泄过程关系到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药物的体内过程决定药物的血液浓度和靶部位的浓度,进而影响疗效。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由脂质构成双分子层,膜结构具有半透性,脂溶性药物容易透过,脂溶性很小的药物难以通过,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经含水性小孔吸收。

(二)药物的转运方式 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是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转运过程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膜对通过的物质无特殊选择性,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药物大多数以这种方式通过生物膜。被动转运包括滤过和简单扩散。 (1)滤过:细胞膜上存在膜孔,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依靠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孔道,如药物通过肾小球膜的滤过过程。 (2)简单扩散:解离度小、脂溶性大的药物易吸收。但脂溶性太强时,转运亦会减少。 药物的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药物在膜内的扩散速度。 2.载体转运载体转运由载体介导,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具有载体的作用。载体转运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 (1)主动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有如下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③转运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往往可出现饱和现象;④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⑤受抑制剂的影响;⑥具有结构特异性;⑦主动转运还有部位特异性。 (2)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又称中介转运,是指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易化扩散具有载体转运的各种特征:对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可被结构类似物竞争性抑制;也有饱和现象。与主动转运不同之处在于:易化扩散不消耗能量,而且是顺浓度梯度转运,载体转运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核苷类药物水溶性大,被动转运速度慢,主要依靠转运蛋白促进扩散方式跨膜转运。 3.膜动转运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它可以通过主动变形,膜凹陷吞没液滴或微粒,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此过程称膜动转运。细胞通过膜动转运摄取液体称为胞饮,摄取的是微粒或大分子物质称吞噬,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称为胞吐。膜动转运是蛋白质和多肽的重要吸收方式,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 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正确答案』AC 关于易化扩散的错误表述是 A.又称中介转运 B.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C.有饱和现象 D.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E.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正确答案』B 例: A.药物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B.需要能量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最大血药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二、分布 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 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 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 扩散

对二甲苯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的测定

实验一对二甲苯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的测定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分配系数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正辛醇是一种长链烷烃醇,在结构上与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类似。因此,可用正辛醇―水分配体系来模拟研究生物―水体系。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是衡量其脂溶性大小的重要理化性质。研究表明,有机物的分配系数与水溶解度,生物富集系数及土壤,沉积物吸附系数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有机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与它的分配系数有关。此外,有机药物和毒物的生物活性亦与其分配系数密切相关。所以,在有机物的危险性评价方面,分配系数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化合物在辛醇相中的平衡浓度与水相中该化合物非离解形式的平衡浓度的比值,即为该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Kow = Co/Cw 式中: Co——该化合物在辛醇相的平衡浓度; Cw——水相中的平衡浓度; Kow——分配系数。 本实验通过测定水相中有机物浓度,然后再根据分配前化合物在辛醇相的浓度以及分配后化合物在水相的浓度,计算得到分配系数。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 1.UNICO UV20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80-2离心机 3.HY-2调速多用振荡器 4.SZ-1快速混匀器 5.微量注射器100μL 6.玻璃容量瓶:10ml,25ml 7.玻璃移液管:0.5ml,1ml,5ml 8.10ml玻璃离心管 9.玻璃滴管 试剂: 1.对二甲苯分析纯 2.无水乙醇分析纯 3.正辛醇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标准曲线的绘制(已完成)。 (1)移液管移取1.0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乙醇定容,摇匀。

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实验一 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 )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通过对某一化合物分配系数的测定,可提供该化合物在环境行为方面许多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评价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危险性起着重要作用。测定分配系数的方法有振荡法、产生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有机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2、学习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和方法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是平衡状态下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即: w o ow c c K = 式中:K ow —— 分配系数; C o ——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 C w ——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振荡法使邻甲酚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达到平衡后进行离心,测定水相中邻甲酚的浓度,由此求得分配系数。 000V C V C V C K w w w ow -= 式中: C 0、C w —— 分别为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初始浓度和平衡时水相中的浓度; V 0、V w —— 分别为正辛醇相和水相中的体积。 三、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1) 紫外分光光度计。(2) 恒温振荡器。(3) 具塞比色管:1OmL 。 (5) 容量瓶:25mL 、1OmL 。(6) 微量注射器:5mL 。 2. 试剂 (1) 正辛醇:分析纯。(2) 乙醇:95%,分析纯。 (3) 邻甲酚: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 最大吸收峰的测定200-300nm (270nm)。 2 标准曲线的绘制

油水分配系数知识

楼主可以借助ACDLABS软件对你的药物进行分析。 可以求得该药物的分子量,氢键供体数量,氢键受体数量,PSA,油水分配系数等等信息。 然后上网去查询以上信息相关的文章,就可以不做试验也能估算一下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logP值指某物质在正辛醇(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比值的对数值。反映了物质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情况。logP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亲油,反之,越小,则越亲水,即水溶性越好![1]? 测定药物油水分配系数的时候,可以选择油相和水相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一般选择正丁醇,因为它与生物膜整体的溶解度参数接近.油水分配系数的计算就是求平衡状态下正丁醇与水相中浓度的比值.若药物脂溶性大,则药物大部分进入油相,水相中浓度很小,分析误差会变大.为了减小测定误差,可以改变油相和水相的比例,例如从1:1降至1:4或者1:9,从而提高药物在水相中的溶解量. 油水分配系数和正辛醇分配系数都是分配系数,唯一的区别就是有机相的不同,从文献上看,油水分配系数是个总的概念,包括正辛醇分配系数。早期的油相一般多用橄榄油。 在测定油/水分配系数时,虽然可选作油相的溶剂很多,但在处方设计中应用最多的是正辛醇。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药物的溶解度参数(δ)为8~1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δ=10.24,与细胞类脂膜的溶解度参数(δ=10.3)相似,并且正辛醇溶解度参数正好位于一般药物的溶解度范围的中值附近,所以可以认为药物在正辛醇中形成近似理想溶液。 正辛醇与其它油相或有机相的差别在于介电常数(或电解质强度)不同,正辛醇是中等强度,油相是低强度。 从理论上分析:正辛醇为各向同性的溶剂,且不带电荷中心,因此无法模拟所有类型药物,特别是解离型药物的分配系数,因此,对于解离型药物来说,可能油水分配系数不等同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吧。 大家继续讨论,我的试验涉及这个主题,体外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与大鼠体内的肠吸收情况相悖,令我百思不得其解,请各位站友解惑献策! 我试验的单体的正辛醇水(pH为1-9的各种磷酸盐缓冲液)分配系数均小于0,按道理来说预示肠内吸收很差;但是我进行的体内试验表明该单体在大鼠体内的小肠吸收很强,而且已经有人用caco-2模型证明该单体确实有很强的渗透性。 此矛盾如何解决?或者如何解释呢??? 如果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均小于0,说明药物的水溶性较强,而脂溶性较差,如果以被动扩散机制透过细胞膜,用Caco-2模型求得的表观透过常数因该较低,如在实验得到相反的结论,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 1. 药物为某种受体的底物,存在主动过程; 2. 药物本身能够改变肠粘膜的通透性,起到吸收促进剂的作用,如EDTA能够打开细胞间的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加速药物细胞间(paracellular route)的渗透, 如果是这样要注意药物潜在的毒性以及刺激性。可否这样理解: 1.油水分配系数就是我们最常说的LogP (Partition Coefficient), 其计算方法是中性药物在油相与水相浓度的比值,在取对数。对于一些在水相部分电离的弱酸或弱碱,应先根据Henderson-hasselbach方程计算该pH值下中性药物分子的浓度。可以证明,LogP不受溶液pH值的影响。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外来化学物质,指即非人体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营养物质,而是存在于外环境中, 可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2.安全性: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致产生任 何损害,即不引起急性、慢性中毒,亦不对接触者(包括老、弱、病、幼、孕妇)及其后代产生潜在危害。 3.危险度: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4.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 机体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有的文献中也称为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或未观察到效应的水平(NOEL)。 5.最小有作用剂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 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6.实验动物(L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 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试验的动物。 7.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中死亡一半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8.急性毒作用带:指化合物的毒性上限与毒性下限的比值,也就是引起试验动物的死亡之 剂量与最低剂量的剂量范围的宽窄。 9.蓄积系数:将能够达到同一效应(如ED50或LD50)分次给予机体所需外来化合物 总剂量(以LD50(n)表示)与一次给予所需剂量(以LD50(1)表示)之比作为蓄积系数(K),来表示一种化学物质蓄积性的大小。 10.蓄积率=((对照群LD50)—(蓄积群LD50)/ (蓄积期间给予蓄积群动物被检物总剂 量) 11.微核是由于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使细胞内染色体断裂产生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 体受影响而在有丝分裂时,使遗传物质滞留在核外而产生的细胞中主核之外的遗传物质的颗粒,染色与细胞核一致,大小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20~1/5。多数呈圆形,也有椭圆形,肾形、环形等结构,边缘光滑整齐。 12.直接致癌物:指其化学结构固有特性是不需机体代谢活化即可致癌者,具有亲电活性, 能与亲核分子(包括DNA)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 13.前致癌物:指需要机体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活性,故往往不在接触其的局部部位致癌, 而在其发生代谢活化的组织致癌。 14.促癌剂:指单独不具致癌作用,却可在亚致癌剂量的致癌物启动后,与机体接触,促 进肿瘤形成的物质。促癌作用是致癌作用的必要条件。 15.助癌剂:有些细胞DNA已突变但表型仍正常,凡能使这些细胞的各种恶性性状得以表达, 成为真正的恶性细胞的物质,称为助癌剂。 16.完全致癌物:有些致癌物当剂量足够时,既有启动作用又有促癌作用,称为完全致癌物。 17.脂水分配系数:指化合物在脂(油)相与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其在脂溶性与水溶性 间的溶解平衡常数,也叫油水分配系数。 简答 1.外来化合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化学结构 在特异性结构物质中,功能团是发挥其毒性作用的活性部位,而不直接参与作用的部位可以起到载体的作用。往往会影响毒物在体内的转运、蓄积、分布、转换等。 功能团的空间位置与机体结构互补才能发挥最大毒性作用。 有些科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各自关于受点的理论,都从受点的角度论证了细胞如何识别和接受信息。解释了化学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是关于特异性结构物质毒性的重要理论。 其基本概念是:化学物质毒性的特异性取决于与之相应的受点的存在,受点与化学物质的反应决定了化学物质作用的量效关系。 1、受点: 指生物原生质分子的某种化学基团。受体是载有受点的分子实体。受点比受体更细微,更具体些,是受体的一部分,受点脱离受体将失去作用。 2、受点具有三个功能:识别和结合与其结构具有一定互补性的分子;将受点—配基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传递至效应器;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3、受点的五种特性:受点对配基有选择性;数量一定有饱和性;有竞争性,亲和力强者首先与受点结合;有一定生命周期,可不断更新;与配基一般呈非共价的可逆性结合,个别呈共价的不可逆结合。 4 、配基是指与受点结构具有一定互补性的分子。可以是内源性活性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也可是外源性活性物质,如生物素、药物等。 二、理化性质 外来化合物的非特异性毒效应,主要受其理化性质的影响,如分子量、溶点、键能等。现将较重要的几项介绍如下: 1.脂水分配系数指化合物在脂(油)相与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其在脂溶性与水溶性间的溶解平衡常数,也叫油水分配系数。 2.解离度对于弱酸性或弱碱性的有机化合物,只有在PH值条件适宜时,才能维持其最大限度的非离子型。即较小的解离度。解离度越小,极性越小,越易于吸收及透过生物膜,从而发挥其毒性效应;若解离度较大,离子型比例较高,虽易溶于水,但难于吸收,且易随尿排除。 3.挥发度、蒸汽压和分散度该几项因素对经呼吸道吸收而产生毒效应的物质影响较大。若化学物在常温下容易挥发,即挥发度较大,则易形成较大蒸汽压,易于经呼吸道吸收,有些有机溶剂的LD50值相似,但由于挥发度不同,所以实际毒性相差较大。分散度对粉尘、烟、雾等状态物质的毒性影响较大,颗粒越小,分散度越大,比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越强。 三、纯度和溶剂 四、实验动物的种属差异 五、同种动物间的个体差异 1.遗传因素及不同免疫状态如某些个体对青霉素的过敏现象。 2.年龄 3.性别 4.机体不同的生理、功能状态 5.营养状况 六、接触途径 接触外来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首先到达的器官将有差别,中毒效应也不尽相同。在相同剂量下,其吸收速度、吸收速率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接触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是:静脉注射(呼吸道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但也有例外,如大鼠经口给予氨基氰LD50为210mg/kg,?经皮LD50为84mg/kg.据认为是由于氨基氰在胃内可被胃酸作用迅速转化,吸收后先到肝脏被较快降解之故。 七、毒物的浓度(稀释度)、剂量及作用时间 八、环境及气象因素 2.联合作用类型及急性联合作用类型判定依据 一.联合作用的类型 1)相加作用 交互作用的各种化合物在化学结构如为同系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合物成分单独效应的总和,这种现象即相加作用。已知有些化合物的交互作用呈相加作用,如大部分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作用,一些化合物的麻醉作用。 2)协同作用 指各化合物交互作用的结果引起的毒性增强,即联合作用的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协同作用的发生可能与化合物之间促进吸收速率加快、排除延缓、干扰体内降解过程和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有关。 3)拮抗作用 指各化合物在体内交互作用的总效应低于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化合物的拮抗作用可能有几种形式: 1)竞争性拮抗;2)功能性或效应性拮抗;3)化合物间引起体内代谢或转运过程的变化。 4)独立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不同,所引起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而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化合物的各自的毒性效应,对此称为独立作用。 二、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 1. 联合作用系数法 该方法是先求出各化合物的LD50值,然后假设各化合物之间的联合作用是相加作用,求出预期的LD50值,然后从预期LD50值与实测混合物的LD50值之比做为联合作用系数(K),再以K值大小评定其联合作用类型。即:K=预期LD50/实测LD50。 2.等效应线图法:这种方法只能评定两种化合物的联合作用。 其原理是:在试验条件和接触途径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求出两化合物(如甲和乙)的LD50及其95%可信限,然后以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种化合物的剂量范围,分别将甲、乙的LD50值及95%可信限点在坐标上,且将两个化合物的相应三点连成三条线,即甲、乙二物质的LD50值连线及95%可信限上、下限连线,此即为等效线。然后再各取两化合物的等毒性剂量(如各取其1/2 LD50剂量)混合,求出其混合物LD50值,再以求出的混合物LD50剂量中两个化合物所各含的实际剂量分别在相应坐标上找到各自的剂量位置,并由相应剂量点作垂线,视其交点位置进行联合作用评定。 如交点正好落在两化合物95%可信限上、下两条线之间,表示为相加作用;交点落在可信限下限以下,表示为协同作用;交点落在95%可信限上限以上,为拮抗作用。 3.消化道吸收影响因素 1.胃、肠道中的PH值 2.溶解度与分散度 3.脂水分配系数 4.胃肠蠕动及胃肠道内容物 4外来化合物排泄主要途径: 1、随同尿液经肾脏排泄经肾小球滤过后进入肾小管的物质有两条去路: (1).肾小管重吸收(2).不被重吸收的物质最终随尿液排出体外 2、经肝脏随同胆汁排出随同胆汁进入肠道的物质有两条去路: (1).随粪便排出体外。(2).肝场循环 3、其它排泄途径外来化学物还可通过其它途径排出体外,如肺、汗液、唾液及乳汁等途径。 5生物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 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四种反应类型,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结合反应 (1)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是生物转化第一阶段的反应(也称第一相反应)。 (2)结合反应是第二阶段的反应(也称第二相反应)。 6代谢试验的内容 1.测定受试物在血浆中的含量或浓度 2.测定受试物在胃肠中吸收情况3.测定受试物在主要器官中分布情况及主要浓集器官4.测定受试物通过尿、粪、和胆汁的排泄情况5.受试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生物转化情况 7实验动物的两种分类,近交系和远交群动物的特点 按微生物控制分(国际分):无菌动物(隔离系统)、悉生动物(隔离系统)、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屏障系统)、普通动物(开放系统)。 我国的分类标准: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近交系动物的特点 1基因位点的纯合性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3长期遗传的稳定性4表现性的均一性5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6遗传组成的独特性7国际分布性8背景资料的完整性 远交群动物的特点 1较强的繁殖力和生活力,表现为:产仔多、胎间隔短、生长块、成熟早、疾病抵抗力强,成本低,可大量供应。2具有杂合性,避免了近交衰退;3个体差异较大 8毒理学试验选用啮齿类实验动物的意义 1.代谢方式与人接近,对化学物质敏感。 2.体型大小适中。 3.自然寿命不长,繁殖力强。 4.实验动物化程度高。常选用大、小白鼠。其它啮齿类动物如豚鼠、长爪沙鼠、地鼠等、 9被检物不同的消化道染毒方法及特点 消化道染毒法 1)灌胃法:是将液态、气或固态受试化合物溶于某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装入注射器等定量容器,经过导管注入胃内 特点:一般只适用于一次给予被检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灌胃前,动物应停食12h,否则胃的充盈程度不同,影响结果,灌胃后,至少经3h再喂食。 ②被检物的配制 1水或经过加热的植物油配成均匀水溶液或油溶液。 2和油中均不溶的物质,可用吐温—60(tween—60)或吐温—80水溶液配成乳状液 3被检物在蛋黄中研匀,逐滴加入植物油,蛋黄与油的比例为7.5:5,然后再加入适量水配成乳液 4可用1~3%的淀粉液或1~3%羧甲基纤维素溶液配成悬浮液。 在各种溶液中,被检物浓度可根据给予动物剂量和可能灌入的液体容积而定。 小鼠0.7ml;大鼠2ml左右为宜,一般最多不超过动物体重的2%。 2) 自由采食(又叫喂饲法)指将受试物掺入饲料或饮水中,让动物自由摄入。 特点:这种方法由于动物摄食量的变化和摄食中的损失,剂量不够精确但无上述灌胃法缺点,适用于多次给药的慢性试验中。 将被检物掺入饲料中,必须注意下列问题:被检物必须在饲料中混合均匀,在饲料中不挥发、不分解破坏; 被检物不与饲料起反应,不影响饲料的感官性状和动物食欲; 不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消化吸收率; 应尽量保证掺有被检物的饲料,按设计剂量全部被试验动物摄入; 动物生长发育期间,随时调整掺入数量,以保证按公斤体重计算的剂量稳定。 将被检物掺入饮水的方法的基本原则与掺入饲料类似,每日饮水量小鼠约为 1.5~3ml,大鼠8~15ml。在食品毒理学研究中,该方法较少采用。 3)吞咽胶囊指将一定剂量的受试化学物装入药用胶囊内,强制放入到动物的舌后咽部,迫使动物咽下。 特点:此种方法剂量准确,尤其适用于易挥发、易水解和有异味的化合物,适于兔、猫、狗等大动物。 10主要的血样采集方法及应用 1)断尾采血:大、小鼠,可少量多次采血。 2)眼眶后静脉丛采血:大、小鼠,中等采血量多次采血。 3)心脏采血:大鼠、豚鼠、兔等, 4)断头采血:大、小鼠,一次大量采血。 5)摘眼球采血:大、小鼠,一次,大量6)耳缘静脉采血:兔,多次7)股静脉或股动脉采血:大鼠、兔等,一次(放血)或多次(抽血)试验。采血量较大。 8)颈静脉或颈动脉采血:大鼠、兔等,多次 11毒理学试验设计的原则 1 、对比条件相同 2 、重复 3 、随机化 12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动物选择、染毒方法 急性 一、毒性试验的目的 (1) 测定受试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初步估计其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 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阐明受试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 (3) 为进一步进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以及其它特殊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毒性判定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 1动物种类一般常用大鼠或小鼠;如果同时用两种动物,其中一种为非啮齿类如狗、猴等更为理想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学习要点: 一、药物体内过程 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三、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四、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什么是生物药剂学? 通过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阐明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作用:为客观评价制剂的剂型选择、处方设计、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以及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药物体内过程 1.几个名词 2.药物的跨膜转运 ①生物膜的结构 类脂质(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载体 糖类

②生物膜的性质:液晶镶嵌模型(流体膜) 分布不对称 流动性:膜动转运 半透性(选择透过性) 解离度小、脂溶性药物易通过(简单扩散)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经含水性小孔吸收(滤过) ——与物质转运、细胞融合、细胞识别、细胞表面受体功能调节密切相关。 及时来复习:脂质体作用机制——与细胞之间存在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渗漏和扩散等相互作用 ③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2015-2018

生命必需: K+、Na+、I-、单糖、氨基酸 A.药物的吸收 B.药物的分布 C.药物的代谢 D.药物的排泄 E.药物的消除 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 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是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药物的吸收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药物的分布是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A.简单扩散 B.滤过 C.膜动转运 D.主动转运 E.易化扩散 1.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具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其主要吸收方式是 2.细胞外的K+及细胞内的Na+可通过Na+,K+-ATP酶逆浓度差跨膜转运,这种过程称为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膜动转运是蛋白质和多肽的重要吸收方式,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蛋白质在小肠下 段的吸收最为明显),微粒给药系统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或 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过程叫主动转运。 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生理因素 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肠道的运动(蠕动、排空)、循环系统转运、食物、胃肠道酶代谢、疾病、 特殊人群 药物因素 脂溶性和解离度、溶出速度、胃肠道内稳定性 剂型因素 剂型因素、制剂处方、制剂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