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案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活动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晰概念

1.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1)(屏幕出示几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屏幕上有一些喜羊羊、灰太狼的图片,同学们找找规律,想一想下一个图片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说明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2.借助游戏,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3男2女一一间隔排列,如果老师(女)加入,排在这里(女生后)可以吗?可以排在哪里?

二、比较数量,探索规律

1.列举一一间隔排列。

(1)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2)这幅图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2.结合数据,探究一一间隔排列规律

(1)比较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中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为什么夹子比手帕多1,兔子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呢?

说明把一个夹子与一块手帕分成一组,一个夹子对应一块手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一直往下连,你发现了什么?(夹子多一个)。

让学生认识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

(2)这三组排列中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小结(板书: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三、探索发现,完善规律

1.如果增加一个蘑菇,小兔和蘑菇的数量(相等)

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同样多?2.集体交流,完善规律

说明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2.集体交流,完善规律

说明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四、巩固练习

1.借助图形,掌握规律

比一比每组中两种图形的个数。

2.围成一圈的红、黄珠子,它们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可是看不到两端物体是否相同,怎么办呢?

(用剪刀从任意红珠与黄珠之间剪开,拉直),让学生观察,说说为什么两种珠子的个数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物体数量相同。(板书)3.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1)把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如果手帕有20块,夹子有()个;如果夹子有20 个,手帕有()块。

(2)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

树多少棵?

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3)锯本段。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多少段?

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说明木段与锯痕是一一间隔排列,用哪个规律来判断?

说明锯的次数总比段数少1,所以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一刀两断,你还可以想到(两刀三段、三刀四段)。

五、拓展规律

如果把正方形与圆形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

正方形有6个,圆形最少有()个,最多有()个

展示交流。

六、全课总结

1.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随处可见。(课件演示生活中一一间隔的现象)。规律的存在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序,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规律也有一种独特的美!

板书设计:

一一间隔排列

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两端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围成一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案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活动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晰概念

1.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1)(屏幕出示几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屏幕上有一些喜羊羊、灰太狼的图片,同学们找找规律,想一想下一个图片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说明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2.借助游戏,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3男2女一一间隔排列,如果老师(女)加入,排在这里(女生后)可以吗?可以排在哪里? 二、比较数量,探索规律 1.列举一一间隔排列。 (1)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2)这幅图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2.结合数据,探究一一间隔排列规律 (1)比较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中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为什么夹子比手帕多1,兔子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呢? 说明把一个夹子与一块手帕分成一组,一个夹子对应一块手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一直往下连,你发现了什么?(夹子多一个)。 让学生认识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 (2)这三组排列中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间隔排列

找规律 教材第78~79页的内容。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外面的物体比里面的多1,里面的物体比外面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1.通过自主探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配套光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和大家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你们想玩吗?好,听清楚游戏规则: 请5名男同学、5名女同学上台排队。再请一名同学当教练,把10名同学有规律地排成一排。台上的同学要服从指挥,台下的同学要仔细观察,想一想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来排的。 (请上10名同学)教师:谁来当教练?其他同学别灰心,你们也有机会的。 师:还有不同的排法吗?

可能出现的情况:①男女同学分开来排:男男男男男女女女女女或女女女女女男男男男 男。②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或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③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分别说说每种队形的规律。 2.刚才我们根据一定的规律做了一个排队的游戏,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 3.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许多排队的方法。现在老师也想当回教练,看看你们能不能按我的要求来排队。 出示排队的要求:先请女同学排成一排,再请男同学站到女同学的中间去,使每两名女同学的中间有一名男同学,也就是男同学的左右两边必须是女同学,看谁站得快,开始……像这样女生和男生都是一一间隔排列。(板书课题:间隔排列) (现象:肯定有一个男同学没位置站或是站在边上,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来提问) 现象一:对于一个男同学没位置站的情况。 师:咦,怎么多出一个男生来了?他怎么会没有位置呢? 师:你为什么找不到位置呢? 现象二:一个男同学站在边上。 教师问:他们是间隔排列的吗?(是的)有没有谁不符合要求?(有一个男生的另一边没有女同学) 教师对这位同学提出建议:你站的位置不对,你该怎么办呢?是放弃这次游戏,还是另想办法?(对全班同学:你们说呢?)(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方法一:这个男同学退出游戏。 方法二:再请一位女同学加入到这个游戏中去。 师:这样就符合要求了。 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看看这个队伍中的头和尾,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女生)也就是说队伍的两端都是女生。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间隔排列》教案(后附本课练习题)

【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的数学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其个数关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准备】挂图、光盘、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谈话:同学们,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看谁玩的最好! (游戏:请同学们伸出你自己的一只小手,看看你有几根手指?再看看每两根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档?一共有几个空档?你还知道了什么?) 师:请4人一小组交流讨论,你还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档,一共有4个空档。手指比空档的个数多1个…… 3.小结:哦,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手指5根,空档4个,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档,一共有4个空档……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呢,想不想多了解些呢?我们一起到兔宝宝家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探索例题。师出示情境图问: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的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学生独立观察后组内交流,教师加入倾听、询问。 生回答,师板书:①蘑菇和兔子②篱笆和木桩③手帕和夹子 师:谁能来告诉老师它们各有多少吗?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每两只兔子之间有1个蘑菇,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木桩有13根,篱笆有12块,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夹子有10个,手帕有9块,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师(板书),并指出为什么左边的这些物体比右边的多1个呢?生讨论(左边的物体总是在这一排的两端) 师:再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事物是怎样排的?生:隔着排的 师:在数学上我们也说是间隔排列(板书)。比如,2只兔子被1个蘑菇隔开了,2个蘑菇被1只兔子隔开了。谁能来说说手指和空档是怎么被隔开的? 生:2根手指被1个空档隔开了,2个空档也被1根手指隔开了。 小结:同学们都发现了例题每一组中这样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并且发现了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的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第一篇: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找规律——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本第78-79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想象中的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教学准备:乒乓球串、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逐一出示——间隔排列的物体,让学生猜。 追问:猜得真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我们就说是一一间隔排列。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1、列举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1)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2)这幅图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2、猜测验证一一间隔排列物体的数量关系。 猜测:每排里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它们的数量相等吗? 验证:数一数每排里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并把结果

填入练习纸的表格中。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每种物体的个数填入表中,不仅把学生对每组物体排列方式的关注引向对每组物体数量关系的分析,从而为发现规律奠定基础,而且在数据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冲突。】(2)利用小兔蘑菇图,探究规律。 启发:每组中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为什么有的相等有的不相等? 让学生认真观察小兔蘑菇图,想想看,怎样使人一眼就看出小偷和蘑菇的数量是相等的?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分组方法发现数量关系。 增加一只小兔,启发学生思考:这两组都是一一间隔排列,它们有什么不同?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得出: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3)利用夹子手帕和木桩篱笆图,确认已经发现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每组中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为什么有的相等有的不相等”、“ 这两组都是一一间隔排列,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导他们就此展开讨论。既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每组物体的排列方式作更为细致的分析,更是为了启发他们在排列方式与对应的数量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从而使规律的数学内涵得到进一步彰显。】 3、练习应用 (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3)把红花和黄花一一间隔排列,红花开头,黄花结尾,红花有20盆,黄花有几盆?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三个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对问题解答过程的思考、表达,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动手操作,内化规律

苏教版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圈一圈、画一画等教学活动,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在此过程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生活中的间隔排列,找寻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等活动,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3.通过回顾与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在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寻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找寻到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教学准备:课件、贴图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师:老师想比一比,看谁的观察力最强,记忆力最好!

电脑分别出示一组无规律排列的字母和一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字母,学生在记忆与交流中感受与对比,初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特征,引出课题——一一间隔排列。 二、观察情境,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特征。 1.出示主题图。 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看一看,这里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吗?说说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找寻出主题图中的几组间隔排列,并说出其排列特征。 3.引导学生比较几组物体的排列,找寻其共同特征,初步感知“每组两个物体都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 三、比较归纳,探索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填一填。 同学们找到了兔子乐园中的间隔排列现象,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每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数一数,填一填。 要求:(1)仔细观察图,自己说说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再数出每种物体的数量,填在书上。 (2)引导交流:观察它们的排列和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三组间隔排列的共同特征: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教科书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 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 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 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 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若干个小方块和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猜一猜:仔细观察每组中排列的物体图形,你能说一说括号里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吗?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像篮球和足球、三角形和正方形这样一个隔着一个地排列,叫作: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你能取个一一间隔排列的例子吗?(如;桌椅、手掌、衣服上的条纹······) 其实间隔排列里还有一些有价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间隔排列问题里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探索位置规律 在探索规律前我们先去小兔乐园看看。观察这幅图,找一找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预设:夹子和手帕、小兔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观察这三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看看每组中排在两端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预设:夹子、兔子、木桩 问:每组排在两端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预设:每组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 2、探索数量规律 (1)引导观察,初步感受。 引导:现在我们知道了三组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并且两端物体相同。那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呢? 请大家数一数,并将作业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指名汇报。 观察表格你发现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先和同桌说一说。 (2)相互交流,发现规律。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个数多1;兔子的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木桩的个数比篱笆的个数多1。 小结:像这样的间隔排列,排在两端的物体的个数比排在中间的物体的多1,也就是每组里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你们找到的规律和他的一样吗?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提问: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引导:把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一一对应,看成一组圈一圈,看看最后余下的 是什么? (前面每一个夹子都有一块手帕和它一一对应,而最后一个夹子没有手帕和 它一一对应了,所以夹子就多出来1个。) 师:你觉得第2组应该把什么和什么一一对应起来,看成一组?最后余下了 什么?第3组呢? 师:这里每组的两种物体在一一对应之后,最后都剩下了一个,余下的就是排在两端的物体,所以排在两端的物体就多出来1个。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年级间隔排列教案

三年级间隔排列教案 【篇一: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2.使学生初步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意识及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初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重点: 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其中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和圆片、统计表格。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乡村景观图”,要求学生猜测物体或图形出现的顺序,感知其中的规律,引出课题。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观察排列。 多媒体课件展示主情景图中的三列物体,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再观察,说说每行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2.比较发现。 请同桌两人一起,分别数出每一组物体的个数,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再比较每一 3.操作验证。 在其他地方,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引导学生用学具或者画符号来代替相关物体,排一排、数一数,验证发现的新规律。 启发:在刚才的操作活动里,你们又有什么发现?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完整地说 说这个规律?

4.学法指导。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方法:观察操作——发现——总结——形成规律。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感知生活现象。 多媒体课件展示农村素材图文,学生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进行抢答。学生列举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事物。 2.解决问题。 (1)广告牌。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线杆与广告牌,请学生观察,这里的排列有什么 特点?这跟我们前面看到的排列是不是一个规律? 启发:如果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你知道有多少个广告牌吗?如果 有30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之间的关系? (2)锯木头。 多媒体课件展示锯木头情景图,并要求学生运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 决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探索木头段数与锯的次数的关系。 3.拓展提升。 多媒体展示“桃柳夹岸、桃红柳绿”的景点图,并出示“想想做做”第 3题。学生解答后,实物展示桃树与柳树的半圆图,追问:当围成 一个半圆时,数量还符合上面的规律吗? 进一步展示桃树与柳树的圆周图,追问:当围成一个圆周时,两种 树的排列又有什么不同?数量上有什么变化? 提出要求:按这样的变化规律,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要栽多少棵桃树呢? 附板书设计: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是相同的,那么两端物体的 个数比中间物体多一。 【篇二: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优秀教学设 计(有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2.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通过观察、分析,逐步积累感性知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 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最终稿教案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最终 稿教案 一、教材分析 1.1 教材背景 《苏州苏教版》是一套适用于小学教学的课本教材,具有 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并能适应不同等级和不同实际需求。本篇教案主要针对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课——《间隔排列》。 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技能: 1.了解数字的间隔排列规律; 2.学会使用图形法、数字法等方式进行练习; 3.在实际生活、数学问题中灵活运用间隔排列的规律。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数字的间隔排列规律的掌握,难点是 在解题时如何找到规律,灵活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练习。 二、教学内容 2.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讲一些自己喜欢的数字排列,引导学生认识数字排 列的规律性。

(二)探究 1.显示在黑板上的数字:5,10,15,20,25…通过问答互 动找规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间隔5的规律及最后的数字应为30。 2.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描述新的规律: 20,18,16,14,12… 通过问答互动找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字的差为2,回推可以直观感受出规律为-2。 3.总结两个数字的排列规律,进行小结与讲解。 (三)练习 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组数字的间隔排列,并让同桌发 现其规律。 2.将设计的数字进行两个以上的排列。 2.2 教学方法 1.问答互动法:让学生在问答中理解规律性,从而掌 握数字间隔排列的规律。 2.自主选择法:让学生自己设计数字排列进行练习, 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练习技巧。 三、课堂实录 3.1 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反应 (一)提问 教师:在以下数字中,你们能找到什么规律呢? 5,10,15,20,25… (二)学生表现 学生A:每隔5个数字就会出现20。 学生B:最后的数字应该是30。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间隔排列》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间隔排列》 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间隔排列》优秀说课稿 亲爱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的《间隔排列》。 一、说教材 在研究这节课之前,学生并未对找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 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这 些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研究了本节课的知识后,学生就能对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 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逐步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为 以后研究更复杂的找规律做铺垫,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 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综合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 制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2)体会并逐步掌握借助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3)逐渐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惯,擅长发觉生活中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知道为何,并掌握经由过程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会方法,因此我将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探索发现,除此之外,我还将安排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标。五、说教学流程 接下去我将结合我的教学流程来具体说说我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思考。 我将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以下5个环节: (一)情景引入,初步体会 (二)比较数量,交流发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一等奖创新教案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综合与实践”间隔排列。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并能运用规律。 发现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化模型。 课件。 ▍流程一: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提问:这个教室的课座椅排列得整齐吗?怎样排列的? 学生发现: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间隔着排列的。 提问:那你们爱吃的骨肉相连呢? 学生发现:一块肉,一块骨头,一块肉,一块骨头……间隔排列的。 提问:再来看看这些花的摆放,怎么摆的? 学生发现:红、绿、红、绿、红、绿间隔着摆放的。 提问:这些物品的摆放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出都是按照一一间隔排列摆一摆的。 ▍流程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图。 提问:下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 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就叫作一一间隔排列。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生1:有(手帕和夹子) 生2:有(木桩和篱笆)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把你的发现填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小兔(8 )只木桩(13 )根夹子(10 )个 蘑菇(7 )个篱笆(12 )块手帕(9 )块 提问:比较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发现? (1)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1。 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2)小兔和蘑菇。 (3)木桩和篱笆。 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1。 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告知学生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中间物体。 提问:猜一猜,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个数和中间物体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相差1) 2.动手操作,内化规律。 展示交流。 (1)让学生把一只小兔一个蘑菇看成一组,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2)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提问: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小棒,我们发现的这些关系与前面猜想的规律一致吗? (3)抽象规律模型。 提问:大家用小棒和圆画出了许多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间隔排列|苏教版1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间隔排列(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间隔排列的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周期规律作好准备。 教学难点: 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具和学具准备:课件、正方形、圆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出规律。 师:在森林里有一群小兔子它们要在天黑之前回到兔子乐园。 课件出示小白兔、小灰兔、小白兔、小灰兔、小白兔、小灰兔…… 问: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它们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小白兔、小灰兔、小白兔、小灰兔、小白兔、小灰兔……)那接下来出现的是谁?(小白兔、小灰兔)课件展出乌龟、熊猫、乌龟、熊猫、乌龟、熊猫,苹果、梨子、苹果、梨子、苹果、梨子、苹果。 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课题) 师:小兔子排好队回到了兔子乐园,大家想去看看兔子乐园吗?(想)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观察。 图片展示兔子乐园。 问:图中小兔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2.探究。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预设:①小兔和蘑菇。 生:小兔个数比蘑菇块数多1,蘑菇块数比小兔个数少1。 师:8只小兔中间有几个蘑菇?9只小兔呢?10只小兔呢? ②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1。 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③木桩和篱笆。 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1。 师说明: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 追问1:每组中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追问2: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中间物体。 3.小结。 两端物体有:兔子、木桩、夹子。 中间物体有:蘑菇、篱笆、手帕。 兔子8只、木桩13根、夹子10个。 蘑菇7个、篱笆12块、手帕9块。 三、回答问题: 1.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请生回答。 20+1=21(个) 2.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0-1=19(个) 四、再探究。 1.问:是不是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相同的话,物体数量就一定相差1呢?(是) 2.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规律。 师:拿出你们手中的圆片和正方形,同桌合作,给圆片和正方形排排队,要求:圆片和正方形时一一间隔排列,6个圆片都要用上。 师巡视指导。

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预案

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预案(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例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 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 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 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获取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并解释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课前准备: 黑白围棋若干、若干操作图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认识间隔排列 1.根据老师要求把3黑2白的围棋子排成一行,有哪些情形? 观察排列现象,让学生自由叙述排列情况。 2.我们将研究其中一种排列现象。 板书:间隔排列。 【设计意图】以学生玩围棋作为引子,从普通的黑白间隔排列着手,呈现 间隔现象,引入间隔排列的概念,易于学生接纳,又不抑制学生的想象空间,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观察图片,看到了什么? (1)架子、手帕 (2)兔子和蘑菇 (3)木桩、篱笆 2.初步描述。 师:图中小兔与蘑菇是怎样排列的呢? 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夹子和手帕又是怎样排列的呢?

2.感知规律。 师:这三组的排列有什么共同规律吗? 得出:一一间隔排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到上述物体在排列方式上的共同之处,初步感知间隔排列中的现象的规律,使学生的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得到锻炼。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数一数: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并完成表格。 2.比一比: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说一说: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师: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第一种物体比另一种物体的数量多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数、比、说的操作实践活动,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初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感受用数学方法发现规律的一般步骤。 四、弄清本质,理解规律。 1.问题引导。 师: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2.小组合作探究 师: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是好朋友,用心、用笔圈、用笔为每只兔子找到一个好朋友。 展示学生代表性作业。 小结: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 4.操作验证。 师:你也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研究“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吗? (展示、评价学生的作业。) 5.规律总结。 师: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第一种物体比后一种物体的个数多1。 多媒体展示再多的兔子和蘑菇,从有限到无限,感受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这一问题制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间隔排列》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两种物体的排列规律是多种的,本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间隔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 而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例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出相关的两种事物之间的规律,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间隔排列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间隔排列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规律产生的原理。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和学具准备: 课件、正方形和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接触规律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将要把它奖励给我们这节课表现好的同学,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第一个小熊,第二个是小兔,小熊、小兔。你知道下面一个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师接着出示)那下面一个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间隔着一个排列,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间隔排列(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学生熟知的玩具,让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排列,比如说,这是,对,刘翔,他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获得一百一十米栏的冠军,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就在这一百一十米栏中也有间隔排列,还有…… 老师这儿有红色和蓝色的圆形磁铁,你可以摆出间隔排列吗?(红色开头,红色结尾;红色开头,蓝色结尾)汇报展示:排列1:红色开头,红色结尾,两端的颜色是相同的,板书:两端相同。排列 2:红色开头,蓝色结尾,两端的颜色是不同的,板书:两端不同。红色有几个,蓝色有几个,它们的数量相同。板书:数量相同。排列1中,红色有几个,蓝色有几个,数量不相同。 看来间隔排列里有不少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初次接触一一间隔排列,梯度设计,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熟悉概念。 二、自主探究,体验规律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 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他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在这里,你们能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吗?同学们看得真仔细,在花园里,我们发现了小兔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夹子和手帕一一间隔排列,我们还发现了木桩和篱笆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师相机板书: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注意板书设计)它们属于哪种间隔排列?既然排列在两端的物体是相同的,那干脆就把排在两端的物体称为“两端物体”,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叫做中间物体,可以吗? (2)这三组排列,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师相机板书: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注意板书设计) 请同桌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2.寻找两种物体之间的排列规律。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78~7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能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通过比较、分析,从不同情境的同类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特征,发现数学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每位学生一份操作材料(圆形、正方形纸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宝盒: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盒,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些什么?一起来看看,拉出□,这是正方形,拉出○,这是圆;猜猜下一个是什么? 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一个□一个○,一个隔一个排列的现象,我们数学上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和○一一间隔排列,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1.研究排列特点 美丽的森林里要举行动物才艺表演,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 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师指着图,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 师:还有哪位同学和他意思一样,但说法不同? 生2:两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师:指着图说,这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这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我们可以说成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 间隔排列 苏教版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让学生经历探究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3、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进步数学交流和数学表达才能。 5、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绘这一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假设干正方形和圆片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请大家先听清楚游戏规那么:请4名男同学4名女同学上台排队,再请一位同学把这8名同学有规律地排成一排。 老师:像刚刚男生和女生一个隔着一个地排列,叫作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假如我们再进一步观察,会发现间隔排列里还有更有价值的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间隔排列问题里有什么规律。〔在“间隔排列〞下板书:找规律〕

二、学习新知 〔一〕、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场景图〕 2、兔子乐园里的兔子正在跳舞呢,仔细看这幅图上有什么?〔兔子,磨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大树,绳子〕 3、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在兔子乐园中有一些物体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的间隔排列,你能找出来吗? 4、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1〕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兔子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兔子。〕〔2〕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还有什么?〔学生答复后,课件出示〕 〔3〕刚刚我们发现了夹子和手帕,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这些现象中存在着一些规律,讲述:排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还有哪些物体是两端物体?每一排的两端物体一样吗? 〔4〕指名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答复在课件上填表。 老师提问每组间隔排列的物体两端物体分别是什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有怎 样的关系?〔相差1〕 提问:为什么会相差1?老师引导学生在间隔排列的每组物体中两个一组圈一圈。〔例如: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圈后提问:最后余下的是什么?〔多媒体出示〕发现:排在两端的物体多一个。〔板书:两端一样,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引导学生看表格,看看大家的发现对不对。 〔5〕小结:像刚刚的这些间隔排列,排在两端的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多1,也就是每组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差1。 5、联络场景图说一说:〔〕和〔〕间隔排列,两端物体是〔〕,中间物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 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师:小朋友们,咱们今天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去之前老师先要考考你,这是一个出示3个,下一个呢?下一个(请一个学生)? 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请另一个学生)你想到了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像这样,一个物体隔着一个物体有规律的排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那么我们可以说正方形和圆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下面欣赏一下老师收集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照片 提要求:你们一边看,一边还要能找出哪些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出示:PPT(手链图衣服图红白蜡烛图) 师:欣赏了这么多照片,你觉得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怎么样? 师:的确,这样的排列看起来非常有秩序m..,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过渡:(出示主题图)咦,兔子庄园已经到了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小兔子们正在列队欢迎咱们呢。你能在图中找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吗?(点击) 学生汇报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咱们先来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一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核对数量 师:咱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幅图(点击) 出示: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巡视, 师:研究好了吗? 现在把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来汇报一下。 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指名, 生说一一间隔排列 师:的确,这三组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如果没有学生说一一间隔排列,则省略此步) 师: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边相同 师:两边相同可以说成是两端相同。贴板书(点击) 兔子夹子木桩是两端的物体,蘑菇手帕篱笆是排在中间的物体师: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生:两边的比中间的多1个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嘛? 生: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兔子比蘑菇多一个 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它们在数量上的关系吗? 生:两边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篇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48~49页“找规律”、“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以及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出规律 游戏1:拍手游戏 ××┃×××┃××┃×××┃××┃×××┃ ××┃×××┃××┃×××┃××┃××× 师生一起拍手,发现规律。 游戏2:手指游戏 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根数和吸管根数之间的联系。 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二)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三)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观察:夹子与手帕,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列。 2、探究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像手指和吸管一样的规律存在呢?大家数一数,填写在作业纸的表格一中。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把你的发现填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1。 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推理意识和能力,学会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数量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概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一串花朵、珍珠间隔排列的项链,花朵、珍珠,作业纸 【设计理念】教师引导,学生主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看谁记得快 选出男女生各一名代表,3秒钟记忆一个十一位数。 男生:46731582093 女生:46464646464 男女生形成争议,得出:游戏是不公平的,女生的一串数字排列是有规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规律,好吗? 【设计意图:课前小互动,拉近师生距离,也让学生初步了解这节课所学内容方向。女生所记的数字是本节课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为后续的进一步认识埋下伏笔。】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好吗? 老师给小兔子们带了一件神秘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 师操作:拿出礼品盒,依次拉出一朵红花、一颗珍珠,猜猜下面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师:像花和珍珠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在数学上,叫做“一

一间隔排列”(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间隔排列(课题)。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创设兔子庄园情境,逐一拉出物体展示礼物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直观感知“间隔排列”所指的现象,为接下来全面探索规律做铺垫。另外,不将礼物全部拉出礼品盒,增加神秘感,在后续学习之后再设问解决,获得成就感。】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谈话:老师想用花和珍珠做一串项链送给小兔子们。你觉得兔子会喜欢吗?那就让我们带着礼物一起走进兔子庄园吧!(出示主题图)瞧,小兔子们正跳着舞欢迎我们呢!在图中,你有没有找到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 生汇报:()和()一一间隔排列。 追问:两个“一”分别表示什么? 提问:仔细观察,每组物体在排列上除了一一间隔,还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引导学生具体看一看:开头是(),末尾是(),两端()。 小结发现:两端相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每组一一间隔排列,初步感知间隔排列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两端物体相同这一特征。】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上会不会也存在着一些规律呢?想不想研究?要想知道他们的数量是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 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把结果填在表格里,比一比,看看数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板书:数一数填一填比一比) 交流结果,引导发现: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每排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差1。 3、操作实践,验证规律 追问:为什么这样的间隔排列,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你能想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