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3581364.html,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作者:贺云翱

来源:《群众·上半月版》2017年第10期

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017年9月15日,省委书记李强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在淮安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充分认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意义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河道路线最长、线路最复杂、流经城市最多、相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从隋唐到明清1000多年间,大运河曾经是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通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形成了内涵独特的大运河交通带、城市带、经济带、文化带。通过水路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的大运河还把当代中国京津冀协调联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空间串联在一起,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重点区域和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远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的重要机遇。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58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做好这一超大型线性活态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摆在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江苏大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硕,有28处世界遗产点段、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文化遗产,沿线水利工程科学遗产也极其丰富。借助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契机,可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大运河遗产的作用。

提高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南北,全长约700公里,流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设区市,连通长江、淮河两大东西向河流及太湖等五大湖泊,通过相关河流及运河支线,还涉及南京、泰州、南通、盐城等城市,构成江苏最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和抓手,推动区域城市带及特色乡镇建设、文化项目联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

对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价值,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形成了兼收并

关于2019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2019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称市运河办)汇报今年以来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根据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安排,由市发改委牵头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总体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自去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市运河办、市发改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各辖市区及编制团队认真研究国家、省大运河规划编制要求,赴运河沿线实地调研,并组织召开由文史专家及部门、板块负责人参加的多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形成《规划》初稿。今年2月大运河国家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市发改委结合国家规划纲要精神和领导小组总体要求,对《规划》初稿进行修改完善,由市运河办提交市领导征求意见,结合市领导的意见由市发改委对《规划》初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讨论稿。目前发改委依据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修改意见继续修改完善《规划》。 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大项目推进情况 为保护运河文化遗存,彰显运河特色风貌,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重点建设常州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中国大运河工业文化博览园、江南运河第一河口公园(吴古故水道公园)等重点工程项目,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依据常州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水系体系,规划形成“一园三带十节点”的空间结构。一园:即青果巷核心展示园。三带:即春秋运河文化带、明运河文化带和关河文化带。十点:即春秋运河三处节点(篦梁灯火、龙城象教、坡仙遗范)、明运河四处节点(大观天下、江湖汇秀、运河人家、南门集庆)和关河三处节点(城角水关、青山止园、关河水驿)。 其中,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于2019年4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五一期间日均客流量达10万人次,5-6月非周末日均2万人次,周末日均3.5万人次,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开街效果。街区一期目前处于正常运营阶段,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三、文物保护修缮情况 分级分类做好大运河常州段相关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支持具备条件的文物点申报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重要遗址遗迹考古发掘展示。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的修缮保护,完善相应功能设施,提高“三街区四地段(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天宁寺——舣舟亭历史地段、南河沿历史地段、锁桥湾历史地段、三堡街——西直街历史地段)”内的文保单位的完好率。推进名人故居保护修缮,重点实施常州春秋古运河文化保护贯通工程、止园遗址公园、江南运河第一河口公园、石龙嘴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缮、南河沿历史建筑群修缮保护、孟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程、菱溪公园五园汇秀、勤工路历史文化地段保护、张太雷旧居、近园、意园、万缘桥、常州戏楼群、常州唐荆川宅、恽鸿仪宅、盛宣怀故居、瞿秋白故居等项目。

心得体会: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地标(最新)

心得体会: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地标(最新) X是大运河的发祥地,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大运河流淌着的不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更重要的是绵延不绝的文脉。大运河X段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省委书记娄勤俭深刻指出,要把X段建设成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让人们一提到运河想到的是X,欣赏运河之美首选到X,研究运河文化必须到X,展示运河形象全国向往着X。为此,系统梳理大运河文化带X段的特征,着力打造X大运河文化地标,展现高品位运河文化风采,是X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的责任担当。 大运河是历史发展贯通之河,镌刻着社会演进的悠久年轮。X运河沿线文化历史悠久,江淮间高邮龙虬庄文化、兴化南荡文化,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良渚文化及吴越文化生生不息。公元前486年开凿的大运河,见证了中国2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春秋晚期诸侯争霸,吴国开凿邗沟、北伐中原;秦末刘邦、项羽反秦;六朝南北分裂、文化南迁;隋朝开运河沟通南北;唐宋大运河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明清以来,运河沿线成为最发达地区,大运河功能从最初军事性向维护政治统一和保障都城漕粮运输发展,交通运输和经济商业功能日益凸显。 大运河是区域文化纽带之河,串联起多元类型的地域文化。X运河贯通太湖、长江、淮河诸水系,沿线八城几乎涵盖了吴、金陵、淮扬、徐海等四大文化区域。这些地区文化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存在着许多共性,沿运河交汇融合,不断发展。如明清小说立体展现了运河沿岸的相互交流;苏州和扬州的园林工艺异曲同工;淮扬、苏州等菜系原材料大多以湖、河水鲜为主等。 大运河是沿线城市母亲之河,见证古今城市的兴衰变迁。大运河哺育了X运河沿线城市,X城市发展遵循了从沿运河到沿江、沿海的“三沿”空间发展过程。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苏州(吴)、扬州(邗)与大运河同生共进;徐州(彭城)、淮安(末口)、淮阴、高邮、镇江(朱方)、常州(延陵)等曾是运河重要节点。以江南名镇同里、周庄、甪直、木渎等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在明清诞生,推动江南工商文明发展。近代以后,苏北运河城市因战乱和运河中断不断衰落,而江南运河城市则接受上海及海外的开放辐射,成为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乡镇企业的摇篮和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大运河是中华文脉传承之河,引导文明的繁衍传播。X运河沿岸是文化繁衍传播交融之地,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重要经学流派、诗社词派、画派医派,经学中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3581364.html,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作者:贺云翱 来源:《群众·上半月版》2017年第10期 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017年9月15日,省委书记李强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在淮安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充分认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意义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河道路线最长、线路最复杂、流经城市最多、相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从隋唐到明清1000多年间,大运河曾经是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通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形成了内涵独特的大运河交通带、城市带、经济带、文化带。通过水路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的大运河还把当代中国京津冀协调联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空间串联在一起,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重点区域和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远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的重要机遇。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58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做好这一超大型线性活态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摆在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江苏大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硕,有28处世界遗产点段、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文化遗产,沿线水利工程科学遗产也极其丰富。借助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契机,可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大运河遗产的作用。 提高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南北,全长约700公里,流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设区市,连通长江、淮河两大东西向河流及太湖等五大湖泊,通过相关河流及运河支线,还涉及南京、泰州、南通、盐城等城市,构成江苏最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和抓手,推动区域城市带及特色乡镇建设、文化项目联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 对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价值,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形成了兼收并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2014-11-18 10:25来源:《前线》杂志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使得大运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也深受漕运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运河文化,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巩固 在隋唐之前,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凿的运河,如曹操、隋炀帝等人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永济渠等,都是以军事扩张为目的、用以运粮运兵的水上通道,那时的运河就如同中原王朝伸向北方的一只臂膀。金、元以后,南北运河的交通水利系统则成为北方政权站稳燕京、进军中原的重要依托。 自金朝迁都、燕京成为都城始,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奢靡的宫廷生活,要求物资运输的规模成倍增加,每年要有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华北、江南等地征收运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是比陆运更为方便快捷和省力的途径。金朝时曾开通闸河连接通州到金中都城,元朝初年也曾利用坝河、金口河进行漕运,但由于水源的限制,这些运道都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1293年,在郭守敬的设计领导下,元朝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工程:自昌平白浮泉筑渠西引,汇西山诸泉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经高梁河入积水潭;从积水潭往下顺皇城东墙南下,接旧金的闸河与潞河(今北运河)相连。这样不仅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更使得从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从此,江南来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内,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现出一片“舳舻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地沿通惠河穿行城中。 此后,明清两朝的京城也依旧是依赖着这条运河的供给,只是由于水源减少和水系格局改变等原因,将终点码头移出了城外。也就是说,从金、元始,北京地区的水源要不遗余力地满足一项新的功能——漕运。“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漕运乃京城重中之重,维系着北京的经济命脉。 有了这条生命线,城市的稳定与首都政治职能的正常发挥,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否则,后果将十分严重。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六年(1470)六月,北京周边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流民纷纷涌入京城谋生。而水灾导致的漕运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京城粮价的哄抬,迫使朝廷多次把官仓的储备粮投入市场以平抑物价,严厉打击奸商囤积和惩戒贪官赈济不力。还将国子监的部分生员放假回家,派五城兵马司把数以万计的云游僧人逐还原籍,以减少京城人口对粮米的消耗。 物资保障只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运河的开通,更增强了朝廷政令的通达以及对全国的掌控,也是体现国家对沿岸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新渠道。疆域辽阔的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偏于国家版图的东北,而有了大运河,也就有了一条强化南北联系、及时掌控江南社会动态的通道。 运河与北京文化中心的形成 运河对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大运河对外传播京师文化、南方士人的北上交流,促进形成了北京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传播力以及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它,有了广泛的人员来往、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交流融汇等等,既能将京城文化流传到全国各地,也使北京吸收各地文化元素,兼容并蓄集大成,从而形成引领文化潮流、对全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文化中心。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有全国的最高教育机构,也是科举时代举行会试的地方。南方士子以此为契机到京师访学就试,不少人就是沿着运河从水路北上,写下了许多文笔绚烂的游记或记游诗。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在清顺治十年(1653)以幕僚的身份从浙江嘉兴到杭州,在杭州坐船沿着大运河到北京。顺治十三年(1656)返回杭州时,走的仍然是大运河这条水路。记录谈迁行程的《北游录》,描绘了运河两岸的地理风物,留下了他在京期间拜访藏书之家、考察文物古迹,以及与京城士绅文人交游活动等记载,为今人探求明清时期北京及运河沿岸之风土人情的宝贵

2020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背景链接】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 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 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 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纲要》分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为规划 范围,实施期为2018—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 任务。2018-202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有水,绿色 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形成统一品牌。2026-203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 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主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显著提升。展望到 2050 年目标是,各类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河湖安澜有序,环 境优美宜居,“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誉中外。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权威论述]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习近平 [文化内涵] 运河文化的内涵具有三重属性,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 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 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 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 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

镇江市长江路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

镇江市长江路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 一、自然地理区位概况 1、区位概况 ⑴城市概况 镇江位于东径119度21分至119度35分,北纬32度7分至32度17分,系江苏省省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南岸。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于此,沪宁铁路贯穿市区,同时有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沿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镇扬大桥与京沪高速铁路也即将开工建设,所有这些形成了江苏省中部重要的铁、公、水综合交通枢纽,区域位置十分优越和重要,为镇江市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镇江市市区总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55.6平方公里。1998年底主城总人口59.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0万人,农业人口12.27万人。 一九八五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镇江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城市重要性质之一是“历史文化古城和风景游览城市”。 一九八六年十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镇江市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四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镇江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城市性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 ⑵区位概况 本规划位于镇江主城北部城市滨江地带,规划用地运粮河,东至解放路北端及北固山景区,北至长江,南到沿长江路南侧100米左右幅深的范围。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规划长江路连接三山风景区,是一条重要的景观园林道路;同时细节润扬大桥接线,向东延伸连接镇大公路,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性干道。 2、自然地理概况 ⑴地形、地貌 镇江位于宁镇山脉东段,属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低山区标高100-350米,中部为丘陵谷地标高10-72米,北部沿江为一带状冲积平原标高3-8米。古运河由市区东南向西北蜿蜒注入长江。市区位于长江以南,坐落在古运河两岸,地面标高(黄海高程,下同)在4-10米,沿江一带标高在3-5米之间。运粮河位于市中心西部,基本与长江平行,两端均与长江相通,承泄御桥港东、南、西三方来水,西侧地面高程为4.0-5.0米。 ⑵城市气象

大运河常州段2007年最高水位成因分析

大运河常州段2007年最高水位成因分析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州分局吴金宁 2007年7月上旬,常州出现二次强降雨过程,河道水位快速上涨,部分区域遭受水涝,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及公路交通、航运等受到影响,导致区域防洪压力明显增加。尽管降水量接近常年,但河道最高水位明显偏高,作为常武地区代表性水位站大运河常州站最高水位达5.23m(为建国以来第6位)。现将大运河常州段2007年最高水位成因分析如下: 一、七月上旬雨情、水情 受冷暖空气交会影响,7月3日20时起常(州)武(进)地区普降小到大雨,局部暴雨,面平均日雨量73mm。暴雨主要分布在金坛、九里、常州一带,其中上游丹阳站13mm,金坛站177mm,九里站134.8mm,常州站129.4mm,下游无锡站50.1mm。7月7日,大运河镇江~无锡段沿线普降大到暴雨,其中镇江站111mm,丹阳站85mm,九里站122.2mm,常州站134.5mm,洛社站98mm,无锡站80.7mm。 受强降水影响,大运河水位从4日零时(水位4.04m)起涨,历时13小时涨至5.02m 后,呈下降趋势。从7日12时起,常武地区又普降大到暴雨,水位开始上涨,历时22小时涨至5.23m(8日15时),最大涨幅1.19m,后历时79小时降至警戒水位4.30m以下。 通过对近10年水文资料分析,大运河常州段先后于1999年、2003年、2007年出现较大洪水。1999年太湖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常武地区河湖水位普遍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大运河水位从4.35m涨至5.48 m(建国后第2位),18小时上涨1.13m,水位在5.00m 以上达57小时。2003年洪水主要由局部暴雨所形成,暴雨中心在沿江一带,沿江小河新闸站最大日雨量211mm,其12小时、24小时雨量超百年一遇,大运河水位从3.78m涨至5.41m ,20 小时上涨1.63m。2007年大运河洪水主要由局部暴雨造成的,暴雨中心在沿大运河一线,水位最大涨幅为1.19m, 历时22小时,水位最大涨幅超过1999年。 二、大运河七月上旬高水位形成的原因

论京杭大运河的规划思想与传承

论京杭大运河的规划思想与传承 作者:孙景亮发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6):39-41 摘要:京杭大运河有着千年的历史,千里的长度,沟通五水系,流经六省市,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是古代中国南北方向唯一的内陆水上交通大动脉,工程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本文结合南水北调从规划京杭大运河工程地理位置因素的考虑、对历代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规划思想、治理策略进行了研讨。 关键字:京杭大运河;地理位置因素;经济、政治及军事因素;规划思想与传承 京杭大运河,全长2400多公里,联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北京六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这条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的运河工程,历经二千余年,一度成为古代中国沟通华北、中原与江浙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沿河千百座城镇商阜的兴起和商品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军事防务、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深入研讨和传承京杭大运河恢弘的规划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义。 1. 规划京杭大运河工程地理位置因素的考虑

中国的地形地势是西高东低,其诸多的天然大江大河基本都是由西流向东。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以前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水路运输曾是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人们靠肩挑背扛牲口驮,运载能力极其低下,陆路运输费用至少是水陆运输的30倍以上,就现代而言,其水路、铁路和公路的运费仍大致比例为1:5:10。 人类社会利用天然河流发挥舟楫之利上千年的历史,水运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西欧经济发达国家辐射范围广阔的大市场,就是由水路运输形成的。曾有专家撰文指出:“古代中国资本主义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理因素”。众所周知,我国的黄河流域是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流域内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上千年来,东西纬度方向气候基本变化不大,使得上下游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大致相同,夏粮小麦,秋粮菽粟。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东西方向上农产品的一致性,使得上下游地区之间农产品输送不存在比较利益,利用水路运送农产品获取不到经济收益,不能有效地刺激商品贸易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从河流特性上,在中国夏秋两季河流洪水涨满,泥沙俱下,时常河水泛滥成灾;到冬春两季,则几乎是干涸断流,水位变幅大,河床宽浅,航运能力极其低下且难以建立码头,不利于发展水运。然而,我国南北纬度方向跨度大、气候变化大、农作物品种差异也较大。例如:北部旱地产麦粟,南部水田产水稻。另从货物总量上看,南粮北运,北盐南运,商品运输比较利益大。但是,由于南北方向上却没有天然河道供开辟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0)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0) 第一条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全面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精神,充分挖掘和展示大运河淮扬文化的地域特色,促进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文化遗产,包括: (一)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清口枢纽片区,包括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和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遗产点; (二)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片区; (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外的大运河河道,板闸遗址等其他水工遗存,泗州城遗址、第一山题刻等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四)近代以来兴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大运河水工设施; (五)列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其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本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要求以申报世界遗产文本《中国大运河》为准。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各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为准。其他列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准。 第四条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突出保护、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综合发展。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督促检查。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机制,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大运河文化

感受“水文化”的神奇 —大运河文化讲座有感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是自然之子,水则如同孕育生命的母亲。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黄河和长江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但我们却不能忘记历史上还有一条河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就是曾经联通南北的水上生命—大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大运河的背景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这次讲座则更侧重与从经济文明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 全新的大运河文化。 在诸位优秀讲座老师的引导下,同时包括自己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我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运河文化的内涵也是如此,但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内涵,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含答案江苏南京市、盐城市)

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含答案江苏南京市、盐城市)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 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 ) A.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 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C. 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 周天子的 权威依然存在 2. 《唐会要》载:“(唐朝大历年间)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 A. 官员生活来源依赖市场 B. 政府对市场控制逐渐放松 C. 扬州位置优越商业繁荣D. 商业的辅助机构比较健全 3. 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 印 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 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 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4. 韩愈《原道》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明太宗实录》载:“(明成祖)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据此可知( ) A. 古代史料中关予夷夏观的叙述缺乏可信度 B. 孔子和明成祖蛮夷观的宗旨 有着本质区别 C. 春秋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 D. 研 究历史上的民族观仍需要其他史料佐证 5. 《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

关于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 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 两千多年来,古运河为常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市运河南移工程的实施,古运河的运输功能将大大弱化。作为常州的母亲河,如何运用好这一宝贵资源,进一步发挥好古运河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今年6月份以来,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在徐峻范副主席的带领下,组织了部分委员和邀请了有关专委会及部门的负责人,就常州古运河、关河及其他市河水系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调研中,委员们听取了市建设局、规划局、环保局、文化局、旅游局、园林局、水利局、交通局、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实地考察了常州段古运河状况,学习考察了苏州、无锡、杭州、南通等有关城市保护开发古运河(市河)的经验,并邀请了省旅游局专家以及绍兴市负责古运河整治工程的有关专家作了专题讲座。 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足以与长城相媲美。作为一

个依托运河而兴起、繁荣的运河城市,常州的古运河如何在进一步的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更好地利用古运河,发挥古运河在常州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委员们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一、增进共识,充分认清常州古运河保护开发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 京杭大运河,从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开端,到隋朝基本形成,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道,它不仅是我国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商贸、文化、水利的重要载体。京杭大运河常州段全长44.7公里,市区段23.8公里。由于古运河穿城而过的特征和常州城水相依的格局,常州古运河保护开发势在必行,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 (一)京杭大运河正在走向世界文化遗产 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大运河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及民俗风情。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国家有关部门拟与沿岸17城市一起,将京杭大运河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

大运河遗产保护策略研究--镇江为例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大运河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以镇江为例学院:风景园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班级:1110022 学号:111002226 学生姓名:于家伟 指导教师:柴洋波职称:讲师 二○一五年五月三十日 1

大运河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以镇江为例 摘要 本文以镇江地区为例,通过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保护策略的研究,探寻运河遗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联系,对运河遗产的变迁规律进行归纳并对当前城市中的运河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对镇江段大运河未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原因进行总结与归纳,进而试图解决如何在当前城市的高速发展中合理保护城市中的运河遗产的问题,从而使镇江的相关遗产能够作为遗产拓展项目在日后被列为增补点。该研究对于理清当代镇江城市与运河遗产之间的联系,协调镇江城市建设与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镇江;遗产保护 The Grande Canale heritage protection strategy -- a case study of Zhenjiang ABSTRACT The in Zhenjiang area, for example by research on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still an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protection strategy,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Canal Heritage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Canal Heritage change rule induction and to assess the value of the current city canal heritage, of Zhenjiang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is not includ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are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and then tries to solve how to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urban reasonable protection Canal Heritage in the city, so as to make the Zhenjiang related heritage can as a heritage expansion project is listed as a supplement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to clarify the link between contemporary Zhenjiang City and Canal Heritage, coordination Zhenjiang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Grand Canal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the Grande Canale;Zhenjiang;heritage protection 2

工作心得: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工作心得: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大运河以其航运、防洪、灌溉和生态涵养等功能,而成为华夏腹心地带的主动脉。大运河不仅贯通了中国五条东西向的主要河流,也联通了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支撑了隋唐之后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维护了中华帝国的长期统一,甚至贯通了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但是随着海运、铁路、公路等运输的兴起与环境变迁,大运河的原有功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基本上沦为一种历史遗迹和地理景观。 时光轮回,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已经终结,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之河的时代已然开启,闪烁出中国文明之光芒,时代又开始不断赋予大运河以新的价值和功能。沧桑阅尽时光流转,华丽转身文化之河的一个历史性标志便是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从一条负担着中国南北经济动脉的漕运通道到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绵延数千里的大运河,以其跨越时空之长、流经地域之广、历史遗存之丰、文化底蕴之厚、价值之

珍贵终于获得了世界认可。其所蕴含的突出而普遍的价值在更高层面更广泛地开 始被世人所关注,其保护与活用问题也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众所周知,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保护是前提,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是作 为巨型线性遗产,又处于人口高度密集地区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 运河的保护显然是一项非常紧迫和高度繁难的事业。因此,严格保护运河遗产本 体,深入挖掘运河遗产价值,并探索适合现代与未来人类需求的遗产新功能,主 动融入所在地区尤其是运河沿线地带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洪流,不失为一种积 极的保护策略。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以运河遗产为核心,以文化带建设为抓 手,助推运河保护利用和所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是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经过近40年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我们的确已经迎来了一个文化需求高速增长、文化发展可以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大运 河作为一张闪光的世界级文化名片,应该可以成为文化建设的绝佳切入点,经济 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因为,经过两千余年的历史沧桑,大运河积累了丰富 的信息。人们需要这条历史长河,以古鉴今;需要这条生态长河,以涵养大地; 需要这条旅游长河,以观光启智;需要这条文化长河,以传承创新。

国考申论模拟练习及解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

国考申论模拟练习及解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 【背景链接】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纲要》分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为规划范围,实施期为2018—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2018-2025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形成统一品牌。2026-2035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主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展望到2050年目标是,各类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河湖安澜有序,环境优美宜居,“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誉中外。 【提出观点】 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文化内涵】 运河文化的内涵具有三重属性,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

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其次,漕运制度,即漕运及运河治理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康有为曾说:“漕运之制,为中国大制。”(《康有为政论集》)这一“大制”,跨越多个朝代,形成了稳定的运河制度文化。运河所蕴含的制度文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行政管理文化。运河河道和漕运管理都属于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构组织、法律规制、人事安排等一系列河漕制度,是各朝各代执政者政治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其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以及整合的意义,亦反映了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特质。二是战略文化。从历史长时段来看,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最后,社会文化,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是由运河及其所流经区域民众所创造、遵循、延续的文化,它是在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以时空辐射为演变特征的跨区域、综合性的文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

古代浙江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大片的农田需要依靠水利工程来灌溉,水利工程亦对防洪起到了巨大作用。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然而,水利工程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其本身的欣赏价值和所孕育的文明亦不可忽视。著名的鉴湖、通济堰、西湖等,都曾发挥防洪灌溉等作用,或许历经了千百年的岁月洗礼后,它们不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作用,但它们所呈现的人文价值依旧存在,他们身上的那些美好的传说亦源远流传。 关键词:水利工程文化价值鉴湖西湖通济堰大运河 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起,我国劳动人民就致力于修建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兴修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智慧的结晶在发挥其实用作用的同时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镜湖流水漾清波 我国古代的水利事业始终处于向前发展的趋势,先秦时代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两汉时期,北方的水利工程建设向前推进。南方由于其多山多水的地形和湿热的气候开发较晚,直到东汉才修建了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鉴湖。 鉴湖是我国长江以南最早的大型堰塘工程,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会稽太守马臻率领民众在南部大规模筑堤挡住下泻的洪水,这条人工大堤拦截了会稽、山阴两县三十六溪之水,形成了周长310里、宽约五里的狭长形大湖,这便是号称800里的鉴湖1。鉴湖东至曹娥江,西至钱塘江,灌溉良田九千余亩,阻止了山洪对农田的侵袭,使绍兴当地的农业得到极大的发展。 鉴湖雅名为镜湖,据史书记载,“镜”之名取自王羲之,镜湖水面宽阔,烟波浩渺,“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2"。鉴湖不仅有独特幽美的自然风光,其美景中蕴含着人文精神更是为其的魅力增色不少。虽然宋代以后由于围湖造田,镜湖萎缩湖面面积减小,但镜湖之美不减,徜徉于湖畔,仿佛还能感受到衣袂飘飘的魏晋文人于湖边集会宴饮,吟诗邀歌的“名士自风流”,感受到李太白泛舟湖上,大声吟诵“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豪迈潇洒。鉴湖女侠秋瑾的故事也将传颂千年,她的豪侠遗风将激励着越东儿女为民族争光。 横堤长虹卧千里 南北朝时期,长江以南的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推进。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碧湖镇,兴 1 绍兴网伊旭松“不学无术”岂能成为“不怀好意”的挡箭牌 https://www.360docs.net/doc/1c3581364.html,/news/content/2014-07/01/content_2350477.htm 2[唐] 徐坚《初学记》卷八《舆地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