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义和团抗击抗击八国联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教法:启示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

《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

巨额的赔款,

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

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

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

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

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

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

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

提问: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但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实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实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持续实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所以,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4.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课程内容: 1.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清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3.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 1.引导学生思考,八国联军侵华,因何发生、中国反侵略为何失败,《辛丑条约》带来什么后果,帮助他们把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2.讲故事,无论以人物为主还是以事件为主,都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背景,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讨论他们对历史进程的作用,评价其是非功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概况;运用多种资料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知道《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通过分析史料和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学会正确评价、分析历史事件;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学生综合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推理事件演变的结果或影响。 3.通过文字资料、故事讲述等,体验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及探索的艰辛曲折。树立“不忘国耻,警策奋进”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三、教学策略 1.主要采用图文结合、比较学习法、自主学习法,以史导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收集有关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料或图片。

教案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义和团抗击抗击八国联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教法:启示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 《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 巨额的赔款, 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 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 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 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 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 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 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

提问: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17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2017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 义和团抗击抗击八国联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教法:启示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练习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基础达标 1.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两句话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 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C. 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D.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2.1900年,当人类跨入20世纪门槛的时候,新世纪的曙光并未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的喜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民族创痛是这一年发生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与这一规定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国联军最初要求清政府定支持义和团运动的12名官员死罪,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赐令庄王自裁;端王充军新疆;毓贤即行正法。在各省,从判处死刑直到仅仅加以谴责的官员共有119名。——《剑桥中国晚清史》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2)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页 1 第 能力提高 1.义和团到处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行为,体现了义和团运动() A.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盲目排斥外洋事物 C.英勇抗击外国侵略 D.领导者的腐朽堕落 2.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A.虎门销烟B.圆明园遗迹 C.侵略者坐在清朝D.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皇帝的宝座上 3.爷爷把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而小明马上看出其中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扶清灭洋”的口号及其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功绩;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教学重、难点: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帝国主义侵华的本质的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的形成 复习内容: 一、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列强侵华加剧,中外民族矛盾的尖锐;洋教势力活动猖獗;官府“袒教抑民”,激化民族矛盾。 ★如何看待外国传教士的在华活动和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传教士中不乏真诚的传布者,其中少数人从事开医院、办学校、译西书等文化活动,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其作为整体,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他们遍布城乡,建立教堂,招收教徒,无视中国法令,无恶不作,成为中国人民最痛恨的恶势力。 义和团运动是在广大人民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既是战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又是中国人的长期反侵略、反洋教斗争的总爆发。 ★请回顾外国教会势力在中国活动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 古代:西学东渐中传教士的影响 近代:(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马神甫事件、天津条约) (二)概况 1.兴起:1898年,山东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大旗 2.发展:1900年春控制了京津地区。 3.高潮: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结果:1900年8月失败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 口号:扶清灭洋(是当时社会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的集中反映) 思考2: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平均主义”相比,有何内在的一致性?又有何各自的特点? 评价:①爱国性: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扶清”有利争取官军,“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②局限性:首先,“扶清”容易让群众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 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2.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行不通。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二、抗击八国联军 1.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义和团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 2.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失陷。 4.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了。 5.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 有无限蓬勃生气”。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白银 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 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 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辛丑条约》的影响。 结论:《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列强勒索的巨额 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 安全;设置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辛丑条约》 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探究二】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结论:《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兴起、口号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 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 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战斗 天津保卫战 联军攻陷北京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北师大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五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北师大版练习题 [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上述内容属于哪个条约的规定?(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国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是( ) A、光绪皇帝 B、宣统皇帝 C、慈禧太后 D、同治皇帝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先进中国人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②林则徐虎门销烟③辛亥革命④义和团运动⑤百日维新

A、①②④⑤③ B、①②⑤④③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⑤④③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漫画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遭受多国侵略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③义和团运动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此条约的主要影响是( )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誓主权。自此,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历史宣告结束。规定东交民巷不准中国人居住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义和团的性质 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义和团的发展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到“招抚”,并承认义和团合法地位。实际目的是利用义和团。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4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灭洋”反映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知识点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廊坊阻击战 在北京的战斗 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 3义和团的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失败(慈禧下令剿杀,请八国联军”助剿“) 4八国联军的罪行

2 2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出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沉重的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时间及签订国 1901年(庚子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辛丑条约》内容 ①“钱”: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抗击八国联军》 《抗击八国联军》一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正是因为这样才催发了近代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努力,从而为下一单位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整个近代历史上起着关键的承接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1教育网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国耻与苦难,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2·1·c ·n ·j ·y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www-2-1-cnjy-com 2、《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1*cnjy*com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21·cn·jy·com ◆课前准备 ◆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展示《时局图》)《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现实。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进入新课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01组合列举 知识点1义和团运动 1.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________逐渐由反清转变为反帝斗争组织。 2.义和团提出“________”的口号,既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________的斗争意志,又具有________的落后性,同时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知识点2抗击八国联军 3.1900年6月,为镇压__________,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________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 4.义和团与侵略者在天津________火车站展开激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天津保卫战中________壮烈殉国。 5.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义和团在____________的镇压下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________的野心。 知识点3《辛丑条约》的签订 6.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 7.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________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________;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________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8.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9.《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__________________的深渊。 1.《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2.区别中国近代史前期列强攻占北京的两个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02辨析改错 10.1900年,列强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后来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腐败的清政府。 【】改正: (2)1900年,义和团经过激烈战斗,取得廊坊大捷,大败八国联军。 【】改正: (3)20世纪初,清政府与英、美等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赔款最多的《北京条约》。 【】改正: (4)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40年后,美俄联军又攻入北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改正: 03单项选择 知识点1义和团运动 11.“……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

2.8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概况;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国家,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要求:(1)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比较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评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甲午战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瓜分斗争的高峰。义和团同帝国主义进行了顽强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这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不仅是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节重点之一。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是本节教材的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2.难点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面临已经发展到北京皇城脚下的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连续几天召开紧急的御前会议,研究对策。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抚”,争论很激烈。其实,两派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招抚”

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斗争方式:义和团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4.口号 (1)提出: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2)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5.过程 (1)廊坊大捷: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2)围攻教堂、使馆区:在北京,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天津保卫战: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4)失败: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6.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7.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8.签订:1901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9. 主要内容危害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使馆界成为列强监控清王朝的场所,

人教版历史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 点 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义和团的性质 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义和团的发展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到“招抚”,并承认义和团合法地位。实际目的是利用义和团。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4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灭洋”反映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知识点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廊坊阻击战 在北京的战斗

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 3义和团的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失败(慈禧下令剿杀,请八国联军”助剿“) 4八国联军的罪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出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沉重的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时间及签订国 1901年(庚子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辛丑条约》内容 ①“钱”: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 o r c o m m e r c i a l u s e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 新川教版第三单元第7课,第38-42页。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暴行资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索、下载、整理信息及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二、难点: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问题探究法、 图形结合法、图表归纳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咱们上节课刚刚讲了戊戌变法,它是属于哪个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面对中华民族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分别做了哪些事?结果如何?(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结果都失败了。)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了解到,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同学们翻开书第38页。 二、新课教学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都知道,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阅读第一子目,思考义和团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2.7抗击八国联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2、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技能目标 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理解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难点: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教学法指导 通过材料展示、列表归纳、教师讲述、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 [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展示材料:“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展示图片:义和团成员 思考:义和团为什么迅速在山东兴起?为什么会不到三月就“遍地红”?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的猖獗。 (3)发展原因:清政府的招抚、利用。 3、展示材料: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兄,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评价这些主张?(扶清灭洋)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进步性: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对动员各阶层人士参加反侵略斗争起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扶清”反映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带有迷信等色彩,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灭洋”又表现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讨论:有人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纯粹是由义和团运动引起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不同意;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其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知识管理】 知识点1义和团运动 兴起:义和团活动于、一带。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活动的猖獗,逐渐由反清转变为反帝斗争组织。 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代替“”,并承认其合法地位。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了地区。 口号:义和团曾提出“”的口号,既有反对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的落后性,同时反映了义和团对的本质认识不清。 知识点2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年6月,为镇压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一带狙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对外宣战。义和团在北京围攻 和使馆区,在天津火车站展开激战,并炮轰紫竹林租借。天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义和团运动结果: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西逃,途中请求八国联军“助剿”。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中国的野心。知识点3《辛丑条约》的签订 签订: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清政府拆毁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庞大、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社会的深渊。 【基础过关】 知识点1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C.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2.“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通过这一歌谣,可以分析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 A.反帝爱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3.有一公司筹拍有关义和团的电影,下列哪一情节不符合 ...历史事实( ) A.义和团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B.义和团捣毁教堂、拆毁铁路 C.盛行于广东一带,打出“扶清灭洋”口号 D.1900年夏,义和团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知识点2抗击八国联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