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为促进我省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规范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建设,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促进发展,实现科技促进区域特色资源挖掘,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基地是指地理范围明确,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发展现代农业有较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培育扶持,能够形成较大竞争力的产业链或产业群,以及对区域经济集约化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农村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条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区域特点和优势的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建设,集成国家、省和地方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全面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第四条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联合成立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审批、实施和日常工作管理及项目评估验收,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

第二章项目申报

第五条申请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范围明确。基地具有一定的地理范围,由牵头单位带动,组织实施,由一个或多个乡镇组成,相对集中,示范性强。

(二)基地内产业优势突出。基地范围内有一个主导产业并能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特色产业企业相对聚集,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

(三)创新能力强。特色产业对科技创新有较强的内在需求,基本

联合正式下文,认定“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并授牌。

第十一条基地以无偿资助的方式给予连续支持,每个项目年资助额度为10-30万元,实施周期为三年。市(州)科技局、财政局等市(州)政府部门和县科技局或牵头单位要求按至少1:1.5的比例分别对基地建设进行资金配套。

第四章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二条项目审批立项后纳入省科技计划管理范围,基地建设项目承担单位组织编写《实施方案》(见附件三),签署《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书)。

第十三条项目实施管理原则:

(一)统一部署,严格按照《合同书》规定的总目标及阶段任务实施。

(二)分级管理,以市科技、财政部门为主管理,县科技、财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实地检查,及时准确地了解、核实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评价。

(一)《项目实施方案》和《合同书》是年度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检查考核内容为项目进展,组织机构,项目经费开支,取得的效益,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的整改措施,市、县各级政府财政经费配套和项目单位自筹资金落实及项目资金使用等情况。

(二)各项目承担单位每年10月中旬按照合同要求开展自查,编写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见附件四),填报《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年度检查表》(以下简称《年度检查表》)(见附件五),并于10月底将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年度检查表》及相关附件一式4份、有关电子文本一同报送湖南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12月底前,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将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核。根据检查和考核结果确定项目是否继续支持。

(三)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根据实地检查情况和专家评价意见提出项目实施综合意见。经年度考核合格者保留基地称号,继续拨付相关资金;不合格者给予“黄牌”警告,停止拨付相关资金,连续两年年考核

不合格者将取消“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称号。

第十五条因不可抗拒原因,承担单位需对《合同书》内容及目标进行调整时,应向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原因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十六条项目中止或撤销

项目承担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项目承担单位申请中止项目或由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撤销项目:

(一)单位主导业务和产权发生重大变化,不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

(二)配套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到位的;

(三)考核或验收未能通过,经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第五章经费与资产管理

第十七条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所需资金由政府、承担单位共同筹集,通过财政资金的前期引导和后期奖励等多种方式,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按基地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支持比例。自筹部分由项目承担单位保证,项目所在县(市、区)政府要根据要求落实配套资金,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十八条项目承担单位应认真编制经费支出预算,其范围包括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技术示范推广,科技服务,培训等各项费用。

第十九条专项资金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必须进行政府采购。

第二十条承担单位应严格执行预算,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报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核批。项目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实现单独设帐,做到专款专用。

第二十一条基地建设项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视情节轻重予以缓拨经费、停止拨款、通报批评、强制中止或撤销项目:(1)项目承担单位有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建设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等经费管理规定的行为,或配套资金不能落实的;

(2)项目单位管理不善,项目未能按《合同书》规定要求执行的,或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超期半年以上不能通过验收的;

(3)不接受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对项目检查、监理、审计和评估的;

(4)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中止的。

第六章项目验收

第二十二条承担单位应当在项目完成后1个月内向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填报《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验收表》(以下简称《验收表》)(见附件六)。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将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验收。

第二十三条在确定的验收时间内项目单位按照提纲编写验收材料,并做好现场验收准备。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将组织有关专家审阅验收材料,进行实地考查评审验收。

第二十四条项目验收评审工作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验收的主要依据是《项目实施方案》和《合同书》中规定的各项指标内容,验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计划进度执行情况,资金落实与支出情况,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状况、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效益等。

第二十五条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根据专家验收情况提出意见,对按期验收并完成任务目标的项目视为验收合格,对按期验收基本完成任务目标的项目视为验收基本合格,对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目标、各项指标差距较大的项目视为验收不合格,验收不合格的基地组织实施单位不得再申报基地项目。

第二十六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能通过验收:

(1)未完成项目《合同书》预定任务和目标;

(2)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

(3)有重大事项变动未经批准;

(4)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

(5)超过《合同书》规定的项目建设期限半年以上,且未通过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批准延期的。

未通过验收的项目按规定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符合验收条件的可再次申请验收。再次未通过验收的,按撤销项目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基地的认定不涉及土地问题。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5种产业模式打造“美丽乡村”

5种产业模式打造“美丽乡村” 产业 “美丽乡村,产业先行。”昆明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日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美丽”不仅指乡村水清、山绿、路洁、房美,更关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增加他们的收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道德之美、社会建设和民主法治之美。因此,“美丽乡村”背后,必须要产业先行。 同时,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将特色农产品销售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带动,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做好产业承接这篇大文章,以多种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据首批27个市级示范村的优势资源和特色,昆明拟通过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等5种产业模式打造,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和人文道德素养的提升。 鼓励企业进行整村开发 据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美丽乡村”的产业政策导向上,昆明仍坚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向,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路径,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畜则畜、宜花则花、宜游则游。 不过,在参与的建设方式鼓励多元化。例如,鼓励工商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示范村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企业进行整村开发建设经营、发展都市农庄、家庭农场等也是鼓励的。这些参与方式,有助于推动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盘活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转变农民就业培训方式,扩大就业途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据初步统计,今年规划建设的市级示范村平均概算接近1000万元,27个市级示范村投入概算预计达3亿元左右,建设项目多数集中在“水电路气房、绿亮洁净美”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新乡的总体规划,我就新安村在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面临的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新安村基本概况: 新安村位于木头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470户,1267人,劳力190人,其中党员54人。全村耕地面积13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稻谷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00亩,稻谷种植面积4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5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是我乡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新安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新安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区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臵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安村的发展很难

跟上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新安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油菜、乌梅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够好,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4年到2013年,油菜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油菜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2008年至今,玉米、稻谷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乌梅、油菜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油菜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

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为促进我省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规范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建设,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促进发展,实现科技促进区域特色资源挖掘,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基地是指地理范围明确,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发展现代农业有较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培育扶持,能够形成较大竞争力的产业链或产业群,以及对区域经济集约化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农村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条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区域特点和优势的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建设,集成国家、省和地方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全面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第四条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联合成立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审批、实施和日常工作管理及项目评估验收,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 第二章项目申报 第五条申请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范围明确。基地具有一定的地理范围,由牵头单位带动,组织实施,由一个或多个乡镇组成,相对集中,示范性强。 (二)基地内产业优势突出。基地范围内有一个主导产业并能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特色产业企业相对聚集,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 (三)创新能力强。特色产业对科技创新有较强的内在需求,基本

科技示范村典型材料—事迹材料

科技示范村典型材料—事迹材料 以科技示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记XXX县XXX乡XXX村 XXX乡__村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要求,把科技示范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围绕农业、畜牧、林果三大主导产业,突出科技先导作用,以项目为基础、示范村为平台、科技示范为手段、脱贫致富为目的,集人才、项目、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一体,形成了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科技示范体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优选项目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项目的科技含量、外在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科技示范村建设的成败和示范村、示范户的切身利益。实践中,我们坚持三个面向优选项目。一是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选项目。项目的确定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当前市场、未来市场,确定项目。避免盲目建设与市场脱节。二是面向主导产业培育选项目。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优选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确保新上项目能够拉动和促进当地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三是面向资源优势选项目。把项目的确定与当地资源优势、传统种养习惯、群众内在积极性结合起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效果。三年来,引进和嫁接种植优良品种4个、养殖品种3个;与特区妇联、扶贫、水利及农、林、牧等涉农部门取得联系和支持,聘请有关技术人员指导建设。发展26户为科技示范户,也是科技带头人。

平台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科技示范工作以科技示范村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辐射点,带动广大农户参与新农村建设。一是示范作用,即通过示范户实施,把新品种、新技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让群众亲眼目睹,学以致用。二是带动作用,即把成功的做法在全乡村户进行推广。仅肉牛养殖项目就带动起2个村、120个示范户。三是培训作用,即为其他村培训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科技示范村利用远教室作为培训场所,安排专门培训经费,两年来,培训农民20000余人次,其中86名农民成为科技示范户。四是市场化作用。即为示范村优良品种的引进和产品销售提供平台。 创新机制把住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我们主要进行了两项创新。一是完善投入机制。明确了“用活政府扶贫资金、撬动群众自有资金、吸纳社会可用资金”的总体思路,拓宽了融资渠道。初步形成了开发型、嫁接型、扶贫主导型和招商引资型四种融资渠道,实现了扶贫科技工程项目资金投入多元化。如特区农机局就对我村投入10000元用于建设文化服务中心;开发了乌鸡养殖和竹荪种植等现代农村产业。在科技示范村、户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用政府补助激活群众自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使政府与农民的投资比例达到了1∶1∶3。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实现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对科技项目的实施明确提出“七有二提高”:七有:有详细的发展规划,有培训基地,有规范的运行模式,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措施,有详细的档案资料,有科技实验场地,有稳定的技术依托。二提高: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

和平村发展特色产业致力乡村振兴案例

和平村案例 树三大品牌谋全面发展 ——和平村坚定品牌意识,一抓双促的美丽转身 基本情况 和平村发展特色产业致力乡村振兴 叶集区平岗街道和平村是在2014年区划调整由原龙岗、秦冲、武昌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属于土地资源充沛、基础设施薄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纯农业村。全村总面积15 平方公里,辖22个村民组,927户,人口3487人。 2014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97户,666人,贫困人口发生率19.13%,被确定为贫困村。基础设施差,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农民收入主要农以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村庄空心化,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发生率高等因素,面对当前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怎样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壮大集体经济,农民增产增收,是村两委今后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未来的和平村将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江淮果岭建设为主抓手,大力“实施乡村环境大治理”、“服务能力大提升”两大工程,守住青山绿水,做强生态品牌,努力把和平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富裕文明、宜居宜游、特色鲜明的小康村。 立足村情谋定品牌发展方向

兴产业,树品牌,促脱贫攻坚 一切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和平村岗区丘陵地貌,大部分土地不适合水稻种植,土地利用率,闲置率高,农民增收低。为此,村两委一班人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对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文件精神,认真领会农村、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上的成功经验,村里先后请国土部门、农委部门,大学教授及专业技术人士对我村土地、产业规划、土壤性质等进行指导。在充分征求广大党员、群众意见后两委干部认真谋划,以“村委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为模式,调整当前农业产业现状,土地规模化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路。通过市场考察,从河南省漯河市引进“沙澧特”晚秋黄梨、金果、常春果等龙头产品予以栽培,通过在村委会对政策文件精神深刻把握,科学定位产业项目发展,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下,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及能人大户流转,成立了我村首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叶集区华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合作社立足于地形、地貌,气候等特点流转土地1100亩,兑付土地租金42万元,投资1000余万元修建了集休闲、观光、采摘、餐饮、住宿、垂钓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了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标,通过精心培育,荣获了“六安市龙头企业”、“六安市示范合作社”的荣誉称号。

发展特色农产业情况汇报

发展特色农产业情况汇报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乡为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特色农业之乡。现已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2100亩,优质超级稻500亩,食用菌大棚150个,草本药材1000亩,花卉苗木育苗1000亩,花椒种植300亩,优质烤烟200亩,甜玉米200亩,已规划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示范项目160个,已形成“一村多品”、特色各异、亮点纷呈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注重特色,调大规模,强调品牌。一是注重特色,形成了××以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巴西菇、白蘑菇为主,××的优质超级稻、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生态示范项目为主,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二是调大规模,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由去年1000亩,发展到XX亩,计划冬季种植XX亩,食用菌大棚由110个到160个,力求达到260个;生态示范项目力求发展150个;三是我们打造好的青扁豆、美国红菜为主的绿色蔬菜品牌,有“黄金之药”称号的黄姜品牌,有山珍之称的巴西菇和白蘑菇的食用菌品牌,着力以组织生产向商品流通的转向。

二、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我们用好用足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信用部门积极行动,核定项目,发放信贷资金130多万元,产业老板也投入了资金70余万元,充分激活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三、推行好“大户”带动运作模式。我们实行了干部联系产业大户的制度,充分发挥“大户带动”示范作用。×××××年计划出栏200头以上,现存栏50多头,各出栏30多头,建好沼气池2个;××××发展食用菌大棚6个,年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这一批典型的事例,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促使我乡规模养殖和食用菌项目得以逢勃发展。 四、以市场运作为主,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政府必须做好积极地引导工作,但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运作,发展订单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切实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的有力保障。我们有1700亩蔬菜生产实行订单农业,由×××公司和××蔬菜公司进行销售;有由××鹏老板组织生产销售的食用菌产业;有隆平高科分公司、县药材开发办组织销售的优质超级稻、黄姜等产业。 五、实行菜稻连种,提高土地的覆种指数。我们积极支持已有的科研成果的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农业产品

特色产业实施方案

政府发(2011)45 关于上报《白杨乡2011年农业特色产业实 施方案》的报告 县农办: 经乡党委、政府会议研究决定,制定了《白杨乡2011年农业特色产业实施方案》草案,现随文上报,请审批。 特此报告 白杨乡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农业特色产业实施方案报告 抄报: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白杨乡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五月十七日印

白杨乡2011年农业特色产业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富庶、魅力、和谐新白杨建设步伐,集全民之智,举全民之力,把我乡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做大、特色做强,以特色产业的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乡的目标,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委、县府“举特色旗,走富民路”的总体思路,发挥比较优势,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统一思想认识,采取强力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把我乡建设成为康县南部农业特色产业的强乡,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工作思路 坚持“半山林下养鸡羊,深山林缘种香菇药材,全乡发展大鲵养殖”的产业布局,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大动作,重点发展大鲵养殖、畜禽、菌药三大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路子,真正实现从种粮解决温饱向发展特色产业达到小康目标的迈进,实现从矿产资源开发的短效产业向农业资源开发的长效产业转变。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鼓励发展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潜力产业。 2.坚持区域化布局,点、线、面同步推进。注重发挥区域、资源、技术、产业、市场等优势,因地制宜,创新特色,积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着力“点”的建设,推进高效农业示范点和专业村的建设;注重“线”的构建,重点推动康阳公路、火烧河线、竹园线等沿线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突出“面”的提升,依托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大园区。 3.坚持科技创新,注重创优品质品牌。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着力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4.坚持尊重群众,农民主体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也是市场主体,在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科技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一、存在问题 1.种植和经营中存在问题 目前,种植水八仙的农民大多都是承袭传统的自产自销,缺乏“领头羊”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调查发现,该地鲜有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的基地,虽然也有部分农民田地被集体承包来集中种植,但通常种植传统水生蔬菜的本地农民只种三五亩小地,自产自销,补贴家用,而其生产还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产量有限,收益低下。因此种植者越来越少,人们不断走向城镇寻取相对较高的收入,使农村的一部分劳动力流失,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2.技术问题 一方面,种植水生蔬菜采取的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模式,缺少种植技术性和抵御气象灾害、虫害的能力,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也缺少施用于水生蔬菜的机械,现在水生蔬菜在种植,采收和加工过程中是纯人工进行的,费时劳力,效率低下;另外,研究领域也缺少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开发,例如上面提到过的含菊酯类农药造成养殖业鱼类死亡的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缺乏品牌优势 苏州的水八仙虽然有名,但是在整个销售市场链条上却缺乏品牌性,外人无法识别到底是否为当地所特有的品牌和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效益的低下。另外,水生蔬菜大多是保健食品,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出现营养过剩的今天,食用水生蔬菜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而经营销售者却没有以此来加大宣传产品并开拓市场的观念。 4.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现代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水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在工业方面,大量的工业污水,废物被企业就近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湖泊中。 在畜牧养殖方面,畜禽粪便直接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使水体变黑发臭。农业方面,大量施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合 理使用农药直接污染了河流,同时,大量的农膜残留物散落到水体中,使水体发黑散发恶臭。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 了水生蔬菜种植的环境条件。 另外,水生蔬菜在种植过程中本身就需要施用一定量的农药,这些农 药的毒性会直接杀死某些生物,破坏该水域的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农户会施用更多的药物,这进一步恶化了该水域 的生态环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应对举措 苏州不仅拥有种植水生蔬菜的天然优势,土地里还深埋着水生蔬菜的 文化底蕴。随着人们思想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本 土文化特色的意义,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明确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特色农业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 存或唯我独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 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所 以要充分联系环境因素。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 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使其 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该地农业又好又快的 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坚持并发展独具特色的水生蔬菜种植才是长远发 展之计。 (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和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引进先 进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才可以降低成本,才是特色农业的持续发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1)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1)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情况调查的要求,我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当期我乡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乡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为推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XX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

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

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实施方案

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实施方案 各县市区科技局、市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等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政办发[XX]30号),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示范与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的总体要求,以“科技富民、惠民”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态产业、乡村社区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等工程为突破口,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农村的科技典型。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重点培育3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15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3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使示范(试点)区域内科技进步贡献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增长率等有较大幅度提高,科技型涉农工业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建设与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努力成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三、基本原则 (一)突出区域优势特色。围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等十大特色产业,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为重要内容,推进优势主导产品和特色企业向示范(试点)区域集中,建立企业研发机构,聚集高新技术,培育特色优势名牌产品,形成产业群(链)。 (二)坚持技术综合示范。发挥科技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技术集成应用,提升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形成多种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宣传标语1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宣传标语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努力打造“蔬菜之乡” 5、抓好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促进平昌经济发展 6、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建设 7、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8、做大做强做亮我镇农业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9、努力构建我镇土豆、莲藕种植和黄鳝养殖三大农产品特色产业布局 10、合理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加快构建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 11、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到哪,村组道路修建到哪 12、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13、贯彻落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抢抓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新机遇 14、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稳步长效增收 15、积极推广“政府引导、典型带动、协会运作、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 模式 16、贯彻落实“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 产业发展要求 17、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18、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莲藕,政府每亩奖励1000元 19、大力发展土豆特色农产品种植,政府每亩奖励100元

20、大力推行标准化生态网箱鳝鱼养殖,政府每亩奖励1000元 21、大力推行标准化蔬菜种植大棚建设,政府每个奖励5000元 22、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23、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4、抓住机遇,内外联动,实现特色产业全面发展 25、培育能手,扶持大户,带动小户,辐射周边,加快发展 26、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产业结构要有大调整 27、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28、强化宣传,打造品牌,提高我镇特色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9、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30、发展特色产业是市场的需求、政府的要求、农民的渴求 31、发展特色产业,重在持续、重在规模、重在扶持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支撑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 近年来,安徽各地围绕新农村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创新了基层科技模式,涌现了一批典型和示范。 一是依托星火科技项目实施,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体系建设,创新各类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农村特点、满足农民需要、市场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专家大院建设中,按照“市场指导、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专家为一体,项目为载体,通过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强化创新服务功能,搭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全省2500名科技特派员已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科技特派员以入股、承包等形式,与农民群众、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组建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以专业大户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为依托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主导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发挥信息化在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构建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标准、病虫草害、农产品市场、土壤、气象、水情、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村能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党员远程教育等数据;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农业电子商务、基层电子政务、农村社会信息

化等应用服务系统;在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设置“星火科技”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终端;开展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超对接科技示范行动,主办对接会,开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成果的试点示范,针对农产品(农资)生产到加工、运输,进入超市和餐饮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支撑,最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信息可追溯。 三是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广大科技特派员以“实体创业,服务农民”的模式,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与农业、农村、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成为全省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部分,全省在册的2532名科技特派员分布在1300多个乡(镇),共开辟了1850个创业点,涵盖了全省大部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辐射带动18.7万多农户,56万多农民受益,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四是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95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按照“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孵化一批科技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总体思路,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农业科技园区、星火技术密集区和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为载体,推进科技基地与科教单位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基地、人才和项目的整合,为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支撑。专家大院覆盖我省16个市75个县360个乡镇,先后聘请了省内外20多个高校院所的180多位专家在产业基地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共投入研发经费近2000多万元,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60多项,引进和转化科技成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刘新峰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9年第12期 刘新峰 河南省方城县辖14个镇1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569个行政村,总人口120万人。农业生产以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为主,而种植粮食作物效益较低,不利于增收脱贫。近年来,为了提高 农民经济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把木瓜、薄皮核桃、黄金梨、晚秋黄梨、冬桃、花生、蔬菜、 食用菌、蚕业、小辣椒等特色农业发展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特色农业总面积已达120万亩。 一、现状与成效 (一)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方城县特色产业主要是烟叶、蔬菜、油料、黄金梨等。蔬菜面积达20万亩,其中小辣椒10万亩,单产200公斤左右,“方娇”牌小辣椒获得国家注册商标。中药材8万亩,其中裕丹 参5万亩,获原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裕丹神”牌裕丹参获得国家注册商标。木 瓜10万亩,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柳河乡成为全国木瓜第一乡。油料面积65万亩,其中花生 60万亩,单产300公斤以上。黄金梨种植面积4万亩以上。仅依靠特色农业种植一项,2018年种植区就实现人均纯收入3106元。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方城县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以南阳博瑞康、华丰中药材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生产丹参茶及系列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以伏牛山 木瓜、同公祥金木瓜等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木瓜酒年生产规模6000吨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2.5 亿元以上。以金馥植物油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3万吨食用植物油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2.3亿元以上。以金穗面业、鑫源粮油等小麦面粉加工企业为龙头,小麦年实际加工能力达10 万吨。以胖哥健民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蔬菜加工及深加工能力达3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3 亿元以上。 (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全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济组织为载体,由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由单领域向多领域迈进,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跨区域发展的良 好趋势。依托交通方便的公路沿线、特色小镇建立了农产品综合市场11个、专业批发市场4个,农产品年交易额达5亿元。同时,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市场信息的作用,在信息指导、农产品营销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狠抓示范带动 在抓好瓜果、蔬菜、中药材、油料等特色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导产 业基地建设新模式,制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标准,以基地促发展,搞好示范带动,带动产业规 模发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途径,制定完善土地流转政策,突破土地流转瓶颈,集中土地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可行性研报告 项目名称: 组织申报单位: 法人代表:手机: 联系电话:网址: 单位地址: 申报时间: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 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

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部分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干部、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哲觉镇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情况调查的要求,我乡 __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当期我乡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乡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为推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案

石台县横渡镇片区综合开发项目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设方案 一、项目区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横渡镇位于石台县东北部,东邻七都镇镇、北接仁里镇,南连祁门县、本县大演乡、西靠县城,总面积174平方公里。辖7个村,78个村民组,2510户,9500人,其中,农业人口8702人,劳动力人数5523人。项目区覆盖横渡村、河西村、香口村三个行政村。 2、产业发展现状 横渡镇土地总面积174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22万亩,占全镇总面积78%;耕地4317亩,占全镇总面积6.86%;森林覆盖率78%。全区现有经果面积3000亩,茶园面积5862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山芋等,经济作物有李子、茶叶、毛竹等。是典型的林、茶、果兼作区。 项目区覆盖横渡村、河西村、香口村三个行政村,1344户、4730个人口。面积5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20亩。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项目区内以李为主的经果和茶叶产量大幅度上升,现有经果2000亩,形成了以“石桥步”为核心的“十里花果

长廊”,所产“石桥步”牌水果在周边小有名气,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被列为安徽省“百镇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入选全国扶贫开发百例典型,同时还先后被确定为安徽省生态村、安徽省特色林业(水果)产业村和石台县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项目区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滞后,农田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土地综合利用率低,部分果树品种老化、产出率低,极待改造提高,同时还存在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站房破旧,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而使科技进程缓慢,普及率低。 3、项目建设优势条件 拟定于在横渡镇“十里花果长廊”核心地带横渡村、河西村、香口村建设,位于镇政府周边地区,现有果园面积2000亩,是我县规模较大的果园基地,发展特色经果产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一是发展时间长,规模较大。早在90年代横渡镇确定了“以经果为主导产业,积极做大做强特色养殖、经果等特色产业,创立品牌、统一包装,开展无公害认证等,成立了经果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服务、开拓市场等推动石桥步水果发展,果农收益逐年提高,发展积极性高涨,生产面积逐年扩大,果树新品种不断更新,建成了名副其实的“十里花果长廊”。截至2010年底,项目区已发展桃、李、梨、杏等经果林面积2000亩,年产2000多吨水果以个大、肉厚、味美而畅销省内外,仅经果林一项,户均收入都在3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