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单位:阳春市实验小学作者:方昭

【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30—31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包含了两个教学要点:整数除以分数及分数除以分数。学生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知识后,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此外,掌握好分数除法的知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比等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和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它的倒数”这一计算方法,学生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已具有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习分数乘法的经验,且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因此如何利用学生现有的这些资源和优势组织教学,则成了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猜想、类推、验证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抽象、观察、概括、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方法】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教学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

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并发现、总结、运用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旧知铺垫。

(1)1米有( )个

21米,1米有( )个3

1

米。 103小时有( )个101小时,65千米里有( )个6

1千米。

(2)说说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作下铺垫。 教学环节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

国庆节快到了,六(1)班的同学们准备用彩带编织一些花朵来装饰教室。现有4条不同颜色的彩带,经同学们讨论决定分别用这些彩带做一些大小不同的花。主要方案如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探究新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方案中精心设计了几组特殊的数据,既可以让学生从以往的知识自然过渡到对新知的探究,又可以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循序渐进地发现规律。

(一)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算一算,第一组的同学做了几朵红花? 列式:4÷2=2(朵)

说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外的数用除法计算) 2.算一算,第二组的同学做了几朵黄花? 列式:4÷

2

1

=

(1)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通过在学习卡上画图或应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尝试算一算。

(2)汇报算法。

预设学生主要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方法① 4÷

21

=4÷0.5=8(朵) 方法② 4÷21=(4×2)÷(21

×2)=8÷1=8(朵)

方法③ 4÷2

1

=4×2=8(朵)

因为1米里面有2个21米,所以4米里有(4×2)个21米,即4÷2

1

=4×2=8

(朵)

4米

2

1

米 (只要学生的算法正确,教师都应给于肯定。) 小结:第一种方法是把分数转化成小数来进行计算。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计算。 第三种方法是先求出1米里面有多少个

2

1

米,再求2米里面有多少个2

1

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新知,再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 算一算:第三组的同学做了几朵紫花?

(1)学生先列式再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巡视。 (2)汇报算法。 预设学生出现两种算法:

方法②:4÷31=(4×3)÷(31

×3)=12÷1=12(朵)

方法③: 4÷3

1

=4×3=12(朵)

4米

3

1

米 因为1米里有3个31米,所以4米里就有(4×3)个31米,即4÷3

1

=4×3=12

(朵)。

师:为什么都不用第一种方法?(预设没有学生会用第一种方法计算。)

生:因为3

1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同学们,比较方法②和方法③,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 (预设学生会说第三种。)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发现一些算法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第三种方法的简便和优越性,体现探究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价值。

4.发现规律。

(1)仔细观察第三种方法:4÷

21=4×2和 4÷3

1

=4×3,思考: ① 除法运算转化成了什么运算?

② 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③ 这种计算方法与我们之前所学的什么知识相似? ④ 尝试说说整数除以几分之一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堂生成的两条式子,发现整数除以几分之一在计算方法上存在的共性。

(2)提问:整数除以几分之几和整数除以几分之一的计算是否一样? 5.对比算法,拓展深化。

(1)算一算,第四组的同学做了几朵蓝花? ①列式:4÷

3

2

②先尝试用第三种方法算一算,再画图进行检验。 列式:4÷

32=4×2

3

=6(朵) 引导学生在学习卡上画图检验,并结合图形说一说算法。

4米

3

2米 因为1米里有3个31米,所以4米里有(4×3)个31米,2个3

1

米能做一朵

蓝花,12个31米能做多少朵蓝花,可以列算式:4÷32=4×3÷2=4×3×21=4×2

3

=6

(朵)

(2)对比4÷

32与4÷3

1

的算法,发现规律。 强调:都是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被除数不变,除数变为原数的倒数。 提问:谁能概括一下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小结: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让全班学生一起体验第三种算法,并通过画图检验、对比算法得出结论: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从而较好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巩固、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思考: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探究!

(二)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六(1)班的同学们用花装饰完教室后,兴高彩烈地回家了。从学校到家,小明

103小时走了109km ,小红125小时走了6

5

km ,谁走得快些? 1.分析题意。

师:要想知道谁走得快些,要先求出什么? 生:求出他们各自的速度。 师:怎样求速度。 生:速度=路程÷时间

师:分别列式求小明和小红的速度。

师:猜一猜,分数除以分数怎样计算又快又简便?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师: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分数除以分数呢?大家先按该方法计算出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再进行验证。 2.自主完成学习卡片,再进行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于指导。) 3.汇报结果。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怎样检验的? 预设学生会出现以下结果:(若没有,则根据实际情况,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下列结果,重点结合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1)求小明的速度:

列式:

109÷103=109×3

10

=3(千米/时) 检验:①因为109里有3个103,以109÷10

3

=3是正确的。

② 1小时

10

1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103小时走了10

9米

先求

10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109千米的31,即109×31。再求10个10

1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即109×31×10。所以小明每小时走:109÷103=109×3

1×10=

109×3

10

=3(千米)。 (2)求小红的速度。 列式:

65÷125=65×5

12

=2(千米/时) 检验:

1小时 12

1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125小时走了65

千米 先求

12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65千米的51,即65×51。再求12个12

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即65×51×12。所以小红每小时走:65÷125=65×51×12=

6

5

×5

12

=2(千米)。 师:同学们,从检验结果来看,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除以分数。谁能概括一下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小结: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为乘法进行运算。想想可以怎样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计算方法?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猜测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再通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生,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并让探究所得到的知识深刻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 教学环节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计算下面各题。 24÷

61 15÷25 87÷4

21 103÷1514 (1)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取课堂生成的错例资源。 (2) 指名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3) 分析下列错例的错因。(从学生的计算练习中选取三种典型的错例。)

例如: 15÷

25 87÷421 103÷1514

=151×25 =87×421 =103÷1415

=61 =32147 =28

9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这三种错例,则以课件形式出示让学生分析错因。) (4) 仔细观察你们所算的式子,比较商和被除数,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被除数除以一个小于1的数(0除外),商比被除数大。 被除数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商比被除数小。

2.在○里填上“>”、“<”或“=”。(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各题。) 6÷125○6 51÷41○51 95

÷32○95 65÷56○65 32÷51○3

2×5

3.解决问题。

(1)把

43L 橙汁分装在容量是4

1

L 的小瓶里,可以装几瓶? (2)一根长98米的钢管重3

2

千克。这种钢管每千克长多少米?每米重多少

千克?

4思考:

(1)小红的邮票数量除以5

4

与小明的邮票数量相等,谁的邮票数量多?

(2)猜一猜:甲数(不等于0)除以一个怎样的分数,商一定不大于甲数?

设计意图:第一题有三个任务: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分析错例,研究错因,深化计算方法防止学生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第二题:培养学生应用规律解题的能力。第三题: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价值。第四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环节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探究了什么数学问题?

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形式总结本课,帮助学生有序地梳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

难点。 【练习设计】

计算

53÷21 3÷103 4÷52 32

÷5 7×5

3

125×53 73÷56 9÷95 32+5

3 6-41

1517÷3534 21

19÷4938 109÷203 54×152 73-83

54÷510 2213×233 54×101 3019×575 67÷21

4

100÷425 35×209 74÷8 85×103 1516×8

3

43+32 74-21 513÷1526 23

7÷3469 1000÷3125

92×331 87÷94 1426×137 1829÷3

58 27×27

98-32 4+43 916×2027 815÷710 891÷3

14

【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4÷2

1 =4×2=8(朵)

4÷31 =4×3=12(朵) 整数÷分数=整数×分数的倒数

4÷32=4×2

3

=6(朵)

109÷103=109×3

10

=3(千米/时) 分数÷分数=分数×分数的倒数

65÷125=65×5

12

=2(千米/时)

结论:一个数÷分数=一个数×分数的倒数。

2021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乐高教育以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的身上有着自然的爱好和本能,而发挥其本能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布满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的活动中,主动往探究知识的奥秘。以下是 ___精心的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班乐高活动:灵活的小车 执教者朱翔 活动目标: 1、掌握方向盘、操纵杆的概念,拼搭能灵活转弯的小车,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通过设计、改造小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活动准备: 乐高一盒,搭建好的小车,马路路线图一张,视频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 (放音乐《小汽车》)(幼儿在教师带领下,开小汽车形式入场,开到指定位置)“到站啦!我们找个位置站站好” “刚刚我们玩了开小车的游戏,正好前两天,我们也用乐高玩具也搭建了一辆小汽车呢,看,我们面前有一条宽宽的马路。让我们拿起小车,来玩一玩吧” (放音乐《小汽车》)(事先交代不同方向的小朋友往哪个方向开)(玩的过程中会发生碰撞) “把小车放在这里,请回到你们的位置上去吧”(幼儿在垫子上做好) 刚在我们玩得真开心,不过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啊?---撞车了,太挤了 很多小朋友的车挤在了一起,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当我们发现两车要相撞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某某小朋友你来试一试”(请小朋友来试一试,能不能避让开,提出要求,车轮不能离开地面。) “小车只能往前走,不能拐弯”“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的小车拐弯吗?” 二、出示小车,引入方向盘和操纵杆的概念 “我这有一辆车,你们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可以转动 “在这个小车里面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哦,想不想知道?”---想 “我们来看一看”(视频) “看明白没有?你们说说看”----方向盘转动,带动操纵杆车轮转动 “方向盘和车轮之间是什么连接的”---轴“这根轴就是操纵杆。” “这就是小车能够拐弯的秘密,老师的小车就是有了方向盘、操纵杆。当我转动方向盘的时候,车轮就跟着。。。” 三、展示PPT分解图

15.《塑料》教学设计

《塑料》教学设计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刘惠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四课。本课主要安排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学生对塑料的认识。第二部分在比较中认识塑料的优点。组织学生带一些塑料制品,和其他材料做的同类制品比一比,调用感官来认识塑料的优点。第三部分是用多种方法辨别羊毛线和塑料绳。通过看一看、拉一拉、烧一烧、捻一捻等方式会正确区别羊毛和塑料制品,进一步了解塑料的优缺点。第四部分是了解如何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塑料的优缺点。 2.会正确辨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 3.了解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塑料的优缺点。 难点:了解塑料的特点,理解塑料与环保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塑料尺、钢尺、塑料袋、纸袋、塑料碗、瓷碗、木椅、塑料椅、羊毛线、塑料绳、酒精灯、镊子、手套、护目镜 五、教学过程 (一)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 1.谈话:塑料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塑料制品? (预设:水盆、课桌、尺子、笔盒) 2.汇报交流对塑料的认识。 【意图解析】从观察教室里的塑料制品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塑料在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既能拉近塑料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比较中认识塑料的优点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纸、金属等材料的特性。你觉得塑料制品与其 他材料制品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2.分组观察:四人一组,每人认领一组物品进行观察比较。 第一组:塑料尺、钢尺;第二组:塑料袋、纸袋; 第三组:塑料碗、瓷碗;第四组:塑料椅、木椅; 3.学生交流汇报 4.小结:塑料制品具有防摔、耐腐蚀、弹性好、便宜、轻便、隔热等优 势。 【意图解析】通过学生之前学习过金属、纸、木头等材料的特性,运用 多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出塑料的一些优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塑料特性的理 解。通过分组合作观察的形式,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又可以做到人人 有观察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三)鉴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 1.谈话:这两根绳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预设:羊毛、塑料)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区分开? (预设:看一看、拉一拉、烧一烧、捻一捻) 3.分组实验,用不同方法区分羊毛绳和塑料绳。 (烧一烧和捻一捻环节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并正确使用酒精灯)

乐高教学设计

教会小朋友认识建筑房子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南实验小学林水祺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进行搭建,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2、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使用材料:常规积木、造型积木、ppt。 活动准备:幼儿积累建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联系 1、出示小朋友,以参观他家的位置为由,导入教学活动。 师:我叫小明,今天我带你们去我家那附近看一看,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在哪,准备好了吗? 2、音乐游戏《钻山洞》,让幼儿一个个通过钻过拱门,出示小明家附近的建筑ppt。 师:我家到了,请大家跟我一起走一走,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认不认识这些新奇有趣的建筑。 1)请幼儿观察图片,你们发现有哪些建筑呢? 提问:大家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有趣的建筑呢? 2)和幼儿一起分享不同建筑物的外形特征。 提问:谁能说说这些建筑像什么呢?由哪些图形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二、建构 1、让幼儿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乐高积木来搭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起建筑。

2、出示操作材料。 3、老师提出操作要求,让幼儿按操作要求进行活动,孩子自由选择积木搭建,老师观察指导。 三、反思 1、请幼儿介绍自己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跟同伴交流一下,你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有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搭建的建筑?请个别搭建比较特别的幼儿出来示范讲解) 2、你搭的建筑物有什么特别之处,用来干什么的? 四、延续 1、分组合作,给小动物建一个动物园。 提问:我们搭建了这么多的建筑,把他们放在哪里好呢?幼儿回答。现在你们分成两组每组6人,每组搭建一个小区,把你们的建筑物放进小区里。 2、展示作品。 师:好了,现在你们的小区都搭建好了,可以把你们搭好的建筑物搬进去啦。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5.塑料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15.塑料 【教材分析】 《塑料》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和工具了解塑料的特点,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教学中,1、用塑料与其他材料比较时需要一组组的进行,一方面是这种才比较严谨、科学,另一方面才可能了解到塑料更多的优点,学生分析时,教师不必作出评价,在总结时进行概括。2、探究活动:用更多方法比较塑料绳与羊毛毛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实验的方法了解塑料的特性。3、用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储备了一些生活经验,使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他们积极地对塑料进行比较,探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环境保护方面,学生只知道有白色污染,对它造成的危害还不是很了解,通过视频能更好的了解“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通过“科技改变生活”让科技的力量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钻研,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塑料也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2.知道塑料有很多的优点,但也有缺点。 3.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 2.能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对比的方法探究塑料的特点。 2.意识到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 册数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练习题

27、一个数除以分数(一) 一、细心填写: 1、 85÷6 5表示:( ) 2、根据85×6=4 15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 3、( )千克的43是109千克;152米是52米的( );( )吨的6倍是1312吨。 二、准确计算: 6÷94 9÷143 32÷35 8 2611÷3922 245÷3625 2524÷54 5625÷4215 3827÷572 解下列方程: 75×X =1 X ×43=12 X ×158=94 5625÷X =4215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 43小时做了450个零件,他1小时能做多少个零件?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85平方米,长43米,宽多少米? 3、打一份稿件,每天可以完成这份稿件的 92,几天可以打完这份稿件? 4、面条店有 29千克面条,下一碗面需要10 3千克面条,这些面条可以下多少碗? 28、一个数除以分数(二) 一、谨慎选择: 1、28除以1514的商( )28乘15 14的积。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无法比较

2、9÷4 3可以表示为() A 9÷4×3 B 9×3÷4 C 9÷3×4 D 9÷3÷4 3、小红的邮票除以 54与小明的邮票相等,那么小红的邮票( )小明的邮票。 A 多于 B 少于 C 等于 D 无法比较 4、12÷43与12×3 4相比( ) A 意义相同 B 结果相同 C 结果和意义相同 二、准确计算: 1514÷103 98÷154 109×32 9 5×63 485÷61 3512÷21 8 15÷ 1310 1-134 43是1615的几分之几? 一个数的8 5是45,这个数是多少? 三、解决问题: 1、某校有25个班级,今天清洁后,倒出 2001吨的垃圾。平均每个班倒出多少垃圾?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98平方米,它的高是43米。底是多少米? 3、芳芳从一楼走到三楼要 116分钟。照这样计算,她从一楼走到六楼要多少分钟? 4、王师傅要生产90个零件,他第一天生产了总数的 51,第二天生产了第一天的3 2。他第二天生产了多少个零件? 29、一个数除以分数(三) 1、在○里填上“>”、“<”或“=”。 6÷ 125○6 51÷41○51 95÷32○95 65÷56○65 32÷51○3 2×5 2、6是32的( )倍,52是21的( ),( )的43是21,43米的()是53米。 3、判断是否: 9÷ 32=9×32=6 …… ( )825÷15=825×15=8 375……( ) 9÷32=91×32=272 …… ( )38÷78=38×87=37 … ( )

仁者无敌的辩论

1「仁者无敌?是什么意思?一般人对它的解释错误。一般人解释为:我对人家好我就没有敌人。你认为这样就是对吗?你对人家好,人家就一定会对你好吗?不见得。你对人家好,人家就会对你好,不可能。你对人家好人家照样要你死。在名利冲突之下照样压死你。「「仁者无敌」的真正意思是:我如果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时候,我的内心已经改变自己,我的内在没有敌人,已经摆平我自己了,这样我心中看哪一个人都不会恨他,也就没有敌人了。「仁者无敌」是自己已经没有敌人了,不是别人不跟你敌对。意思是说,慈悲心就会降伏一切的恩怨,当下就没有敌人,是自己不跟自己痛苦了。当你对得起别人的时候,你不要管别人对你这么样,这个就是解脱。你如果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人讲什么话这个不重要。 2“仁者无敌”的意思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这是梁惠王在向孟子请教如何为政时,孟子说的话,见于《孟子》一书的“梁惠王上篇”。有一次,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为国雪耻复仇?孟子说,只要能够施行仁政,以民为本,那么人民就会心甘情愿地为国效力。而敌国只是压迫和剥削人民,如果大王出兵征讨他们,必然是“仁者无敌”。 事实上,孟子的“仁者无敌”这句话,不仅仅是讲治国者的修养,其中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每一个人。就个人而言,道德人格的魅力也是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的。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是这个意思。所谓“仁者”,也就是有仁德的人。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也就是说:所谓“仁”者,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之道。 3何为仁?孔子曰:讲仁爱人,好学求知、实践宽恕、智勇双全、健全人格,所谓之:“仁”也。仁的含义包括道德、爱心、诚心、智慧等品格,体现在人类的方方面面;无敌,既长远的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要重申的是: 1.根据孔子的圣言:仁者是仁爱,智慧的化身,无理智的所谓爱或者其他的目的伪善,不属于“仁”,言而有爱,爱而有度。东郭先生救狼那叫愚昧;农夫和蛇的故事那叫无知;宋襄公不擒二毛,那是昏庸;黄鼠狼给鸡拜年可,那叫不安好心,这些都不是真的仁者,不应该在我们辩论之内。 2.仁者不是完人,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一定领域对特定的对一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言的。我们允许仁者限制在某领域中存在,而不是限完美主义。正如二战后英国首相大选中,丘吉尔意外落选。《泰晤士报》评论说:此刻英国民众需要的是和平建设者而不是军事家,丘吉尔时代已经结束了。话至此,但又谁又能因为丘吉尔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建设者而否认其在二战中仁者无敌的地位呢? 3.仁者无敌是一个从长远出发的概念.对方的所谓有敌只不过是盲人摸象,以偏盖全、孤立、静止的看事物而已。根据黑格尔的《小逻辑》,大小前提正确是正确结论提出的保证。而对方的前提已经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还怎么那来立论呢?我方强调的“仁者无敌"是针对全局的长远的评判.亦如我方1辩所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终究结果是“仁者无敌”。

乐高教学设计

乐高教学设计 ----《程序与程序设计》之旋转木马

马,调试程序,不断优 化。 学生分组活动和电机结构;常用测量工具准备。 Contemplate (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实践活动的成果) 思考与分析 通过让学生上台来讲解和演示所设计的机器人旋转木马,让学生自己反思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寻求解决的方案,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程序控制结构的理解;通过采取老师和同学提问,小组成员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的科学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资源及 环境师:同学们,布置给大家的任务都完成 了没有? 老师展示ppt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各个小组按照ppt 上面所列的问题,准备5分钟的发言, 待会儿依次上台来,讲解你们所设计的 系统,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老师给予掌声鼓励。 在学生演示完后,针对演示过程中,出 现的一些问题,老师进行提问。 在所有的小组完成了讲解和演示之后, 老师要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任务,大家都完成 得非常出色! 生:都完成了! 学生分小组,依次上台 讲解,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其他 小组同学给予掌声鼓 励。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回 答老师的疑问。 其他小组同学提问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答 疑 学生鼓掌 通过设置小组 成员上台讲解 和演示的活动, 让学生进行充 分的反思和总 结。 通过设置老师 提问和学生提 问的环节,让师 生之间、生生之 间进行思维的 碰撞,进一步促 进学生的反思。 老师通过在课 堂上肯定学生 的表现,进一步 激发学生课后 自主开展学习 的热情。 学生通过填写 课堂评价表,完 成对自己,以及 组员的评价,对 整堂课的表现 进行量化评价。 制作好 ppt课 件 演示的 同学和 其他小 组同学 都围在 旋转木 马两 旁,营 造一个 良好的 互动氛 围。 提前设 计好学 生的量 化评价 表。

塑料教案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2017年新课标一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节内容,在本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材料家族”的不同类材料。初步认识了塑料,生活中也多次接触到塑料。从生活中对塑料有感性的认识,为本节课研究塑料具有怎样的性能和用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工具 教师课前准备不同种类的塑料物品(小塑料桶子、塑料尺、塑料水壶、洗衣液瓶子); 超市购物袋、保鲜袋、垃圾袋、塑料文件袋。提前收集好大量的塑料甁。 筛选不同类别的瓶子。例如:矿泉水瓶、运动饮水瓶、塑料药瓶、洗发水空瓶、沐浴露空瓶、一次性杯子、糖果瓶、酸奶瓶、洗气瓶。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类型的塑料的特点,具有不同的用途; 2、认识塑料瓶底部的安全标识; (二)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塑料材料,进行小调查研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科学态度、STEM 1、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积极参与实验; 2、认识到塑料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安全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塑料的特性,具有不同用途;能学会安全使用塑料甁。 教学难点:认识塑料瓶底部的安全标识,开展安全小调查。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实验法、类比法、自主归纳总结法、自制PPT、结合信息技术录制微课; 教学过程(必填) 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瞧瞧,都有些什么呢?(展示4-5种塑料制品,分别有小塑料桶、塑料尺、塑料水壶、洗衣液瓶子)想想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呀?(生:塑料)板书塑料。 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吗? 生:塑料瓶、水壶、塑料盆、塑料文具盒、尺子、塑料袋、沐浴露瓶子、白色小药瓶……师:同学们的回答真丰富,能举出这么多的例子,看来塑料在我们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好好研究它。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轻松交流,展示塑料制品,本单元第一节课初步认识了塑料,为本课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授活动一比较不同的塑料 师:老师准备了四种塑料制品,分别是:塑料抽杆夹、塑料袋、PE保鲜袋、垃圾袋。制成它们的塑料都一样吗?(生:不一样。)老师从四种物品上分别剪下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并且标好编号:1、2、3、4。 (1) 这些塑料块有哪些不同?你们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板书(贴上四块塑料片。)

(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五年级上册)》72~73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示,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3.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总结等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养成善于思考、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 4.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渗透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兴趣小组,在“给小猴做衣服”中探究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布艺兴趣小组,继续研究分数除法。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见图1)。 图1 师:请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 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 题? 预设1: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 预设:2: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 预设3:4 米布可以做几条裙子? 5 师:下面我们先来解决“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布艺兴趣小组做书信袋和做裙子的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梳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问题意识。

人文辩论 仁者无敌VS仁者未必无敌

仁者无敌,不是说仁者很会打架,打遍天下无敌手,而是说仁者心里面没有敌人,他不把外面的一切当作敌人。这个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他还有敌人,就不是真正的仁者,他是真正的仁者,他就没有敌人 无敌,不是无人能敌,而是无所敌。仁者不会为了无味的的事情而争斗,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仁者无敌! 何为仁?孔子曰:讲仁爱人,好学求知、实践宽恕、智勇双全、健全人格,所谓之“仁”也。仁的含义包括道德、爱心、诚心、智慧等品格,体现在人类的方方面面;无敌,既长远的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要重申的是: 1.根据孔子的圣言:仁者是仁爱,智慧的化身,无理智的所谓爱或者其他的目的伪善,不属于“仁”,言而有爱,爱而有度。东郭先生救狼那叫愚昧;农夫和蛇的故事那叫无知;宋襄公不擒二毛,那是昏庸;黄鼠狼给鸡拜年,那叫不安好心,这些都不是真的仁者,不应该在我们辩论范畴之内。 2.仁者不是完人,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一定领域对特定的对一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言的。我们允许仁者限制在某领域中存在,而不是完美主义。正如二战后英国首相大选中,丘吉尔意外落选。《泰晤士报》评论说:此刻英国民众需要的是和平建设者而不是军事家,丘吉尔时代已经结束了。话虽如此,但又谁又能因为丘吉尔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建设者而否认其在二战中仁者无敌的地位呢? 3.仁者无敌是一个从长远出发的概念.我们所谓的敌不能是盲人摸象,以偏盖全、孤立、静止的看待事物。根据哲学家黑格尔先生的《小逻辑》的说法,前提正确是正确结论提出的保证。不应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我方强调的“仁者无敌"是针对全局的长远的评判.正如前辈们所言:“千淘万漉(lu去声)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终究结果是“仁者无敌”。 下面我方将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线索来总结: 1. 从时间来看: ①.历史长河淘尽了无数的泥沙,也筛出了最耀眼的真金--仁。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这种“仁无敌,德有邻”的思想,周文王干戈未动,就已经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正因为有“攻心为上”的仁战伟略,诸葛亮才平定西南叛乱;正因为有“怀柔政策”,唐代才有了“贞观之治”。而商纣暴政,牧野之战人民倒戈;秦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切的经验和教训都记录着“仁者无敌”。 ②.在近代中国共产党施行“爱民、惠民、利民”的仁政,毛主席说:“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的。”又曰:“人民军队是仁义之师。”虽然建党之初举步维艰,但历史终究证明人民的选择的正确。一大批党员涌现出来,焦裕禄、孔繁森,他们用仁爱的普世情怀温暖着人民,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③.今天,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八十一年的党又在坚持不懈的实践着。爱民、仁政,立足天下。党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对了。随着十六大的鲜花开遍祖国大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新的辉煌,因为“仁者无敌”。 2. 从空间角度分析: ①. 人性之美莫过于仁和智。为什么电影《阿甘正传》会风靡全球,因为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天性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为什么鲁迅不朽,是因为他始终对人民充满着人性关怀;为什么周恩来创造了外交史上的佳话,是因为他仁爱的心灵和谦谦君子之风;为什么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是因为其“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仁者风范。仁爱是做人之本,是人类最美的情操,通过上述启迪我们不得不说“仁者无敌”。 ②. 仁者在当今社会中地位极其重要。古人云:人之情,心服与德而不服于力。中国之所以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认识塑料》 全国通用

认识塑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塑料,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塑料制品的特点。 2.认识生活中的塑料,了解塑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 的危害。学会客观地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环保责任感。 4.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分类、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注意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关于塑料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发兴趣,开题导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各种不同的塑料制品)?那这些材料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学生回答塑料)今天我们就一同来走进塑料的世界。 板书课题:认识塑料 二、交流资料,初步认识塑料 1.师: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去搜集塑料方面的知识和塑料制品,同学们都搜集到了什么物品?谁来说说你搜集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学生会回答搜集到的各种塑料制品、什么是塑料、塑料的原料、种类等基本信息,师根据回答给予适当评价、补充和总结。 2.师:同学们通过不同途径搜集了关于塑料的资料,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对塑料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带来的物品也是琳琅满目(如果学生搜集物品单一可以引导找一找教室里的塑料制品),可见塑料制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这些只是塑料世界里小小的一部分。塑料制品在各行各业中应用都十分广泛,虽然塑料制品问世只有百余年,但是它已经逐步取代了其它生产材料。(板书应用广泛) 播放一组塑料在不同行业应用的图片。

受益终身电视剧《胜者为王2之天下无敌》

受益终身电视剧《胜者为王2之天下无敌》 ——来自紫欽天作品《太极博弈原理》第四部仁者无敌之缘起紫欽天,《太极博弈原理》创始人,工程师,命理师,风水师,心理咨询师。 集哲学、玄易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等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人物。 官方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1c7708319.html,/ziqintian/default.html 读书和工作都是很少看电视剧的,但是有一部电视剧,我会经常回忆,反复看,那便是《胜者为王》,特别是第二部天下无敌,最富有哲理。而背景音乐是日本的川崎真弘所作的,非常沉稳,沧桑,宏厚,极具底蕴。 尤其在2010年时候,反复回味这部电视剧,从生活中渐渐体悟到何谓“仁者无敌”。由此有了《太极博弈原理》第四部仁者无敌。 看了这部电视剧,你们将会深深理解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演员表: 演员都演得很好,曾华倩演的相当有气质。秦沛演失忆之后的赌王非常传神。

石志康有点象金庸笔下的张无忌,宅心仁厚,无意于名利却被形势所迫。他所做的每件事都不是自己想做的,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使他不得不做:重新出山帮助张天鼎是被张天鼎蒙蔽放不下朋友的义气; 重入赌坛是为妻子报仇; 和洪峰张天鼎生死大战是为了了结恩怨; 放过洪峰和张天鼎则是面对朋友和爱人求情的无奈; 唤醒聂万龙的记忆是受屠天龙的要挟; 最后和屠天龙决战也是为这么多死去的人的交代。 石志康实在不适合在残酷的赌坛中生存,他本质上还是那个毫无机心淳朴厚道的卖菜郎。 《胜者为王2之天下无敌》结局很凄凉,石志康的朋友们几乎全部葬送,而且到最后是与自己的亲生父亲作生死对决。 重大人物关系:

经典台词: 张适茹:你一世都不快乐,是因为你太为他人着想。 石志康:你完全变了! 张适茹:我已经跟你说过,我已经不是以前的张适茹。也许现在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你已经得到了你的一切!——石志康对利用他的张适茹说的话。 曲终人散时,石志康对阿茹说得一句话,这背后的那种凄凉又岂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潇洒。阿茹秀外慧中,和石志康情投意合,本来是可以恩爱一生的。但为了逼石志康去和屠天龙赌,以帮助自己拿回原本属于她父亲张天鼎的一切,她也学她的父亲那么不择手段:这些手段是她曾经多么唾弃的。最后,石志康帮她赢回了一切,但是却不想和一个这样不择手段的女人在一起了。她得到了她的一切了吗?

孟子名言名句和解释 ,仁者无敌

孟子名言名句和解释,仁者无敌 1、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我善于养我(这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6、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过失来,他很欢喜。(当年的圣君)禹听到不同意见后,很谦虚地向人家下拜。”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

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9、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孙丑下》 “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1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上面的人(指当政者)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也爱好什么,甚至比上面的人更厉害。一个君子的道德表现好像是风,广大人民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面倒。 11、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对待啊。” 12、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 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恭敬节俭,一切依礼来对待下面。从人民那里索取时,要按规定办事。 1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塑料进行研究。 2.知道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 【教学重点】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教学难点】体会塑料污染的危害。 【教学准备】各种塑料制品及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老化的塑料制品、打火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前几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纸、纺织材料、金属等材料,知道了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如果把天然材料加工或加入某种成分改变性质,这种材料就是人造材料。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些图片上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近20年来蓬勃发展的新材料——塑料。 (板书课题)

(二)认识塑料的优点 1.师:谁能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生汇报) 2.师:那么,这些物品以前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以前人们吃饭用的碗、盘子、勺子都是陶瓷做的;洗脸盆、喝水的缸子、水壶都是搪瓷做的;凳子、箱子都是木头做的;装茶具、水果的盘子都是玻璃做的;饭盒、水桶都是金属做的;而药品则大都是用纸或玻璃瓶包装的;爸爸妈妈买菜用篮子,装东西用布袋子。 3.现在为什么要用塑料制品代替呢?塑料制品究竟有什么好处呢?(生汇报) 4.师: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分别比一比。今天老师准备了七种材料做成的物品,有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来帮助大家进行比较,听好要求:请各组将塑料制品与老师提供的某种制品进行比较,找出塑料有哪些优点。各组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看哪组发现塑料的优点最多!(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5.师:汇报时先说你们组用哪种材料与塑料比较,再说发现塑料有哪些优点。 6.学生按组汇报。教师板书:隔热、轻便、耐磨、牢固、

小学数学六年级《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 ,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时间) 2、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92×4 71×3 125×2 15 1×6 98÷4 73÷3 65÷2 5 2÷6 二、新授 1、默读例3,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32 65÷125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 3 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3 2小时走了2 km 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32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3 2小时走了2 km ,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1小时走了?千米? 3 2小时走2 km

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 3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21,算式:2×2 1 再求3个3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2 1×3 (1) 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32=2×21×3=2×23 2、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3、计算65÷15 5,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65÷125=65×512=2(km )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4、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习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教学反思: 虽说现在的教材已经把意义淡化了,但我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由于有了整数的基础和前面对于意义的理 解,学生掌握得也较顺利。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于是学生们有的模仿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分母不变,把分子除以整数;有的根据题意及直观操作,得出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因而除以2就是乘上2的倒数。对于学生的想法,我都充分予以肯定,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选出他们认为适用范围更广的方式。由于学生理解透彻了,所以后面分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上,学生轻而易己地就掌握了计算方法。

小学科学_ 塑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塑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塑料的不同特点。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初步了解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塑料的特点。 2.了解塑料的好处与危害。 【教学准备】 演示:塑料花、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锤子、烧杯、水槽、热水、课件 分组: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调色盘、布袋、小毛巾、信封、水槽、场景图 【课前活动】 分一分 1.谈话: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其中有一些是用塑料做的,还有一些不是用塑料做的。请你们仔细观察,把它们分开来。看看哪个小组分的又快又正确。现在开始。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来讲一下你们的分类结果? 4.教师小结:用塑料做的有塑料袋、塑料杯、调色盘,不是用塑料做的有玻璃杯、小毛巾、信封、布袋。同学们做得非常棒!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也能够表现得非常出色。 [设计意图:学生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能够知道哪些是塑料,课前分一分活动,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常见的几种塑料制品,又向学

生强调了科学探究中要细心观察、小组合作的要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大家看是什么?(出示一盆塑料花)喜欢吗?是什么?这束花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学生回答:塑料。 3.教师:对,是塑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塑料。 (板书贴课题:塑料)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找一找(场景中的塑料制品) 1.谈话:刚才的大信封里有一张图片,图上画是幼儿园教室里的场景。请你们在图中找一找,有哪些是用塑料做成的物品,用笔画圈把它圈起来。 2.学生活动。 3.学生台前展示交流。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找的结果?请你把图带上台来。 4.教师小结:看来啊,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许多物品都是用塑料做成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塑料制品非常多,用途非常广。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中很容易找到它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明确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活动二:做一做,看一看(实验、观察、比较:塑料的特点) 实验一:塑料不易碎,比较轻 1.谈话: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塑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它有什么好处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认真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案 (2)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例3。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式,说说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 ,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2. 填空。 2/3小时有()个1/3小时,1小时有()个1/3小时。 3. 口算,说说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1/6)÷3(4/5)÷2(3/8)÷6(6/7)÷2 (分数除以整数等于用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或者除以几等于乘几分之一) 4. 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分数除法,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学习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看谁最先学会。 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二、解决问题,发现算法

1.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出示例3。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列出算式,说出列式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板书:2÷(2/3)(5/6)÷(5/12) 2. 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2/3)如何计算呢?让我们画出线段图看看。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边说边板书),怎样表示2/3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 (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2/3小时走的路程。) (3)指着图启发:已知2/3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你的想法与小组成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板书计算思路。 先求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的1/2,算式:2×1/2 再求3个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1/2)×3 (5)找出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结合律) 现在会算了吗?说说2×1/2是图上的哪一段,表示什么?(1/3小时走了1 km)再乘3,得到的结果是图上的哪一段,表示什么?(1小时走了3 km) 启发:刚才我们用2÷2/3求1小时走的路程,现在我们又发现,2×3/2也可以求1小时走的路程,所以 观察:除法转化成了什么运算?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强调:被除数没有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 (6)小结: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

仁者无敌_高中作文

仁者无敌 儒家讲仁,自古以来中国涌现出过很多仁者。但无一例外,心中有仁都取得了一番功绩。 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之后周游列国,宣传儒家学说。虽没有被任何一个统治者所听取采纳,但却自愿跟随的弟子数不胜数,无一不是被孔子的仁所打动。孔圣人弟子遍布天下,自愿宣传儒家学说,怎么能不会是仁的原因呢? 孔圣人的仁讲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条流传千古的真理啊。 从古至今,哪一个皇帝不是先得民心,再得天下的呢。我们将仁的范围扩大出去,就是爱天下的人民,为人民的利益着想。隋朝二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结束了几百年的混乱局面,立下了一番伟业。先是爱天下的人民,然后天下的人民才会拥护你的,这正是文帝的真实写照。文帝体恤人民,号召天下节俭,反对过分的铺张浪费,以致开皇盛世。正是得到天下的民心,用仁来解决的问题。可惜他的儿子杨广登基后,荒淫无度,只顾玩乐,最终失去了民心,沦为一个不仁者,成为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昏君,伤了隋朝的根基。 先头开始说过,仁者爱人,仁者总是将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甘愿自己吃亏,而让他人幸福。往往会取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不得不说,这才是仁者取胜的终极奥秘。 1 / 2

佛印是一个佛教中人,自已悬壶济世为己任,当得起仁者这个称呼。在面对苏东坡的追问中始终以不变应万变来坦然对之的,结果苏轼却卖弄小聪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佛印轻松取胜。仁者爱人,故仁者无敌。 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队伍采取仁者的态度对待天下人民,让人民从心底信服共产党。共产党取得了民心,在己涨彼消下,顺利赶走日本侵略军,战胜国民党的军队。 仁者就好比一颗熊熊燃烧的蜡烛,甘愿燃烧自己,却把光明留给大家;仁者就好像以为辛勤工作的园丁,情愿辛苦自己,也要把美好环境留给大家;仁者就好似一个浓荫盖顶的参天大树,默默忍受烈焰灼伤自己,也要把绿荫福泽人们。 2 / 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32页例2及做一做。 课时目标 1、通过画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能运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计算分数除法。 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让学生通过探索知识,从而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分析并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方法及措施 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56÷10 35÷3 1516÷20 4039÷26 (说一说,你在计算中如何尽量避免错误的产生?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2、胜利路长1000米,东东走完全程用了20分钟,东东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独立解答并且说明解题依据)

3、23小时有( )个13 小时,1小时有( )个13 小时。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2:小明23小时走了2km ,小红512小时走了56 km ,谁走得快 些? 师:已知什么? 生:已知小明和小红各自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 师:问题求什么? 生:求谁走的快些。 师:求谁走得快些?就是比较什么? 生:就是比较谁的速度快。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 生:2÷23 56 ÷512 2、除数是分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师:23 里有几个13 ?23 小时走了2 km ,能不能求出13 小时走多少千米? 生:23里有2个13 ,求13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用2 km ÷2,也就是2km ×12 ; 师:2 km ÷2得到的1km,有什么具体的含义?是线段图上的哪一段? 生:略 师:1小时里有几个13 小时,能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了吗? 生:2×12×3=2×32 =3 km 。 指导学生观察:2÷23=2×12×3=2×32=3(提示:观察2÷23=2×32 这一步) 师:这儿把除法转化成什么运算来计算?除以23=? 生:把除法转化为法来计算,除以23等于乘以32 。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有语言叙述、用字母表示等都行,只要是正确的都肯定学生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