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与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

公共财政与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
公共财政与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

公共财政与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

主讲: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石丁

一、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目标提出的背景

这个背景简单地说,就是经济体制的转轨。

1978年末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现在回头看,可以说这一改革始终是一个市场取向的改革。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革的目标并未最后明确,其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2年。这一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推动下,在总结了我国经济改革长期探索的经验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正式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后写入宪法)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要求财政的转轨。虽然总的说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财政模式。但这样一种财政到底是什么样子,财政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更没有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正是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在财政转轨的过程中,才出现了越转轨财力越困难的现象。表现在:

第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1979年为31.92%,1998年已下滑至12.6%。与此同时,由于预算外收入不断增加,企业和居民的财政负担却不断加重。

第二、财政赤字连年不断。改革20年,18年出现赤字,且赤字额不断加大,1979年为135.4亿元,1998年增至922.2亿元。国债也由1979年的35.3亿元增至1998年的3310.9亿元。

如何摆脱财政困境?造成财政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最初我们是把它作为改革的成本看待的。后来,又将其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以为搞市场经济就会与财政困难相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视野的放宽,我们发现,改革举措的出台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财政困难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定位不清。由于财政定位不清,在改革和转轨中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也就不可能不陷入财政困境。因此,摆脱财政困境就必须对财政重新明确定位,即明确财政转轨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其答案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不出,很自然,学者们的眼光一致瞄向了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发现他们的财政是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这一基点上,西方的公共财政可以也应该为我国所借鉴。

厦门大学教授张馨发表在《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上的《论公共财政》,是学者以研究成果的形式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概括出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是公共财政。而其前后众多学者的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目标模式的明确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1998年12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代表国务院首次提出了我国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及相关原则。这标志着公共财政作为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被中央决策层正式肯定和明确。其后,关于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又明确写入了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文件和国家十五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最终促成了公共财政目标模式的明确。而财政困境的存在与摆脱困境的现实诉求在客观上推动了财政转轨的进程,并成为最后确立公共财政改革目标的一个重要契机。

二、什么是公共财政

弄清这一问题,需要从市场失灵开始分析。

市场失灵指市场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领域存在着无效率或无法实现人们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的现象。表现在:

1、在资源配置方面———

一是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非排他性的存在意味不存在排除他人消费的技术手段或者是排他的成本太高。非竞争性的存在意味首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社会成本为零。这两个特征使得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有效地提供出来。

二是市场存在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生产或消费的过程中,对他人产生了损害或带来了利益却没有在市场交易价格中体现出来。当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产生外部负效应;当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产生外部正效应。无论存在何种外部效应都将使市场的资源配置无法得到优化,出现效率损失。

此外,垄断和信息不完全等,也都将导致市场失灵。

2、在收入分配方面———

由市场进行的要素分配(初次分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3、在宏观经济稳定方面———

市场经济的运行会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波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存在给人们带来痛苦和创伤。

市场在以上方面的种种失灵要求政府干预,而财政是政府干预的基本手段之一。基于解决市场失灵的财政定位,构成了公共财政的本质内涵。

就广义的公共物品而言,收入分配的公平,宏观经济的稳定均可包括在内。因此可将公共财政的概念做如下归纳:公共财政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为提供公共物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

三、公共财政的特征

1、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财政问题。根据市场机制发育和完善的程度及市场运转的状况,来确定政府干什么,财政干什么。否则就说不清楚,就可能变成计划经济财政。

相对于计划经济时的“生产建设财政”而言,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

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它指的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是通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加以满足的需要。其突出的特征在于:一是整体性。也就是它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或者说大家都需要,而不是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别提出。二是集中性。也就是它要由整个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而不能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分散的活动来加以满足。三是强制性。也就是它只能依托政治权力、动用强制性手段,而不能通过市场交换的行为加以实现。可见,社会公共需要实质就是不能通过市场得以满足或者通过市场解决的不能令人满意的需要。

2、立足于非盈利性

其含义包括二个层次:一是指公共财政活动范围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不介入一般竞争性领域,不“与民争利”。二是指即使在非市场竞争领域,公共财政活动也应立足于非盈利性。政府从社会获得收入只应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为限。即根据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确定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的公共支出规模,再根据公共支出规模确定公共收入的规模,做到“以支定收”。而不能以政府能够征得的收入多少来安排支出,即不能“以收定支”。

“以支定收”是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的行为准则,而“以收定支”则是企业和家庭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3、财政决策与监督民主化

民主机制是公民表露公共物品偏好并使其得到有效满足的可靠途径。因此,建立有效的

民主程序,确保公民参与财政决策并对其决策执行结果进行民主监督,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而强化财政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是实现财政决策与监督民主化的必要前提条件。

4、收支行为规范化,运行机制法制化

规范化通过法制化加以保证,法制化通过规范化得以体现。为此,要完善财政立法,将财政收支活动置于法制轨道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理财。

四、构建我国公共财政需澄清的几个认识

1、公共财政是否等于吃饭财政

将公共财政简单等同于吃饭财政或理解为财政要从生产建设领域完全退出,曾是比较流行的说法。其实,若以净资本形成为标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建设性支出的财政。公共财政并非不搞建设。只是同过去相比,有所变化,生产建设性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2、公共财政是否意味着不搞甚或取消国有经济

同建设性支出的性质相似,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从根本上说也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途径之一。与“生产建设财政”相比有所不同的是,投资国有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始终立足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我们要做的是逐步使国有经济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无关的或可以交由市场解决的竞争性领域退出去,从而保证那些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国有经济的资金供给。

3、公共财政是否有固定的模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公共财政并无固定的模式。这与市场经济并无固定模式的道理是一样的。公共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社会公共需要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往往有所不同。例如宏观调控、收入分配在古典学派那里不属于公共需要,但到了凯恩斯主义时代,它们却成了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内容。再比如,在我国,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理论上一般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背景,由于国企改革事关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作为一项社会公共需要来加以满足了。

4、公共财政是否是政府为了缓解财力紧张而向社会“甩包袱”

这种认识的误解在于“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看到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而没有把握住建立公共财政的根本目的。的确,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必须根据市

场经济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必然会出现政府向社会“甩包袱”的现象——将本该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特别是中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财政转向公共财政的过程,“甩包袱”的现象可能更易为人们感觉到,原来由政府免费提供的服务现在都要自己掏腰包了。但是“甩包袱”不是目的,而且“甩包袱”是为了更好地“背包袱”,即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五、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思路

1、科学地界定财政职能范围,消除财政的“越位”与“缺位”现象

财政“越位”: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定位,财政活动超出了应有范围的现象。财政“越位”在我国的具体表现:竞争性和营利性领域的投资;对应用性研究的不恰当支持;对一般性文艺团体的拨款;财政补贴的不当使用等。

财政“缺位”: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定位,财政在应有的领域没有发挥作用或发挥作用不够的现象。财政“缺位”在我国的具体表现: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农村公共物品等的投入明显不足;收入分配的调节不够有力等。

2、理顺税费关系、规范财政收入机制

通过费改税、规范费和税制的进一步改革,建立起以规范的税收收入为主,规范的政府收费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3、实行预算改革,建立完整统一的政府公共预算

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是公共财政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它只在公共财政下才存在,而且也只有建立起了现代预算制度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公共财政。因此,预算改革在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中具有突出意义。

第一,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尽快取消制度外政府收支,逐步将预算外政府收支纳入预算内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覆盖政府所有收支、不存在任何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项目的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

第二,采取措施解决预算年度与人代会会期不一致的问题,增强预算的严肃性,树立起无政府预算授权就不能进行财政收支的理念。

第三,根据财政收支的不同性质和管理需要,逐步建立起包括公共收支预算、国有经营性资本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为内容的复式预算体系。

4、完善分级分税财政体制,实现各级政府的权责统一

分级分税财政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财政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之

为财政联邦主义。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搭起了分级分税财政体制的框架,但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革,以更好适应构建公共财政的需要。

第一,要解决财权划分与事权划分不对称问题。

第二,要解决政府层级过多,降低体制效能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

第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调整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转移支付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第四,配套改革。

5、加强财政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民主化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公民行使财政民主权利

民主财政是公共财政的基石。没有它,公共财政只会流于形式,而不可能实质运行。

第一,建立财政信息公开制度。

第二,完善财政税收法律制度,重点完善程序性法律制度。从立法、执法、监督的各个程序上,明确公民参与的权利,从制度和法律上凸显民主理财的公共财政品质。

参考文献:

1、《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高培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问题研究》张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3、《五年来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综述》徐瑞娥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47期

4、《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公共财政建设》项怀诚人民日报2003-2-12

5、《关于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探讨》贾康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

中文版说明 2012年初,由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共同推出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CGMA),旨在提升管理会计职业的全球影响力。作为两会合作的一项基础成果,2014年4月,CIMA 和AICPA联合发布了《全球特许管理会计能力框架(CGMA COMPETENCY FRAMEWORK)》(简称“《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对管理会计人才提出了全面的能力标准及要求。它以道德、诚信和专业精神为基础,构建了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的四方面职业技能:技术技能、商业技能、人际技能和领导技能,并基于此重新构建了CIMA管理会计职业资格框架及考试大纲。 英文版的《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甫一问世,就引起了会计界广泛关注。CIMA中国与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就中文版发布事宜进行了积极沟通。双方合作将《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翻译成为中文。希望《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中文版)的发布可为中国进一步推动管理会计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在《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中文版)付梓之际,我们向为此项目做出贡献与努力的两会诸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中国总会计师协会

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由四个知识领域构成: 全球管理技术技能、商业技能、人际技能和领导技能。 这些知识领域由道德、诚信和专业精神加以支持。这份文件可供下载,是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的完整版本。

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 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学习阶段 基础:这个阶段要求对企业结构、运营和财务业绩具备基本了解,需要通过自身的行动,负责实施和实现成果,而不是通过他人的行动。 中级:这个阶段需要对总体业务运营和衡量具备中等程度的了解,包括负责监督战略的实施。这一阶段需要有限或非正式地对同事负责,和/或需要有限或非正式地负责 考虑广泛方式或后果。 高级:这个阶段需要对组织的环境、当前战略地位和方向具备深入了解,同时具备强有力的分析技巧,并且能够就战略选项为企业提供建议。这一阶段需要对同事及其 行动正式负责;其决策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专家级:这个阶段需要专家级知识,从而制定战略愿景,为组织的总体方向和成功提供独特洞察力。这一阶段需要对业务领域正式负责,其行动和决策具备高层战略影响力。 技术技能02商业技能33人际技能40领导技能 45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一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 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二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 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 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 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 国。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 裕。 (4)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

促进公共财政建设的难题浅析

促进公共财政建设的难题浅析作者:罗红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一、实施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就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收支活动实现对一部分社会资源的配置。公共需要具体来说很复杂,概括来说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纯公共需要,如国防、军事、外交、国家安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准公共需要,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的公共事业包括水、电、气、煤、油、运等,还有些基础公共设施等等。属于纯公共需要由政府完全承担,属于准公共需要则由政府和个人按比例分担。因此,在公共财政模式下,政府从事收支活动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我国1998年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1999年正式实施。当时由于对公共财政的本质内涵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实际操作中很多做法还是传统的老一套,大量的政府资金用于生产建设,而非投向公共领域,满足公共需要,尤其是与民生有关的资金投放严重不足,结果导致百姓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16届3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并于2005年首次提出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十七大以来进一步提出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随着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以及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我国的财政正朝着公共财政的本位逐步回归。 (二)基本要求

1.公共性:即公益性。财政资金的投放,必须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追求社会公益为宗旨,不能以赢利为目标。 2.公平性:公共财政政策要一视同仁。财政分配制度对不同的阶层、个人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必须公平公正。 3.公开性:政府的财政收支预算要公开透明,对财政收入的方式、数量和财政支出的去向、规模等公众要有知情权。围绕着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对如何推进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下面进行逐一分析。 二、财政资金投放的公共性 为实现财政资金投放的公共、公益性,当前迫切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总体来看仍有不足。 (一)民生领域的资金投放现状 1.民生概念的界定纯民生——与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五个方面;泛民生——在纯民生基础上加计农林水环保、交通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支出。 2.增幅很大但占比仍低(1)从增幅看: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亿元,比上年增加13275亿元,增长17.4%。其中教育支出12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医疗卫生支出4745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亿元,增长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亿元,增长30.7%;农林水事务支出8052亿元,增长19.8%。环境保护支出2426亿元,增长25.4%。可见,政府加大了向民生领域投放资金的力

公共政策热点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作业 班级:财政学10402班 姓名:袁晓慧 学号:37号 2014年1月6日

案例一: 2013年4月6日晚6点左右,江苏省东海县石榴街道麻汪村8岁的冉冉和5岁的浩浩兄弟俩和9岁的同伴顺顺一起玩耍时,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剧情,玩起了“绑架烤羊”的游戏。冉冉和浩浩被绑在树上后,顺顺点燃了树下的树叶,由于当天风大,火一烧着便失去控制,顺顺无力救助,结果导致冉冉和浩浩被严重烧伤。在村民的帮助下冉冉和浩浩被救下后送到医院,后经诊断冉冉全身烧伤面积达到40%,而浩浩全身烧伤面积更是达80%。 分析: 通过这个事件,我觉得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陪伴了许多孩子们的闲暇时光,竟然给江苏省东海县的两个孩子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到底谁应该承担这个事件的责任? 首先我认为顺顺的监护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其监护人没有尽到相应的监护责任。现在,电视剧、影片里过多的暴力伤害性镜头,会引发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这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多次证据证明。孩子不懂事,没有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容易模仿,又不知道后果如何。长久以来,中国多数家长都有种误解,即“动画片本就是制作给孩子看的,就算益处不大也总不会有害处吧”,从而忽视了一些有着不良情节动画片对于孩子的负面影响。家长要有选择性地让孩子看健康的动画片,并从旁指导“哪些情节是虚构的”、“哪些绝不能照做”,所以家长要注意对孩子安全方面的教育,告知孩子做事情要多思考一下后果。 其次《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制作、发行人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应该为这起惨剧承担责任。《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传播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群体,制作发行方除应遵守《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外,还应受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主动严格审查、过滤未成年人不宜的情节和画面,并负有提示风险、警戒模仿的注意义务。即便动画片等影视作品中有不要模仿的提醒,由于孩子年龄小,也不见得能看得懂文字。因此,制片商要考虑到孩子的模仿性,有伤害性的镜头不要在片中过多暴露,尤其是容易导致孩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 By:●潘赫??? 单选题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半资本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C) 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天津条约》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中日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 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列强之间的矛盾B.国际舆论谴责列强侵略中国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中国的实力 3.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康有为 4.“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B) 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演论》D.《盛世危言》5.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帝国主义的强大B.经济技术的落后C.社会制度的腐败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差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C)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四洲志》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D) A.富国强兵B.均贫富、等贵贱C.维新变法D.中体西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A) A.资产阶级改革运动B.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地主阶级改良运动D.工人运动 4.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C) A.民用工业B.新式学堂C.军用工业D.新式农场 5.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主张建立的政治制度是(B) A.封建君主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议会民主制 6.提出“三纲四维之道不可变",ldquo;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的主张是nbsp; (B) A.维新派B.洋务派C.革命派D.立宪派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B)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华兴会D.中国国民党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五五宪草》C.《中华民国约法》D.《变法通议》 3.下列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D)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4.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B) A.要不要向西方学习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D.要不要社会革命 5.标志着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重大事件是(C) A.新文化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创立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 9 1 9—1 9 4 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1919—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是(A)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封建主义C.反对官僚资本主义D.反对民族资本主义 2.1919—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依旧占优势的是(C)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封建经济D.官僚资本

第六讲 财政改革发展有关热点问题

第六讲财政改革发展有关热点问题 一、省管县体制改革 “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管市、市管县”的三级体制,转变为“省管市、县”的二级体制模式。其内容从广义看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方面。目前进行的“市管县”改革只是扩大试点县(市)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不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变。 从财政体制看,财政部于2009年6月份发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财政[2009]78号),明确提出了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即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近期先将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就是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开展相关业务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1、收支划分。在进一步理顺省与市、县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确定市、县财政各自的支出范围,市、县不得要求对方分担应属自身事权范围内的支出责任。按照规范的办法,合理划分省与市、县的收入范围。 2、转移支付。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所得税返还等由

省直接核定并补助到市、县;专项拨款补助,由各市、县直接向省级财政等有关部门申请,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下达市、县。市级财政可通过省级财政继续对县给予转移支付。 3、财政预决算。市、县统一按照省级财政部门有关要求,各自编制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和年终决算。市级财政部门要按规定汇总市本级、所属各区及有关县预算,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4、资金往来。建立省与市、县之间的财政资金直接往来关系,取消市与县之间日常的资金往来关系。省级财政直接确定各市、县的资金留解比例。各市、县金库按规定直接向省级金库报解财政库款。 5、财政结算。年终各类结算事项一律由省级财政与各市、县财政直接办理。市、县之间如有结算事项,必须通过省级财政办理。各市、县举借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债转贷资金等,直接向省级财政部门申请转贷及承诺偿还,未能按规定偿还的由省财政直接对市、县进行扣款。 二、部分试点省的模式和做法 2005年以来,根据财政部《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各省都积极推行了省对县财政改革的试点工作,尤其是2009年财政部提出推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意见后,各省的“省管县”工作进程进一步加快,经了解并查阅有关资料,河北、湖南、贵州、江苏等省的改革比较彻底,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公共财政与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

公共财政与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 主讲: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石丁 一、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目标提出的背景 这个背景简单地说,就是经济体制的转轨。 1978年末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现在回头看,可以说这一改革始终是一个市场取向的改革。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革的目标并未最后明确,其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2年。这一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推动下,在总结了我国经济改革长期探索的经验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正式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后写入宪法)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要求财政的转轨。虽然总的说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财政模式。但这样一种财政到底是什么样子,财政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更没有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正是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在财政转轨的过程中,才出现了越转轨财力越困难的现象。表现在: 第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1979年为31.92%,1998年已下滑至12.6%。与此同时,由于预算外收入不断增加,企业和居民的财政负担却不断加重。 第二、财政赤字连年不断。改革20年,18年出现赤字,且赤字额不断加大,1979年为135.4亿元,1998年增至922.2亿元。国债也由1979年的35.3亿元增至1998年的3310.9亿元。 如何摆脱财政困境?造成财政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最初我们是把它作为改革的成本看待的。后来,又将其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以为搞市场经济就会与财政困难相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视野的放宽,我们发现,改革举措的出台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财政困难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定位不清。由于财政定位不清,在改革和转轨中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也就不可能不陷入财政困境。因此,摆脱财政困境就必须对财政重新明确定位,即明确财政转轨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其答案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不出,很自然,学者们的眼光一致瞄向了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发现他们的财政是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这一基点上,西方的公共财政可以也应该为我国所借鉴。 厦门大学教授张馨发表在《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上的《论公共财政》,是学者以研究成果的形式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概括出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是公共财政。而其前后众多学者的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目标模式的明确奠定了理论基础。

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的关系

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的关系 [捅要]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对政府决策的经济研究。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是因为财政问题本身的某些固有属性决定了大多数财政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吸收和借鉴公共选择理论。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更是公共选择的财政:同时,中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过程应当是,也必然是财政管理公共化的过程。这是建立民主的、有监督的财政的必由之路,也是达到财政部长金人庆同志所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全国13亿人民”这一公共财政目标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西方国家的财政学理论中。普遍吸收运用了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其中的投票理论、官僚行为理论和公共决策理论。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市场经济国家现行财政决策机制,包括财政体制的形成机制和运行特点,从而使我国的政府财政活动尽快地纳入公共选择过程,这也是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要求。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财政渊源 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选择思想最初就产生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理论是公共选择的理论源泉。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而不是单个的个人行为。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面对的是企业。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区别开来,后者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前者则把公共经济引人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西方早期的公共选择思想大都来源于对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19世纪末,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运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决定公共活动的结构,这种分析内容构成公共财政理论的一部分。例如,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KnutWieksell)认为,传统的公共财政理论割裂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联系,在他的政治的一致性原则中,他认为:“如果一项公共支出要被批准的话,一般地,它必定含有这样的假定,即这种支出准备用于一种对全社会有益的活动。并且所有社会成员都无一例外地这样认为。”布坎南曾经在一篇题为《公共选择与财政理论》的论文中追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过程时说:“毫不奇怪,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都是一些受过欧洲财政理论传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当然,当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一个学派在20世纪逐渐形成后,它已经脱离单纯的财政领域,广泛的运用于解决财政以外的诸多问题。布坎南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维克塞尔的书,接着开始对意大利学者的著作进行了研究。这使得我的注意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近代史纲要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由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社会阶级:战前中国社会两大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战后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 (3)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占支配地位的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革命任务:战前革命任务为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性质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同民族主义革命。 2.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①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②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③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④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2)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2)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如何理解历史赋予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应用文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

1 / 6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 '2003年6月,笔者承接了xx 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公共 建设》。当时的背景是,中共十六大刚刚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作为对21世纪头20年的一个重要定位,重要战略机遇期承载了人们对于中国 社会 前景的深刻期望。在这一时期,不仅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且,要通过新一轮改革大潮,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xa0 小康社会的建设和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启动,使得公共财政建设的意义越来越凸现出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好,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也罢,它们的建设或建成,在中国现实的背景下,都离不开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政府职能格局转型的基本轨迹,可以归结为由所谓“全能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鉴于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最终要落实在“钱”上,要通过财政收支安排的调整加以实现。也鉴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同公共财政制度相辅相成、血脉相连,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有赖于与之相配套的公共财政制度的支

撑。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期望:以公共财政建设为入手处或突破口,以此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而实现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各项战略目标。 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立项的。按照最初的设想,课题最终成果应当由一部理论专著和一部研究 所组成。理论专著侧重于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构建,意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报告侧重于公共财政 层面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一、定位:“路线图”和“考评卷” 然而,随着课题的启动和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原定的课题 2 / 6 必须相应调整。否则,就难以适应迅速变化了的经济社会 和不断深化了的课题目标。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其中,在财政领域,要通过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和推进财政 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认识到公共财政体制不过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决定将公共财政建设植根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壤,在两者的密切 中谋划公共财政建设的方案。

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框架

征文 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框架 胡仁昱孔令曼/文 管理会计是一种内部报告会计,其与财务会计在报告对象以及功能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也逐渐走向信息化。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的基本实务操作与信息化系统结合,极大程度地节约了企业的物力人力,并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的科学性。 由六个子系统所构成 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应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化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由六个子系统所构成,其分别为财务管理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全面预算系统、标准成本系统、存货控制系统与业绩评价系统。每个子系统既是独立的操作系统,又与其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为企业管理会计发挥重要作用。利用信息化的会计资料直接进行管理会计核算,可以减少工作量,但管理会计的一些特殊处理无法在财务会计核算子系统中进行。因此,为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要建立独立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结构图如下图:

财务管理系统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环节。现代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也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前提。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系统是对企业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处理。一些非财务指标(如设备事故等)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产生影响,因此,管理会计也要从价值角度对其影响程度进行管理和处理。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以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提供的模型为基本方法,综合运用数量经济学、模糊数学、控制论、模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对会计信息和企业其他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主要从价值和风险以及战略等角度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价值管理中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进行决策辅助支持的人机交互系统。大数据环境下的会计决策是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应用,其主要通过群体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这四项技术,实现会计决策的智能化。使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更充分地应用人类的知识,如关于决策问题的描述性知识,决策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求解问题的推理性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来帮助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的辅助决策系统。其既能处理定量问题,又能处理定性问题。 全面预算系统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应用。企业在预算编制、预算实施、预算考核与分析、预算控制等全面预算管理流程方面,充分利用了ERP系统的集成性,使通过它可以更加方便和实用地编制出全面预算,这解决了传统手工或其它软件条件下编制全面预算的不足,使企业能够做出及时、快速和科学的决策。 要将这六个系统紧密结合 标准成本系统是为了克服实际成本计算系统的缺陷,尤其是不能提供有助于成本控制的确切信息的缺点而研究出来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标准成本系统主要包括标准成本系统的基本操作要点与标准成本系统开发。标准成本系统可以在最大程度节约

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 1.财政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及所有者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等目标 2.市场失灵 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3.外部效应 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4.公共物品 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5.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是和私人需要相对应的。市场与政府作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虽然它们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目的或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由市场提供使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 6.非竞争性 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7.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手段 8.答: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发展是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例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9.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目标:通过对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财富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加以开发和利用的活动,达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9.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目标:实现公平分配主要包括起点公平(机会均等,即参与经济社会的起点应该是公平

财政学期末作业——当前热点财政问题综述新选

当前热点财政问题综述 财政问题是国家不同发展时期的核心,体现了政府政策的选择和方向,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增长、增强居民社会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缩小收入差距等起着重要作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今年的两会中就个税、房地产税、地方债、PPP、教育经费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将对四个公众特别关心的财政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分析。 一、个税改革 在今年人大一次会议后,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指出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有两大内涵值得关注:第一个内涵是提高征点,对于怎么样提高起征点、提高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来确定,并且提出一个提高起征点的政策性建议。第二个内涵,即增加了专项扣除,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首先选择的重点是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扣除,这也是老百姓最急需最关切的。不过,具体专项扣除项目的规模和数目,会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确定。 除此之外,这次个人所得税改革还要改革完善征税模式。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属于分类征收的模式,这次改革会将分类税制转化为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一些劳动性所得,比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首先作为综合所得合并起来,然后确定一个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再进行征税。这样做,能够更好地体现税收公平、体现调节收入分配地作用。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是历年全国两会最为敏感的税收问题,是很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今年两会还没有召开,全国工商联就建议个税起征点从目前的3500元提升至7000元,并提高个人自行纳税申报起征点。此后,董明珠代表又一次建议:个税起征点调整至一万。许家印、丁磊等委员也纷纷就个税改革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提及个人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a.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在领土、关税、贸易、司法等方面的主权遭到破坏,主权不再完整。) b.在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村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与城乡商品交换得到发展。 (2)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倾销,中国逐步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逐步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中的一些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中国开始有部分商人、手工业者投资办厂,中国出现了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新经济。 看法:虽然促进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一定程度有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是人民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2. 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西方列强入侵使广大的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剥削了中国的利益,破坏了中国的历史文物,但客观上有促进了中国的进步,打破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国经济融于世界之中(被迫融入),这有利于新经济的衍生与发展。

3.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指导思想,评价等) a.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 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b.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c.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评价: (1).洋务使中国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在器物层面上接受外来文明总比固步自封要进步,应该充分肯定它的积极作用。 (2).洋务运动的第一目的是练兵利器镇、压人民,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是一场反动运动,应该全盘否定。 (3).洋务运动是一场不涉及政治体制的变革,不可能达到自强的目的。中国真正要自强,不能走洋务运动的老路,但洋务运动毕竟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以他有消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作用。 4.戊戌变法以及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民族资产阶级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 ②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公共财政建设情况及措施

公共财政建设情况及措施 作者:罗红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1准确领会公共财政的深刻内涵 1.1公共财政概念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收支活动实现对一部分社会资源的配置。如何准确理解公共财政概念?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首先,弄清公共财政究竟为了谁。大家知道,所谓财政就是政府的一种资金收支活动,而这种收支活动总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或为政府行使职能服务的。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此,公共财政成为政府实现满足公共需要职能的一种资金收支活动。在这里还需要进一步搞清两个问题:什么是公共需要?为什么说满足公共需要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1)所谓公共需要,具体说很复杂,概括说就两大类。第一类是纯公共需要:保证国民基本素质和生存安全的需要,如国防、军事、外交、国家安全、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第二类是准公共需要:介于纯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之间,从性质上不能截然划分清楚的一些需要,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甚至包括某些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如水、电、气、煤、油、运等。两类公共需要的区别在于,对于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产品进行消费通常都是免费的,而对于满足准公共需要的产品进行消费则不是免费的,但是所产生的费用既不能由消费者全部承担,也不能让政府全部埋单,而是由政府和消费者按一定的

比例分担。一般来说,政府承担的越多,表明国民的公共福利越高。2)为什么说满足公共需要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如果让企业生产提供公共产品,一方面对那些规模巨大,资金需要多的纯公共产品项目,任何一个实体都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公共产品消费使用过程中的不收费和低收费,也使得企业即便有能力也无动力,原因是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相违背。所以,在满足公共需要方面,市场是无效的或是失灵的。但是,公共需要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为此需要政府出面。首先通过一定的手段(如税收等),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形成财政收入,然后再以财政支出的形式,向公共领域投放公共产品,也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从而满足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公共需要。因此,满足公共需要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能和责任。而为了满足公共需要,政府通过组织收入、安排支出或购买公共服务,形成的收支活动就是公共财政。其次,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财政模式。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要手段,凡是市场能做的政府不要干预,凡是市场做不了或做不好的,政府必须介入。也就是说,政府要有所不为有所为,而政府有所为的正是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范围内,为了满足公共需要,政府进行收支活动,所形成的财政模式只能是公共财政。我国传统的财政模式是“生产建设财政”。它是一种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财政模式,因为在计划经济下,政府是

中国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本文封管理合计理徐框架研究文献作了简要的综述,并封中国在管理畲计理徐研究中存在的题追行了分析说明,提出了耩建中国管理合计理榆框架的毅想,重黠介绍了耩建以戟略性属特黠的管理合计理输框架的思路。 阴键祠:管理合计理徐;框架;耩建 目前社含经滂迅猛骚展,科挈技衍快速连步,圆隙兢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燮化。企柴迤营壤境的巨大燮化和戟略管理理渝舆寅践的蓬勃骚展扇我们重新謇祝管理含提供了一倜崭新的视角。随着21世纪管理合主题徒企柴儇值增值到企柴核心能力培植的幅燮,傅统的管理含理渝框架也面隐着新的挑戟。笔者勰扇,在缌结寅践经验和吸收已有理输的基磋上,逐步横建一套逋合中圆圆情的,既有中园特色的又能舆圆相惴的管理含理输框架颞得尤扇必要。由于现代管理含由傅统的管理合畴代遣人戟略舍畴代,兹理框架必须髓现戟略的特黠,并符合管理舍骚展规律,以便更好的指尊寅践。 一、管理舍理蒜框架研究文献的回顾舆析 管理合理揄框架是指管理含理渝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要素之阴的排列嗣系,是封管理舍理渝结果的缝髓说明。管理合计理谕框架的靓黠主要集中在封管理舍理输暹辑起黠嗣题和管理舍理谕框架耩成嗣题的封中。目前主要有如下的觏黠: (一)阴于管理舍理输框架遥辑起黠的同题要建立管理舍理框架,首先得解决管理含理谕髓系的遥辑起黠嗣题。网于一嗣题尚统一定输,主要有以下畿獯靓黠:管理合本耍起黠输(王棣苹)、管理合封象起黠谕(搽茂竹)、管理舍目檩起黠输(孟焰)。笔者属,管理含目檩(目的)起黠渝更加碓切,因而戟略性管理舍必须将管理舍的目檩起黠和壤境起黠相结合,通迥雨者的结合,使得戟略性管理含既能反映管理舍麈生和骚展的根本勤因,又能反映戟略性管理含雕不阴璨境的客觏本蜇。 (二)明于管理畲理揄框架的横成同题管理舍理框架的耩成是指耩成管理含理的必要内容。主要有如下靓黠:第一獯靓黠(宋献中,1 995) 届管理合理框架包括:管理含理输和方法的基磁、本耍、目檩、封象和管理合理输的基本要素。第二獯靓黠(势秦漠,1995) 届理谕框架包括:起黠理谕居次、基磁理渝眉次、管理合核心理谕眉次和管理舍寅理眉次。第j往觏黠(隙今池,1 989) 届管理舍理渝框架包括:管理舍的目檩、概念、原则和管理含技衍。第四獯靓黠(王棣莘)韶扇管理合理框架的耩成包括:管理合的本贸、封象、碱能、目榇、假毅、原则、道德、哲翠、文化、程序和管理舍行扇。第五疆靓黠(孟焰) 届管理舍理输框架臆包括:管理舍目棵、封象、假彀、本贸、要素、原则和管理舍方法髓系。 第六棰觏黠(搽茂竹)恝扇其内容虑包括:管理舍假毅、封象、目檩、信息的耍量特徵、驶责和管理舍的重要活劲。由于管理舍理输框架没有固定的,永速不燮的模式,因此不同孥者的觏黠不同,使得管理舍理框架的横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J。管理舍理输框架是南一系列要素组成相互聪系而又相互作用的髓系组成的。簟者恝局:耩建一套相封合理的管理舍框架必须具有遥辑起黠和框架的具髓要素,兹理输框架必须结合各雁史骚展陪段的特黠和特定的客觏琪境。目前,随着21世纪人颊社舍连入经滂全球化,金融化和知被化的特定陪段,中圆必须耩建一套以戟略性届特黠的管理舍理框架。 二、中固管理舍理框架研究存在的问题 合理研究的骚展是伴随着人数社含的不断连步而骚展的,人们一致恝届主要蹄功于财舍的骚展。而舆其封虑的管理含,南于屋史、社含、文化等原因,骠展鞍届逞缓。在中圆,管理舍骚展逞缓的局面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