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

慢性非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
慢性非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

慢性非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

1、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无需剂量调整。B:肝损害或有其既往史慎用洛索洛芬和二氟尼柳,应使用较低剂量,严密观察,以避免肝损害恶化或复发。C:总体而言,COX-2抑制剂的肝损作用远小于非选择性NSAIDs。D:双氯芬酸在所有NSAIDs 中的肝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B

A:如果患者对某NSAID反应不佳,那么可尝试其他NSAIDs,但没有必要再选择相同药物代谢特点的品种。B:曲马多、可待因和双氢可待因的镇痛效果与CYP2D6基因型无关。C:度洛西汀+塞来昔布联合用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药治疗。D:系统评价显示,在OA和RA治疗中,塞来昔布与非选择性NSAIDs相比成本效益更佳。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慢性非癌痛(CNCP)指的是非肿瘤性疾病或损伤引起的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疼痛。B:骨关节炎属于慢性非癌痛。C:研究显示,70%~80%的慢性非癌痛患者未得到重视和充分治疗。D:约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三分之一的肿瘤患者、慢性腰痛和OA患者经受神经病理性疼痛。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弱阿片类的副作用比强阿片类小得多。B: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有剂量封顶作用,当复方制剂的相关药物达到封顶剂量时,应转换为单方阿片类药物。C:阿片类不良反应通常是一过性的,撤药后不良反应消失或缓解,不引起脏器器质性病变,而NSAIDs可能所致的胃肠道、心血管以及肝肾毒性是器质性的,停止药物后损伤可能持续存在。D:通常选择同类药品中更安全的品种,以避免医疗纠纷风险。在有可替代药品的情况下,不宜选择“慎用”的药品。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C

A:在首次使用卡马西平前,可考虑进行HLA-B*1502基因的筛查。如经检测结果呈阳性,则不应使用。B:一般来说,对乙酰氨基酚在孕期和哺乳期可安全使用。C:长期饮酒的人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羟考酮治疗剂量是安全的。D:膝/髋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塞来昔布6个月治疗,塞来昔布持续用药(200mg qd)比间断用药(疼痛时服用塞来昔布200mg qd,症状不明显时不服药)的临床结局更好。

6、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无需进行剂量调整。B:与普瑞巴林相比,度洛西汀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和纤维肌痛治疗时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更高,并为此导致额外医疗费用和更多门诊就诊次数。C:总体而言,急性肾功能损害(AKI)风险:选择性COX-2抑制剂<非选择性NSAIDs。D:使用多种NSAIDs的AKI风险并不增加。

7、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老年患者使用羟考酮缓释片、丁丙诺啡透皮贴剂,需要仔细的剂量调整。B:老年患者使用塞来昔布,一般无需剂量调整。C:洛索洛芬钠、二氟尼柳在高龄者中易出现不良反应,应从低剂量开始慎重用药。D:治疗中重度OA和RA疼痛或需服用NSAIDs的老年患者,应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

8、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C

A:曲马多属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弱推荐药物。B:普瑞巴林1.5天快速起效缓解疼痛,平均1.6天显著改善疼痛相关睡眠障碍。C:加巴喷丁呈线性药动学特点,生物利用度随剂量升高而增加。D:中国骨关节炎诊治指南将阿片类药物列在对乙酰氨基酚、NSAID

之后的其他药物选择中。对NSAID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者,可选择阿片类或对乙酰氨基酚/阿片类复方制剂

9、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B

A:在日益重视慢病管理的形势下,药师有必要及时关注慢性非癌痛的药物治疗,通过控制疼痛达到患者身体的功能恢复和生命质量的提高。B:结合指南和治疗学进展,药师向可能患多种疾病、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复杂患者推荐个体化治疗方案,管理药物相互作用,做好科学用药指导,关注依从性监测,防范药品不良反应,在慢性非癌痛药物治疗管理中可以发挥专业能力。C: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属于强阿片类的第二类精神药品。D:氨酚曲马多片、氨酚羟考酮均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

10、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对乙酰氨基酚属于NSAIDs,不能与其他NSAIDs合用。B: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包括文拉法辛、度洛西汀。C:带状庖疹期间重度急性疼痛是发生PHN 的危险因素,联合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而且能减少PHN 发生。D:多模式镇痛策略指的是联合应用不同镇痛技术或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的不同靶点,发挥镇痛的相加或协同作用,减少每种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由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病变主要累及毛细支气管,肺泡也可受累。临床以阵发性喘憋和阻塞性肺过度通气为特征。 一、慢性疼痛 (一)概念 疼痛科能诊治的病种约 130 多种,而且范围越来越扩大。其中,慢性疼痛( chronic pain) 在门诊病房工作中占很大比重。 国际疼痛学会 1986 年确定 : 凡是疼痛持续或间歇地持续 3 个月以上称慢性疼痛。按照病情的判定对这个概念也进行了补充,就是一种急性病的过程或一次损伤性疼痛持续超过正常临床治愈所需的时间,或间隔几个月、几年后再发持续一个月以上,称慢性疼痛。 急性疾病或损伤治愈时间为 2~4 周,长则 6 周,若原发病变治愈后 1 个月仍有疼痛,也认定为慢性疼痛。 (二)急性与慢性疼痛的区别 从概念上和定义上进行区别,急性疼痛常是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但慢性疼痛则不同,其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如:长期腰背痛的病人,称为慢性腰背痛病( LBP)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后周围神经病变等。在生理、情感、行为反应上与急性疼痛不同,机制也较复杂。 疼痛从生理学上大致就分为两类,一类叫生理性疼,也叫急性疼痛。一类是病理性疼痛,称为慢性疼痛。生理性疼痛主要是伤害干涉性疼痛引起的急性疼痛和内脏疼引起的急性疼痛。而慢性里头主要是炎症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但是伤害性病理疼痛造成的急性疼痛如果不进行很好的治疗和干预,有一部分病人会转变成慢性疼痛,在临床上值得注意。 有数据显示, 50 %以上的病人都是因为感觉到了急性疼痛而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这种生理性疼痛往往对机体的伤痛发出“警报”。因此,这种痛又被俗称为“好痛”。 当疾病已经痊愈或到了恢复期,可疼痛却并没有随着疾病的恢复而减轻、甚至越发严重持续一个月以上时,这种痛就被称为慢性疼痛,又叫做病理性疼痛,俗称为“坏痛”。这种慢性疼痛不经治疗往往持续存在,甚至迁延不愈。如带状疱疹疾病治愈之后,患过疱疹的部位疼痛感却能迁延数年,甚至终身。 急性疼痛往往由原发疾病和损伤引起,随着原发疾病和损伤的治愈,这种疼痛感将随之消失。慢性疼痛常常在原发疾病治愈之后仍然持续存在,并呈加重趋势,疼痛感可以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急性疼痛是种症状、慢性疼痛是种疾病。我们由此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种疼痛的区别。 正因为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所以,如果慢性疼痛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引发诸多问题,包括,使患者精神痛苦、劳动力丧失,生活质量下降等。长期延绵不断的慢性疼痛甚至还会使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各种并发症,大大缩短人的寿命。 有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 30% 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疾病。每 3 位门诊病人中,就有2 位同时伴有各种疼痛病症或症状。应用现有的诊疗技术,除癌痛外,疼痛科基本能使 70-80% 的慢性疼痛得到有效的治疗。

中国癌症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现状_曾红梅

V ol. 25 No.9Sep., 2013 化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 第25卷 第9期2013年9月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2 Cancer statistics 3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3.1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for cancer control and 中国癌症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现状 曾红梅 陈万青*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 摘 要 癌症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列城市死因的第一位,农村死因的第二位。本文对我国近几十年来癌症的流行状况、发病负担进行了概述。结果显示由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消化道癌症发病负担依然严重,而与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等近年来显著增加。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整体继续呈上升趋势。沉重的癌症负担需要采用综合化的防治策略来解决。本文阐述了我国的癌症防治政策、体系建设和癌症数据监测情况,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癌症高发现场开展病因学预防及早诊早治工作的历史经验,概述了全国范围内癌症防控现状,为今后癌症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癌症 趋势分析 预防控制 癌症筛查 中图分类号: R730.1; 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81X(2013)09-1415-06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in China: State of the Art Zeng Hongmei Chen Wanqing * (National Office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ancer Hospital & Institute, Beijing 100021, China) Abstract Cancer has been a major challenge for public health in China. It ranks first among all causes of death in urban areas, and second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present the latest cancer statistics of China. The incident number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s still high and the burden of lung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are increasing. The trend indicates that the overall cancer burden would still be seve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aging population. Addressing this challenge requires comprehensive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ncer control polices, structures, and cancer registration in China are described. National cancer control plans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Ministry of Health since 1986. National program of cancer registry has been set up. In 2012,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ies has expanded to 222, covering populations with 200 millions. In areas with high risk of cancer, they have held systematic programs of cancer control. Many places such as Linzhou and Cixian have shown a down-trend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areas of high risk of cancer also promote the nationwide cancer campaign. The prevention programs include tobacco control, immuniza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and cancer earl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This paper provides considerable scope and motivation for future work on cancer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ey words cancer; trend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ncer screening 收稿:2012年12月,收修改稿:2013年6月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chenwq@https://www.360docs.net/doc/1c9263331.html,

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痛使用指导

前言 为了规范临床用药,充分发挥强效阿片类药物在医疗临床中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或者避免此类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在参考国外相关资料和国内临床多中心研究初步结果的基础上,由国内疼痛治疗专家和药物滥用研究及药物控制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特制定出以多瑞吉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痛使用指南》。 必须指出:临床医师必须规范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指南》也将随着临床实践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进行必要的完善。 《指南》由罗爱伦、蔡志基、李树人、许建国、黄宇光等10余位专家起草并核定。 一、慢性疼痛的定义: 既往将慢性疼痛定义为:病人无明确组织损伤,但出现持续6个月以上的疼痛。目前医学界将慢性疼痛定义为:慢性疼痛导致病人抑郁和焦虑,造成身心极大伤害,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慢性非癌性疼痛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需要医治。 慢性非癌痛病人治疗是为了缓解疼痛和抑郁。临床上更加注重病人的功能恢复,应将“病人能否重返工作岗位,能否恢复正常生活"作为判定疼痛治疗是否有效的客观指标。 二、慢性非癌痛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1.基本原则:慢性非癌痛治疗的目的: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状态。功能状态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和家庭社会关系等。有效的疼痛治疗包含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用于癌痛治疗的三阶梯镇 痛原则同样适用于慢性非癌痛镇痛治疗。WHO强调:慢性非癌痛治疗应采取药物和非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3.非药物性治疗:慢性非癌痛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理疗、针灸和心理治疗等。 三、强效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国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不论慢性非癌痛的病因如何,中、重度疼痛都可以使用强效阿片类药物治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伤害性疼痛疗效确切,相当一部分神经源疼痛病人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因此,在其他常用治疗方法无效时,应考虑强阿片类药物治疗。 四、强阿片类药物在慢性非癌痛治疗中的指导原则

慢性非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

慢性非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 1、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无需剂量调整。B:肝损害或有其既往史慎用洛索洛芬和二氟尼柳,应使用较低剂量,严密观察,以避免肝损害恶化或复发。C:总体而言,COX-2抑制剂的肝损作用远小于非选择性NSAIDs。D:双氯芬酸在所有NSAIDs 中的肝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B A:如果患者对某NSAID反应不佳,那么可尝试其他NSAIDs,但没有必要再选择相同药物代谢特点的品种。B:曲马多、可待因和双氢可待因的镇痛效果与CYP2D6基因型无关。C:度洛西汀+塞来昔布联合用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药治疗。D:系统评价显示,在OA和RA治疗中,塞来昔布与非选择性NSAIDs相比成本效益更佳。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慢性非癌痛(CNCP)指的是非肿瘤性疾病或损伤引起的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疼痛。B:骨关节炎属于慢性非癌痛。C:研究显示,70%~80%的慢性非癌痛患者未得到重视和充分治疗。D:约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三分之一的肿瘤患者、慢性腰痛和OA患者经受神经病理性疼痛。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弱阿片类的副作用比强阿片类小得多。B: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有剂量封顶作用,当复方制剂的相关药物达到封顶剂量时,应转换为单方阿片类药物。C:阿片类不良反应通常是一过性的,撤药后不良反应消失或缓解,不引起脏器器质性病变,而NSAIDs可能所致的胃肠道、心血管以及肝肾毒性是器质性的,停止药物后损伤可能持续存在。D:通常选择同类药品中更安全的品种,以避免医疗纠纷风险。在有可替代药品的情况下,不宜选择“慎用”的药品。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C A:在首次使用卡马西平前,可考虑进行HLA-B*1502基因的筛查。如经检测结果呈阳性,则不应使用。B:一般来说,对乙酰氨基酚在孕期和哺乳期可安全使用。C:长期饮酒的人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羟考酮治疗剂量是安全的。D:膝/髋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塞来昔布6个月治疗,塞来昔布持续用药(200mg qd)比间断用药(疼痛时服用塞来昔布200mg qd,症状不明显时不服药)的临床结局更好。 6、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无需进行剂量调整。B:与普瑞巴林相比,度洛西汀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和纤维肌痛治疗时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更高,并为此导致额外医疗费用和更多门诊就诊次数。C:总体而言,急性肾功能损害(AKI)风险:选择性COX-2抑制剂<非选择性NSAIDs。D:使用多种NSAIDs的AKI风险并不增加。 7、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老年患者使用羟考酮缓释片、丁丙诺啡透皮贴剂,需要仔细的剂量调整。B:老年患者使用塞来昔布,一般无需剂量调整。C:洛索洛芬钠、二氟尼柳在高龄者中易出现不良反应,应从低剂量开始慎重用药。D:治疗中重度OA和RA疼痛或需服用NSAIDs的老年患者,应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 8、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C A:曲马多属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弱推荐药物。B:普瑞巴林1.5天快速起效缓解疼痛,平均1.6天显著改善疼痛相关睡眠障碍。C:加巴喷丁呈线性药动学特点,生物利用度随剂量升高而增加。D:中国骨关节炎诊治指南将阿片类药物列在对乙酰氨基酚、NSAID

(完整版)癌痛治疗的现状与癌痛的评估

癌痛治疗的现状与癌痛的评估 癌症疼痛 (cancer pain) 是指由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常为慢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 60 %~ 80 %,其中 1 / 3 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止痛治疗将会对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可造成抑郁、乏力、焦虑、失眠、全身情况恶化或严重干扰抗癌治疗的施行。进一步提高对癌症疼痛的认识、评估及治疗水平,将造福于广大癌症疼痛患者。 一、癌症疼痛治疗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治疗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经讨论一致认为应用现有的镇痛药物可以解除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疼痛,同时筹划起草癌症疼痛治疗指南。 1986 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出版《癌症疼痛治疗》第一版 (Cancer pain relief) 。该书作为癌症疼痛治疗指南,提出癌症疼痛药物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口服用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个体细节。按阶梯给药是指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不同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即轻度疼痛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中度疼痛选择弱阿片类镇痛药,重度疼痛选择强阿片类镇痛药。因此,该指南又被称为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的倡导,得到了各国肿瘤学术界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普遍赞同和支持。 1990 年,我国首次在广州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全国性专题会议,开始推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1991 年,我国卫生部颁布《关于在我国开展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治疗工作的通知》。随后十余年我国相继出台多项管理制度和政策,多次举办各种学习班和研讨会,推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经过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开展三阶梯癌痛镇痛治疗原则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我国的癌症疼痛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医护人员在癌痛治疗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大量患者仍然镇痛不足、很多基层医师对于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依然心存疑虑等。因此,进一步加强癌症疼痛及非癌症疼痛知识的普及宣传,推行和完善规范化疼痛治疗工作势在必行。 (二)、癌症疼痛的原因及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将癌症患者的疼痛分为四类,分别为肿瘤侵犯所致疼痛、抗肿瘤治疗所致疼痛、与肿瘤相关的疼痛以及与肿瘤或治疗无关的疼痛 ( 见表 ) 。多数癌症患者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常合并多种类型的疼痛。 1. 肿瘤侵犯所致的疼痛:约占癌症疼痛的 80 %。癌细胞直接浸润,压迫或转移可引起严重的癌症疼痛。

(完整版)癌痛治疗的现状与癌痛的评估

癌痛治疗的现状与癌痛的评估 癌症疼痛(cancer pain)是指由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常为慢性疼痛, 是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60 %?80 %,其中1 / 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止痛治疗将会对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可造成抑郁、乏力、焦虑、失眠、全身情况恶化或严重干扰抗癌治疗的施行。进一步提高对癌症疼痛的认识、评估及治疗水平,将造福于广大癌症疼痛患者。 一、癌症疼痛治疗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治疗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经 讨论一致认为应用现有的镇痛药物可以解除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疼痛,同时筹划起草癌症疼痛治疗指南。 1986 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出版《癌症疼痛治疗》第一版(Cancer pain relief)。该书作为癌症疼痛治疗指南,提出癌症疼痛药物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口服用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个体细节。按阶梯给药是指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不同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即轻度疼痛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中度疼痛选择弱阿片类镇痛药,重度疼痛选择强阿片类镇痛药。因此,该指南又被称为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的倡导,得到了各国肿瘤学术界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普遍赞同和支持。 1990 年,我国首次在广州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全国性专题会议,开始推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 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1991 年,我国卫生部颁布《关于在我国开展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治疗工作的通知》。随后十余年我国相继出台多项管理制度和政策,多次举办各种学习班和研讨会,推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经过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开展三阶梯癌痛镇痛治疗原则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我国的癌症疼痛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医护人员在癌痛治疗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大量患者仍然镇痛不足、很多基层医师对于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依然心存疑虑等。因此,进一步加强癌症疼痛及非癌症疼痛知识的普及宣传,推行和完善规范化疼痛治疗工作势在必行。 (二)、癌症疼痛的原因及分类世界卫生组织将癌症患者的疼痛分为四类,分别为肿瘤侵犯所致疼痛、抗肿瘤治疗所致疼痛、与肿瘤相关的疼痛以及与肿瘤或治疗无关的疼痛(见表)。多数癌症患者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常合并多种类型的疼痛。 1. 肿瘤侵犯所致的疼痛:约占癌症疼痛的80 %。癌细胞直接浸润,压迫或转移可引起严重的癌 症疼痛 2. 抗肿瘤治疗所致的疼痛:占癌症疼痛的10 %。手术、放疗及化疗等肿瘤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出 现疼痛。但应注意与肿瘤侵犯所致疼痛的鉴别诊断,如胸廓切开术、乳房切除术后疼痛需与肿瘤侵犯周围 神经或臂丛神经鉴别。 3. 与肿瘤相关的疼痛:约占癌症疼痛的8 %。癌症患者长期卧床不起、褥疮、便秘、肌肉痉挛

癌症现状

癌症现状: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的生活环境污染日趋加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人们与致癌因素的接触越来越紧密,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逐年递增,恶性肿瘤已经超过心脑血管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2月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有1400多万新发癌症病例,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100多万。每年有880万人死于癌症,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近六分之一,多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许多癌症病例诊断过晚,癌症病例多是在癌症晚期才得到诊断和发现,治愈的机率较小,希望渺茫。 目前我国癌症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10万,死亡约250万。近2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肺癌、乳腺癌、肝癌、肠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等还将不断上升,癌症发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灵的创伤。中国进入全面防癌抗癌时代! 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汇总了全国347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中国癌症统计一般滞后3年,最新公布的是2013年的发病和死亡数据。 癌症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429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281万例。癌症防治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汇总了全国347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中国癌症统计一般滞后3年,最新公布的是2013年的发病和死亡数据。 全国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

●每分钟约7人确诊患癌; ●到85岁,一个人患癌风险36%; ●肺癌为发病率、死亡率双率第一; ●甲状腺癌快速上升; ●40岁之后发病率快速提升,80岁达到高峰; ●中等城市,如重庆、武汉,济南癌症发病率最低; ●小城市男性和大城市女性发病率高; ●大城市男性:前列腺癌和肠癌风险高; ●大城市女性:乳腺癌和甲状腺癌风险最高; ●癌症死亡率:小城市高,大城市低; ●死亡率排前的癌症主要是肺癌和消化系统癌症。 关注8大风险 ?预期寿命85岁时,累计患癌风险高达36% ?癌症发病两头高,中间低:中等城市癌症发病率最低 ?女性癌症在大城市最高,男性癌症在小城市最高 ?50岁以下,成年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 ?肺癌仍为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第一位,已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 ?消化道癌症是我国居民发病和死亡的主要负担 ?前列腺癌随城市化发展程度逐渐上升,大城市男性应提高警惕 ?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趋势快,需格外引起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早期诊断可拯救生命和降低医疗费用 癌症综合控制包括预防、早期诊断、筛查、治疗、姑息治疗和康复治疗。所有这些均应作为国家癌症控制计划的组成部分。世卫组织制定了全面的癌症控制指南,以帮助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计划,预防癌症,并为患者提供治疗。 2017年2月3日 | 日内瓦 - 世卫组织在世界癌症日(2月4日)前夕推出有关癌症早期诊断的新指南,旨在通过确保卫生服务机构重点关注癌症的早期诊

老年慢性非癌痛药物治疗共识

老年慢性非癌痛药物治疗共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亚太地区年龄≥ 60 岁者被称为老年人,老年人通常基础代谢率低,肝肾等脏器功能减退,且共病较多。慢性非癌痛的定义:非肿瘤性疾病或损伤引起的持续时间超过 1 个月的疼痛。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慢性非癌痛发生率升高,同时易发生由于镇痛药物使用不当而致镇痛不足或药物相关的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亟须规范各类镇痛药物在老年慢性非癌痛患者的应用,制定规范、合理、简明的镇痛药物使用原则。 老年慢性非癌痛的常见类型包括:慢性骨骼肌肉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慢性骨骼肌肉痛的常见病因有骨关节炎、慢性风湿性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等。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三叉神经痛、根性神经病变等;后者则主要包括脑卒中后疼痛、脊髓空洞症疼痛、压迫性脊髓病疼痛、脊髓损伤性疼痛等。 老年慢性非癌痛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50% 以上的老年人患有 3 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老年人各器官储备功能和代偿能力均明显降低,器官功能的下降会影响药物的临床药理学,如起效时间、消除率、半衰期等。肝

肾功能减退、药物敏感性改变和多药合用等因素作用下致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增多,有报道称是整个成年群体的 3 倍。 另外,老年患者因为生理或者疾病的原因产生了视力、听力及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下降等,用药依从性较差。以上因素减小了镇痛药物的治疗窗口,增加了准确描述疼痛和不良事件的难度,结果患者可能被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加大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疼痛治疗的基础,老年慢性非癌痛的评估不仅需要明确病因和相关因素,而且需要考虑疼痛对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另外,由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沟通困难、痛阈降低等因素,导致老年慢性非癌痛的评估存在一定的挑战。以下是老年人常用的疼痛评估量表: (1)视觉模拟评分(viaual analogue scale,VAS),应用最为普遍,可靠性强,简单易行。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常用于评估疼痛严重程度的主观指标,适用于无意识障碍且语言表达正常的患者;操作简单,缺点是不适用于数字概念不清楚的老年人。 (3)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适用于交流困难,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老年患者,但易受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癌痛治疗现状调查及规范化治疗的意义

癌痛治疗现状调查及规范化治疗的意义 癌痛治疗的分析与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癌痛治疗现状调查及规范化进行探究,选取一定的调查对象进行分析探究。 标签:癌痛;治疗调查 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有了一定的延长,随之,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了我们关注的一大问题。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很多,疼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估计全球约400万癌症患者具有癌痛,其中多数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癌痛产生具有独特的机制,现代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肿瘤直接压迫刺激神经、肿瘤的骨骼转移、肿瘤分泌因子致痛、肿瘤对痛觉敏感组织(血管、淋巴管等)的刺激、伴随炎症因素致痛、治疗后诱导的外周神经病变疼痛、心理因素致痛等。由于癌痛产生的原因独特、复杂,癌症患者具有特殊的病情、身体状况,因此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有效应用止痛治疗手段,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2012~2014年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镇痛药物应用的变化趋势。 1.2方法选择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内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50例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58例,男性192例;年龄22~78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确诊;均于入院时即存在癌痛,并于入院前24h内未经规范化止痛治疗;入院后均依据《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给予规范化止痛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均严格依照诊疗规范给予原发病病因治疗。 2阿片类药物应用的流行病学调查 2.1本研究在对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内科2012~2014年镇痛药物的应用情况的调查中,阿片类药物总量逐年上升,2013年的总消耗量是2012年的1.97倍,2014年是2013年的1.26倍。我科阿片类药物总量的上升考虑与癌痛患者人数增多和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开展两方面相关。 2.2本调查中,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内科消耗的镇痛药物主要包括三阶梯药物如盐酸吗啡片、吗啡针、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经考酮缓释片、芬太尼贴剂,二阶梯药物如曲马多缓释片、曲马多针。

癌痛治疗不足的现状与原因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14.04.031 癌痛治疗不足的现状与原因 武林鑫,孙 莉 Status and Relevant Causes of Cancer Pain Undertreatment WU Linxin,SUN Li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2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SUN Li, E-mail:lilysun0008@https://www.360docs.net/doc/1c9263331.html, Abstract :To re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s,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cancer pain undertreatment, which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y and clinical therapy.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cancer pain therapy and inadequate pain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re collected and summarized. The factors and causes for inadequate cancer pain control are concluded and analyzed. Proper and normalized pain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correct pain assessment and documentation and extensive education of cancer pain control in patients and doctors will be the key direction in future study. Key words :Cancer pain;Cancer pain treatment;Opioid analgesics;Pain undertreatment 摘 要:本文旨在以综述的方式对于癌痛治疗不足的现状、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汇总,进而为改善临床癌痛治疗提供参考。对于癌痛治疗以及治疗不足的现状进行了汇总和总结,对于癌痛治疗不足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今后癌痛治疗的规范化、癌痛的正确评估以及加强癌痛治疗的宣教仍然是癌痛治疗研究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癌痛;癌痛治疗;阿片类镇痛药;镇痛不足中图分类号:R730.5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2-21;修回日期:2013-06-21 作者单位:100021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麻醉科 通信作者:孙莉,E-mail:lilysun0008@https://www.360docs.net/doc/1c9263331.html, 作者简介:武林鑫(1987-),女,博士在读,主要从事疼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0 引言 尽管有诸多缓解疼痛的医疗方法,但中重度癌痛在癌症患者中仍非常常见,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相当一部分癌痛患者的疼痛并未能得到有效地治疗和缓解,近30%的癌痛患者仍承受着中重度疼痛的折磨。 1 癌痛治疗不足的现状 中重度癌痛在癌症患者中常见,约60%~80%的晚期癌症患者受到疼痛的影响[1],癌痛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2]。如果依照临床治疗指南接受适当的治疗,80%~90%癌痛患者能通过有效地治疗来减轻大部分疼痛。然而调查和观察性研究显示,还有相当一部分癌痛患者存在中重度疼痛得不到有效的治疗[3]。在以疼痛为首要症状的癌症患者中,超过60%的患者的疼痛得不到充分的控制[4]。 Antón 等[5]2012年发表的对于西班牙64个肿瘤 内科的调查研究发现,67%的癌痛患者未对癌痛治疗十分满意,而近30%的患者对于癌痛治疗效果不满意,仍承受着中重度疼痛的折磨。Deandrea 等[6]2008年对于1994—2007年间的世界癌痛治疗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以Pain Management Index (PMI)作为衡量疼痛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虽然根据各个研究的标准和处理使各研究结论有所差异,但总体分析显示,2001年之后,整体的癌痛治疗效果有好转。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癌痛治疗的决定性因素,美国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域,癌痛治疗情况明显偏好,而亚洲的癌痛治疗状况偏差;处于肿瘤早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往往疼痛治疗会被忽视;年龄和性别并未明显影响癌痛的治疗效果。该分析显示,总体上近半数的患者癌痛未得到满意的缓解治疗。 我国的癌痛治疗情况较20年前已有较大的改善,WHO 推荐使用人均吗啡消耗量来评价国家或地区整体的癌痛治疗情况。国际麻醉药品管理局(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rad,INCB ),中国医用吗啡消耗量1983—1989年年均总消耗量6.7 kg , 1991—2000年为92.5 kg ,2001—2006年为361 kg ,2007年为640 kg ,2009年中国的吗啡人均消耗量为 ?综 述?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慢性非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慢性非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 1、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题) □A、曲马多属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弱推荐药物。 ■B、加巴喷丁呈线性药动字特点,生物利用度随剂量升高而增加。□C、普瑞巴林1.5天快速起效缓解疼痛,平均1.6天显著改善疼痛相关睡眠障碍。 □D、中国骨关节炎诊治指南将阿片类药物列在对乙酰氨基酚、NSAID 之后的其他药物选择中。对NSAID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者,可选择阿片类或对乙酰氨基酚/阿片类复方制剂。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题) □A、阿片类不良反应通常是一过性的,撤药后不良反应消失或缓解,不引起脏器器质性病变,而NSAIDs可能所致的胃肠道、心血管以及肝肾毒性是器质性的,停止药物后损伤可能持续存在。 □B、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s有剂量封顶作用,当复方制剂的相关药物达到封顶剂量时,应转换为单方阿片类药物。 ■C、弱阿片类的副作用比强阿片类小得多。 □D、通常选择同类药品中更安全的品种,以避免医疗纠纷风险。在有可替代药品的情况下,不宜选择“慎用”的药品。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题) ■A、慢性非癌痛(CNCP)指的是非肿瘤性疾病或损伤引起的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疼痛。 □B、研究显示,70%~80%的慢性非癌痛患者未得到重视和充分治疗。□C、约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三分之一的肿瘤患者、慢性腰痛和OA患者经受神经病理性疼痛。

□D、骨关节炎属于慢性非癌痛。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题) ■A、结合指南和治疗学进展,药师向可能患多种疾病、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复杂患者推荐个体化治疗方案,管理药物相互作用,做好科学用药指导,关注依从性监测,防范药品不良反应,在慢性非癌痛药物治疗管理中可以发挥专业能力。 □B、在日益重视慢病管理的形势下,药师有必要及时关注慢性非癌痛的药物治疗,通过控制疼痛达到患者身体的功能恢复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C、氨酚曲马多片、氨酚羟考酮均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 □D、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属于强阿片类的第二类精神药品。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题) □A、度洛西汀+塞来昔布联合用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药治疗。 □B、系统评价显示,在OA和RA治疗中,塞来昔布与非选择性NSAIDs 相比成本效益更佳。 ■C、曲马多、可待因和双氢可待因的镇痛效果与CYP2D6基因型无关。 □D、如果患者对某NSAID反应不佳,那么可尝试其他NSAIDs,但没有必要再选择相同药物代谢特点的品种。 6、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题) ■A、双氯芬酸在所有NSAIDs中的肝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 □B、肝损害或有其既往史慎用洛索洛芬和二氟尼柳,应使用较低剂量,严密观察,以避免肝损害恶化或复发。 □C、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无需剂量调整。

慢性非癌性疼痛治疗指南概要

编者按现有证据表明,在阿片的使用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改善慢性非癌症疼痛的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滥用和挪用,提高费用效益比,美国介入疼痛医师学会(ASIPP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制定了有关使用阿片治疗慢性非癌症疼痛的指南。指南的全文刊登在最近发表的Pain Physician杂志上。该指南主要由疼痛介入治疗医师使用。本指南没有提出硬性规定的治疗建议。现摘译其中第8.0节阿片使用原则部分供大家参考。 阿片使用的原则 序言 在疼痛介入治疗中,病人可能不仅接受阿片类止痛药的治疗,还可能接受其他控制性或非控制性药物的治疗。另外,病人还可能接受控制性药物作为介入技术的辅助治疗,或用其治疗并存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 基本观念 处方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原则是: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价(法定进行生理评价,选择进行心理评价,正确记录定期评价的疗效结果,特别需要评价的是对功能状态的影响、疼痛缓解程度,发现和治疗不良事件,监测滥用行为。另外,病人还必须遵守控制 性药物协议和各个机构提出的规定指南。图1为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流程。表1为长期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流程。 图1 慢性疼痛综合评估和处理的建议流程 1、评估和处理 2、病史 疼痛史 用药史

心理社会史 3、评估 生理 功能 心理社会 诊断性试验 4、印象 5、处理计划 6、其他治疗手段 7、诊断性介入技术 8、治疗性介入处理 9、再次评估 10、持续疼痛 新发疼痛 疼痛加重 11、疼痛充分缓解和功能状态改善 12、再次全面评估 13、出院或维持 评价

合适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及基于对病人当前症状的最初评估做出的治疗决策,都是必不可少的。评估和治疗中最关键的三个要素是病史、体检和治疗决策。其他内容包括会诊、协调治疗、当前问题的性质和面对面评估所需要的时间。 病史 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系统回顾、过去史、家族史和/或社会史。 现病史是按时间顺序描述由最初发生到现在有关当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的进展情况。现病史包括的内容有: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时间分布、背景情况、影响因素;伴发的症状和体征。 系统回顾是通过全面询问全身系统的情况,以发现病人当前或以前可能有过的症状和/或体征。 过去史、家族史和/或社会史对接受阿片治疗的慢性疼痛病人很重要。这部分内容为回顾病人的过去史,包括过去的经历、疾病、手术、伤害和治疗情况;家族史为病人家族中的医学事件、遗传性疾病和其他因素;社会史为对应于病人年龄的当前和过去的活动。 疼痛介入治疗中的过去史包括过去疼痛性疾病的病史;交通事故、职业或非职业性伤害;各种疼痛性疾病的病史;关节炎、纤维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药物依赖、酒精中毒或药物滥用;心理性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等。 家族史也很重要,必须包括各种疼痛性疾病(包括退行性疾病的病史,还要包括家族性疾病、药物或化学物质依赖、酗酒和药物滥用,以及心理性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自杀倾向等,尤其是第一级直系亲属者。 下列社会史对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而言也非常重要:环境、教育、婚姻状态、子女、习惯、爱好、职业史、家族支持系统和娱乐性药物使用。 对功能状态的影响

癌痛治疗的现状

目录 第1章我国癌痛治疗的现状 (2) 1.1 2011诊疗规范解读(中国版NCCN) (2) 1.2 癌痛治疗中的特殊问题 (5) 1.3 国外疼痛指南的药物指导 (6) 第2章常用癌痛药物市场现状 (8) 2.1 国内外常用药物概述 (8) 2.2 吗啡的竞争格局 (9) 2.2 氢吗啡酮 (10) 2.3羟考酮 (10) 2.4 芬太尼 (11) 第3章地佐辛的使用前景分析 (13) 3.1 地佐辛的使用现状 (13) 3.2 地佐辛SWOT分析 (14) 3.3 推广策略建议 (14)

第1章我国癌痛治疗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现有大约有癌症患者31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约20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到2020年前,全球癌症发病率将增加50%,即每年将新增1500万癌症患者。不仅如此,癌症的死亡人数也在全球迅猛上升,2007年全球共有760万人死于癌症,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增至1320万。而且,全球20%的新发癌症病人在中国,24%的癌症死亡病人在中国。 癌症疼痛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很多病人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有研究表明,在新诊断的癌症患者中,约25% 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为重度疼痛。此外也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的癌症患者中,57.1 ﹪有经常发作或持续性癌痛,28.2 ﹪有>7 分的重度癌痛,45.8 ﹪认为经过治疗后癌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由于癌痛的剧烈程度影响患者的身心,因此寻找更好的癌痛治疗方案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1.1 2011诊疗规范解读(中国版NCCN) 1.1.1癌痛的病因机制、分类及评估 ?癌痛按病因可分为 肿瘤相关性疼痛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 非肿瘤因素性疼痛。 ?按病理发病机制可分为 伤害感受性疼痛,多表因肿瘤组织直接引起的躯体痛或内脏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多为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引起的神经痛 ?目前常用的癌痛量化评估法 数字分级法(NRS) 面部表情估量法 主诉疼痛度分级法(VRS)

慢性非癌性疼痛的治疗方法

Lancet 2011; 377: 2226–35 See Editorial page 2151 This is the second in a Series of three papers about pai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and Pain Medicin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USA (Prof D C Turk PhD, H D Wilson PhD, Prof A Cahana MD) Correspondence to: Prof Dennis C Turk,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98195, USA turkdc@https://www.360docs.net/doc/1c9263331.html, Pain 2 Treatment of chronic non-cancer pain Dennis C Turk,Hilary D Wilson,Alex Cahana Chronic pain is a pervasive problem that a? ects the patient, their signi? cant others, and society in many ways. The past decade has seen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pain and in the availability of techn ically advan ced diagn ostic procedures; however, the most n otable therapeutic chan ges have n ot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evidenced-based methods, but rather changing trends in applications and practices within the available clinical armamentarium. We provide a general overview of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most commonly used interven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non-cancer pain, including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al, physical,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ve, an d altern ative modalities. Overall, curren tly available treatmen ts provide modest improvements in pain and minimum improvements in physical and emotional functioning. The quality of evidence is mediocre and has not improved substantially during the past decade. There is a crucial need for assessment of combination treatments, identi? cation of indicators of treatment response, and assessment of the bene? t of matching of treatments to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tion WHO estimates that 20% of individuals worldwide have some degree of chronic pain.1 The presence of chronic pain has both direct health-care and associated indirect (eg, disability payments, lost productivity) costs. For example, estimates for the total cost of chronic pain exceed US$210 billion annually in the USA.2 These large amounts are not unique to the USA. In the UK, back pain alone is estimated to cost society $26–49 billion each year.3 For most of those a? ected, the presence of chronic pain compromises all aspects of their lives and the lives of their signi? cant others (? gure 1). Despite importa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neurophysiology of pain,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advanced diag- nostic procedur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ophisticated thera p eutic modalities and approaches, currently available treatments for chronic pain rarely result in complete resolution of symptoms. Thus, people with chronic pain will continue to live with some level of pain irrespective of the treatment or treatments they receive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Chronic non-cancer pain is typically de? ned as pain lasting longer than 3 months or beyond the expected period of healing of tissue pathology.4 Pain severity, however, i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damage and symptoms can persist long after tissue damage from an antecedent injury resolves.4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hronic non-cancer pain can develop as a result of persistent stimulation of or changes to nociceptors due to localised tissue damage from an acute injury or disease (eg, osteoarthritis), or damage to the peripheral 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r both (eg, 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 poststroke pain, spinal cord injury), which Key messages ? Chronic pain is a pervasive health issue that exerts a substantial social and economic burden on both the a? ected individual and society ? Mechanisms underlying chronic pain include a complex interaction of physiological, emotional, cognitiv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 Treatment options include pharmacological approaches;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including nerve blocks, surgery, implantable drug-delivery systems, and spinal-cord stimulators; exercise an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interdisciplinary treatment; an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treatments ? In view of the complex nature of chronic pain, treatment often necessitates use of a blend of di? erent approaches ? Overall, present treatment options result in modest improvements at best, and part of chronic pain management should include dialogue with the patient about realistic expectations of pain relief, and bring focus to improvement of function Search strategy and selection criteria We searched Medline (between 2000, and July, 2010), Embase (2000–10), and Cochrane (2005–10) using the search terms “chronic pain” or “chronic non-cancer pain”, and limited the ? eld to “title/abstract”. We focused mainly on meta-analyses, systematic reviews, and guidelines published within the past 5 years; however, we also made use of the reference lists of articles identi? ed by this search strategy, highly regarded older publications,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reference lists. From this list we selected references that addressed categories of musculoskeletal (primarily osteoarthritis), neuropathic (primarily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nd diabetic painful neuropathy), chronic widespread (primarily ? bromyalgia), and low-back pain, favouring the most recent guidelines and comprehensive reviews. Four new references, published after July, 2010, were added during the peer-review proc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