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起了江苏省党政高层的关注,此后,江苏省不遗余力地实施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战略,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1991年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1992年提出“发挥区域优势,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指导思想,把振兴苏北放在首要位置;1993年又提出“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全省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思路。1994年中共江苏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明确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为未来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此后直到1999年,省政府采取了优化生产力布局、努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等措施,实施南北合作产业转移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工程,启动了“南北挂钩、对口协作”工程来推动区域共同发展。[1]在这段时期内,江苏的南北差距有所缩小。但是2000年以后,苏南凭借自身积累的优势,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从图1中可以看出苏北虽然保持着一定的增长,但相对而言,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苏南,两个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图1 2000年后苏南苏北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江苏省内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碍于江苏整体实力的提升,因此,了解江苏经济的发展状况,探究区域差异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共同发展策略,促进江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苏南苏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资源禀赋、政策体制、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和区域文化这五个方面。

第一,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这一差异一方面表现在自然环境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力资本方面。从自然环境方面来看,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邻上海,北依长江,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个地区位于我国沿海与沿江生产力“T”型布局的结合部,长期接受上海龙头辐射作用,是沿海开发地带和长三角开放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苏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水、陆、空交通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苏北地处江淮平原,拥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盐矿、芒硝、英砂、磷矿、金红石矿等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地位,是江苏省重要的基础能源基地。但是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闭塞,港口吞吐量也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距“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不具备苏南地区“地利、人和”的优势。

从人力资本方面来看,在区域竞争力的培育和区域发展动力机制中,人力资本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在劳动力成本比较中,绝对成本优势大幅度降低,相对

成本优势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相对成本优势主要通过劳动力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知识结构、现代意识等方面表现出来。

注: 资料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

2007年末,苏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204.56万人,而苏北地区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小。由于苏南经济发达,工资收入高,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大,而苏北地区相对贫困,缺少吸引人才的内外在条件,导致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这无疑加剧了苏北地区经济的相对落后,使得苏北长期处于人才流失与经济发展缓慢的恶性循环之中。

第二,政策体制方面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政府行政干预力度方面的差异。苏南地区是国家对外开放及江苏省政府发展经济的重点, 政策倾斜使地方企业拥有更多的自治权, 可以多种渠道吸引资金。同时, 该区较早实现经济市场化, 弱化了政府行政干预手段, 体制环境优越, 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享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实惠。而苏北虽然近年获得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扶持, 但政府行政力量过强, 阻碍了市场机制进入, 体制环境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

图2 苏南苏北财政支出差(亿元)图3 苏南苏北地方财政收支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其次表现为财政支持力度的差异。图2、图3显示出2000年以后苏南苏北财政支出差逐步扩大,2007年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投入上也有较大的差距。政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市场的规范与完善,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利益,调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为本地区企业的发展和外商的投资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第三,经济基础方面的差异。在经济基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属于优先开放的地区,苏北地区的连云港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但是政府却没有抓住时机促其发展。而后,长江三角洲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的相继建成带来了苏南地区的崛起。这促使省内生产要素向南部地区流动,资源优化组合,大大促进了苏南地区快速稳步的发展。

另外,在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方面,苏南苏北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是反映一个区域对外贸易和吸引投资的程度,进出口贸易体现区域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竞

争的能力。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较高。苏南地区利用其处于国际、国内过渡地带这一优越地理位置通过不断引进资金、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贸易有了迅速发展,苏南苏北贸易额差不断增加。经济外向性的不断提高,对促进苏南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苏北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都比苏南逊色,这也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4 苏南苏北贸易出口额差(亿美元)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图5 苏南苏北实际利用外资差(亿美元)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第四,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经济结构是资源的转换器,在一个区域内,无论是区内资源还是吸收的外部资源,配置效率及边际生产率高低都由其经济结构决定。[2]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结构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两个方面。

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国有经济具有更为灵活的组织机制和更强的发展能力,对于市场的变化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同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又能为国有经济改革提供更多资本支持和更好的外部环境。[3]三大区域非国有化率分别为88.02%、88.48%、78.06%,这组数据表明三大区域非国有化程度都很高,但苏北略低于苏南。

从产业结构看,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显著。表2-1中2007年三大区域GDP结构分别为: 苏南2.43∶59.67∶37.9,苏北17.8∶47.88∶34.32。可见苏南的第二、三产业在地区GDP中占有很大份额, 产业结构合理, 生产效益高。苏北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

结构低下,第一产业比重严重偏大,农村人口多,劳动力综合素质低,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由此造成农村非农就业机会少,剩余劳动力多,转移困难,劳动力大部分仍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第二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缺乏核心竞争力,第三产业发展落后,这使得苏北地区经济水平滞后。

第五,区域文化方面的差异。区域文化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起着一定的作用。地域文化作为区域形象的代表,包含人们的信仰、观念、素质、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等。区域文化制约着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渗透在区域经济中,对经济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整合功能。[4]不同地区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思想观念,并由此造成不同地区人们行为的不同,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苏南人思想观念更新快,拥有大批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具备竞争意识和对外开放意识,善于抓住区域机遇。当党的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苏南人大胆建立乡镇企业、开展商品生产,大力发展经济。而地域上的隔离使苏北地区受先进文化影响小,在发展经济时错失了很多机遇,加之基础设施不发达,不良的地区形象难以吸引大量资金和优秀人才。[1]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基础设施条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苏北经济远远落后于苏南。

苏南地区一直以吴文化为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对外吸收和融合,从而具有适用性、开放性、融合性和进取性。苏北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饶的物产,在运河兴起后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淮扬文化,然而,清末海运兴起及津浦铁路的贯通使得运河沿岸失去了其经济竞争力,淮扬地区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同时也对淮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原本繁荣的经济文化消失了。

并且淮扬文化和吴文化长久以来对农工商的观点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淮扬文化区域偏重于农业,吴文化重视商业。农业在三大产业构成中的比重吴文化区域仅为淮扬文化区域的1/5左右,淮扬文化区域的农业结构比重明显偏高。[5]

二、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

差异必然导致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差距能够刺激各区域积极寻求发展的政策和路径,但是随着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易导致落后地区丧失进一步发展的信心,使江苏难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表3 苏南苏北人民生活水平情况

注: 资料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容易引起资源和要素不断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地区流动,会直接损害欠发达地区的利益。而当这种流动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改变要素流动中的劣势地位将更加困难。从表2和图3中就可见苏北技术人才和资金的缺乏,而苏南各种获得性要素相对宽裕,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其集聚过于稠密甚至过剩,容易助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苏北地区欠缺这些资源,造成市场萎缩,经济发展滞缓,只能依靠自然资源,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高,很难吸引资金、技术,不利于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充分发挥。

并且苏南属于加工型地区,制造业较发达,苏北属资源型地区,资源较丰富。近几年来,苏北加工业虽有一定的发展,然而结构再造的难度很大,开始形成支柱的大多是农产品的初步加工业;苏南的资源匮乏,但因发展水平高吸引了众多企业,造成了该地区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的不足。这种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的错位,既是影响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又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容易导致社会发展不稳定。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由人口素质、生活水平、公益服务和社会保障四部分组成,涵盖人口、就业、劳动工资、文化、教育、体育、科技、新城市、环保等方面。[6]江苏在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

表4 2007年苏南苏北主要社会发展指标

注: 资料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

苏北地区的保障体系不完善,苏北土地面积将近苏南的2倍,但是卫生机构的数目却比苏南少了很多,保险覆盖率也低于苏南地区。而苏北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大于苏南,加之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就业压力较大,必然导致人口由向发达区域大量流动。同时欠发达区域流失的主要是青壮年以及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又使这一地区发展更加滞后 , 贫困问题等更为突出。大量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使得苏南地区人口拥挤、就业压力过大、环境负荷大等,这都不利于苏南的可持续发展,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社会动乱。

区域经济差距过大不利于综合实力的提高。苏南即将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尤其是2000年后,苏南跑得更快、更远。而苏北则处于典型的工业化前期阶段,该地区是江苏自然资源比较集中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有较强的优势,但却无力转化成经济优势,又因为“马太效应”的作用,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地区在经济总量上的绝对差距,而且加剧省内市场的萎缩,拖累全省经济的发展,使全省经济的较快增长难以为继。

此外,由于苏南、苏北经济差距较大,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观念,形成了“苏南人”“苏北人”之分,“苏南人”不愿意到落后的苏北地区,“苏北人”争先恐后地涌入苏南,这使得落后的地区更加落后,发达地区更加发达,加剧了区域差距。甚至,有的人在谈及江苏经济时,将苏南、苏北的发展问题割裂开来,严重削弱了全省人民的凝聚力。这使得全体江苏人缺乏共同发展的意识,进一步拉大了苏南和苏北的差距。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江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区域间差距过大极易造成“两极化”现象,因此,协调区域发展成为江苏省推进现代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从上述对江苏南北经济现状的分析来看,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不和谐,苏南虽经济发展水平高,但没有起到带动本省其他地区共同进步的作用,反而拉大了彼此的距离,并且苏北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苏南。因此,本文认为应加强苏南、苏北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形成苏南带动苏北,苏北加紧改革,南北共同进步的新局面。

1.调整产业结构

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不同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产业分工,达到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苏南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支柱产业的培养、建设和壮大,使之成为新一轮产业群体构成中的主体,带动地区产业高度化。加强技术与知识创新,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争取第二产业得到持续发展的同时,强化第三产业,早日实现产业结构的“三二一”序列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同时向其外围地区扩散部分传统产业和让渡部分市场,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苏北区域农业比重大,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式,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工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该地区工业发展较慢,产业结构低下,对外经济联系度低,因此,加速工业进程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该地区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都较丰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优势,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成本低,为实现产业转移,发展特色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有利的条件。苏北应抓住自己的优势,确立新的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部门,弱化在本地不占优势的产业部门,淘汰一批已经丧失优势和没有市场的落后企业。努力把苏北建设成上海和苏南既有特色又是绿色健康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

2.加紧产业转移

随着苏南地区提前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推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区新的发展要求,出于自身发展和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苏南产业从整体上面临着一场升级换代式的革命,产业转移成为必然。江苏的区域政策决策者在推动苏南产业向苏北产业转移方面,出台了许多重要的政策规定。2005年8月发出《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促进产业转移的有序进行。

苏南产业转移的趋势,无疑为苏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苏北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苏北地区投资环境,为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劳动力成本较低、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外资项目。积极参加省内外的企业合作,苏南地区要主动为苏北招商引资牵线搭桥,适合办在苏北的外资项目、零部件配套项目尽可能到苏北布点。

只有加快推进苏北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江苏新一轮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苏北日益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地区优势也为苏南部分产业向苏北转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促进要素合理流动

在劳动力方面,针对各区域的经济特征,应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加速推动和规范引导劳动力的流动。苏北存在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政府应制定调节和激励制度,提供吸引人才的条件。并且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造就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苏南应向苏北输入优秀的人才,促进苏北的产业结构调整,苏北的经济发展又会反过来为苏南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技术方面,要加强向苏北的流动。技术的流动包括技术人员的流动和技术设备、产品、信息的流动这两大方面。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先进技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市场,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在资金方面,加强资本的双向流动,尤其是要加强引导资金向苏北地区流动。利益最大化是资本流动的重要原则,苏南由于自身长期累积的优势使得其对区域外的一些资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苏北则明显要逊色很多,对此要鼓励苏南的一些企业来苏北投资兴办企业,为苏北市场注入新活力,增强吸引力。

4.加强区域文化的交流

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优势,发挥这些区域文化底蕴和优势,有利于该

区域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这些优势的最好办法就是文化产业化,造就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品牌,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助力。促进地区文化的交融,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可,有利于减少区域合作中的摩擦,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文化的交流还有利于改变落后的行为观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加健康向上且更易被南北所接受的江苏区域新文化和新形象,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总结语

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苏北是江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未来江苏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江苏省要想更好更快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协调江苏区域经济的发展。江苏要想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更好地应对来自山东、浙江等区域的强势挑战,继续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态势,就必须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速发展,加强对区域经济的探索研究和分类调控,努力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样才能实现江苏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魏晓锋.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阮汝红,沈玉芳.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

[3]刘晓峰.区域经济失衡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以江苏为例.江南大学学报,2007

[4]张红梅.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及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

[5]朱黎霞,陶忠远.浅谈江苏南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商场现代化,2006

[6]司金銮,胡章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对策创新--以江苏为例的实证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

[7]张祖明,刘兴远,刘学军.协调发展江苏区域经济.江苏统计〃经济瞭望,2001

[8]万晓宁.浅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商场现代化,2005

[9]毛广雄,王洪海.苏南产业转移对苏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10]胡章俊.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改革与开放,2007

[11]江苏统计年鉴.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2019047.html,/jstj/jsnj/2008/tjnj.htm,2008

江苏区域发展差异

江苏区域发展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的地理区位、经济、产业、交通和人口五个方面,以及一些城市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和现状,对江苏的区域发展做出对比与总结。 一、苏南 1、地理区位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苏南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传统意义上的苏南包括常州,无锡,苏州。 苏南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东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属于长三角的核心区域,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苏南地区区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00万人。 苏南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地段,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东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苏南地区的地势,东部和中部总体上极为低平,为坦荡的太湖平原,太湖周围偶尔分布一些孤丘,如无锡的惠山(328米)等;西部南京、包括南京紫金山(448米)、茅山(372米)等。 苏南地区大部分地方河道纵横,尤其以东部太湖平原的河网最为密集。苏南地区拥有众多湖泊,包括太湖、澄湖、滆湖等。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2、经济 苏南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发达的区域之一。2010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根据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测算的“2010全国百强县(市)”名单,前十名中江苏占了六席,分别是昆山(第一),江阴(第二),张家港(第三),常熟(第四),吴江(第六),宜兴(第九),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全国百强县”第一。并且这些县市全部集中在江苏苏南地区。 3、产业 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目前苏南以县为单位已全部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成为我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多、发展质量最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体制机制活力最强、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正逐步形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初步形态,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实力全国领先。苏南地区作为我国产业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基本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雏形,成为具有全球影响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 历史演变考察 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了我国决策层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必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 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 教优先”、“环保优先” 、“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 “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 展最为深刻的变化。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省服务业占GDP 比重偏低。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 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 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省级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江苏)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省级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以江苏为实证分析 班级: 国贸11401 序号: 9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编写人: 黄韬 二零壹陆年六月 I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中国主要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带之间以及省际、省内之间的较大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状态。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1952~1978年)、非均衡发展(1979~1993 年)、区域共同发展(1994~2000 年)、促进苏北大发展(2001~2002年)、沿江开发(2003~2009年)等5个阶段[1]。但由于地理、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较为显著,这也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省内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其中苏南以沪宁线处于由轴线向网络化发展阶段,苏中处于由点向轴线发展的阶段,苏北处于增长极发展阶段。本文主要以GDP为测度,从投资和地理等方面探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针对这些方面给出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异投资 GDP 前言(为什么) 关于区域经济的差异,我们总是试图在寻求解决办法,虽然让区域间实现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但尽力去缩小差异,避免过大的区域间经济差异以保证区域间的居民不存在过大的贫富差距则是必要的。找到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在仍然保持各区域经济向上发展的同时,均衡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感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解放经济,充分调动生产力,例如:若从MPC(边际消费倾向)角度分析,MPC往往随着收入的递增而递减,这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的经济越趋近于平衡(体现在居民间收入更平衡,可用基尼系数衡量),则该地区的消费支出越大,根据凯恩斯乘数理论,则对于该地区的总收入或者说总产出将达到倍增效果。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在重视地区发展时,不能单一以总量指标来一决高低,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均衡的地区,发展的后力更足。同时,这也就是写这篇论文的原因。 一.研究区域简介 江苏,简称“”,省会,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三角北翼,拥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从南贯北。公元1667年因东西分置而建省。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1.12%,人均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地形以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2015年,江苏达7976.3万人,居中国第5位。2015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达87995元人民币[1],居中国各省首位。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各省第一,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步入“中上等”水平。二.现状 ①整体区域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作为华东经济中心“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成员,依托十分优秀的地理位置,和一定的政策扶持,成为了中国省域经济的标杆。从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王萍 (淮阴师范学院) 摘要: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更大。本文从经济总量、均量、外向程度、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 首先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 进而阐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后立足于欠发达的苏北, 提出了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对策。 Jiangsu is an economic province. For years, many economic index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in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but is extremely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big, Especially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ern south bigg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ic output, finally, extroverted degre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eople life and so on, Firs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ince 1995,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middle thre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olvement track;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formation; Finally based in less developed northern jiangshu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narrowing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 关键词:江苏;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苏南;苏北 前言: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因素叠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目前,苏南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形成了从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也基本形成了沿江工业化集聚带。但苏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正文: 一(1)差异体现 经济总量 19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苏南的综合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强。至 2005 年末,苏北与苏南的 GDP 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占全省份额依次为%,%。从 GDP 增长率看,1995 年至 2005 年,苏北与苏南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苏南增速明显快于苏北。就总体看,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与苏南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经济均量 199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13657元,比值为1:。到200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 分别为9971元、42710元,比值变为1:。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明显扩大。从增长速度看,苏北与苏南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分别为%、%。苏北比苏南慢个百分点。 (2)差异成因 1.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投资环境差,是造成长期以来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客观因素。 2地理位置苏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与江苏经济核心区相距甚远,受其辐射较弱。加上与之相邻的地区也多为各省边远且贫困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内缺乏实力雄厚的增长极,而且实际上各自长期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唯一的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也发展滞后,缺乏对腹地的带动能力。苏中地处江苏中部,依靠便捷的长江通道,实现了与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及苏南发达城市的广泛联系,获得了经济核心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辐射带动力。苏南地处长三角这一全国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带,紧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基本上属于上海 1 小时辐射圈内,故发展极为迅速。 3人文环境在现代经济中,基于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越来越成为主导城市与区域形象的窗口和标志。深厚的文化积淀往往是城市与区域的魅力所在,成为吸纳投资的磁力源。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余建新1,祝炜平2 (1.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文章用单一指标分析了浙江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出浙江省内存在3个层次的经济发展差异,即地级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和乡镇之间。研究表明:城乡差异大于县际差异,县际差异又大于乡镇间的差异。从差异的变化来看,地区差异在扩大,而城乡差异在缩小;从差异变化的效应来看,差异扩大在现阶段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1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4)04Ο0029Ο03 收稿日期:2003-10-07;修回日期:2004-02-26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学院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余建新(1957-),女,浙江杭州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yujx31@https://www.360docs.net/doc/1d12019047.html, 1 引言 浙江省2001年和2002年的G DP 总量和人均值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 DP 列各省之首,说明浙江在全国是一个发达省份,是经济大省。但浙江是地域小省(10万km 2)、人口小省(4900 万人)、 (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过程等的影响,曾经是绝对贫困地区。1997年浙江省消灭了绝对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文章使用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单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1]和吉尼系数等指标就浙江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作一探讨。 我们从3个层面分析浙江省的区域差异,找出欠发达地区。第1层面,以地市为单位,分析浙江省11个地市1978年到1999年的人均G DP 值及其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2层面,计算全省以县市为单位的1978年到1999年的吉尼系数,考察全省范围内的县际分化情况,列出相对发达和欠发达县;以县市 (区)为单位,分析一个地市内各县的人均G DP 值及与 全地区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3层面,分析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 2 地级市经济发展差异 浙江省1978年人均G DP 为331元,1999年该值 为12037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11.52倍,年递增率接近12%。经济高速发展的浙江,以地市为单位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存在。用每一个地市人均G DP 与全省均值的百分比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直观地反映这种差距(图1)。分析图1,可以看到全省各地市有3种经济发展情况。第1种,始终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地区,如杭州市和宁波市。第2种,经济快速增长,排名不断靠前的城市,如温州、绍兴、台州、金华。特别是绍兴市,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不足全省均值80%一跃为全省第3位,达到全省G DP 人均值的近140%。第3种,经济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省,排名逐渐后退的地市,如丽水、衢州、舟山。这些地市发展缓慢,在省内的地位持续下降。衢州市由省内的第6位,降为倒数第2位,人均G DP 由原来占全省的 80%多下降到60%多,下跌20个百分点。舟山市经过 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峰之后持续下降,人均 G DP 从全省第2位下降到倒数第4位。丽水的地位始终排在最后,但是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在下降。人均G DP 从原先相当于全省均值的60%下降为40%。分析3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地处山区、海岛,交通不便,第二产业不发达是主要的原因。这一特征与国内其他欠发达地区类似[2]。 按照相对贫困线(低于均值50%)计算法,由图1可知浙江省的衢州和丽水两地属于需要扶持的相对贫困地区。 3 县际经济发展差异 3.1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县际(含县级市)社会经济 第23卷 第4期2004年 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3 No.4Aug.2004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王萍 (淮阴师范学院) 摘要: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更大。本文从经济总量、均量、外向程度、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 首先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 进而阐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后立足于欠发达的苏北, 提出了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对策。 Jiangsu is an economic province. For years, many economic index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in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but is extremely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big, Especially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ern south bigg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ic output, finally, extroverted degre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eople life and so on, Firs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ince 1995,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middle thre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olvement track;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formation; Finally based in less developed northern jiangshu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narrowing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 关键词:江苏;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苏南;苏北 前言: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因素叠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目前,苏南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形成了从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也基本形成了沿江工业化集聚带。但苏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正文: 一(1)差异体现 经济总量 19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苏南的综合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强。至 2005 年末,苏北与苏南的 GDP 分别达到 3220.08 亿元、9591.77 亿元,占全省份额依次为 20.7%,61.8%。从 GDP 增长率看,1995 年至 2005 年,苏北与苏南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9%,14.2%。苏南增速明显快于苏北。就总体看,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与苏南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经济均量 199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13657元,比值为1:3.54。 到200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 分别为9971元、42710元,比值变为1:4.28。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明显扩大。从增长速度看,苏北与苏南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1.1%、 13.5%。苏北比苏南慢 2.4 个百分点。 (2)差异成因 1.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投资环境差,是造成长期以来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客观因素。 2地理位置苏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与江苏经济核心区相距甚远,受其辐射较弱。加上与之相邻的地区也多为各省边远且贫困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内缺乏实力雄厚的增长极,而且实际上各自长期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唯一的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也发展滞后,缺乏对腹地的带动能力。苏中地处江苏中部,依靠便捷的长江通道,实现了与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及苏南发达城市的广泛联系,获得了经济核心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辐射带动力。苏南地处长三角这一全国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带,紧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基本上属于上海 1 小时辐射圈内,故发展极为迅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