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1-5 BACAC 6-10 BDDCD、

辨析题

11. 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简答题

12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3.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14.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5. 内容和形式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服务。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6.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因果关系的特点:

第一,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

第二,在前的原因和在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摘要:“世间万物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同时也具备着无数的对立面和统一面。而对立统一及时一个整体又是一对截然不同的关系。他们普遍的存在事物的内部,同时也普遍存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 关键词:对立和统一,规律,阴阳,发展,绝对性,相对性。 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时也可称对立属性为斗争性,统一属性称为统一性。而两个对立面之间也存在着自己的统一于斗争。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是同事,他们之间在工作上存在一件分歧,这也可以算作一个对立,虽然是很小的矛盾,但它必然是存在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他们所作的都是为了公司的运营,整体公司的利益。从这一角度看来他们之间又存在着统一的关系 所谓的对立面我们可以理解为竞争,统一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条件或者整个竞争的过程。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当然不论对立还是统一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竞争必然能推动事物发展,这是大家普遍认知的。同时一件事有统一固定的规律可循,这不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吗? 谈及对立与统一,我们不妨从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去理解。对立与统一也可意象理解为天地阴阳。阴阳,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阴阳学说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天地万物都存在阴阳的关系。如男和女,天和地。日和月等等。很明显天地日月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物体。但是他们却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此为太极。而太极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万物本源。从现在的话解释,也就是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1-5 BACAC 6-10 BDDCD、 辨析题 11. 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简答题 12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3.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14.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5. 内容和形式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服务。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6.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因果关系的特点: 第一,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 第二,在前的原因和在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 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_)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二)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白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3)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社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知识点要真正理解世界是做为过程而存在,并要注意它的方法论意义。此知识点可能以分析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存在。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规律就是关系”,即“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本质的关系指的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注意正确理解规律的重复性问题,特别是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不要把规律与真理划等号。 会规律的重复性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规律的重复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重复,绝对的重复不仅在社会领域中不存在,就是在自然领域也不存在。莱布尼兹说过,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能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则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动机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动机和意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许许多多人活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它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但它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充分表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违背社会规律,就不能实现人的活动所应有的价值,最终使人的活动归于失败。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种伪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机械决定论,主张辩证决定论。它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遵循着某种必然规律,而这种必然规律要通过各种偶然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偶然形态并不违背必然规律,但包含有必然规律所不能预先决定的内容。这种以决定性为基础,同时也包含非决定性因素的决定论,就是辩证决定论。现代科学中的统计规律,是辩证决定论的规律形态。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总分:2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2,分数:84.00) 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A. √ B. C. D.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A. B. √ C. D. 3.事物的规律是( )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B.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C.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 B. C. D. √ 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A. B. √ C. D. 5.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A. B. C. √ D. 6.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A. B. √ C. D.

7.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 )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B.唯心论同唯物论的根本区别 C.相对主义同绝对主义的根本区别 D.唯理论同经验论的根本区别 A. √ B. C. D.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形式和内容 B.方向和道路 C.内因和外因 D.动力和性质 A. B. √ C. D.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A. √ B. C. D. 10.同一矛盾内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D.矛盾的对抗性和矛盾的非对抗性 A. B. √ C. D.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其中( ) A.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B.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C.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也是相对的 D.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 B. √ C. D. 12.否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观点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A. √ B. C. D. 1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法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A. B. √ C. D.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高中议论文)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联系与发展计划的基本规律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揭示并阐述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18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为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习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树立矛盾观点,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 盾,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1、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正确地理解矛盾、同一性、斗争性三个基本范畴的含义,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前提。 (1)什么是矛盾? 矛盾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当我们的认识由事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时,就会形成关于矛盾的观念。矛盾是用来表达和说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概念。 一切矛盾都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矛盾关系就是发生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没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则不构成矛盾。 (2)矛盾关系包括二方面:一方面是对立关系,另一方面是统一关系。只有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关系,才是矛盾(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通常,我们把矛盾的对立称为斗争性,把矛盾的统一称为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同一指的是一种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可以称作矛盾的同一性,只有处在统一体中的对立面双方之间的联系,才具有同一的性质。具体说来,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意思是说,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所谓相互贯通表现为二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即所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和矛盾的同一性一样,矛盾的斗争性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多样的形式。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作文【高中高二700字】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

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 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规律和一系列基本范畴组成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所有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都是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展开。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回忆一下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扭转乾坤、突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飞兵奇袭腊子口、胜利在望。 我们可以想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涛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党和红军造成的严重损失。继而想到遵义会议和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可以想到“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我们可以想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我们可以想到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 我们可以想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我们还可以想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 我们所联想到的这些历史事件,也就是红军长征前前后后所涉及到的主要关系,有党内的路线斗争,有“九一八”事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新的长征等等。对于长征来说,这些关系,有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等等。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由各种历史事件所构成的一个普遍联系的网络。这些关系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关系,这些关系具有客观的、普遍的和多样的等多方面的特征。

那么,所谓联系又是什么呢? 唯物辩证法所说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不管人们是否能够认识得到,这种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具体来说,联系的普遍性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事物是脱离这个统一整体而孤立存在着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具有多样性。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在这中间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事物的规律性。 恩格斯在描绘整个世界普遍联系时,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所以,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 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 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 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 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 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 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 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 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 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 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公务员面试题库:2015北京公务员面试模拟题之尊重事物发展规律

公务员面试题库:2015北京公务员面试模拟题之尊重事物发展 规律 【题目】 农夫养了一只鸡,鸡每天下一只蛋。农夫想,如果每天多喂1倍的饲料,鸡就能下1 倍的蛋。从此以后,农夫就每天喂给鸡一倍的饲料。结果,鸡越来越胖,再没下过一个蛋。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哲理故事类题目,而考生面临这类题目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准确定位题目所反映出的人生哲理或启示、经验教训等。 我们深入到题干里面分析,是不难出更有亮点的启示或结论的。1、农夫如此做,是因为他想“如果每天多喂1倍的饲料,鸡就能下1倍的蛋。”按照这个逻辑,喂n倍的饲料鸡就能下n倍的蛋,这是“想当然”办事,没有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或自然规律。鸡在产蛋期通常一天只生一个蛋,这是自然规律。2、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治标还要治本。农夫是否可以通过多养鸡来增加产蛋量呢?显然是行的通的,反正饲料也一样增加。 【参考要点】 1.农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方面要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做到治本。 2.以后工作中,要摒弃农夫的作法,做事情要善于思考,不断创新,转换思路,转化方法。 【参考答案】 这则故事给人很多思考,我觉得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工作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办事。故事中,农夫想通过增加喂鸡饲料来增加产蛋量的做法是不符合鸡的产蛋规律的。不管你喂多少饲料,一只鸡一般一天最多产蛋就是1至2个,饲料喂多了可能还不产蛋了。所以,我们工作中,应认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特别是定决策,做决定时更不能“想当然”办事,或者“拍脑袋”办事,而是应动脑筋,遵循事物自身规律办事,所谓“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之”就是客观规律。 第二、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治标还要治本。农夫的根本目标和出发点是每天多有鸡蛋,这是本质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多养鸡,这是治本,而多喂鸡饲料,这是治标。我们现实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把握住本质问题所在。比方关于“高薪养廉”,虽不排除有其一定积极意义,但是治

浅谈物质世界的三大基本规律

浅谈物质世界的三大基本规律 摘要: 世界是物质的,马克思告诉我们在这个看似由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所组成的纷繁世界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物质也是在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而存在的,这就是我要谈到的,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自己具有重大意义的物质世界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矛盾对立统一质. 量否定之否定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同时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础范畴的中心线索。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本身就是矛盾,也可以说是各种矛盾组成了世界。矛盾的观点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具有对立和统一的属性或者斗争性和统一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就如我们人类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一个男人,他可以是‘父亲’,也可以‘丈夫’,还可以‘儿子’。从字面和意义上这三个是根本不相关的三个词,这反映了矛盾的斗争性,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无论是‘父亲’、‘丈夫’还是‘儿子’。他同是指的一个人,那么这又反映了矛盾的统一性,矛盾就是通过其统一和对立两种属性相关联的。 另外,矛盾还分普遍性和特殊性。因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同时,不同的事物矛盾又各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特点。还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这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就像一个男人,在人类社会中,都可以作为一‘父子’、‘丈夫’、‘儿子’。这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但是同是扮演这些角色的不同人又有不同特点,有的可能年轻,有的年老;有的是胖,有的瘦;有的称职,有的不称职……这又说明了矛盾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章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P34 “联系是指--------” ?A、客观性。“是指--------” ?事物的客观联系被人所反映,就成为观念的联系(或人为的联系)。 ?如:“谦受益,满招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观念的联系。 ?客观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关系是:? ?观念的联系必须如实、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联系。 ?人们所犯的错误,从联系的角度看,是: ?1、没能正确反映事物的联系。 ?2、歪曲了事物的联系。 ?3、为了某种需要,主观臆造事物的联系。 ?举例: ?A、“大三综合症” ?B、“上纲上线” ?B、普遍性 ?体现为:1、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 ?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 3、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中医:“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 ?1960年,(美)哈佛大学米尔格拉姆教授的实验:测算任何两个美国人间的“距离”。方法是: ?让威奇托和奥马哈两镇的一些居民给马萨诸塞州的“目标人士”(名人)写信。最后,这些信大都经过平均5、5次转手,到达目的地。 ?《六度分离》。主题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不管相距多远,他们间最多只隔6次连接.

?为什么联系是普遍的? 老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万物的本原,超出物质和精神,是不可知的。 ?“一”:气,混沌之气。 ?“二”:阴、阳;天、地。 ?“三”:叁,掺,阴阳、天地交感。 ?万物由“道”生成,万物体现着“道”,万物渗透着“道”的因子 ?庄周:“道在屎尿” ?站在“道”的高度来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 ?C、联系是多样的。 ?P35 课本列举: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微妙的。 ?“混沌学”:“蝴蝶效应原理” ?“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洛伦兹) ?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联系的机制。 ?联系原理的要求: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立足于联系的观点。 ?举例: ?1、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直观。 ?传统医学在诊治时,讲求:五运、六气、四时、寒暑、昼夜,把病人放在一个大环境中去考察。 ?肝,在五行中属木。中医认为: ?清晨,护卯,木气旺。肝病患者会清爽些。 ?下午,申、酉,金气盛,(金克木)肝病患者会病情加剧。 ?夜半,子、亥,水气盛,(水生木)肝病患者会安静些。 ?心,在五行中属火。中医认为: ?夜半,子、亥,水气盛,水克火,心脏病人会病情加剧。等等。

第二章 事物的特性与发展规律

第二章事物的特性与发展规律 一、事物的多面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分析事物不能单纯地从一个角度、一个层次去分析。例如我,从生物学上来说我是一个人,我具备一个人的特性,我需要吃饭、工作、休息、娱乐。从家庭角度来说,我是父母的儿子,父母老了我需要赡养;我是妻子的丈夫,我需要赚钱养活家庭;我是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抚养孩子并教育他成人。从公司角度来说,我是老板的员工,我需要协助好老板的工作;我是下属的主管,需要把握好工作的进度,帮助下属来提升自己。从国家社会角度来说,我是国家的公民,国家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我都应该享有和履行;我可以是某个人的朋友,也可以是一个陌生人。开车的时候我是一个司机,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去餐馆吃饭的时候我是一名消费者,我有权利点自己喜欢的菜肴;面对客户的时候我是一个服务者,有义务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客户的需求。例如青岛天价大虾事件,从商家和客户的角度来看,只是一个价格纠纷问题;从治安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治安纠纷事件;从工商人员角度来看,这牵扯到定价是否合理、是否牵扯到价格欺骗的问题;从媒体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则值得报道、需要揭露、需要还以公道的新闻;从社会角度来看,关系到青岛的旅游业和青岛对外的城市形象,关系

到社会风气;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对陌生人的信任,关系到以后自己遇到这种事情该如何处理,关系到以后会不会考虑再去青岛旅游等等。例如复旦饮水机投毒事件,与舍友、同学、朋友该如何相处?如何避免产生矛盾?产生了矛盾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该如何打开 心结?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什么会想到去投毒害人性命?我们所谓的高等教育教授了科学知识,是否欠缺了为人处事和哲学的教育?是否欠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欠缺哪些东西?学校在这方面 需要做哪些工作?父母在教育上需要做哪些工作?以上几 个例子并不全面,也无法全面地一一列举,这里只举几个方面来说明问题。但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我们平时在分析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考虑,从客观的角度,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框架下进行综合分析。二、事物的相对论 我们这里说的相对论不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是讨论评价事物的善恶、好坏、对错。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在公交车上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好事,但是久而久之在某些人的心目中,让座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出现了因为不让座产生纠纷的案例,好事变成了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 及规律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2. 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3. 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2题的正确答案是B。3题的正确答案是C。 6.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7.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 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 ,9 , 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 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 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 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 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 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 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 系的统一整体,[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 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 统一 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 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 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遛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 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幵放性的观念,从 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 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 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幵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