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16)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16)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系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知识的人才。人才要求除了本专业所需知识体系、方法论原则以及信息以外,还要具有相当广阔的哲学、人文科学的视野,具有现代科学的眼光。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培养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中国现代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一般为三年,在职博士及同等学力博士生可考虑延长至五年。

四、课程设置
(一)专业学位课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1000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54 3 1 10001 第一外国语 144 4 1、2 11601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 54 3 1 黄曼君 11602 20世纪中国经典作家研究 54 3 2 张永健
许祖华 11603 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研究 54 3 1 王又平 11604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54 3 2 周晓明等 11605 文学史研究 54 3 2 王庆生
吴建波
(二)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11606 现代化与中国20世纪文学 54 3 2 黄曼君等 11607 当代中国视野中的西方20世纪理论与批评 54 3 2 王又平 11608 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典籍阅读与研讨 54 3 3 周晓明 博士生导师还可根据需要为博士生增设选修课程。

五、调查研究
本专业博士生的调查研究形式可以是参加学术会议,到大型图书馆查阅资料等。调研工作由指导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安排。调研工作前,导师应指导博士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博士生应写出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拟定在第三、四学期进行,累计时间为四周左右。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本专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2.本专业博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开始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论文选题要求既稳健又具开拓性,在充分吸收原有成果基础上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或写出新意,具有创造性。学术上要求将科学的精神与现实的要求结合起来,写出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的论文。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1.参加导师主持的课题研究。
2.听课,参加导师及有关教师所授重点课程。
3.以课程论文及学年论文为中心进行研讨式学习。
4.组织有关学术课程或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习。

八、其它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

研究生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必须与硕士研究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2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3.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4.每位博士生必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六个月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长审定后,报院、系和研究生处备案。
5.本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博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依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11601 课程名称: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Ⅰ
开课单位: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黄曼君
教学目的
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从整体上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教训,概括发展规律,以利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建构与文学理论批评学科的发展。
内容提要:
本课程着眼于文学现代化全过程,将近、现、当代拉通,又涵盖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是一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综合的文学理论批评史课程。本课程以文学理论批评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及其现代品格的确立和现代话语的探寻为贯串线索,按文论的现代化进程分为"萌芽与勃兴"(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发展与成熟"(20世纪30--40年代)、"定位与曲折"(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开放与多元"(20世纪80--90年代)等四个时期作为讲授基本内容。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册),黄曼君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
1.《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北平人文书店1932年版。
2.《近代文学批评史》,[美]韦勒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斯洛伐克]高利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近代文艺思潮》,孙席珍编,北平人文书店1932年版。
5.《西方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史》,张大明,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诗学史》(上、下册),[法]让·贝西埃等,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文学批评理论》,[英]拉曼·塞尔登编,刘若愚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许道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9.《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吴中杰,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陈伯海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结合

课程编号:11602 课程名称:20世纪中国经典作家研究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Ⅱ
开课单位: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张永健、许祖华
教学目的
通过研究中国20世纪几位经典作家,从作家主体与文学本体,文学本体与社会客体以及文学与文化的联系中,将这几位作家的研究引向深入。其次,通过这些经典作家在各自领域形成的特色以及做出贡献,从不同方向展示20世纪中国文坛的艺术面貌。
教学内容
本课程所选定的20世纪中国经典作家主要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沈从文、梁实秋、艾青、郭小川、贺敬之、周立波、毛泽东等。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从20世纪学术史的角度,描摹海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这些作家的研究情况,梳理出学术思想发展的线索,剔除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次,研究这些作家的文化背景、主体条件、思想观念以及个人的人生轨迹。其三,研究这些作家的文学活动,特别是他们奉献给20世纪中国文坛的文学作品。这是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参考资料
1.《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黄曼君,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子夜〉的艺术世界》,孙中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3.《巴金评传》,陈丹晨,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4.《沈从文传》,凌宇,十月出版社,1988年版。
5.《双重智慧--梁实秋的魅力》,许祖华,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艾青传论》,杨匡满,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7.《艾青的艺术世界》,张永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毛泽东诗词美学论》,马连札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讲授方式:讲授与讨论结合。

课程编号:11603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研究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Ⅰ
开课单位: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王又平
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学习和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何以会产生和形成"中国当代文学",着重从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系列标志性和经典性建构入手考察它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承继或断裂性关系。本课程所涉的主要时段是20世纪的40年代至60年

代,前者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期,后者为中国当代的成型期。本课程的结构安排大体由以下部分组成:"思潮沿革论"、"题材流变论"、"体式流别论"、"话语构型论",由思潮而作品,由作品而话语,目的在于描述和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在"思想"和"话语"的互动中形成其经典形态。本课程在研究方法上拟适当采用"考古学"的方法,即考察当代文学诸多主流话语被命名、被使用和逐渐成其话语构型的过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主要参考书:
1.《知识考古学》,[法]福轲,三联书店1998年版。
2.《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3.《文学风雨四十年》,於可训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抗争宿命之路--"社会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李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王一川,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斯洛伐克]高利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7.《1942:走出民间》(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李书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1948:天地玄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钱理群,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1956:百花时代》(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洪子诚,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换》,陈顺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2.《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吴炫,学林出版2001年版。
13.《"灰阑"中的叙述》,黄子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4.《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余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美]安敏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当代文学关键词》,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洪子诚,三联书店2002年版。
教学方式:
专题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课程编号:11604 课程名称: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Ⅱ
开课单位: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周晓明等
教学目的
深化学生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相关作家、流派、思潮、文学形态的了解,拓展学生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中西文学、哲学人文思潮的了解;强化学

生进行比较研究的学术意识、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现代中国文学进行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专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流派、思潮、文学形态的专题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西方哲学人文思潮关系的专题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与古代中国文学关系的专题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跨学科、交叉学科性专题研究。
教学参考资料由各主讲教师自行开列。
讲授方式
讲授与讨论结合。

课程编号:11605 课程名称:文学史研究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Ⅱ
开课单位: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王庆生、吴建波
教学目的
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能分析中外文学史经典史著,增强文学史哲学意识,掌握编写文学史的原则和方法,并能参与文学史的编写和对文学史著进行批评与反思。
教学内容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鉴赏中外文学经典史著;文学史哲学的理论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西方史学观与中国传统史学观。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文学史哲学》,陶东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3.《近代文学批评史》,韦勒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中国新文学史编篡史》,黄修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郭英德,中华书局1995年版。
7.《中国史学史纲》,李炳泉,辽宁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8.《西方史学史》,杨豫,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0.《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杜书瀛,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相结合。

课程编号:11606 课程名称:现代化与中国20世纪文学(选修课)
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Ⅱ
开课单位: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黄曼君等
内容概要
从现代化视野看中国20世纪文学,是对过去仅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视角超越,也与当代仅从启蒙主义或后现代或审美的眼光看中国20世纪文学不同。这种视角既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又有着眼于文化变迁、社会转型的较大包容性。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比较现代化》,[美]布莱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现代化新论》,罗荣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许纪霖、陈凯达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4.《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王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20世纪文学》、《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当代文学思潮》等一组论文约20万字,黄曼君著。
教学方式
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课程编号:11607 课程名称:当代中国视野中的西方20世纪理论与批评(选修课)
总学时:54 学分:4 开课学期:Ⅱ
开课单位: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王又平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进入中国当代视野的西方20世纪理论与批评的主要流派、基本观点和方法、主要代表人物和重要理论范畴,认识这些理论和批评方法对中国当代文学(文化)思潮、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和作用,并使学生能够运用某些现代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批评方法来拓展视野、更新方法,观照和处理中国当代文学问题。本课程的主体内容由两个板块构成:进入中国当代视野的西方20世纪理论批评谱系;接受史和效果史研究。要求学生在初步了解西方20世纪理论批评整体构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题,选择某一批评流派或某一批评家的代表著述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以促进研究的理论深度,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2.《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王先霈、王又平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陈厚诚、王宁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最新西方文论选》,王逢振、盛宁等编,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三联书店1984年版。
6.《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伊格尔顿,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7.《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荷]佛克马、易布斯,三联书店1988年版。
8.《文学理论的未来》,[美]科恩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9.《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王逢振主编,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10.《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王逢振主编,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教学方式
专题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课程编号:11608 课程名称: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典籍阅读与研讨 (选修课)
总学时:54 学分:4 开课学期:Ⅲ
开课单位: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周晓明
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文学现

代转型及其进程为基本背景,以各相关时期或阶段代表性人物为基本线索,着重阅读、研讨、阐释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文学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著作。从而以点带面,使学生在熟悉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加深对现代中国主要思想、文化流变及其与现代中国文学走向相互关系的了解,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思想文化史纬度上的学术积累乃至学术训练。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每次根据不同的阅读与研讨系列,指定相关教材和阅读书目。
教学方式
阅读、研讨、专题讲授相结合。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