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不仅是一些数学定理的基础,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对勾股定理的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一、教学“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新课标要求老师一定要转变角色,变主角为配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并且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二、教学“勾股定理”,让学生体会教学联系实际

我们在教学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新课标要求老师一定要转变角色,变主角为配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他们尽情地表达,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做能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三、教学“勾股定理”,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应用意识.勾股定理描述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这个三角形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应强调通过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要从代数表示联想到有关的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联想到有关的代数表示.

勾股定理应用题

2.勾股定理实际问题应用 1.若等腰三角形腰长为10cm ,底边长为16 cm,那么它的面积为 ( ) A. 48 cm 2 B. 36 cm 2 C. 24 cm 2 D.12 cm 2 2.一根32厘米的绳子被折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钉在P 、Q 两点,PQ=16厘米,且RP ⊥PQ , 则RQ= 厘米 3.小明和小强的跑步速度分别是6m/s 和8m/s ,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分别向东、南练习跑 步,那么从出发开始需__________s 可以相距160m 4.一条河的宽度处处相等,小强想从河的南岸横游到北岸去,由于水流影响,小强上岸 地点偏离目标地点200m ,他在水中实际游了520m ,那么该河的宽度为 ( ) A.440 m B.460 m C.480 m D. 500 m 5、将一根24cm 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cm ,高8cm 的圆柱 形水杯中,如图所示,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h cm ,则h 的取 值范围是( ). A .h ≤17cm B .h ≥8cm C .15cm ≤h ≤16cm D .7cm ≤h ≤16cm 6.一架5m 长的梯子靠在一面墙上,梯子的底部离建筑物2m ,若梯子底部滑开1m ,则梯 子顶部下滑的距离是___________(结果可含根号) 7、有一圆柱形食品盒,它的高等于16cm ,底面直径为20cm , 蚂蚁爬行的速度为2cm/s. 如果在盒外下底面的A 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盒外对面中部点B 需要多少时间? (结果保留π) 8.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 爬到点B 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 大约是 ( ) A.6cm B.10cm C.14cm D. 18cm 9、如图,笔直的公路上A 、B 两点相距25km ,C 、D 为两村庄,DA ⊥AB 于点A ,CB ⊥AB 于 点B ,已知DA=15km ,CB=10km ,现在要在公路的AB 段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 ,使得C 、 D 两村到收购站 E 的距离相等,则收购站E 应建在离A 点多远处? A D E B C A · B · A B · ·

最新完整版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的应用 海子街中学刘天环 教学分析: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将 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再根据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答,本节微课将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图形,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时间: 3-8分钟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外面有两颗树,一颗高13米,另一颗高7米,两颗树相距8米,一天,小明看见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你知道小鸟至少飞了多少米吗? 问题:要求出小鸟至少飞了多少米,怎样才能求出来呢? 二.探究新知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图形,如图所示:树AB=13 m 树CD=7 m 而两棵树的距离为BC=8 m 则AD 为小鸟至少飞行的距离。 解:作DE ⊥AB 于E 点,则四边形BCDE 为长方形 所以DE=BC=8m BE=CD=7m 在Rt △AED 中 DE=8 AE=AB-BE=13-7=6 所以 ED AE AD 222+= 则10100826222==+=+=ED AE AD 所以小鸟至少飞行了10米 三.试一试 小亮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他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2 m ,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8m 后,下端刚好接触地面.你能帮他把学校旗杆的高求出来吗? 8m C D A B E 13m 7m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设计

第一章勾股定理 3. 勾股定理的应用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景1: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从二教楼到综合楼怎样走最近 情景2: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 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 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 意图: 通过情景1复习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情景2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提出问题,学生探究热情高涨,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基础.

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一章勾股定理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面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知识,并能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证明的理论思维能力.他们希望老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老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实际操作,使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但对于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可能部分同学会有一些困难. 二、教学任务分析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学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勾股定理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必要的基础,具有学科的基础性与广泛的应用.

本课时教学是复习课,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兴趣.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让学生回顾本章的知识,同时重温这些知识尤其是勾股定理的获得和验证的过程,体会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 ②在回顾与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 ③在反思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带来的无尽的乐趣.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再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验科学给人来带来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知识结构梳理;第三环节:合作探究;第四环节:拓展提升;第五环节:交流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勾股定理,我们把它称为世界第一定理.它的重要性,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已深有体验。首先,勾股定理是数形结合的最典型的代表;其次,了解勾股定理历史的同学知道,正是由于勾股定理得发现,导致无理数的发现,引发了数学的第一次危机,这一点,我们将在《实数》一章里讲到,第三,勾股定理中的公式是第一个不定方程,有许许多多的数满足这个方程,也是有完整的解答的最早的不定方程,最

勾股定理的实际运用

勾股定理的实际运用 一.勾股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 (2)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_____,较长的直角边称为________,斜边称为______. 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1.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也称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此判别条件也称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图所示,在△ABC中,如果AC2+BC2=AB2.那么△ABC就是以∠C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2.判断直角三角形的步骤 (1)确定最长边. (2)算出最长边的平方与另两边的平方和.(3)比较最长边的平方与另两边的平方和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3.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与勾股定理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都是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内容,都和三角形的三边有关系,都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区别 勾股定理是由形到数,即由直角三角形得到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而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是由数到形,即由三边关系得到三角形的形状—直角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判别方法.

知识点一.确定几何体表面上的最短路线 1.解决几何体表面上两点之间最短路线问题的关键是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具体步骤是:(1)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2)确定最短路线;(3)确定直角三角形;(4)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2.求立体图形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长,主要涉及如下问题: (1)圆柱形物体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长,主要涉及如下问题:(1)圆 柱形污图表面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长;(2)长方体表面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长;(3)台阶表面两点之间的最短路线长. 例题1: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形油罐,要从点A处环绕油罐建梯子,正好到 点A的正上方点B,问梯子最短需要多长?(已知油罐的底面周长是12m,高AB 是5m) 知识点二.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判断垂直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也是判断垂直的一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判断两直线是否垂直,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将实 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首先,结合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判断垂直. 例题2.如图所示,如果只给你一把带有刻度的直尺,你能否检验∠P是不是直角?简述你的作法,并说明理由.

3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设计

2013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 第一章勾股定理 3. 勾股定理的应用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景1: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从二教楼到综合楼怎样走最近? 情景2: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 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 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 意图: 通过情景1复习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情景2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提出问题,学生探究热情高涨,为下一环节奠

勾股定理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差距,本节课安排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对上节课勾股定理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易错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生知识水平低,引入内容简短明了,花费时间短。 二、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一:用对媒体展示搬运工搬木板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如何将木板运进门内?需要知道们的宽、高,还是其他的条件?学生展示交流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板书。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活动二:解决例二梯子滑落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书写过程,之后投影学生书写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修改解题过程。 活动三:学生讨论总结如何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如何作辅助线构造这一前提条件?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巩固练习,熟练新知 通过测量旗杆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勾股定理的应用

卓邦教育勾股定理应用练习 1.《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折竹抵地”问题源自《九章算术》中:“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四尺,问折者高几何?”意思是:一根竹子,原高一丈,一阵风将竹子折断,其竹梢恰好抵地,抵地处离竹子底部4尺远(如图),则折断后的竹子高度为多少尺?(1丈=10尺)() A、3 B、5 C、4.2 D、4 1题2题3题4题 2.如图,一个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测得AO=8米.若梯子的顶端沿墙面向下滑动2米,这时梯子的底端在水平的地面也恰好向外移动2米,则梯子AB的长度为() A、10米 B、6米 C、7米 D、8米 3.如图,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的中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这根芦苇的长度为()尺. A、10 B、12 C、13 D、14 4.如图,一棵大树在离地面6米高的B处断裂,树顶A落在离树底部C的8米处,则大树断裂之前的高度为() A、10米 B、16米 C、15米 D、14米 5.如图,高速公路上有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已知DA=10km,CB=15km.DA⊥AB 于A,CB⊥AB于B,现要在AB上建一个服务站E,使得C、D两村庄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AE的长是()km. A、5 B、10 C、15 D、25 6.如图,小明爸爸在鱼池边开了一块四边形土地种了一些蔬菜,爸爸让小明计算这块土地的面积,以便估算产量.小明测得AB=8m,AD=6m,CD=24m,BC=26m,又已知∠A=90°.求这块土地的面积. 7.如图,某地方政府决定在相距50km的两站之间的公路旁E点,修建一个土特产加工基地,且C、D两村到点E的距离相等,已知DA⊥AB于A,CB⊥AB于B,DA=30km,CB=20km,那么基地E应建在离A站多少千米的地方?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富裕县逸夫学校任晓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体会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掌握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和三角之间的关系。 二、数学思考 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现合理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解决问题 1.通过探究勾股定理(正方形方格中)的过程,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四、情感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适当训练,养成数学说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 步体验数学说理的重要性。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和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应用勾股定理时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设计思路】 本课时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到“无出不在的数学”与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一:了解历史,探索勾股定理 活动二:拼图验证并证明勾股定理 活动三:例题讲解,巩固练习

活动四:反思小结,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及目的:①通过多勾股定理的发现,(国外、国内)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②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到指教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③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究精神,回顾、反思、交流。布置作业,巩固、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 (一)问题与情景 1、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1)勾股定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 西方国家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2)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最早的一部《周髀算经》。书中记载有“勾广三, 股修四,径隅五。”这作为勾股定理特例的出现。 2、毕答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的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写特性。 (1)现在请你一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2)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二)师生行为 教师讲故事(勾股定理的发现)、展示图片,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学生听故事发表见解,分组交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分割、拼接、数格子的个数等等方法。阐述自己发现的结论。 (三)设计意图 ①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②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 图 A B C A B C B C A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立,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积累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 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勾股定理的几何模型(直角三角形)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关键: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可应用的RT △,然后有针对性解决。 教学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犍为岷江大桥图片引入(一是拉近和学生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由斜拉桥上的直角三角形引入勾股定理的应用) 另出具复习引入题 如图,长2.5m 的梯子靠在墙上,梯子 的底部离墙角1.5m ,如何求梯子的顶 端与地面的距离h? 先让学生复习勾股 定理的简单应用。 2、复习勾股定理内容 3、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例 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但又不能把旗杆放倒测量,但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把绳子下端拉开5米后,绳子刚好斜着拉直下端接触地面,你能帮小明算算旗杆的高度吗? 首先让学生审题并画出几何图形,再引导其完成。题中隐含了什么条件? 解:设旗杆高AB=x 米,则绳子长AC=(x+1) 米,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 答:旗杆的高度为12米。 12 ,)1(52 22222==+=++x x x AC BC AB 解方程,得即

2019年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doc.doc

第一章勾股定理 回顾与思考 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林武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面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知识,并能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 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 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 力.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证明的理论思维能力.他们希 望老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 机会,希望老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实际操作,使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 才能的机会.但对于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 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 是很成熟,可能部分同学会有一些困难. 二、教学任务分析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 间的数量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着悠久的 历史,在数学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 的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勾股定理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必 要的基础,具有学科的基础性与广泛的应用. 本课时教学是复习课,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 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兴趣.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让学生回顾本章的知识,同时重温这些知识尤其是勾股定理的获得和验证

勾股定理实际应用(讲义及答案)

勾股定理实际应用(讲义) ? 课前预习 1. 常用的6组勾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你画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3. 读一读,做一做 小聪郊游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一只蚂蚁从易拉罐底部爬向易拉罐顶部的罐口处喝饮料,在侧面留下了其爬行的轨迹.小聪观察后发现,蚂蚁爬行的路径是一条曲线,小聪想知道蚂蚁具体爬行了多长,于是邀请小明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小聪和小明分别准备尝试用两种方法来进行测量. 的长度来估计爬行的路程,如图1. 方案二:小明准备将易拉罐侧面剪开,然后用尺子直接测量蚂蚁爬行的路程.小明剪开易拉罐侧面,将其展开后发现,蚂蚁爬行的路径竟然是一条笔直的线段,如图2. 请你选一张长方形纸片,画出他的对角线,然后卷成一个圆柱,的方法,动手测量一下这条线的长度. ? 知识点睛

蚂蚁爬最短路问题处理思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点,连线; (3)构造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进行计算. ?精讲精练 1.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如图所示,圆柱的高等于8 cm,底面半径等于2 cm.在 圆柱的下底面的A点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则蚂蚁沿圆柱的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__________.(π取整数3) 2.如图,一根藤蔓一晚上生长的长度是沿树干爬一圈后由点A上升到点B,已知 AB=5 cm,树干的直径为4 cm.你能计算出藤蔓一晚上生长的最短长度吗?(π取整数3) 3.如图所示,有一根高为2 m的木柱,它的底面周长为0.3 m,为了营造喜庆的气 氛,老师要求小明将一根彩带从柱底向柱顶均匀地缠绕7圈,一直缠到起点的正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21教学模式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 数学 八年级 潘明明

课前1分钟交通安全教育 “121”教学模式导学案(______科) 数学 2013 年 9 月 7日制订

际问题 2、将立体图形问题转化成平面图形问题 合作探究交流共享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景1: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从二教楼到综合楼怎样走最近 情景2: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 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 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意图: 通过情景1复习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情景2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提出问题,学生探究热情高涨,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 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具体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现: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展开得到矩形,研究“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研究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找到解决“蚂蚁怎么走最近”的方法,将曲面最短距离问题转化为平面最短距离问题并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在活动中体

验数学建摸,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效果: 学生汇总了四种方案: (1) (2) (3) (4) 学生很容易算出:情形(1)中A →B 的路线长为:'AA d +, 情形(2)中A →B 的路线长为:'2 d AA π+ 所以情形(1)的路线比情形(2)要短. 学生在情形(3)和(4)的比较中出现困难,但还是有学生提出用剪刀沿母线AA ’剪开圆柱得到矩形,情形(3)A →B 是折线,而情形(4)是线段,故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断(4)较短,最后通过计算比较(1)和(4)即可. 如图: (1)中A →B 的路线长为:'AA d +. (2)中A →B 的路线长为:''AA A B +>AB . (3)中A →B 的路线长为:AO +OB >AB . (4)中A →B 的路线长为:AB . 得出结论:利用展开图中两点之 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沿母线剪开圆柱体,具体观察.接下来后提问:怎样计算AB 在Rt △AA′B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222'B A A A AB +'=,若已知圆柱体高为12cm ,底面半径为3cm ,π取3,则 A ’ A ’ A ’

勾股定理的回顾与思考

《勾股定理的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含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与勾股定理相关的技能,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简单运用 难点:应用技能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㈠ 课前热身 1.由下列条件不能判别△ABC 为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1=a ,2=b ,3=c B .3:2:1::=∠∠∠ C B A C .c b a 222-= D .6:4:3::=c b a 2.在Rt △ABC 中, ①若∠C=90°,a =5,b =12,则c =___________; ②若∠C=90°,a =15,c =25,则b =___________; ③若∠C=90°,a b :=3∶4,c=10则S Rt △ABC =________; ④若a =5,b =12,则c =___________。 ㈡ 本章知识结构 ????? ??????????????????????????-=?-=-=?-=+==+路线等勾股定理的应用:最短 的多样性)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 ,,,,,,,,常见的勾股数:的三种变形种基本图形”证明(等积法):“三勾股定理.3.2171582524713125543c c b c b c b c b .12222222222 22222a b a b a a a c a

2 x 3x 2x x 30? 基本知识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c b a 2 2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 满足c b a 2 2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如常用的勾股数有: 3,4,5; 5,12,13; 7,24,25; 8,15,17; 9,40,41 (4)特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㈢ 综合运用 1.已知Rt △ABC 两直角边分别为4cm 、3cm,则斜边为____cm,斜边上的高为____cm. 2.一艘帆船由于风向的原因,先向西南方向航行了7千米,然后向西北方向航行了24千米,这时帆船离出发地_____千米. 3.左图由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其中第1个直角三角形腰长为1cm ,第4个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为_______. 那么,按照此种方式下去,第n 个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为_______.

(完整版)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题

18.如图,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13m的大树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m,高8m的一棵小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2m/s的速度飞向小树树梢,那么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小树和伙伴在一起? 19.(2007?义乌市)李老师在与同学进行“蚂蚁怎样爬最近”的课题研究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重要条件分别求出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的长. (1)如图1,正方体的棱长为5cm一只蚂蚁欲从正方体底面上的点A沿着正方体表面爬到点C1处; (2)如图2,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5cm,侧棱长为6cm,一只蚂蚁从正四棱柱底面上的点A沿着棱柱表面爬到C1处; (3)如图3,圆锥的母线长为4cm,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如图4所示,且∠AOA1=120°,一只蚂蚁欲从圆锥的底面上的点A出发,沿圆锥侧面爬行一周回到点A. 20.(2013?贵阳模拟)请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如图1,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dm,BC是底面直径,圆柱高AB为5dm,求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点C的最短路线,小明设计了两条路线: 路线1:高线AB+底面直径BC,如图1所示.路线2:侧面展开图中的线段AC,如图2所示.(结果保留π) (1)设路线1的长度为L1,则=_________.设路线2的长度为L2,则=_________.所以选择路线_________(填1或2)较短. (2)小明把条件改成:“圆柱的底面半径为5dm,高AB为1dm”继续按前面的路线进行计算.此时,路线1:= _________.路线2:=_________.所以选择路线_________(填1或2)较短. (3)请你帮小明继续研究:当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dm,高为hdm时,应如何选择上面的两条路线才能使蚂蚁从点A出发沿圆柱表面爬行到点C的路线最短.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运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2、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 3、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合作交流意识,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关键: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可应用的RT△,然后有针对性解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道白:在一棵树的l0m高的D处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 20m处的池塘A处,另一只爬到树顶后直接跃向池塘A处,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 距离相等,试问这棵树有多高? 评析:如图所示,其中一只猴子从D→B→A共走了30m,另一只猴子从D→C→A也共走了30m,且树身垂直于地面,于是这个问题可化归到直角三角形解决.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题意,用化归的思想解决问题. 解:设DC=xm,依题意得:BD+BA=DC+CA CA=30-x,BC=l0+x在RtnABC中 2 2 2BC AB AC+ =AC' =AB' +BC 即()()2 2 210 20 30x x+ + = - 解之x=5 所以树高为15m. 二、范例学习 如图,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请在给定网格中按下列要求画出图形:(1)从点A出发画一条线段AB,使它的另一个端点B在格点(即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且长度为22;(2)画出所有的以(1)中的AB为边的等腰三角形,使另一个顶点在格点上,且另两边的长度都是无理数.

教师分析 只需利用勾股定理看哪一个矩形的对角线满足要求. 解(1) 图1中AB长度为22. (2) 图2中△ABC、 △ABD 就是所要画的等腰三角形. 例如图,已知CD =6m , AD =8m , ∠ADC =90°, BC =24m , AB=26m .求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教师分析:课本图14.2.7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因此我们首先应考虑如何转化为规则图形的和差形,这是方向,同学们记住,实际上 阴S =ABC S ?-ACD S ?,现在只要明确怎样计算ABC S ?和ACD S ?了。 解 在Rt △ADC 中, AC 2=AD2+CD2=62+82=100(勾股定理), ∴ AC =10m . ∵ AC2+BC2=102+242=676=AB2 ∴ △ACB 为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 b 、 c 有关系: 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S 阴影部分=S△ACB -S△ACD =1/2×10×24-1/2×6×8=96(m 2). 评析:这题应总结出两种思想方法:一是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方法“将不规则图化成规则”,二是求面积中,要注意其特殊性. 三、课堂小结 此课时是运用勾股定理和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勾股逆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画出正确的图形,通过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碰到空间曲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间题,一般是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来解决.即将空间曲面展开成平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及相关知识进行求解,遇到求不规则面积问题,通常应用化归思想,将不规则问题转换成规则何题来解决.解题中,注意辅助线的使用.特别是“经验辅助线”的使用. 五、布置作业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 我用了4课时讲授了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的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我主要讲授的是勾股定理的探究和验证,并举例计算相关直角三角形已知两边长求第三边的问题;第二课时我主要讲授了各种类型的相关直角三角形边长或者面积相关问题;第三课时讲授了如何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四课时主要讲授了怎样在数轴上找出无理数对应的点。这4个课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发现法;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无论是引入、拼图,还是历史回顾,我都注意去调动学生,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活动中.所以,课堂效率较高.勾股定理作为“千古第一定理”,其魅力在于其历史价值和应用价值,所以我注意充分挖掘了其内涵.特别是让学生事先实行调查,再在课堂上实行展示,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既加深了对勾股定理文化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水平.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课时我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整个过程中,本节课始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主动学习。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实行引导或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勾股定理,本节课首先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再通过几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特殊情形入手,自然过渡到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计算面积,分析数据,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而得到勾股定理. 第三课时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由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勇于验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得出定理,并使用定理进一步巩固提升,切实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理念。对于拼图验证,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教学中,教师给予了学生适当的指导与鼓励,教师较好地充当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种水平。课前查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水平及归类总结水平;课上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水平、观察水平、猜想归纳总结的水平、合作交流的水平……但本节课拼图验证的方法以前学生没接触过,稍嫌吃力。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活动,提升其实践水平。 第四课时我另外向学生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以赵爽的“弦图”为代表,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以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为代表,使用欧氏几何的基本定理实行证明;以刘徽的“青朱出入图”为代表,“无字证明”。 总的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好,都能够达到预期要求,但介于相关勾股定理的类型题很多,不能一一为学生讲解,但我还是建议将北师大版本中的《蚂蚁怎样走最近》的类型题加入本教材。

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

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 一、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立体图形问题 勾股定理是揭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解决许多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下面就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立体图形问题举例说明,供参考。 一、长方体问题 例1、如图1,图中有一长、宽、高分别为5cm、4cm、3cm 的木箱,在它里面放入一根细木条(木条的粗细、变形忽略不计),要求木条不能露出木箱,请你算一算,能放入的细木条的最大长度是() A、41cm B、34cm C、50cm D、75cm 分析:图中BD 为长方体中能放入的最长的木条的长度,可先连接BC,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判断BD 是Rt△BCD 的斜边,BD 是Rt△ BCD 的斜边,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出BC 的长,从而可求出BD 的长。 解:在Rt△ABC 中,AB=5 ,AC=4,根据勾股定理, 得BC= AB2 AC2 = 41 , 在Rt△BCD 中,CD=3,BC= 41 , 22 BD= BC2 CD2 = 50 。所以选C。说明:本题的关键是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二、圆柱问题 例2、如图2,是一个圆柱形容器,高18cm ,底面周长为60cm,在外侧距下底1cm 的点S处有一蜘蛛,与蜘蛛相对的容器的上口外侧距开口处1cm 的点F 出有一苍蝇,急于捕获苍蝇充饥的蜘蛛,所走的最短路线的长度是多少?

分析: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在遇到立体图形时,需根据具体情况,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从而使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由题意可知,S、 F 两点是曲面上的两点,表示两点间的距离显然不能直接画出,但我们知道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于是我们就可以画出如图3 的图,这样就转化为平面中的两点间的距离问题,从而使问题得解。 解:画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如图3,由题意,得SB=60÷2=30(cm),FB=18―1―1=16 (cm),在Rt△SBF 中,∠SBF=90°,由勾股定理得,SF= SB2 FB 2 = 302 162 =34(cm),所以蜘蛛所走的最短路线的长度是34cm。 说明:将立体图形展开,转化为平面图形,或将曲面转化为平面,然后再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勾股定理,则是求立体图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的常用的方法,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二、利用勾股定理确定最短问题 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往往要通过适当的知识求出其大小,现介绍一种方法,用勾股定理确定最短问题. 例1(恩施自治州)如图 1 ,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 ,高为20,点 B 离点 C 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 A 爬到点 B ,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 图1 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