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第6章习题解答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第6章习题解答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第6章习题解答

第6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本章主要讨论利用频率法对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和设计。在介绍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的基础上,介绍了各种串联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滞后校正装置、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及按分析进行相应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还介绍了期望设计法的基本概念、常见的期望特性和设计步骤;另外还介绍了根轨迹法的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最后介绍了利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校正。

教材习题同步解析

试分别说明系统的固有频率特性与系统期望频率特性的概念。

答:系统本身固有元件所具有的频率特性称为固有频率特性。设计者希望系统所能达到的频率特性称为系统期望频率特性。

试比较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的优缺点。

答:a、校正装置和未校正系统的前向通道环节相串联,这种叫串联校正,串联校正是最常用的设计方法,设计与实现比较简单,通常将串联装置安置在前向通道的前端。

b、并联校正也叫反馈校正,它是和前向通道的部分环节按反馈方式连接构成局部反馈回路,设计相对较为复杂。并联校正一般不需要加放大器,它可以抑制系统的参数波动及非线性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

PD控制为什么又称为超前校正?串联PD控制器进行校正为什么能提高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

答:加入PD控制相当于在系统中加入一个相位超前的串联校正装置,使之在穿越频率处有较大的相位超前角。因此,PD控制称为超前控制。PD控制的传递函数为G s Kp sτ

=+,由比例控制和微分控制组合而成。增大比例系数Kp,可以展宽系统的()(1)

通频带,提高系统的快速性。微分控制反映信号的变化率的预报作用,在偏差信号变化前给出校正信号,防止系统过大地偏离期望值和出现剧烈振荡倾向,有效地增强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PI控制为什么又称为滞后校正?串联PI控制器进行校正为什么能提高系统的稳态性能?如何减小它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答:PI控制在低频段产生较大的相位滞后,所以滞后校正。PI控制的比例部分可以提高系统的无差度,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在串入系统后应使其转折频率在系统幅值穿越频率

的左边,并远离系统幅值穿越频率,以减小对稳定欲量的影响。

PID 控制为什么又称为滞后-超前校正?串联PID 控制器进行校正为什么能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与动态性能?

答:PID 兼有PI 、PD 控制的特点,它相当于提供了一个积分环节与两个一阶微分环节。积分环节改善稳态性能,两个一阶微分环节改善动态性能。

试分别叙述利用比例负反馈和微分负反馈包围振荡环节所起到的作用。 答:二阶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22

1

21

T S S ξ++ 用比例负反馈H(s)=h 包围后

2

222

()1

()2121C s h T R s T S S S S h T

ξξ==++++ 可见振荡环节的时间常数T ,阻尼比ξ均减小,阻尼比ξ的减小使系统的动态性能得到改善,稳态性能得到降低。

用微分反馈包围二阶振荡环节,能够在不影响无阻尼自然角频率n ω和比例系数K 的前提下增加阻尼比,改善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

o K

G s s s =

+,若要使系统开环传递系数K =10,相

位裕量γ’不小于45o,幅值穿越频率’c 不小于 rad/s ,试求系统所需的串联超前校正装置及其参数。

解: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所示。

L()/dB

40

[-20] 20

[-40] Lc()

1

(rad/s)

图 题系统校正前后的伯德图

(1) 10K =, 1ν= 0(1)20lg1020lg120L =-= 求校正前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

()20lg10

40 3.16 4.4lg lg1

c c c L ωωω-=-?=<-

1180(90tan )c γω-=+--o o 1180(90tan 3.16)17.645-=+--=

(2) 求校正装置的参数?

(m)4517.69.637?=-+=o o o o

1sin 370.251sin 37

-?==+o o

(3) 确定校正后的幅值穿越频率'c ω

'12()10lg()6dB c c L ω=='' ()()6o c c c L L dB ωω∴=-=-,

''

()20lg(10) 40lg lg1

o c c L ωω-=--'1()10lg()6dB 2c c L ω==, 最后得出 'm 4.47rad/s>4.4rad/s c ωω==

(4) 确定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

1 2.2rad/s ωω==

,28.8rad/s ωω==,1

1

0.45T s ω=

=,

1

0.451

2.2 G(s)=0.11118.8

s s s

s ++=

++ (5)验证'γ k c 010(0.451)

G ()G ()G ()(1)(0.111)

s s s s s s s +==

++

-1-11'180[90tan (0.45 4.47)tan (4.47)tan (0.11 4.47)]=5045γ-=+-+?--?>o o o o

满足题意。

(6) 确定元件参数

若校正装置如图所示情况,则有

C R1

Ui(t) R2 U0(t)

图 题校正装置图

2

12

R 0.28R R α=

=+,1T=R C=0.45

一单位负反馈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1)(0.51)

o K

G s s s s =

++,若要求系统的静态

速度误差系数K v =5s -1

,相位裕量γ’≥40o,幅值穿越频率’c ≥s,幅值裕量L’h ≥10dB。试设计所需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解(1)求校正前的开环频域指标

绘制k=5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所示。

图 题图 k=5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求c ω,假设在斜率为-40是穿越实轴,则

60

1

-40

-20

Wc=

-60

-60

-20

-40

Wc ’=

()20lg 5

40 2.24/lg lg1

c c c L ra

d s ωωω-=-?=-

此时c ω大于转折频率2,故斜率为-60时穿越实轴,同理可求的 完成 2.152c ω=>满足条件

180(90arctan 2.15arctan(2150.5))22.2γ=?+-?--?=-?,

若取'4022.2567.265m φγγ=-+=?+?+?=?>?V , 且'0.5/c rad s ω=在 2.15c ω=左边,故采用滞后校正。

(2)确定校正后的幅值穿越频率

选择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 0'401050γγ=+?=?+?=?, 令''180(90arctan arctan(0.5))50c c γωω=?+-?--?>?,

将'0.5c ω=带入可得49.450γ=?? 故选'0.5ω=c

(3)确定V 值

1

L (')20lg 20lg

o c ωββ

==-,

(')20lg 5

2010lg 'lg1

o c c L ωβω-=-=>=-

(4)确定滞后校正装置转折频率

21'/10~'/2c c T ωωω=

=,现在取'/10c ω,210.50.0510

T ω===,20T =>= 11111020200T ωβ=

==

?,201

()2001

c s G s s +∴=+ (5)5(201)

()s ()(1)(0.51)(2001)

k c s G s G s s s s s +∴==+++g o ()G (绘于图中)

(6)验证'r

'180(90arctan('20)arctan 'arctan('0.5)arctan('200))44.340c c c c r ωωωω=?+-?+?--?-?=?>?

满足, 由图可看出'n L 也满足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2.011.00++=

s s s K

s G ,要求:

(1)系统响应斜坡信号r(t)=t 时,稳态误差01.0≤ss e ; (2) 系统相位裕量'40γ>?。

试用分析法设计一个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解:(1)系统为Ⅰ型系统,在单位斜坡信号下 分稳态误差为

k

e ssr 1

=

令01.01

==

k

e ssr ,则 k=100 低频段过点为 20lg 40db o L K == 中频段穿越斜率为-60 db/dec 由

(5)-20lg 20lg5-lg1

o L K

=- 则 o L (5)=26db

同理 o L (10)=14db 且 17c ω=rad/s

故 180[90arctan(170.1)arctan(170.2)]43.10γ=?+-?-?-?=-?

图 题系统校正前后伯德图

(2)选择新的c ω'

由校正前的相频特性与幅频特性可知 当ω在[5,10]的范围内时,渐近线的斜率为-40db/dec,即对应的相位穿越频率g ω应在此范围内。 当7rad/s ω=时

(7)90arctan(70.1)arctan(70.2)179.5?=-?-?-?=-?

若选7c rad/s ω'=,系统所需的相位超前角约为50? 因为 (7)20db o L = 所以(7)20db c L =-

又'20lg ()o c L βω>,10β> (滞后部分),又1αβ= 所以0.1α< (超前部分) (3) 确定校正装置的滞后部分 滞后部分'2c 21T =1rad/s ωω==滞

令 14β= 则21T =14rad/s ωβ=滞1

所以 滞后部分的传递函数为11

()141

s G s s +=+

(4) 确定超前部分

(7)20c L db =-过(7 rad/s,-20db )画一条斜率为20db/dec 的斜线,超前部分20db/dec

的渐近线以滞后部分的0db/dec 的渐近线的交点对应超前部分的第一个转折频率1/T1,与0db 线的交点对应第二个转折频率

4

(7)0

207c L Lg Lg ω-=-

则4170/rad s ωβ==

又 14β= 故 3115/T rad s ω==

超前部分的传递函数为20.21

()0.01431

s G s s +=

+

(5)10.21

()1410.0143c s s G s s s

++=

+g

(6) 100(1)

()(141)(0.11)(0.01431)

k s G s s s s s +=

+++

'180[90arctan 7arctan(147)arctan(0.17)arctan(0.01437)]41.940γ=?+-?+-?-?-?=?>?

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

()

(0.251)

o G S S S =

+ 要求系统的稳态速度误差系数

110kv s -= ,谐振峰值 1.5Mr ≤,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参数。

解:(1)绘制校正前的系统的开环传递对数幅频特性(如图()o L ω所示) (2) 按照K=10绘制期望特性曲线的低频段

(3)按动态性能的要求确定系统的中频段,为保证足够的相位裕量,中频段的穿越频率斜率应为-20 db/dec,由于绘出的是闭环频域指标的要求Mr 则 中频段宽度M 1

5.5M11

r h +≥=- 现取 h=10 Wc ’= rad/s

由 2

20.51

w Wc h =≈+ rad/s 2351

h

w Wc h =

≈+ rad/s 据此画出期望特性的中频段

(4)求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21)(0.251)

()(101)(0.21)

c s s G s s s ++=

++

(5) c 10(21)

()G ()()(101)(0.21)

k o s G s s G s s s s +==

++g

'180[90arctan(2 2.5)arctan(10 2.5)arctan(0.2 2.5)]54.41

1.23 1.5sin '

r M γγ=?+-?+?-?-?=?

=

=<

满足题意

图 题校正前后伯德图

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0

0()(0.251)(0.051)

G S S S S =

++要求系统校正后的

谐振峰值 1.4Mr ≤ ,谐振频率 10/wr rad s ≥ 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

解:(1)绘制校正前的幅频特性L0(W),可求得

Wc=20 rad/s

180[90arctan5arctan1]33.7r =?+-?--=-?

(2)按动态性能的要求确定系统的中频段,喂饱则很难过足够的相位裕量,中频段的穿越斜率为-20 db/dec

中频段的高度 1 1.41

61 1.41

r r M h M ++≥

==--

考虑到要留一定的裕量 取 h=10 Wc ’=10 rad/s 则 2

2'2/1

w Wc rad s h =

≈+(与未校正前穿越频率相同),32'20/w wc rad s ==

图 题系统校正前后伯德图

(3)绘制期望特性的低中段,中高频链接段与高频段,分别过B,C 两点做斜率为-40 db/dec 的斜线交低频段,高频段于A,D 点

在频率w2=2 rad/s 处

()20lg100201234o L g ω=-=db ,

60

28

()()'c '

c (L()(2)0

20(2)14lg -lg lg 2lg10(2)()()22202010

c o o L L L dB L L L L L Lg ωωωωωωββ--==-?=-∴=-=-=-=-∴=) 由此得出A 点对应频率11/2/0.2/T w ra

d s β==,D 点对应频率'41/T 100c βω==

(4)由于(0.51)(0.251)()(51)(0.011)c s s G s s s ++=

++,100(0.51)

()(0.051)(51)(0.011)

k s G s s s s s +∴=

+++ 180[90arctan(0.510)arctan(0.0510)arctan(510)arctan(0.0110)]47.50

γ=?+-?+?-?-?-?=?> 满足题意

1

1.36 1.4sin '

Mr r =

=≤ 满足题意

设一个随动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2

()(0.21)

o K

G s s s =

+ ,由期望法设计系统的稳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 a =202-s 和相位裕量 '35o r ≥时的串联校正装置。

解:

图 题伯德图

由20lg 2040lg 0c ω-=,得 4.47c ω= rad/s

'180()41.8c γ?ω=?+=-?

26

40

max 3541.813.290?=?+?+?=?

由于max ?较大,应采用两级超前校正,每级max '45?=?

2

121s/()1s/c G s ωωωω??

+∴= ?+??

21,=a

由max 1

sin ' 5.81

a a a ?-=

?=+ 取6a =,则16ωω=2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

1o 22

220(1/)()()(0.21)(1/)

c s G s G s s s s ωω+=++ 当'c

ωω=时,'c ω是1ω和2ω的几何中点,可以算得

'2'

'2

11'2'

20(/)()1100/0.2c c c c c

A ωωωωωωω≈=?=? 代入

''11113.44,20.64,8.43c c ωωωω==?≈==

2

2

22

1/3.44()1/20.6420(1/3.44)

()()()(0.21)(1/20.64)c c o s G s s s G s G s G s s s s +??

∴= ?

+??+∴==

++

(')180(')31.935c c γω?ω=?+=?

再将a 增大到7,重复上述步骤得(')37.735c γω=> 此时

2

2

22

1/3.44()1/24.0820(1/3.44)

()(0.21)(1/24.08)c s G s s s G s s s s +??

= ?

+??+=

++

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51)(0.1671)

o K

G s s s s =

++,试用期望对数频

率特性法(期望特性用1-2-1-2-3系统)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

K ≥180,σ%≤27%,t s ≤2秒。

解:(1)绘出校正前的幅频特性图(如图,计算

图 题伯德图

(2)40(90arctan(0.513.43)arctan(0.16713.43))57.50

L dB L ωγ=?+-?-?-?=-?< (6)=21dB

=13.43rad/s

c

=180

(2)求中频段

6~86~8

'3~4'5/c c 2

6427648.27162716

2

'1/c

12'10/3c

rad s

t s

a h a rad s

h rad s

ωωωωωω≥

===++===--∴=?=+== 取 取h=10

2 (3)由L L L c o

(1)=(1)-(1)=14-46=-32

得 L c

β(1)=-32=-20lg

β?=40

∴ 12/1/400.025/rad s ωωβ===

431040400/rad s ωβω==?=

(4)

(1)(0.11)()(401)(0.00251)

200(1)(0.11)

()()()(0.51)(0.1671)(401)(0.00251)

c k c o s s G s s s s s G s G s G s s s s s s ++=

++++∴==

++++Q g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

()(0.051)

o K

G s s s =

+,希望闭环系统具有以下性能指标: (1)稳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 a =10s -2

。 (2)γ’ ≥35o,’c ≥10 rad/s。 试用期望法确定系统所需串联校正装置。

解: (1)绘出校正前的幅频特性曲线(如图)

令 =3.16rad/s c ωK=Ka=10,

'=-arctan(0.05 3.16)=-9γ??

(2)题目要求10/c rad s ω≥,现取10/c rad s ω'=

在c ω'处,(')20lg10-40lg '20-40-20o c c L dB ωω=== 由('0()-()c c o L L L L ωωωω==), ()

(')20c c L dB ω=

∴AB 段()c L ω的方程为

()-2020(lg -lg10)c L ωω=

又11()01/c L rad s ωω=?=

(3)现在取250/rad s ω=,可得1

0.021

c s G s s +=+()

'101()10/2(0.051)(0.021)

c s G s ra

d s s s s ω+∴=

=++() ()

'180902arctan 0.5arctan 0.2

γ=?-??+-'180902arctan 0.5arctan 0.2γ=?-??+-?>?=84.3-26.6-11.3=46.435

满足要求

图 题系统伯德图

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

()(1)

o G s s s =+,采用串联校正,期望校正以后的开环幅频

特性曲线L (ω)如图所示。试求:

(1)在原图上绘制所需校正装置的伯德图L c (),求出此装置的传递函数G c (s ),并

说明该装置的类型。

(2)简要说明系统校正前后性能的变化。

解:(1) 由图可知校正后的传递函数,其低频段的频率为-20dB/dec 又L (1)=20lgk-20lg1=20 K=10 确定各型环节:

第一个转折点 1ω=1rad/s 斜率减小20db/dec 第二个转折点 2ω =s 斜率增大20dB/dec 第三个转折点 3ω=s 斜率减小20dB/dec

5

10(1)11()5

(1)(1)

44

k s G s s s s +∴=

++ ()()()k o c G s G s G s =g 5

1

2044

11()5

544144

c s s G s s s ++?==

++11ω=

10c ω'=

()L ωL

()

o L ω()

c L ωB

3.16

c ω=A

(2)系统增加了带宽,快速性改善,相位裕量明显增加,系统稳定性改善,高频段对数幅值上升。抗干扰性下降

一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4)(6)

g

o K G s s s s =

++

(1)若要求闭环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σ≤18%,试用根轨迹法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系数。

(2)若希望系统的开环传递系数K ≥15,而动态态性能不变,试用根轨迹法确定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解:(1)

①由于%σ≤18%,并留有一定的余地,选0.5ξ=,使主导极点的阻尼角

arccos 60βξ==?;

由于s t 未要求,不妨设3

1.5s n

t s ξω=≤,则4/n rad s ω=,于是我们希望的闭环主导极

点为:

1,22n s j j ξωω=-±=-±②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略),由于期望的极点位于校正前根轨迹左方,故采用串联超前校正装置加以校正。

③原系统开环零极点对闭环极点所产生的相位角为:

01111()(4)(6)1206040220G s s s s ∠=-∠-∠+-∠+=-?-?-?=-?

则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相位角01180()180(220)40c G s ?=-?-∠=-?--?=?

④由作图法确定所需的零极点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图略)

2.6

() 6.1

c c

s G s K s +=+

⑤( 2.6)()(4)(6)( 6.1)

g k K s G

s s s s s +=

+++

1

11112146 6.1

|1382.6

g s j s s s s K s =-++++=

+g g g 开环传递系数138 2.6

2.4546 6.1

K ?==??

(2)略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4)(5)

g

o K G s s s s =

++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K v =30s -1

,ζ=,利用根轨迹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

采用了反馈校正的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试比较校正前后系统的性能。 解:校正前 1010

()1(0.51)(0.51)

k G s s s s s =?

=

++ 其穿越斜率为-40 d B/dec , c 4.47rad/s ω=

-1180[90tan (0.5 4.47)]24.1γ=?+-?-?=?

穿越斜率在-40db/dec 上,系统稳定性不高

校正后4

'()(0.21)

k G s s s =

+

其穿越斜率为-20db/dec , c '4rad/s ω=

-1180[90tan (0.24)]51.324.1γ=?+-?-?=?>?

系统稳定性得到提高

200

10 +1)

S H(s)

图 题系统结构图

采用反馈校正后的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其中H (s )为校正装置。要求系统满足下列指标: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200s -1

,γ≥45。试确定反馈校正装置的参数,并求校正后系统的等效开环传递函数。

解:(1)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200

0.1()2000.011(0.011)

o G s s s s s =??=

++ 幅值穿越频率为,幅值穿越斜率为-40db/dec

-190tan (0.01141.4)35.3γ=?-?=?

R(s) C(s)

+ + _ _

图 题系统结构图

(2)开环传递系数为K=200,系统的稳定性能已满足。据此期望特性的低频段与校正前重合

如图所示,取 c '120rad/s ω= 求

C 点:033()(20lg 20020lg100)40(lg lg100)L ωω--=-- ① C 点:33()020(lg lg120)k L ωω-=-- ② 由①②两式可得: 3166.3rad/s ω= 取 210/rad s ω= , 求 1ω

B 点 (10)20(lg10lg120)21.6k L dB =--= A 点 k 11L ()21.640(lg lg10)ωω-=-- ……③ A 点 11()20lg 20020lg o L ωω=- ……④

由③④可得:16/rad s ω=

由于()o L ω'低频段渐近线为+20db/dec

'()20lg '20lg o L k ωω=+

把 '(6)0dB o L = 代入可得: K ’=1/6= ∴局部反馈回路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L(

)/dB

A

L0() Lk(

)

B

3

(rad/s)

1

2 100

ˊc C

图 题系统伯德图

()()26(0.11)(0.011)

s

G s H s s s =

++ 又 210

()

(0.011)

G s s =

+

22G ()H()6(0.11)(0.011) H(s)=10G ()60(0.11)(0.011)

s

s s s

s s s s s ++∴==

++

由图可知:k 200(0.11)200(0.11)

G ()

111(1)(1)(1)(0.0061)6166.36

s s s s s s s s s ++=

=

++++ 120/c

rad s ω=

-111'18090tan 12tan 20tan 0.72 =52.3>45γ--=?-?+--??

(满足)

MATLAB 实验指导

利用MATLAB 函数编写程序,绘制无源超前校正装置的1/α与m ?及10lg(1/)α的关系曲线(如教材图所示)。(提示:1/α的取值范围为[1,20])

解:

1)超前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1

(),

11

c Ts G s Ts α

αα+=<+

m

为校正装置出现最大超前相角的频率,它位于两个转折频率T

1和T α1的几何中点,

m

为最大超前相角,为:

α

α

?+-=11arcsin

m

m

与一一对应,越小,所提供的

m

就越大。但同时高频段对数幅值也越大,对

抗干扰性能不利。为保持较高的信噪比,一般取值范围为≤<1,即校正装置一般能够提供的最大超前角

m

<65°。

为便于MATLAB 编程,可考虑取系数1

1a α

=

>,则

m

1

11180arcsin arcsin 111m a a a a

?π-

-?

==?

++ 2)根据以上分析,将

m

及10lg(1/)关系曲线绘制于同一图形中的MATLAB 程序如下

a=1::20; %设定系数a 的取值范围,a=1/

for i=1:length(a)

faim(i)=asin((a(i)-1)/(a(i)+1))*180/pi; %求相位

m

L(i)=10*log10(a(i)); %求10lg(1/),即10lg(a)

end

aa=plotyy(a,faim,a,L); %以1/为横坐标,绘制

m

及10lg(1/)关系曲线

gtext('10lg(1/a)'); %曲线标注 gtext('相位');

set(aa,'linewidth',; %设置曲线格式 ylabel('10lg(1/a)/dB') %标注纵坐标 xlabel('1/a'); %标注横坐标

grid;

图 关系曲线

超前校正装置的1/α与m ?及10lg(1/)α的关系曲线,见图。

利用MATLAB 函数编写程序,绘制无源滞后校正装置1/β与20lg(1/)β、c

(’c )

的关系曲线(如教材图所示)。(提示:1/β的取值范围为[,1])

解:

1)滞后校正网络,其传递函数为

1

(),11

c Ts G s Ts ββ+=

>+

与超前校正不同,串联滞后校正装置将会使被校正系统的相位滞后增加。为了避免对系统的相位裕量产生不良影响,应尽量使最大滞后相角远离校正后系统新的幅值穿越频率

’c ,即’c 远大于第二个转折频率

2

,一般可取

2'110

c

T ωω=

= 因此有2'1010/c T ωω==,则滞后装置在新的幅值穿越频率’c 处的的相角滞后为

c

(’c )=arctan T ’c -arctan(T ’c )

化简可得

1(')arctan 0.1(1)c c ?ωβ??

≈-????

同样,为便于MATLAB 编程,可考虑取系数1

1b β

=

<,则

c

(’c )为

MATLAB实验报告

MATLAB程序设计语言 实 验 报 告 专业及班级: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伟 学号:1107050322 日期 2013年6月20日

实验一 MATLAB 的基本使用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MATALB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特点,熟悉MATLAB 软件的运行环境; 2.掌握变量、函数等有关概念,掌握M 文件的创建、保存、打开的方法,初步具备将一般数学问题转化为对应计算机模型处理的能力; 3.掌握二维图形绘制的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实现计算结果的可视化。 【二】 MATLAB 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基本掌握以下的基础知识: 一. MATLAB 简介 二. MATLAB 的启动和退出 三. MATLAB 使用界面简介 四. 帮助信息的获取 五. MATLAB 的数值计算功能 六. 程序流程控制 七. M 文件 八. 函数文件 九. MATLAB 的可视化 【三】上机练习 1. 仔细预习第二部分内容,关于MATLAB 的基础知识。 2. 熟悉MATLAB 环境,将第二部分所有的例子在计算机上练习一遍 3. 已知矩阵???? ??????=??????????=123456789,987654321B A 。求A*B ,A .* B ,比较二者结果是否相同。并利用MATLAB 的内部函数求矩阵A 的大小、元素和、长度以 及最大值。 程序代码: >> A=[1 2 3;4 5 6;7 8 9]; >> B=[9 8 7;6 5 4;3 2 1]; >> A*B ans =

30 24 18 84 69 54 138 114 90 >> A.*B ans = 9 16 21 24 25 24 21 16 9 两者结果不同 >> [m,n]=size(A) m = 3 n = 3 >> b=sum(A) b = 12 15 18 >> a=length(A) a = 3 >>max(A) ans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学号姓名 时间2014年10月21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例展示,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2)会正确实现闭环负反馈。 (3)通过开、闭环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 二、预习与回答: (1)在实际控制系统调试时,如何正确实现负反馈闭环? 答:负反馈闭环,不是单纯的加减问题,它是通过增量法实现的,具体如下: 1.系统开环; 2.输入一个增或减的变化量; 3.相应的,反馈变化量会有增减; 4.若增大,也增大,则需用减法器; 5.若增大,减小,则需用加法器,即。 (2)你认为表格中加1KΩ载后,开环的电压值与闭环的电压值,哪个更接近2V? 答:闭环更接近。因为在开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系统前部分不会产生变化。故而系统不具有调节能力,对扰动的反应很大,也就会与2V相去甚远。 但在闭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由于有反馈的存在,扰动产生的影响会被反馈到输入端,系统就从输入部分产生了调整,经过调整后的电压值会与2V相差更小些。 因此,闭环的电压值更接近2V。 (3)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设计哪一部份? 答:应当是系统的整体框架及误差调节部分。对于一个系统,功能部分是“被控对象”部分,这部分可由对应专业设计,反馈部分大多是传感器,因此可由传感器的专业设计,而自控原理关注的是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因此,控制系统设计中心就要集中在整个系统的协调和误差调节环节。 二、实验原理: (1)利用各种实际物理装置(如电子装置、机械装置、化工装置等)在数学上的“相似性”,将各种实际物理装置从感兴趣的角度经过简化、并抽象成相同的数学形式。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必研究每一种实际装置,而用几种“等价”的数学形式来表达、研究和设计。又由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对数学而言,不能直接感受它的自然物理属性,这给我们分析和设计带来了困难。所以,我们又用替代、模拟、仿真的形式把数学形式再变成“模拟实物”来研究。这样,就可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实际上,在后面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实际物理对象,而“模拟实物”的实验方式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就是用下列“模拟实物”——电路系统,替代各种实际物理对象。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时段: 成绩: 工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 MATLAB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R K R R R Z Z s G200 , 100 2 ) ( 2 1 1 2 1 2= = - = - = -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比例环节1 ) ( 1 = s G和2 ) ( 1 = s G; ②惯性环节 1 1 ) ( 1+ = s s G和 1 5.0 1 ) ( 2+ = s s G ③积分环节 s s G1 ) ( 1 = ④微分环节s s G= ) ( 1 ⑤比例+微分环节(PD)2 ) ( 1 + =s s G和1 ) ( 2 + =s s G ⑥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1 1 ) ( 1 + =和s s G21 1 ) ( 2 + =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

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 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 s s G 和1 5.01)(2+=s s G 11)(1+= s s G 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

matlab实验报告

MATLAB 数学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小组成员: 时间:201_/_/_

Matlab 第二次实验报告 小组成员: 1 题目:实验四,MATLAB 选择结构与应用实验 目的:掌握if 选择结构与程序流程控制,重点掌握break,return , pause语句的应用。 问题:问题1:验证“哥德巴赫猜想” ,即:任何一个正偶数(n>=6)均可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要求编制一个函数程序,输入一个正偶数,返回两个质数的和。 问题分析:由用户输入一个大于6 的偶数,由input 语句实现。由if 判断语句判断是否输入的数据符合条件。再引用质数判断函数来找出两个质数,再向屏幕输出两个质数即可。 编程:function [z1,z2]=gede(n); n=input('please input n')

if n<6 disp('data error'); return end if mod(n,2)==0 for i=2:n/2 k=0; for j=2:sqrt(i) if mod(i,j)==0 k=k+1; end end for j=2:sqrt(n-i) if mod(n-i,j)==0 k=k+1; end end if k==0 fprintf('two numbers are') fprintf('%.0f,%.0f',i,n- i) break end

end end 结果分析 如上图,用户输入了大于6的偶数返回两个质数5和31,通过 不断试验,即可验证哥德巴赫猜想。 纪录:if判断语句与for循环语句联合嵌套使用可使程序结构更加明晰,更快的解决问题。 2题目:实验四,MATLAB选择结构与应用实验 目的:用matlab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 题。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

上海电力学院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 题目:2.1.1(2.1.6课外)、2.1.4(2.1.5课内)班级:gagagagg 姓名:lalalal 学号:hahahahah 时间:zzzzzzzzzzz

实验内容一: 一、问题描述: 已知系统结构图,(1)用matlab编程计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2)用matlab转换函数表示系统状态空间模型;(3)计算其特征根。 二、理论方法分析 (1)根据系统结构图的串并联关系以及反馈关系,分别利用tf ()函数series()函数,parallel函数以及feedback函数构建系统传递函数;(2)已求出系统传递函数G,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利用函数ss(G)课得到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3)利用线性定常系统模型数据还原函数[num,den]=tfdata(G,‘v’)可得到系统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num与分母多项式den,利用roots(den)函数可得到系统的特征根。 三、实验设计与实现 新建M文件,编程程序如下文所示: G1=tf([0.2],[1,1,1]); G2=tf([0.3],[1,1]); G3=tf([0.14],[2,1]); G4=series(G2,G3);%G2与G3串联 G5=0.7*feedback(G4,-1,1); G6=0.4*feedback(G1,G5,1); G7=feedback(G6,0.6)

ss(G7)%将系统传递函数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 [num den]=tfdata(G7,'v');%还原系统传递函数分子、分母系数矩阵 roots(den)%求系统传递函数特征根 点击Run运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M文件如下: 运行结果如下: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MATLAB 仿真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 )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 函数求得。 则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1, sys2, sign )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1;正反馈时,sign =1;单位反馈时,sys2=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3.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1 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 2++++++= s s s s s s s s G 12s 2s s 3s (s)23++++= 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书(DOC)

目录 实验装置介绍 (1) 实验一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2) 实验二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5) 实验三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7) 实验四线性系统串联校正 (9) 实验五 MATLAB及仿真实验 (12)

实验装置介绍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系统模拟电路的构成和测试技术。 TAP-2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的基本结构 TAP-2型控制理论模拟实验装置是一个控制理论的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如上图所示,TAP-2型控制理论模拟实验由计算机、A/D/A 接口板、模拟实验台和打印机组成。计算机负责实验的控制、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显示、储存和恢复功能,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产生各种输出信号;模拟实验台是被控对象,台上共有运算放大器12个,与台上的其他电阻电容等元器件配合,可组成各种具有不同系统特性的实验对象,台上还有正弦、三角、方波等信号源作为备用信号发生器用;A/D/A 板安装在模拟实验台下面的实验箱底板上,它起着模拟与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作用,是计算机与实验台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打印机可根据需要进行连接,对实验数据、图形作硬拷贝。 实验台由12个运算放大器和一些电阻、电容元件组成,可完成自动控制原理的典型环节阶跃响应、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频率特性测量、连续系统串联校正、数字PID 、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等相应实验。 显示器 计算机 打印机 模拟实验台 AD/DA 卡

实验一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构成一、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系统特性的影响;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2.学习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一、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仪器 1.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一、二阶系统,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一、二阶系统,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 构成下述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如图

MATLAB实验报告(1-4)

信号与系统MATLAB第一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软件并会简单的使用运算和简单二维图的绘制。 2.学会运用MATLAB表示常用连续时间信号的方法 3.观察并熟悉一些信号的波形和特性。 4.学会运用MATLAB进行连续信号时移、反折和尺度变换。 5.学会运用MATLAB进行连续时间微分、积分运算。 6.学会运用MATLAB进行连续信号相加、相乘运算。 7.学会运用MATLAB进行连续信号的奇偶分解。 二、实验任务 将实验书中的例题和解析看懂,并在MATLAB软件中练习例题,最终将作业完成。 三、实验内容 1.MATLAB软件基本运算入门。 1). MATLAB软件的数值计算: 算数运算 向量运算:1.向量元素要用”[ ]”括起来,元素之间可用空格、逗号分隔生成行向量,用分号分隔生成列向量。2.x=x0:step:xn.其中x0位初始值,step表示步长或者增量,xn 为结束值。 矩阵运算:1.矩阵”[ ]”括起来;矩阵每一行的各个元素必须用”,”或者空格分开; 矩阵的不同行之间必须用分号”;”或者ENTER分开。2.矩阵的加法或者减法运算是将矩阵的对应元素分别进行加法或者减法的运算。3.常用的点运算包括”.*”、”./”、”.\”、”.^”等等。 举例:计算一个函数并绘制出在对应区间上对应的值。

2).MATLAB软件的符号运算:定义符号变量的语句格式为”syms 变量名” 2.MATLAB软件简单二维图形绘制 1).函数y=f(x)关于变量x的曲线绘制用语:>>plot(x,y) 2).输出多个图像表顺序:例如m和n表示在一个窗口中显示m行n列个图像,p表 示第p个区域,表达为subplot(mnp)或者subplot(m,n,p) 3).表示输出表格横轴纵轴表达范围:axis([xmax,xmin,ymax,ymin]) 4).标上横轴纵轴的字母:xlabel(‘x’),ylabel(‘y’) 5).命名图像就在subplot写在同一行或者在下一个subplot前:title(‘……’) 6).输出:grid on 举例1: 举例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

上海电力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实践报告 课名:自动控制原理应用实践 题目: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 船舶航向的自动操舵控制 班级: 姓名: 学号:

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 一.系统背景简介 水翼船(Hydrofoil)是一种高速船。船身底部有支架,装上水翼。当船的速度逐渐增加,水翼提供的浮力会把船身抬离水面(称为水翼飞航或水翼航行,Foilborne),从而大为减少水的阻力和增加航行速度。 水翼船的高速航行能力主要依靠一个自动稳定控制系统。通过主翼上的舵板和尾翼的调整完成稳定化操作。该稳定控制系统要保持水平飞行地穿过海浪。因此,设计上要求系统使浮力稳定不变,相当于使纵倾角最小。 航向自动操舵仪工作时存在包括舵机(舵角)、船舶本身(航向角)在内的两个反馈回路:舵角反馈和航向反馈。 当尾舵的角坐标偏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会引起船只在参考方向上发生某一固定的偏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传递函数中带有一个负号,这是因为尾舵的顺时针的转动会引起船只的逆时针转动。有此动力方程可以看出,船只的转动速率会逐渐趋向一个常数,因此如果船只以直线运动,而尾舵偏转一恒定值,那么船只就会以螺旋形的进入一圆形运动轨迹。 二.实际控制过程 某水翼船渡轮,自重670t,航速45节(海里/小时),可载900名乘客,可混装轿车、大客车和货卡,载重可达自重量。该渡轮可在浪高达8英尺的海中以航速40节航行的能力,全靠一个自动稳定控制系统。通过主翼上的舵板和尾翼的调整完成稳定化操作。该稳定控制系统要保持水平飞行地穿过海浪。因此,设计上要求该系统使浮力稳定不变,相当于使纵倾角最小。

上图: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系统 已知,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过程模型,执行器模型为F(s)=1/s。 三.控制设计要求 试设计一个控制器Gc(s),使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系统在海浪扰动D (s)存在下也能达到优良的性能指标。假设海浪扰动D(s)的主频率为w=6rad/s。 本题要求了“优良的性能指标”,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通过网络资料的查阅:响应超调量小于10%,调整时间小于4s。 四.分析系统时域 1.原系统稳定性分析 num=[50]; den=[1 80 2500 50]; g1=tf(num,den); [z,p,k]=zpkdata(g1,'v'); p1=pole(g1); pzmap(g1) 分析:上图闭环极点分布图,有一极点位于原点,另两极点位于虚轴左边,故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但还是一种不稳定的情况,所以系统无稳态误差。 2.Simulink搭建未加控制器的原系统(不考虑扰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 MATLAB 仿真基础 、实验目的: (1) 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 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 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 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 ?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来输出控制系 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 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 feedback ()函数求得。 则 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l, sys2, sigh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 -1;正反馈时, sig n = 1;单位反馈时,sys2= 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 2 5(s 2) (s 6s 7) 3 3 s(s 1) (s 2s 1) 2.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s 3 飞 2~ s 2s 2s 1 3 ?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5(s 2)2(s 2 6s 7) G(s) s 3 s 3 2s 2 2s 1 G(s) G(s)

matlab实验报告

2015秋2013级《MATLAB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一班级:软件131姓名:陈万全学号:132852 一、实验目的 1、了解MATLAB程序设计的开发环境,熟悉命令窗口、工作区窗口、历史命令等窗口的使用。 2、掌握MATLAB常用命令的使用。 3、掌握MATLAB帮助系统的使用。 4、熟悉利用MATLAB进行简单数学计算以及绘图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启动MATLAB软件,熟悉MATLAB的基本工作桌面,了解各个窗口的功能与使用。 图1 MATLAB工作桌面 2、MATLAB的常用命令与系统帮助: (1)系统帮助 help:用来查询已知命令的用法。例如已知inv是用来计算逆矩阵,键入help inv即可得知有关inv命令的用法。 lookfor:用来寻找未知的命令。例如要寻找计算反矩阵的命令,可键入lookfor inverse,MATLAB即会列出所有和关键字inverse相关的指令。找到所需的

命令後,即可用help进一步找出其用法。 (2)数据显示格式: 常用命令:说明 format short 显示小数点后4位(缺省值) format long 显示15位 format bank 显示小数点后2位 format + 显示+,-,0 format short e 5位科学记数法 format long e 15位科学记数法 format rat 最接近的有理数显示 (3)命令行编辑:键盘上的各种箭头和控制键提供了命令的重调、编辑功能。 具体用法如下: ↑----重调前一行(可重复使用调用更早的) ↓----重调后一行 →----前移一字符 ←----后移一字符 home----前移到行首 end----移动到行末 esc----清除一行 del----清除当前字符 backspace----清除前一字符 (4)MATLAB工作区常用命令: who--------显示当前工作区中所有用户变量名 whos--------显示当前工作区中所有用户变量名及大小、字节数和类型 disp(x) -----显示变量X的内容 clear -----清除工作区中用户定义的所有变量 save文件名-----保存工作区中用户定义的所有变量到指定文件中 load文件名-----载入指定文件中的数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2016)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航空航天学院 2016.11

目录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1) 1 设计目的 (1) 2 设计要求 (1) 二、题目 (2) 题目1直线一级倒立摆频率响应控制实验 (2) 题目2 直线一级倒立摆PID 控制实验 (7) 题目3 控制系统校正实验1 (9) 题目4 控制系统校正实验2 (10) 题目5 控制系统校正实验3 (11) 题目6 控制系统校正实验4 (12) 三、实践报告书写内容要求 (13) 四、考核方式 (14)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1 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MATLAB这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水平。 4)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 2 设计要求 1)熟悉MATLAB语言及Simulink仿真软件。 2)掌握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的各种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高阶系统的近似研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的求取。 3)掌握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主要包括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纯迟延系统根轨迹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4)掌握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Bode图、Nyquist图、稳定性判据和系统的频域响应。 5)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主要包括根轨迹法超前校正、频域法超前校正、频域法滞后校正以及校正前后的性能分析。

二、题目 题目1直线一级倒立摆频率响应控制实验 1、初始条件 (1)固高GLIP2002直线二级倒立摆 (2)计算机(Matlab Simulink) 1.1 倒立摆系统简介 倒立摆是机器人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等多个领域、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其被控系统本身又是一个绝对不稳定、高阶次、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控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最初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50 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控制论专家根据火箭发射助推器原理设计出一级倒立摆实验设备。近年来,新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人们试图通过倒立摆这样一个典型的控制对象,检验新的控制方法是否有较强的处理多变量、非线性和绝对不稳定系统的能力,从而从中找出最优秀的控制方法。倒立摆系统作为控制理论研究中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手段,为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构建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以用来检验某种控制理论或方法的典型方案,促进了控制系统新理论、新思想的发展。由于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由此系统研究产生的方法和技术将在半导体及精密仪器加工、机器人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导弹拦截控制系统、航空对接控制技术、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和一般工业应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利用开发前景。平面倒立摆可以比较真实的模拟火箭的飞行控制和步行机器人的稳定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1.2 直线倒立摆 直线倒立摆是在直线运动模块上装有摆体组件,直线运动模块有一个自由度,小车可以沿导轨水平运动,在小车上装载不同的摆体组件,可以组成很多类别的倒立摆,直线柔性倒立摆和一般直线倒立摆的不同之处在于,柔性倒立摆有两个可以沿导轨滑动的小车,并且在主动小车和从动小车之间增加了一个弹簧,作为柔性关节。直线倒立摆系列产品如图1-1 所示。

MATLAB实验报告

实验一 MATLAB 环境的熟悉与基本运算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熟悉MATLAB 的开发环境; 2.掌握MATLAB 的一些常用命令; 3.掌握矩阵、变量、表达式的输入方法及各种基本运算。 二、实验内容 1.熟悉MATLAB 的开发环境: ① MATLAB 的各种窗口: 命令窗口、命令历史窗口、工作空间窗口、当前路径窗口。 ②路径的设置: 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加入到MATLAB 路径中,并保存。 设置当前路径,以方便文件管理。 2.学习使用clc 、clear ,了解其功能和作用。 3.矩阵运算: 已知:A=[1 2;3 4]; B=[5 5;7 8]; 求:A*B 、A.*B ,并比较结果。 4.使用冒号选出指定元素: 已知:A=[1 2 3;4 5 6;7 8 9]; 求:A 中第3列前2个元素;A 中所有列第2,3行的元素; 5.在MATLAB 的命令窗口计算: 1) )2sin(π 2) 5.4)4.05589(÷?+ 6.关系及逻辑运算 1)已知:a=[5:1:15]; b=[1 2 8 8 7 10 12 11 13 14 15],求: y=a==b ,并分析结果 2)已知:X=[0 1;1 0]; Y=[0 0;1 0],求: x&y+x>y ,并分析结果 7.文件操作 1)将0到1000的所有整数,写入到D 盘下的文件 2)读入D 盘下的文件,并赋给变量num

8.符号运算 1)对表达式f=x 3 -1 进行因式分解 2)对表达式f=(2x 2*(x+3)-10)*t ,分别将自变量x 和t 的同类项合并 3)求 3(1)x dz z +? 三、实验报告要求 完成实验内容的3、4、5、6、7、8,写出相应的程序、结果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TELE2004 课程学分:3 课程名称(中/英):自动控制原理 Principles of Automatic Control 课程学时: 54 实验学时:9 适用专业:信息、电子及通信 实验室名称:开放实验室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学习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包括系统数学 模型的建立,控制系统的分析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以及频域分析法,控制系统设 计的根轨迹法及频率响应法。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理解并掌握系统传递函数的 概念,各项动态性能指标的定义与求法,稳定性的概念与判别,稳态误差及稳态误差 系数的求解。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用学们能够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经典理论与方法,并能运 用这些知识建立系统的数据模型,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稳定性与控 制精度,并可以进行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进。 本课程包含47学时的课程教学,讲授系统建模、时域分析、根轨迹、频率响应 与系统设计等内容。 本课程还包含一个9学时的实验项目,同学们将自行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控制系统,该实验将完全按照工程项目的执行方式进行的。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序号 项目名称 实验类型 学时分配 每组人数 必修/选修 设计性 9 1 必修 1 小型控制系统(角位 移、位移、温度可选) 设计与实现 三、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1:小型控制系统(角位移、位移、温度可选)设计与实现

1.教学内容 与传统意义下的课程实验不同,这是一个项目型实验,意味着你必须执行一个小型的项目。有若干个项目题目可供选择,该项目需要在上课学期内完成。项目在学期中间发布,你必须在学期未进入考试周之前完成全部工作。 This is a project oriented lab, which means that you are required to carry out a small-scale project rather than a conventional lab. You will be supplied with several candidate projects to choose one as your objective project to carry out in the same semester when the course is given. You will have the project issued in the mid-semester and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it before entering examination weeks of the semester. 与普通的实验不同,项目的执行通常需要经历若干阶段,也会需要更长的实现周期。通过这个实验,你可明白并经历完整的项目执行过程,尽管从可操作性出发,实验中采用的会是一些比较小型化的项目。这样的经历无疑会对同学们参加项目的能力培养有所助益。 Not like conventional lab, project usually will run for several stages or phases and, maybe, will last for a longer period. You will move from one phase to the other until getting everything done properly. You can then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 the complete project executing procedures, nevertheless how small scaled is the one in which you are involved, which is certainly helpful in preparing you some kind of project taking capabilities. 有三个可供选择的课题,它们是: There are three topics available. They are: 1)直流电机控制的角位移控制系统Angle position control system with dc motor 设计一个角度控制系统,它能接受所期望的角度的输入指令,产生一个与输出要求完全一致的输出角度。 Design an angle system, which can accept desired angle input command and generates an angle output following exactly the input one. 2)车辆运动控制系统Vehicle motion control system 一辆玩具车或是实验室自制的模型车将作为被控制对象。该系统必须能准确地行进任意指定的距离。 A toy vehicle or lab made vehicle is the plant to be controlled. The system must be able to move a given distance accurately. 3)温度控制系统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这是个水温控制系统。它用控制并操持一个小型容器中的水的温度到任意指定的数值。

《自动控制原理》专科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自动控制原理是空间工程类、机械控制类、信息系统类等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的大类技术基础课程。由于自动控制原理在信息化武器装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本课程设置为大类技术基础课,对培养懂技术的指挥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所覆盖的知识面较宽,既有较深入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有较广泛的专业背景知识,因而,它在学员知识结构方面将起到加强理论深度和拓展知识广度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本课程将在注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自动控制发展中的、学员能够理解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取舍各种主要理论、方法的比例,正确处理好理论与案例的关系,以适应为部队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适当引入和利用Matlab工具来辅助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复杂计算与作图、验证分析与设计的结果;本课程应该既使学员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它们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又要促进学员养成积极思考、长于分析、善于推导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课程采用“一纵三横”的设计思路,具体来说,“一纵”就是在课程讲授中要求贯彻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及设计方法这条主线;“三横”就是在方法讲授中要求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稳准快三个字是分析的核心,也是设计的归宿。在课程讲授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即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注意理论联系专业实际,例子贴近生活,注重揭示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注意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发挥课程教学网站的作用。在课程学习中,注重阅读教材、完成作业、课程实验及讨论问题等四个环节,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一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2)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3) 三、实验现象分析 (5) 方法一:matlab程序 (5) 方法二:multism仿真 (12)

方法三:simulink仿真 (17)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1) 一、确定图3系统的根轨迹的全部特征点和特征线,并绘出根轨迹 (21) 二、根据根轨迹图分析系统的闭环稳定性 (22) 三、如何通过改造根轨迹来改善系统的品质? (25) 实验三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33) 一、绘制图1. 图3系统的奈氏图和伯德图 (33) 二、分别根据奈氏图和伯德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37) 三、在图4中,任取一可使系统稳定的R值,通过实验法得到对应的伯德图,并据此导 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38) 实验四、磁盘驱动器的读取控制 (41) 一、实验原理 (41)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41) (一)系统的阶跃响应 (41) (二) 系统动态响应、稳态误差以及扰动能力讨论 (45) 1、动态响应 (46) 2、稳态误差和扰动能力 (48) (三)引入速度传感器 (51) 1. 未加速度传感器时系统性能分析 (51) 2、加入速度传感器后的系统性能分析 (59) 五、实验总结 (64) 实验一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 析

一、 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Routh 判据,用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 实验原理及内容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见图1 图1 (2)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 图2 (3) 理论分析 导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开环增益0 1 T K K = 。 (4) 实验内容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在此实验中(图2), s 1T 0=, s T 2.01=,R 200 K 1= R 200 K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73809

-150-100 -50 50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 1、比例环节 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 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入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 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1)T=0.1(0.033)时,C=1μf (0.33μf ),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 T=0.033 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 i f i o R R U U -=TS 1 CS R 1Z Z U U i i f i 0-=-=-=15 20

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 K = R f /R 1,T = R f C, (1) 保持K = R f /R 1 = 1不变,观测T = 0.1秒,0.01秒(既R 1 = 100K,C = 1μf , 0.1μf )时的输出波形。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 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 较为接近。 T=0.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 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 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2) 保持T = R f C = 0.1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K=1时波形即为(1)中T0.1时波形 K=2时,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如下结果: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 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2,实验值4.30/2.28, 1 TS K )s (R )s (C +-=

matlab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MATLAB综合实验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2012年 5 月 20 日 实验四模拟滤波器频率特性测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低通无源滤波器的设计; 2、学会将无源低通滤波器向带通、高通滤波器的转换; 3、了解常用有源低通滤波器、高通滤器、带通滤波器、带阻滤波器的结构与特性; 二、预备知识 1、学习“模拟滤波器的逼近”; 2、系统函数的展开方法; 3、低通滤波器的结构与转换方法; 预习报告中回答以下问题: 1、实际中常用的滤波器电路类型有哪些,有何特点? 2、有源滤波器、无源滤波器的概念,优缺点和各自的应用场合? 3、绘出低通、带通、带阻、高通四种滤波器的理想频响曲线及实际频响曲线,两者 有何根本区别,产生原因? 三、实验原理 模拟滤波器根据其通带的特征可分为: (1)低通滤波器:允许低频信号通过,将高频信号衰减; (2)高通滤波器:允许高频信号通过,将低频信号衰减; (3)带通滤波器:允许一定频带范围内的信号通过,将此频带外的信号衰减; (4)带阻滤波器:阻止某一频带范围内的信号通过,而允许此频带以外的信号衰减; 各种滤波器的频响特性图: 图2一1低通滤波器图2一2高通滤波器 图2一3带通滤波器图2一4带阻滤波器 在这四类滤波器中,又以低通滤波器最为典型,其它几种类型的滤波器均可从它转 化而来。 1、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是指系统在正弦信号激励下系统的稳态响应随激励信号频率变

化的情况。用矢量形式表示: 其中:|H(j ω)|为幅频特性,表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幅度比随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关系;φ(ω)为相频特性,表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差随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关系。 2、H(j ω)可根据系统函数H(s)求得:H(j ω)= H(s)︱s=j ω因此,对于给定的电路可根椐S 域模型先求出系统函数H(s),再求H(j ω),然后讨论系统的频响特性。 3、频响特性的测量可分别测量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幅频特性的测试采用改变激励信号的频率逐点测出响应的幅度,然后用描图法描出幅频特性曲线;相频特性的测量方法亦可改变激励信号的频率用双踪示波器逐点测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延时τ,根椐下面的公式推算出相位差 当响应超前激励时为 ()φω正,当响应落后激励时()φω为负。 四、实验原理图 图2一5实验电路 图中:R=38k Ω,C=3900pF ,红色框内为实验板上的电路。 五、实验前预习内容: 1、写出原理图中高、低通及并联后滤波器网络的电压移函数,计算截止频率,并画出幅 频特性及相频特性曲线; 2、测试频率特性时,测试点频率应如何选取。 六、实验内容及步骤: 将信号源CH1的信号波形调为正弦波,信号的幅度调为Vpp=10V 。 1、RC 高通滤波器的频响特性的测量: 将信号源的输出端(A)接实验板的IN1端,滤波后的信号OUT1接示波器的输入(B) 。根据被测电路的参数及系统的频特性,将输入信号的频率从低到高逐次改变十 次以上(幅度保持Vipp=10v) , 逐个测量输出信号的峰峰值大小(Vopp)及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差 ,并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一: 表一 得到幅频特性为: 2.RC 低通滤波器的频响特性的测量: 将信号源的输出(A)接实验板的IN2,滤波后的输出信号OUT2接示波器的输入(B) 。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