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宋元部分

五代宋元部分
五代宋元部分

五代宋元部分

重点:民族政权的并立及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点: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友好交往。

知识体系:知识点及高考考点具体为:(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方法及技巧:应注意两点:(1)运用以人带事法或以事带人法整理知识线索,进而划繁为简、划难为易;(2)利用比较法记忆历史,通过各个角度的比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复习清单: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评价:

(1)削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得兵权,组编禁军,集中军权;

(2)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集中行政权权;

(3)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经济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批、核准,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造成了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的隐患。

2.“蕃汉分治”制度的推行与实质:

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情况的需要,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

个系统,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其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3.澶渊之盟:北宋在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主动议和,作了大量让步,以大量岁币换取和平。这个条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但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4.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

(一)财政危机: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冗官、冗兵、冗费,加上每年要送给辽和西夏大量银绢,政府财政极其困难。

(二)政治危机:

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三)民族矛盾导致的危机:

辽和西夏不断进攻北宋,北宋在战争中消耗巨大,积贫积弱局面加剧。

5.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与结果:

主要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从而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结果:在新政的过程中,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反对派进行攻讦中伤,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就失败了。

6.王安石变法:

(1)变法的开始:

由于统治危机的加深,北宋统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继续高涨,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2)主要内容(详见课本)

(3)变法的成效:

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

(4)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动摇,不久又死去,使保守势力重新得势。

7.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危机;

(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4)王安石使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8.元朝统一的作用和影响:

(1)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局面,奠定了此后六百多年国家的统一格局;

(2)促进了个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元朝的统一,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5)对蒙古族来说,元朝的统一,还推动了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9.宋元文化成果:

(1)科学技术

(一)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二)建筑技术的提高:李诫的工程专著《营造法式》

(三)沈括和郭守敬:宋元著名科学家

(2)思想与书院

(一)理学:以朱熹为代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二)书院的兴起:适应了动荡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3)文学和戏剧的成就

(一)宋词:是两宋文学的主流,词人和词作众多,群星璀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陆游的诗:诗中包含了一股气吞山河的爱国感情。

(三)元曲:

可以分为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最为杰出,其剧作《窦娥怨》,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是元剧的杰出代表。

(4)绘画艺术: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汴梁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生活,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部分

重点: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没落。

知识体系:知识点及高考考点具体为:(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

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6)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复习技巧:本单元应注意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基本规律的总结归纳。

1.《大明律》的制定、特点与实质:

制定:为了汲取元末法制松弛的教训,朱元璋重视法度建设,在他统治期间,制定了《大明律》。

特点:(1)对直接威胁封建统治的行为,量刑严厉而残酷;

(2)增加了经济立法;

(3)以严法整饬吏治。

实质:是封建君主意志的体现,目的是极力维护皇帝独裁的专制统治。

2.八股取士制度的特点与评价:

特点:

(1)考试内容狭隘化,命题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中,各级考试专用儒家经典上的文句处题不许越雷池半步;

(2)答题格式八股化、死板化,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

评价:

(1)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利于培养封建官吏和忠顺的封建臣民;(2)导致文风日下,将教育和知识分子引进了死胡同,扼杀了文化的生机;

(3)科举考试规范化,考官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

3.八旗制度的性质与作用:

八旗制度的性质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三项职能;八旗制度把分散的女真各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机体,对于女真的统一、满州的形成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是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废除了人头税,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进一步减少,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加。

影响:封建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康乾盛世的出现。

5.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由于沉重的封建剥削,农民极端贫困,社会购买力很低,市场不振;封建剥削的资金流向农业,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2)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约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国家广设关卡,对商品征收征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封建国家实行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影响手工业发展。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明清商业新发展的表现:

(1)国内市场扩大了,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较大的商贸城市几十座;

(4)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特别是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7.明清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该书对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生物分类学的经典之作,曾被译为多国文字。

(二)徐光启的《农政权书》:这是农学著作的集大成者,其中吸收了西方的科技成果。(三)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这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进行大规模考察的人,早于欧洲金两个世纪。

(四)宋应星的《天公开物》:“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

8.程朱理学盛行的原因与主张: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1)“心外无物”;(2)“心外无理”“心外无善”。

9.明清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张:

(一)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

(1)批判孔孟儒家思想,反映出强烈的反传统、反教条的精神;

(2)批判程朱理学,揭露了理学家的虚伪,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代当时独树一帜,引起轰动。

(二)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1)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3)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反映了明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三)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1)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2)反对君主专制政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3)认为亡国和亡天下不同。

(四)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

(1)具有唯物主义观点;

(2)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具有发展的观点。

10.《四库全书》的地位:不仅有助于封建统治者提倡文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而且对以往学术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保留了大量古籍,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由重要贡献。11.清朝的闭关政策:

(1)实行原因:防止沿海人民与外来势力结合,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影响: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纷飞,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时长53年之久。五代虽然纷争并峙,但在绘画创作方面却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五代十国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特别是南唐和西蜀,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南北朝以来各朝各代的开发;经济已有很大的程度的发展。 一.五代十国的独特性 五代十国作为中国史上的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五代十国的形成却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时五代十国的文化、史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后面的两宋时期各方面的飞跃,有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五代十国的特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书画诗词音乐有一种附庸风雅的风气,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及时行乐”的表现。同时,五代时期的山水画极为兴盛,涌现了许多的名作大家,也创造出了许多的表现形式——檫、点、染等技巧!二.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成就 五代十国虽然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五代的绘画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发展成了唐代艺术的世俗倾向。这一点,在两宋时期更为显著。比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为强烈的反映了世俗的美,同时五代时期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样式方面为绘画扩大了领域,为宋代的绘画艺术作了铺垫。花鸟画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更加强烈。从五代十国开始,花鸟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有独特地位的一种形式。 三.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1.自从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社会经济开始恢复,绘画艺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善于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绘画技术,并直接和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在两宋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画家和作品,张择端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也有描绘汉人于少数民族关系的画。例如《中兴瑞应图》《昭君出塞》《文姬归汉》《郭子仪见回纥》等 1.同时在宋代,描会自然景观的山水画在五代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四.宋代的人物画和年画 1.在北宋时期有多次大规模的绘制宗教壁画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画院为中心的,同时这也是画院画家的一部分。从古代保存下来的佛寺物品中可以看出,被画人物的精细,同时,画院也是绘制宗教壁画的主力军。 2.相对于佛教人物画来说,宋代的年画是非常值得人们欣赏的。早在宋代早期的时候就有木版年画了,同时也有手绘的。这种话很容易别世人接受,所以传播的非常快,影响也非常大。类容多为一些戏文故事、美女、娃娃、风景花卉等,其中戏文故事所占比例相当大,直到现在我国还有许多地方保留贴年画的传统。 由此可见,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史继李唐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产生了许多名家名画,对后世影响颇深。我们在惊叹之余同样要我们考究学习。

五代宋元部分

五代宋元部分 重点:民族政权的并立及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点: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友好交往。 知识体系:知识点及高考考点具体为:(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方法及技巧:应注意两点:(1)运用以人带事法或以事带人法整理知识线索,进而划繁为简、划难为易;(2)利用比较法记忆历史,通过各个角度的比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复习清单: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评价: (1)削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得兵权,组编禁军,集中军权; (2)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集中行政权权; (3)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经济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批、核准,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造成了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的隐患。 2.“蕃汉分治”制度的推行与实质: 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情况的需要,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

工艺美术题库2(1)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试题三 1、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三个类型:半坡型、庙底沟形、马家窑型 2、宋代漆器最讲究的装饰手法是雕漆 3、四神(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4、六朝时期作为佛教的象征的:莲花纹、忍冬纹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主要以六朝:青瓷为代表 6、已知最早的玉龙出土在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辽宁省的西北部 7、秦汉陶塑首推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 8、邢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内邱县,盛于唐时代,常见的装饰手法白底黑花 9、司母戊鼎是商时期的青铜器 10、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彩陶类型:半坡型、半山型、庙底沟形、马厂型 11、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12、长信宫灯出土在河北省满城县,它以青铜鎏金工艺制成 13、饕餮纹又称兽面纹,它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纹样 14、蛋壳陶是黑陶的别称 15、青铜器在西周时代开始出现长篇铭文 16、汉代砖瓦最有特色的是:画像石、画像砖

17、我国已知的最早漆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胎漆碗和漆筒,有6、7千年历史。 11、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1、制胎。用红铜板制作各种器形。 2、掐丝。是把铜丝压成扁丝,根据装饰花纹,用白芨制成浆糊,将铜丝粘在铜胎上。 3、烧焊。在胎上喷水润湿,普遍撒一层焊药,进行烧焊,使铜丝铜胎牢结。焊结后入稀硫酸液中浸泡,洗净胎上杂质。 4、点蓝。根据装饰花纹的色彩要求,用小铁铲或玻璃管将各色秞料填在花纹轮廓里,先点地,后点化。最后一次点蓝完后加上亮白。 5、烧蓝。点完蓝后进行烧制,点一次烧一次,精品约点蓝和烧蓝反复三次以上。 6、磨光用粗沙石,细沙石、黄石及木炭等逐次打磨,使蓝料和铜丝平整。 7、镀金。为了增加光泽避免生锈,最后加以镀金。 12、描述长信宫灯及其设计思想: 是中国汉代青铜器。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宫灯灯体为青铜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长信宫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很净

宋元金属工艺

宋元金属工艺 概说 宋元时期,尤其是进入元代以后,统治阶层非常重视金属工艺,尤其是金银器的制作。元代统治者由于是游牧民族,其主导的审美观影响了元代工艺美术史的发展,金银工艺更为突出。 宋代黄金白银器是在唐代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特点。从制作工艺上看,自秦以来流行的掐丝镶嵌、焊缀金珠的技法几乎不见。而较多运用锤蝶、錾刻、镂雕、铸造、焊接等技法。 具有厚重艺术效果的夹层技法,是宋代以前金银器制作中所未见的。镂雕工艺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代表作品是江苏南京墓府山北宋墓出土的鸡心形金饰,以两块可以开合的镂空金片构成。 最具特色的是,宋代金银器采用了立雕装饰和浮雕型凸花工艺。河北定县净众院舍利塔塔基下出土的宋代银器,是立体装饰的代表。而浮雕型凸花工艺是宋代金银器普遍运用、最具特色的装饰技法。这种凸花工艺是根据画面题材的主次及形态上的差异,通过运用压印浅凸花、锤雕中凸花和雕塑半立形高凸花三种手法加以表现。使画面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形象极为逼真。其中雕塑半立体形高凸花,制作技术较复杂。通常是先制好半立体的空心塑像,然后再将其焊接到器壁上。如江苏江浦出土的压印香草纹银瓶、江苏溧阳小平桥出土的乳钉狮纹鎏金银盏、福建邵武出土的鎏金银八角杯和鎏金银八角盘以及

安徽六安出土的银童子花卉托杯等,均是这类凸花工艺作品的代表作。 元代的金银器以银器为多,金银器品种除日用器皿和饰品外,陈设品增多,如瓶、盒、樽、奁、架等。从造型纹饰上看,元代金银器仍讲究造型,素面者较多,或只于局部点缀装饰。但某些金银器亦表现出一种纹饰华丽繁繁复的趋向。如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缠枝花果金饰件,正方形或长方形,四周有框,框内以锤蝶和镂刻技法作出高浮雕状的缠枝花果。 最能体现元代金银器风格特色的是,元代金银器制作中涌现出一些著名的匠人,如朱碧山、谢君羽、君和以及闻宣等,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尽管这些名匠流传下来的作品极少,但从已经发现的几件器物看,确实足以代表元代金银工艺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 人物画:五代十国承晚唐余绪,人物、宗教画仍有相当规模。以释道人物画、人物鞍马画为主。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山水画:出现南北体格。花鸟画形成富贵、野逸两种风格。青瓷发展。 山水画三大成就:1)找到了表现山石的皴法。并逐渐形成斧劈皴(长于表现北方石质山崖)和披麻皴(长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两派。2)初步完成写实性,成功地表现了空间深度和生动感。3)出现了一批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家,成为后人的典范和楷模。“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笔法记》山水画“六要”说:气、韵、思、景、笔、墨。补充谢赫六法对于山水画的不足。此外又提出“神妙奇巧”、“笔有四势”(筋、肉、骨、气)荆浩的山水画艺术思想与兴起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很相似,要把握宇宙、参悟奥秘,而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性山水图像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中国古代绘画,自五代以后以山水居首,而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这与荆浩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师荆浩,笔法简劲而气势雄壮,后人合称他们为“荆关”。《秋山晚翠图轴》、《关山行旅图轴》。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他所创造的雄壮深远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世称“关家山水”。 董源,被誉为南宗的实质创始人,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他的江南山水画新体格,得到其弟子释巨然追随,并称“董巨”。他们的绘画在崇尚抒情写意的元朝得到推广。《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龙宿郊民图》则以披麻皴和青绿赋色画出金陵。 巨然巨然名迹《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宋代崇尚知识,以程朱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为两种冲突实现的代表。书法轻快活泼,是中国书法的另一高峰。“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如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今”(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从六朝起,文人将山水画的基本功能归纳为“畅神”、“卧游”,即在把对宇宙的领悟融入山水图象。在当时实性山水画风格基本完成,在“格物致知”的理学氛围,这种做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宋初期绘画:960-1063 人物画:主要是吴派人物画在壁画中的复兴。《朝元仙仗图卷》,《八十七神仙图卷》。 山水画:“自然主义”,出现两个标程百代的画家,李成、范宽,覆盖形体影响了北宋的山水画。他们的画是直接师法自然和改造五代北方山水的结果,他们的风格被称为“齐鲁山水”、“关陕山水”。李成,擅长使用苍老枯枝、山石、人物、古碑等营造一种历史化和心理化的自然,《读碑窠石图轴》。范宽,清新自然,《雪山萧寺图轴》、《雪景寒林图》。他们的传人有许道宁。 李成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的画风是承接着荆浩、关仝而来。他的山水画是纯出于写实,它的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以描写烟林平远景色见胜。李成画山水在用墨上有特殊研究,对于用笔、用色和画面结构也特别用心。 范宽北宋山水画家,和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范宽的山水画最初学李成。他在艺术上借鉴前人而有所得,又进一步在思想上起了新的变化。范宽的山水是外师造化而来,即从当地的真实山水出发,汲取艺术形象,“对景造意”融会贯通,精炼概括,把山水典型化了,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峻拔深厚的艺术形象,雄阔伟美的气格;苍老沉着的笔墨。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等。 花鸟画:黄筌之子黄寀进入画院,黄家花鸟的装饰性、富丽逼真成为院体标准。徐派发展出一种“没

中国美术史(宋元时期美术)

宋 山水画 简述两宋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基本脉络 A.北宋山水画常采用全景式构图,或山峦重叠,树木繁杂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笔墨繁而含蓄,爽利而凝重 B.a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向北面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新的变化,主要变现在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一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中心偏离正中进行构图 b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 c堆成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 总的来说,北宋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以秀丽、工致、优美胜。 北宋时期,人们从山水画中寻求乐趣的心态十分普遍,“不下堂宴,坐穷泉塾”成为社会时尚,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空前兴盛。评价李成和范宽是”一文一武”。认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远”“范宽之笔,远望不如坐外”。都在忠实自然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李成 1.水墨生动,以画寒林平远著称 2.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空虚旷的空间,以活脱的笔致画出寒林的情态 3.所画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作品:《晴峦萧寺图》 《读碑窠石图》 A.传为活动与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的画家李成所作。 B.图画陂陀下古木参差,老树窠石,中景处石碑伫立,碑前一人戴笠骑骡,仰观碑文,一童子持杖而立,背景空无。置景幽凄,是对荒芜日久的描绘,满溢着萧瑟景致下诵读古碑的苍凉与深邃。 C.构图平远,画寒林枯杈用“蟹爪”,笔露锋芒,如悬针;用墨少,以淡墨扫染画面。笔墨韵致爽利、清澹、明润,直接呼应了主题的苍凉、深邃。 范宽 1.深入自然山川,观察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创造了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雪景 2.所画崇山峻岭,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 3.山麓画以重生的密林,成功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 A.北宋早期山水大家范宽代表作 B.图画峻伟大山,一泻千里的飞瀑如大山之眼,路边溪流淙淙伴着路上驴队嗒嗒行过。 C.构图上,巨大的山峰正面位于画幅正中,几乎接近立轴的顶部,顶天立地。以仰视的角度画出 D.山之高远。用线勾廓,轮廓内雨点皴,主中锋。笔墨刚健雄强,“得山之骨”。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

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宋元时期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广博浩瀚为世界仅见,是古代文明的典范。宋元两代我国制瓷业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窑场林立,名窑辈出。随着这一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瓷器作为主要贸易品,运销海外,赢得了亚非人民的赞誉。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制瓷技术也开始大规模向外传播。长期以来,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陶瓷之路被丝绸之路所取代,但陶瓷的工艺特点、艺术价值、运输方式,特别是陶瓷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丝绸文化所不能涵盖。全国各窑口的陶瓷通过水陆联运,转长江出海,到宁波、泉州、或由闽江水系出海到福州、泉州、厦门;或由珠江水系到广州、澳门,经东海到日本、北美;经南海到东南亚,绕马六甲海峡西达非洲、欧洲。陆海比较,陆路主要靠马车、骆驼运输,运量小,易破碎,难以形成大的经济规模;海路主要是舟船、商舶,运量大,不易碎,成为关税的主要来源。以海运为特征,陶瓷之路逐步形成。 宋元时期我国运销海外的瓷器品种很多,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产品品种。其中越窑青瓷、耀州窑系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等品种深受喜爱,出口量很大。此外,像磁州窑系彩绘瓷器,建窑系黑釉窑变碗以及元代青花瓷器等也都有出土。从海外考古发现来看,不同品种瓷器畅销区域也有所不同,青瓷、青白瓷几乎遍及亚洲各地乃至非洲东海岸,但建窑系各式窑变黑釉碗就多见于日本、朝鲜这样茶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而元代青花瓷器则在西亚阿拉伯地区有惊人的发现,仅土耳其的托普·卡普·撒莱博物馆和伊朗的德黑兰考古学博物馆两家所收藏的元青花就有约二百件,这个数字对中国这个元青花瓷器的原产地来说也是惊人的。 宋元时期外销瓷的产地比起唐代末明显增多,生产外销瓷的窑场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八大窑系中的一般民窑,以生产内销瓷为主,兼烧一些外销瓷,比如属于越窑系统的上林湖窑、上虞窑,属于耀州窑系的耀州黄堡窑以及河南诸青瓷窑场,龙泉窑系诸窑场,江西景德镇等诸青白瓷窑场等。再一种是专门生产外销瓷或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窑场,这类窑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它们的大量兴起源于瓷器的大量外销,而其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原因,则主要与外销瓷的运输方式有关。 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两条途径,一是陆路,一是海路。陆路即所谓“丝绸之路”,这条路至迟汉代已经存在,它以长安(今西安)为出发点,向东可延伸至朝鲜、日本;向西出河西走廊,经天山南北两路跨葱岭可到中亚地区,再向西可到西亚阿拉伯地区乃至地中 海东岸和东北非洲的埃及;向南从云南过横断山脉可至缅甸、泰国以及中南半岛和印巴次大陆。海路主要是从中国长江以南诸港口出海,向东到日本,东南到菲律宾群岛,向南经南中国海可到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再向西经过马六甲海峡可至印度洋,航行可达印度、阿拉伯地区直至非洲东海岸。这条海路被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又以其载货多为瓷器,也称“陶瓷之路”。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用瓷数量激增,仅靠龙泉、景德镇等窑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外,瓷器在运销过程中容易破碎,为避免陆路运输过程中的损失以降低成本,入宋以后,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沿海地区外销瓷窑场应运而生,广州、泉州、宁波等地纷纷设立瓷窑,尤以泉州最为集中。从福建北部的浦城、松溪、政和,直到围绕泉州港的福清、仙游、南安、同安、莆田等地都建立了瓷窑。广东地区建立瓷窑的有广州、潮安、惠阳、南海、佛山、三水、新会、

宋元美术

第六章宋元美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宋代和元代的代表画家和画论,掌握画家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充分认识到宋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的地位。 [教学内容] 1.宋代山水画 2.元代文人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代山水画 难点:宋代古典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 宋初山水画 宋代流行理学思想,提倡“格物致知”,知识分子以“推究天下万事万物的究竟”为学术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达到对宇宙间普遍原理的认识。 画家都致力于研究自然界详细形态,大到空间层次、季节气候的变化、质感、量感;小到各类岩石的纹理、水的波纹、树叶的筋脉样式。并将这种研究落实到画面上,获得了真实再现的能力。 古人说,中国山水画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 宋初的山水画以李成和范宽为代表。他们都是北方画家、李成描绘山东风景,范宽描绘关陕地区风景,他们两人的画风影响背诵前期花坛百余年。 李成 五代时就很有名,喜欢游历,常以名士独善其身的高傲态度拒绝贵族邀请,他继承荆浩、关仝传统,以画寒林平远著称。擅用淡漠表现丰富层次与虚旷空间,画风清润幽渺,墨色精微,被誉为“得山之体貌”。 《晴峦萧寺图》

【规格】,,淡设色,纵111.4厘米,横56厘米。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本幅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山石雄伟而秀美,皴染用笔多有变化,兼具关仝之雄浑与李成之清润。画家以尖利笔致画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虽非平远之景,但依然具有画风特色。估计此图当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传派的作品。宋《》中著录有《》不知是否即此图。 此画面上半部二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右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画原为明末清初旧藏,一时尚难确定,但却是北宋李成画风。 范宽 范宽山水画学荆浩、李成,又能独创。其成功之处在于能深入到自然中,观察体验不同气候下山水形态变化,有《雪山萧寺图》、《溪山行旅图》为代表作。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代表作,画中有正面大山一座,一线飞瀑直落下来,水花飞溅形成空濛的水汽,衬出近处小山及房舍,路上还有行旅驴队。这幅画一方面突出山势高耸威严,另一方面又能不遗余力地对事物细节作详尽表达,比如山石质感和进出景物,被一丝不苟地再现出来。这就是宋代艺术的突出特点,是所谓“格物”精神在艺术中的表现。 北宋中期绘画

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2009-8-8 10:10:55来源:互联网跟帖0 条 ?钧瓷大碗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据记载: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当时,奇花 ? 钧瓷大碗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据记载: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当时,奇花异木聚集京城,器皿需用量急剧增多,钧窑产品供不应求,民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和“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评说。 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0余年,以河南省禹县(古称钧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钧窑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以神重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也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才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火遍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 民国年问,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955午,钧瓷才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瓷器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窑变美妙,彩色缤纷”为其他窑

中国美术史——五代宋元美术(考研复习用)

第四编·五代宋元美术 一、填空题。 1、.宋代风俗画家中以善画婴戏而著称的是(苏汉城),其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等。 2、五代山水,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3、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钟《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 4、北宋花鸟画家较为重要的是(崔白)和(宋徽宗)。 5、宋代人物画代表成就主要有(武宗元)为代表的宗教画,(李公麟)为代表的白描人物画(梁楷)为代表的减笔人物画以及(张泽瑞)为代表的历史风俗画等。 6、山西永乐宫壁画绘于(元代)。 7、北宋初年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的山水画家是(李成)。 8、元代墨梅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冕)。 9、(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最早最大的木结构塔。 10、列举两位“尚意书风”的倡导者(苏轼)(黄庭坚)。 二、选择题。 1、元初画坛提出复古思潮的是(C) A刘松年B马远C赵孟頫D夏圭 2、从绘画题材来看,《清明上河图》应属于(A) A. 风俗画 B. 历史故事画 C. 山水画 D. 人物画 3、下列画家不属于宋代文人画的画家有(D)。 A米芾B文同C苏轼D崔白 4、宋代画家范宽被誉为宋画第一,代表作品有(A)。 A《溪山行旅图》B《富春山居图》C《鱼庄秋霁图》D《柳鸭芦雁图》 5、.宋代文人画的重要推动者,也是文人画理论的重要阐述者是(A)。 A.苏轼 B.王维 C.米芾 D.米有仁 三、判断题。 1、北宋画家黄筌和徐熙其作品风格迥异,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称(错) 2、南宋四家发展了以近距离实景为特征的所谓“偏角山水”,刘松年被认为是开创这种新风的宗师(错) 3、倪瓒的山水画主要表现太湖一带的风光,意境清幽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借《青卞隐居图》寄托隐遁山林的理想和志趣。(错) 4、董源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其善于水墨山水,如《潇湘图》(对) 5、钧窑属于青瓷系统。(对) 四、名词解释。 1、马一角,夏半边 2、六要论 3、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4、米氏云山

中传艺术硕士mfa考研笔记:五代宋元美术(一)

中传艺术硕士mfa考研笔记:五代宋元美术(一) 编辑:凯程中传果酱老师 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 周文矩作品有《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现在《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的山水画特色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现存传为他所画的《山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点缀以人物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董源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龙宿郊民图》则以披麻皴和青绿赋色画出金陵。 巨然巨然名迹《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宋代院画的艺术特征; 院体画: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应了最高统制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 黄筌、徐熙的花鸟画艺术; 黄筌:杰出画家。为宫廷御用画师。他的花鸟画多用淡墨细勾,然后再以重彩渲染,即“双勾填彩”法。作品多描写宫廷中的珍禽异卉,画鸟羽毛丰满,画花艳丽工致,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而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与江南的徐熙并称“徐黄”,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徐熙运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的画派。所有的描绘,不论在形或神态方面,都表现在“落墨”,即一切以墨来奠定,而著色只是处于辅助地位。 两宋时期山水画在构图上的差异及特点 在两宋时期,中国山水、花鸟画更为繁荣昌盛。首先山水、花鸟画已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画家都擅长山水、花鸟画。

工艺美术史整理

《工艺美术史》考试题型:单选、填空、判断、简答、名词解释、论述。共100分。以下请按照问答题或名词解释准备。(答案请不要仅仅限于书上、建议自己多方寻找答案,归纳整理) 考试重点如下: 名词: 1、彩陶: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棕色或棕黄色的陶器。彩陶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等。 2、黑陶:黑色陶器,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黑陶采用轮制,器形浑圆工整,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具有"黑,薄,光,纽"的艺术特点。 3、十二章纹饰:奴隶主阶级专用的服饰纹样,即所谓冕服,在冕服上绘绣有十二种图案,称为“十二章” 4、仰韶文化:彩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称仰韶文化。 5、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6、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画像砖:所谓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其间,朝代更迭,人世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7、鸡缸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造型为敞口,浅腹,卧足。因杯身以斗彩描绘线鸡啄早哺雏,姿态栩栩如生,辅以牡丹、兰花、柱石纹,故名。8、“堆朱杨成”(元代漆器部分):元代漆艺在雕漆和螺钿漆器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并出现了永垂青史的雕漆名家。浙江嘉兴的张成和杨茂便是最突出的代表。此时,雕漆技术也东传日本。日本称“剔红”(红色雕漆)为“堆朱”,并取杨茂之“杨”、张成之“成”合为“杨成”,将开始制作堆朱者称为“堆朱杨成”。 9、螺钿: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 10、景泰蓝:景泰蓝,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又称“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宋元时期的工艺美术

宋元时期的工艺美术 一、宋代的工艺美术:1、宋代的工艺美术,以陶瓷工艺具有突出的成就,名窑遍布南北各 地,百花争艳,可以说是一个瓷的时代。 2、另外染织工艺中的缂丝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铜镜、漆器也各 有特色。 1】陶瓷工艺: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陶瓷兴盛的主要原因有: 1、饮茶之风流行; 2、铜的缺乏,以瓷代替各种铜制器皿; 3、海上外销的兴起,特别是南宋之后形成了一条海上“陶瓷之路”。 2】论瓷者一般都说宋代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这是北宋时期的说法。 从整个宋代来看,可分为北方名窑和南方名窑: 1、北方:定窑、汝窑、官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 2、南方:景德镇窑、哥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二、北方地区1、定窑:河北曲阳,定瓷胎质坚细,作乳白色,定瓷孩儿枕 2、汝窑:河南临汝县,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青瓷尊 3、官窑:官方经营垄断,汴京,青瓷莲花洗 4、耀州窑:陕西同官,今铜川县,刻花萱草纹罐 5、钧窑:河南禹县,红釉花盆 6、磁州窑:河北彭城,运用黑白对比的装饰方法,极富民间特色。磁州窑 虎形枕 1】南方地区 1、景德镇窑 2、哥窑(据历史传说: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 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裂纹,即开片。纹片细小如鱼子的,称为 鱼子纹,纹片大而呈弧形的称为蟹爪纹。 哥窑器以纹片著名,纹片大小相间的称为“百圾碎”。百圾碎 3、龙泉窑:瓷质厚润,釉色苍翠。 4、建窑:釉中所含铁的成分因烧制火度不同,而在黑色中形成各种美丽 的褐色斑纹 5、吉州窑:常用树叶和剪纸粘贴然后施釉,经烧制形成花纹,这是一种独 创,极富民间特色。树叶纹碗 2】宋瓷的艺术特点:1、造型:简洁,优美。器皿比例和尺度恰当。 2、装饰方法:刻花、印花、绣花、画花等。 3、装饰题材:多用折枝花以及飞鸟虫鱼等。 4、釉色:白瓷(定窑、景德镇窑) 青瓷(汝窑、耀州窑、龙泉窑) 黑瓷(建窑、吉州窑) 彩瓷(钧窑) 3】各窑特色:定窑、景德镇窑之清秀; 汝窑、耀州窑、龙泉窑之浑厚; 官窑、哥窑之典雅; 钧窑之绚丽;

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 (组图)

走向瓷艺的巅峰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组图) 宋代的手工业水平比较高,在品类发展、生产规模、工艺技术、管理及贸易诸方面均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官方的手工业管理机构比唐代更为庞大,分工精细。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多数是招募而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民间手工业作坊的经营则更加灵活开放。宋代的商业十分发达,城市经济日趋繁荣,手工业已经普遍成为商品生产。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店铺林立,百货云集,城市手工业十分繁荣。北宋张择端(1085—1145)的《清明上河图》生动直观地呈现了汴梁城繁忙的商业活动。长安、洛阳、福州、泉州、扬州、成都等大城市的周边有定期集市,逐渐衍生为市镇(又称“坊场”)。 宋代可谓“瓷的时代”,各种工艺中陶瓷最为杰出。名窑遍布南北,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名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陶瓷品种,如定窑的白瓷、汝窑的青瓷、官窑的粉青、哥窑的开片、钧窑的窑变、景德镇窑的影青。此外如北方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等民窑,产品清新质朴,在民间十分流行。宋代陶瓷工艺集历代之大成,达到空前繁荣。宋代染织工艺发展水平较高,丝织品种丰富,生产中心在江南。漆器生产不仅官方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民间制作也很普遍,并形成了地方中心。玉雕工艺中则突出“巧色”运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代定窑孩儿瓷枕 此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由于宋代的理学十分兴盛,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宋代的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工艺都以简洁朴质的造型取胜,少有繁缛装饰,具有典雅平易的风格。宋代画院制度的建立,使绘画得到重视,并直接介入工艺美术的制作。例如刺绣、缂丝等工艺多以表现绘画为目的,成为以欣赏为主的工艺品,对后来明清的工艺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汝窑三足洗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五代十国(907-979) 唐末,籓镇之祸,宦官之乱,黄巢起义,朋党之争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起于朱温代唐,终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这一时期是唐代与宋代的过渡阶段,既是唐末军阀混战的延续,又是北宋统一的前奏。 周文矩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句容人(今南京)。工画人物、冕服、车器,尤擅仕女,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兼精车马、楼观,仕女画师从周昉,作风比周昉更加纤丽繁复。衣纹多作颤笔,独创“战笔”描法; 《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晋王景遂、齐王景达、江王景过会棋的情景。头戴高帽居中观棋的长者即中主李璟, 他比其他人都显得高大, 手持盘合, 两眼前视, 若有所思; 两个侧身坐胡床边对奕者为景达和景过, 他们相互观察着对方; 中主旁边的观棋者即景遂。胡床后边的榻上置投壶、棋盒, 环境简洁静雅。背后竖一长方形直角大屏风, 屏风上画唐代诗人白居易《偶眠》诗意图, 描写一老翁倚床而卧, 一妇后立, 三侍女捧褥铺毡, 床后又立一三折屏风, 上绘山水。因此图画“会棋”而又在屏风中画屏风, 故名《重屏会棋图》。 人物写实神情刻画精细, 清秀儒雅的共性中又有各自身份和心理活动的区别。线描细劲曲折, 略带起伏顿挫, 即史载之所谓“战笔”。 画中的两组屏风,一直一曲,不显单调,而又体现出画中有画的境界,显示了画家善于巧思和别出新意的艺术才智。同时,屏风上的人物及周围的陈设给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宫中图 此图是描绘宫中妇女生活的长卷,存残卷四段,画八十余人 周文矩精于画仕女,并说他作仕女时不用颤笔这一卷除个别处施淡彩外,都用白描,也许是一卷未完成的稿本。线描熟练而富于结构感,人物神情微妙,而形象的丰肌高髻,也如唐风。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别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顾闳中,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善于画人物 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据说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之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放浪的夜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 当时北方的宋王朝迅速崛起。李煜对自己小朝廷的存亡忧虑不安。对于韩熙载,李煜想授他为相,却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韩熙载也意识到,表面上虽受惠予南唐朝廷,但毕竟是北方人,也无意为官。身处逆境的韩熙载,为了免遭可能发生的厄运,不得不在政治上尽量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

工艺美术史考试试题三

工艺美术史考试试题三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试题三 1、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三个类型:半坡型、庙底沟形、马家窑型 2、宋代漆器最讲究的装饰手法是雕漆 3、四神(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4、六朝时期作为佛教的象征的:莲花纹、忍冬纹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主要以六朝:青瓷为代表 6、已知最早的玉龙出土在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辽宁省的西北部 7、秦汉陶塑首推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 8、邢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内邱县,盛于唐时代,常见的装饰手法白底黑花 9、司母戊鼎是商时期的青铜器 10、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彩陶类型:半坡型、半山型、庙底沟形、马厂型 11、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12、长信宫灯出土在河北省满城县,它以青铜鎏金工艺制成 13、饕餮纹又称兽面纹,它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纹样 14、蛋壳陶是黑陶的别称 15、青铜器在西周时代开始出现长篇铭文 16、汉代砖瓦最有特色的是:画像石、画像砖 17、我国已知的最早漆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胎漆碗和漆筒,有6、7千年历史。

11、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1、制胎。用红铜板制作各种器形。 2、掐丝。是把铜丝压成扁丝,根据装饰花纹,用白芨制成浆糊,将铜丝粘在铜胎上。 3、烧焊。在胎上喷水润湿,普遍撒一层焊药,进行烧焊,使铜丝铜胎牢结。焊结后入稀硫酸液中浸泡,洗净胎上杂质。 4、点蓝。根据装饰花纹的色彩要求,用小铁铲或玻璃管将各色秞料填在花纹轮廓里,先点地,后点化。最后一次点蓝完后加上亮白。 5、烧蓝。点完蓝后进行烧制,点一次烧一次,精品约点蓝和烧蓝反复三次以上。 6、磨光用粗沙石,细沙石、黄石及木炭等逐次打磨,使蓝料和铜丝平整。 7、镀金。为了增加光泽避免生锈,最后加以镀金。 12、描述长信宫灯及其设计思想:是中国汉代青铜器。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宫灯灯体为青铜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长信宫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很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优美自然、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即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13、黑陶的工艺特点: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黑:指它有乌黑的色彩;薄是指器体很薄,光是指它具有光泽的器表;纽是指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器耳的盖纽。 14、陶与瓷的区别: 1、原料不同,陶器使用粘土;瓷器使用瓷土。

宋元时期的北方剔花瓷器

宋元时期的北方剔花瓷器 宋、辽、西夏、金、元华中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 中华期,频繁的战争没有阻挡住陶瓷博物匠师们的探索,尤其是每当物博战争的停止,和平来临,农业不再遭博物受战争的破坏,当商业复苏物中,城市又开始喧闹起来之时,瓷器制造业华中就得到迅速发展。在这400 年华博间,南北大地窑场密布华博,瓷器出现了许多新的华中装饰和造型,形成了五大名窑六中博大窑系。宋时以汝窑、官窑、龙中泉窑 为代表的青釉瓷器如玉一般青翠滋润华,色彩温和,造型优 雅,达到了博物很高的美学境界。中物但此时大多数的 北方窑场烧不出物完美的青绿色瓷,北方的瓷土远不如南方物华细腻,以磁州窑为主的白地黑花产品华中与南方细腻、轻薄、幽静的物青瓷艺术上相去甚远,博物然其灵动鲜活的 纹饰颇受人们的喜爱。同华博时期北方瓷器还流行着一种剔 花装饰华中。剔花出现于物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 中华窑,具有相当浑厚的北华方文化特色。剔花之所以在北方地区流行物中,是因为北方的瓷胎较厚,较之物中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适合中博剔刻工艺。剔花瓷器最初可博中能是仿自金银器,金银器上凹凸感极物博强的纹饰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制博华瓷工匠。同时木刻、石刻、砖雕中的浮雕博华作品也给了剔花瓷器许多影响。这些浮雕物在民间建筑中常可

见到,瓷中器上的剔花工艺无疑从中吸取教训了许多中华养 分。剔花装饰可分为华博剔化妆土、剔胎、剔釉三种,风格 有中物所不同。剔化妆土物博大约在西晋时人们开 始用化中博妆土来美化瓷器,先将优质瓷土粉碎去杂华博质后调成泥浆,施于粗糙的瓷坯表面,用中物以遮盖胎面上的疵点和细小的孔中洞,使其变得白而光滑,然后趁花妆土还中物没干透时用尖头竹棍或木棍刻划出纹博中饰,再用平头小铲剔去中花纹以外的化妆土,露出胎体,最后博罩透明釉或略乳浊的白釉入中华窑烧制。烧成后施化妆土的地方釉色 洁白博中光润,而露胎的地方呈现土黄色、灰华博白色或褐 色,形成深浅不同的色泽,中华纹饰十分醒目。剔化妆土又 可分为白博华地剔花、黑地白剔花、白地褐彩中华剔花、白 地剔划填黑、绿釉剔花中华、绿釉黑剔花等。华磁州窑 民用原料主要是煤系地层华中的高岭石质泥岩,以大青土为主,博原料的品质不高。烧出的瓷胎多是灰、灰中博褐或咖啡色,无法与邢窑、定窑相比华,所以从一开始聪明的磁州工匠们就使用华中化妆土精心地打扮瓷坯。金代白中华釉剔花筒式罐,罐身有两层纹饰,上层是华博连续卷草纹,下层是菱形的中变形花瓣,整体纹饰既中图案化又充满了律动感。该罐的华口沿内有一周凸起的边棱,中博正好可以承托盖。直筒罐始于北华物宋晚期,盛行于金代,在河华中北的观台窑和河南的当阳峪窑都中有出土。金、元两代河南、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