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攻坚之年。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奋战五年、再造**”的总目标,以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优化政府保障公共服务、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立足于要素配置方式向更好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转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能。

——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层次,引导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立足于政府管理方式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制度,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二、主要目标

2014年,健全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动态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形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地方金融、创新驱动和要素交易体制机制。到2017年,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形成集约、高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通过3-5年的努力,到2017年全区力争腾退低效用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单位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市平均,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投入、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目标,重点整治行业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三、主要改革任务

(一)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

1. 制定工业企业绩效综合分类管理办法。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通过对亩均用地税收、亩均用地增加值、单位用电增加值、单位用电税收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5项指标作为基本评价标准,根据各项指标的加权核算得出企业单位效益水平指数,结合行业地位、技术、品牌等定性指标,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排名排序,实行ABCD四类分级动态管理,建立全区企业资源产出绩效档案。推动全区资源要素向高效益优质企业流动,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和效益。(牵头部门:区发改经信委)

(二)建立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

2. 实施差别化电价制度。结合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结果,对7大行业中单位土地、电力税收产出低于行业最低标准以下工业企业,和国家、省、市规定的淘汰及限制类行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差别电价的收入管理,按照“谁征收、谁使用”原则,全额用于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同时对通过整改达到标准的企业,经认定不再执行差别化电价制政策(牵头部门:区发改经信委)

3. 推行污水处理复合计价收费制度。改革污水处理费仅按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计征的办法,结合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结果,对企业采取按入网污水中有害污染物浓度多因子复合计收、差别加价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引导企业加强污水预处理和达标排放,增加排污成本,减少排放数量。(牵头部门:区住建交通局、区环保分局、区物价局)

4. 建立用能总量核定和指标交易制度。健全用能总量核定制度,对全区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煤及以上(电力生产企业、热力生产企业和公共事业企业除外)的重点用能工业企业,根据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企业核定用能基数,并实行差别化用能管理。健立用能指标交易制度,对全区年综合耗能3000吨标煤(等价值)以上的工业企业,及列入交易范围企业所有新增用能项目和其他新增年耗能500吨标煤(含)以上项目,实行核定配额使用(配额内不增加收费)、新增量有偿申

购、超限额差别收费的核定申购制度并通过交易中心平台进行交易。(牵头部门:区发改经信委)

5. 实施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减免政策。按照市政府统一调整的土地等级划分范围和适用税额标准,结合亩产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评,实施城镇土地使用税分类分档的差别化减免政策,加快低端低效产能淘汰步伐,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牵头部门:区地税分局)

6. 推行差别化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根据下达的总量控制要求制定年度总量控制计划,并纳入地区年度计划,强化管理执行;按照“统筹协调、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防治结合”的原则,从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方面落实总量减排措施;将总量控制纳入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严控项目新增总量。开展排污权交易制度,对日排放生产废水10吨以上的排污单位或配有1吨/时以上燃煤锅炉或相当规模工业窑炉的排污单位实施排污权交易,根据不同行业类别、削减成本确定排污权有偿使用金基准价,并适时更新调整。(牵头部门:区环保分局)

(三)建立“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

7. 建立低效企业淘汰退出机制。以7大行业为重点,按照市场调节与依法行政相结合、淘汰落后与转型升级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用能总量与减、等量置换相结合、有序淘汰和维护稳定相结合、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快推进高耗能、

重污染的落后产能淘汰。(牵头部门:区发改经信委)

8. 建立严格的新增项目准入机制。对新引进或现有企业扩大生产、技术改造需新征土地的实体项目和不属于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和特色纺织六大产业的零土地技改项目实行产业导向、经济效益、环境影响、能源消耗、项目落地、稳定风险和其他事项的项目评估制度。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各部门简化手续办理行政许可的依据和不能准入的依据,也作为业主对所提指标承诺的依据。(牵头部门:区发改经信委)

9. 建立新增用地弹性出让制度。把租赁作为出让方式的补充,并实行多元化租赁方式。按照不同产业类型,对新兴产业、短周期产业,根据产业周期特点、建设投产进度等确定出让年限,探索推行工业用地租赁制以及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年期出让制度。租赁期结束未达标即按合同约定退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牵头部门:区国土分局)

10. 健全“空间换地”体制机制。强化规划空间布局,严格建设项目用地准入,进一步提升工业用地产出效率;通过差别化地价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型创业创新项目,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建设项目履约保证金和分阶段权证管理制度,完善工业用地项目开竣工复核验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批后监管;开展工业用地挖潜增效活动,深入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牵头部门:

区国土分局)

(四)健全金融、人才要素支撑保障机制。

11. 创新地方金融体制。着力创新金融产品,引进外埠金融分支机构,建立高效服务的金融体系,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民间融资的规范化、阳光化运作,通过设立民间融资服务中心等类金融组织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民间资金投资难问题,鼓励利用民间资金开展中小企业转贷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中心争取开展民间登记资金委托贷款业务。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定向募集等新型融资方式,扩大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和发行中心债券、企业债、私募债等各类债券进行融资。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建立规范、和谐、诚信的金融环境。(牵头部门:区金融办)

12. 完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围绕区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区为目标,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湖州市**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条政策》。加快建设国家级电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省级木地板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区科创园等科技孵化平台承载能力,支持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或高校研发机构建设。依托“高层次人才**区工作驿站”,探索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构建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企业人才评

价标准,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牵头部门: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

(五)配套保障机制

13. 探索开展企业投资工业项目不再审批改革。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逐步开展企业投资工业项目“零审批”。建立动态管理的区企业投资工业项目“零审批”企业库,入库企业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按相关要求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诺后,可自主依规进行建设,并进行投产前检验的“先建后验”。(牵头部门:区发改经信委)

14. 建立便捷高效的要素交易机制。有序推进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搭建区资源要素交易平台,加强交易平台软、硬件建设。充分利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大平台,统一发布各种要素交易信息。健全完善区交易平台权限,向市中心争取2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土地交易和产权交易权限下放至区中心(牵头部门:区行政服务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经信委,统筹协调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区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部门主要领导要作为第一责任人,确保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各项改革任务要明确改革目标、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

将每项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人员。

(三)强化协作配合。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信息互通,定期会商,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合力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各项工作。

(四)注重改革成效。按照省市相关要求,进一步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资源要素利用高效集约化。进一步加强改革研究,借鉴海宁试点经验,深入推进改革实践,不断巩固改革成效,探索建立全区资源要素高效利用和管理新模式,构建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符合实际的资源要素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合理利用资源要素,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总结宣传。积极借鉴海宁及其他县市区的有益经验,对分项改革,从方案制订、试点执行、成效评估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档案制度,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修正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为面上推广积累经验。

影响资源合理配置的因素

1、影响资源合理配置的因素:①资源配置方式②财产关系③决策结构④信息结构⑤竞争与 垄断 2、市场配置方式的局限:第一,市场配置难以解决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难以自行纠正宏观经济发展趋向;第二,对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节显得难以尽如人意,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市场调节过程较长;第三,市场配置不能解决经济的外部效应问题、垄断问题、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3、市场经济与经济中的四在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及何时生产?为谁 生产或如何分配?由谁决策?集中决策还是分散决策? 4、市场经济的特征?一.产权的确定性二.市场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三.经济活动的竞争性.四. 经济行为的法律性,五.市场体系的开放性. 5、现代市场经济及其一般特征:从时间上讲,它产生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全面成 熟。特征包括:①.政府开始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参与市场借助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间接干预经济. ②.财产权更加社会化,现代公司制度公私合营调度发达的信用制度渗透到经济的每个角落;③完备的经济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 ④. 健全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成为资源流动和配置的载体. 6、竞争规律:竞争的主要功能:(1)使市场机制功能得以发挥,有利于市场信号的形成与 传递;(2)使市场信号能及时、迅速传递到利益主体,并促使其做出反应,有利于形成经济运行秩序,特别是理顺价格关系;(3)增强企业活力,激发仆人进取心。 7、产权的本质及特征: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是法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总称。不排他,可共享。其特征:(1)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态(2)排他性产权的契约性质(3)产权是一组权利,是多种权利的总和(4)产权的统一性和不完全性 8、产权制度的内容:(1)产权安排(2)产权结构安排(3)产权保护 9、产权制度的功能:(1)产权具有财产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有效配置资源功能,形成稳定预期功能,规范交易行为和交易界区的功能,它能有效的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和人们的经济行为.(2)产权制度是自古以来所有国家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其重要功能就是“定分止争”,国家确保了财产“名分”才能形成明确预期,激励努力创造,防止不确定性,制止混乱纷争,维系社会稳定,杜绝搭便车和公地悲剧.(3)富人和穷人有财产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贫苦大众有茅屋“风能进,雨能进,但国王不能进”,穷人不值钱的雨伞也神圣不可侵犯的,需要受到法律的呵护;公民财产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被瓜分,抢夺,产权制度要保护多数人的财产,即使我们认为少数人的让步会导致大多数人总效用和福利的啬,也不能随意无条件地剥夺少数人的产权,谈判,让步,妥协,补偿是法律协调产权纠纷的基本步骤和手段。不尊重产权会造成财产的不确定性,而这对于经济长期的发展动力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有恒产者有恒心”,产权保护应该是无条件的。 10、对计划经济的弊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做了明确的概括,就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同,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是由于计划经济是在衽计划经济所必需的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实行的,这种经济体制不可能使得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所以,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深刻地指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11、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部条件内部条件:每一种经济体制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必然有着其自身特殊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些特殊的运行机制是该经济体制内部特有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其内部特有的经济条件就是(1)社会化大生产(2)社会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3)商品货币关系消失。其具备的内部条件(1)具有独立经营,利益不同,在各经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思考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思考 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资源环境约束收紧、收入差距增大、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等多重挑战,亟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扩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土地要素市场体系,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打通土地要素流动渠道,推动土地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土地要素,实现所有土地都有主,所有土地都有价,所有土地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实现土地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目标定位 1.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核心是遵循“最优市场配置”的基本准则,建立城乡统一、自由流动、主体齐全的土地市场,通过富有弹性的市场机制引导激励各类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按照供求关系自由流动,以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认可度。 2.明晰产权打通土地要素流动渠道 当前,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当务之急是产权明晰,也是土地要素合法合规流动的必要前提。明确界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主体是其合法入市的前提。因此,要明晰产权的主体和客体边界,明确针对于不同程度产权的乡镇、村、村民小组、农民个人等主体边界,明确不同产权对应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边界,并通过可靠的方式登记、公示并保护产权归属,通过合理的手段核算产权的价值,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产权主体虚置与权能重叠,从而为规范市场和政府的资源配置行为奠定基础。 3.有效保障个体土地要素财产权益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民法典》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务必需要保障各所

“一号文件”力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一号文

“一号文件”力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建立健全强农惠农体系纳在“一号文件”几大人物之首,共有五个方面具 体内容,而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则是贯穿着五项工作的主线 备受瞩目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七次聚焦“三农”,再续强 农惠农大手笔,在“一号文件”中,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 农村配置,成为其中的最亮点。 着力向农村配置资源要素 建立健全强农惠农体系列在“一号文件”几大任务之首,共有五个方面具体内容,而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则是贯穿这五项工作的主线。这五个方面内容包括:一是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二是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三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四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五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谈到“一号文件”中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配置有关政策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元红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结合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政策,中央政策的着力点将是引导资金等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配置,加强城乡统筹,加快电信、交通、物流等大城市传统投资项目投放到县及以下地区,切实加强对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建设投入。 张元红说,“一号文件”提到的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配置,带来的重要变化是大幅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多以政府投资为主,但像农业产业化等投资,则可吸引社会投资进入,如农产品加工、物流,垃圾处理、环保等产业发展。农村科技过去也以国家投资为主。像良种培育等方面,新的政策也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这些都是新的投资机遇。 政策保障是关键 张元红强调,在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配置时,政府要做的一是做好规划,二是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到位。 在投资领域,张元红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城乡统筹发展等需进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调查及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调查及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呈现出土地资源市场化趋势,但这种市场表现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极差的隐性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呈现为随意交易、随意价格、口头协议等无秩序、不规范的格局,甚至是非法交易集体土地。其得以广泛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经营,必然要大力发展土地资源配置市场。但现实中还有许多因素阻碍其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土地使用权转让非法交易土地 执笔者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科技活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法律思考项目组负责人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势,利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的安徽、四川、陕西、江苏、广东、辽宁、北京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调查。其中,我们利用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的省份的优势,对安徽、四川、陕西、江苏四省作了重点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农用地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情况,不包括宅基地使用情况。此外我们还参阅了国家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的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了深入分析之后,撰写此文。 一、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表现形式及现状 (一)、合法形式 1 、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 所谓转包,即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将土地使用权的部分或全部转包给第三人,并与第三人确立转包关系和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签订转包合同;转让是指土地承包人在土地承包期内,由第三人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入股是指把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加联营企业行为。目前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这五种土地流转形式是我国最广泛存在的形式。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所有的调查问卷都至少包含了上述五种形式的一种,其中有80%的调查问卷包含了上述五种形式的三种以上。这五种土地流转形式是我国农村土

医疗资源的配置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

医疗资源的配置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 李玲 医疗卫生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群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医疗卫生维系着人民的健康,而健康是生产力,是无价的财富,社会发展需要健康的人力资本,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生命是无价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配置有限资源,使资源的使用更有效。 首先要讨论的是医疗资源配置是由政府主导好,还是由市场主导好。 大家公认,中国经济近20年的奇迹是市场力量的结果,市场极大地释放了中国人的能量。但是,医疗服务市场的资源配置能不能由市场来解决? 市场能配置资源,是因为它有完全竞争的机制———以利润为导向、以消费者满足度为追求、供给双方在市场中博弈,最后达到均衡而有效地配置资源。但医疗市场结构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设,由于公共品、外部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诱导需求、垄断等引起的市场失灵,医疗卫生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中国近10年来医疗卫生发展非常快,但发展趋势是所有的资源投在了大城市、大医院和高精尖技术上,这就是市场的导向。 预防和健康教育恰恰是社会效益最高的。然而在市场机制下,预防医学可以给医院带来的收益不大,所以市场不会引导医疗资源走向预防和健康教育。 可以看看国际的经验:为什么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或者是主导或者是干预越来越多的方式?这就说明了市场是失灵的。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又读了白求恩的传记,非常有感触。白求恩出生于一个很好的家庭,受了很好的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全球少有的能做开胸手术的名医。当时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美国,他所行医的工业重镇底特律有很多贫民,看不起病,十分悲惨。白求恩就给穷人提供免费的服务。但他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又靠他的影响力发动医生行会给穷人提供免费服务。但是他发现,他们的努力杯水车薪,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穷人医疗这个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白求恩在20世纪30年代有个机会去前苏联开会,发现他那么多年想要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解决了,因为前苏联是全民医疗。于是他就加入了共产党,之后来到中国。白求恩牺牲后26年,他的祖国加拿大在1965年实现了全民健保,而美国也是在1965年为穷人和老年人提供了医疗保险。 我国过去政府主导医疗卫生的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由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上要比由市场主导的体制好。 医疗卫生应成评价社会发展的第一指标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攻坚之年。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奋战五年、再造**”的总目标,以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优化政府保障公共服务、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立足于要素配置方式向更好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转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能。 ——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层次,引导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立足于政府管理方式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制度,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二、主要目标 ,健全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动态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形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地方金融、创新驱动和要素交易体制机制。到,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形成集约、高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经过3-5年的努力,到全区力争腾退低效用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单位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市平均,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投入、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目标,重点整治行业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三、主要改革任务 (一)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 1. 制定工业企业绩效综合分类管理办法。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经过对亩均用地税收、亩均用地增加值、单位用电增加值、单位用电税收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5项指标作为基本评价标准,根据各项指标的加权核算得出企业单位效益水平指数,结

第七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第九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统筹土地资源配置是国土规划落实的重要保障和政府发挥空间调控作用的有效手段。为塑造和谐、可持续和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未来广东省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落实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战略;按照推进形成国土综合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配置模式;优先满足国土支撑体系建设需求,加大土地利用相关工作落实力度。 1 土地供需关系紧张,统筹配置任务艰巨 [09-01]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1996-2005年,广东省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为3.22万公顷,《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达广东省2006-2020年的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仅为1.94万公顷,与历史用地情况相比,建设用地增量规模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如按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历史的年均用地量更大,实际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增量更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要实现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存量中找增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 [09-02] 耕地保护任务艰巨 广东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0.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当前广东还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处于“两难”境地。部分地方对耕地保护重视程度不够,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市场机

制还不完善、不健全,违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耕地“重用轻养”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耕地质量退化、污染现象逐渐显现。 [09-0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 广东省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虽然在全国各省份中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单位土地产出仅相当于日本的13.33%、韩国的15.38%、德国的18.52%。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成果,全省有低效建设用地13.33万公顷,城镇存量土地3.5万公顷。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农村建设用地上。2005年,全省农村低效用地7.02万公顷(占低效用地总量的53%),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81平方米/人,超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50-150平方米的标准。全省各地存在不少“超面积住宅”、“一户多宅”和“空心村”现象。 [09-04] 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明显 2005年,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即建设用地规模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30%,为34.19%,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28.43%;珠江三角洲(外围)优化发展区、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30%大于10%,分别为11.04%、15.0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8.98%、12.66%;韶关-汕尾-阳江适度发展区、综合发展区、生态优先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10%,分别为8.21%、6.45%、4.1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41%、22.26%、12.26%。区域之间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明显,建设用地增量长期过度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区域。 2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塑造和谐、可持续、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攻坚之年。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奋战五年、再造**”的总目标,以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优化政府保障公共服务、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立足于要素配置方式向更好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转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能。 ——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层次,引导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立足于政府管理方式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制度,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二、主要目标

2014年,健全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动态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形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地方金融、创新驱动和要素交易体制机制。到2017年,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形成集约、高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通过3-5年的努力,到2017年全区力争腾退低效用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单位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市平均,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投入、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目标,重点整治行业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三、主要改革任务 (一)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 1. 制定工业企业绩效综合分类管理办法。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通过对亩均用地税收、亩均用地增加值、单位用电增加值、单位用电税收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5项指标作为基本评价标准,根据各项指标的加权核算得出企业单位效益水平指数,结合行业地位、技术、品牌等定性指标,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排名排序,实行ABCD四类分级动态管理,建立全区企业资源产出绩效档案。推动全区资源要素向高效益优质企业流动,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探索资源配置市场化新路子工作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探索资源配置市场化新路子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强化监督,积极探索资源配置市场化新路子,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聚集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载体,搭建平台。 1、建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管理。于1999年成立了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实行“业主组织招标,企业自行投标,专家评标定标,中心管理监督”的运作机制,将建设工程、房屋装璜、工程监理、建材采购等统一纳入中心实行公开交易。在建设工程方面规定所有投资额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统一进中心交易,做到信息、程序、交易、结果四公开,较好地规范了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共进场交易工程335个,交易额18.6亿元,通过招投标节省造价1.8亿元,平均降低造价8.3%。 2、建立政府采购中心,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于1999年成立了政府采购办公室,负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政府采购工作。制定了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对采购程序和办法等作了明确规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包括货物、工程和服务三大类共29项,基本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采购项目。政府采购中心成立以来,共实行政府采购668次,预算资金8324.12万元,节约资金 1 / 20

990.14万元,节约率达11.9%。 3、建立行政审批中心,优化资源配置服务环境。于1999年建立了市乡两级政府办事大厅,XX年进一步整合行政审批资源,建立了市行政审批中心,搭建集中统一的审批服务平台。中心落实了“项目、人员、授权”三到位,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运作模式,为资源配置市场化提供优质服务。XX年,中心共受理审批服务事项30618件,办结30499件,办结率达99.87%。行政审批中心成立后,核准事项减幅53.56%,审批时限提速35.79%。据每年“双百民评调查”,群众对我市软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XX 年比XX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二)健全机制,优化配置。 1、实行“退二进三”政策,合理配置经营性资产。我市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运用“退二进三”政策杠杆,在市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了企业改制资金缺乏的关键问题。主要做法是:将城区第二产业退出,搬迁至工业园区生产经营,城区企业地块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发展第三产业,将有限的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结合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来获取企业改制成本。一是由政府收购国有企业全部股权,全权处置企业资产。二是将国有资产彻底退出,职工身份彻底置换。国有资产彻底退出的方式主要是将机器设备等资产进行公开竞价和将企业土地进行招拍挂,获取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先由政府垫付资金用于改制。“退二进三”政策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改制问题,而且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了财政收入,完善了城市规划。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的辨证关系 王静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独立的辨证关系。 首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以系统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地租理论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相同的,对于城市土地来讲,都是在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比较类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或集约利用模式,必须建立起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科学预测与评价;三是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涵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同样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但反过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不一定是集约利用的,集约利用的土地不一定实现了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土地现状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其前提是土地的现状功能必须是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是静态概念,关注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动态概念,关注是在时间延续上土地资

福州市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福州市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 践与思考 摘要:土地配置方式实行市场化取向,是从我国“人多、地少、底子薄”的国情出发,实现土地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在解决了市场公平竞争问题的同时,也使土地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加大了水龙头治腐力度。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向孕育较早,这为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实践;思考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腾飞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推进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透明化、符合市场交易规律的运行机制,已成为国有土地资源出让工作的重中之中。而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土地交易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是从源头上铲除腐败土壤的重要途径。 一、福州市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基本情况 福州市是国家实施多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

在建立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制度,执行土地交易试点工作,尤其是全面实施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公开出让等方面均走在全国的前列。1988年2月福州市即在全国率先向外资企业以拍卖方式成功出让位于“五四路”的一幅国有土地使用权,开创了全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先河,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引起了海内外各大传媒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迅速报道了这一消息。此次土地使用权的成功出让,也揭开了福州市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序幕,为福州市开辟土地市场准备了理论先导,突破了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的禁区。1993年5月,为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改变土地交易“有市无场”的状况,福州市建立了全国首家地产交易市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曾亲临地产市场视察并题词:“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地产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地产市场,繁荣国民经济建设事业”,高度肯定福州市这一作法。XX年6月,福州市停止了所有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协议出让方式,所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通过招拍挂方式在土地有形市场出让,逐步实现土地交易的“阳光工程”。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整顿和规范土地交易市场。XX年5月,在原有地产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全面整合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优势,福州市成立了福州市土地矿产交易中心,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工作;负责土地市场日常管理;收集、汇总、发布土地交易信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一、土地优化配置的需求 1.挥和建立土地资源优势的需要。土地资源在适宜性上具有空间差异,然而除了不可利用土地之外,每一种土地资源的适宜方向便代表了一种优势,在地域优化配置中要首先将它发挥出来。尽管土地资源位置固定,不能流动,但土地的质量和性能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可通过调水工程改进干旱地区的水土匹配,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提高土地的区位度等。要通过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使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主动创造新的土地利用优势。 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日益受到广泛重视。(1)目前国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一是城市化、农业发展与土地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二是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土地配置研究。(2)我国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土地资源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改革,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市场化途径、目标模式和区位配置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指导城市土地配置决策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的土地配置系统分析及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型的研究蓬勃开展;三是gis 支持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研究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土地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优化配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过程的干预,可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土地演替结果。一种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干预与调控给系统输入“负墒流”,促使土地利用系统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持系统的持续性;另一种是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系统发生退化性演替,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系统功能衰减,不仅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难以保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相辅相成。(1)要用可持续理论指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表现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治理、保护,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达到土地的科学利用和生态经济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理论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土地资源调控新模式 我国目前国有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相当程度上支配了本该由市场调节和配置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兼顾失地农民利益,应该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树立统筹集约用地的思想,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国有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

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 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是要依靠有效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土地资源配里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所谓行政配置是指土地资源由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安排各种用地类型的比例以及以何种代价提供给用地者。而市场配置则是各类用地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市场方式获得相关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以市场价格为指针,供求关系相调节,各类用地主体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状况确定用地区位和面积。 从当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纯粹以行政方式或者以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较为少见,通常是以某种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一般说来,一国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通常、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也有一定程度的干预和调节。而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则土地通常以行政配置为主,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也逐渐转向市场配置为主。以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能够真实地反映土地使用的实际成本,用地主体根据市场价格水平的高低选择适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区位,对于协调各用地主体的利益关系较为有效,也容易达成公平的土地资源配置格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特殊商品,必然趋向市场化,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必然趋势。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运用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房地

产一级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市场结构的优化、土地供应总量与需求的平衡、公平竞争的保护等。当前的核心是通过征收土地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的机制调节土地资源的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另一重要方面在于建立完善的土地价格体系,以市场供求为基准合理确定地价标准。但是,由于土地资抓配置对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至关重要,因而政府仍然必须积极干预,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更多相关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1d1766039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7660397.html,

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研究

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研究 【摘要】关于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研究一直深受我国重视,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本文以宁波加工出口区为例,探究区域资源要素配置的改革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区域资源配置改革方向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中共中央?P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2016~2020年期间,“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浙江省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省份。2009年以来,浙江省围绕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2015年9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31号),在全

省全面推进资源要素改革。主要包括:一是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建立区域性要素交易综合平台。建立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二是全面推进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建立“三位一体”的项目投资准入制度。建立以“四换三名”为核心的企业分类指导制度。建立“五化联动”的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机制。2015年11月底前将综合改革方案报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底前启动实施综合改革。 二、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发展特点及资源要素配置现状分析 (一)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发展概况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2002年6月,宁波出口加工区获批成立。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为主体功能,是目前中国大陆开放层次最高、自由度最大的对外开放区域。根据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定位,提出“十三五”期间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推进方案。 (二)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产业发展现状 保税区在功能政策和监管模式上最接近于国外自由贸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性、高成本性、高冲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场而土地本身又具有固定性的特点,这样,一旦一个经济社会确定了某种土地资源配置形态以后,如果其后要调整配置格局,就需要耗.费巨额的协调·成本,也会毁损大量的物质财富。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路径依赖 性”,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就会被这种决策“锁定”,其后调整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显得极其重要。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需要 城市土地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如何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其最大效能,是长期的发展战略。而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达到充分利用、集约利用的目的。(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节省社会成本 在我国,由于原来初始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原来城市规划中将住宅区与工业区交织布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就业人员的交通费用,但环境污染严重:,日常生活环境恶化一,相关医疗和污染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当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只能采取搬迁的办法,带来巨额的振迁成本。被迫搬迁除了造成原有厂房、机器设备的损失外,还需要支出异地建设成本。此外,搬迁往往造成迁出企业和机构原有社会关系断裂,间接成本支出也相当庞大。又如,某些城市在地铁沿线过度开发住宅,造成地铁的交通承载能力超负荷,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出行和就业,造成

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情况同时还会使物流成本增加,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提高,造成投资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反过来损害了土地资源本身的价值。因此,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从整体上节省社会成本。 (三)土地资源配里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的基础性条件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各类产业、行业和交通、道路等设施都需要用地。因此要使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先决条件是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以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土地资诬合理配置是发挥城市集聚效应所必需的前提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容易使城市过度拥挤,呈平面化、粗放式发展,城市集聚经济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同等条件下,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和企业数量偏小,无法达到最优土地利用水平。例如,城市中会出现某些区域过度集中、拥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无法及时有效地疏散,交通拥塞严重等。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城市无限制地向外围扩展,城市范围的粗放式扩张加剧了部分区域拥挤,例如居住区向郊区延伸,延长了居民就业的交通距离,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主干道拥挤程度。由此,城市所具有的通过集聚节约成本的倾向被大大抵消。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 (五)土地资源配I合理化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 人口大食集中在城市必然会带来新的杜会问题,而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这些问题更趋严重。城市化过程使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首

中国资源配置系统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资源配置系统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十几年的艰难探索,现在已进入了构造市场资源配置系统的深层次改革阶段。深层改革的顺利推进,不仅需要寻求解决若干个别具体的改革难题的办法,更需要一种能够系统解决这些难题的战略思路。 本文试图说明:深层次改革应选择以拓展资本产业为中心,建立市场资源配置系统的综合配套改革战略。 一 正确的深层改革战略,首先必须建立在对作为改革目标的市场经济体制系统结构科学而准确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因此,有必要对市场经济体制系统结构进行再认识。 对成熟健全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新考察和分析,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自动配置经济资源、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学生活的自组织系统,从总体构架上考察,是由三个内部子系统构成的。它们分别是:(1)商品生产系统;(2)资本配置系统;(3)金融服务系统。此外,这三个内部系统分别与相应的外部系统相联系。它们分别是:(1)与商品生产系统相联系的生活消费系统;(2)与资本配置相联系的自然资源系统;(3)与金融服务系统相联系的政府货币发行与管理系统。 上述三个内部子系统与三个关联的外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的自组织系统。此外,为弥补市场自组织系统的功能缺陷,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中,还需要在该自组织系统之外存在相应的政府宏观调控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作为该系统存在和有效运作的外部条件。 市场经济结构内部的三个子系统不仅各自有其内部独立的结构,而且各有其特殊的生产过程,从而可以将它们分别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 在资本配置系统中存在的是专门从事资本运作的企业。其中大部分以投资集团的形式存在,这些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是投资活动,所以可称之为投资企业。这些企业的总和,我们称之为资本产业。这是我们在企业的资本经营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在金融服务系统中存在的是专门从事金融服务的金融企业。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企业事实上包括两个性质和职能不同日金融企业。其一是专门从事信贷业务和资金融通的金融企业,其典型形式是商业银行与信托投资公司。其二是专门从事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其典型形式是投资银行。按照我们的分类,后一类金融企业属于资本产业,处于资源配置之中,只有前一类金融企业属于金融产业,处于金融服务系统之中。在金融服务系统中专门从

土地资源配置及其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影响研究

土地资源配置及其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03T15:48:06.2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7期作者:王凯[导读] 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丽水市金阳土地规划测绘有限公司 323000 摘要: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土地资源作为房地产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基础部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从土地资源应用数量、应用结构、应用质量和功能建设等层面上为房地产市场工程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证房地产最终建设成果符合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和目标。 关键词:土地资源;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影响研究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实际状况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不单单体现在房地产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而是更多体现在土地资源应用基础上现代化房屋工程建设体系的构建和落实。对于房地产的发展而言,土地是作为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重要资源,是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房地产市场发展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力和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房地产市场在扩展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市场的建设与城市用地制度的落实和用地政策的支撑等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基于当前城市用地矛盾突出的当下,立足于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关系探究分析 房地产市场从建设之初到现今的繁荣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应用资源则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状况与土地市场价格波动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土地价格的波动进而影响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发展制定策略。而房地产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逃脱市场经济调节盲目性的特征,导致房地产市场发展出现的波动性较大,尤其是以往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泡沫化的发展状况,严重危害了房地产市场发展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得。而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建设土地资源、资金支撑、市场居住需求等是影响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各级政府认识到了土地资源与房地产市场之间发展的重要关系,并且基于房地产市场对于GDP的贡献率,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度构建和政策支撑,促使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与土地资源应用、储备之间始终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层面上,土地资源在优化配置基础上,降低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出现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此外,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而言,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处理市场内需变化之外,土地价格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各级政府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进行稳定,在强化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合理存储土地、强化土地市场经营运行规范化的基础上,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以此不但保证房地产市场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效益,且对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发挥有效的贡献作用。 整体上而言,在积极阴影土地资源促进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前期工作必须做好房地产市场的最佳宏观调控,主要从两个方面践行。一方面,构建专门的土地储备机构,明确土地储备机构职能和责任义务,在严格根据地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获得分析的基础上,保证土地储备的合理化,不可过多储备土地导致实际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土地资源不足,也不可过多的划拨储备土地,从而导致我国土地储备战略资源减少,对于保障我国国土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合理储备土地是当前一个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的工作;另一方面,强化土地储备规模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建设和发展现状、房地产市场供应时间段、供应结构以及对制约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因素进行全方面分析,尤其是对土地资源配置状况对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影响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一切从实际出发,保证土地资源管理调整工作能够切实为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影响具体分析 1.土地储备影响 土地储备规模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储备规模决定参与到土地市场中的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以此将会影响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中专门供应土地资源是否满足,如果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将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房地产发生较大的波动,而如果供过于求,那么房地产市场价格或维持不变,所以,合理的规划土地储备规模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土地储备和土地供应中,不免存在随机性特点,影响了土地市场供应平稳发展,导致出现土地供应不足,影响房地产市场。合理构建安全的土地储备规模,需要在根据房地产房屋建设需求量基础上,确定容积率范围,以此划定土地需求量范围。此外,房地产市场的存货比也影响了土地供应需求,房地产企业企业存货价值比率上升,将会增加房地产建设需求量,导致土地资源应用数量和规模上升。但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基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得,政府和市场调控应积极促使房地产企业存量充分释放,降低企业偿债风险和成本投入水平,在有效满足房地产土地需求基础上,做好土地储备工作,促使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得。 2、土地通过土地储备机构向土地市场推送的时间。确定土地合 理供应时机应对以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土地储备资金成本及机会成本。获得土地资金耗费量巨大,如只是用于储备,供应到房地产市场量不足的情况,将大大增加资金成本。同时经过储备的土地,将大大制约其用途,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土地资源在进行土地储备后机会成本耗量大。基于此,在对土地供应时间确定后,应对土地资金成本、机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2)土地供应时机影响土地供应时机对房地产均衡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供应与房地产对土地需求处于同一个周期内,则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有利作用。如果土地供应错过了房地产市场对土地的需求,而房地产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两者调整无法实现协调匹配,以此同样容易导致房地产供不应求。出现价格大幅度上涨的问题。实际状况中,土地供应量的调整应在根据房地产发展波动周期内进行,房地产具有明显的波动周期,如果在低潮期,则适当减少土地共性,以此提高房屋建设利用率,避免大量闲置房屋的存在,不但损害了房地产企业利益,而且浪费了土地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