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复习重点

教育哲学复习重点
教育哲学复习重点

《教育哲学》复习重点

红色表明的是网上找的,不是很确定,仅供参考

一、选择(10×1')

1、黄济先生四点表述: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教育哲学是整个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教育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应成为独立学科

2、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观点论教育,更是从教育的观点论哲学的学问——贺德夫

3、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大写到小写、贵族到平民、认识到存在、规范到解放

4、新的后现代哲学:实践性(性质是一门实践哲学不是指为教育实践服务)、反思性、批判性、价值性(在一定价值基础或原则指导下进行)

5、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思想平台P39

6、哲学著作的条件:思想原创性、完整的新的哲学基础、对教育实践产生深刻长远影响

7、解放后哲学研究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元哲学基础部存在、广度深度都较强、中国传统哲学得到系统整理和阐述、从教材编写深入到专题问题研究,出现亚领域、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8、规范教育哲学代表人物——弗兰肯纳

9、教育哲学学科名称由来——罗森克兰兹出版《教育学的体系》布莱克特翻译为英文《教育哲学》

10、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涉及美国教育哲学生死存亡的辩论,科南特认为教育哲学基础正在塌陷应取消教育哲学由一般哲学代之;布劳迪认为不是取消教育哲学而是要改进教育哲学的教学和研究。

11、美国本土实用主义P66

二、名词解释(5×4')

1.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代表人物周浩波。他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2.人生境界:一层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或境界”,或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另一层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心境”或“意义领域”

3.理性知识: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

人文知识: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通道。

4.学术自由:《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90)

学术自由一般被理解为不受妨碍地追求真理的权利。这一权力既适用于高等教育机构,也适用于在这些机构里从事学术工作地的人员。

教学自由:教学自由有三层含义:

第一,教学自由是一种不受强制的状态;

第二,存在于师生关系中,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实现的;

第三,是在政治权利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权力。

5.民主教育:是一种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传播民主理想,培养他们健全的民主意识和态度,帮助他们掌握合理的民主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在民主实践中形成

一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并树立某种程度地民主信念,以最终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民主公民的政治教育。

三、简答(4×10')

1.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教育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教育实践。

(2)教育哲学的学术水平不够,与教育原理区别不大。

(3)教育哲学的研究视野狭隘,参与国际教育哲学交流与对话比较少。

2.理性人的形象

(1)“理性人”是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一个具有哲学、历史和政治意义的人的形象。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人”分别与“宗教人”和“自然人”的形象交织在一起,到了18世纪后逐渐从“自然人”形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深刻反映当时社会转型要求的新人形象。

(2)“理性人”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人是有理性的,理性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特性,是人的普遍“类特性”;第二,理性既是区分人与动物的界限,也是区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第三,理性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不同于感性和知性;第四,借助于理性和理性知识,人类就能不断深化认识,把握和重建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获得自由;第五,理性的人无所不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化身;第六,人的理性提先验地赋予的,但也需要最低限度的训练,否则理性会丧失。

3.如何看待知识是把双刃剑

(1)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为人类带来实际的利益,知识也可以为人类带来精神的愉悦,知识于人类就像是食物、空气、水一样不可缺少。

(2)知识于人类并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其危害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①知识的不当使用。知识作为工具被邪恶的人使用或服务于非正义的目的。②知识为某些利益集团所控制。知识于人类如此重要,谁控制了这种重要的资源就等于控制了人类。③知识本身侵害到个体的思想自由。

综上所述,知识于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不可缺失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该学会辩证地看待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合理、正确地运用知识。

4.、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理性因素缺失的内外部原因

造成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中理性缺失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教育外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原因,而且这两部分是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

外部原因:(1)重情轻理的传统文化。

(2)重视个人权威的社会生活制度。

(3)依赖于长辈经验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内部原因:(1)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关系。

(2)“升学第一”的教育和教学理念。

(3)标准化的教学评价制度。

(4)非理性的学校生活制度。

5.教学的概念、关键性特征

(1)概念:教学不是现成知识的灌输过程,也不是学生的心灵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智慧、道德、精神覆灭的训练,使之能够把握永恒原则的过程——使人的潜在理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2)特征:①从“目的”和“动机”方面来看,教学具有“意向性”,指意在

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达到某种特定的发展目标。

②从“形式”或“关系”的方面来看,教育具有“双边性”,指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的互动,他们之间一般的交往不能成为教学。

③从“内容”或“材料”的方面来看,教学具有“中介性”,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或材料。

④从“道德”或“价值”的方面来看,教学具有“伦理性”,教学必须符合一定文化体系中伦理规范的要求,采取一种学生在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

6.学习自由的必要性

(1)学习自由是学习活动本身的必然要求。学习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交流、对话、质疑以及达成新见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觉、自愿、自由的。

(2)学习自由是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尊重和扩大学生的学习自由,有利于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内在学习动机,体验到学习的内在价值,从而有利于保持比较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3)学习自由有助于学生的最大发展。只有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那种潜在的发展倾向才能够表现出来,从而沿着一种内在的独特的确定性进行。

(4)学习自由有利于整个社会与人类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

只有在自由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他人的观点具有理性的质疑精神,思想开放,永远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兴趣的人才。

7.教育民主化四项原则

(1)平等原则,指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利用及教育关系的建构方面,所有的人,不论其肤色、种族、性别、财富、地位、智力等,都应享有同等的机会、权力,或同等的对待,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权、歧视或排斥。

(2)参与原则,指在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社会机构、组织、家庭以及个人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成为教育改革、发展和评价的主体,改变传统教育教学和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使教育事业真正成为一种由绝大多数人所参与的公共事业。

(3)自主原则,指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教育或学校的独立性,充分地尊重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在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充分发挥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重构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关系,使之更加符合民主的要求

(4)宽容原则,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多样的观点、制度和行为方式,如果没有威胁到多样性本身的话,就应该得到允许、尊重、鼓励和保护。

8.民主教育的性质

(1)民主教育是一种“政治教育”,既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同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或“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认识、了解民主制度,学校过民主的生活,形成初步的民主意识、态度、信念,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民主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简而言之,民主教育是民主时代的政治教育。(2)民主教育是“大众教育”,是面向大众的,而不是“精英教育”,仅面向少数社会精英或政治精英。民主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是一种人民大众基本政治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政治教育。

(3)从教育的时空上说,民主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和“大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和“学校教育”。因为民主理念的不断变化和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民主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不能仅止于学校教育。

(4)民主教育与“公民教育”也不完全是一回事。民主教育属于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公民教育的全部;公民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也未必是“民主教育”;就当前这个民主化的时代来说,民主教育应该是公民政治教育的核心。

9.教育公正实现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反对教育排斥和教育歧视,追求教育平等是实现教育公正的必由之路。

(2)差别原则,在做到机会平等的前提下,给予那些学业成就优异的人或学校以更多的份额。

(3)程序优化原则,程序公正是结果公正的保障之一,应该是一种更加优先的价值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以实现程序公正:①公开化②民主化③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的公示、听证、情况通报、财务审计、申诉等制度。

(4)满足需要多样性原则,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或配置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应不断地改革教育,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尽可能满足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四、论述(2×15')

1.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1)师生交往有效性的标准有哪些?

可领会性: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清晰、简明和可理解的;

真实性:教师在教学交往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知识陈述必须是已经得到验证的;真诚性:教师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必须有一种在道德上诚实的态度;

默契性:教师在教学交往中必须选择合适的语言以便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开辟理解的新境地

(2)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给定的”,而是在师生双方彼此的努力下“生成的”。一般来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常识性阶段:在此阶段,师生双方主要是根据历史和当前教育生活中形成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来看待对方,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不打不成器”等。在这个阶段,教师眼中的学生几乎都是一样的,学生眼中的教师也没什么不同。双方都是根据自己从历史或同伴那里获得的经验来处理师生关系。

②感性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彼此开始认识对方,都愿意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与对方建立起比较密切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非常重要,但有可能超越教育关系,而演变成“哥们关系”或其他私人关系。

③理性阶段:在此阶段,常识化的认识和感性的认识被整合起来。教师会在尽力不断追去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具有教育性的真实、真诚、理智地将学生集体和个体共同加以尊重和关照。

学生不会因为老师一些很小的原因而反感某位老师,不会用一种完全私人的眼光来打量老师,而既能看到教师丰富多彩的个性,又能够理解每一位教师所肩负的共同责任

2.教育公平

石中英老师认为:“教育公正或公平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机会、权利、利益、条件等)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

得。

(1)影响教育公正实现的主要因素:

政府是公共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是社会舆论进行教育公正性评价的对象。政府有没有把公正原则作为供给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基本价值原则,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公正程度。

教育公正的实现还与政府的公共教育供给能力有关,从而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

教育公正的实现还受该社会受教育人口的数量以及人们的教育需求水平限制,从而受到一个社会的教育文化传统制约。

教育实践者的公正德性也影响到教育公正的具体实现。教育领域乃至广泛社会生活领域广为人知的“跑部钱进”现象。

(2)教育公正实现的基本路径:

教育公正的实现有两个基本的路径:一是促进教育市场化,另一是加强政府干预。

前者强调政府在促进教育公正过程中要放松管制,给予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突出学校特色和竞争意识。后者则强调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有力改变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并防止市场行为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干扰”。

心得体会-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精品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魏金名 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内容简介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 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 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 201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 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P13 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2)科学性: 1、认识并利用规律 2、深刻性 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 ------------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

哲学引论形考作业1答案 一、简答题 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答:哲学对科学作用有三个: 第一、确定科学的理论前提; 第二、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 第三、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 哲学思想文化的作用有三: 第一、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第二、对学科前提的批判; 第三、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有三: 第一、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第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第三、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活动的特点? 答:从距今大约2500年前哲学在爱琴海岸的古希腊诞生以来,哲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进引思想性的探索,活动,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它涉级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和假定。这些原则或假定,既有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又有科学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中的信念是人的日常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和基点,对这些信念的合理性及其程度进引哲学上的分析或审定,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哲学存在价值的证明。人的行为是受他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信牵引的,对这些信念的前提进引批判性的审视,对人而言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说,哲学是一种思想探索性活动,论证各争辩是哲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在哲学看来,一切都必须受到质疑各批判。 其次,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研究的前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在生物学领域中科学的进步表现为不仅作为基础的理论,而且作为形式的前题的提法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在哲学中,人们至今说论的仍是两千多年前支配看创造了最初的理性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思想的那些基本问题,诸如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等问题。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给这些哲学范畴的数不清的定义,但至今尚说已后有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从更深层次看,哲学问题的不变性实际体现了哲学研究的艰深性及其进步表现的复杂性。哲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2)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就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就是一个含义深厚得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得瞧这本书,但总就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就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得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您方向、给您思路、给您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得魅力就是无穷得。 读了冯友兰得《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得发展有了认识,原本得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得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得哲学就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得学问,这种说法就是学习哲学得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得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得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就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与热爱智慧得学问。学习哲学就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得思想之路。哲学史得学习过程就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得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就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得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她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得可能方式。放假得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得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就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得庞大气场与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得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得价值观与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得功能不就是为了增进正面得知识,而就是为了提高人得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得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就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她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得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得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得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得安宁。书中说:“教得作用,就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得事做完全……一个人若就是把她所明白得完全做到了,她就就是圣人。”这一个瞧上去似乎不高得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得理想。该做得事完全做到了,即使就是最平凡得事,做“完全”了便就是至善,在我们得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得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得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得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就是在这样一 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就是最具条理化与反思性得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得思绪,寻觅萌芽中得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得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与净化。也让我真真得了解了哲学。虽然不就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得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得书名起错了,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因为一、中国文化得主要载体就就是这些圣人得经典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得精髓所在,这就是中国人得血脉与骨骼,中国几千年来在此酝酿,这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得大智慧。二、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得艺术与诗歌时,作者提出“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得工具”、“中国得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可见,文中在提到儒家得发展过程时也就是在讲中国文化得

教育哲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填空或选择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 2、亚里士多德著的形而上学的开头一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的本性。” 3、___________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 4、“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 5、黑格尔说:“思维本质就是对当前的直接经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_____________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国)斯宾塞 8、遵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 9、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10、德性就是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知识。——苏格拉底 11、____的能量是无限的,它在知觉方面像个无底的深。……它能够测度一切,领悟一切”。 12、德国学者卡西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是哲学的最高目标”。 13、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确保目的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保实现目的之手段。 14、马克思说:“形而上学,整个哲学,是概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面的。” 15、____杜威_____指出:教师们应该认识到,他们与农民和工厂劳工一样都是“工人”,因此也就受到“具有经济特权的、人数虽少,但权力很大的阶级”的控制。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和进步“在很大程度?都取决于这个阶级的愿望和计划”。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1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有史以来的哲学理论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这是哲学的存在论形态;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哲学”,则是指哲学的价值论形态。 2、关于哲学最具原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界定,当首推爱智慧说。 3、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4、现实的主体形式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5、学说的内容常常超出纯粹科学和知识的范畴,而表现为一定的多样化,例如, 各种人文社会学说体系中,通常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属于学术系列的内容,即关于学科公共内容的叙述和问题解答;二是属于价值系列的内容,即反映特定主体 的现实立场、生活视角、思维个性、价值取向等特殊性的内容。 6、中国传统的学科设置,曾是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莱划分的“孔门四科”,或以“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词章之学”为内容的“儒学四门”,或以“经、史、子、集”为对象的四大部,等等。经学或经史之学,历来被看作是中国的哲学。 7、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哲学,正式取消了经学科,将其内容分解到史学、哲学及文学等门类之中,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得到确认。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 均不能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柏拉图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ABCD )、美学等,阐述了哲学的核心 问题和框架,奠定了哲学大厦的基本蓝图。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伦理学 D.政治学 2、培根认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有记忆、想象和理性三种,相应地,人类知识也可分为( ABC )。 A.史学 B.诗学 C.哲学和科学 D.文学 3、通常构成哲学对象的有下列基本视域。( ABD ) A.物的世界 B.人的世界 C.神的世界 D.概念世界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闲暇之余,翻看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 以来,总是感觉它过于高深。没想到,从这本书中,我却寻到了对生活的感悟——中庸之道。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素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最高道德 标准。细细品味觉得,它对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生活进步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略显浮躁的现实社会,我们更需要“中庸”——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 度、适当。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从书中,我真正认识了“中庸”的深意。“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中庸》 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指到的情感最适用于欲望。人的欲望 一旦产生,就会难以控制。当今社会,权势利欲带给我们太多的牵扰,如何使之达到中和, 才是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带给我们的,有苦亦有甜。有苦难的陪衬,幸福才显得无比珍贵。曾经的汶川大 地震,给无数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多少曾经的幸福一刹那化为乌有。这一切令我们痛心 的同时也应给我们这些事外人更多理性的思考…… 中,就是既不纵欲,也不禁欲;中,就是既不轻生厌世,也不贪生失节;中,就是发 了财不要为富不仁,受了穷也不要人穷志短……只有这样,内心才能达到和谐。经历世事的 成人,才能真正明白童年的快乐与珍贵,只有自己将世事看透,才能放眼天下,洒脱自然。 “庸”的意思是普通或平常。每个人每天都要吃要喝。这是人类普通而平常的活动,但 虽普通平常,却非常重要,没有人能离开它。人伦和道德也是如此。吃饭,喝水,维护人伦, 实施道德,都是率性,即为“道”。“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人是有感情的,“喜,怒,哀, 乐”都是人的正常反应。但这种感情的宣泄也要有所尺度:不要看到好的事物就喜形于色, 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勃然大怒。 身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中,真正让自己的内心和谐,我们就要保持 一颗平常心,保持一种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合乎自然的中正之道。只有在这样 和谐的环境中,万事万物才能平等共存,生活才能井然有序。 如此看来,中庸之道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的成功更为重要。它是一种 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标。新时代的教师更需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 生活中,我们亦会用到“中庸”。“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我们的生活圈 里,每一个人的素质不一样,看问题的深度也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 也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更是有天壤之别,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者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之类的话语。在家庭中,大家要相互理解,容忍别人,这样家庭才可 以和睦。朋友之间,大家要相互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定要把握交友的度。有一天释迦

毛中特考试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马克思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失误。大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的的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的内容: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说明:试卷号:1291。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生活准则和品德规范等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两方面的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有其建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它即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也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 这一原则在实践中要注重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第二,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 第三,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严而有方。 结合实际论述部分:11分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长善救失的原则。 答:德育教育中如何贯穿长善救失的原则: 所谓长善救失,就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教学过程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促其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1)教育者应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恰当、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所长所短。 (2)德育工作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要能抑其所短,扬其所长。 (3)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结合实际论述部分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如何贯彻长善救失的原则。 答:德育教育中如何贯穿长善救失的原则: 所谓长善救失,就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教学过程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促其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1)教育者应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恰当、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所长所短。 (2)德育工作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要能抑其所短,扬其所长。 (3)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结合实际论述部分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0.结合实际论述你是如何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答:我国本轮“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位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改变原来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学习,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 (2)合作学习,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弊端,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 1

2017年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哲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题与参考答案20171717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小学教育专业 教育哲学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 (自己双面打印考核册,打印时不改变格式;手写答案,最后一次上课时提交) ●教育哲学形成性考核说明 教育哲学是深圳广播电视大学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开设的选修课程,3学分。本课程教材为《教育哲学》,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一、形成性考核的目的 通过形成性考核,了解学生参与教育哲学学习过程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教育哲学的积极性。通过形成性考核,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检测、监督和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深化学生对教育哲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教育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的能力,自觉地开展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实践。 二、形成性考核的项目与成绩比例 形成性考核由4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册的书面作业完成情况占50%;面授到课与课堂表现(对话互动)情况占30%;网上学习与讨论情况占10%;自主学习文字教材情况10%。 三、形成性考核的操作与要求 (一)4次书面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负责编制、布置、批改、记分。学生自行下载打印形成性考核册,手写答案。 作业1:教育哲学导言、第1—2章自测题。要求——题型与终结性考核题型一致,基本覆盖所在章的主要内容。 作业2:教育哲学第3—5章自测题。要求同上。 作业3:教育哲学第6—8章自测题。要求同上。 作业4:从教育哲学角度与高度撰写1篇不少于3000字的教育反思论文 (二)面授到课与课堂表现情况。教师掌握学生面授课出勤和课堂表现情况。要求:面授课应到课2/3以上;积极参与对话教学互动(课堂问题讨论发言、提问咨询等)。由教师组织、检查与记录。 (三)网上学习与问题研讨。教师通过深圳电大远程教学平台、班级QQ群,了解学生参与网上资源浏览下载情况,检查学生网上对话教学互动情况(网上课程讨论时提问与答问的发帖数)。要求——布置3个有发散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参与网上课程学习讨论,学生须参加3个问题讨论,每个讨论发帖字数不少于150个字;每生须至少提1个有发散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教师须深度答复。由教师组织、检查、记录。 (四)自主学习文字教材情况。教师在每次面授时检查学生自主阅读文字教材情况,在最后一次复习课时,全面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文字教材情况。要求学生至少研读一遍教材,教材上须有勾划、圈点、感受、感想、体会、思考、分析、评价、补充、注解、说明等符号或文字记录。由教师检查、记录。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范文:读《中国哲学简史》源于种种机缘巧合。 一次看《锵锵三人行》里,有人问李玫瑾教授,接触那么多的罪犯研究那么多的心理学,会不会导致自己心理上出现问题。李教授回答说她是学习哲学出身的,对于很多问题有着比心理学更高一个层次的理解。那时就对哲学是什么有了好奇。 再往后,翻阅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了几眼,没大能看懂,便放下了,也因此对它有了高不可攀的印象。 再后来,《锵》里许子东和马家辉讨论大学专业的选择,马老师就提到,不管什么专业,都应该在二十岁的时候读一些哲学,读一些佛学。年青时对这些虽一知半解,随着人生阅历的积淀,岁月的坎坷与生命的不顺层层叠加,这些二十多岁读的书籍,能够与人生经历相互融合,相互化解,赠予人生最艰难的中年时期一份心灵的慰藉。一来二去,便埋下了要阅读一些哲学书籍的愿望。 之所以选择《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这本书写的是中国哲学,对我而言有了基础便于理解;书设定的读者又是外国人,自然深入浅出;作者又是中国哲学界的扛鼎之人冯友兰先生,书中想必是金玉之言。正是有此机缘,细读一番,聊有所得,遂作此文。

什么是哲学? 既然是读书心得,那么第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什么是哲学? 冯先生在书中给了定义。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乃是知识的一个分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最终成为「对于什么不是知识的知识」,即「不知之知」。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思考的思考。 之所以说哲学不是知识是因为,知识指的大多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是一个形而下的、具象的门类。但又说哲学是知识的一门分类,只因哲学的起源并没有脱离这个具象的世界。整个过程像极了一个同心圆:人们从了解自己的行为出发,辨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再由对物理世界的认知,推广到抽象的形而上的世界,并最终扩散到对我们甚至无法想象的世界的思考。 哲学有什么用? 对于哲学是什么有一个笼统的印象之后,难免会问,那学这个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在书中也有着清楚的解答:无用之用。一般意义说,我们对于有用的理解是,这件事或者这个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哲学的无用之用,不在于实际上解决问题,而在于让人不再囿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达到一种解脱与释然。之所以说无用,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读后感.贫困交加,生离死别,这些依然如故;之所以说有用,是因为这些现状不再是问题,人会变得安贫乐道,坦然面对人生的不完美。 这也大概让我明白了,李玫瑾教授所说,「更高层次的理解」。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