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2015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屏幕上将出现运动的小点,被试用按键器对运动的小点进行速度估计。

2.4 数据处理

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这组数据进行一系列描述性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得出个人结果、小组结果、总体结果及小组结果与总体结果的差异。

2.4 变量情况

自变量:运动类型、运动方向、运动速度

因变量:估计误差

控制变量:有反馈

3.结果

3.1 个人数据

3.1.1 结果分数

测验耗时:233秒

------------------------------

结果分数

------------------------------

平均误差: 9.58%

运动方向 40点/秒 80点/秒

水平 5.98% 8.09%

垂直 18.56% 9.14%

平面 7.46% 8.24%

------------------------------

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3.1.2 详细反映

----------------------------------------------------------

顺序速度运动方向真实值估计值误差相对误差

----------------------------------------------------------

1 40/s 从里到外 10000 950

2 -498 -0.050

2 80/s 从左到右 5000 4902 -98 -0.020

3 80/s 从外到里 5000 5001 1 0.000

4 40/s 从里到外 10000 9584 -416 -0.042

5 40/s 从下到上 10000 761

6 -2384 -0.238

6 80/s 从里到外 5000 5915 915 0.183

7 80/s 从右到左 5000 6142 1142 0.228

8 80/s 从下到上 5000 5999 999 0.200

9 80/s 从下到上 5000 4476 -524 -0.105

10 40/s 从左到右 10000 11086 1086 0.109

11 40/s 从右到左 10000 9928 -72 -0.007

12 80/s 从右到左 5000 5340 340 0.068

13 80/s 从里到外 5000 5047 47 0.009

14 80/s 从左到右 5000 4962 -38 -0.008

15 80/s 从外到里 5000 5684 684 0.137

16 40/s 从上到下 10000 7193 -2807 -0.281

17 40/s 从右到左 10000 9193 -807 -0.081

18 40/s 从左到右 10000 10428 428 0.043

19 40/s 从下到上 10000 8058 -1942 -0.194

20 40/s 从外到里 10000 11072 1072 0.107

21 40/s 从外到里 10000 10997 997 0.100

22 80/s 从上到下 5000 4790 -210 -0.042

23 80/s 从上到下 5000 4905 -95 -0.019

24 40/s 从上到下 10000 9709 -291 -0.029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3.1.3练习对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影响的显著性分析

从对个人的误差值图的分析来看,随着实验的不断进行,在中期误差值有所减小,在最后误差值又有所变大。但是根据详细反应图,那几次误差较大的值是出于较难的平面运动的运动类型。所以,总而言之,练习对于速度知觉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

4分析与讨论:

1、周边环境的嘈杂程度会影响被试的误差值。

2、此次实验分三种运动类型,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运动方向和两种不同速度,则一共有12种情况。

这12种情况每种只测两个,一共24个。施测数目太少,反映出来的误差值可能不太准确。而且,由于只有两个数值很难说明这两个数据中有无极端数据的情况,则只能都保留,而将两个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单个被试每一项的成绩不一定真实反映他的实际情况,所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考量。

3、从对个人的误差值图的分析来看,随着实验的不断进行,在中期误差值有所减小,在最后误差值又有所变大。但是根据详细反应图,那几次误差较大的值是出于较难的平面运动的运动类型。所以,总而言之,练习对于速度知觉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从而这可以应用到对速度知觉有要求的职业的练习中去,以提高从事该职业人员的速度知觉。特别是运动员的训练。

4、运动类型和运动速度对于速度知觉的准确性都有极为显著的影响。而在运动类型与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上:在水平和垂直这两个运动类型上,不同的运动速度差异很大。而在平面

运动类型上,运动速度的快慢的影响就不是很大了。

8、本实验涉及的心理加工过程有多种,每个被试可选择不同的策略。有的可能是想象消失的小点继续运动直到终点从而按键,有的可能在小点消失后,头脑里数数计时间按键,有的则可能头脑一片空白,仅凭感觉估计时间再按键。不同的策略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我们在选择策略时是不是应该统一或者根据有用原则在实验多种策略后选择一种自己最擅长的策略进行实验。

4、结论:

1、水平慢速运动的估计显著难于水平快速运动的估计;平面慢速运动的估计显著难于水平慢速运动的估计和垂直慢速运动的估计。

2、该实验在控制变量等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3、运动类型和运动速度对于速度知觉的准确性有着显著的影响。练习也有一定的影响。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检验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检查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检查刺激不同方式对估计时间的影响,学习用复制法研究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实验表明,闪光的频率,光点刺激的方式是影响时间知觉的主要因素。预测快闪比慢闪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实时距比空时距的时间估计准确性高,短时间比长时间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但是由于被试提前知道时间长短,存在数秒数的情况,导致此实验未达到预期结果。 关键词:时间知觉空时距实时距闪光频率 1引言 时间知觉: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时序知觉是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距知觉是对客观事件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实验方法选择复制法。复制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按标准时间复制。复制时间与标准时间之差,为时间估计差。以此作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指标。因只是仿制,不受过去经验影响,故能确切表达时间知觉的能力。本实验用复制法探究闪光频率,实时距空时距等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2实验一 2.1 实验目的 比较估计快闪光和慢闪光呈现时间的准确性 2.2 方法 2.2.1 被试 西南大学2014级心理学部本科学生名,其中男生5名,女生13名。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和听力正常。

2.2.2 实验器材 EP405时间知觉测试仪,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 2.2.3 实验程序 首先,主试按功能键,使显示F2-02S、即刺激时间为2S,按声/光键,使指示灯在光处亮。按连续/始末键,使指示灯在两点均亮。 接着,被试手拿反应盒(键),据仪器刺激(闪光)时间,按任意键,复制(估计)一个与刺激相同的时间,主试立即记下该数,做20次。 最后,主试复位、重新设置,使闪光频率从2Hz到8Hz,同样做20次。2.3 结果 被试在不同情况下估计时间误差绝对值数据汇总求平均值,结果见图1 图1不同闪光频率下2秒与10秒AE值比较(AE指时间估计误差绝对值)由图1可以看出闪光频率越高,时间估计误差越小,时间持续越快,时间估计误差越小 将实验一中时间估计误差的绝对值进行可重复性方差分析的表1,结果发现时间长短呈主效应,闪光频率对结果没有影响,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学号: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 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 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 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 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 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 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 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 其结果就可能不同。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 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 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许多开 关和按钮: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 钮、电源开关和实验/演示切换开关。 3.3 操作 1.将电源线连接到220v交流电上。 2.将反映键的插头接到知觉箱的插座上。 3.打开电 源。 4.速度选择开关有快、慢两档供主试选择(慢:4s 5.位置选择开关有近远两档,挡板与开关选择同步移动,供主试选择。 6.主试按启动按 钮,灯光自右向左移动。 7.被试按下反应键后,计时器显示结果。 8、主试按复位键为下次 操作做准备。 3.4 测试方法 1.演示 2.被试坐在仪器正前方,眼睛平视右面的光点,注意前面光电的变化。 3.主试按下仪器 操作面左下方按键,使仪器工作在演示状态下。

照度实验报告

照度实验报告 一、背景 作业场所的合理采光与照明,对生产中的效率、卫生和安全都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工作 场所设计中的重要项目,无论是天然采光还是人工照明,其主要目的都是给人们的生活和生 产提供必需的视觉条件。 适当的照度设计应遵循工效学的原则,使照度设置达到保证物体的轮廓立体视觉,有利 于辨认物体的高低,深浅,前后远近及相对位置,有利于眼睛的辨色能力,有利于大视野, 降低疲劳、减少错误和工伤事故的发生。提高照度值可以提高识别速度和主体视觉,从而提 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但照度值提高到使人产生眩光时,会降低工作效率。此外,利用照明 设计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根据场所功能的需求,可使光环境对人产生兴奋或抑制的作用。在 绿色照明理念的指导下,人工照明应考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 二、实验目的 正确熟悉和使用照度计,采集光环境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来判断光环境的照度是否合 理,假如不合理则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三、实验场所 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二楼大厅自习室(室外) 四、实验要求 1、照度采集 2、对自习室的照度情况进行分析 3、分析光照度合理性,并提出改善措施 五、分析 1、主观分析 (1)、主观评价调查数据 (2)、主观评价结果分析 a、计算每个项目的评分s(n): s(n)= 式中,s(n)为第n个项目的评分 p(m)为第m个状态的分值,其中,p(1)=0,p(2)=10,p(3)=50,p(4)=100, v (n,m)为第n个评价项目的第m个状态所得的票数。所以: s(1)= s(2)= s(3)= s(4)= s(5)= s(6)= =16.4 =10.8 =12.4 =12.6 =12.4 =12.6 s(7)= s(8)= s(9)= s(10)= b、计算总的光环境指数 s s= =9.2 =8.2 =9.4 =10 式中,w(n)为第n个评价项目权值,设其权值均为1 所以: s=11.4 为了便于分析和确定评价结果,本方法将光环境质量按光环境的指数范围分为四个质量 等级,其质量等级的划分及其含意如下表所示: 因为10<11.4<=50所以根据上表的结论,本实验的光环境质量等级为3,含义是: 问题较大 2、客观分析(照度数据采集及分析)(1)、照度采集现场 在进行照度值测量的时间点上我们选择了一个晴朗的下午2点~3点之间,光照十分充足, 因为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就没有对阴天和晚上进行测量和分析。 图书馆二楼自习室现场

深度知觉实验

认知风格对重量差别感觉阈限的影响 摘要:本次实验旨在研究认知方式对重量差别感受阈限的影响。以34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首先使用EP705棒框仪对其认知风格进行测试,而后采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感觉阈限。这些被试中有女生30名,男生4名。分析后结果表明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所测出认知方式对重量差别阈限的影响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认知方式;重量差别感觉阈限;棒框实验;恒定刺激法 1前言 本实验是教学实验,旨在锻炼同学们运用EP705 棒框仪进行对认知风格的测试能力和将心理统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认知风格( cognitive sty le)的最早研究源于瑟斯顿( L. L. Thourstone), 其后, Allport认为它是个人典型或习惯性地解决问题、思考、知觉、记忆等的模式, Tennant认为它是“个体的特征和一贯性的组织和加工信息方式”。现在心理学通用的定义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智能因素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从20世纪40年代早期到80年代, 是认知风格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 已存在的命名认知风格类型就多达三十多种。Riding等人1991年通过系统地分析人们对于认知风格的描述、对它们的测量方法和它们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有关模型间的相关性,将其综合为两个重要的认知风格维度, 即整体-分析(Wholist- Analytic)维度和言语-表象( Verbal 2实验 2.1 被试 本研究所用被试均从南师大教科院应用心理专业2009级学生中选取,其中包括9名男生和46名女生,其视力均正常或矫正正常,无色盲,但是不排除裸视具有“散光”特征的被试。 2.2 实验仪器 对于深度知觉的测定采用EP503深度知觉测试仪。 2.3实验设计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2015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屏幕上将出现运动的小点,被试用按键器对运动的小点进行速度估计。 2.4 数据处理 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这组数据进行一系列描述性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得出个人结果、小组结果、总体结果及小组结果与总体结果的差异。 2.4 变量情况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篇一: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

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XX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情绪知觉实验解读

生理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情绪知觉实验 班级13应用心理(1)班 姓名王璐 学号2013326670020 实验日期2015年5月25号 指导教师严璘璘

一、问题(1分) 问题一: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 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 问题二: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 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 问题三: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 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 问题四: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 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 问题五: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 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 问题六: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 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 问题七: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 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 问题八: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 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 二、假设(1分) 假设一: 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假设二: 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假设三: 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假设四: 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知觉实验-时间知觉(无反馈)

知觉实验-时间知觉(无反馈) 一、实验目的 1.比较通过不同感觉道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学习用复制法测定时间知觉的误差。 2.检验那个因素和不同刺激方式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二、操作过程 每次实验看(听)到一个灯发光(一段声音),注意其发光(发声)时间,灯灭(声音停止)后再按键复制灯亮(声音响)的时间。即从按下按键开始,一直按着不松开,直到操作者认为灯亮(声音响)的时间跟刚才看(听)到的灯亮(声音响)时间一样长再松开。实验进行15次。 附1:每人做两组实验,其中一组均为2s连续光,另一组互不相同,作为对比组。同时,4人互为对比,得出共性。 附2:表中加括号的数据为失真数据,加粗数字为更正数据。 四、实验讨论 1.分析讨论不同刺激方式(声或光)在相同呈现时间下被试复制时间是否存在 差异。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时间估计准确性。 由数据得,差异性是显然存在的。而影响时间估计准确性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活动内容、操作者情绪、操作动机及态度(证明能力或是新鲜猎奇)、周边环境的干扰(光线、声音)等。

2.分析讨论在相同刺激方式情况下,不同呈现时间对被试复制时间是否有高估 或低估现象发生,其规律如何? 在相同刺激方式下,由潘的数据可得,同为连续光的情况下,连续光(2s)时平均复制时间被低估了223ms,占2s的11.15%,而连续光(5s)时平均复制时间被高估了358ms,占5s的7.16%。但由于数据组有限,不能得出规律或共性。 3.本实验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研究是否一致。 研究表明,对光刺激的复制有可能低估:实验中,除去潘连续光(5s)和李闪烁光(2s)的数据外,其他4组实验的确对光的复制有低估效应。基本与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表明,对声音刺激容易产生后效,可能高估:但实验中的两组声音实验均被低估,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 K.Von.Vierodt研究表明,约大于0.7s的时间间隔容易被低估,产生负的常误:本实验中8组数据均大于0.7s,而其中只有2组实验产生正常误,基本符合研究结果。 本实验尚不能与前人的实验研究结果完全达成一致,有部分原因在于实验数据采样不够全面,数据量过少,但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试说明用复制法测量时间知觉准确性的优点。 复制法与恒定刺激法的不同之处是需要被试者自己操作,这样被试者的注意力较易集中。 潘林1100203035 王瑶1100203036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一、引言 人类视觉系统是一个功能完善的高级信息处理系统。外部世界的视觉信息,通过眼睛光学系统成象于视网膜,由网膜将随空间与时间明暗变化的光流分布转换成生物电信号, 经过多输入的视觉神经网络的并行加工,实时地抽取目标的空间形状,颜色及运动信息, 最终产生各种视知觉。但是人眼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人对物体远近的知觉。人眼能够在只有上下、左右的二维光学映象的基础上看出物体的深度, 这主要是双眼视差和单眼线索的作用,单眼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双眼线索有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等。但研究表明在缺乏其它客观线索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更主要的是双眼视差。 本实验主要运用黑姆赫兹的三针实验并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进行单双眼的不同控制条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的差异,通过判断不同条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阈限来得出深度知觉的差异。 本实验提出的假设是:在单双眼的不同控制条件下被试的深度知觉有显著差异。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以及SPSS软件分析,得出单双眼不同条件控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是否有差异。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0岁左右,无视觉障碍。 3.2 仪器 名称:EP503A深度知觉测试仪 组成:结构图如下 比较刺激是左边竖着的小木棍,标准刺激是轨道旁边竖着的两根小木棍,移动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三点成一直线,在实验过程中,可测出被试者视觉在深度上的差异特性。

3.3 实验方法 1、被测试者坐于离标准刺激2m处,使双目或单目与观察窗成水平位置,可观察比较刺激的前后移动。 2、主试者接通电源,打开照明灯。此时比较刺激自动离开标准刺激最远处停下。若测试过程中,电源开关始终处于开启状态,则主试者可按一下复位键亦可使比较刺激处于初始位置,即停于离标准刺激最远处。 3、由被试者操作遥控键,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三点成一直线。 4、主试者从标尺读数中观察被测试者的测定误差。 四、实验结果 1.实验结果的原始记录数据 (1)表一原始数据单位(厘米) 单眼双眼 形式 次数 1-4.6 1.5 2 6.2-0.9 3-4.4 2.3 49.2-0.4 580.5 6 3.1 2.6 7 4.5-0.8 88.6 1.1 9 1.7 3.1 10-5.81 2.对原始实验数据的处理。 计算表示深度阈限的视差角。公式为: 视差角=206265×b△D/[D(D+△D] (单位:弧秒) 其中b为目间距65mm D为观察距离 2000mm △D为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绝对值平均数),单位㎜ 将测定的数据(表一),计算判断误差,得到的数据如下,单位(厘米)表二 形式单眼双眼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单双眼的深度知觉 1、引言: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 远近的反映。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2、方法 2﹒1被试 同一年龄段被试共五人参加了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本科生,19-21岁,三女两男,随机分配实验。 2﹒2仪器与材料 霍尔·多尔曼深度仪,书本 2﹒3实验程序 2﹒3﹒1让被试用双眼观察,将深度知觉仪上固定的小棍作为标准刺激,可以运动的小棍作为变异刺激。被试坐在离仪器窗口0.5m处,双眼与窗口水平。 2﹒3﹒2然后告诉被试:“你坐在这里能看见前面仪器的窗口里有三根垂直的小棍,请你调手边的遥控器,调节中间那根棍的远近,当你用双眼观察时觉得它与左右的小棍离你同样近为止。请你按这种方法重复做,每次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2﹒3﹒3主试每次讲变异刺激都调到显然比标准刺激较远的位置,但各次的起点各不相同。这样共做五次。变异刺激的方位按预先的安排进行。每次记下被试的结果: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的距离(mm),即误差。 2﹒3﹒4让被试用优势眼(单眼)观察,按以上方法调节小棍,共做10次。 2﹒3﹒5让被试再用双眼观察,用同样的方法测定10次。 2﹒3﹒6换被试,重复做。 1、结果 被试性别双眼平均误差(mm) 单眼平均误差(mm) 1 男0.16 3.37 2 女0.2 3 1.91 3 女 2.91 2.97 4 男0.3 5 1.92 5 女0.3 1.97 1、讨论

一般智力测验实验报告

一般智力测验实验报告 一、瑞文智力测验简介 瑞文智力测验则是纯粹的非文字智力测验,是英国人瑞文在1983年设计的一个智力量表,简称瑞文智力测验。这是一套使用方便、用途广泛的智力测量工具,至今仍为国际心理学界和医学界所使用。由于该测验是非文字的,因而测验的结果较少受特殊文化背景的影响。瑞文测验最初型为渐近性矩阵标准型,整个测验一共由60张图案组成,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成A、B、C、D、E五组,每组都有一定的主题,题目的类型略有不同。从直观上看,A组主要测量知觉辩别力、图形比较、图形想象力等;B组主要测类同、比较、图形组合能力等;C组主要测比较、推理和图形组合能力;D组主要测系列关系、图形套合、比拟等;E组主要测互换、交错等抽象推理能力。可见,各组要求的思维操作水平也是不同的。测验通过评价被测者这些思维活动来研究他的智力活动能力。每一组中包含有12个题目,也按逐渐增加难度的方式排列。分别编号为A 1 ;A 2... A 12 ;B 1 ;B 2... B 12 等,每个题目由一幅缺少一小部分的大图案和作为选项的6~8张小图片组成(A组和B组有6张,C组以后有8张)小图片分别标号为1 , 2 ...... 8。测验中要求被测者根据大图案内图形间的某种关系——这正是需要被试者去思考、去发现的,看小图片中的那一张填入(在头脑中想象)大图片中缺失的部分最合适。 二、测验目的 熟悉智力测验(特别是团体测验)的施测方式;掌握瑞文测验的测验要领;体验瑞文测验;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和解释瑞文测验的结果。 三、实施该测验的条件 通过人员素质测评课第12章及以前各章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一般智力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为每一位参加测验的学生准备瑞文测题本和测试答题纸一套。 四、测验过程 1、瑞文测验的使用要求 不论团体施测或个别施测都应为每个被试准备一张答卷纸,一个测验图册,提供或要求被试自备铅笔—支。一般正常三年级以上儿童与65岁以下成人均可用团体测验,其他则用个别施测。 团体施测主试须知: 1)准备足够的测验图册和答卷纸(每个被试—份并有少量富余)测验图册可多次使用。要求被试只在答卷纸上用铅笔作答。除要求被试自备铅笔外主试还要预备一些铅笔、小刀等。

深度知觉测试仪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研究的是单、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实验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进行实验,分别测量被试用单眼和用双眼观察的深度知觉,并用平均差无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的深度知觉,验证了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并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关键词深度知觉双眼线索单眼线索 一、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在外界对象离眼一定距离时,人眼能感受到的深度知觉是受刺激差异程度影响的。其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1)单眼视觉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2)双眼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单、双眼观察时深度知觉准确性因视觉线索不同而不同。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后来H.J.Howard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 的有24人。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l。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本实验做出以下假设: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二、方法 2.1被试 10应用心理班学生1名,女,身体健康 2.2仪器 深度知觉测试仪 2.3程序: (1)被试坐在距离仪器两米处,与观察窗保持水平,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以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知觉客体优势实验报告1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姓名 实验时间2013年6月学号 实验地点10-栋计算机房成绩 实验仪器多媒体计算机、心理旋转实验软件同组人 实验目的探索心理旋转的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指导老师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验时间持续25分钟,要求保持注意和坚持,中途不能暂停。因是集体机房做实验,实验中不准说话,不得离开座位,不得妨碍他人。 1实验内容、目的、意义(300~2000字) 实验内容: 心理旋转实验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提示字符方向;实验2不提示字符方向.操作时:编号为学号.单号实验顺序:实验1、实验2、实验2、实验1;双号实验顺序: 实验2,实验1,实验1,实验2,实验数据将自动存入num1.xls文件中。实验指导语: 启动心理旋转实验主程序,在菜单中选择“心理旋转实验”,再选择“实验2”或“实验1”,按提示输入被试信息:编号为学号;性别男为1,女为2;出生年月填到月份。屏幕将出现提示:T表示即将出现的字母方向;.不提示方向。提示之后将出现R,或F字符,辨认清楚后立即按相应的R键或F键,每一小单位实验约需6分钟,4个单位实验总共约需25分钟。 目的:探索心理旋转的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意义: 2方法与步骤(300~1000字) (1)启动计算机,将显示屏亮度和对比度皆调到50%; (2)从资源管理器找到“C:\Psy_soft\ Psy_Rotationsetup.rar”文件,打开并启动安装程序,安装目录指定为”D:\ Psy_Rotationsetup” (3)从winduws程序菜单启动“Psy_Rotationsetup”心理旋转实验软件,从软件界面菜单选择老师指定的实验号,启动后,在会话框输入学号、性别、出生年份(4位数),按指导语开始实验。 (4)实验指导语:“实验开始后,被试观察显示屏幕中央,屏幕将出现提示: “T”表示即将出现的字母方向;“·”不提示方向。提示之后将出现“R”或“F”字符,辨认清楚后立即按相应的“R”键或“F”键,请不要中途停止!”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311010 ) 摘要: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估计误差从而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碰撞时 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 时间。对TTC的估计与速度,运动方向,视觉变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本实验旨在利用 遮挡法,通过对被试估计误差的测量,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类型对速度知觉的影 响,结果发现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类型对时间的估计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对速度知 觉以及实验本身设计改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速度知觉碰撞时间(TTC)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类型 1 引言 知觉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对碰撞时间的估计误差来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司机估计从当前位置运动到障碍物的碰撞时间,从而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刹车作业,避免碰撞的产生。 对TTC的估计要考虑到运动物体当时的速度、距离以及运行轨迹。人对TTC的估计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视觉变量(相对扩张率倒数τ):Lee 在1976年提出, 对运动物体的TTC知觉是由视觉变量决定的, 即: 物体光学影像相对扩张率( relative rate of optical expansion) 的倒数τ决定了人们对其TTC 的判断。1983年Mclead 和Ross 与驾驶相关的TTC 实验研究结果也支持了直接知觉法, 表明TTC直接由光阵(optic array) 决定。尽管很多此类实验支持了τ在完成TTC任务中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TTC 判断还受限制于场景、阈限因素和认知操作, 而且是以多种信息源为基础的。在物体的辐射运动( radial motion) 中, τ变量是主要的时间线索。 (二)物理信息(运动速度,距离等): 在物体的横向运动(transverse motion)中, 由于物体视觉影像扩张率不变, 视觉变化近似于线性, 观察者使用不同的信息源进行TTC判断。物体进行横向运动时, 不存在视觉扩张信息, 仅存在视觉边界的收缩信息。因此, 影响其TTC估计的因素除了视觉信息之外, 还有物理信息。刘瑞光和黄希庭(1999) 在研究中使用正方形图形作为运动对象, 采用遮挡范式, 考察了物体大小、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和加速度等因素对TTC 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 TTC 知觉线索是视觉信息和物理信息( 速度、距离) 的统合。而郭秀艳等(2000) 使用知觉测试仪在遮挡范式下考察了运动速度和距离对碰撞时间估计的影响, 也发现速度的提高会导致TTC估计的准确性提高。 (三)概念信息(运动物体的概念特征):Kiefer等(2006)以及黄端等(2008)使用不同类别的交通工具(汽车和三轮车)的图片为运动物体, 针对职业驾驶员被试开展了遮挡范式下的TTC估计实验,发现驾驶员对不同概念物体的TTC 估计存在显著差异——对两种不同交通工具( 小轿车和三轮车) 图片的TTC估计存在显著差异,即便是当这两个物体具有相同视觉边界收缩信息和运动速度时, TTC 估计的差异仍然存在——表明除了视觉信息和物理信息以外, 概念信息也对驾驶员的TTC 知觉产生了一定影响。

空间知觉实验操作说明书

『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辨别复杂图形的反应时,来测试被试的空间知觉能力。 『实验仪器』 采用BD-Ⅱ-112型空间知觉测试仪。该仪器的灯光显示器可以随机显示条形、块形、不规则形三种图案,每种图案有两大类,每类有四种图形。见图1。测试中,被试者应尽快确定刺激类型A、B、C、D和被试键上1、2、3、4的对应关系。 『实验内容』 1.支好折叠的灯光显示器。将被试键盘的五芯插头插入仪器侧面的相应插座中。 2.接通并打开电源。被试手握键盘,坐在灯光显示器前。 3.主试按面板(见图2)的“图案”键,选择实验采用的灯光剌激类型。

4.按开始键,实验开始。仪器将随机确定一种被试键对应灯光类型的方式。即确定这次实验的被试键中的①②③④将对图1所示的A、B、C、D那列图案进行反应。 5.每次实验时,被试面上方的灯先亮黄色,提示预备。灯灭后,图案刺激呈现,开始记时,被试应迅速确定按下被试键的某一个,如符合确定的反应方式,反应正确,被试面上方灯将亮绿色,记时停止。如不符合确定的反应方式,反应错误,被试面上方灯将亮红色,被试应马上按其它键,直到反应正确,亮绿色为止,记时这时才停止。反应错误将计一次错误次数。被试应该努力确定此图案为那键正确反应的。 6.稍休息后,又将亮黄灯预备后,出现图案,被试进行反应。仪器显示实验的次数。 7.按“打印/结束”键,实验结束。如选配微型打印机,应联接好打印电缆,并打开打印机专用电源。打印出的实验数据见图3。仪器将显示最后出现错误的次数及此次后的平均反应时。通常,至少连续3次反应正确才能表明被试对这类图案的空间位置与结构已经掌握。最后一次错误表示被试从不清楚结构特点到发现结构特点的“临界点”,这与图案的复杂程度有关。8.按“图案”或“开始”键,将进行新的实验。按“复位”键可以在任何时候中断实验,并清除数据 被试者刺激类型测试次数错误次数平均反应时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 本实验使用EP503 深度知觉测试仪,对六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09级本科生(三男三女)进行了单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试。目的在于探讨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以及性别差异对于单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数据使用spss相关分析得到结论:单双眼深度知觉辨别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眼;性别差异对于深度知觉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深度知觉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视差角 1 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1)单眼视觉线索:遮挡(superposition),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空气透视,明暗,阴影(shadow),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2)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vergence)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binocular cues)的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 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它都偏向鼻侧。这样,不再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成为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以往对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三针实验。此实验是由黑姆兹设计的。以两针为标准,被试在一定距离外,调节第三根针,使之与前两针在同一平面为止。黑姆兹的实验证明像差阈限小于60角度秒。(2)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1919年由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本实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 深度知觉阈限是用双眼视角差来表示的。用a代表双眼间的距离,F代表相应的变异刺激,F′代表两根标准刺激中的一根。R代表与双眼轴垂直相交的至F的距离。δ代表在F与F′间垂直相交的距离差。θ2代表左眼视线至两个对象的视角,θ1代表右眼视线至两个对象的视角。由此可知,θ2—θ1即为视角差,即相应于两眼对两个对象的视线。θ2—θ1在理想情况下是以角单位表示的两个对象间的网膜上距离的标尺。 在弧度计算时,若计算到弧秒就应该乘上206 265这一转换系数。公式为: 视差角η=206265aX/[D(D+X)](单位:弧秒) a:目间距65mm D:观察距离。本实验为2000mm(被试与仪器标尺零点距离,非观察窗口距离)X: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平均数)。霍瓦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眼平均误差为14.4mm,单眼达285mm,单双眼误差比约为20:1。 通过本实验,探讨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 根据以往资料和生活实际,做出假设:1)双眼比单眼有更多的深度线索可以参照,准确性也高于单眼。2)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不显著。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 李璐201021078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 1 引言 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似动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电

视和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于1912年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从此以后,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尚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包括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如K.Marbe所得的最优时距为200ms,最优空距为4.5°;M.Wertheimer 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傅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200ms。 本实验将通过测定3名被试对黑色屏幕上

1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专业: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班级:xx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实验室名称: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 实验名称:时间知觉实验报告试验时间:2014-4-17 关键词: 时间知觉时距 一、引言 人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称为时间知觉。人类知觉到的世界具有时间上先后延续的性质,因此,只有具备时间知觉,我们才能区分先后,理解连续的动作或行为,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富有条理和秩序。时间知觉课分为时许知觉和时距知觉。时序知觉让我们分清楚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距知觉则告诉我们时间延续的时间长短。 时距可分为实时距和空时距两种类型,前者意指时间间隔包含着一个持续的刺激;后者则是指仅含起止刺激的间隔,时距之内不呈现刺激。 时间长度也是研究者常常使用的自变量之一。维耶罗特早在1868年就对时距进行了研究,他的实验要求被试复制一个与标准刺激间隔相等的时间,结果表明:大约在3s之内,估计时间比标准延时稍长,之后则明显变短,在3s附近时距知觉最为准确。 人们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往往受到活动内容、情绪、刺激的物理性质及接受刺激的感觉道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往往低估,而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往往高估,且在时间估计的准确性方面听觉优于视觉。 时间知觉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儿童与成人在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不同职业的人在时间估计的准确性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时间知觉可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二、试验目的 学习用复制法测定时间知觉的误差,分析估计时间的准确性。 三、方法与程序 3.1 被试

长江师范学院大二学生一名 3.2仪器和材料 实验室电脑一台心理学实验软件 3.3实验设计和程序 本实验采用复制法测定时间知觉的准确性,以刺激延续时间的久暂作为标准刺激的呈现方式。复制法也称为平均差误法,它要求被试复制出在感觉上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时间来,以复制结果与标准刺激的差别作为时间知觉准确性的指标,并区分是高估还是低估了标准时间。 四种标准刺激:0.5秒、1秒、2秒、4秒;两种感觉道可供选择:视觉与听觉。每种任务测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呈现刺激后,要求被试按压指定键开始复制,直至感觉到复制的持续时间与标准刺激相等时,再松开按键。主试应强调:被试不要用数数、打拍子、数心跳等办法来估计刺激呈现了几秒,应完全按照自己对时间的感觉进行判断,觉得两次灯亮或声响的时间一样长就可以了。 注意,此实验可以自行编辑视觉刺激的实验材料,但是,如果实验参数选择“听觉”,将仍采用系统自带的听觉的实验材料。 3.3.1 打开心理学实验软件,选择时间知觉实验; 3.3.2 开始实验,阅读指导语 屏幕上将出现一个由暗变亮的灯泡,你记住看它亮了多久。等灯泡灭了后,鼠标将出现在秒表按钮上,你就按住鼠标左键,这是灯泡就又亮了,但你不要松开键。请注意,当你看灯泡量多久的时候,不要估计它是几秒钟,也不要数数、打拍子、数心跳等办法计算灯亮的时,而是凭自己看的印象,觉得两次灯泡亮的时间一样长就可以了。 3.3.3 明白指导语后,便按照指导语进行试验,用自己的感觉去复制灯泡亮的时间; 3.3.4 实验结束收集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为实验报告做准备。 四、结果 原始分数: 序号目标时间复制时间误差误差率 1 4000 3196 -804 -20.10% 2 2000 1575 -425 -21.25% 3 500 340 -160 -3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