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txt我是天使,回不去天堂是因为体重的原因。别人装处,我只好装经验丰富。泡妞就像挂QQ,每天哄她2个小时,很快就可以太阳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的理论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存有缺憾。这一缺憾不仅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长期争论,也与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和社会财富的价值总量日渐增加的经济现实相悖。

本文试图在坚持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上,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运动规律”这一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作一新的创造性地发展,并构成笔者确立的“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的重要内涵之一。

一、“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运动规律”的争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代遇到了极大挑战的关键点之一,是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劳动时间)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的规律这一理论,无法完整地解释在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劳动量和社会价值总量在不断增加的这一现象,即社会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一般会产生正向变动的事实。如美国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一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我国直接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量远远大于美国,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却仅是美国的1/9。[1]

为此,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运动规律的作了许多的探讨,大致有两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坚持马克思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规律。持这类观点的经济学者在解释当代经济实践问题时的理由又都不同。

一些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它实际是使用价值量的指标,或者说反映使用价值量的价格量的指标,而非价值量指标。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但与同一劳动时间创造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与价格的增加也成正比。[2]

这种解释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并不一致,因为无论如何含有新价值的商品价格都是以它的价值为基础,是它的价值的表现形式,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剔除了币值变动因素和非价值表现的价格之后,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其基础仍是价值。这些学者的解释,

虽然坚持了马克思的一个理论原则,却丢掉了马克思的另一个理论原则。

一些学者认为,价值并不是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而是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在两种商品相交换时,用来证明两者在量上是相等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社会财富多与寡,因此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标准不是价值。

这种解释是将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了开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两者不可分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两种商品在交换时,即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时,唯一能够计量两者在量上的差异的东西就是价值,因为它的实体是一种同质异量的抽象劳动。可见,将使用价值或社会财富与价值割裂开来,把价值视为与使用价值无关的东西也违背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前提。

第二类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规律不成立,而实际上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是成正比例变动的。他们认为,“为其生产的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体现或支出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3]并举例:假定甲生产者仍用原来的生产方法,每年生产2单位粮食,乙使用机器可以生产4单位粮食,按照市场交换规律,乙生产者的收入比甲生产者高一倍,这种收入差别不是劳动差别带来的,而是物质条件变化(生产资料)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结果。据此认为,“当我们在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加入使用价值的生产以表明各个生产者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如果更进一步在上述基础上再引入技术进步,‘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结论就很难成立了,商品的价值和收入分配已经不仅是取决于劳动时间,而且也取决于各个生产者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由此可以推论出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正比关系。”[4]

由于这种观点是将活劳动以外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等)加入到创造价值的劳动之中,并进而提出,“劳动自身的生产力与劳动资本的生产力以及劳动的土地生产力共同创造价值”从而就完全远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

简言之,既然学术界现存上述两种观点均有明显失误,那么,如何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整体精神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化规律作出新的探索和发展,便是当今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运动规律”的逻辑缺憾

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运动规律的逻辑缺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反向运动的表述只是一种实际状态,而非全部状态。

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反向运动规律暗含的一个重要假定前提,即撇开了劳动主观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而只考虑劳动客观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这样前提条件下,马克思才能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具体劳动联系在一起,将价值与抽象劳动联系在一起。

进而确定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具体劳动的效率,使用价值的变动是具体劳动生产率作用的结果,两者以同方向变动。在马克思暗含的这一假定下,,“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价值的劳动——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从而得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5]这里的同一劳动是指同一企业的劳动,同样的时间则是指这一部门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该企业的个别自然劳动时间。如传统的权威教科书中就是这样叙述的:一月份某厂1小时生产4吨钢,1吨钢价值是1/4小时;二月份,这个厂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小时生产8吨钢,1吨钢价值降为1/8小时。这是因为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场合,劳动时间并没有变,支出的劳动量也没有变,发生变化的仅仅是具体劳动。结果是,同量的劳动原来凝结在4吨钢中,后来凝结在8吨钢中,从而每吨钢的价值量减少了一半。可见,这里丝毫没有考虑劳动生产率与劳动主观因素复杂化之间的变量关系。

但是,在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时,马克思又承认劳动生产率是由劳动的主观条件、劳动的客观条件、劳动的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他认为,“劳动的生产力,由许多事情决定,其中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程度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数量和效力,以及各种自然状况。”[6]显然,这里的劳动的复杂程度、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强度等劳动条件是劳动的主观条件,而生产资料、技术等劳动条件则是劳动的客观条件。

同样,马克思还承认,就个别企业而言,“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到了自乘的劳动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它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7] 即使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也认为“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价值……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8]

这样,在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中,就出现了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包含劳动复杂化和劳动强度这类主观因素,同考察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果舍弃劳动复杂化和劳动强度的不一致的论述,导致逻辑上的悖论。

2.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变动规律”不完全适用纵向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动态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外延会变化,它可能提高也可能缩小。这是因为,生产力特别高的个别劳动强度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会改变行业社会平均劳动的加权平均值,从而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尽管马克思认为,“在每一个价值形成过程中,高级劳动都要不断地还原为社会平均劳动,例如,把一日高级劳动还原为X日简单劳动”,[9]而不再考虑复杂劳动问题。但这样,劳动生产率提高前和提高后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涵就可能不一样的,关于这点,马克思也意识到了,他说:“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10]这样就动态的或纵向比较结果看,马克思所讲的“同样劳动时间”就是存在着,其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但是,马克思在那一“反比”经典理论表述中用来计量劳动量的劳动时间是自然时间,是用

日、小时为尺度的有长度、有限度的时间。在逻辑上是承认1日为24小时,2小时是1小时的2倍。但是,在实际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如果钢铁厂原来生产1吨钢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1吨钢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小时。那么,现在1小时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原来10小时创造的价值量,即现在1小时等于原来10小时,这时,马克思的劳动时间就不是自然意义上的时间了,这时1小时劳动时间代表或表现的劳动量绝不是原来1小时包涵的劳动量。所以,就静态来看,劳动量由自然劳动时间计量没有矛盾,但是,做动态分析,劳动量是无法由自然劳动时间计量,这正是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运动规律中的又一个逻辑上的缺憾。

事实上,在其他场合,如马克思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就意识到了用劳动自然时间计量价值量的缺憾,因而指出,“劳动者必须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增加劳动支出,提高劳动的紧张程度,更加细密地添满劳动时间的微孔,把劳动凝缩在一定时间之内的劳动,本来就是一个较大量的劳动。现在也是当作一个较大量的劳动来计算。因此,原来是‘外延量’作为劳动尺度,现在又有劳动的密度要作为尺度了。一个10小时劳动日中一个强度更大的小时,比一个12小时劳动日中一个更为松懈的小时,本来可以包含更多的劳动,即支出的劳动力。一小时更强的劳动的产品,比1.2小时更为松懈的劳动产品,也本来可以有同样或更大的价值”[11]这里,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了劳动时间尺度的外延尺度和内涵尺度的存在与区别,随着由劳动密度和劳动强度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相等的。但是,囿于马克思自己关于“反比”的特定假设,客观上否定了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可能存在的正向变动关系。这样,在逻辑上有导致生产力特别高的复杂劳动获得的价值只能是其他企业转移来的,这就否定了生产力特别高的复杂劳动直接创造价值的理论,这不仅使他的这一理论在逻辑上出现又一不一致,而且也导致了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问题的长期争议。

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的新界定及其意义

首先,要完善这一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要将劳动的主观条件引入马克思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运动规律之中。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劳动的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仅是一种理论推测,就现实而言,劳动客观条件的任何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引起劳动的主观条件的变化,如采用新的或更先进的机器设备后,直接使用机器的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复杂程度可能降低也可能提高,但是,这时工人的概念可能不是一个单体,而是一个总体,就“总体工人”的劳动而言,其劳动的强度和复杂化都有提高的趋势。如果认为劳动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劳动生产率变化,而主观条件变化不能引起劳动生产率变化,这与现实并不吻合。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劳动的客观条件单方面变动的情况只是一种可能性,更多的情况是两者的同步(可能是不同比例)变动。

而且,就一般意义而言,引起劳动生产率变化的重要因素是科技的进步,马克思认为科技是生产力,而科技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渗透到劳动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之中而对劳动生产率起作用,这其中劳动的主观因素——劳动者是决定因素,没有劳动者就没有人类劳动,也就不能创造出任何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劳动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在许多场

合是不可割裂的。马克思一方面承认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因素,科技进步是通过对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改善而作用于劳动生产率之上,这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又没有分析劳动的主观条件变化,即劳动的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强度提高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这是导致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运动规律”出现逻辑上的悖论的重要原因。

就顺序而言,也应是先有科技的进步,随之才有劳动的主观条件的变化,然后才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劳动生产率变动的逻辑顺序应该是:

劳动主观条件变动——价值量变化

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变动

劳动客观条件变动——使用价值量变化

这样,马克思的“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价值的劳动——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的论断就不具有普遍意义了。这一方面在于,社会生产力变化本身就有表现价值的劳动因素的作用,这时的劳动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劳动,就劳动的复杂程度而言也已发生了变化。所以,当我们将劳动的主观条件引入到马克思的逻辑前提中,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运动方向就会发生变化,可能出现正向变动的趋向。

其次,将计量价值量的时间尺度区分为社会必要劳动意义上的劳动自然时间(外延尺度)和劳动密度时间(内涵尺度)。

由于马克思将劳动时间确定为劳动自然时间,他虽然看到了劳动时间的“密度”尺度,看到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动态运动,可是,在“反比”理论表述中没有区分劳动的自然时间和密度时间,而不得不得出: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它的价值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多,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多,它的价值也就越大。如果我们考虑到由于劳动的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强度提升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并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区别为自然劳动时间和密度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也一样),那么,同样1小时里包含的劳动复杂化和强化的程度是可以有差别的。这样,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就存在正相变动的关系。

总之,劳动生产率提高表明劳动者在单位自然时间内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而且,由于劳动时间密度的提高(即劳动复杂化和强化程度提高)也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一般所说的劳动者人力资本的高低和劳动积极性的高低,在实际发挥作用中大都涉及到劳动的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强度,而不可能脱离它们独立存在。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无论从个别企业,还是从部门和全社会来观察,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如果劳动生产率变动是由劳动的客观条件变动而引起的,劳动的主观劳动条件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是反向变动关系。数量关系:

单位商品价值量(v)= 一定劳动时间(T)/使用价值量(Q)=1/劳动生产率(P)

(2)如果劳动生产率变动是由劳动的主观条件变动引起的,劳动客观条件没有变动,那么,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动是正方面变动。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了变化(外延增加或减少),一种情况是自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但是,密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即在同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里,劳动复杂程度和强度提高,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3)如果劳动生产率变动是由劳动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共同变动引起的,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动方向不确定,也可能是正方向动也可能是反方向变动。

一般而言,个别企业、同一部门或行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商品价值总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是因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劳动生产率提高或多或少都会伴随着劳动的复杂化和熟练程度的提高。

我们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规律作了如上的界定和新理解,对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极有价值。

1.有益于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不是物化劳动或劳动要素创造价值这一劳动价值理论的最根本原理。因为,如果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劳动生产率变动带来的价值量的变动都只能是活劳动变动的结果,而不是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可以避免我们误入背离马克思的歧途,重演李嘉图弟子的悲剧。

2.有益于解释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无法解决的难题,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时间和活劳动都在减少而社会总价值却在不断增加的矛盾。

3.有益于科学说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可以承认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的事实。

————————

主要参考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程恩富:《科学地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兼立“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财经研究》2001年第11期。

程恩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程恩富、顾珏民:《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洪远朋:《〈资本论〉难题探索》”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洪远朋、马艳:《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十认识》,《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

马艳:《关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之争的探讨》,《学术学刊》2002年第6期。

苏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谷书堂:《新劳动价值一元论——与苏星同志商榷》,《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卫兴华:《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问题》,《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2期。

文章来源: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的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财经研究》2002年第10期。

2021年最新时事政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真题汇编附解析

一、选择题 1.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出现从A点运行到B点(下图)情形的时候,其原因可能有() ①某品牌经销商实行饥饿营销策略,限量销售商品 ②某生产者为了调整产品结构,低价出售过时商品 ③某产品生产者为偿还债务,低价在国内倾销商品 ④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价值量降低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2.假设A国2014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10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2015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15万亿元,而此时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比2014年提高20%。如果其他条件不变,2015年用A国货币表示的单位M商品的价格与2014年相比,变化情况是 A.提高了1/24 B.提高了1/6 C.降低了1/6 D.降低了1/24 3.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下列选项中与下图曲线DD′反映的变动关系相一致的选项是 ①X轴为人民币币值,Y轴为外汇汇率 ②X轴为货币发行量,Y轴为商品价格 ③X轴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Y轴为单位商品价值量 ④X轴为某商品的价格,Y轴为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下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条件下,以下变量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的是

①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数量受政策影响减少 ②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受市场需求影响,该商品市场价格提高 ④受价值规律影响,该商品生产成本下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假设某国2015年一件N商品的售价为50元,2016年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同时该国货币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6年该商品的售价为 A.50元 B.40元 C.60元 D.45元 6.不同厂家生产同一种商品,有的赔有的赚。这主要是因为 A.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同B.商品的供求关系不同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D.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同 7.某行业2017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其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00元。假定甲企业2017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3件商品,乙企业2017年每小时生产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价值量计算共计600元。根据生活经验,在甲乙企业产品全部合格的情况下,下列推断完全成立的是() ①甲企业劳动生产率>乙企业劳动生产率>行业劳动生产率 ②甲企业产品利润=乙企业产品利润>行业产品的平均利润 ③甲企业劳动生产率=乙企业劳动生产率>行业劳动生产率 ④与同行业相比甲企业和乙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假设某行业2015年1小时生产的甲产品价格为600元,2016年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在货币贬值25%的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该行业1小时生产的甲产品的价格大致是() A.500元 B.625元 C.667元 D.768元 9.2017年甲企业1小时生产10件M商品,每件商品价值100元。2018年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同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若其他条件不变,2018年甲企业1个小时生产M商品的价值总量是() A.1200 元B.1000 元C.800 元D.1500 元10.2017年某国生产一单位A商品的价值量用该国货币表示为360元,如果2018年生产A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且该国货币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8年一单位A商品的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 A.400元B.360元C.375元D.425元

商品价值量练习题

商品价值量练习题 1、下列概念成正比的有:() A、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B、个别劳动时间与单位商品价值量; C、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 2、发展农业生产,关键是要提高科学技术。某农民由于学习并掌握了先进技术,在竞争中肯定会占据优势。该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下列选项中会发生变化的有:() 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②单位商品价值量;③使用价值的数量;④社会劳动生产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步入买方市场。各企业的竞争尤为激烈,其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据此回答3——4题。 3、生产同一型号的产品的厂家,有的赚钱,有的亏本。其主要原因是:() A、劳动积极性不同;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C、劳动产量不同; D、个别劳动时间不同; 4、在商品竞争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一个厂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后,另外的厂家也会想尽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这时该商品价值量:() A、不变; B、变小; C、变大; D、无法确定; 2005年6月20日,中部某省的20多家省级医院的药品降价,让利于民。降价后药品共计150种,平均降价幅度达15%,大部分是常用药品。据此回答5——6题。 5、材料中的药品:() A、不是商品,但它是劳动产品; B、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 C、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 D、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6、从根本上说,药品降价的原因是:() A、生产药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药品自身价值的增加; C、生产药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增加; D、生产药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减少; 7、2005年7月份,在北京的一些农产品超市,寻常的西红柿、豆角、小白菜一装进泡沫塑料盒子,再蒙上一层薄薄的保鲜膜,身价顿时翻了几番。这是因为:() A、包装过的蔬菜的使用价值增加了; B、包装过的蔬菜的价值增加了; C、包装过的蔬菜的营养价值增加了; D、包装蔬菜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8、把一根木头锯成木屑,虽然劳动时间增加了,可售价却下降了。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④商品的价值是由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 9、近年来,我国彩电、空调等商品的价格大战此起彼伏。主动挑起价格大战的往往是那些生产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则只是被迫应战。一个企业要有能力主动挑起价格大战,就必须进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 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效率提高;②单位产品的生产劳动时间减少,从而降低

基本条分法

基本条分法 基本条分法是基于均质粘性土,当出现滑动时,其滑动面接近圆柱面和圆锥面的空间组合,简化为平面问题时接近圆弧面并作为实际的滑动(滑裂)面。将圆弧滑动面与坡面的交线沿组合的滑体部分,进行竖向分条,按不考虑条间力的作用效果并进行简化,将各个分条诸多力效果作用到的滑动圆弧上,以抗滑因素和滑动因素分析,用抗滑力矩比滑动力矩的极限平衡分析的方法建立整个坡体安全系数的评价方法。 基本条分法的计算过程通常是基于可能产生滑动(滑裂)圆弧面条件下,经过假定不同的滑动中心、再假定不同的滑动半径,确定对应的滑动圆弧,通过分条计算所对应的滑体安全系数,依此循环反复计算,最终求出最小的安全系数和对应的滑弧、滑动中心,作为对整个土坡的安全评价的度量。计算研究表明,坡体的安全系数所对应的滑动中心区域随土层条件和土坡条件及强度所变化。如图 9.2.1所示可见一斑。 圆弧基本条分法安全系数的定义为:Fs= 抗滑力矩/滑动力矩,即 =M R/M h

图 9.2.1不同土层的 Fs 极小值区 1 瑞典条分法 如图9.2.2所实示,瑞典条分法的安全系数Fs 的一般计算公式表达为: (cos ) sin i i i i i s i i c l W tg F W θ?θ += ∑∑ (9.2.1) 式中,Wi 为土条重力;θi 为土条底部中点与滑弧中心连线垂直夹角;抗剪强度指标c 、?值是为总应力指标,也可采用有效应力指标。工程中常用的替代重度法进行计算,即公式中分子的容重在浸润线以上部分采用天然容重,以下采用浮容重;分母中浸润线以上部分采用天然容重,以下采用饱和容重,这种方法既考虑了稳定渗流对土坡稳定性的影响,又方便了计算,其精度也能较好地满足工程需要,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应该指出,容重替代法只是一个经验公式,,可参见图9.2.3所示,h 2i wi h ≠。

高中政治有关价值量劳动生产率计算题

近三年高考政治中关于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题 【2007年高考】 1、(文综全国卷Ⅰ第24题)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A、4克 B、8克 C、16 克 D、32克 【解析】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由材料可知,在去年1克黄金=8克白银,5件A商品=2克黄金,则5件A商品=16克白银。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1克黄金=4克白银,而此时5件A商品=4克黄金=16克白银。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 2、(文综全国卷Ⅱ第24题)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那么,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的理解,对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的理解,涉及价值总量、交换价值总量和使用价值总量的认识。可以分三步解决:第一步,先求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4小时所生产的商品总数。根据题意可知,生产者A在4小时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4件,即使用价值总量为4。第二步求出4件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题目中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为40元,价值总量应该为4×40=160元。第三步求出交换价值总量。商品价值总量160元,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也因该是160元。 【2008年高考】 1、(文科综合全国卷Ι第25小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币值的大小与商品价格的高低成反比。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计算此题分两步: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07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总量,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1+50%,价值总量没有改变,所以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的货币价值,在现在仅为1-20% =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 有X=12.5 综合式为 15÷(1+50%)÷(1-20%)=12.5。正确答案应为B。 2、(文科综合四川卷第24小题)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

xiniz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 (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 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价值总量 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国家所有制就经营方式而言有哪些实现形式?主要有四种形式:一,国有国营,就是企业的资本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由政府下达指令性计划加以规定,企业的盈亏由政府负责。二,国家委托经营,这是为了实现国有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家将国有资产的经营权授予国有经济组织,委托其经营。经营者具有了国有资本的独立经营的权力,同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三,承包经营,是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国有企业的责、权、利关系的经营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 政企分开。四,租赁经营,是以租金作为价格,国家将国有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权让渡给承租者,国家保留所有权,并收取租金。 ●一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在什么情况下能获得比较利益?(1)商品国际价值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国别价值的大小则是由生产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只要用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回其比值较大的 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具体来说,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 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 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 ●个人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1)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交换、分配是决定消费的,但消费对它们有重大的反作用。 (2)个人的消费需要是市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繁荣的推动力量。3)个人消费水平是个人生活水平的尺度,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要通过增加消费数量、改善消费结构,也就是要通过提高消费水平来实现。 ●试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及其各自的作用。1)主要有五个: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佣劳动者阶级、中间阶级、资产阶级政府.2)五大主体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资本主义企业从事生产、贸易、运输、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经济组织。资本家阶级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和利益主体。雇佣劳动者阶级是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阶层,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中间阶级是介于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的一个阶级,也称小资产阶级。他们带着自己的利益和特点参与市场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一定的影响作用。现代资本主义政府,拥有各种形式的“国有”经济成分,并把国民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实际的总资本家的身份,干预和调节全社会经济活动,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 ●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综合经济指标的主要优 点和缺隐是什么?(1)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国民一年内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 总和。(2)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综合经济指标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而没有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因而不包括重 复计算的部分。第二,它不仅计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而且也计入了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3)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是:第一,把一切社会活动都作为生产活动,都创造价值,因而统计的范围过宽。第二,把所有的服务增加值同 时都计入了国民生产总值,也会出现重复计算。 ●竞争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对待竞争和垄断? 1)竞争是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力图胜 过其他市场主体的行为和过程。2)竞争是商品经 济、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是价值规律作用的 必然表现。竞争的规律是优胜劣汰。3)总的来说, 竞争是推动进步的,垄断则是阻碍进步的,应当 鼓励竞争、打破垄断。要提倡公平竞争,反对不 正当竞争和过度竞争。打破垄断并非完全禁止垄 断,而应对基于不同原因形成的垄断采取不同政 策。垄断有行政垄断、自然垄断、经营性垄断。 行政垄断基于政治权利,往往造成行业垄断和地 区封锁,除个别行业需保留外,其余均应取消;自 然垄断以输送网络系统存在为基础,由规模经济 和范围经济决定;经营性垄断有两种:一是竞争 性领域的完全垄断。二是竞争性领域的寡头垄断, 产生于规模经济要求,只要它们不仰仗垄断地位 损害社会和大众利益,在行业内部存在正常竞争, 其存在和发展就有其必要性,有利于获得规模效 益,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实力。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控制货币发行。(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5) 调整再贴现率。(6)选择性信用管制。(7)直接信 用管制。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目标和主要 内容是什么?(1)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 的目标,一是直接扶持私人垄断资本;二是调节整 个社会经济。(2)资产阶级政府执行职能的内容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国有经济成份和它作为 最大的消费者和最大的债券发行者等,参与市场 经济活动和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二是制定法律、 法规,成立机构,管理、规范和监视市场经济活动。 三是运用经济杠杆及法律、行政手段调节经济以 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缓和各种矛盾。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要由粗放型转变 为集约型?1)按实现经济增长用途的不同,经济 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 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 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2)一个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与其经济发展阶段 和经济技术条件相联系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 型转变为集约型,是经济不发达阶段转变为发达 阶段的重要标志。3)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 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第一, 经济增长需要各种资源的供应,但是,资源对于经 济增长的需要总是有限的,尤其我国,人均占资源 不足,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型,就很难支撑日益 扩大的生产规模。第二,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产 生的经济效益大不相同。粗放型方式,投入大,成 本高,效益低。而集约型方式则投入小,成本低,效 益高。第三,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可以凭借其高超技 术,向国际市场推销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而获得丰 厚利润。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则只能出 口初级产品或低档次的产品,不仅价格低,收入少, 得不到更多的实惠,而且在国际竞争中也处于极 为不利的地位。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水平,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 济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国际竞争中 取胜的根本途径,是我国人民跨世纪的迫切任务。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 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2)剩余价值规律 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 经济规律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着 决定作用: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 产的实质。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 生产的各环节。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 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由于剩余价值规 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 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 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 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 济规律。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 现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1)资本主义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 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2)社 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第一,第I部 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 产资料;第二,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要大于 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有购买能力消费需 要之和。(3)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 括起来要经过三个大的交换过程,即:I(c+△c) 通过第一类部内部的交换实现;Ⅱ(v+△v+x/m) 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I(v+△v+x/m) 和Ⅱ(c+△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4)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 △v+x/m)=Ⅱ(c+△c).两个引申条件是:I(c+ v+m)=I(c+△c)+Ⅱ(c+△c); Ⅱ(c+v+ m)=I(v+△v+x/m)+Ⅱ(v+△v+x/m)(5)上述 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 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 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 产才能顺利进行。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应采取何种对策? (1)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无所不包的和充 分发展的经济国际化状态,它是在经济国际化基 础上形成的,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2)经济全 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 战。从机遇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多地利用外 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国外市场和学习科学管 理的机会。从挑战看:主要是它带来的是不均等 的竞争机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 位。(3)我国的对策是:第一,审慎参与,充分利 用机遇,主要通过引进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自己, 提高竞争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第二,面对挑战, 既要顺应潮流,又要循序渐进,趋利避害,努力减 少负面影响。 ●为什么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如何实施?(1)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 济社会发展的关鍵地位,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 战略地位,以便为国家发展提供持续动力。(2)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迎接知识 经济的需要。从根本上说都依靠教育来提高劳动 者素质,培养人才。因此,科技和教育直接关系到 国家的兴衰。(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途径 是:第一,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速实现 高技术产业化。第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加快技术进步。第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 的素质。第四,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以加快科 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五,深化科技体制和教 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走产 研学结合的道路。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的相互关系如何?(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 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 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2) 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 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 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 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 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分配、交 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 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 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 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 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 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1)劳动力是 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 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要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 一,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失去 生产资料,一无所有。

商品价值量的计算方法

商品价值量的计算方法 湖南李孔明 如何计算商品的价值量,是高一学生刚刚学习经济常识就碰到的一个难点。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例题:假设1双拖鞋=4双袜子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拖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而生产袜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 1双拖鞋=1双袜子 B. 1双拖鞋=2双袜子 C. 1双拖鞋=4双袜子 D. 1双拖鞋=8双袜子 方法一:1双拖鞋=4双袜子符合等价交换原则,说明二者的价值量相等,即生产1双拖鞋和生产4双袜子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同,假设都为1小时。现在生产拖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则1小时可生产出2双拖鞋;而现在生产袜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1倍,则1小时只能生产出2双袜子。由于2双拖鞋和2双袜子都是在1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所以现在1双拖鞋只能换1双袜子,故选A项。 方法二:设生产1双拖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X,生产1双袜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Y,由题意可得X=4Y; 再设生产1双拖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现在生产1双袜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由题意可得 则 所以,现在1双拖鞋只能换1双袜子,故选A项。 练习:假设1台手机与6辆自行车交换成功。现在手机和自行车的生产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1)手机行业劳动生产率不变,自行车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 (2)手机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自行车行业劳动生产率不变。 (3)手机行业和自行车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1倍。 则手机与自行车的交换比例发生的变化依次是 A. 1:3 1:6 1:12 B. 1:6 1:12 1:3 C. 1:12 1:6 1:3 D. 1:12 1:3 1:6 参考答案:D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txt我是天使,回不去天堂是因为体重的原因。别人装处,我只好装经验丰富。泡妞就像挂QQ,每天哄她2个小时,很快就可以太阳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的理论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存有缺憾。这一缺憾不仅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长期争论,也与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和社会财富的价值总量日渐增加的经济现实相悖。 本文试图在坚持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上,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运动规律”这一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作一新的创造性地发展,并构成笔者确立的“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的重要内涵之一。 一、“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运动规律”的争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代遇到了极大挑战的关键点之一,是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劳动时间)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的规律这一理论,无法完整地解释在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劳动量和社会价值总量在不断增加的这一现象,即社会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一般会产生正向变动的事实。如美国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一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我国直接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量远远大于美国,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却仅是美国的1/9。[1] 为此,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运动规律的作了许多的探讨,大致有两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坚持马克思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规律。持这类观点的经济学者在解释当代经济实践问题时的理由又都不同。 一些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它实际是使用价值量的指标,或者说反映使用价值量的价格量的指标,而非价值量指标。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但与同一劳动时间创造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与价格的增加也成正比。[2] 这种解释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并不一致,因为无论如何含有新价值的商品价格都是以它的价值为基础,是它的价值的表现形式,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剔除了币值变动因素和非价值表现的价格之后,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其基础仍是价值。这些学者的解释,

商品价值量与价值总量

商品价值量与价值总量 华图网校马兰 一、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运动的时空关系决定的,商品的效用是由劳动对象的自然物质结构和劳动运动空间轨迹共同构成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因而它的价值量要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二、商品价值总量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随市场的供求关系波动。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符合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价格总额是社会所有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价值总额是社会所有商品的价值总和。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总量是指某一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它等于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 三、价值总量与价值量的联系与区别 价值总量是指某一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它等于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价值量一般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并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举例说明:假设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那么价值量就是2小时(即生产一件A耗时2小时),那么10个小时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为5件,根据公式:价值总量=价值量*商品数量,价值总量为:2*5=10 假设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为4小时,那么价值量就是4小时(即生产一件A 耗时4小时),那么10个小时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为2.5件,根据公式:价值总量=价值量*商

瑞典条分法毕肖普条分法基本假设

条形分布荷载下土中应力状计算属于平面应变问题,对路堤、堤坝以及长宽比l/b≥10的条形基础均可视作平面应变问题进行处理。 瑞典条分法基本假设: 滑面为圆弧面; 垂直条分; 所有土条的侧面上无作用力; 所有土条安全系数相同。 毕肖普条分法基本假设:(双重叠代可解) 滑弧为圆弧面;垂直条分;所有土条安全系数相同;考虑土条的侧向受力。 影响基底压力因素主要有: 荷载大小和分布基础刚度基础埋置深度土体性质 地基土中附加应力假设: 地基连续、均匀、各向同性、是完全弹性体、基底压力是柔性荷载。 应力分布: 空间问题——应力是x,y,z 三个坐标轴的函数。 平面问题——应力是x,z 两个坐标的函数。 库仑(C. A.Coulomb)1773年建立了库仑土压力理论,其基本假定为: (1)挡土墙后土体为均匀各向同性无粘性土(c=0); (2)挡土墙后产生主动或被动土压力时墙后土体形成滑动土楔,其滑裂面为通过墙踵的平面; (3)滑动土楔可视为刚体。 库仑土压力理论根据滑动土楔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的静力平衡条件来求解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 朗肯土压力理论是朗肯(W.J.M.Rankine)于1857年提出的。它假定挡土墙背垂直、光滑,其后土体表面水平并无限延伸,这时土体内的任意水平面和墙的背面均为主平面(在这两个平面上的剪应力为零),作用在该平面上的法向应力即为主应力。朗肯根据墙后主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应用极限平衡条件,推导出了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计算公式。 临塑荷载及临界荷载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 (1)计算公式适用于条形基础。这些计算公式是从平面问题的条形均布荷载情况下导得的,若将它近似地用于矩形基础,其结果是偏于安全的。 (2)计算土中由自重产生的主应力时,假定土的侧压力系数K0=1,这与土的实际情况不符,但这样可使计算公式简化。 (3)在计算临界荷载时,土中已出现塑性区,但这时仍按弹性理论计算土中应力,这在理论上是相互矛盾的,其所引起的误差随着塑性区范围的扩大而扩大。

新最新时事政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分类汇编附答案(1)

一、选择题 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常用来形容过去一些昂贵商品现在变成了大众消费品。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商品供过于求 B.人们消费观念改变增加了高档品的消费 C.商品质量水平下降导致售价不断降低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商品价值降低 2.前不久,宁波一餐厅推出机器人送餐服务,既减少了服务人员和开支,新奇的创意又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体验。可见 ①该餐厅机器人送餐服务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②新奇的创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 ③机器代替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消费需求有助于创造生产的动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假设只有甲、乙、丙三个企业生产同样一种商品,甲企业需要耗费5小时/件,乙企业需要耗费7小时/件,丙企业需要耗费9小时/件,那么他们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大小情况是: A.甲企业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最大 B.乙企业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最大 C.丙企业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最大 D.他们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一样大 4."机器换人"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机器手、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对企业进行智能技术改造,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的。实施“机器换人” A.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价值量 B.是现代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D.有利于缓解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就业压力 5.下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条件下,以下变量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的是 ①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数量受政策影响减少 ②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的价值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事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比较法、阅读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掌握商品的价值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为后面学习企业的经济效益做知识上的铺垫。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三组概念十个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产品为背景,调动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展示)教师:现今生活是电子商品时代,同样一个品牌的数码照相机在六年间有什么不同呢?[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1:数码照相机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多。 学生2:六年之后,数码照相机的价格在下降。 学生3:因为2000年生产同样数量的数码照相机时间比2006年生产数码照相机耗费的时间长,生产同样数量的数码照相机的劳动比2006年生产同样数量的数码照相机耗费的劳动要多,所以2000年的数码照相机比2006年的数码照相机要贵。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这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教学的起点。] 教师:刚才三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对以上问题的看法,那么这些观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商品的价值量究竟由什么决定?这正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教授新课: [板书] 二、商品的价值量 [板书](一)商品价值量的含义 教师:商品价值量就是商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所提到商品的贵和便宜。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要比较商品的价值,首先就要比较人们之间的劳动,劳动怎么比较? (知识补充)①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是有区别的,所以它们之间没有可比性。比如:软件设计和家政清洁就不具有可比性。 ②本课书涉及到同一行业或同一部门的同种劳动才能比较。 ③本课涉及到的劳动是否包括现代管理、设计、创意等范畴呢?即本课的商品价值量是不是仅指生产领域的劳动呢?学完本课后我们能进一步认识到为什么现在提倡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劳动之间的比较很困难,但劳动量之间可以比较,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为尺度进行衡量。即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越多,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多媒体展示)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价值量 [板书](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板书]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多媒体展示)甲乙丙分别生产同样1块面包,谁的价值量最大

价值量计算题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价值、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货币的需求量(纸币发行量)纸币购买力 计算专题 1.(2005全国卷3)25. 小张曾在网上看中了标价为5欧元的一件小饰品,那时的汇率为1欧元=10人民币元。一个月后,欧元升值了5%。此时,用人民币购买这件饰品,小张要比一个月前(D) A. 多支付人民币0.5元 B. 少支付人民币0.5元 C. 少支付人民币2.5元 D. 多支付人民币2.5元 解析:欧元升值了5%,就表现为单位欧元可兑换的人民币数额增加了5%(人民币贬值5%)即1欧元=10.5元人民币,5欧元为52.5元人民币,52.5-50=2.5,选D。 2.(2005广东大综合)1 3. 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 D ) A.30元 B.60元 C.90元 D.120元 解析:生产一双皮鞋的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收入是60,某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1倍,那么就是说明用了2小时,劳动时间收入是60。那么他四小时生的生产的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60*2=120 3.(2007全国卷Ⅰ)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C)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步,先求出5件A商品所对应的白银的交换比例。根据题意可知:1克黄金=8克白银 5件A商品=2克黄金=16克白银。第二步,计算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后的交换比例。当黄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白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A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未变,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内,“5件A商品=16克白银”的交换比例没有变化。变化的是黄金和白银的交换比例:即原来是1克黄金=8克白银,由于黄金生产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以黄金单位价值降低,交换比例变为:2克黄金=8克白银(即1克黄金=4克白银)。所以,答案应为C。 在该题中黄金生产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是一个陷阱,起到干扰作用。 4.(2007全国卷Ⅱ)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 元。如果生产者A 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D)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解析:该题同样主要考查学生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同时涉及到了交换价值总量和使用价值总量。可以分三步解决:第一步,先求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4小时所生产的商品总数。根据题意可知,生产者A在4小时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4件,即使用价值总量为4。第二步求出4件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题目中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为40元,价值总量应该为4×40=160元。第三步求出交换价值总量。商品价值总量160元,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也因该是160元。所以答案应为D。 小结:解答此类问题,要求学生牢牢把握住: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的使用价值量(即商品数量)成正比,由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所以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成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 各种商品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因而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商品价值的量就是有生产商品的劳动的量决定的,衡量劳动量的单位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同一种商品,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劳动强度是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决定的。 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一般有这样几个层面:第一, 商品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第二,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第三,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第四,由于劳动生产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因此,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在同样的时间内,熟练劳动和强度大的劳动,可以比非熟练劳动和强度小的劳动的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按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计算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但在交换时对劳动者收益有很大影响。效率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多的商品生产者,在出卖商品时仍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格交换,就能获得较高的劳动收入;反之,获利就少。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生产者获利成正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对劳动者收益有影响。 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看,商品价值量可以分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指包含在一定数量某种商品内的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的乘积。马克思说:“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这里讲的“生产力”是指部门劳动生产率,“同一劳动”指同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是指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

价值量的计算

公式1: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上一年度商品数量×(1+本年度劳动者增加幅度(%))×(1+本年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公式2: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上一年度商品价值量/ 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 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额 / 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公式3: 价值总额=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价格总额=单位商品价格量×商品数量 单位商品价格= 价格总额/ 商品数量 公式4: 单位商品价格= 单位商品价值/ 单位货币价值 公式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总时间/商品数量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量)、交换价值(量)、价格、价值总额(量)、价格总额(量)、的计算。

(一)、使用价值:一般是计算商品的总件数。与劳动生产率呈正比关系。假设原来生产x件,当劳动生产率提高50%时,现在每天生产的使用价值(商品数量)=X*(1+50%) (二)、价值:一般是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呈反比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假设原来M商品价值为x元/件,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M商品的价值=x/(1+50%) (三)、交换价值:由于价值与交换价值大小相等,因此计算交换价值,就是变相计算,因此,只要计算出价值,也就计算出交换价值。(四)、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的大小与价值大小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价格=单位商品价值/单位货币价值。(五)、价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使用价值量(商品总件数)×单位商品价值量 (六)、价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使用价值量(商品总件数)×单位商品价格 典型例题: (一)2007-2009各地高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