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参考: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学习参考: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学习参考: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是影响有机化合物反应活性和反应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理解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可以对有机化学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方向发展。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有时三种效应同时存在,表现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一、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

诱导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是由路易斯(Lewis )首先提出。路易斯认为,对于有机化合物,诱导效应是由一个电负性较强的原子X 取代了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后,在C -X 键上产生一个极性分布,这个极性分布通过电性诱导作用,在分子中其它键上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结果在整个分子中产生一个向着X 原子方向的较大范围的电子运动,这种电子运动称为诱导效应:

C

δ-

电负性比碳弱的元素原子也可以在分子中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只是所产生的诱导效应的方向刚好相反。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一个基团或原子后,由于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导致σ键电子的移动,使分子中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的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的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碳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如氯丙烷分子中,取代在碳上的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 C -Cl 键产生偶极,使与氯原子连接的第一个碳原子(α-碳原子)产生部分正电荷(δ+),也使第二个碳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第三个碳原子带有更少的正电荷,依次影响下去。这种影响的特征是沿着碳链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迅速减弱或消失,一般传递到第三个碳原子就可忽略不计。诱导效应是一种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并不能完全转移到另一原子,只是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亦即键的极性发生变化。

δ

+

δ+

δ+ δ-

CH 3—CH 2—CH 2→Cl

1.静态诱导效应(I s )

诱导效应分为静态诱导效应和动态诱导效应。静态诱导效应是由分子本身结构决定的,是分子本身所固有的极化效应,与由极性溶剂或反应试剂等产生的外电场无关。

⑴ –I 效应和+I 效应

静态诱导效应通常采用烷烃H -CR 3上的氢作为比较标准,规定其为0。如果用电负性较碳原子大的X 取代了H -CR 3中的氢原子后,化合物X -CR 3中-CR 3部分的电子云密度比在H -CR 3中小,X 叫做吸电子基团。由吸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子诱导效应,用-I 表示。如果用电负性较碳原子小的Y 取代了H -CR 3中的氢原子,化合物Y -CR 3中-CR 3部分的电子云密度比在H -CR 3中大,Y 叫做给电子基团。由给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 表示。

δ+ δ- δ-δ+

Y→CR3H—CR3X←CR3

+I效应I = 0 -I效应

⑵–I效应和+I效应的相对强度

静态诱导效应的强弱与取代基或原子的电负性相关。常见的取代基或原子的电负性强弱顺序如下:

-F >-Cl >-Br >-I >-OCH3 >-NHCOCH3 >-C6H5 > H >-CH3 >-C(CH3)3

在H左边的是吸电子基团,在H右边的是给电子基团;吸电子或给电子的能力越大,产生的诱导效应也越强。

对于同族元素来说,吸电子诱导效应:-F >-Cl >-Br >-I。

对于同周期元素来说,吸电子诱导效应:-F > -OR > -NR2。

对于不同杂化状态的同一原子来说,s轨道成分越多,吸电子能力越强:

≡N > =NR >-NR2;-C≡CR >-C6H5 >-CR=CR2 >-CR2-CR3。

烷基主要是给电子基团,不同烷基的相对给电子强度如下:

(CH3)3C-> (CH3)2CH-> CH3CH2-> CH3-。

在碳链上的烷基只在与不饱和碳相连时才显+I效应。

⑶–I效应与+I效应与有机物的酸碱性的影响

原子或取代基的电负性,通常由测定取代酸的解离常数求出。如乙酸是一种弱酸,其解离常数是K a=1.74×10-5。当α位引入一个电负性比氢强的氯原子时,诱导效应使羧基碳原子的电子沿碳链向氯原子转移,相对降低了羧羟基氧原子的电子云密度,结果就增强了羧基氢原子的解离,氯乙酸的酸性较乙酸强,其解离常数K a=1.55×10-3,比乙酸大80多倍。

若用氯原子继续取代α位上的氢原子,得到的氯代乙酸的酸性也将继续增强。

CH3COOH K a=1.74×10-5

CH2ClCOOH K a=1.55×10-3

CHCl2COOH K a=5.01×10-2

CCl3COOH K a=2.3×10-1

当乙酸α位上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时,所得产物丙酸的酸性(K a=1.4×10-5)却弱于乙酸,可见甲基的电负性小于氢原子,是给电子基,由它引起的诱导效应与氯原子相反,使羟基的氢解离更难,降低了酸性。

⑷诱导效应的传递

诱导效应在分子内传递时,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如丁酸烃基部分不同碳原子上发生氯原子取代得到的氯代丁酸异构体解离常数K a:

CH3CH2CHClCOOH K a=1.39×10-3

CH3CHClCH2COOH K a=8.9×10-5

CH2ClCH2CH2COOH K a=3.2×10-5

氯原子离羧基越远,对羧基的影响越弱,增强酸性的作用就越弱。

2.动态诱导效应(I d)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反应中心如果受到极性试剂的进攻,其共价键的电子云分布受到试剂分子产生的外电场影响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外电场强度和共价键的极化能力有关。这种因极性试剂、极性溶剂等外界电场因素的影响而引起分子中电子云的偏移,使分子发生暂时极化(或极化的暂时加强)的诱导效应称为动态诱导效应。动态诱导效应是暂时

性效应,仅在外界电场存在时存在,但动态诱导效应常对反应常起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丙烯分子中,分子内部存在着静态诱导效应。当受到正离子进攻时,诱导极化就加强了,这种影响属于动态诱导效应。当正离子离去时,则分子又恢复到原来状态。

δ+ δ- δ+ δ-

CH 3→CH=CH 2 CH 3→CH=CH 2……Y +

+I s 效应 +I d 效应

静态诱导效应是分子的内在性质,它既能对反应起促进作用,也能对反应起阻碍作用。动态诱导效应是由于反应过程中由反应试剂产生的外界电场的极化引起的,电子云的转移及其方向是反应试剂进攻造成的,符合反应变化的要求,即电子云向有利于反应的方向转移,因此动态诱导效应对反应总是起着促进作用。

例如在硝基甲烷分子中,硝基是强吸电子基,具有-I s 效应,使碳上的氢原子有质子化的趋势,但并未离解,仍为共价化合物。如有强的供电子基如OH -

基接近时,负离子对氢原子的作用增强了硝基的-I s 作用,即产生了动态诱导效应。这种作用相当强,可使 氢完全质子化,并和OH -结合成水:

N O CH 2

H

O H

N

O CH 2H 2O

+

此反应中静态诱导效应和动态诱导效应作用方向一致,有利于氢原子的质子化。 诱导效应并不专指在分子中沿分子链进行传递的电子效应,还包括在空间传递的场效应。例如,顺、反丁烯二酸的酸性差异,它们的第一级解离常数比较接近(顺丁烯二酸的K a 1= 1.42×10-2,反丁烯二酸的K a 1 = 9.3×10-4),但其第二级解离常数却相差很远。

H C C O O

-

C

C O O H

H

+H 2O

H

C C O O -C

C O O

-

H

+H 3O

+

K a 2 = 8.57×10-7

C

C

H -

O O C

H

CO O H

+H 2O

C C

H

-

O C

H

CO O

-

+H 3O

+

K a 2 = 3.62×10-5

假若羧基负离子的影响只沿碳链传递,那么它们的第二级解离常数也应该很接近,因为它们的碳链长度相同,只有羧基分布方向上的差异(构型差异)。合理的解释是顺丁烯二酸的羧基负离子与第二个羧基位于双键的同侧,空间距离较近,负离子的给电子效应对羧基的影响较大,使羧基解离受抑制,顺丁烯二酸的第二级解离比通常一元羧酸小近50倍;而在反丁烯二酸的酸式盐中,阴离子与第二个羧基位于双键的两侧,空间距离较远,相互影响较小,反丁烯二酸的第二级解离与通常一元羧酸相近。这种通过空间的相互影响,是诱导效应的特殊形式,尽管不是沿碳链传递,仍是整个诱导效应的一部分,称为场效应或空间效应。

3.诱导效应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⑴ 吸电子取代基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烃基上有取代基的羧酸(取代酸)的酸性受取代基的诱导效应,酸性发生改变,具有+I 效应的取代基使取代酸的酸性比未取代的羧酸弱,具有-I 效应的取代基使取代酸的酸性比未取代的羧酸强。

⑵ 烷基对胺的碱性的影响

取代在氮原子上的烷基的+I 效应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增大,胺接受质子的能力增强,碱性增强:(CH 3)2NH > CH 3NH 2 > NH 3。

⑶ 烷基对羰基亲核反应活性的影响

取代在羰基碳原子上的烷基的+I 效应使羰基碳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增大,对亲核试剂的

反应活性降低,而吸电子取代基使羰基的反应活性增高:三氯乙醛> 甲醛> 醛> 酮。

⑷烷基对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影响

取代在碳正离子上的烷基的+I效应使碳正离子的正电荷密度降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增大:3o碳正离子> 2o碳正离子> 1o碳正离子> 甲基碳正离子。

⑸取代基对碳负离子稳定性的影响

取代在碳负离子上的吸电子基团的-I效应使碳负离子的负电荷密度降低,碳负离子的稳定性增大:

-CH2COOH > -CH2CH2COOH > -CH2CH2CH2COOH (羧基-COOH是吸电子基)。

⑹对烯烃亲电加成反应的反应速度的影响

如乙烯及其衍生物的溴化反应:

表1 乙烯及其衍生物的溴化反应速度对比

容易。当在C=C上连有+I基团时,增加了C=C上π电子云的密度,从而有利于亲电试剂的进攻,使反应速度加快,因此四甲基乙烯的反应速度最大。反之,在C=C上连有-I效应基团时,如-X、-COOH等,会降低双键上的π电子云密度,不利于亲电试剂的进攻,使反应速度降低。

⑺对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速度的影响

苯环上的取代反应是亲电取代反应,带有给电子基的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大,亲电试剂容易向苯环进攻,亲电反应速率增高,如烷基苯的取代反应速率高于苯。带有吸电子基的苯环电子云密度减小,亲电试剂不易向苯环进攻,亲电反应速率降低,如苯磺酸的取代反应速率低于苯。

二、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

在某些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双键与双键之间、p 轨道与双键之间的相互影响,得电子云不仅仅局限在某个碳原子上或两个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上,而是分散在多个原子构成的“离域”体系中(离域相对于定域-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的限定区域),这种离域体系就是共轭体系。

共轭效应是指在共轭体系中因电子离域产生的一种电子效应,它能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的分布发生改变,内能降低,键长趋于平均化,整个分子更趋稳定。常用C(Conjugative) 来表示共轭效应,+C表示给电子共轭效应,-C表示吸电子共轭效应。

根据参加共轭的化学键或电子类型可以将共轭体系分为四大类:

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

1.π-π共轭效应

π-π共轭效应是由于形成π键的多个p轨道互相重叠形成的共轭体系中产生的电子效应。在简单的双键分子中,如乙烯π键的两个p电子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叫做定域运动。在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共轭分子中双键的π电子云是扩展到整个共轭双键的所有碳原子周围,发生了电子云的―离域‖,π电子在所有共轭原子上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共轭的π键,也称“大π键”。

下列分子中均存在着π-π共轭效应。

CH2=CH-CH=CH2CH2=CH-C≡CH CH≡C-C≡CH

CH2=CH-CH=O CH2=CH-C≡N C6H5-CH=CH2

π-π共轭体系中的π键通常称为正常π键,其特点是共用电子数等于参与共轭的原子数。例如,1,3-丁二烯分子中含有四个原子、四个电子的共轭π键;1,3-丁二炔分子中含有两组各由四个原子、四个电子的共轭π键;苯乙烯分子中含有八个原子、八个电子的共轭π键。

π-π共轭体系电子云移动的方向有的取决于外界因素(动态共轭效应),有的取决于分子内部不同元素的电负性,并且电子云移动的方向总是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一边。

δ+δ- δ+δ- δ- δ+δ- δ+

CH2 = CH – CH = CH2 CH2 = CH – CH = CH2(由外界因素决定)

δ+δ- δ+δ- δ+ δ- δ+ δ-

CH2 = CH – CH = O CH2= CH – CH ≡ N (由电负性大的原子决定)在π-π共轭体系中,当π电子向一个方向移动时,共轭链上的原子就出现正负电荷交替现象,这与诱导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并且这种极性交替现象可随着共轭链的增长一直传递下去,其强度不减弱。

2.p-π共轭效应

p-π共轭效应是π键与相邻的p轨道相互重叠而引起的共轭效应。下列分子中均存在着p-π共轭效应。

C H 2=C H

X R C O

X

R C

O

N H 2

R O C H

C H 2

R C O

O H

C H 2

C H

C H 2

C H 2

C H

C H 2

p-π共轭效应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⑴ 多电子的p-π共轭效应

参与共轭的电子数大于原子数的p-π共轭效应。例如,氯乙烯和乙烯基醚中都含有三个原子和四个电子的多电子共轭π键。这类p-π共轭效应电子云移动的方向不论元素的电负性如何,总是向双键的方向转移:

2

R CH

2

R

C

O δ+δ-δ+

δ-

⑵ 缺电子的p-

π共轭效应

参与共轭的电子数少于原子数的p-π共轭效应。例如,烯丙基碳正离子中含有三个原子、两个电子的缺电子共轭π键。这类p-π共轭效应的电子云移动的方向总是由双键指向碳正离子,使正电荷更为分散,从而稳定碳正离子:

C H 2

C H 2

C H 2

C

H

C H 2

δ+

δ+

⑶ 电子的p-π共轭效应

参与共轭的电子数等于原子数的p-π共轭效应。例如,烯丙基自由基中含有三个原子、三个电子的共轭π键。这类p-π

共轭效应电子云移动的方向如下所示: C H 2

C H

C H 2

δδC H 2

共轭效应作用的结果使体系中电荷分布趋于平均化,使自由基得到稳定。

3.共轭效应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⑴ 对化合物分子偶极矩的影响

在氯乙烷分子(μ= 2.05 D) 中,由于氯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分子正、负电荷重心发生分离,产生偶极矩:

C H 3C H 2

C l

C H 2=C H

C l

δ-δ+

+→ +→

(2. 05 D) (1. 44 D)

在氯乙烯分子(μ= 1. 44 D) 中,氯原子有两种作用影响分子中电子云偏移,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使电子云偏向氯原子;同时,氯原子p 轨道上的孤对电子对与碳碳双键发生p-π共轭, 向双键反馈电子,两种效应的方向相反,总的结果使氯乙烯的偶极矩小于氯乙烷。

⑵ 共轭效应使质子酸的酸性强度发生改变

在羧酸和苯酚分子中,-OH 中的氧原子上一对未共用的电子对占据的p 轨道可以和羧基的C=O 双键或苯环的大π键形成p-π共轭体系。由于O 原子p 轨道上的勼对电子向π键转移,增大了O -H 键的极性,使O -H 容易解离,而且形成羧酸负离子或酚氧负离子能通过共轭效应趋于稳定,因此羧酸或苯酚显酸性;而醇分子中没有p-π共轭,O -H 解离很弱,醇为中性。

C H 3

C

O

H O

C H 3C H 2O H

>

>

(p-π共轭) (p-π共轭) (无共轭)

研究发现,吸电子的共轭作用与给电子的共轭作用对质子酸的酸性影响不同:

共轭作用对质子酸的酸性影响

硝基(-NO 2) 具有强的吸电子共轭效应和吸电子诱导效应,使-OH 或-COOH 中O -H 键上的电子云偏离氢原子,使酚羟基或羧基的酸性增高;甲氧基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和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且共轭效应强于诱导效应,总的结果是给电子作用,使羟基或羧基的酸性降低。

⑶ 共轭效应使路易斯碱的碱性强度发生改变

在胺、醇、酯等多种化合物的分子中,氮原子、氧原子等还存在孤电子对,都是路易斯碱,都有一定的碱性,但在不同的结构中,碱性大不相同。几种含氮化合物的pK b 数据如下:

表9 共轭作用对碱性的影响

332集中,碱性较大。由于甲基的+I 效应,故甲胺的碱性比氨强。

在苯胺及其衍生物的分子中,由于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苯环共轭,电子云向苯环转移,氮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所以苯胺的碱性比氨弱。在二苯胺分子中,由于共轭的程度更大,氮原子的孤电子对的电子云向两个苯环转移,电子云密度更低,故碱性更弱。对甲氧基苯胺分子中,甲氧基具有+C 效应,使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比苯胺大,故其碱性比苯胺强。硝基由于具有强的-C 效应和-I 效应,使氮原子上的电子云进一步向苯环转移,电子云密度更低, 其碱性更弱。

⑹ 共轭效应对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的影响

共轭效应能使碳正离子的正电荷得到分散,从而使之稳定。碳正离子有空的p 轨道,能够与π键形成p-π共轭体系。如芳甲基碳正离子ArCH 2+ 存在苯环大π键与空的p 轨道之间的p-π共轭而得到稳定;烯丙基碳正离子RCH=CHCH 2+存在碳-碳双键与空的p 轨道之间

的共轭p-π共轭而得到稳定。

⑺ 共轭效应对碳负离子的稳定性的影响

碳负离子上连接具有吸电子的共轭效应( p-π共轭) 的基团,如苯基、>C=O 和-NO 2 等与碳负离子相连,有利于孤对电子离域,使负电荷分散,使碳负离子稳定。常见的碳负离子稳定性顺序为 :(C 6H 5) 3C -

> (C 6H 5) 2CH - > C 6H 5CH 2- > RCH = CHCH 2-> CH 3-

⑻ 共轭效应对自由基的稳定性的影响

自由基中的单电子所处的p 轨道可以和π键形成p-π共轭体系,使自由基得到稳定。常见的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为(与碳正离子稳定顺序基本一致) : (C 6H 5)3C· > (C 6H 5)2CH· > C 6H 5CH 2· > CH 2=CHCH 2· > (CH 3)3C·(3°) 。

⑼ 共轭效应对反应方向及主要反应产物的影响

在有机反应中,常有几个反应互相竞争。如果是平衡控制过程,则结构稳定,能量低的产物将是主要产物;如果是速度控制过程,则反应过渡态能量低、活化能小的反应所得到的产物为主要产物,而共轭效应是影响产物或过渡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在CH 2=CH -Br 分子中,既有诱导效应,又有共轭效应,但共轭效应强于诱导效应,即共轭效应在此主导着反应的方向,所以生成的同碳二卤化物是主要产物

C H 3

C

B r

C H 2

C H 3

C C H 3

B r

B r

C H 3

C H C H 2B r

B r

H B r

(主要产物)

(次要产物)

三、超共轭效应(Hyperconjugation effect )

超共轭效应是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超共轭效应指发生于碳-氢σ键与π键、与p 轨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电子效应。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一些事实不能运用旧的电子理论中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很好地解释。由Baker 和Nathan 进行了溴苄和吡啶成盐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

A

C H 2B r

+

N A

C H 2

N B r

-

A 为NO 2、H 、R 等。

这个反应的历程应该是经过溴苄形成苄基碳正离子。当A 为吸电子原子或基团如NO 2时,反应速度较慢;反之,当A 为推电子原子或基团如R 时,则反应速度较快。如按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推断,在烷基中,叔丁基对苯环的推电子效应最大,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加,故而反应速度也应最大。但是,实验事实表明其反应速度与理论预测几乎完全相反:

CH 3 > CH 3CH 2 > CH(CH 3)2 > C(CH 3)3 > H

K ×104: 2.02 1.81 1.63 1.65 1.22

假设H -C 键与不饱和原子团直接相连,由于在C -H 键中,氢原子极小,C -H 键的一对电子云与其说是分布在C 和H 两原子周围,不如说是质子嵌在碳原子周围的电子云中,则

C -H 键上这对电子比起类似位置的C -C 键而言具有一定的非定域性,因而也有可能与不饱和体系发生共轭,使σ键和π键之间的电子云离域,扩展到更多的原子周围,使分子内能降低,增加其稳定性。这种单键和重键之间的特殊电子转移作用,称为σ-π超共轭效应。

显然,CH 3-C=C -中有三个C -H 键,而在 CH 3-CH 2-C= C -中只有二个C -H ,在 (CH 3)2CH -C=C -中,只有一个C -H 键,而在(CH 3) 3C -C=C -中,存在可与C=C 发生共轭的C -H 键。由此,与苯环相连的C -H 越多,对苄基碳正离子的稳定作用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1.超共轭效应的常见类型

超共轭效应视其电子转移作用,可分为σ-π、σ-p 、σ-σ几种,以σ-π最为常见。 ⑴ σ-π超共轭效应

重键与单键之间存在的共轭效应叫做σ-π超共轭效应。下列分子中存在着σ-π超共轭效应:C H 3

C H

C H 2C H 3

C H 2

C H

C H 2

C H

3

这类共轭效应的电子云移动方向总是由C -H σ键指向不饱和键

H

2

δ+δ-

-

σ-π超共轭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比π-π共轭或p-π共轭弱得多。

⑵ σ- p 超共轭效应

当烷基与碳正离子或自由基相连时,C -H 键上的电子云可以离域到空的p 轨道或有单个电子的p 轨道上,使正电荷或单电子得到分散,从而体系趋于稳定,这叫做σ- p 超共轭效应。在以下结构中存在σ- p 超共轭效应:CH 3-CH +-CH 3 CH 3-CH ·

-CH 3

参加σ- p 共轭的C -H 键数目越多,则正电荷越容易分散,碳正离子越稳定。

2.超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⑴ 对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影响

在碳正离子中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有一个空的p 轨道,相邻烷基的C -H σ键可以与该p 轨道发生σ-p 超共轭效应,使碳正离子的正电荷得到分散,体系趋于稳定。相邻位上的C -H σ键越多,碳正离子越稳定。如 (CH 3)3C + > (CH 3)2C +H > CH 3C +H 2 > C +H 3。说

⑵ 对烯烃稳定性的影响

烯烃双键上连接的烷基中的C -H σ键可与C=C 双键发生σ-π超共轭效应,对烯烃的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通过比较烯烃的氢化热得到证明,能形成的σ-π超共轭效应越多,烯烃氢化热越小,不饱和化合物的内能越低,分子则越稳定。

超共轭效应对烯烃氢化热影响

⑶σ-π超共轭效应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以烷基苯的硝化反应为例

R H N O

3/H2SO4

R

O2N

超共轭效应对芳环硝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叔丁基的+I效应大于甲基,而甲苯因为有三个C-H σ键与苯环产生超共轭效应,使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大,有利于亲电取代反应的发生。叔丁基苯和苯反应最慢,因为其分子中不存在σ-π超共轭效应。

基础有机化学反应总结

基础有机化学反应总结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CH 3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 CH 3 C H 3X + CH 3 C H 3 +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Br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2 C H 33H 32 3H 32 CH CH 2C H 3 2 CH CH=CH (CH 3CH 2CH 2)3 - H 3CH 2CH 2C 22CH 3 CH 2O CH 2CH 2CH 3 3CH 2CH 2C 2CH 2CH 3 + O H - O H B - OCH 2CH 2CH 3CH 2CH 2CH 3 H 3CH 2CH 2B OCH 2CH 2CH 3 CH 2CH 2CH 32CH 2CH 3 HOO -B(OCH 2CH 2CH 3)3 B(OCH 2CH 2CH 3)3 + 3NaOH3NaOH 3HOCH 2CH 2CH 33 + Na 3BO 3 2 【例】 CH 3 1)BH 32)H 2O 2/OH -CH 3 H H OH 3、X 2加成 C C Br /CCl C C Br Br 【机理】

化学:2.1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教案

化学:2.1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案

————————————————————————————————作者:————————————————————————————————日期: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学案 课标研读: 1、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2、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考纲解读: 1、了解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2、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反应的数目繁多,但其主要类型有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几种。认识这些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将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化学2(必修)》和本模块教材第一章第3节以烃为载体的具体反应事实,以及本模块教材第一章第2节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讨论的基础上的。本节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为后面三节有关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方法平台。本节教材在全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本模块教材的学习枢纽。 教学重点、难点:对主要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的认识;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 学情分析: 通过对《化学2(必修)》第三章及本模块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对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各种官能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策略: 1、结合已经学习过的有机反应,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初步形成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的思路,能够判断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的类型,也能书写给定反应物和反应类型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别从加(脱)氧、脱(加)氢和碳原子氧化数变化的角度来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够根据氧化数(给定)预测有机化合物能否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3、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有机化学反应,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一般程序。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 第二课时: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第三课时:典型题目训练,落实知识 导学提纲: 第一课时 课堂引入: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化学反应类型。 乙烯与氯化氢反 应:; 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 液:; 乙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刘晓 (西北大学化学系06级材料化学专业 西安 710069) 摘要: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贯穿着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故其在有机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有限,我仅将所学的具有代表性的知识进行整理小结,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位阻效应 一.引言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都碰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死记硬背,但有些问题的解答则有章可循.比如亲电加成的方向性,芳香族化合物的酸性,消去反应的方向性等,只要我们掌握了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在这些反应中所起的作用,那么这类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那么电子效应,位阻效应到底在有机化学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二.电子效应与位阻效应的简介 电子效应是指电子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电子效应可以根据作用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类型。 诱导效应 1.诱导效应的定义 一般以氢为比较标准,如果电子偏向取代基,这个取代基是吸电子的,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Inductive effect )表示; CR 3 X Y H 3 CR 3 -I 效应 标准 +I 效应 2.诱导效应的特点 诱导效应是沿σ键传递的,离吸(或斥)电子基团越远,效应越弱。大致隔三个单键后,诱 导效应就很弱,可忽略不计了。例如C H 3CH 2 CH 2CH 2 CH 2 Cl δ δ δ δ δ δ + ++, 其中δ表示微 小,δδ表示更微小,依此类推。 诱导效应有叠加性,当两个基团都能对某一键产生诱导效应时,这一键所受的诱导效应是这几个基团诱导效应的总和。方向相同时叠加,方向相反时互减。 诱导效应只改变键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不改变键的本质。无论所受诱导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如何,σ键仍是σ键,π键仍是π键。 3.诱导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基团吸电子能力或斥电子能力的大小。 下列是一些能产生诱导效应的基团 吸电子基团:带正电荷的基团,如:-OR2+、-NR3+ ;卤素原子,如:-F 、-Cl 、-Br 、-I ;带氧原子或氮原子的基团,如:-NO2、>C =O 、-COOH 、-OR 、-OH 、-NR2;芳香族或不饱和烃基,如: -C 6H 5、-C ≡R 、-CR =CR 2 斥电子基团:带负电荷的基团,如:-O-、-S-、-COO-;饱和脂肪族烃基,如: -CR 3、-CHR 2、-CH 2R 、-CH 3

有机化学反应总结

有机化学反应总结

有机化学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3 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 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CH + CH 3 C H 3X + CH 3 C H 3+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快 慢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HBr Br H +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CH 2C H 3CH CH 3C H 3BH 2 H CH CH 3C H 3BH 2 H CH CH 2C H 32 CH CH=CH (CH 3CH 2CH 2)3O OH B - H 3CH 2CH 2C 22CH 3 CH 223 B O CH 2CH 2CH 3 H 3CH 2CH 2C 2CH 2CH 3 + O H - O H - B - OC H 2CH 2CH 3CH 2CH 2CH 3 H 3CH 2CH 2C OH B OC H 2CH 2CH 3 CH 2CH 2CH 3H 2CH 2CH 3 HOO -B(OCH 2CH 2CH 3)3 B(OCH 2CH 2CH 3)3 + 3NaOH 3NaOH 3HOC H 2CH 2CH 33 + Na 3BO 3 2 【例】

大学有机化学人名反应总结

有机化学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CH 3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 CH 3 C H 3X + CH 3 C H 3 +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Br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2 C H3 3 H3 2 3 H3 2 CH CH2 C H3 2 CH CH=CH (CH3CH2CH2)3 - H3CH2CH2C 22 CH3 CH2 B O CH2CH2CH3 3 CH2CH2C 2 CH2CH3 +O H- O H B-OCH2CH2CH3 CH2CH2CH3 H3CH2CH2 B OCH2CH2CH3 CH2CH2CH3 2 CH2CH3 HOO- B(OCH2CH2CH3)3 B(OCH2CH2CH3)3+3NaOH3NaOH3HOCH2CH2CH33+Na3BO3 2 【例】 CH3 1)BH 3 2)H 2 O 2 /OH- CH3 H H OH 3、X2加成 C C Br 2 /CCl 4 C C Br Br 【机理】 C C C C Br Br C Br +C C Br O H2+ -H+ C C Br O H

有机化学十种反应类型详细小结精美版

有机化学十种反应类型详细小结 复习方法提示: 1、全面了解有机物所具有的反应类型有哪些?熟记相关名词,确保表达准确。 2、把握准每一类反应的概念,牢牢掌握反应中的结构变化特点。这是分析判断的依据! 3、认识相似的同一种反应类型的“归属”关系,如取代反应可以包括什么?区分相近的不同反应类型在结构变化上的“差异”性及规律,如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等等。 以下概要回顾有机的五大反应,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一、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在中学化学中,取代反应包括卤代、酯化、水解、硝化和磺化等很多具体的类型。分例如下: 1、与卤素单质的取代------发生该类反应的有机物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醇、酚等。例如: (1).(在适当的条件下,烷烃的取代反应是可以逐步进行的,得到一系列 的混合物)。 (2). (3). CH 2=CH -CH 3 + Cl 2CH 2=CH - CH 2-Cl + HCl (4). (5).+ 2HCl 2、与混酸的硝化反应(苯及其同系物、苯酚、烷烃等均能发生硝化反应)。如: (1). + HNO 2 -NO 2 + H 2O (2). (3). 环己烷对酸、碱比较稳定,与中等浓度的硝酸或混酸在低温下不发生反应,与稀硝酸在100℃以上的封管中发生硝化反应,生成硝基环己烷。在铂或钯催化下,350℃以上发生脱氢反应生成苯。环己烷与氧化铝、硫化钼、古、镍-铝一起于高温下发生异构化,生成甲基戌烷。与三氯化铝在温和条件下则异构化为甲基环戊烷。 低碳硝基烷的工业应用日益广泛。在使用原料上,以丙烷硝化来制取是合理的途径。在工艺方面,国外较多的是以硝酸为硝化剂的气相硝化工艺,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业经验。有代表性的反应器则是多室斯登该尔反应器。国内迄今有关硝基烷的生产和应用研究均进行得不多,这是应该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 + 浓硫酸 △ 光照

有机化学推导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推断题突破口总结对于有机推断题首先要熟悉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其次对各类有机反应的条件要记牢。解答有机推断题的常用方法有: 1.根据物质的性质推断官能团,如:能使溴水反应而褪色的物质含碳碳双双键、三键“-CHO”和酚羟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含有“-CHO”;能与钠发生置换反应的物质含有“-OH”;能分别与碳酸氢钠镕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物质含有“-COOH”;能水解产生醇和羧酸的物质是酯等。 2.根据性质和有关数据推知官能团个数,如:-CHO→2Ag→Cu20;2-0H→H2;2-COOH(CO32-)→CO2 3.根据某些反应的产物推知官能团的位置,如: (1)由醇氧化得醛或羧酸,-OH一定连接在有2个氢原子的碳原子上;由醇氧化得酮,-OH接在只有一个氢原子的碳原子上。 (2)由消去反应产物可确定“-OH”或“-X”的位置。 (3)由取代产物的种数可确定碳链结构。 (4)由加氢后碳的骨架,可确定“C=C”或“C≡C”的位置。 能力点击: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溴乙烷、乙醇、乙酸、乙醛、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有机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注意:烃的衍生物是中学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在各类烃的衍生物中,以含氧衍生物为重点.教材在介绍每一种代表物时,一般先介绍物质的分子结构,然后联系分子结构讨论其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在学习这一章时首先掌握同类衍生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官能团)和它们的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各类官能团之间的衍变关系,熟悉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的方法,能选择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反应途径合成有机物.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学习参考: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是影响有机化合物反应活性和反应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理解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可以对有机化学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方向发展。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有时三种效应同时存在,表现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一、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 诱导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是由路易斯(Lewis )首先提出。路易斯认为,对于有机化合物,诱导效应是由一个电负性较强的原子X 取代了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后,在C -X 键上产生一个极性分布,这个极性分布通过电性诱导作用,在分子中其它键上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结果在整个分子中产生一个向着X 原子方向的较大范围的电子运动,这种电子运动称为诱导效应: C δ- 电负性比碳弱的元素原子也可以在分子中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只是所产生的诱导效应的方向刚好相反。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一个基团或原子后,由于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导致σ键电子的移动,使分子中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的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的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碳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如氯丙烷分子中,取代在碳上的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 C -Cl 键产生偶极,使与氯原子连接的第一个碳原子(α-碳原子)产生部分正电荷(δ+),也使第二个碳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第三个碳原子带有更少的正电荷,依次影响下去。这种影响的特征是沿着碳链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迅速减弱或消失,一般传递到第三个碳原子就可忽略不计。诱导效应是一种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并不能完全转移到另一原子,只是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亦即键的极性发生变化。 δ + δ+ δ+ δ- CH 3—CH 2—CH 2→Cl 1.静态诱导效应(I s ) 诱导效应分为静态诱导效应和动态诱导效应。静态诱导效应是由分子本身结构决定的,是分子本身所固有的极化效应,与由极性溶剂或反应试剂等产生的外电场无关。 ⑴ –I 效应和+I 效应 静态诱导效应通常采用烷烃H -CR 3上的氢作为比较标准,规定其为0。如果用电负性较碳原子大的X 取代了H -CR 3中的氢原子后,化合物X -CR 3中-CR 3部分的电子云密度比在H -CR 3中小,X 叫做吸电子基团。由吸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子诱导效应,用-I 表示。如果用电负性较碳原子小的Y 取代了H -CR 3中的氢原子,化合物Y -CR 3中-CR 3部分的电子云密度比在H -CR 3中大,Y 叫做给电子基团。由给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 表示。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总结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总结 1、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1)能发生取代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OH)、卤原子(-X)、羧基(-COOH)、酯基(-COO-)、肽键(-CONH-)等。 (2)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有机物种类如下图所示: 2、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叫加成反应。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或三键的化合物,一般能与H2、X2(X为Cl、Br、I)、HX、H2O、HCN等小分子物质起加成反应。 1.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双键、三键、苯环、羰基(醛、酮)等。 2.加成反应有两个特点: ①反应发生在不饱和的键上,不饱和键中不稳定的共价键断裂,然后不饱和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以共价键结合。 ②加成反应后生成物只有一种(不同于取代反应)。 说明: 1.羧基和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醛、酮的羰基只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3.共轭二烯有两种不同的加成形式。 3、消去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从一个分子相邻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消去反应。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合物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是连有—OH(或—X)的碳原子有相邻的碳原子。 (2)是该相邻的碳原子上还必须连有H原子。

(1)能发生消去反应的物质:醇、卤代烃;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卤素原子。 (2)反应机理:相邻消去 发生消去反应,必须是与羟基或卤素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上必须有氢原子,否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3OH,没有邻位碳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4、聚合反应 定义:有许多单个分子互相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有两个基本类型: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1)加聚反应: 由许多单个分子互相加成,又不缩掉其它小分子的聚合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烯烃、二烯烃及含C=C的物质均能发生加聚反应。 烯烃加聚的基本规律: (2)缩聚反应: 单体间相互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同时,还生成小分子物质的聚合反应,称为缩合聚合反应。 酚和醛、氨基酸(形成多肽)、葡萄糖(形成多糖)、二元醇与二元酸、羟基羟酸等均能发生缩聚反应。 (1)二元羧酸和二元醇的缩聚,如合成聚酯纤维: (2)醇酸的酯化缩聚: (3)氨基与羧基的缩聚 (1)氨基酸的缩聚,如合成聚酰胺6: (2)二元羧酸和二元胺的缩聚: nHOOC-(CH2)4-COOH+nNH2(CH2)6NH2 =[CO(CH2)4CONH(CH2)6NH]n+2nH2O 5、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就是有机物分子里“加氧”或“去氢”的反应。 能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和官能团:烯(碳碳双键)、醇、酚、苯的同系物、含醛基的物质等。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较全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 式总结较全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有机化学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3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 CH 3 C H 3X + CH 3 C H 3 X +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Br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2 C H 33H 32 3H 32 CH CH 2C H 3 2 CH CH=CH (CH 3CH 2CH 2)3 - H 3CH 2CH 2C 22CH 3 CH 2B O CH 2CH 2CH 3 H 3CH 2CH 2C 2CH 2CH 3 + O H - O H B - OCH 2CH 2CH 3CH 2CH 2CH 3 H 3CH 2CH 2C B OCH 2CH 2CH 3 CH 2CH 2CH 32CH 2CH 3 HOO -B(OCH 2CH 2CH 3)3 B(OCH 2CH 2CH 3)3 + 3NaOH 3NaOH 3HOCH 2CH 2CH 33 + Na 3BO 3 2 【例】

有机化学10种反应类型

有机化学10种反应类型 一、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在中学化学中,取代反应包括卤代、酯化、水解、硝化和磺化等很多具体的类型。 分例如下: 1、与卤素单质的取代------发生该类反应的有机物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醇、酚等。例如: 2、与混酸的硝化反应(苯及其同系物、苯酚、烷烃等均能发生硝化反应)。如: (3)注:环己烷对酸、碱比较稳定,与中等浓度的硝酸或混酸在低温下不发生反应,与稀硝酸在100℃以上的封管中发生硝化反应,生成硝基环己烷。在铂或钯催化下,350℃以上发生脱氢反应生成苯。环己烷与氧化铝、硫化钼、古、镍-铝一起于高温下发生异构化,生成甲基戌烷。与三氯化铝在温和条件下则异构化为甲基环戊烷。 低碳硝基烷的工业应用日益广泛。在使用原料上,以丙烷硝化来制取是合理的途径。在工艺方面,国外较多的是以硝酸为硝化剂的气相硝化工艺,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业经验。有代表性的反应器则是多室斯登该尔反应器。国内迄今有关硝基烷的生产和应用研究均进行得不多,这是应该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

3、与硫酸的磺化反应(苯、苯的衍生物,几乎均可磺化)。如: 4、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 5、水解反应(卤代烃、酯、多糖、二糖、蛋白质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如: 6、与活泼金属的反应:(醇、酚、羧酸等均能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生成氢气)。如: 7、醇与卤化氢(H X)的反应。如: 8、羧酸或醇的分子间脱水。如:

二、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反应。 在中学化学中,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均能发生加成反应。如烯烃、二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及其甘油脂、单糖等。通常参与加成反应的无机试剂包括H2、X2(X为C l、B r、I)、H X、H2O、H C N等小分子(对称或不对称试剂)起加成反应。 说明:i.羧基和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i i.醛、酮的羰基只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i i i.共轭二烯有两种不同的加成形式。 1、和氢气加成 2、和卤素加成 3、和卤化氢加成 4、和水加成 三、消去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从一个分子相邻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 X等)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消去反应,又称消除反应。 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合物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i.是连有一O H(或一X)的碳原子有相邻的碳原子;i i.是该相邻的碳原子上还必须连有H原子。中学里常见的两类有机物是醇和卤代烃。1、醇的消去反应

电子效应对有机的影响.doc1

电子效应对有机的影响 摘要:机化合物是一个由原子或原子团组成的整体。这些原子和原子团是互相影响的。这些影响主要是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本文综述了电子效应中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原子团电子效应空间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原子或原子团组成的,这些原子和原子团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本文主要讨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一、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的定义 1、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 2、共轭效应: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二、产生原因 诱导效应是由于一个共价键的价电子对在两原子间的不对称状态(键的极性状态),或由于一个成键原子带有电荷所引起。一个共价键价电子对的不对称共用状态是由这两个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引起的。例如在氯乙烷分子中由于氯的电负性比碳大,Cl─C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并由此使相邻碳-碳键本来应是对称共用的电子对也往氯原子方向偏移,使碳-氢键已偏向碳原子的不对称共用电子对向碳原子进一步偏移。 共轭效应是由于分子中存在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键他们之间间隔 三,它们对于有机的影响 1、诱导效应对有机的影响 ①诱导效应对碳碳双键加成的影响碳碳双键的加成一般情况是亲电加成。当具 有不同诱导效应的原子或原子团连在双键碳原子上时,对双键加成速度大小和方向都 有显著影响:当连有具有十I效应的基团时,双键电子云密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当 连有具有一I效应的基团时,双键上电子云密度减少,反应速度减小。(见表一)。 可能,而将进行亲核加成。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全总结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全总结 一、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 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的类型很多,中学化学中主要有下面几类: 1.卤代反应烷烃、芳香烃、苯酚等均能发生卤代反应如: 2.硝化反应苯及其同系物、苯酚、烷烃等均能发生硝化反应如: 3.磺化反应苯、苯的衍生物,几乎均可磺化.如: ) 4. (1) (2 5. 6. 7. 8.羧酸或醇的分子间脱水.如: 二、加成反应 叫加成反 等小分子 . 说明: 1 2 3 1.和氢气加成. 2.和卤素加成 3.和卤化氢加成 4.和水加成 三、消去反应 O、HX等)而定义: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从一个分子相邻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 2 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消去反应,又称消除反应 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合物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是连有一OH(或一X)的碳原子有相邻的碳原子; (2)是该相邻的碳原子上还必须连有H原子.

1.醇的消去反应.如: 2.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如: 四、聚合反应 定义:由许多单个分子互相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有两个基本类型: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1.加聚反应. 由许多单个分子互相加成,又不缩掉其它小分子的聚合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烯烃、二烯烃及含的物质均能发生加聚反应.如: 2.缩聚反应 单体间相互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同时,还生成小分子物质的聚合反应,称为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1. 3. (1) (2) (3) (4) 4.的反应: (1)烯烃、二烯烃、炔烃,含有的油脂都能使 (2 (2).如:5.),醛 含有或的不饱和化合物及含有 八、酸碱反应 九、显色反应 1.苯酚溶液跟FeCl 3溶液作用能显紫色.因苯酚和FeCl 3 在水溶液里反应,生成络离子而显紫色. 2.可溶性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 因直链淀粉的结构能容纳碘钻入并吸附成包含物质而显蓝色. 4.蛋白质(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跟浓硝酸作用呈黄色因氨基酸中的苯环发生硝化反应,生成黄 色的硝基化合物. 十、与Na反应 醇、酚、酸分别与Na、NaOH、Na2CO3、NaHCO3的反

常见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

常见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 物质类别性质反应方程式 一、烷烃 1、燃烧 CH4 + 2O2CO2 + 2H2O 2、取代反应 CH4 + Cl2CH3Cl + HCl CH3Cl + Cl2CH2Cl2 + HCl(或CH4 + 2Cl2CH2Cl2 + 2HCl) CH2Cl2 + Cl2CHCl3 + HCl(或CH4 + 3Cl2CHCl3 + 3HCl) CHCl3 + Cl2CCl4 + HCl(或CH4 + 4Cl2CCl4 + 4HCl) CH3CH3 + Br2CH3CH2Br + HBr 3、高温分解CH4 C + 2H2↑ 二、烯烃 1、燃烧 C2H4 + 3O22CO2 + 2H2O 2、加成反应

3、加聚反应 4、氧化反应 三、炔烃 1、燃烧 2C2H2 + 5O24CO2 + 2H2O 2、加成反应 四、芳香烃 1、卤代 2、硝化

3、加成 4、氧化 五、醇 1、与活泼金属反应2CH3CH2OH +2 Na2CH3CH2ONa + H2↑ 2、消去反应 3、脱水成醚 4、取代反应 5、氧化

6、酯化反应 六、醛1、氧化 2C2H4O + 5O24CO2 + 4H2O

2、还原 七、酮1、加氢还原 八、羧酸 1、酸性 2CH3COOH + 2Na = 2CH3COONa + H2↑ CH3COOH + NaOH = CHCOONa + H2O 2CH3COOH + Na2CO3 = 2CH3COONa + H2O + CO2↑ CH3COOH + NaHCO3 = CH3COONa + H2O + CO2↑ 2、酯化反应参考醇的性质 九、酯1、水解 十一、卤代烃 1、水解反应 2、消去反应 十二、酚1、弱酸性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全总结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全总结一、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的类型很多, 中学化学中主要有下面几类: 1.卤代反应烷烃、芳香烃、苯酚等均能发生卤代反应如: 。 2.硝化反应苯及其同系物、苯酚、烷烃等均能发生硝化反应如:

3.磺化反应苯、苯的衍生物, 几乎均可磺化.如: ; (邻、对位产物为主) 4. 酯化反应 (1)羧酸和醇的反应.如: (2)无机含氧酸和醇的反应.如: 5.水解反应: 卤代烃、酯、多糖、二糖、蛋白质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如: , 6. 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醇、酚、羧酸等均能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生成氢气.如:

, 7.醇与卤化氢(HX)的反应.如: 8.羧酸或醇的分子间脱水.如: 二、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 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 叫加成反应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 一般能与H2、X2(X为Cl、Br、I)、HX、H2O、HCN等小分子物质起加成反应. 如烯烃、二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及其甘油脂、单糖等. 说明: 1.羧基和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醛、酮的羰基只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3.共轭二烯有两种不同的加成形式。 1.和氢气加成. — 2.和卤素加成

3.; 4.和卤化氢加成 5.和水加成 三、消去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 从一个分子相邻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消去反应, 又称消除反应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合物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是连有一OH(或一X)的碳原子有相邻的碳原子; — (2)是该相邻的碳原子上还必须连有H原子. 1.醇的消去反应.如: 2.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如: 四、聚合反应 定义:由许多单个分子互相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有两个基本类型: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1.加聚反应. 由许多单个分子互相加成, 又不缩掉其它小分子的聚合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 烯烃、二烯烃及含的物质均能发生加聚反应.如:

(完整版)高中有机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中有机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烃 1. 烷烃 —通式:C n H 2n -2 (1)氧化反应 ①甲烷的燃烧:CH 4+2O 2 CO 2+2H 2O ②甲烷不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水褪色。 (2)取代反应 一氯甲烷:CH 4+Cl 2 CH 3Cl+HCl 二氯甲烷:CH 3Cl+Cl 2 CH 2Cl 2+HCl 三氯甲烷:CH 2Cl 2+Cl 2 CHCl 3+HCl (CHCl 3又叫氯仿) 四氯化碳:CHCl 3+Cl 2 CCl 4+HCl (3)分解反应 CH 4 C+2H 2 2. 烯烃 —通式:C n H 2n 乙烯的制取:CH 3CH 2OH H 2C=CH 2↑+H 2 (1)氧化反应 ①乙烯的燃烧:H 2C=CH 2+3O 2 2CO 2(2)加成反应 与溴水加成:H 2C=CH 2+Br 2 CH 2Br —CH 2与氢气加成:H 2C=CH 2+H 2 CH 3CH 3 与氯化氢加成: H 2C=CH 2+HCl CH 3CH 2 与水加成:H 2C=CH 2+H 2O CH 3CH 2OH (3)聚合反应 乙烯加聚,生成聚乙烯:n H 2C=CH n 3. 炔烃 —通式:C n H 2n-2 乙炔的制取:CaC 2+2H 2O HC ≡(1)氧化反应 ①乙炔的燃烧:HC ≡CH+5O 2 4CO 2+2H 2(2)加成反应 与溴水加成:HC ≡CH+Br 2 HC=CH Br CHBr=CHBr+Br 2 CHBr 2— 与氢气加成:HC ≡CH+H 2 H 2C=CH 2 与氯化氢加成:HC ≡CH+HCl CH 2=CHCl (3)聚合反应 氯乙烯加聚,得到聚氯乙烯:n CH 2 n 乙炔加聚,得到聚乙炔:n HC ≡ n 点燃 光 光 光 光 浓硫酸 170℃ 点燃 催化剂 △ 催化剂 加热加压 2-CH 2 图1 乙烯的制取 点燃 图2 乙炔的制取 催化剂 △ 催化剂 △ Br 2—CH Cl CH=CH 催化剂 △ 高温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电子效应是影响有机化合物反应活性和反应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理解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可以对有机化学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方向发展。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有时三种效应同时存在,表现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一、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诱导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是由路易斯(Lewis)首先提出。路易斯认为,对于有机化合物,诱导效应是由一个电负性较强的原子 X 取代了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后,在 C-X 键上产生一个极性分布,这个极性分布通过电性诱导作用,在分子中其它键上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结果在整个分子中产生一个向着 X 原子方向的较大范围的电子运动,这种电子运动称为诱导效应:δ+ C C X δC C 电负性比碳弱的元素原子也可以在分子中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只是所产生的诱导效应的方向刚好相反。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一个基团或原子后,由于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导致σ 键电子的移动,使分子中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的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的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碳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如氯丙烷分子中,取代在碳上的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 C-Cl 键产生偶极,使与氯原子连接的第一个碳原子(α-碳原子)产生部分正电荷(δ+),也使第二个碳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第三个碳原子带有更少的正电荷,依次影响下去。这种影响的特征是沿着碳链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迅速减弱或消失,一般传递到第三个碳原子就可忽略不计。诱导效应是一种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并不能完全转移到另一原子,只是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亦即键的极性发生变化。δ+ δ+ δ+ δCH3—CH2—CH2→Cl 1.静态诱导效应(Is)诱导效应分为静态诱导效应和动态诱导效应。静态诱导效应是由分子本身结构决定的,是分子本身所固有的极化效应,与由极性溶剂或反应试剂等产生的外电场无关。⑴–I 效应和+I 效应静态诱导效应通常采用烷烃 H-CR3 上的氢作为比较标准,规定其为 0。如果用电负性较碳原子大的 X 取代了 H-CR3 中的氢原子后,化合物 X-CR3 中-CR3 部分的电子云密度比在 H -CR3 中小,X 叫做吸电子基团。由吸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子诱导效应,用-I 表示。如果用电负性较碳原子小的 Y 取代了 H-CR3 中的氢原子,化合物 Y- CR3 中-CR3 部分的电子云密度比在 H-CR3 中大,Y 叫做给电子基团。由给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 表示。 1

电子效应及其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电子效应及其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摘要】:介绍电子效应,通过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反应活性产生影响的代表性实例分析,阐述电子效应对物质反应活性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反应活性 【正文】:一、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电子效应是通过键的极性传递所表现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间的相互影响,取代基通过影响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而起作用。 1、诱导效应 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极性(电负性)不同而引起成键电子云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诱导效应的电子云是沿着原子链传递的,其作用随着距离的增长迅速下降,一般只考虑三根键的影响。诱导效应一般以氢为比较标准,如果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比氢强,则称其具有吸电子诱导作用,用-I表示。如果取代基的给电子能力比氢强,则称其具有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 2、共轭效应 单双键交替出现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的共轭效应,用-C表示。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的共轭效应,用+C表示。共轭效应只能在共轭体系中传递,但无论共轭体系有多大,共轭效应能贯穿于整个共轭体系中。 3、场效应 取代基在空间可以产生一个电场,对另一头的反应中心有影响,这种空间的静电作用称为场效应。 4、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的区别 (1)共轭效应起因于电子的离域,而不仅是极性或极化的效应。 (2)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不象诱导效应那样存在于一切键中。(3)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或极化性沿σ键传导,而共轭效应则是通过π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链传递,是靠电子离域传递;共轭效应的传导可以一直沿着共轭键传递而不会明显削弱,不象诱导效应削弱得那么快,取代基相对距离的影响不明显,而且共轭链愈长,通常电子离域愈充分,体系能量愈低愈稳定,键长平均化的趋势也愈大。 二、电子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1、诱导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1)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归纳

一. 教学内容: 专题一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1. 取代反应 ①定义:有机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②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苯、、苯酚、甲苯 ③典型反应 2. 加成反应 ①定义:有机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加成反应是不饱和键(主要为,)重要性质。 ②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有:烯烃、炔烃、苯环、醛、酮、油脂等。 ③典型反应 (水溶液)(溴水褪色) (制取塑料用) (1,2加成) (1,4加成) (工业制乙醇) 3. 加聚反应 ①本质:通过自身加成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特征:生成物只有高分子化合物,且其组成与单体相同,如聚乙烯与乙烯的比相同。 ②能发生加聚反应的物质有:乙烯、丙烯、1,3—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乙烯等。 ③典型反应

塑料 天然橡胶 4. 缩聚反应 ①定义:单体间通过缩合反应而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如水、氨等) 的反应。 ②特征:有小分子生成,所以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单体不同。 ③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与甲醛;葡萄糖,氨基酸,乙二醇与乙二酸等。 ④典型反应 (的确良) 5. 消去反应 ①定义:从一个有机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等分子),而生成不饱和 (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 ②能发生消去反应的物质:某些醇和卤代烃。 ③典型反应 6. 脱水反应

①本质与类型:脱水反应是含羟基的化合物非常可能具有的性质,通常是两个羟基之间可脱去一分子水,也可以是一个羟基与另一个非羟基氢结合脱去一分子水。脱水可以在一个分子内进行,也可在分子之间进行。 ②能脱水的物质有:醇、羧酸、蔗糖、氨基酸、无机含氧酸等。 ③典型反应 (乙酸酐) ()() () (三磷酸)

有机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有机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有机化学也已经有一个学期了,虽然说以前高中也学习过有机化学,但是到了大学再学有机化学发现高中学的基本连皮毛也说不上,真正的有机化学涉及的反应是那么多。所以我认为有机化学就是用两个词来形容--多和变化。 先来说说多,有机化学的多最多体现在有机物多,有机反应多,反应的机理也有不少。所以说有机化学在我学了一个学期以后明白了有机化学的最大难处就是化合物多,有机反应多,十分难以掌握。但是有机老师的课件做得十分巧妙,把几种有机物进行了分类,学起来可以沿着各种有机物的特性了进行研究,可以掌握到同一种物质不同反应的一些特点,分类记忆这样比较方便了,也减轻了有机化学的反应的部分负担,也可以研究出不同反应的一些共同的特点。这样就大大地减轻了学习有机化学的负担。也使得在我们初学者的眼中看来很难学的有机化学一下子也简单了很多,有了许多规律的记忆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掌握规律,从而可以更加简单地掌握这一类反应。而有机化合物,虽然有很多种,但是为我们现在所用的还不多,在不同的分类中都可以找到的,这样有机化学学起来就还是减轻了许多的负担。 有机化学的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复杂。变化中可能

还有变化,有的比较简单的题目,但是稍加变化以后就会很复杂。比如说许多炔烃的反应要联系到烯烃的反应,一些不同的物质却有着相同的反应规律,还有命名中有许多小的细节上的变化都可以出题。所以这些变化更加难学,有机化学的反应多但是及不上变化多,无论有多少的机理,规律,只要把几个融合一下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出来不少的题目,这样就难住的大家。所以有机化学最难学的就是学习规律,学习机理,学习到了以后还要把这些机理融合起来,要知道如何地变化,这样才能把一些机理题和合成题作好,我们学习有机化学才有实用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说有机化学最难的不是那些方程式,而是那些方程式变化了以后你还知道吗的问题,只要在学习的时候多多地总结,多多地复习,多多地了解不同的变化,并且用这些不同的变化来丰富自己的有机化学的知识,这样才是学习好有机化学的正道。最后来说说有机化学和其他我学过的象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结构化学来进行一个比较吧。无机化学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其实无机化学也就是为其他的一些化学课打下一个基础;分析化学主要侧重于计算和一些离子反应;而结构化学是一个结合理论和计算为一体的学科。 但是有机化学和这些科目不同的是涉及的反应和化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