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重要战役)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勇士编辑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当急之下,要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22位勇士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

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1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寻找英雄

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意外发现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棉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

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棉,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当天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8名勇士姓名可以确认

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

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门前,就会看到大道两旁的22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然而走近观看,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根据照片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其他勇士呢?是谁?在哪里?什么模样?有什么样的生平事迹?飞夺泸定桥泸定县原人大主任、72岁(2011年)的王永模,每天都在苦苦寻找着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几天前的5月23日,他又收获了新的惊喜。

记者:王老,听说您1999年退休以来,一直在为寻找22位夺桥勇士的英名和事迹而奔忙?

王永模:是啊。红军22勇士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伟绩和人间奇迹。聂荣臻元帅在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撰写碑文时,用“奇绝惊险”4个字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弹指一挥间,70多年过去,他们中大多数人却连名字都不为世人所知,真让人遗憾!无论从告慰勇士在天英灵的角度,还是从弘扬长征精神的角度,我都有责任为寻找他们的英名和事迹去操心、去奔波。

记者:现在,您找到了哪几位勇士的下落?

王永模:纪念馆建馆时,有关部门已找寻到5位勇士的姓名,他们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和刘梓华,并搜集到李友林、刘梓华两位勇士生前照片和部分生平史料。后来,在我们的努力下,国内许多媒体和红色网站都热情参与了寻找勇士的行动。到2007年,在上海、南昌新发现了两名勇士--特等机枪手赵长发、战士杨田铭。

记者:具体是怎样发现并核实的?

王永模:最初是杨田铭的大女儿杨党燕,在上海看到红色网站的寻呼后,打来电话说:“我父亲杨田铭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活下来的18勇士之一。”我立即委托东方电视台的记者去登门访问杨党燕,后来又联系上杨党燕的妹妹杨继红,最后终于在江西省图书馆找到了有关杨田铭的资料,还有他1961年5

月21日发表在江西日报上的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及保存在家中的照片。根据杨田铭在回忆录中的描述,我们又确认了另一位勇士赵长发的英名。

记者:您还找到一位叫“云贵川”的勇士?

王永模:那是1985年1月,我去北京,邀请曾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来泸定故地重游,参加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庆典。我告诉他,我们苦苦寻找22勇士多年了,希望他回想一下有没有印象深、记得住的勇士。他说:“有一个在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家里很贫穷,从小跟着父亲在深山密林中采药、打柴,攀崖涉水很内行。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廖大珠一起冲锋在前,后来,打腊子口他还立了一功。”就这样,我找到了第8位勇士的名字--云贵川。

记者:听说您最近又有新收获?

王永模:是的,就在(2011年)5月23日,我收到烈士后代寄来的刘金山勇士的照片和生平史料。真是苍天有眼,英雄魂系泸定。今后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又可以新添一位勇士的头像供人瞻仰了。

记者:您这么大年纪了,成天为找寻勇士的英名而奔忙,很辛苦吧?

王永模:70多年过去,要找到普通战士这一层面的英雄人物,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予的重托,是发扬光大红军精神的现实需要,是泸定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会坚持不懈,在有生之年一直找下去![1]

相关说法编辑

有媒体称,关于泸定桥之战的回忆,有两种不同的记述。

第一种叙述:泸定桥是红一军团的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下的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夺取的。该叙述由彭加伦于1936年写成并发表的《飞夺泸定桥》记载。后来中共党史、军史,凡官方记载史料均以此为依据,因此被外界称为“正史”。

第二种叙述:泸定桥是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李干辉)下的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带领12名勇士夺取的。该叙述由覃应机于1991年所著《硝烟岁月》一书中提出。

由于两种说法不一,有媒体称之为“第二种说法好象一直受压制,但从未被压服”,因此在网络上出现了“飞夺泸定桥”属虚构的说法。[2]

这是对军史无知造成的一种误解。

《林彪关于红四团已攻占泸定桥致朱德等电》(1935年5月29日):“我四团于今晨六时赶到泸定桥附近,于十七时攻占泸定桥,敌向天全退去,余另告。”(《红军长征·文献》第360页)《朱德关于我军迅速通过大渡河向天全地域集中的部署致各军团电(节录)》(1935年5月30日):“A、我一军团先头部队昨已攻占泸定桥,敌向天全退。……⒋三军团进至芝泥坝、楂维、科五之线……”《红军长征?文献》(《红军长征·文献》第361页)

朱德电令中要求“三军团进至”的“芝泥坝、楂维、科五之线”(准确的名称是:“杵泥坝、咱威、奎武”),也就是现在的“泸定县杵泥乡、泸定县德威乡咱威村、泸定县德威乡奎武村”一线。最接近泸定桥的“杵泥”,也在泸定桥之南十多公里处。

也就是说,红一军团红四团飞夺泸定桥之际,红三军团红十三团尚在泸定桥南方十多公里处。而整个三军团包括彭德怀本人都是从安顺场过的大渡河,与泸定桥没任何关系。

覃应机所在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在其《彭德怀自述》中,也是这样记述的:“我一军团主力很顺利地从安顺场渡过了大渡河,击败了刘文辉河防部队;另一部强夺了泸定桥,使全军得以迅速北进。三军团占天全、芦山经宝兴北进,翻越夹金山(雪山),在两河口与张国焘会合”。

第一种叙述,除了《红军长征记》中彭加伦所著《飞夺泸定桥》外,还有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黄克诚《我在红三军团的经历》、罗华生(红四团党代表)《强渡大渡河泸定桥的经过》、成仿吾(参加长征的文学家)《长征回忆录》、萧锋(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政委)《长征日记》,以及红三军团重要

将领伍修权、张爱萍、张宗逊、李志民、刘志坚、张震、王平、裴周玉等的回忆文章,上述文章没有一篇关于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飞夺泸定桥的记述,却都有红一军团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的回忆。

而第二种叙述的出处则是原红三军团十三团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的回忆录《硝烟岁月》中相关记载。只是覃应机一人在1991年才提出的孤证,并未其他相关记载,更没有“一直受压制”的情形。

覃应机所过的铁索桥,应当在龙衣或者沙坝头铁索桥。《朱德关于我军突破敌雅州、芦山、天全防线的部署》(1935年6月5日):“……三、三军团有夺取天全之龙衣、沙坝头两铁索桥,并相机袭占天全的任务。雪枫(时任红十三团团长)率先头两个团由现驻地经思金坝,以一部夺取沙坝头,主力夺取龙衣。成功则相机袭占天全,不成则进行下游架桥”。

相关课文编辑

大渡桥横铁索寒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飞夺泸定桥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

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艰苦条件

红军(2张)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2名夺桥突击队。

下午四点,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

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台湾“国史馆”“蒋中正总统文物XX号”的卷宗就是“刘文辉电蒋中正:据袁旅称俘匪共匪主力由安庆埧夹河窜康定企图由炮山经丹巴合徐及泸定桥李团与沿河之匪奋战等情报”,时间是1935年5月29日。

寻找英雄编辑

在泸定桥边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它们绝大多数是无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头像,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刘梓华。

在王永棉的日记本上清楚地记着,1974年10月19日,当时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红军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的情况和下落,还一直搞不清楚,实在说不过去,泸定县的同志们要下力气搞点调查。朱丹是一位演员,曾经在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中扮演父亲。也许与朱丹的这次讲话有关吧,也许还有别的什么推动力量,1975年,泸定县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个红军长征文物调查小组,由三人组成,王永棉担任了组长。

相关说法编辑

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共有十三根铁索,九根铺着木板作为桥面,两边各有两根是护栏。有的回忆文章说:“敌人已经把桥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子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敌人为阻挡红军从泸定桥上过河,确曾下令拆除桥板,但守桥的川军是所谓“两枪兵”,就是一支步枪,一支大烟枪,战斗力很差,拆桥板的速度也极其缓慢。他们只拆除了一部分桥板,红军就赶到了。[3]

关于突击队突击前进的动作,有几种回忆和描述,聂荣臻元帅在他的《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一文中,和他题写的《强渡大渡河泸定桥的经过》纪念碑碑文中,记述的最为准确。他写的是:突击队“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纠正了“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的描述。在突击队发起攻击后,敌人在桥头纵火,妄图阻止我军前进,这时东岸我军也赶到了泸定桥,很快将火扑灭,守桥敌人有的仓皇逃跑,有的被我军消灭,两岸红军在泸定城胜利会师。[3]

桥梁简介编辑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武汉红心教育基地也建造出一条泸定桥,是扩展游戏项目。

沪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重要战役)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勇士编辑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当急之下,要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22位勇士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

飞夺泸定桥课文_教案教学设计

飞夺泸定桥课文 本文是关于飞夺泸定桥课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飞夺泸定桥》同步练习D卷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飞夺泸定桥》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共2题;共4分) 1. (2分)仔细阅读诗文《一句话》,回答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 . 这首诗总结了中国的历史,预示了中国的未来,全诗蕴藏着火山爆发式的激情 B . 诗中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反问句,用以增强缄默的火山爆发前的气势 C . 诗的最后两句,是化用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来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 D . 这首诗对孕育革命的旧中国运用了借喻手法,从而增强了诗歌磅礴的气势 2. (2分)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是()。 A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写到的这场雨最大的特点是来去匆匆。 B . 《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的三、四句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了眼前景物,借物喻人。 C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表现了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 D . 《丁香结》一课中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二、拼音写字看谁棒。 (共1题;共9分) 3. (9分)读一读,连一连 踢________ 沙包圆圆的________ 小手和风________ 争鸣 讲________ 故事胖乎乎的________ 眼

睛百鸟________ 齐放 丢________ 足球亮晶晶的________ 荷叶百花________ 细雨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共3题;共11分) 4. (3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胆怯________què qiè 穿着________zháo zhuó 凝结________jié jiē 5. (6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岛屿________ (yǔ yú)富庶________ (zhé shù) 概率________ (lǜ shuài)驯________养(xùn xún) 弥________漫(ní mí)综________合(zhōng zōng) 6. (2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妄________想(wǎnɡ wànɡ)边防________ (fánɡ fǎnɡ) 四、填字组词。 (共1题;共6分) 7. (6分)词语巧积累。 ________手空拳热闹________ ________头丧气满不________ ________有尽有精神________ 五、比比快来组词语。 (共1题;共3分) 8. (3分)照样子写词语

《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

《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小编在这里整理了《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

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飞夺泸定桥》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飞夺 泸定桥》 【篇一】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 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成都西行,穿过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翻过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就看到了大渡河畔的泸定桥。 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4 万之众到达大渡河畔,因王妃得子遂下令全军“犒赏休养3 日”,延误战机未能夺下上游泸定桥,致四面受敌,全军覆没于安顺场。无独有偶,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再过泸定桥,蒋介石曾企图让毛泽东作石达开第二,红四团经过飞夺泸定桥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不朽的一页。 二、新授 1、请读课题:你从课题中你获得什么信息?课文可能是围绕“飞”和“夺”来写的吧

师:你怎么理解“飞”和“夺” ?生:“飞”指快速,”夺“指争取、争夺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帮老师解决这几个问题:好吗?生:“飞” (3 —5),“夺” (6—8) 2、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要抢时间?请大家从课文的有关段落中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 (1)指名回答。“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关键。”能有感情地读一 读,从而体会当时的情况吗?谁来试一试? (2)能否延伸、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呢?请看问题: 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四团(战胜敌人)的关键。 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 抢在敌人前头,也可能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关键。 (3)过渡:同学们,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 前。抢在前面,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 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争分夺秒地去抢时间的呢?请找书上的语言读一读: 师:你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师相机板书:大智大勇 3、过渡语:红四团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抢在敌人前面,胜利到达泸定桥,耳边却传来了怎样的喊叫: 谁来读读敌人的喊叫?敌人的语气是怎样的?(狂妄、嚣张、不可一世)他们为什么敢如此放肆,凭借的是什么?(凭借天险) 这“天险” (点击鼠标)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自由读眼前是几根光溜溜、寒森森的铁链,脚下又是十米多高的震耳欲聋的阵阵惊涛,无论是桥还是水,给我们的感觉都怎样?—齐说:险。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天险,桥对岸的守敌向红四团的战士们疯狂地喊: 4、(过渡)在狂妄嚣张的敌人眼里难以逾越、插翅难飞的天险是否阻挡了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呢?请自由朗读7、8 自然段,并圈划出文中动作描写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片断。 把你所发现的精彩之处介绍给我们大家,好吗?指名说,师相机出示课件“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括号中的词语体现了什么?(不怕牺牲)

飞夺泸定桥课文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桥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阴阻拦我军北上,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红军首长早就看穿了敌人和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了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一百一十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可是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 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忽然,他们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人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红军战士高声答话:“是碰 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远。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了,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对岸增援的两个旅敌人抛在了后面。 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靠山的泸定桥,城的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声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就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号召,更加奋不顾身,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后续的红军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五年级-小五语文飞夺泸定桥习题及答案

小五语文 同步题库二飞夺泸定桥 一、看拼音写汉字 yuán jiàn liàn bèi 增()关()铁()狼()kuì fù zhào jiàn 击()奔()号()()起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括号里画上“√” 三、写出红色字的读音,用它的另一个读音组一个词千钧一发()号召() ()() 四、讲解字义、词义 诡计 水流湍急 心惊胆寒 震耳欲聋 五、用下列词语造句

关键 千钧一发 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张叔叔()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工程师,()是市级劳动范。 2.妈妈在困难面前()畏难而退,()知难而进。 3.我以后再也不乱捉青蛙了,()它能为我们捉害虫。 4.蝙蝠在夜间飞行,()怎么飞,()不会撞上什么东西。 5.你()多写多练,作文水平()能提高。 七、按原文填空 泸定桥离水面()高,是由()组成的。两边各有()算是(),底下并排()。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就像()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红褐色的河水(),从上游山峡里()下来,冲到岩石上,()起()的浪花,水声()。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工事。他们()天险,()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1)用“‖”把这段话分为三层,写出层意。 (2)这三层是关系。 八、按事情的经过,把下面的提纲补充完整 1.红军北上抗日要通过泸定桥。(略写) 2. 3. 4.

5.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略写) 九、本文歌颂中国工农红军 的崇高精神。 十、阅读,回答问题 在开荒热潮中,同志们运用了种种战术。有的单位采取“火攻”的战术,遇到草深荆棘多的荒地,先把草和荆棘点燃,顷刻间满山烟火,迎风呼啸。“火攻”之后就出现一片焦黑的平地。有的单位采取“打包围”的战术,从荒地的周围开始,向中心进展,包围圈越缩越小,直到消页那块荒地为止。有的单位采取“中间突破”的战术,先突破荒地中间的一条线,再向两边进攻,把荒地割成一块一块,各个击破。运用了这种种战术,无论怎么大的荒地都被消灭了。 1.在开荒中,战士们运用了哪几种方法消灭荒地? 2.给这段话分层“‖”表示出来。 3.写出段意。 参考答案 同步题库二飞夺泸定桥 一、增援关键铁链狼狈击溃奔赴号召溅起 二、藏族 zànɡ传来chuán 号召zhào 奔赴bēn 三、fà发展 fā hào号叫háo 四、诡计:诡,欺诈,奸猾。狡诈的计策。 水流湍急:湍,急流的水。水流急,水势急。 心惊胆寒:寒,害怕。形容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欲,将要。形容声音巨大,快把人的耳朵震聋了。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5.1 飞夺泸定桥》同步练习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5.1 飞夺泸定桥》同步练习卷 一、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60分) 1.(10分)看拼音写词语。 wàng xiǎng dǔzhùlán gān piáo pōzhèn ěr yùlóng hào hào dàng dàng。 2.(10分)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倾泻(xiěxiè)击溃(kuìguì)泥泞(níng nìng) 索(suǒshuǒ)性忽(hūtū)然 千钧(yún jūn)一发(fāfà) 3.(10分)比一比,再组词。 峻栏妄酷 俊拦忘浩。 4.(10分)给带引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良师益友”中的“益”是指 A.好B.更、更加C.增加 (2)“不胜枚举”中的“举”是指 A.列举B.推选C.举动D.全E.拿着。 5.(10分)修改病句。 (1)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2)北京的春天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 6.(10分)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他干活儿速度快,质量好。 (2)他真正下了苦功,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3)明天下雨,我们下个星期再去游乐园。 二、读一读,回答问题. 7.(20分)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啸马嘶,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

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伤员。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她20岁,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了,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 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承担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 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肉模糊地躺着,轻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这些情景让她心如刀绞。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 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用微弱的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用力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身子,背着比自己高、比自己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 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 (1)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心如刀绞: 化险为夷: (2)当伤员让英子放下他时,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用力地抿起。此时英子会想些什么? (3)文中说,英子是一个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姑娘。从英子的哪些表现可以看出她的这种作风? (4)你觉得红军长征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红军具有哪些精神? 。 8.(10分)下面各组词语中,表示人物神态的是组。 A.全神贯注垂头丧气满不在乎忍饥挨饿 B.全神贯注目不转睛胆大妄为安然无恙 C.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垂头丧气面如土色 D.全神贯注迫在眉睫提心吊胆依依不舍。

飞夺泸定桥练习题及答案

飞夺泸定桥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文是围绕________展开故事情节的。(A.泸定桥B.“飞”和“夺”C.与敌人的战斗) 2.红军战士能够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A.红军战士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B.敌人战斗力不强C.红军战士跑得快) 二、拼音写字看谁棒。 ɡuān jiàn dǎjī qí yú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妄.想(wǎnɡwànɡ) 边防.(fánɡfǎnɡ) 杀.敌(sāshā)革.命(ɡéɡě) 号召.(zhāo zhào) 铁链.(làn liàn) 四、填字组词。 震( )欲( ) 心( )胆( ) ( )山( )岭( )山( )岭 千( )一( ) ( )不( )身 五、比比快来组词语。 度( ) 飘( ) 钧( ) 渡( ) 瓢( ) 均( ) 六、把下面括号中使用得不恰当的字画掉。 1.战士们冒着敌人(密蜜)集的枪弹,冲了上去,和敌人展开了(博搏)斗。 2.大渡河水流(湍端)急。 3.战胜敌人的(绝决)心使他们(望忘)记了饥饿。 七、选词填空。

继续陆续连续 1.妈妈( )三年被评为“社区先进个人”。 2.放学了,同学们( )走出校园。 3.红军战士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 )前进。 八、在比喻句后面画“√”,不是比喻句的画“×”。 1.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 2.忽然,他们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 ) 3.这道题我好像会做。( ) 九、快乐阅读轻松答。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红军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远。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了,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对岸增援的两个旅敌人抛在了后面。 1.照样子写词语。 越下越猛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旧——( ) 疑心——( ) 3.给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 4.“抛”的意思是________,在文中,这个“抛”字突出了红军的____________,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看飞夺泸定桥观后感600字

看飞夺泸定桥观后感600字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你会感觉到浑身都充满了力量的。现在,长征离我们远去了,但那用数十万红军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英雄史诗里,每一个字都闪烁震撼灵魂的光辉,每一行诗里都有一股力量沉淀在我们的民族血液中。以下是由XX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我们语文课本中有一课是《七律长征》诗中讲述了在长征中的几件事,其中就有:飞夺泸定桥,后来,郭老师带领我们去多媒体教室,看了《飞夺泸定桥》这部电影。 电影中讲述了红军长征时走泸定桥,可蒋介石并不想让红军过去,想在骊山消灭朱毛红军未果,接着又准备在泸定桥消灭红军,让他们做第二个石达开,并抽走了桥上所有的木板,正逢阴天,敌人的残忍似乎让桥上的铁链也变得寒光闪闪,可这并没有吓倒红军,红军派出了二十四名战士攀着铁链过桥,桥上铁链不住摇晃,敌人在另一端对红军猛攻,在牺牲了四名战士后,红军终于顺利过了泸定桥,打败了蒋介石的队伍。 看完了电影后,我有很大感触,红军上刀山下火海,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安定繁荣的国家,一个优美安静的学习环境,让中国在国际上大名鼎鼎,不再受他人的侵略与欺压。

如今,我们美好的生活是共产党给予我们的,也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你是否为中华民族感到骄傲,又是否对那些牺牲的烈士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佩,同学们,让我们爱祖国,爱家人,好好学习,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不让古往今来的烈士们的鲜血白流! 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这些在红军长征中最为惊险的历程,如今在美森欢乐营也可以体验。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同学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因为今天我们也要当一回“小红军”,到美森欢乐营重走长征路。 我们一走进大门,柔和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同时也照耀着我们身旁的花草树木。“花仙子”早就守候在大门口,伸展着她美丽的腰身,展开她鲜艳的花瓣,好像在迎接我们呢。 我们来到了“飞夺泸定桥”的活动场地。这项活动看起来好像简单,其实真正“飞夺”后才会感到惊险刺激。“泸定桥”上拉着铁链,有许多铁桶似的障碍物。第一个关是许多会转圈的铁桶,如果站不稳,就会从斜面上掉下去,如果踩住中间日积月累才形成的凹进去的桶面,就不会掉下去了。第二关是两条铁链,中间穿着一些铁桶,只要抓着绳子走过去就行了,第三关是两边两根扶手,中间一条高低倾斜的铁链,要扶着两根宽宽的扶手,才能走着过去。最后一关,也是最刺激和惊险的一关,许多同学从桶上掉进了水中,这是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理解课题中“飞”和“夺”的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和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课件和红军夺取泸定桥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层次,并作了摘录笔记,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二、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齐读。 学习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理解课题中“飞”和“夺”的含义。 三、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 过渡: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一般顺序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即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呢?当时的背景如何? 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当时的背景如何?(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交流板书:北上抗日 师补充材料: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和他的四万士兵,曾因为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而贻误战机,导致全军覆没,成为千古恨事。蒋介石曾扬言:到了大渡河让红军过不去,做石达开第二。所以,一桥安危,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必须夺取泸定桥,这是一个死任务。 四、学习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一)围绕“飞”字,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过渡:然而,要想夺取泸定桥谈何容易。红四团从接下命令到2 9日早晨夺取泸定桥,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的时间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前进。所以,抢在前面,是战胜敌人的关键。那么红军是如何和敌人抢时间的呢?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红军在赶往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了解红军长征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理解“飞”和“夺”得含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字、写字,理解词语: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 3、继续练习自读提问,练习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思考,同学间的交流,体会品读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层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记叙事情。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笔记。 2、搜集资料,了解长征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字、写字,理解词语: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 2、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叙事顺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学习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我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课文《飞夺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读课题,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预设:(1)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2)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怎样飞?怎样夺?) 2.回答自学中的问题。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抢时间、夺天险。)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时间、地点、谁、干什么 4、检查字、词。 大渡河、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倾盆大雨、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四部分: 1、看大渡河图,你能不能用刚才读的词语来形容它?再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2、师: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1)小声读课文第l、2自然段,回答问题。 (2)从课前查阅的背景资料你还了解到什么? 3、导读课文第四部分。学习词语“浩浩荡荡”,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默读课文3、4自然段,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怎么在飞? 1、请你算一算: 课文中有哪些数字可以帮助我们计算“飞”的速度?看谁找得准,算得快。 (1)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距离120公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也同时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即:时间短,路程远,敌有援兵,必须抢时间。理解词语“关键”,这里的关键指什么?(2)到晚上七点钟,到泸定桥还有一百多里。 (3)沿途还击溃了几股阻击的敌人。 2、请你想一想: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分别用“—”和“~”画出来。 困难:①饥饿和疲劳;②对岸出现敌人火把;③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①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②摸黑冒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③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④高声答话智斗敌人;⑤敌人宿营,我军仍旧继续前进。 3、这三组镜头,假如你是导演,你会用怎样的画面把你体会最深的文字呈现给观众,为什么? 师:从你们画面中,我知道了为什么那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 师生朗读课文,教师读“困难”的句子,学生读“克服”困难的句子,用自己的朗读展示自己的想象,体会红军战士具有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思考,同学间的交流,体会品读重点词句的方法,在品读中了解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分层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记叙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回忆课文“飞”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 三、学习“夺” 1、“泸定桥”什么样? (1)我们已经随同红军四团战士们来到了这天险大渡河。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5自然段。这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文章从几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的?学生默读,思考、交流。

飞夺泸定桥 阅读练习

飞夺泸定桥阅读练习 飞夺泸定桥(片断) 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 桥的对岸就是靠山的泸定城。城的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这三个自然段课文总的是写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的革命精神。第一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第二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第三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的意思,用“|”把第一自然段划分为三层:第一层写泸定桥的形势险;第二层写泸定桥的地理位置重要;第三层写敌人怎样守城。 3.用“_______________”在第一自然段中画出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4.按顺序摘录描写二十二位英雄强攻天险、冲向对岸的动作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第三自然段中空缺的标点加上。 6.用“~~~~~”画出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 7.“千钧一发”的原意是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5 桥飞夺泸定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七十篇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5 桥飞夺泸定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七十篇 第1题【单选题】 红军战士能够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原因是_____。( ) A、红军战士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B、敌人战斗力不强 C、红军战士跑得快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课文《飞夺泸定桥》是围绕________展开故事情节的。( ) A、泸定桥 B、“飞”和“夺” C、与敌人的战斗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不是比喻句。( ) A、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B、忽然,他们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

C、这道题我好像会做。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选词填空。 继续陆续连续 妈妈______三年被评为“社区先进个人”。 放学了,同学们______走出校园。 红军战士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______前进。【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选择正确的读音。 杀______敌(sā shā) 革______命(ɡé ɡě)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形近字组词。 度______ 飘______ 钧______ 渡______ 瓢______ 均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选择正确的读音。 号召______ (zhāo zhào) 铁链______ (làn liàn)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填字组词。 震______欲______ 心______胆______ ______山______岭______山______岭 千______一______ ______不______身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选择正确的字。 战士们冒着敌人______ (密蜜)集的枪弹,冲了上去,和敌人展开了______ (博搏)斗。

小学语文课文《飞夺泸定桥》

小学语文课文《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桥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阴阻拦我军北上,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红军首长早就看穿了敌人和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了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一百一十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可是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忽然,他们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人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红军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远。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了,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对岸增援的两个旅敌人抛在了后面。 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靠山的泸定桥,城的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

飞夺泸定桥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崔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飞”的含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练习画重点词语、语句,做批注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飞”的含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太远,要体会到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在预习过程中已经读过几遍了,此时,再看到这个题目,哪些情景会浮现在你的眼前?(去夺桥的路上;夺桥) 二、讲授课文: 1、板书:红军? (1)提问:红四团这支队伍在赶往泸定桥的路上,他们所做的、所说的,他们的表现,让你觉得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自读2—4段,划出描写红军语言、动作的句子。 (2)生答: A不怕困难、勇敢(板书) 师小结:你们对红军能有这样的认识,太好了,那我们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出示投影一) a、生说出“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的词” b、把描写环境的词句读好,也是一种方法(恶劣的环境更能衬托红军的勇敢和不怕困难) B师出示投影:动词下面加红线 指导朗读:(3-5) 例如:他们/冒着/倾盆大雨 (稍事停顿,让人能够听清他们是怎么样做的) C齐读,变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能否从表情、眼神方面给大家介绍) 问:他们会拧着眉头,像受煎熬一样吗?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想到了红军战士的眼神。 出示图片 师:这幅图片上战士的表情和你想象的很接近?这是坚毅的眼神,坚毅的表情。D师:就是这样一支勇敢地、不怕困难的队伍,我们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对吗? 2、出示投影:火把~~~~~并不疑心。 生读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练习题及答案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练习题及答案泸定桥,一座着名的桥。一座在长征史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桥。下面是的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