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与投射:庞德与中国古诗关系

契合与投射:庞德与中国古诗关系
契合与投射:庞德与中国古诗关系

契合与投射:庞德与中国古诗关系

以“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为例

张曼﹡

内容提要:“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是庞德对李白诗《长干行》的创造,曾入选《美国名诗105首》,进入美国大学课堂:“美国现代诗歌选读”课程,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可是,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代表,庞德为什么借东方的浪漫主义诗人对抗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庞德的“中国化”诗歌取之于中国的仅仅是素材吗,是否有技巧甚至诗歌美学?艾略特不懂中文,却为什么称庞德是“中国诗歌之发明者,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终于能真正地了解原文了。”论文将通过细读

文本,回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契合与投射;庞德;李白;中国古诗Abstract:This paper, taking the poem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rewritten and translated by Ezra Pound from a Chinese

poem “Chang Gan Xing ”by Li Bai, a f amous ancient romantic

Chinese poet ,as an example, makes an analysis of why Pound choosing Li Bai to counteract the romantic poetry of the west world, of what pound learning from China in his poetry creation, and of why Eliot praising Pound as the inventor of Chinese poetry, and so on. Hopefully, A close reading of both the poems of Chinese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rewritten will lead to an appropriate answer. Key words: consilience and projection; Ezra Pound; Li Bai; ancient

Chinese poetry

自胡适、闻一多首次把庞德及其意象派介绍到中国,至今庞德研究已成蔚为大观之势。庞德研究在中国涉及到庞德对英诗现代化的贡献,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等等。在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研究中,有为数可观的或以单篇论文形式,或以专著形式,从各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派诗歌实验的积极作用,尤其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派诗歌技巧如意象叠印、意

象叠加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探讨。

有鉴于此,本文重点将不再继续探讨庞德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中复杂的问题,去创造强烈的反差,而是对一些在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关系的研究中较为具体、微妙的歧见,如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或积极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他如何能成为庞德对抗20世纪初期英美的浪漫主义诗歌;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他不懂中文,通过媒介走进中国古诗,在翻译时由于改写兼顾创作,原诗张力、瞬间生命力之真实性失落了,那么译诗是否具有张力,如果有,新的张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庞德的“中国化”诗取之的仅仅是中国诗素材,技巧上仅仅是借鉴了意象叠加、叠印吗,在美学上是否有借鉴;艾略特不懂中文,那么他断言庞德是“中国诗歌之发明者,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终于可以能真正地了解原文了。”此话的真意何在等等。

美国诗歌界认为,庞德写得最出色的意象派诗是“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这首诗是庞德对李白诗《长干行》的创造,曾入选《美国名诗105首》,进入美国大学课堂——“美国现代诗歌选读”课程,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因此,论文将主要以庞德的这首“20世纪最美的诗”为例,通过

文本细读,企图解决这些问题。

———

﹡[作者简介]:张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和英美文学研究。

一、反浪漫主义的意象派如何与浪漫主义诗

人李白契合

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代表。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辞典等权威工具书的定论。“李白,唐大诗人。??????其诗表现出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

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辞海1262) 庞德首次接触李白诗,是1914年帮助费诺洛萨夫人整理丈夫手稿时,读到了中国古典诗歌费氏的英译和日本俳句诗的英译。这时,他的意象主义诗歌理论已经形成。庞德意象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基本都体现在《意象主义几个‘不’》一文中。这篇文章刊登于1913年3月号的《诗刊》杂志。而庞德在1914年读到李白时,他说“刘彻、屈原、李白等都是伟大的自由诗作家。”

(Ezra Pound 293)

浪漫主义对中国文学界是个外来概念。对李白作浪漫主义的解读,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1922年,梁启超首次把中国文学分为“浪漫”和“写实”两派,屈原和李白被视为典型的浪漫诗人(梁启超2001:3461-3465)。1949年后,由于受到前苏联马列文论体系的影响。对浪漫主义解读,在视角上较1949年之前有所不同,论及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时,一般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阶级斗争决定论的视角加以解读,将其看成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反映。“浪漫主义是理想主义,其最基本的品质就是按照理想的形态去反映生活,阶级斗争是推动浪漫作家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动力。”(蔡仪257)但两者对浪漫主义文学一些基本艺术特质在认识上是接近的。因此文学史书上,至今基本一直延续着梁启超对李白的定位:李白浪漫主义品质在文学精神上,推崇表达自我、崇尚激情、追求自然;在文学写作风格上,注重想象、神话和对艺术形式规范的突破(梁启超1941)。

庞德等同辈诗人视李白为“自由诗作家”,继庞德之后,美国学者的李白研究,也没有视其为浪漫主义诗人。如Paul Kroll 讨论李白的艺术,认为他的成就在于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艺术传统,综合变化以传达个性的声音。(Victor H. mair 296)宇文所安关注李白诗歌艺术在诗歌史上的意义(Stephen Owen 101-130)。

相同的李白,为什么在中国研究者眼里是浪漫主义或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西方研究者却将其概括为“传达个性声音”、“天

才诗人”等不同的称谓?

其实,在漫长的20世纪李白研究中,虽然文学史教科书、权威词典等主流话语视李白为浪漫主义诗人,但这种定论却也遭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如1925年初版,1933年第11次再版,以及

1961年香港光明书局修订版的《中国文学史大纲》里,著者谭正壁就是用“自然”、“豪放”等类似的概念论述李白的艺术特征(谭正壁1925)。1932年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里,著者曾毅在具体分析李白艺术成就时,采用了传统品评手法称概括为“李之品如仙,杜之品如圣”。(曾毅30)1936年,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读本》里,撰写人龚启昌用“豪放”一词概括李白。1948年戚惟瀚的专著《李白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53年骆侃如撰写,香港现代文教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新编》、叶庆炳著,台湾文广书局1965年版的《中国文学史》等在论及李白时都没有借用“浪漫主义”概念。1980年代之后,如袁行霈在主编《中国文学史》时,对李白的撰写虽然提到了“浪漫”的概念,但在具体的批评中,其核心术语是“豪放”和“自

然”等术语。1[①]

这些不同的声音,与学者对相同术语的中西不同内涵的不断深化了解有关。Jonathan Chaves 在其关于公安派的“自我表达”的论述中,详细分析了用“浪漫主义来理解中国文学的枘凿之处,如浪漫文学以注重自我、崇尚自然为其特征,而‘自我’、‘自然’在中国文学中有复杂的内涵,不能与欧美文学传统简单类比;中国文学对创造性的看法,也有独特之处。”(Jonathan Chaves 1985:128-146)是的,“在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篇章中,自然意象携带着深远的意蕴,那不是欧洲式的自由主观强加于意象之上的象征意义,也不是文字历史地积储的象征意义。由于与自然事物终生接触,诗人和读者在经验中共同储藏着这些‘智性和感情的

复合体’。”(赵毅衡1998:1060)

这就是庞德选择东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抗欧美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原因所在。而且,庞德认为李白的天才之处,不仅仅是诗歌意象,还有他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以及诗歌表达的简朴、自然与清新。人们一谈到庞德和意象派,就自然想到他对意象主义的经典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可是庞德同时也主张诗歌要关注生活。“没有一首好诗是用20年前的方式写的,因为用这种方式写作,完全说明作者是从书本、传统和陈腐的题材思考,而不是从生活中思考。”

(戴维?洛奇119) 在费诺罗萨的手稿原件中,原本还有李白的《古风》,庞德却舍弃了。因为李白的《古风》系列企图“叙他自己的怀抱志趣”,企图“藉了文学的变迁来说出作者对政治批判的企图。”(俞平伯1959)《华夏集》的编选目录也是佐证:如《华夏集》中选择了三首有关战争的古诗——《诗经?小雅?采薇》(Song of the Bowmen of shu )、李白的《胡关绕风沙》(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 )和《代马不思越》(South Folk in Cold Country),这与当时一战正酣有关;还选了4首有关离愁和女人的诗歌,包括《长干行》,仍然与战争有关——战争环境下女人的悲苦。战争给造成了许多家庭的生死离别和对亲人的思念。可见庞德对日

常生活描写的关注。

庞德后来非常推崇王维,“从庞德后来对王维的高度赞美来看,如果费诺罗萨笔记中有更多的王维,庞德肯定会放弃不少李白诗。”(赵毅衡1998:104)其原因是王维的诗歌表达更加简

朴、自然和清朗。

意象主义是20世纪英美现代诗歌中的一个流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庞德是英美意象主义诗人的集大成者。自1908年休姆创作第一首意象主义诗歌《秋》,至1915年《华夏集》出版,一般评论家都笼统认为“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意在反驳当时充斥诗坛的后期浪漫主义的或维多利亚诗风,如内容上因循承袭,无病呻吟;形式上华丽辞藻,意象模糊等。但如果细究就可发现,庞德反对的不是维多利亚诗风的全部,而只是反对诗歌远离生活,无病专事追求诗歌的韵律、辞藻、含混的抒情、陈腐的

说教、抽象的感慨等等。

1890年到1910年,一般的英国诗歌是一个可怕的肥料堆——济慈和华兹华斯的模仿之模仿,伊丽莎白时代铿锵语言之模仿的模仿,毫无锋芒,软的不成形状 (T.S. Eliot 205)。

对这个时期的丁尼生诗歌的“丰富、多样和完整”,勃朗宁诗歌的“戏剧独白”,斯温伯恩诗歌语言的“生机勃勃”和“非个性化特征”等等,庞德是极力推崇的。

这些与李白的诗产生了某种程度上契合。“李白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艺术传统,综合变化以传达个性的声

音。”(Paul Kroll )

二、“A Letter”取之中国的是素材、技巧拟或诗歌美学?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19世纪西方诗人仅仅取之中国素材。比较之,庞德取法的也仅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素材吗?在技巧上,除意象叠加和叠印外,是否还有其他?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是否

有所取法?

首先,比较翟里斯《怨歌行》英译与庞德对翟理斯《怨歌行》

译诗的修改:

原文: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置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诗:The Autumn Fan

O fair white silk, fresh from the weaver’s loom,

Clear as the frost, bright as the winter snow---

See ! friendship fashions out of thee a fan,

Round as the round moon shines in heaven above

At home, abroad, a close companion thou,

Stirring at every move the grateful gale.

And yet I fear, ah me! That autumn chills,

Cooling the dying summer’s torrid rage,

Will see thee laid neglected on the shelf,

All thought of bygone days, like them bygone

庞德修改后译文:

A Fan Piece, To her Lord

O fan of white silk,

Clear as frost on the grass-blade

You also are laid aside.

庞德通过“洁白的绸扇”,“你”两个意象对照,又通过“你”

和“她的帝王”两个意象形成呼应,绸扇和绸扇主人被人遗弃、幽居冷宫的诗意自然流露。庞德一改翟里斯的铺成和缠绕,采用意象并置的技巧使诗歌简洁、坚实、硬朗且诗意缠绕。因此,庞德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东方猎奇,转向了对东方诗歌的内

部技巧的实践。

诗的意象被直接处理,语言的社会性、神话性特征被取消,只剩下中性的形式状态。这在中国山水诗里,的确比较多见,表现物象的语言摆脱了历史的语义层次,直接以细节的具体性呈现达到诗意效果。正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可是中国古典诗歌并非都是如此,古典诗歌中许多都有典故的使用,许多意象都有传统的意蕴等。如《长干行》诗中“抱柱信”、“望夫台”等历史典故,含有深刻寓意。就文学翻译与传递而言,庞德的这种中国化只是突出了中国诗的某些方面,

李白写诗喜欢借用数字表达情感。《长干行》用年龄序数法,巧妙地把初婚、婚后和丈夫经商远行等一些生活片段连缀起来,写出了初婚时的羞涩、婚后但愿同生共死的信念和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怀念。同时采用数字单用如“千唤不一回”和数字叠用“一一生绿苔”等。如“千”和“一”形成前后呼应并产生对照,使诗歌形式更工整,更具韵律美。“一一”两个字,暗示女主人公对丈夫思念的时间之长,更见其情之深厚与忠贞,同时也暗含着女子的寂寞,等等。这些在庞德的译诗里都没有完整再现。因此,庞德的“中国化’诗歌使中国诗的风格变得狭窄了。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庞德在翻译时是否有所取法呢?试以庞德的“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与李白的《长

干行》作对照分析。

《长干行》延续了乐府古题《长干曲》的传统写法,以代言体,追述商妇的爱情。诗歌以一个妻子年龄变化为时间顺序,运用四季相思的民歌手法,巧妙地把女主人翁的生活场景串联在一起,表达了妻子在丈夫离家后对丈夫的思念。诗的内容有三部分构成:与丈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含羞的初婚以及婚后的甜美,

丈夫离家后的思念。

这虽是一首叙事诗,但他不失古典诗歌的美学特征:模糊之美。古典诗歌的模糊美,具体到诗句上、诗句的语法关系上,诗人与读者的体验上就是若即若离,在定与未定之间形成张力、造

成冲突。读者诠释与作者传意之间达成互为表里又互为歧异的张

力。

汉语古诗的语法有高度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叶维廉先生总结为词法语法之间的关系处在“若即若离、定位与不定位、指义与不指义之间”(叶维廉 20)一言以譬之,即“不涉理路”。

如“松风”、“云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词语,英文大多翻译成如下几种表达:“winds in the pines”、“winds through the pines”和“clouded mountain”、“cloud like mountains”、

“mountains in the clouds”。

在原诗里,这两个意象:“松”和“风”、“云”和“山”是并置的,他们的关系是模棱两可,意象呈现在读者感受中是两者之间若即若离,欲定关系却又不欲定关系,读者的情思活跃在其间。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以上几种翻译的表达。可是一种表达即判了另外几种表达的死刑,也判了“不定关系”的死刑。这种定位、定时的损失破坏了读者置身其间的可能,由此诗歌的意境美

也就受损了。

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庞德翻译的《长干行》里。如“落叶秋风早”一句。译文是:“The leaves fall early this autumn, in wind”。该句回译成中文就是“树叶在这个早秋的风中飘落”或“早秋里,树叶在风中飘落了”。原句中“落叶”可解读成:“飘落的树叶”、“正在飘落的树叶”或“已经飘落的树叶”;句子可解读成“在早秋的风中飘午的落叶“、“被早秋的风吹落的树叶”“早秋的风在吹落树叶”等等。可是上文无论哪种的解读都使原诗句失去很多;1、加上in字便把视觉视像改为陈述说明此视觉事象了。诗中的秋是时间,但是空间化的时间。事象的本意:“事象的呈现发生须既是时间的亦是空间的。This 和in 的加入,将原是时空不分割的现象活动作了知性解析。2、“落叶”中落是动词或形容词,皆可。但译文里,落变成动词,限制了汉语词的多元阐释的可能性。同样,句中的“早”也是如此。同样的例子是“折花门前剧”,庞德的英文表达:“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文言句法里,景物自现,读者置身其中,可以自由进出其间。经过英译和白话式解读,景物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限制,“定位与不定位,指义与不指义之间”的自由空间变成单线、限指、定

位的活动了。

古诗的若即若离,定与不定的关系还表示在事件发生之际,时间空间的一体,因果不分等等。如“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的英译“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 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中,因为英文文法的关系,加了冠词“the”, 动词“are”,介词“over ”、“in”、“with ”等,这样的英文将原是直观视觉事物或改为限定的事物,或改为时间的标记、或改为因果式的主从关系或改为状态、条件的说明等。

但如果这两句诗如果用电影蒙太奇手法表现的话应该是:the Paired butterflies(飞着的双蝶)、yellow(黄)、the west garden(西园草)同时出现在同一镜头里,“两个象形元素的交合不应视为一加一的总和,而是一个新的成品,即是说,它具有另一个层面、另一个程度的价值;每一个形象元素各自应合一件事物;但组合起来,则应合一个意念…..” (Sergei Eisenstein 1942:29) 虽然有了文法上的损失,但时间、人事的变迁,不同经验、不同意向的并置,无需多语,其间所包含的张力、冲突仍然都尽在不言中。

当然这并不妨碍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在美国的霸主地位。正如有学者所说:“影响与被影响两者之间并不是单纯的主动与被动、影响与接受的单向关系,而往往存在着一种相互契合、彼此投射的辩证关系。”在文学交流的过程中,影响往往牵涉到“接受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主观性之选择和修正(即使是不自觉的)”(奚

密157,180)。

二、艾略特称庞德“中国诗歌之发明者”解

艾略特1928年为庞德诗集《华夏集》写序时,称呼庞德为“中国诗歌之发明者,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终于能真正地了解原文了。”艾略特本人不懂中文也不懂中国诗,他所能见到的几首中国诗只是英美诗人的英译。可是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匪夷所思的话。而且研究者也总是不假思索地引用这句话盛赞庞德英译中国诗成就,从而遮蔽了庞德实际翻译时对原诗的背离,或含混地总结为庞德所译中国诗是对中国诗神韵的把握等等。

其实,1910年代到1920年代的美国新诗运动中,以改写中国诗在文学史上留下名字的不仅仅庞德一人。“当时靠写仿中国诗

或写中国题材取得名声的诗人为数甚众,”“许多新诗运动当时的活跃人物,今天读者已不感兴趣,但他们的传世之作,往往是他们的‘中国诗’。威特?宾纳之被人记得,是因为他是《唐诗三百首》的英译者。埃米?罗厄尔‘只有她的译诗《松花笺》和诗集《浮世绘》中仿中国诗至今尚可读’,次要诗人如约翰?哥尔德?佛来琪,‘当他表现出中国画意境时最为出色’;麦克斯威尔?波登海默,‘只有当他写仿中国诗时,才摆脱冗词和逻辑,变得可

爱’。”(赵毅衡1998:99)

艾略特对庞德的评价,来自于他读这些仿中国诗,而不是汉字书写的中国诗后的自觉。艾略特对中国诗的无知,不是无意而是有意。于他,虽然反对维多利亚式浪漫主义末流,反感“乔治时代诗人”的保守性,波尔战争与一次大战掀起的沙文主义狂热,以及罗伯特?布里其为代表的学院派“桂冠诗人”,但是他崇尚的正宗的文化传统仍然“是一个排他性的希腊—希伯莱—欧洲文化传统,而且英国诗为正宗,甚至对法国象征派他也只取与玄学派接近的那部分。”(赵毅衡1998:103)

那么,庞德优于同代其他诗人在何处呢?具体到诗歌文本,庞德是通过自己的诗歌翻译比较好地实践了费氏的以汉字的形象性为基点的诗歌理论:“1、运动说——诗歌应传达力的转移;2、隐喻说——诗歌的本质在于隐喻;3、弦外之音说——诗歌应富有

附加的意蕴。”(周发祥72)

比较:

原诗: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译诗: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I played about the f 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

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At fou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

I never laughed, being bashful.

Lowering my head, I looked at the wall.

Called to, a thousand times, I never looked back.

这首诗的翻译特点可注意之处:1、译者实践了费氏的“生动图画”说——视觉意象,如“the front gate”、“flowers”、“bamboo stilts”、“horse”、等等;2\译者将原诗诗句分成若干个较小的视觉单位,如“playing horse——walked about my seat——playing with blue pllums”,从而强化了它们的独立性,使之在并置后,互相映带,生发新意。且因其间关联成分的省略,这在西方传统的作诗法里,打破了语法严谨、逻辑性强的句型,是新颖的手法。原诗拆散开来的一个个“部件”,犹如汉字里带有具象性的偏旁部首;一行行新诗句,犹如用这些“偏旁部首”组合而成的汉字;整首诗像一个个汉字的连缀,产生了戏剧性的流动感。中性、客观的语言形态代替了社会性、历史性的语言形态,又如庞德故意将“长存抱住信”改译成“forever, forever, forever”;“这样思维就单独负责,而不受制于形式对非其本身历史的一种次生的义务。”《长干行》诗中有许多包含传统意蕴的意象。庞德超人般略去了这些意象之后,整首诗仍有“去词去意而后诗有在矣”(杨万里)的

效果。

上文分析了庞德译诗中国古典诗歌张力、瞬间生命之真实性的失落。其实,原诗张力在失落的同时,新的张力却在诗中形成。比较庞德的译诗和费诺罗萨手稿,就会发现庞德对诗歌处理的匠心之处。在River-merchant’s Wife一诗里,诗的第一行中“still”一词,在李白原诗和费氏手稿里都没有出现,这是庞德有意加上去。”still”一词让诗歌的叙述从开始少女时期,就预设了少女将来的命运——怨愤、怀念、失意。这是庞德对汉诗的模糊美学——没有时态、数的分别——的改造,原诗用年龄序数法和四季相思的格调,巧妙地把一些生活片断联缀成完整的艺术整体。这样“still”一词就把全诗连缀成一个整体,并且在读者与叙述者之间

形成表达与理解的张力。

同样的例子是:“猿声天上哀。”古典诗句的语言由一定的文法,在表现上常常与经验文法互动,形成诗歌的张力。如“猿声

天上哀”一句就是叙述者经验文法与语言文法间交互后形成了张力,增强了哀怨的效果。英文“The monkeys make sorrowful noise overhead”,是经验前的概念,而不是经验当时的实际过程,但却是纯知性、纯理性的行为,先“知”虽阻碍了物象涌现的直接性,却仍然兼顾了内涵和外延,完美展现了张力的艺术效果。在这里,猿声的有限声音和它代表的怨声(谐音在此失落了)的无限性形成矛盾。但是这个意象却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猿声是哀怨的,而且由于它在不断地“swirling”,因此使人产生了哀怨、凄凉、无望、无助等联想。塔特认为“诗应该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我们所引申出来的最远的比喻意义也不损害文字陈述的外延。”(赵毅衡1988:116)因此,艾略特虽然对于中国诗不屑一顾。但他对庞德的盛赞,一方面源于两人志趣相投,庞德发现并提携了艾略特;一方面由于他们某些诗歌主张的一致性,除上文提到之外,庞德对艾略特主张诗歌应具有应该关注生活,应该有时代内涵(后来同意艾略特的主张即诗歌要有历史意识)等;但是最重要的是,艾略特在众多以“中国诗”留名的诗人群中,通过阅读仿“中国诗”,在庞德的“中国诗”里找到了费诺罗萨的诗学主张的成功的型塑:简约、明朗、开放以及经庞德改造后的中国诗较好地实践了意象主义诗歌宣言。巧合的是艾略特的意见也代表了当时诗坛的意见,如人们就曾指责魏雷翻译的中国诗读来皆相似,宾纳也指责过罗

威尔《松花笺》不够简朴等。

作品引用[Works Cited]:

Chaves,Jonathan . The Expression of self in the Kung-an School,

Expressions of self in Chinese

Literatur],Robert Hegel and Richard Hessney ed,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Eliot, T.S.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London. 1954. Kroll, Paul. The Colun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Victor H.

Mair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Owen , Stephen.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 ,

New Haven and London : Yale U P , 1981.

Pound, Ezra. “Letter to Katue Kitasono” ( March 1937), The

Selected letters of Ezra Pound: 1907-1941. D.D. Daige ed. New

Directions, 1971.

Sergei Eisenstein: Film Form and Film Sense. New York, 1942. Victor H. mair ed,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New Yprl :Columbia U P, 2001.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

蔡仪:《文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戴维?洛奇:《20世纪文学评论》,葛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7年。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点校》,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

谭正壁:《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光明书局,1925年。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州:广东人民

出版社,2000年。

俞平伯:《李白<古风>第一首解析》,《文学遗产》(增刊),

第七辑,1959年。

叶维廉:《中国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杨万里:《刘良佐诗稿?序》。

周发祥:《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年。

曾毅:《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泰东书局,1932年。

赵毅衡:《美国诗与‘中国热’》,《西出洋关》,北京:中

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庞德诗歌翻译

原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大家的翻译: 1颜芳芳: 地铁站里茫茫人海魅影见,沉沉黑枝雨打花瓣残。 2张梦璐: 在那个地铁站,拥挤的面目恍若幽灵,湿润的花瓣,黑色的枝条 3张秋香Just: 在一个地铁车站,在人群中这些脸庞的幻影,花瓣在潮湿的黑树枝 4高达: 地铁站的一瞬间那几张面孔在人群中如幻影般浮现雨水打湿的黑树枝也飘过花瓣一片又一片 5刘珈珞Rayecho: 地铁站里,人群中那些幻影般匆匆而过的面庞,如打湿的花瓣模糊在黑色的枝条的间隙 6申刘潇翔: 地下铁中,人群的容颜飘闪,如黑色枝条般的甬道里开出潮润的花. 7胡晶静: 车站掠影人群之中这些面孔幽灵般的显现,雨水浸湿的黑树枝飘过花瓣片片。 8陆君洋: 人海中浮現的臉龐亦如樹枝上濕透的花瓣 9谷晓莹Annie: 在火车站台,人群中出现这些幻影。。。。花瓣在潮湿的黑树枝上 10伊尔盼江: 在巴黎地铁的站台上,拥挤的人群中这些幻影的脸庞,湿漉漉的花瓣,黑色的树枝,悲怆! 11张心夏: 在一个地铁站,人群中这些面庞的幻影,花瓣在潮湿的漆黑的树枝上 12刘霁遥Dyesebel:A 地下铁倩女幽魂末路狂花B地铁站内一瞬间我瞥见了熙攘人群中你冶魅般的面庞恍若那黯然枝桠上缀着的点点红花撩拨着我炽热的心 13张超Joe: 在一个地铁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14王诗韵: 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古训 《增广贤文》 翻译

古训《昔时贤文》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以过去圣贤们的言论来谆谆教诲你。广收增添押韵文字,使得见多识广。今天行事借鉴古代,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知道自己的心情多么的不好受,就应该知道别人的心情也是多么的不好受,要用自己的心去体谅别人的心. *酒逢知已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酒同知己喝,诗向懂诗者吟,认识很多人容易,但知己者难得. *相逢好似初相知到老终无怨恨心 人与人相处总是像初次见面一样的礼貌,那么到老一生也不会产生怨恨之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长年生活在水边就会掌握鱼的习性,长年生活在山里当然就知道了鸟的声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小人反复变化的心态就像山中的溪水一样涨退频繁.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运气不好时金也变成了铁,运气来了时铁也变成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读书时多用心体会,写出的文章才会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跟别人说话特别是跟陌生人说话,有话只说三分,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所有内心想法全部告诉别人。 要知道有意栽花花不一定随人愿,但是无心插柳柳树却可能疯长起来。 知人知面不知心就像画龙画虎难画骨一样的难。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如同轻财重义一样,钱财不重要,重要的是与人之间的义气,也就是仁义道德。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从滩头流下来的水和从山峰飘过来的云彩都是自然现象,而非故意的。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识东流海洋深 如果不登高望东海,岂能知道东海有多深?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遥远的路途才能看出马的力量大小,经过的事情久了才会明白人的心术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打肿脸充胖子?这是因为他明白了:马行走无力是因为马瘦,人不潇洒说明他比较贫穷。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宽恕别人并非傻瓜,傻瓜才不去宽恕别人。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古诗烝民翻译赏析

古诗烝民翻译赏析 《烝民》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々,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前言】 《烝民》,《诗经、大雅、荡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八章,每章八句。周宣王派仲山甫去齐地筑城,临行时尹吉

甫作诗赠之,诗歌赞扬仲山甫的美德和辅佐宣王的政绩。烝民意即庶民,泛指百姓,是春秋战国时代及之前历代对“百姓”的称谓。《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注释】 烝:众。物:事物。则:法则。彝:常理;常道。假:至。 若:择菜也。引申为择。一说顺从。赋:敷,布。 发:行。一说指响应。 肃肃:庄严貌。将:奉行。若否:顺否;臧否。即善恶。 茹(音如):吃。 輶(音由):轻。仪:度。图:谋。爱:惜。衮:天子的画龙衣。用以指天子。职:语词。阙:缺失。 祖:路祭。业业:言高大也。捷捷(音切):言乐事也。每怀靡及:每人怀其私而相稽留,将无及于事也。彭彭:蹄声。一说强壮有力貌。 骙骙(音葵):蹄声。一说马强壮貌。喈喈:锵锵。遄:速。清风:清风化养万物,用以称颂有德才的人。仲山甫永怀:仲山甫述职,多所思而劳。 【赏析】 这首《毛诗序》谓“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因诗中直接颂扬的是仲山甫,而不是周宣王,故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齐,而尹吉甫作诗送之”;清人郝敬既

庞德《神州集》诗歌主题特点

庞德《神州集》诗歌主题新探 【摘要】庞德的《神州集》是美国意象派运动初期的重要作品。这部由中国古典诗转译而成的新诗集彰显了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 理念,被英美诗坛誉为“中国诗的伟大发明”,并对美国新诗创作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神州集》已被中、外学者进行过多种角度的解读,但这部诗集的主题问题却始终未引起重视。本文拟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比《神州集》诗歌与中文原诗的主题变化,分析其主题特点及对意象派运动的意义。 【关键词】意象派运动;《神州集》;诗歌主题;悲愁;现代性一、引言 1915年4月,美国新诗运动方兴未艾,意象派领袖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以19首中国古典诗为底本转译而成的《神州集》(the cathay)付梓出版。这部通过吸收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而创作出的诗集呈现出英语诗歌的崭新面貌,彰显了庞德的意象派诗学主张,因而一经问世便震动英美诗坛,成为彼时意象派诗人学习中国诗风、自觉进行诗歌实验的重要媒介,也造就了中、美文学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统观前人对《神州集》的研究,其中既有将其置于美国新诗运动语境下所做的宏观审视,也有针对其翻译技巧、艺术风格与诗学观念的细致探讨。然而对于《神州集》的诗歌主题,前人或未加以关注,或难以达成共识。事实上,最终收入《神州集》的19首作品,

是庞德由东方学家费诺罗萨(earnest fenollosa)留下的众多中国诗笔记中遴选而出的,这种取舍本身便带有主旨上的指向性,足以反映庞德将中国诗作为范本改造美国诗歌的目的。因此,理清《神州集》主题研究方面的疏漏及偏颇,对其主题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将完善我们对这部划时代诗集的体认。 二、前人对《神州集》诗歌主题的研究 在意象派运动的大势所趋之下,庞德的《神州集》一经问世即成为英美诗坛的焦点,自那时起,研究者对这部诗集的阐释与争论便从未停止。围绕《神州集》所展开的探讨,涉及中国古典诗艺对英语诗歌的影响、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实践、该诗集的翻译得失等诸多方面,却鲜有诗歌主题的相关论断。庞德本人虽然生前多次在诗歌刊物、私人书信中谈及《神州集》的创作心得,但也对其主旨只字未提。在英美学者中,目前仅有庞德研究专家休·肯纳(hugh kenner)对诗集的主题做出过直接评论。在肯纳看来,《神州集》“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战争之书……诗集意译了前人不曾描写过的伤感 的战事诗。在诗歌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作出的回应中,《神州集》无疑最为持久,历经半个世纪依旧生机十足。”①在后续的论述中,肯纳还以庞德的好友、一战中死于法国战壕的布雷泽斯卡(gaudier brezska)作战时随身携带《神州集》为由,强调这部诗集的“反战”主题及其社会影响。②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神州集》的诗歌主题渐有关注。以祝朝伟、

契合与投射:庞德与中国古诗关系

契合与投射:庞德与中国古诗关系 以“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为例 张曼﹡ 内容提要:“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是庞德对李白诗《长干行》的创造,曾入选《美国名诗105首》,进入美国大学课堂:“美国现代诗歌选读”课程,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可是,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代表,庞德为什么借东方的浪漫主义诗人对抗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庞德的“中国化”诗歌取之于中国的仅仅是素材吗,是否有技巧甚至诗歌美学?艾略特不懂中文,却为什么称庞德是“中国诗歌之发明者,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终于能真正地了解原文了。”论文将通过细读 文本,回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契合与投射;庞德;李白;中国古诗Abstract:This paper, taking the poem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rewritten and translated by Ezra Pound from a Chinese poem “Chang Gan Xing ”by Li Bai, a f amous ancient romantic Chinese poet ,as an example, makes an analysis of why Pound choosing Li Bai to counteract the romantic poetry of the west world, of what pound learning from China in his poetry creation, and of why Eliot praising Pound as the inventor of Chinese poetry, and so on. Hopefully, A close reading of both the poems of Chinese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rewritten will lead to an appropriate answer. Key words: consilience and projection; Ezra Pound; Li Bai; ancient Chinese poetry 自胡适、闻一多首次把庞德及其意象派介绍到中国,至今庞德研究已成蔚为大观之势。庞德研究在中国涉及到庞德对英诗现代化的贡献,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等等。在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研究中,有为数可观的或以单篇论文形式,或以专著形式,从各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派诗歌实验的积极作用,尤其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派诗歌技巧如意象叠印、意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守仁《梁仲用默斋说》原文及翻译

王守仁《梁仲用默斋说》原文及翻译 王守仁 原文 ①仲用识高而气豪,既举进士,锐然有志天下之务。一旦责其志曰:“于呼!予乃太早。乌有己之弗治而能治人□!”于是专心为己之学,深思其气质之偏,而病其言之易也,以“默”名庵,过予而请其方。予亦天下之多言人也,岂足以知默之道!然予尝自验之,气浮则多言,志轻则多言。气浮者耀于外,志轻者放其中。予请诵古之训而仲用自取之。 ②夫默有四伪:疑而不知问,蔽而不知辩,冥然以自罔,谓之默之愚;以不言餂人者,谓之默之狡;虑人之觇其长短也,掩覆以为默,谓之默之诬;深为之情,厚为之貌,渊毒阱狠,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者,谓之默之贼。夫是之谓四伪。 ③又有八诚焉。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故诚知耻,而后知默。又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夫诚敏于行,而后欲默矣。仁者言也讱,非以为默而默存焉。又曰:“默而识之”,是故必有所识也,终日不违如愚者也。“默而成之”,是故必有所成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者也。故善默者莫如颜子。“暗然而日章”,默之积也。“不言而信”,而默之道成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而默之道至矣。非圣人其孰能与于此哉!夫是之谓八诚。仲用盍亦知所以自取之? [注]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朝著名思想家。其学说“阳明心学”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创立,是明朝中晚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译文: 梁仲用是一个有见识高意气豪的人,中了进士之后,更是勇往直前,有志于天下大事。忽然有一天自责说:“哎!我太躁进了。哪有不管好自己而能管别人的呢!”于是专心于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深刻反思自己在个性上的偏颇,认为自己有说话轻率随便的毛病,所以用“默”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拜访我来讨教改正毛病的办法。我也是天下多话的人,哪里知道沉默的方法!但我的亲身经验是,气浮的人话多,志轻的人话多。气浮的人喜欢外在的炫耀,志轻的人容易自满而放松自己。请允许我诵一些古训让仲用自己选用。 默有四伪:有疑问而不知要问,受蒙蔽而不知要论争是非,无知而糊涂,是默之愚;用不说话来诱取讨好别人,是默之狡;担心别人看出他的长短,用沉默来遮掩自己,是默之诬;表面宽厚内心狠毒,用沉默来推行他的奸诈,是默之贼。这就是所说的四伪。 默还有八诚。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古人不轻易乱说话,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所以要知耻,而后才能懂得沉默。孔子还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果敢”,所以要行动敏捷,而后就会言语谨慎。仁者言语迟缓,行动敏捷,这才是真正的沉默。孔子还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所以必然要有所学习有所记取,而不是成天不知道提出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蠢的人。“默默地成事”,所以必定有所成就,考察其日常的言行,其作为也充分发挥了所学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最善沉默的莫过于颜回。“君子之道深藏不露却日益彰明”,这是沉默中的积累凝聚。“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获得崇高的声望”,那样沉默之道就已经成就了。“上天说过些什么呢?不过让四季周而复始地运转,任由百物蓬勃生长。”这已经达到沉默之道的极致了。只有圣人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这就是所说的八诚。仲用何不也了解一下,用来采纳参考呢?

庞德‘意象主义

庞德与意象主义 “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这是庞德对“意象”这个概念的阐释。这句话,虽然偏激,但却可以理解。因为其实他本人也无法做到。 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我的理解是,当“我”面对一个客体时,会产生“像什么”的冲动,然后跳出来一个词,构成一个比喻。但比喻是有区分的,例如“美女像花”,那是通例的比喻,已经在语言体系里约定。但大多数,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比喻,它在应用中是有独特针对性的。例如,“美丽的西施,就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这里“西施”是个别的,相异于“美女”的泛指。所以后面的比喻,不能简单地写“像花”,而需要修饰和限定,是“盛开的”,是“鲜花”。但这也只是个别化的比喻,它不是“意象”。“意象”是“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所以,还得加入说出这句话的人的“理智和情感”。虽然说,他可能已经表达了他的欣赏和赞美,但我觉得,这句话情感不够强烈,不够鲜明。一般人也许没有问题,但是作为诗人来讲,显然就欠缺了,因为缺乏诗人的创造性,没有表现出诗人高于普通人感受的情感。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们是人群中最敏感最具激情的,所以,诗人应该会说“美丽的西施,就像是刚从枝头摘下的一朵鲜花”,那么这里“刚摘下的鲜花”,显然和西施的命运连结了起来,诗句就充满了一种穿透性,同时也将言外之意释放了出来。这里的“鲜花”已经不同于前面充满欣赏和赞美的意思,更多的是借鲜花的美丽反衬出红颜薄命的悲情故事,以及诗人道德情感的抒发。这种涵盖更广大更复杂的比喻,就有点接近庞德所说的“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 但是,庞德并没有把“意象”概念说死,他从来没有指出过哪个是意象是哪个不是,他只是指出了隐藏在我们文字世界里的一条不是很清楚的道路,他认为诗人寻找和经过这样一条道路或者捷径,就能直接抵达文学世界或者诗歌的核心。正由于他的不确定,或者说,他把“意象”刻意地提高到一个神圣的位置,

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浅析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摘要:翻译在比较文学中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特别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有很大的研究价值。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理论家埃兹拉·庞德,他对中国古诗和典籍进行了大量的翻译介绍,曾在欧美掀起了一场引进和学习东方文学的运动。他的诗学翻译,诗学理论,对当时英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庞德对中国古诗进行了大量翻译,那么作为一个译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必定包含了庞德作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当然创造性叛逆具体又表现在多个方面。论文将从创造性叛逆的个性化翻译,误译两个方面入手,从译介学角度出发,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译介学庞德创造性叛逆个性化翻译误译 一个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翻译”,其实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原则,在翻译中有其特有的追求目标。庞德在翻译中就很有自己的见解方法和坚持原则。 庞德独特的译学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庞德十分反对将原著视为绝对权威,他反对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认为那样会使原作丧失生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也是一种尝试,翻译者将通过自己对原作的阐释和尝试将会再次创造出新诗歌。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庞德认为翻译不应该过分强调直译,重要的是要关注文本意义,再现文本蕴含的感情。他认为如果仅仅局限在文本的字面意思上,这样不利于文本意义的表达,最终会破坏整首诗的意境和美感。所以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会把握诗中他所谓的“无法毁坏”的东西。更简略地说,这个“无法毁坏”的东西就是我们古诗中的精神实质。正因如此,庞德很多译诗中不完全忠于原作,尤其是在词句上的不同。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最末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庞德是这样翻译的: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 we come back in the snow,/ we go slowly,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 our mind is full of sorrow who will know of our grift?这是庞德在《神州集》中的汉译英诗歌。伦敦《英文评论》杂志主编马多克斯·福特曾赞这诗集中的译诗:“假如这些诗歌是原作,那么,庞德先生就是当今最伟大的诗人。”他觉得庞德译诗无论是选择原作还是改写加工,都体现他对审美和再现的执着,我觉得庞德就是在把握中国诗歌中“无法毁坏”的这个部分。在引用的《诗经·小雅·采薇》的诗句中既有寄情与物,又有鲜明的对照,如“昔我”,“今我”的对照,还运用了大量叠词,增强了诗歌的美感和节奏。庞德的译文有明显的改写加工,如“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杨柳随春风垂动)”,“we come back in the snow(我们冒雪返家)”虽然少了中文诗歌的对仗结构美,但还是有其传神和生动的地方,重要的是诗歌的精神实质还是保留了下来。 庞德在译诗过程中除了把握诗歌的精神本质外,也很注重突出诗歌的意象和细节。这和逐字逐句翻译是有区别的。庞德认为诗歌中的词语和具体细节不仅是代表事物的符号,还是作者刻意塑造出来的意象,必有其深意。因此他觉得译者的重要任务包含再现这样的细节和意象。很多时候庞德在理解和翻译中常常忽视句法和语篇的联系,更多的是集中精力通过关键的细节和意象,来传达诗歌的情感,再现原作的美。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论文参考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论文参考 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本诗歌的影响.最终转向了中国诗.但日本诗歌在其间起了推动和媒介作用。最初.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徘句十分简炼,美国诗人正好可用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但徘句过于简单.文字太少,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果,这样.意象派诗人很快转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诗只不过是“中国诗的一种形式”。中国诗重视意象,其诗风生动、简练、清朗、恬淡,被称之为“零度诗”。中国诗歌中那种寓激情于清静的审美趣味,那种不说教、不判断的语言风格.对意象派诗人来说,是富于吸引力的。正如艾米,洛厄尔所说的,阅读中国诗是“一种令人兴奋和令人鼓舞的事”。因此,她认为自己从中国诗歌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他们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而能给英国矫揉的诗风“以慈悲的致命一击”,也是对后期象征主义趋势的“矫正剂”。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的庞德,其诗作受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也足巨大的。 1 中国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固有概念。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也把意象视为意中之象,并认

为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宋元诗论家则把“意象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主张“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其后王昌龄、何景明、姜夔等人都在自己的诗擎著作中提到“意象”。他们的用法虽然各异,但都呈现为象,而非纯概念的说理,“象”指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物象是客观的,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并经过诗人的审美筛选和感情化合而成为诗中的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或者说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意象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因而意象多半附着在词和词组上。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 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汉语占典诗歌由于其特别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态,往往略去了大部分的联结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几乎

出自春秋左传的名言名句及翻译

出自春秋左传的名言名句及翻译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殖:繁殖,生长。这两句大意是:在松柏大树的下面,草是不能茂盛生长的。公元前五四四年。楚康王崩,郏敖即位,王子围为令尹。时郑国在楚国的使臣子羽以松柏比权大势强的令尹王子围,以树下草比力小势弱的新君郟敖,说了~两句话。后世遂以~比喻弱者受制于强者,在强大势力面前,弱小者受压抑,遭箝制,难以生存和发展。《国语·晋语》:“松柏之地,其草不肥”与~意思相近。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左传好句摘抄 见《左传·裹公二十四年》引古语。太上:最高。这几句大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这几句把树立德行看得高于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足见古人对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不可忽视。作者在~之后接着说:“虽久不废,此之渭不朽”,意谓树立德行.建功立业并留下言论著作,作到这三点,人虽死了,也永远不会磨灭,这就叫不朽。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见《左传·阳公五年》。这两句大意是: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

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一二句提醒为官者不能假公济私,既不能借当官的方便报私恩,提拔,赏赐与自已有私交的人,更不能仗势报复,打击、迫害与自己有私仇的人。这一浅显易懂的古训,历时数千年,仍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吃一堑,长一智。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堑(qiàn欠)壕淘,引申为挫折。这两句大意是:遭受一敬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左传》的原文是:“卫侯来献其乘马,日启服,堑而死”。“堑而死”是堕入淘中而死的意思。~告诉我们:受到一次跌落沟中的教训,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变失败为胜利,增长了才智。明代王阳明《与薛尚谦》:“经一蹶者长一智”,与此意相近。~现巳成为精辟的格言,教育人们树立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使失败也变成知识、智慧和财富。 不以一眚掩大德。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shěng省):眼病,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_李红丽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 李红丽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英美诗坛20世纪初叶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1912年,庞德和几个英美诗人在伦敦发起了“意象派运动”,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庞德长期热衷于中国古典哲学和诗歌的研究。他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与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说属于同一种审美范畴。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庞德创作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巨大,处处可见中国诗歌的影子。 一.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词》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其后,王昌龄、何景明等都在自己的诗学著作中提到“意象”。他们的用法虽然各异,但都呈现为象,而非纯概念的说理。“象”指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物象是客观的,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并经诗人的审美删选和感情化合而成为诗中的意象。因此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的主观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特别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的特殊句法形态,往往略去了大部分的关联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几乎只剩下表达具体事物的词。这样,中国古诗词就取得了高度的意象密度。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时,中国古诗强调含蓄美,诗中绝少西方诗歌中常有的抒情、议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诗人要表达的情思与意蕴就通过高度凝练的意象表现出来了。 二.意象派的诞生 西方现代派的发端是顺应反传统的要求诞生的。20世纪初,西方政治、经济的大动荡带来了急剧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的思想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当时的英美诗歌界沉闷而保守。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传统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英国的乔治派,还是美国的风雅派仍然盛行华而不实、凄婉哀艳的情调。时代呼唤着“一种明晰简约之作”,“一种刚健朴实之作”。意象派应运而生。 与传统诗歌不同,意象派反对诗人介入诗歌抒发感慨。1912年,春末夏初之际,庞德和其他意象派诗人提出了著名的意象派诗歌三原则。 1.直接处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强调直接描述表现的对象,不说教,不评论。 2.决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即诗歌应尽可能简洁。另一位意象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语中的:“不管你写的是什么,删减、删减、再删减。” 前两项原则的核心范畴就是“意象”。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即运用想象、比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意象派认为诗歌要直接表现主观事物,删除无助于表现

庞德与中国诗歌

Pound and Chinese Classic Poems 1.The coming of image and Chinese poems’ influence on Pound 1.1The social and literature background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the west world is changing dramatically. The United States becomes richer and richer, and the social revolution is going on. Old moral codes were breaking down. “Meanwhile, the loss of faith, which began noticeably with Darwin’s theories of evolution and was intensif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continued with a greater intensity into this century. …In short, people found themselves living in a spiritual wasteland, as T. S. Eliot’s epochal poem suggests, where life was a meaningless and futile affair and man felt homeless, estranged and haunted by a sense of doom.” [1]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poetics with its iambic pentameter, its verbosity, and extra-poetic padding can not meet the need of expressing the temper of the age.”[2]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a small group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ts, such as T. E. Hulme and Ezra pound, came together in the first years of this century to work out some new way of writing poetry. Imagists proposed, “something like an imagist manifesto …in 1912 in which Pound and Flint laid down three imagist poetic principles: (1) Direct treatment of “thing”, whether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2) to use absolutely no word that does not contribute to the presentation; (3) as regarding rhythm, to compose in the sequence of the musical phrase, not in the sequence of a metronome.”[3] 1.2Chinese poems’ influence on Pound “In 1913 he (Pound) became the literary executor of Ernest Fenollosa, the noted American Orientalist, and began his fruitful stud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ancient Chinese culture.”[4]In Fenollosa’s work, Pound found that “Chinese poem is, by virtue of the ideographic and pictographic na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essentially imagistic poetry.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concrete and direct and metaphorical, and Chinese poem is noted for its virile laconism and austere pregnancy (which also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2010级学生:王淑苹 学号:2009312011198 戈宝权(1913.2.15—2000.5.15),笔名葆荃、北辰、苏牧,汉族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台城,清华大学肄业,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 191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江苏省东台市台城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曾在家乡读过多级小学、高等小学和师范。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在大学时,学习英、法、日语,自学世界语,后又学习俄语,为他日后从事外国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戈宝权从三十年代初期即开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他翻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五十余种,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写过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的论文若干篇,主要有《普希金在中国》、《冈察洛夫和中国》、《屠格涅夫和中国文学》、《托尔斯泰和中国》、《契柯夫和中国》、《高尔基和中国革命斗争》、《罗曼.罗兰与中国》、《泰戈尔和中国》等论文。许多被译成俄、英、法、德、葡、日、西班牙和世界语及东欧各种文学,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重视。 个人作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戈宝权看到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他着重研究了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著有《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阿Q正传>在国外》等书,论文有《鲁迅和史沫特莱的友谊》、《鲁迅和内山完造的友谊》、《鲁迅和增田涉》、《鲁迅和普实克》、《鲁迅和爱先珂》等。还对郭沫若和茅盾进行了研究,写有《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和《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文。 戈宝权于1932年进上海《时事新报》当编辑。1935年去莫斯科,担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抗战期间,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解放后,按照周总理的任命,负责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和文化参赞。1954年7月回国,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部委员,一直到现在。 成就及荣誉 戈宝权以“外交官”、学者的身份,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和应邀访问与讲学。他访问过前苏联、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出席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第二次亚非作家会议;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学术讨论会;应邀到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学。该校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号,这是巴黎第八大学授予第一个外国学者的名誉博士学位。可以这样说: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讲坛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操着东台方言的声音。

中国古诗文化高二作文最新5篇汇总

中国古诗文化高二作文最新5篇汇总 品读古诗词要学会理解诗人真心抒发的情感以及诗句的画面,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悲还是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以古诗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古诗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 上个周日的傍晚在家里打扫卫生时,在书柜里找到一本书,轻轻拂去表面的灰尘,封面上的“唐诗宋词”四个烫金字在太阳光下闪烁。 感到满心欢喜,我坐到窗户边,打开了这本书,泛黄的书页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一位沧桑的老人,向我慢慢述说诗词里的世界。 随手一翻,目光落在了李白《上李邕》的第一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早就在学校听老师说李白的诗十分壮美,却始终没有机会好好品一下。今天看到“大鹏”,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里的鲲鹏。大鹏同风而起,直冲云霄,巨翼蔽日,簸干沧溟。沉醉在这一句诗中,恍惚间,仿佛看到李白在慢慢向我走来,手握金樽,小酌清酒,背后一只大鹏展翅飞起。 晚风吹拂着书页,停留在了杜甫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朗读之,不由自主地将声音转化得抑扬顿挫。朗读上阙时,感觉自己仿佛在战场上厮杀,跨在马背上,手握长矛,远处号角声阵阵,我方渐渐歼灭敌军。而悟到下阙时,一种壮志难酬,想要为国捐躯却不得的失落感涌上心头。当你想实现你的价值,想为国家浴血奋战时,热情被现实无情地浇灭,仿佛从山顶坠落到悬崖里的落差感从词中溢了出来。 想品一品千古第一才女的词,便根据目录翻到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一字

一句果真和男性诗人不一样,字里行间透露着优雅和细致。都说李清照的词围绕着“愁”,的确,在赵明诚离家外出后,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便寄托在月、花、西楼中了。 我不由得惊叹,中国诗词文化可真奇妙,寥寥几句诗便能让我身临其境,让我仿佛在和睿智的诗人进行心灵上的交谈。 我不由得赞叹,中国的诗词文化真奇妙,寥寥数语便能工整对仗,爱国之情也通过这短短的几句话表现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昂,让人敬佩与辛弃疾的浓烈爱国之情。 我中意于中国的诗词文化,短小精魂却富有内涵。天色渐暗了,看了看手表,我已经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快一个小时了。诗词果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让人沉沦,让人迷醉。 以古诗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中,16岁的武亦姝取得冠军,她精通古诗词文化,冠军实属名归,而对诗词,不少家长认为高考默写只占5分,不值得学生学习和背诵,但我认为是值得的,追求诗和远方,与诗词相伴而行,岂不是件惬意而愉悦的事呢? 不少家长存在疑问,是因为他们被新时代的功利性风气所笼罩。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微信、电视剧、电影等成为人们闲暇之余消遣的方式。而以往人们或许会在闲适时掏出一本诗集。人们把酒吟对的局面不再,自然而然地不注重诗词的运用。同时,家长们用急功近利的心态去看待高考,没有深入了解教育不只是应试教育。由此看来,不好的社会风气限制着人们对诗词文化的了解。 纵观历史,诗词文化成传承千年,影响千年,与人相伴千年。唐诗宋词元曲

诗歌与音乐的奇妙结合_论庞德诗歌中的音乐性

第29卷第6期2007年11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9No.6 Nov.2007 诗歌与音乐的奇妙结合 Ξ ———论庞德诗歌中的音乐性 刘 白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诗人认为语言要富于音乐性,注重诗歌的内在韵律节奏;其次,诗人成功地采用了西方乐曲中的赋格曲式,并运用到了其代表作《诗章》中,给诗歌带来了一种流动变幻的音乐美;再则,诗人以其短小精悍的意象主义诗作来承载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达到了诗歌音乐性的最高层次———寂静之音。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音乐性;韵律节奏;音乐结构;寂静之音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7)06-0124-03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谈及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时就指出:诗和音乐一样可以消除不愉快的情感,使人心灵得以净化,从而感到轻松愉快。随着诗歌的发展,音乐已逐渐融合到了诗歌之中。自古以来,许多著名诗人把音乐纳入诗歌,使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以美的感受。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就在其《意象主义的几条禁令》中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三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诗歌要具有音乐性。庞德的诗歌以其独到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广大读者,而构成这一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作品中所具有的强烈音乐性。 庞德本人也非常喜欢音乐,他会低音管和小提琴,并创作和参演了两部歌剧。对音乐的迷恋和感受深深影响了其诗歌的创作。庞德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所以他的诗歌充满音乐性和抒情性。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他除了注重语言要富于音乐性外,还成功地发展了无韵诗和自由体诗,并在诗行、韵律、节拍上都作出了巧妙的变化;在诗歌的结构上他采用西方乐曲中的赋格曲,克服了读者单调板滞的感受,形成一种流动变幻的音乐美;他的意象主义诗作以其短小精悍、客观直接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达到了诗歌音乐性的最高层次———寂静之音。 一 内在的韵律节奏 节奏是形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它能给人以快感和 美感,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因此说节奏本身就具有非常动人的魅力,所以韵律节奏通常被认为是诗歌音乐性构成的核心。在《关于意象主义》一文中,庞德就曾给诗歌下定义:“诗歌是谱了‘音乐’的词语的合成物或‘组织’”。所谓音乐,在庞德看来就是韵律,没有韵律,诗歌就不能称其为诗。在诗歌的形式方面,庞德继承了惠特曼的自由诗,并作了有意义的尝试。他在传统的五音步诗中发现了新的迷人的旋律,他将音乐性与表现力结合到了自由体诗中,节奏和声音随着诗中情感的 变化而变化,即保持了诗歌情感的真实性,又赋予了其美妙 的旋律。在朗诵庞德的诗歌时,我们体会到其诗歌的节奏美不仅仅表现在节奏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对内容表现上。 试欣赏庞德一首非常典型的自由诗《合同》 (A Pact ):A Pact I make a pact with y ou ,Walt Whitman !—I have detested y ou long enough.I come to y ou as a grown child Who has had a pig -headed father ;I am old enough now to make friends.It was y ou that broke the new w ood ,N ow is a time for carving We have one sap and one root Let there be commerce between us 合 同 我和你订个合同,沃尔特,惠特曼———我以前一直讨厌你, 现在我走向你,孩子长大会离开愚蠢的父亲; 我年龄够大了,能自己交朋友。你是伐下的新木,现在是雕刻的时候———我们合一种树汁,合一条根,让我们好好交游。 赵毅衡译 在朗诵庞德原诗时,我们发现整首诗诗行长度不等,且都不押韵,也没有遵守严格的格律,但我们却可以感受到通过轻重音变化而取得的强有力的节奏。诗人对惠特曼的情感从讨厌到通过协议与之和解,再到最后希望通过交流向其学习而达到最终的和解。整首诗无论从外在节奏,还是内在旋律都经过诗人的精心“雕刻”,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 4 21Ξ收稿日期:2007-05-12 作者简介:刘 白(1981-),女,湖南永州人,教师,硕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