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来自中国的证据

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来自中国的证据
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来自中国的证据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系别:经济系

专业:经济学

姓名:唐传波

学号: 01108125

2012 年 4 月 15 日

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来自中国的证据

中国在财务结果与经济增长的反例中是被经常提及的,因为它的银行体系存在很大的弱点,但它却是发展最快的全球经济体之一。在中国,私营部门依据其筹资治理机制,促进公司的快速增长,以及促进中国的发展。本文以一个企业的融资模式和使用2400份的中国企业数据库资料,以及一个相对较小的公司在利用非正式资金来源的样本比例,得出其是更大依赖正式的银行融资。尽管中国的银行存在较大的弱点,但正规融资金融体系关系企业快速成长,而从其他渠道融资则不是。通过使用选择模型,我们发现,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成果的产生是因为选择的公司已进入正规金融体系。虽然公司公布银行贪污,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严重影响了信贷分配或公司的业绩获得。

金融的发展与更快的增长已证明和改善资源配置有关。尽管研究的重点一直是正式的金融机构,但也认识到非正式金融系统的存在和其发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辅助作用,提供低端市场的服务,通常无抵押短期贷款只限于农村地区,农业承包合同,家庭,个人或小企业的贷款筹资。非正规金

金融,这是因为他们的监督和执行机制不能适应金融体系高端的规模需要。

最近,有研究强调非正式融资渠道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甚至在发达市场。圭索,萨皮恩扎和津加莱斯(2004)表明,非正式资本影响整个意大利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戈麦斯(2000)调查为什么一些股东在新股投资恶劣的环境下,仍保护投资者的权利,并得出结论控股股东承诺不征用股本,是因为担心他们的声誉。Garmaise和莫斯科维茨(2003)显示即使在美国,非正式金融在融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一个商业房地产作为例子,市场经纪人,他们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以获得资金,这和证券经纪和银行开发具有非正式网络有某些类似情况。上述的研究表明,存在正规系统的同时,非正规系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一些私有企业,尽管所受的法律保护和资金获得比国有及上市部门的公司少,但却是增长最快的,因为它们有效的集资和治理手段。艾伦钱(2005)进一步表明,中国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反榜样,中国公司的发展依靠对正规系统的重点发展,而不是通过正式的外部融资方式获得融资。

我们使用2400份中国企业一级调查数据,来探讨在中国的非正规金融体系。非正规部门是具有高增长和利润再投资的,作为对正规金融体系的替代物,不正规部门主要服务于低端市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调查是否是因为中国企业融资模式的不同,下

然后我们研究金融和银行如何从非正式渠道筹集资金,公司的销售增长情况,生产力增长和利润再投资情况。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使用一个新的数据源。2003年,由世界银行牵头的一家大公司进行水平调查,选择对中国18个不同城市的公司融资信息进行调查。其中主要调查的范围是中小型企业。因此,除了融资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外,调查资料还包括小企业的非正式资金来源,如放债人,如贸易信贷和非正式的银行资融或其他融资来源。

我们发现,样本的20%融资来自银行,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俄罗斯联邦。然而,破裂的非银行资金来源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其他国家,在中国,我们的样本企业依靠大量非正规部门和其他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这些资金来源很可能是大型地下贷款。

在企业层面,我们发现,在中国银行融资,大公司的融资模式,存在异质性。样本中的公司来自中国五个不同的地区:沿海,西南,中部,西北和东北。此次融资模式显示,最大的银行融资额(23.3%)和西南地区(26%在沿海)有一个利于正式融资的投资环境。

我们发现企业使用正规的银行融资提供经费的增长速度比从其他渠道要快。我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即使我们排除注册公司,上市公司或国有企业,仅看私人样本的公司,它们是中国最快的经济增长公司。我们发现该公司的资金来自正规银行融资的再投资率较高,其生产率的增长至少等同于从非正规银行融资来源。

本文的结果不依赖于建立因果关系,即使增长最快的企业是通过正规银行集资,因为通过显示性偏好,我们知道非正式金融为企业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使用了其他规格,工具变量估计和匹配的估计,测试结果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增长低于同类企业依靠非正式的融资或其他来源。我们发现,控制了内生性的银行融资决策,银行融资是较高的销售增长,利润再投资。银行分配在银行和控制政府官员腐败上有重要的作用,帮助获取贷款的选择模式增强了银行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性能。当我们估计匹配的模式时,我们再次发现,有条件的,例如大小,公司经营时间,法律地位,所有权和城市定位,银行融资公司更比非银行融资的企业,其再投资增长更快。

从非正规来源依靠外部融资,我们还直接比较的公司的报告,银行贷款,性能。企业依赖非正式的外部融资,利润再投资率的增长速度较低或高于银行融资的企业生产率的增长。只有在非正式融资时,包括内部融资,是非正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再融资相关的(但不高于增长)。

虽然我们研究了大多数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但我们仍找到一个公司。该公司的报告显示,政府帮助有助于争取银行贷款。大约16% 的样本公司,并没有显示获得银行贷款,会在增长,再投资或生产力方面有所改善。然而,这些结果并不适用于中国的金融。

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正规金融系统提供了私营部门一个小部分,使得私营部门快速增长。我们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融资渠道的选择都与更高的增长有关。虽然我们有一些证据表明,非正规金融可以帮助小型企业,但

的增长机制可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代替正式机制。

外文原文

Formal versus Informal Finance: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is often mentioned as a counterexample to the findings in the finance and growth literature since, despite the weaknesses in its banking system, it 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in the world. The fast growth of Chinese private sector firms is taken as evidence that it is alternative financing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that support China's growth. This paper takes a closer look at firm financing patterns and growth using a database of 2,400 Chinese firms. The authors find that a relatively small percentage of firms in the sample utilize formal bank finance with a much greater reliance on informal sources. Howev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espite its weaknesses, financing from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is associated with faster firm growth, whereas fund raising from alternative channels is not. Using a selection model, the authors find no evidence that these results arise because of the selection of firms that have access to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Although firms report bank corruption,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it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allocation of credit or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 that receive the credi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ole of reputation and relationship based financing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financing the fastest growing firms in China is likely to be overestimated.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faster growth and improved allocative efficiency.While the research focus has been on 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literature has recognized the existence and role played by informal financial systems,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economies.The dominant view is that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lay a complementary role to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by servicing the lower end of the marketinformal financing typically consists of small,unsecured, short term loans restricted to rural areas, agricultural contracts, households,individuals or small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ly on relationships and reputation and can more efficiently monitor and enforce repayment from a class of firms than commercial banks and similar 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According to this view however, informal financial systems cannot substitute for formal financial systems because their monitoring and enforcement mechanisms are ill-equipped to scale up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higher end of the market.

Recently, studies have emphasized the critical role played by informal networks and financial channels even in developed markets.Guiso, Sapienza and Zingales (2004) show that social capital affects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crossdifferent regions of Italy and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legal enforcement is weaker and among less educated people who hav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contracting mechanisms. Gomes (2000) investigates why minority shareholders invest in IPOs in environments with poor investor protectionrights and concludes tha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commit implicitly not to expropriate them because of eputation concerns.Garmaise and Moskowitz (2003) show that eve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l networ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access to finance. Using the commercial real

estate market as an example they show that brokers serve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clients access to finance and that brokers and banks develop informal networks tha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vailability of finance. While the above work shows the existence of informal networks alongside formal systems, a controversial extension of this literature has been recent work by Allen, Qian, and Qian (2005), suggest that China may be an important counter-example to the law and finance literature's focus on formal systems since the fastest growing Chinese firms rely on alternative financing channels rather than formal external finance.

In this paper, we use detailed firm level survey data on 2400 firms in China to investigate which of the two view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e informal sector in China. Is the informal sector associated with high growth and profit reinvestment and serve as a substitute to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or does the informal sector primarily serve the lower end of the market?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first investigate whether Chinese firms' financing patterns are different when compared to those of similar firms in other countries that have been the focus of the prior literature. Next, we explore how the financing patterns,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vary across different types of firms across cities and regions. We then study how bank finance and financing from informal sources are associated with firm sales growth,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profit reinvestment.

We address these issues using a new data source, the Investment Climate Survey6, a major firm level survey conducted in China in 2003 and led by the World Bank. The survey has information on financing choices for firms across 18 different cities. One of the strengths of the survey is its coverag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Hence, in addition to information on commercial financing sources such as bank finance, the survey also includes information on sources of financing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small firm finance such as trade credit and finance from informal sources such as a money lender or an informal bank or other financing sources.Finance such as trade credit and finance from informal sources such as a money lender or an informal bank or other financing sources.

We find that 20% of firm financing in our sample is sourced from banks, 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e use of bank financing in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India,Indonesia, Brazil, Bangladesh, Nigeria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However, the breakdown of non-bank financing sources shows greater differences.

At the firm level, we find that bank financing is more prevalent with larger firms as expected.7 We also find substantial firm level heterogeneity in financing patterns within China. The firms in the sample come from five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Coastal, Southwest, Central,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The financing patterns show that the largest amount of bank financing is in the Coastal (23.3%) and Southwest regions (26%)that have an investment climate that facilitates access to formal sources of external finance.

We find that firms using formal bank finance grow faster than those financed from alternative channels. Our results hold even when we exclude firms registered as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 or state owned companies and look at a sample of just private sector firms, which are the fastest growing firm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We also find that firms financed by formal bank finance experience higher reinvestment rate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t least equal to that of firms financed from non-bank source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growth financed by banks is not inefficient growth.

The paper's results do not rely on establishing causality since even if it were the case that fastest growing firms are bank financed, then by revealed preference we know that at the margin banks are a better alternative to informal finance for fast growing firms.

However, we use a full battery of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a selection model,instrumental variables estimators and a matching estimator, to empirically test for the possibility that firms that obtain bank loans grow less fast than similar firms that rely on informal or other sources of financing. We find that, controlling for the endogeneity of the bank financing decision, bank financ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ales growth and profit reinvestment. Controlling for perceived imperfections in the allocation of bank loans such as corruption among bank officers and importance of government help in obtaining loans in the selection models strengthens the effect of bank financing on firm performance. When we estimate a matching model, again we find that conditional on firm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ize, age, legal status, ownership and city location, bank financed firms grow faster and reinvest more compared to non-bank financed firms.

We also directly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 which report bank loans with that of firms that rely on external financing from informal sources. Firms which rely on informal external financing have lower profit reinvestment rates and do not grow faster or have higher productivity growth than firms that are bank financed. Only when informal financing is defined, to include internal financing, is informal financing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reinvestment.

While we find the majority of firms that receive bank loans grow faster as a result,we do find a subpopulation of firms that do not. Firms that report that government help was instrumental in obtaining a bank loan, about 16% of the sample, do not show improvements in growth, reinvestment or productivity. However, these results do not make China an exception to the growth and finance literature.

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even i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like China where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serves a small portion of the private sector, external finance from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is associated with faster growth and higher profit reinvestment rates for those firms that receive it. We find no evidence that alternative financing channel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growth. While we have some limited evidence that informal finance might help the smallest micro sized firms, we find that all firms irrespective of size, benefit from access to formal financ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ole of reputation and relationship based informal financing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supporting the growth of private sector firms is likely to be limited and unlikely to substitute for formal mechanisms.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探讨

更多资料请访问.(.....)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

前言 (1) 一、非正规金融概念 (2) 二、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社会基础 (2) 三、非正规金融弊端 (3) 四、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 (4) (一)非正规金融地位合法化这是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前提条件 (4) (二)制定相应的法律以法律形式对非正规金融的活动加以规范,使民间借贷有法可依 (5) (三)将非正规金融纳入监管范围承认非正规金融的合法性,将其活动纳入宏观金融监管体系 (5) (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对民间信用资料的大量积累,建立信用制度 (5)

本文首先分析非正规金融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并单独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在中国发展的特殊原因和必要性,然后对非正规金融进行利弊分析,指出其优势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非正规金融发展需要政府的规范和引导,表明非正规金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给予合法地位,并为非正规金融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非正规金融概念 非正规金融现象几乎是所有国家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展开本文的分析之前,首先应该对相关的概念做出界定。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金融和融资在实质上是同一的,为了统一称谓,不至于产生歧义,同时便于与国外文献的称谓的一致性,便于与正规金融的对照和比较,本文将其称为非正规金融【1】。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是相对于正规金融(formal finance)而言的,理论界也将二者译作非正式金融和正式金融。在中国,非正规金融常常被称为“民间金融”,“体制外金融”,“民间借贷”或“民间信用”。对于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中外专家和学者最早就是从对非正规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开始的。对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界定,中外专家和学者各自结合自己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总结学者们的定义主要有如下几种: (1)非正规金融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保护和规范,处在金融监管当局日常监管之外的所发生的各种金融活动【2】。 (2)非正式金融是指不通过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和用超出现在法律规范的方式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3】。 (3)民间金融实际上是指以个人信用为基础,没有得到国家法律认可的,尚未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的金融形式【4】。 (4)民间金融是相对政府金融或国有金融而言的,它的产权必须是属于民间所有的,并应由民间金融组织或个人独立自主。 二、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社会基础 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民间自由借贷、私有钱庄、典当行、储蓄贷款协会(包括循环式储蓄贷款协会和积累式储蓄贷款协会以及各种基金会等,但每种形式都有自己特定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实施机制。共有的本地化优势使得资金借贷双方更易于了解对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以道德为基础的“关系融资”成为有效规避道德风险的一种机制。 非正规金融具有明显的不同于正规金融的机制特征:首先,非正规金融的服务对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第二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规模较小,但分布广泛;第三非正规金融的运行机制灵活,且具有明显的本地化特点;第四非正规金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本。前三个特征说明了非正规金融能够广泛存在的原因,最后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规制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规制 摘要:我国非正规金融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具有灵活性、信息优势、担保优势、节约交易成本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非正规金融也具有缺陷,应通过多种举措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发展,交易成本,规范 世界银行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指那些没有被中央银行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非正规金融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大量的资料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靠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同时驱动。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主要包括基金会、互助会、合作性小额信贷、新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典当业信用、私人钱庄、合会、民间集资、民间借贷等形式。现有理论研究表明:非正规金融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是显著正相关的,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将促进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非正规金融在交易信息、节约交易成本、履约保障、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正规金融不可比拟的优势,引导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正规金融的优势 相对正规的银行信贷而言,非正规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市场融资难问题上,具有自身不可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优势。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放贷往往发生在熟人之间,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资信、收入状况、还款能力等相对比较了解,避免或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及其伴随的问题。此外,由于地域、职业和血缘等原因,非正规信贷市场上的借贷双方接触相对频繁,贷款人可以及时了解借款人的资信变化和使用贷款的动态信息,在监督贷款使用过程中也具有信息优势。 (二)担保优势。一是担保财产灵活。非正规金融组织采取的担保措施相对比较灵活,由于法律限制或者担保财产不易处置,许多财产在正规金融市场上无法充当担保财产,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和农民通过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瓶颈因素。而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由于借贷双方接触较多,借贷人可以灵活处理担保抵押财产。二是存在隐性担保机制。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双方不仅有信用关系,还处于一定的社会联系中,在一定意义上这种社会联系也是一种资源,它能够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收益,这种社会联系一旦和借款人的还款行为挂钩,就成为一种隐性的担保,如果借款人及时足额的还款,这种社会联系就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持,一旦借款人违约,则这种联系被破坏,其带来的损失可能会抵消违约带来的收益。社会担保机制的存在使贷款人在经济制裁之外还增加了别的制裁方式,从而对借款人的行为构成约束。 (三)交易成本优势。非正规金融的交易成本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操作比较简便,

金融体系比较与演变

金融体系:比较与演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瞿强 1. 问题的提出: 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内部的金融工具、中介和市场,也包括外部与企业部门的联系和政府的监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均经历着急剧的变革,因而比较不同的金融体系、研究其变化规律与趋势,对于政策部门和学术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果试图对金融体系的演变进行统一的分析研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金融体系?有没有统一的金融体系?世界各国存在着多种金融体制,典型的有欧洲大陆以及日本的以银行为主的体制,和美国、英国以资本市场为主的体制。这一现象引起了大量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金融制度?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人为政策与监管的产物?金融体系与经济表现是否有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体制是否存在趋同的现象?向什么方向趋同?推动金融体系变化的基础力量是什么? 金融产业由于其特殊性1,因此各国均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其发展格局较多地具有人为因素2;因此,理论研究尤其具有指导意义。中国金融体制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靠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正在朝美国模式发展。对于这种正在摸索、转型的金融体制来说,比较不同的金融体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同一个金融体制内部,市场与金融中介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分析、理解金融体系发展与变化趋。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正处在形成初期,与具体的金融技术层面的风险相比,金融体制设计偏差所造成的风险更为重要,通常,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对各国金融体制的现状与历史有透彻的了解,本文不揣冒昧,进行初步尝试。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概述金融体系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部分,根据功能主义金融观点,构建一个分析比较不同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在分析不同金融体系起源的基础上,从技术革命、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等方面考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金融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2. 金融体制的分类:不同金融体制概述 人类自有记录的历史以来就从事金融交易。大约在5000年前,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有农业信用的记录。公元前180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Hammurabi’s code)有很多章节涉及到对信用的管制。银行机构出现在公元12世纪意大利城邦国家热内亚,并在此后 1经营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所有金融资产实际上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货币,即现实购买力,而货币在现代经济中是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体系提供的;同时,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具有高杠杆率、高风险特征;金融机构之间风险容易相互传递。 2Allen and Gale(1999)认为金融体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管制的影响,而政策主要是对金融危机的反应;Rajan and Zingales(2000)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政治因素在各国金融体制形成中的作用。此外,很多学者在研究金融体系的形成时,用了“设计”这样一个主观色彩较强的词。

浅谈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一)

浅谈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一) 论文关键词: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融资论文摘要: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宏观的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获得资金困难,因此中小企业对非正规金融行为有较大需求。相对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具有许多优势,但其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发挥优势,防范负面效应,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借助非正规金融途径缓解融资困境的现象。非正规金融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一、非正规金融的界定 非正规金融(又称为民间金融)指的是在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之外且不受政府金融监管当局直接控制和监管的金融活动,属于体制外金融。非正规金融包括那些分散、无组织地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之间、企业或民间组织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相互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活动,如民间借贷、商业信用、天使投资等。非正规金融交易区域狭小,信息搜寻、甄别以及监督贷款投向的成本较小,违约率比正规金融部门低,其游离于金融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也游离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以外,不受法定体系的约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易是否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二、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 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金融被视为中小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也已存在很长时间,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非正规金融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成本低、获得迅速快 融资交易成本可以从资金的财务成本和资金的可获得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而言,非正规金融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常常选择民间借贷。 (2)社会风险低 不同于国有银行或者信用社会产生连锁反应,民间借贷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即使发生风波,承担的基本都是个人,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民间信贷即使有违约风险,都是个人来化解风险,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 (3)信息的对称性 无组织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发生在亲戚、熟人之间,发生借贷前,资金提供者就对借款人的情况非常熟悉,发生借贷后,资金提供者也可以通过非常亲密的渠道,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的对称性是正规金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拥有的。虽然民间金融机构也和商业银行一样,与融资对象很少存在私人关系,但是与之相比更有动力和能力获得信息,所以,非正规金融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4)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央行要求,民间资金利率可在官方利率4倍以内波动,这使非正规金融可以完全自由地根据风险收益相对应原则来定价,这种资金价格是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接受的。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由于存在着私人关系,它们的资金价格相对要高一些,但是利率也不会过高,因为非正规金融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①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市场,而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过高的利率会导致资金需求者退出民间金融市场,转向正规金融市场。 ②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这些机构资金实力有限,不能垄断民间金融市场,所以不能提出过高利率。 (5)对资金需求者的预算硬约束性

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来自中国的证据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系别:经济系 专业:经济学 姓名:唐传波 学号: 01108125 2012 年 4 月 15 日

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来自中国的证据 中国在财务结果与经济增长的反例中是被经常提及的,因为它的银行体系存在很大的弱点,但它却是发展最快的全球经济体之一。在中国,私营部门依据其筹资治理机制,促进公司的快速增长,以及促进中国的发展。本文以一个企业的融资模式和使用2400份的中国企业数据库资料,以及一个相对较小的公司在利用非正式资金来源的样本比例,得出其是更大依赖正式的银行融资。尽管中国的银行存在较大的弱点,但正规融资金融体系关系企业快速成长,而从其他渠道融资则不是。通过使用选择模型,我们发现,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成果的产生是因为选择的公司已进入正规金融体系。虽然公司公布银行贪污,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严重影响了信贷分配或公司的业绩获得。 金融的发展与更快的增长已证明和改善资源配置有关。尽管研究的重点一直是正式的金融机构,但也认识到非正式金融系统的存在和其发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辅助作用,提供低端市场的服务,通常无抵押短期贷款只限于农村地区,农业承包合同,家庭,个人或小企业的贷款筹资。非正规金 金融,这是因为他们的监督和执行机制不能适应金融体系高端的规模需要。 最近,有研究强调非正式融资渠道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甚至在发达市场。圭索,萨皮恩扎和津加莱斯(2004)表明,非正式资本影响整个意大利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戈麦斯(2000)调查为什么一些股东在新股投资恶劣的环境下,仍保护投资者的权利,并得出结论控股股东承诺不征用股本,是因为担心他们的声誉。Garmaise和莫斯科维茨(2003)显示即使在美国,非正式金融在融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一个商业房地产作为例子,市场经纪人,他们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以获得资金,这和证券经纪和银行开发具有非正式网络有某些类似情况。上述的研究表明,存在正规系统的同时,非正规系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一些私有企业,尽管所受的法律保护和资金获得比国有及上市部门的公司少,但却是增长最快的,因为它们有效的集资和治理手段。艾伦钱(2005)进一步表明,中国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反榜样,中国公司的发展依靠对正规系统的重点发展,而不是通过正式的外部融资方式获得融资。 我们使用2400份中国企业一级调查数据,来探讨在中国的非正规金融体系。非正规部门是具有高增长和利润再投资的,作为对正规金融体系的替代物,不正规部门主要服务于低端市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调查是否是因为中国企业融资模式的不同,下 然后我们研究金融和银行如何从非正式渠道筹集资金,公司的销售增长情况,生产力增长和利润再投资情况。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使用一个新的数据源。2003年,由世界银行牵头的一家大公司进行水平调查,选择对中国18个不同城市的公司融资信息进行调查。其中主要调查的范围是中小型企业。因此,除了融资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外,调查资料还包括小企业的非正式资金来源,如放债人,如贸易信贷和非正式的银行资融或其他融资来源。

浅析吉林省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浅析吉林省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摘要:非正规金融是指非法定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部门)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直接融资。近年来,随着吉林省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农村经济日益活跃,农民对贷款的需求也在增加。但由于受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范围和额度的限制,很多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这促使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快速发展。规范吉林省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问题;对策 一、吉林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基本情况 第一,非正规金融活动活跃。吉林省虽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农村经营方式却具有明显的传统化特点,乡村农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高。这导致农户应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弱,往往需要金融支持。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人、合适的抵押物等原因,农户往往被正规金融拒之门外,只能转而求助非正规金融。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监测数据表明,吉林省农村地区民间融资普遍比较活跃,有的地区融资的发生比例高达80%。据中国人民银行估算,2006年至2008年3月,吉林省民间金融累计规模为2185亿元,存量资本规模为1000亿元。 第二,融资的用途广泛。吉林省农户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的资金除用于生产经营外,还用于款项大一些的消费支出。例如,建房、婚嫁、为子女上大学筹措学费、出国劳务费用、大额医疗费用、转包他人耕地费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人在农闲时因为赌博欠债而去高息借款。 第三,组织形式以民间直接借贷、银背、集资、农资赊购赊销等初级形态为主。遇事找熟人的观念使民间直接借贷这种最原始的金融形式成为吉林省农户在民间融资时的首选。由此,民间直接借贷也成为了吉林省农村最普遍、活动最频繁的非正规金融形式。近几年,农户及经营者赊购赊销农用生产资料的变相借贷行为在吉林省农村广泛出现。在规模较大的种养殖户中,这种情况尤为普遍。银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吉林省银背的组织人员多为社会闲散人员、某些手握权力的公职人员及二者的组合。他们或通过非正规渠道,以高于银行的存款利息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或利用手中的权力及关系,以低利息从银行取得贷款。融得资金后,再以较高的利息转贷给他人,赚取非法的暴利。吉林省农村集资行为多发生在中小企业,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向其职工筹募生产性资金。由于吉林省农村私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故此类融资规模不大。此外,还存在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组织形式。由于它们开设时间较晚,其在吉林省农村非正规金融中只占有较小的份额。

信息_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_林毅夫

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 林毅夫 孙希芳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00871) 内容提要: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广泛存在。本文认为,由于中 小企业信息不透明,且常常不能提供充分的担保或抵押,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克服信息 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而非正规金融则在收集关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具有 优势。这种信息优势是非正规金融广泛存在的根本性原因,金融抑制只是一个强化因素, 同时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各种特征也都源于其存在的根本逻辑。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异质 的中小企业借款者和异质的贷款者(具有不同信息结构的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部门)的 金融市场模型,证明非正规金融的存在能够改进整个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 正规金融 逆向选择 *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但文责自负。 一、问题的提出———非正规金融的广泛性及其特征 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更为信息不透明,并缺乏可资抵押的资产,因而中小企业的融资也更为困难。大量的资料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正规金融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些已经实现了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和地区,非正规金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Woodr uff (2001)利用1994和1998年的调查数据对墨西哥小企业在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融资状况的研究表明,“尽管正规(银行)信贷对于调查样本中最大的企业比较重要,但从总体来看,这些企业极少获得银行信贷。而非正规的金融借贷———从家庭成员或朋友处获得的借款、商业信用等———在墨西哥更为普遍。调查数据显示正规银行信贷很少,只有2.5%左右的被调查企业在创立阶段、约3%的被调查企业在创立之后曾获得银行贷款。”Aliber (2002)对印度城市Nagpur 和乌干达首都Kampala 的调查研究发现,“非正规金融是非正规部门的企业主创办企业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不论从哪个角度考察,都远远大于正规金融机构向其提供的金融支持。”在肯尼亚,根据Isaksson (2002)的研究,正规部门的小企业和非正规部门的企业向非正规金融的借款较多,尽管从借款规模来看,企业从非正规金融获得的融资额不是很大,但是从借款范围来看,对非正规金融的利用较多。根据Ar yeetey (1998),在加纳等非洲国家,虽然进行了旨在消除金融抑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中,只有一半申请者有机会被银行考虑;而在申请贷款的微型企业中,大约2 3的申请者可能被银行拒绝。”张维迎(1994)、王信(1996)、隅谷三喜男等(1991)、周添城和林志诚(1999)等研究显示,对于作为台湾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来说,民间金融是一个无法替代的信用筹措来源,在20世纪60-90年代,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民营企业的区内借款来源于民间市场的比例高达35%以上。另外,根据张仁寿和李红(1990)、史晋川等(1998)、史晋川和叶敏(2001)、Tsai (2001)、史晋川和朱康对(2002)等,民间金融在我国温州非常普遍,温州民营经济的融资特征是,在创业初期,以自有资金和民间融资为主;当 35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金融体系的发展 (一)金融体系概述 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

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二)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金融,或者说金融体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其发展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但问题是,虽然当前各国学者都基本接受了戈德思密斯(1969)关于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演变”的思想,在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性构成”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却依然存在不同的理解。这里,我们准备以Rybcznski 关于金融体系历史演变的分析为基础,结合技术、信息以及产权制度等环境变迁,对金融体系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变迁作一说明。 1.第一阶段:银行主导阶段 Rybcznski认为金融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银行主导型阶段,大致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本论文运用现代合约理论和金融中介理论,分析转型经济下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基本动因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的典型调查资料来实证上述的理论分析;运用制度变迁理论阐明农村非正规金融变迁的可能路径及其条件;实证分析当前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有关农村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的基本策略与思路。1.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是关于如何诱导与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确定研究视角与研究对象,确定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理论分析工具及基本范畴;第二,实证考察国内外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基本概况,并重点考察中国转型经济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及其特征;第三,剖析转型期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产生与发展的根源;第四,揭示转型期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五,实证分析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第六,阐明农村非正规金融变迁的可能路径及其条件;第七,给出如何诱导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与途径;第八,提出有关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政策建议。2.研究的主要结论2.1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与发展具有长期性与普遍性。 同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广泛地分布于各个省份。活动于民间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已有千百年的历史,自从进入清王朝的“康乾盛世”时期,随着当时社会生产力与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地主经济发展,它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先后进入了军阀统治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农村金融也随着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化,而活动于农村的旧式非正规借贷依然在农村处于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金融集权体制安排下,活动于农村经济领域内的非正规金融行为,主要表现为私人之间的互助性借贷,其它形式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几乎不存在。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融资规模趋于增加,在这一期间,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的借款额占其平均年借款总额的比值:全国与东部地区均超过50%,中、西部从90年代开始亦超过50%;而且非正规金融的融资工具日渐复杂,对社会经济影响也越来越大。2.2客观上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市场

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规制

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规 制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规制 摘要:我国非正规金融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具有灵活性、信息优势、担保优势、节约交易成本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非正规金融也具有缺陷,应通过多种举措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发展,交易成本,规范 世界银行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指那些没有被中央银行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非正规金融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大量的资料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靠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同时驱动。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主要包括基金会、互助会、合作性小额信贷、新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典当业信用、私人钱庄、合会、民间集资、民间借贷等形式。现有理论研究表明:非正规金融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是显着正相关的,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将促进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非正规金融在交易信息、节约交易成本、履约保障、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正规金融不可比拟的优势,引导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正规金融的优势

(三)交易成本优势。非正规金融的交易成本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操作比较简便,借款合同的形式简便、内容实用,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流程,相对正规金融而言,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其次,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运转成本较低,非正规金融机构存在规模小、机制灵活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运转成本要大大低于正规金融机构。再次,非正规金融机构本身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贷款形式不受局限,易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信贷创新,节约信贷成本。最后,非正规金融的履约保障成本要低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模式下往往依靠个人信誉、民间非正式规则、社会团体内部纠纷协调机制等手段保障履约,极少进入司法程序。相较正规金融主要依赖司法解决纠纷、保障履约而言,非正规金融的履约保障成本大大低于正规金融。 二、非正规金融的缺陷 非正规金融对信贷市场产生着重要作用,但是,非正式金融存也存在缺陷,如不加以合理引导,将会影响金融市场健康,损害国家宏观经济秩序。 (一)影响国家货币调控政策。非正规金融所分流的资金在体制外循环,不能被货币当局统计观测和监控,会影响货币当局的正确判断,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此外,由于非正规金融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在非正规金融机构难以得到贯彻落实,如利率政策

中美金融体系比较

美国金融体系及其弊端 美国金融体系形成是自然构造和人为构造相互交替、相互适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建国之时,尚无现代意义的银行机构,随着经济初步发展和战争需要,由美国国会财政管理官提议,经国会批准于1782年建立了第一家银行北美银行。它虽是一家在州政府注册的银行,但却与联邦政府有密切联系,联邦政府持有银行大部分股权,实际上是一个政府银行。这之后,在联邦政府的努力下,经国会批准,先后建立了美国第一银行,美国第二银行。这两个银行均是公私共有而以私人所有为主,公私共管而以公管为主,并带有某些中央银行性质的全国性银行,尽管它们在经营卡是成功的,作用是良好的,但仍在批准营业期满后停业。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重要原因是政府建立国家银行制度不适宜美国人崇尚自由竞争的精神,并且州政府对联邦政府特权日益扩大始终存有戒心。人为构造阶段暂时告一段落,随之开始了自然构成过程,即自由银行制度的实行。任何人只要有充足的资本,并按法律规定履行义务都可领取执照,开设银行,而不必逐个审议,从而掀起了建立新银行的浪潮。之后又实行国民银行制度,规定了银行最低资本额、法定准备金和贷款条件等限制,从而提高了银行安全性,有利于金融业的稳定。l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1914年,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体系正式建立。标志着美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目前,美国大约有5万多家金融融机构,金融业创造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1984年金融资产达70280亿美元,约为GNP的175.25%。 由于适应美国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环境,美国金融体系与其地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颇具独特之处,形成了美国金融体系的鲜明特征。 (1)“双线多头”的管理体系 所谓“双线”是指美国联邦和州级政府当局都有权分别接受银行注册登记

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竞争与合作

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竞争与合作 摘要:非正规金融一直都作为一股强劲的草根力量活跃在金融市场,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如何正确看待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竞争,并且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发展正规金融,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本文在调查基础上,从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冲击入手, 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相对优势,阐述了两种金融的几种合作模式以及效果。 关键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竞争;合作 一、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冲击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由于正规金融无法全面地覆盖农村市场,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在借贷方面因无合格抵押物等原因难以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应运而生并广泛存在,对正规金融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多样,主要以民间借贷、合会、典当行、私人钱庄、钱背、互助会、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99年后取消)、民间票据等形式在民间进行各种融资活动。 近年来,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规模已经达到相当大的程度。多项实地调查也表明,无论从笔数还是从金额上看,来自民间渠道的贷款已然占很大比重。全国农户来自银行和信用社的借款约占借款总额的26%,而来自私人和其他途径的借款却达到71%。东部地区的农户贷款约81%来自民间,这个比重要高于中部和西部的平均水平。其中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也是非正规金融极为活跃的地区。下面以浙江省为例作以分析。 据调查,在浙江温州、台州、金华等地,单个钱庄的借贷规模能达到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非正规金融的灵活制度和资金规模,对浙江省不计其数的个体经济起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非正规金融在浙江农村市场的占有率也相当高。以温州周林村为例,农户借款来源调查结果(表1)可说明这一点。 浙江的民间融资非常发达。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的调查统计,2004年温州的民间资本超过300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市支行曾经做过的调查显示,约有83.3%的农户都曾经有过民间借贷活动,而其民间借贷占到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1/3。浙江的一些知名民营企业,如康奈、奥康、红蜻蜓、正泰等,在创业初期大多是靠民间的非正规金融获得的发展资金。 非正规金融以其掌握信息的充足性和贷款条件的灵活性等特点,使其即使存在高利率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可以弥补正规金融制度在一些地区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正规金融在产品、利率和客户等多方面带来了冲击和竞争。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 ——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制度视角 【英文标题】 A Summary of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Regular and Irregular Finance ——An Institutional Prospect of Increasing Rural Finance Provision 【作者】左臣明/马九杰 【作者简介】左臣明/马九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左臣明(1975—),男,山东新泰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马九杰(1967—),男,山东郯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正规金融具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优势,但长期以来,我国非正规金融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因此,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正确对待非正规金融,给其合法的地位,应正视其在审查、监督、实施方面的优势,积极促进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增加正规金融向龙头企业的资金供给;第二,增加正规金融向各类合作社的贷款;第三,增加正规金融向各类农产品销售商的贷款,增加其向农户的授信能力。 【摘要题】农村金融 【英文摘要】 There is size advantage and cost advantage in regular finance wihle there is information advantage in irregular finance, however, in China irregular finance has been pressed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erefore,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correctly treat irregular finance, giving a legal status and facing its advantage in examination, supervision, and enforcement, so as to actively promote combination of regular finance with irregular finance. Therefore, suggestions are given as follows: increasing money supply for leading enterprises from the side of regular finance; increasing loan for various cooperatives from regular finance; increasing loan for various produce-selle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credit-granting ability. 【关键词】农村金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金融改革 rural finance/regular finance/irregular finance/financial reform 【正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96(2005)06—0046—04 一、引言 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向穷人提供贷款,但目前的金融改革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特别是1998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31 000多家县级以下基层机构,在广大农村领域的正规金融机构仅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农村信用社由于规模不大、不良贷款率高、亏损严重,为三农融资能力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2003年,创造了GDP的14.6%的农业,其贷款额在各类贷款中仅占 5.29%(《中国统计年鉴》,2004)。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20 842个样本户中,农户贷款总额为2947.92万元,其中银行、信用社贷款为769.16万元,仅占26.09%。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正规金融资源大多被富裕和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所运用(叶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金融体系结构 第一节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五个构成要素: 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2、金融市场。 3、金融中介机构。 4、金融工具。 5、国家的管制框架。 金融功能 传统理论对金融体系的研究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分析金融市场上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分析金融中介(如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活动。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金融功能框架。 金融功能观认为:为了分析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金融机构为什么大不相同,应采用的概念框架,其主线是功能而不是机构:一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为稳定;二是机构的形式随功能而变化,机构之间的创新和竞争最终会导致金融系统执行各项功能的效率提高。 金融系统(既包括金融机构,又包括金融市场)基本的、核心的功能: 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

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5、提供价格信息。 6、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第二节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结构 金融功能是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 中国的金融体系,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就动态观点看,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似乎正在向美国模式发展。 不同金融体系格局是怎么形成的 一个国家金融体系格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非常最要的一项就是受到人为政策管制的影响,管制政策大多取决于对某次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反应,而体制一旦形成,就会出现路径依赖---变革体制的成本通常大于维持原有体制的成本。 现代金融体系最早形成于欧洲。 不同的金融体制在形成之初并没有抽象的理论研究,或者是优劣比较,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 优劣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现代金融理论常常假设金融市场是最好的金融运作形式;金融市场发达的体系,要比主要依靠银行的体系,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但是,不仅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国家主要是依靠银行体系推进经济增长,而且直至今日,主要依靠银行体系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增长也还在取得不俗的表现。因此,有关银行优越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也同时存在。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

前言 (1) 一、非正规金融概念 (2) 二、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社会基础 (2) 三、非正规金融弊端 (3) 四、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 (4) (一)非正规金融地位合法化这是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前提条件 (4) (二)制定相应的法律以法律形式对非正规金融的活动加以规范,使民间借贷有法可依 (5) (三)将非正规金融纳入监管范围承认非正规金融的合法性,将其活动纳入宏观金融监管体系 (5) (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对民间信用资料的大量积累,建立信用制度 (5)

本文首先分析非正规金融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并单独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在中国发展的特殊原因和必要性,然后对非正规金融进行利弊分析,指出其优势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非正规金融发展需要政府的规范和引导,表明非正规金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给予合法地位,并为非正规金融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非正规金融概念 非正规金融现象几乎是所有国家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展开本文的分析之前,首先应该对相关的概念做出界定。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金融和融资在实质上是同一的,为了统一称谓,不至于产生歧义,同时便于与国外文献的称谓的一致性,便于与正规金融的对照和比较,本文将其称为非正规金融【1】。非正规金融(informalfinance)是相对于正规金融(formalfinance)而言的,理论界也将二者译作非正式金融和正式金融。在中国,非正规金融常常被称为“民间金融”,“体制外金融”,“民间借贷”或“民间信用”。对于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研究,中外专家和学者最早就是从对非正规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开始的。对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界定,中外专家和学者各自结合自己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总结学者们的定义主要有如下几种: (1)非正规金融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保护和规范,处在金融监管当局日常监管之外的所发生的各种金融活动【2】。 (2)非正式金融是指不通过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和用超出现在法律规范的方式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3】。 (3)民间金融实际上是指以个人信用为基础,没有得到国家法律认可的,尚未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的金融形式【4】。 (4)民间金融是相对政府金融或国有金融而言的,它的产权必须是属于民间所有的,并应由民间金融组织或个人独立自主。 二、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社会基础 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民间自由借贷、私有钱庄、典当行、储蓄贷款协会(包括循环式储蓄贷款协会和积累式储蓄贷款协会以及各种基金会等,但每

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样本

农业经济问题第3期 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 杜朝运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缘于正规金融的缺位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是同其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紧密相关的.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 改革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即暂时保持旧体制的存量不变或至少不破坏,先对增量部分实行新体制, 使新体制逐渐成长起来,待时机成熟后,再把改革深入到旧体制,最终完成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 这种改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双轨制":一轨是存量部分即传统体制成分,以国有经济为主;另一轨 是增量部分即新体制成分,以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以私营经济为主,农村地区由于较早进行市场化改 革,因此大量存在此类经济成分.对于传统体制成分,国家必须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采取保 护的措施,以确保改革的稳定进行.体现在金融资源的供应上,国家必须以正规金融替代改革后财 力日渐弱化的财政为国有经济成分提供保护性注资,而且这种金融支持具有某种刚性,只能增而不 能减,尽管国有经济成分的贡献程度日趋下降而非国有经济成分的产出日渐增加,尽管投入国有经

济成分的金融资源有相当部分是沉淀不起的. 由于渐进式改革要求正规金融部门必须首先保证国有经济的资金需求,这是正规金融部门最 重要的任务,而且正规金融部门长期以来已形成偏好国有经济,排斥非国有经济的带有计划经济时 代色彩的惯性思维和决策模式.因此正规金融部门无心顾及非国有经济.另外,在农村地区,非公 有制经济部门数量多,规模小,从而需求面广,需求金额不大,若正规金融部门扩展其原有的服务内 容,需要支付的网点建设,信用评估,贷款使用监督等成本相应地需要大幅度提高,从成本收益角度 分析,正规金融部门所付出的成本可能远超过所能得到的收益,基于此,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部门就 往往被隔离在正规的信贷市场之外. 既然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部门很难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信贷支持,而其生存和发展总是需要资 金的投入,因此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部门只能转而依靠内源融资或求助于与正规金融部门平行的非 上归功于完善的金融立法.中国当前尚缺乏权威性的信用合作金融的法律.信用社作为基层的地 方性金融机构比其它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行政干预,背离合作金融的合作性质,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