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学案:第13课 明朝的统治(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学案:第13课 明朝的统治(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学案:第13课 明朝的统治(无答案)

第七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主题概述】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建立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巩固统治。明朝时期,国力一度强盛,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无法克服封建社会内在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潜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导致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发生,强盛一时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狂潮中土崩瓦解。1644年,清军入关,结束了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国开始了一段新的王朝历史——清朝。清朝延续了明朝加强专制集权的做法,设置了军机处,将封建君主制度推向顶峰,但与之相伴的是封建制度危机的不断深化。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明初,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年郑和开启了下西洋之旅,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边患。日本、荷兰、葡萄牙等国先后袭扰我国沿海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军民奋起抵抗,最具代表性的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

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清朝前期,为了加强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清政府加强了对西南西藏、东南台湾、北部蒙古和西北新疆的管理,建立了庞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经过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然而盛世之下却隐藏着危机。乾隆中期以后,封建制度的危机逐渐显现,清王朝自身发展的停滞与世界的飞速发展,使得强盛一时的大清王朝从盛世的巅峰跌落下来。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明清时期,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也散发出熠熠光辉。四大名著的问世,《红楼梦》的发表,无疑使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明长城、故宫等杰出建筑,让我们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

第13课明朝的统治

【导学指要】

1.课标要求

(1)知道明朝的建立;

(2)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学法指导

(1)了解明朝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理解厂卫制度、八股取士的影响;

(2)通过对明朝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了解,认识这是我国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的表现。

3.概念解读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是中国明代各种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的总称,其作用是侦察各级官员的言行举止,在皇帝特许下可以不经由正式司法机构的的审判过程,而处理审判并处罚犯人,该机构反映了明代君主个人独裁统治的特色。

【知识建构】

【基础过关】

一、单项选择题

1.“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清朝B.汉朝C.唐朝D.明朝

2.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

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明太祖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4.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5.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有()

①北厂②锦衣卫③东厂④军机处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明朝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的主要做法是()

A.八股取士B.文字狱C.焚书坑儒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A.削弱了儒学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

【思维提升】

一、材料解析题

1.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的名称。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后反思】

我最大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明朝的统治》word学案

2021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明朝的统治》 word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差不多史实。 2.把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 3.把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判明朝的科举制度。 【自主学习】 1.____年,刘福通发动的红巾军起义掀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_______年,________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2.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在地点:废行省,设______。在中央:废_____和_________,权分六部;把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3.明朝科举为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明朝的建立的背景、概况? 探究点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探究点三: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特点? 探究点四:联系现实,依照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益?对社会造成了哪些阻碍? 探究点五:如何评判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探究点六:科举考试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明朝时有什么变化呢?假如你是明朝时的考生,你会如何样预备科举考试?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然而,有历史学家认为那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A.刘墉不是驼背,因此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差不多被废止,因此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因此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只是是哗众取宠 2.明十三陵之一明成祖的长陵位于北京西北郊,下列选项与明成祖无关的一项是() A.废止行中书省 B.发动“靖难之役” C.迁都北京 D.执行削藩政策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第13课 明朝的统治巩固辅导九十四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明清时期第13课明朝的统 治巩固辅导九十四 第1题【单选题】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者有甚于咸阳之郊”,意思是说八股取士( ) A、削弱了儒学地位 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引发了文字狱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措施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的是( ) A、废除丞相 B、大兴文字狱 C、执行削藩政策 D、设立军机处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以下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出现于唐朝 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明成祖朱棣 C、“楚河汉界”源于秦末汉初的历史 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战国时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我国古代封建官制中的“丞相”一职,开始设置和最后废止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明朝 B、西汉明朝 C、秦朝唐朝 D、唐朝明朝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 ) A、唐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学案:第13课 明朝的统治(无答案)

第七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主题概述】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建立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巩固统治。明朝时期,国力一度强盛,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无法克服封建社会内在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潜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导致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发生,强盛一时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狂潮中土崩瓦解。1644年,清军入关,结束了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国开始了一段新的王朝历史——清朝。清朝延续了明朝加强专制集权的做法,设置了军机处,将封建君主制度推向顶峰,但与之相伴的是封建制度危机的不断深化。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明初,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年郑和开启了下西洋之旅,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边患。日本、荷兰、葡萄牙等国先后袭扰我国沿海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军民奋起抵抗,最具代表性的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 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清朝前期,为了加强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清政府加强了对西南西藏、东南台湾、北部蒙古和西北新疆的管理,建立了庞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经过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然而盛世之下却隐藏着危机。乾隆中期以后,封建制度的危机逐渐显现,清王朝自身发展的停滞与世界的飞速发展,使得强盛一时的大清王朝从盛世的巅峰跌落下来。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明清时期,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也散发出熠熠光辉。四大名著的问世,《红楼梦》的发表,无疑使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明长城、故宫等杰出建筑,让我们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起义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 【导入一】 咏菊花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导入二】

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 ●新课讲解 一、明朝的建立 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2.师: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建立的时间是何时?都城定在哪里? 生: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元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 起义 爆发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 3.师:想一想,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哪些? 生: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等。 师:建立明朝后,朱元璋是怎样巩固明朝统治,加强君主专制的?皇权加强的措施给明朝和后世带来哪些影响? 生思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多媒体显示) (1)师: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他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①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②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2)巩固皇权 胡惟庸案: 蓝玉案: 官职:丞相官职:大将军 罪名:谋反罪名:谋反 牵连3万余人牵连1.5万人 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害功臣名将? 生:害怕功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教师指出:“胡惟庸案”是朱元璋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暴力行动。 师: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部编版】2019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测试卷_含答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东汉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2.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 A.休养生息 B.统一六国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3.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的原因之一是( ) A.外戚和皇后交替专权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外戚和宦官共同专权 D.父子、兄弟之间长期争权夺利 4.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皇帝专权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阅读下列材料: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起义口号请回答: (1)黄巾起义爆发于哪一年? (2)“苍天”和“黄天”各代表什么? (3)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1.东汉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2.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3.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材料二(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是如何重建汉政权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 2.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 3.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提问1 学生回答:25 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 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练习

第1课远古人类 一、选择题 1.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的根本原因是() A.生活环境险恶B.个人力量小C.不易获取食物D.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中国人最讲究“入土为安”,这是对死者最起码的尊重。最早有此观念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古猿 3.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起源于非洲还是亚洲,一直是古人类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 4.在国庆期间,在北京旅游的阿龙很想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当“周口店遗址文化节”活动主办者发给他一块兽肉让他切割时,他选择的最佳工具应该为 A.石制工具B.铁制工具C.棍棒D.硬质土块 5.(题文)下列图片说明此远古人类() ①掌握了钻孔技术②会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④懂得爱美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6.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我国最早的人类 B.原始的农耕生活 C.中国古代的传说 D.中华文明的起源 7.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学会使用天然火和学会人工取火分别是什么人(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山顶洞人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承受不住)禽兽虫蛇(的迫害)",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最恰当的选择是() A.学会制造工具,抵御野兽 B.住在山洞里,躲避虫蛇 C.懂得用天然火,驱逐野兽 D.过群居生活,共同生存 9.获知元谋人会使用火是通过() A.神话传说 B.大胆想象 C.历史文献 D.遗骨遗物 10.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山顶洞人对美已经有了朦胧的理解、爱好和追求。下列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是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时练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2(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1351年,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朝。随后攻占元,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称为。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花生和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

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 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提示:9.5岁。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 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 出现了什么局面? 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 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页动脑筋 2.P 72 页活动与探究 3.P 75 精讲点拨: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 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 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与第7课内容相联 系。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雄”, 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在 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度 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 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并 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 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 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 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 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 情况。 (2)光武中兴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分析?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 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

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原因) 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 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 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末农民起义军壮大的是哪一只)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只? 答案提示:李自成。 3.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4.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多媒体展示努尔哈赤图像)教师讲述:满洲的兴起的基本情况。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 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 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理解 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教学方法】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 名著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明长城和 北京城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 外城组成 小说和 戏剧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 科全书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17课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教授新课: 师:首先大家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本内容进行标记。(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纲) 生:自主学习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 口号: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闯王李自成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发展: 明朝的灭亡 表现: 预习提纲: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师:通过自主学习,大家对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表现: ①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师: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如明神宗在位48年,竟有20多年不上朝,还有一位著名的木匠皇帝(多媒体展示:木匠皇帝),同时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导致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朽。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表现: 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