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

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

出现了什么局面?

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

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页动脑筋

2.P

72

页活动与探究

3.P

75

精讲点拨: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

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

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与第7课内容相联

系。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5.强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它们之间不是孤

立的,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武帝光武帝

2.东汉时期,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

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

3.水排是一种()

A.纺织工具 B.冶铁工具 C.灌溉工具 D.耕种工具

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汉朝

5.汉武帝在经济上实现大一统的措施有①收回地方铸币权②盐铁官营③统一铸五铢钱④奖励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发明水排的是()

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

7.小红家中收藏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枚钱最早铸于() A.战国时期 B.秦始皇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春秋时期

8.东汉时,著名科学家张衡著有《两京赋》,其中的“两京”指的是() A.咸阳和洛阳 B.长安和洛阳

C.长安和镐京 D.咸阳和长安

9.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非常繁华,其根本原因是()

A.两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B.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C.城市人口多

D.街道宽阔笔直,长安城内有比较完备的排水沟和下水道

10.长安城里的“市”是指()

A.商业区 B.居住区 C.作坊区 D.宫廷区

二、识读下面两幅图片

11.上面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汉代在农业方面的什么成就?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C 2.C 3.B 4.D 5.D 6.A 7.C 8.B 9.A 10.A

11.牛耕普遍采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西汉采用耧车进行播种。说明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拓展提升: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我国古代历来被称为“害河”,展示你的聪明才智,你认为我们今天应如何有效地治理黄河,以使它造福于人类?

2、假如你生活在西汉,你愿意做一个农民,还是商人,说出理由。

课外作业:

必做题:列表归纳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选做题:1、衣、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课下可以广泛收集资料,结合汉代的衣食情况,再和今天人们的衣食情况做个比较,谈谈古今衣食的变化。

2、到农村去做实地考察,了解现代农具,并同两汉时期的农具做比较。

知识梳理: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 水利专家是() 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6、见右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B灌溉C播种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 二、填空题 1.自古以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的进步;的出现;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3.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发明了,比欧洲早年。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汉代还发明了制作方法。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称东西二京。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市”。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A.反击匈奴B.治理黄河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 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A.温室栽培蔬菜B.发明耧车 C.发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3.(2007年,湖南模拟)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是() A.简车B.翻车C.耧车D.水排 4.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两汉经济的发展。水排的发明主要用于() A.农业B.冶铁业C.冶钢业D.丝织业 5.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钢材的国家,其时间大概是() A.春秋战国B.秦朝C.汉朝D.三国时期 6.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得最多的钱币是() A.圆形方孔钱B.刀形币C.五诛钱D.银元 7.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兴办太学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8.在西汉的都城长安城内,有被叫做“市”的地方,这是专门的() A.文化区B.生活区C.商业区D.行政区 9.汉朝时,被人们称作东西二京的是() A.咸阳、临淄B.临淄、洛阳 C.洛阳、长安D.咸阳、长安 二、材料解析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3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法指导】 收集材料,合作探究,列表法。 【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二、探究题1 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 — 《

【教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四大发明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逢盛大的节日或庆典,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爆竹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和美好的祝愿。同学们有没有亲眼看过这么漂亮的烟花?那么,大家知道烟花是由什么制成的吗?(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另外三项发明是什么?(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我们今天要学习探究的主题是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活字印刷术 1. 教师简短介绍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2. 正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弊端,人们才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因此发明了 ________ 。 答案提示:活字印刷术。 3. 读图,学生抢答图中人物是谁。 答案提示:毕昇。 4. 说出活字印刷术的传播方向。 知识与能力 知道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了解宋元时期我国陆路和海路发达的概况;理解宋元时期我国出现重 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分析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和分析的方法,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了解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 情况,结合现今“一带一路”进行对比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主要举措, 对比古代中国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使学生对中华民族自古就 有对外友好交往的辉煌成就怀有自豪感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备课人:王建辉 知识回顾: 1.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实行“ 、 ”,就是把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举办全国最高学府 。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重点与难点知识: 重点知识: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3.东西二京 难点知识: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一.治理黄河与农业的进步 (请同学仔细阅读教材P72——P73页前三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 2.东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主持修河的水利专家是谁?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汉代,已经使用什么机器生产丝织品? 2.根据《东汉冶铁水排模型》,回答框中的问题: 探究与交流一(动脑筋): 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页最后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经济是什么?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这项措施在当时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东汉冶铁水排模型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学法指导 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又如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再如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我们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 2.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列表归纳掌握。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编写人:裴刘学校历史教研组周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课前预习题 1、两汉时有哪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分别取得了什么效果? 2、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是农具的改进,试举例说明。 3、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冶铁业发展的表现。 4、汉代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有那些? 四、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多媒体出示歌谣: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1、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 2.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 3.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提问1 学生回答:25 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 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科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____两汉经济的发展 主备教师:卢丽婷时间: 2010 年月日第 12 周名言警句:铸币权、盐铁经营权、五铢钱、重农抑商、 同级同科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组长签名:________________

1、西汉帝时期,治理黄河,黄河在以后的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主持修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染色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东汉的南阳太守 ,发明了 ,利用鼓风冶铁,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冶铁的质量,这项发明比欧洲早多年。 3、汉武帝时期将地方的权和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汉代的商业繁荣,两汉的都城、是当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请各组同学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思考一:请第1组同学解决课本P72“动脑筋”题。 思考二:请第2组同学解决P75“动脑筋”题。 思考三:请第3组同学回答,两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发明有哪些? 思考四:请第4组同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 (1)图中展示的是什么工具?由谁发明的? (2)材料所说的用力少指的是用什么作动力? (3)这项发明与欧洲相比有何重要的地位? 思考五:请第5组同学解决P75“活动探究”中的第1题。 思考六:请第6组同学解决P75“活动探究”中的第3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雄”, 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在 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度 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 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并 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 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 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 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 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 情况。 (2)光武中兴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 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 出现了什么局面? 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 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页动脑筋 2.P 72 页活动与探究 3.P 75 精讲点拨: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 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 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与第7课内容相联 系。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时间 主备人年级七课时 1 课型新授教 学目标1、掌握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 师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两汉经济发展的资料。 2、设计教学课件; 学 生准备1、做好课前预习 2、搜集两汉经济发展的材料。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师活动教法设计学生活动学习策略辅导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汉代炒钢吗?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二、新授 [自主学习]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个子目:治理黄河和农业七年级的学生,思 维活跃,好奇心重, 运用生活实际的经 验作为切入点,抓 住学生对炒钢技术 的好奇,在课堂导 入时激发学生学习 两汉经济发展的兴 趣,有利于调动学 生的学习注意力, 有利于创造积极的 课堂学习氛围。 用最简洁的问题导 学策略激发学生思 考的积极性。 学生读材料,了解 炒钢技术。 学生带着问题自 学课本第一部分 最后回答不同时 期,不同人物,兴 修黄河,取得的显 著成效。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的热 情 指导学生自学, 结合问题,使学 生有目标的阅 读指定内容,从 而最有效的去 感知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13课知识点总结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隋朝建立三要素及灭亡时间和原因?启示? 581 年、隋文帝杨坚、长安;618年、炀帝的暴政 隋灭亡的启示:关注民生,爱惜民力,以民为本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大运河的中心、自北向南起止地点、有哪几段组成?连接了哪五大水系?(三点四段五河)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意义、影响)?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三点:洛阳(中心)、涿郡(北)、余杭(南);四 段 :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由北向南)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或影响? 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作用(影响):(1)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提高了官员的素质。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 多年。(也可记课堂总结的) 4.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唐太宗年号? 618 年、李渊、长安、贞观 5.贞观时著名宰相:敢于直言的是?善于谋略的是?敢于决断的是?用人原则: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用人原则: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6.贞观时期的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用人上:完善科举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官吏考查 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生产。互市。 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安西都护府)。 7.武则天时统治措施及其贡献? 政治上: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用人上:发展科举制(殿试、武举) 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军事上:开拓巩固边疆(北庭都护府) 贡献:承上启下(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8.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重用的贤相有?治国措施? 姚崇、宋璟 (1)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业方面:发明推广重要生产工具: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2)手工业:丝织(蜀锦);制瓷: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唐三彩( 3)商业:国际大都会(长安),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严格分开。10.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的意义? 开明平等;促进了吐蕃经济社会发展 11.唐代民族关系和睦的原因? 政策开明,国力强盛,社会风气开放等。 12.唐朝最著名书法家?画家?风格? 书法: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九成宫醴泉 碑铭》、柳公权(方折俊丽,笔力劲健); 绘画:阎立本《步辇图》(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13: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1)政治制度先进( 2)经济文化繁荣( 3)海路交通发达( 4)国家的安定统一( 5)开放的对外政策 14.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 原因:( 1)玄宗怠政,任人唯亲(主要原因)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 体会“两汉盛世”名不虚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思考和概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 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本课难点:农具的改进;丝织业的进步和冶铁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 两汉经济的发展。讲授新课: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 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 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 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 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 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 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 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 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 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 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3.农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 植水稻为主。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同步测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6、见下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B灌溉C播种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 8、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分别是指西汉和东汉的都城() A咸阳和长安B长安和镐京 C咸阳和洛阳D长安和洛阳 9、小明家中收藏有一枚五铢钱,请你替小明判断一下,它最早铸于什么时期() A战国时期B西周时期 C秦始皇时期D汉武帝时期 10、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五铢钱、瓦当、提花机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早可能生活在() A春秋战国B西汉 C三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 11、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 A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B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C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D集中财力治理黄河 12、两汉时期的都城非常繁华,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其繁华的根本原因在于()A城市人口多,如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 B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C其街道宽阔笔直,长安城内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D两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13、我国封建社会,自汉朝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是() A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社会,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教师质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疑,培养学生通过两汉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统一、文化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2.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3.归纳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比如两汉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成就等运用此法。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板书设计 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七、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

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板书: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初一起始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运用生活实际的经验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对炒钢技术的好奇,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两汉经济发展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过渡]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在两汉时期是如何注重兴修水利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个子目: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谁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效果如何? (板书:农业: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学生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优质教案

《东汉的兴亡》 第一课时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三课。上承接西汉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下启三国群雄争霸,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知道一个朝代的盛衰决定力量在于人民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提供很好的范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的措施及作用,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

1、总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黄巾起义的关系; 2、总结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原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进入新课: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2)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

两汉经济的发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精品文档. 两汉经济的发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B汉帝、汉质帝 汉武帝、光武帝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A张衡B王景杜诗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B西周秦朝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 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B西周秦朝D汉代 6、见右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B灌溉播种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 二、填空题 1.自古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 。 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的进步;的出现;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2 .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技术也很高,能 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知识空间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

值,其出土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 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 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3.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发明了,比欧洲早年。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汉代还发明了制作方法。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实现 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称东 西二京。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一一“市”。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 .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doc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 【课标要求】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情况。能力目标通过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成就,商业发展,城市兴盛,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学习难点】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表格)类别成就农业兴修水利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手工业丝织冶铁商业城市繁荣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一)学以致用材料一“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根本也。”1.结合材料说说上述两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2.你能不能举两例来说明汉代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 材料西汉初期币制混乱,铸币权不统一,中央政府、诸侯国都有权铸币。汉武帝元狩四年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取消诸侯国的铸币权,钱币由国家统一铸造。3.汉武帝下令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什么? 4.有人认为,汉武帝取消诸侯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有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二)各抒己见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捣鸟窝,不得“弹击飞鸟”;城内民宅必

须种树,否则要受罚。1.你认为这些规定对吗? 2.面对商业的繁荣,汉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三)探究学习综合所学,谈一谈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黄河在我国古代历来被称为“害河”。古代曾出现过多次治理黄河的活动。当前,黄河治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联系两汉时期治理黄河的史实,请你为有效地治理黄河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其造福于人类? 四、知识整合 农业 商业 手工业五、巩固练习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a.汉高祖、光武帝 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 d.汉武帝、汉明帝2.发明水排的是()a.西汉的王景 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 d.西汉的王景3.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 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大规模治理黄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颁布“推恩令”4.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分别是指西汉和东汉的都城()a.咸阳和长安 b.长安和镐京 c.咸阳和洛阳 d.长安和洛阳3 2020-04-28 【课标要求】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