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

体会“两汉盛世”名不虚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思考和概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

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本课难点:农具的改进;丝织业的进步和冶铁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

两汉经济的发展。讲授新课: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

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

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

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

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

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

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

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

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

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

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3.农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

植水稻为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

发展。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

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指导学生观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的素纱衣》)这件素纱衣用罗纱制成,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衣长

128厘米,折叠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仅49克,可见当时织造水平

之高。

2.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汉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和搀杂了泥土、

草茎的煤饼,说明当时冶铁的燃料开始使用煤。(指导学生看《汉代

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

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展示水

排模型水排)这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

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

节省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

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

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1.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2.商业的兴盛和城市的繁华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

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

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

繁华景象。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经济的发展,重点讲了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

板书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兴修水利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3.农作物的种植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1.丝织业的进步

2.冶铁业的发展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1.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2.商业的兴盛和城市的繁华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书中

《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

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

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

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

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

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

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

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

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指导学生看《汉代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

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

人的犁耕法。

3.粮食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

植水稻为主。

4.蔬菜的栽培

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

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西汉宫廷里有专门

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5.桑麻的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

发展。

三、手工业的兴盛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

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

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

来鼓风。

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

节省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

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

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2.冶铜业

秦汉时,冶铜业仍然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美,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

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

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四、繁荣的东、西二京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

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

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

繁华景象。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重点讲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新成就,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并总结哪些是新成就。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 水利专家是() 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6、见右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B灌溉C播种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 二、填空题 1.自古以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的进步;的出现;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3.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发明了,比欧洲早年。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汉代还发明了制作方法。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称东西二京。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市”。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A.反击匈奴B.治理黄河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 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A.温室栽培蔬菜B.发明耧车 C.发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3.(2007年,湖南模拟)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是() A.简车B.翻车C.耧车D.水排 4.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两汉经济的发展。水排的发明主要用于() A.农业B.冶铁业C.冶钢业D.丝织业 5.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钢材的国家,其时间大概是() A.春秋战国B.秦朝C.汉朝D.三国时期 6.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得最多的钱币是() A.圆形方孔钱B.刀形币C.五诛钱D.银元 7.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兴办太学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8.在西汉的都城长安城内,有被叫做“市”的地方,这是专门的() A.文化区B.生活区C.商业区D.行政区 9.汉朝时,被人们称作东西二京的是() A.咸阳、临淄B.临淄、洛阳 C.洛阳、长安D.咸阳、长安 二、材料解析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3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法指导】 收集材料,合作探究,列表法。 【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二、探究题1 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 — 《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By丘钟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特制订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与任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学习,达到认识和把握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基本趋势和特点的目的,学会分析国际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主要内容本书 从世界总体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演变的进程,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从世界主要力量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以及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一国国内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同世界问题相联系,本书适应这一需要,为读者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十个章节。前三章对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和综合的分析。后面七章从世界各主要国家力量和国际组织的视角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进行研究。 (二)各章节教学要求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话趋势的并行发展 掌握“新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建立及其演变阶段 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掌握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明确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和表现

两汉经济的发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 B汉帝、汉质帝 汉武帝、光武帝 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 A张衡 B王景杜诗 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 B西周秦朝 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 B东汉的杜诗 东汉的王景 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 B西周秦朝 D汉代 6、见右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 B灌溉播种 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颁布“推恩令” 二、填空题 1.自古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的进步;的出现;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知识空间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2019最新修订)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图标)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 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 原因? 答案提示:从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 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 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宋代《纺织图》、宋代海船图)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目标导学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教师简略地介绍,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自北宋开始,南方无战乱,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南宋 时期,南宋政权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 荣。) 2.(多媒体出示图片《货郎图》)学生分组讨论,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第一组: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2)表现: 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 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 商业贸易区。 第二组:海外贸易:(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组:纸币出现:(1)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2)时期、地点:北宋前期,四川地区。(3)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材料二: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4.(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师生共同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答案提示:(幻灯片展示)1.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2.政府重视、扶持。3.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宋代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答案提示(幻灯片展示):从唐朝中期到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 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教学反思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宋代经济发展教案完整版

宋代经济发展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 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如两宋时期,政府在外贸港口设 立的市舶司、交子在四川地区的出现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 问题的能力。两宋时期,我国商业居于当时世界上的繁荣之列。北宋出 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 家。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较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 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 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耕获图》、《宋代海船》、《清明上河图》、交子会子等相关多媒体、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讲授新课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定稿 人教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思考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培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代表提高 2、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两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 2、自主探究(给学生6分钟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下面的作业) (一)农业成就: a 治理黄河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任用()治理黄河。 b改进耕作技术耕犁上安装了(),发明了播种用的()。 (二)手工业成就:丝织业:西汉时期已使用() 冶铁业: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 (三)商业和城市:西汉都城()和东汉都城()规模宏大,称东西两京。长安城内有专业的商业区,叫做()。 (四)经济大一统:措施:汉武帝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强了中央的(),实现了经济上的() 3、小组合作:2分钟时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在教师指导下,组间互助来解决。 讨论:两汉时期的经济为什么会迅速发展? 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汉代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科技的进步;水利的兴修 找一找:西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有犁壁、耧车、水排等。 4、给学生6分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两汉时期,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是() 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汉明帝④汉元帝

2020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核心目标 课标要求核心提要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 课堂突破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丝织品和瓷器也是宋朝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朝廷赚回了大量财富。同时,市舶司的设立也有力地保障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宋朝从大量进口货 物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材料二 北方南方 宋初人口100多万户人口230多方户 北宋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发生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有何启示。 即时训练 1.南宋时候,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 A.茶树、烟草B.棉花、大豆C.棉花、茶树D.棉花、玉米 2.下列选项中,属于宋朝时发明的新农具是() 3.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B.邢窑C.哥窑D.越窑 4.近年来在非洲不断发现了宋代的瓷器和瓷器碎片,这说明() ①宋代海外贸易兴盛②宋代制瓷业发达 ③我国瓷器享誉世界④宋代实行开放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

5.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课后作业 基础过关 1.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精耕细作的精致型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下列关于宋代农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泰国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东南地区得到推广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C.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D.植棉地区由广东、福建扩展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3.根据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你认为在“原产地”栏目中应该填写() A 4.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期兴起于江西,以生产青白瓷著名,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瓷器制造中心的是() A.越窑B.邢窑C.景德镇D.泉州 5.考古工作者对泉州沿海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多处南宋时期的古代港口、码头和古海船遗址。这说明,南宋泉州() ①造船业发达②海外贸易兴盛③是闻名的大商港④是当时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对下图绘画作品解读正确的是() 《清明上河图》(局部) A.作者是南宋画家张择端B.取材于清朝南京秦淮河沿岸风光 C.折射出贵族文化的高雅D.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 7.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闭关锁国的危害 8.“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板书课题。 二、授课 师:讲古代的经济,主要是三大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共同研究探讨从五代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板书一、农业的发展 学生:1、从唐朝中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中原地区的森林长期被砍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这一时期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3、统治者的扶植、重视。宋真宗推广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幻灯片展示)1、为躲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2、自然条件优越。3、政府重视、扶持。 教师:下面来看一下,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下面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农业发展的概况。 学生:A从越南引进的新品种──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明间流传“太湖熟,天下足”的言语。主要产地在南方。 B棉花种植,有两广、福建扩展稻了长江流域。 C茶树栽培也很广,江南的丘陵地区,新开辟了许多茶园。 板书二、手工业的兴盛 过渡: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1、纺织业方面:A、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B、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C、南宋时,棉纺织业发展稻了东南沿海。 2、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 B11090021 (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三)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四)总学时与学分:18学时 1学分 (五)考核方式:考试 (六)相关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 通过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当前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外交政策的目标、原则以及对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等,使学生了解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我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我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有较多的课堂提问。适当布置课外阅读和作业,使课堂学习与自学结合起来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18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选用教材: 冯特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主要教学参考书: 1.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程毅等主编.国际经济与政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2.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三、教学方法1.问题导学法。教师质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疑,培养学生通过两汉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统一、文化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2.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3.归纳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比如两汉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成就等运用此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板书设计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板书: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设计意图:)初一起始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运用生活实际的经验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对炒钢技术的好奇,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两汉经济发展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自主学习]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过渡]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在两汉时期是如何注重兴修水利的?[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个子目: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谁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效果如何?(板书:农业: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学生阅读……学生回答:1.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2.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多媒体展示答案和相关图片)(设计意图)用最简洁的问题导学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有目标的阅读指定内容,从而最有效的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备课人:王建辉 知识回顾: 1.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实行“ 、 ”,就是把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举办全国最高学府 。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重点与难点知识: 重点知识: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3.东西二京 难点知识: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一.治理黄河与农业的进步 (请同学仔细阅读教材P72——P73页前三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 2.东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主持修河的水利专家是谁?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汉代,已经使用什么机器生产丝织品? 2.根据《东汉冶铁水排模型》,回答框中的问题: 探究与交流一(动脑筋): 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页最后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经济是什么?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这项措施在当时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东汉冶铁水排模型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性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烟瘾,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三、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叙述与讲解,图表填写,史料解读,前后对比,问题探究。引导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上一课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课堂导入:由学生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出南方经济优于北方,从而引出古代南北方经济差距如何?导入正课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结合课本内容。 教师:引导,归纳。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2、自然因素{1、自然变化2、认为改变}3、政治因素 教师:介绍什么叫经济重心?经济重心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以及南北分界线。 学生:根据经济重心的衡量标准分析南方经济发展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南方农业的发展 学生:阅文,结合“唐朝盛世经济繁荣”图,思考南方农业的发展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引导,归纳 南方经济的发展:1、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2、棉花: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3、茶叶 学生:思考“动脑筋”,体会途中农业的繁忙景象。 教师:引导,介绍《耕获图》又名《农耕图》,图中反映出南宋农民从事耕牛,插秧、灌溉、收获、扬场、入仓的繁忙景象。 过渡:农业的发展会很大的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南方农业的发展促了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莫旗宝山中学历史导学案+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莫旗宝山中学 2015级 初一历史课时学案 班级_______小组______姓名_________使用时间:2015年11月12日编制人:_________主任审签:___________校长审签:_________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懂得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3、认识两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难点】弄懂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的阅读课本,边看边勾画,然后把预习的收获写在我的收获里面。 2.请在【我的疑问】中写下预习中的困惑,课上与大家共同探究。 3.预习完成后默写该课的知识树,实在想不起来的可以看课本,用红色笔补充。 一、【导入】 二、【解读学习目标】 三、【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做好勾画和标注。) (一)农业成就: a 治理黄河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任用()治理黄河。 b改进耕作技术耕犁上安装了(),发明了播种用的()。(二)手工业成就:丝织业:西汉时期已使用()

冶铁业: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 (三)商业和城市:西汉都城()和东汉都城()规模宏大,称东西两京。长安城内有专业的商业区,叫做()。 (四)经济大一统:措施:汉武帝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强了中央的(),实现了经济上的() 1、组长主持,组内统一答案,并用红笔修改。 2、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组内互查记忆基础知识。 【我的疑问,我的补充】 四、【合作提升】 1、讨论:两汉时期的经济为什么会迅速发展?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学法指导 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又如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再如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我们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 2.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列表归纳掌握。

南方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教案修订稿

南方经济的发展教学设 计教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南方经济的发展 大连市西岗区新华实验学校于杰 所属学科:历史 适用年级: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使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以及后来的经济重心的那已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喜欢听、讲故事,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不能分析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事实。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说出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2.能够了解江南经济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收集有关历史典故或历史成语的出处,了解人口南迁; 2.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并加以制表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人口南迁,了解人口南迁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2.通过学习祖逖北伐,应学习他少年立志,奋发图强,一往无前的精神;3.通过学习劳动人民开发江南经济,了解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并体会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 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教学理念: 就本课整体来看,说明性语言较多,趣味性不强。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其中的动画,可以达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将小组讨论式学习引入课堂,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变教为导,克服包办代替。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相关资料 (2)课堂打破传统座次方法,便于学生讨论。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屏幕上显示出《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思考:目前我国北方与南方哪里经济发展状况突出一些?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出:在我国历史上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与南方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 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增强,将有利于它们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发展本国经济,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从整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态势,逐渐拉开了差距,出现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几个发展层次。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不同,将发展中国家分为石油出口国、新兴工业国、低收入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四种不同的类型。 其一,石油生产和出口国富裕但未能全面发展(又称高收入国家)。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石油资源有着持续性的需求,由此也造就了中东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卡塔尔等波斯湾周围国家,由于地质条件的特点,其国土内部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其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但对外依赖严重(又称中等收入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抓住历史机遇、适时发展,形成了一批以“亚洲四小龙”,即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其三,中下等收入国家和地区还不富裕。这类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有的还达到了相当的水

平。 其四,最不发达国家仍很贫穷。这类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增长很快,债务负担沉重。再加上有些国家经常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乱和灾荒中,因此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政治发展 (1)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以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战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发展的高潮时期,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国家中兴起了一股“社会主义浪潮”。许多已经赢得独立和正在赢得独立的国家宣布搞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了中国、越南等国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际上选择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与西方原生的资本主义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混杂,国家垄断与官僚性恢、依附性与民族性共存?/P> (2)发展中国家在选择了各自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比较复杂,呈现多种类型,且处于不断变更之中。发展中国家的政权模式主要有以下类型: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君主制(又称议会君主制、绝对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军人政权;政教合一制和党政合一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