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一、名词解释

1.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eule,CAM)

2. 细胞连接(cell junetion)

3.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4.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5. 钙黏着蛋白(cadherin)

6.整联蛋白(integrin)

7. 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

8. 细胞黏附(cell adhesion)

二、单项选择题

1. 关于整联蛋白的错误叙述是

A.胞外区可以识别含有RGD三肽序列的配体

B.是细胞表面非依赖于Ca'或Me的异亲型细胞黏附分子

C.可介导细胞和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识别和黏附

D.具有将细胞外部作用因素与细胞内部结构整合的功能

E.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穿膜蛋白

2.下列细胞连接中,不属于锚定连接的是

A.桥粒

B. 半桥粒

C.紧密连接

D. 黏着带

E. 黏着斑

3.关于细胞连接的错误叙述是

A.细胞连接结构属于细胞外基质

B.心肌收缩依赖于间隙连接

C.紧密连接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具有保证物质定向运输的作用

D.细胞连接的结构特征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E.结缔组织中没有细胞连接

4.连接子是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中间有一直径为1.5-2nm的孔道,可允许通过的分子质量

上限是

A. 5kD

B.1kD

C. 10kD

D. 50kD

E.60kD

5. 关于细胞黏附分子的错误叙述是

A.是穿膜糖蛋白

B.钙黏着蛋白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C.选择素能特异性识别其他细胞表面寡糖链中的特定糖基

D.整联蛋白不依赖于Ca”的调节

E.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不依赖于Ca”的调节

6. 桥粒存在于承受强拉力的组织中,其细胞黏附分子属于

A.钙黏着蛋白

B.选择素

C.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D.整联蛋白

E.层粘连蛋白

7. 人工合成的RGD短通过抑制血小板凝聚可治疗心绞痛,原理是合成短肚可以竞争性地阻止血小板与血浆中含有RGD序列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预防血凝块的形成。其中涉及的血小板的成分是

A.钙黏着蛋白

B. 纤连蛋白

C.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D. 选择素

E.整联蛋白

8. 关于间隙连接的错误叙述是

A.连接子是间隙连接的基本结构单位

B. 连接子由8个连接子蛋白环绕而成

C.间隙连接可以允许分子量在1000Da以下的分子通过

D.细胞内 Ca”过量时可导致间隙连接关闭

E.连接子可以由相同或相似的连接子蛋白构成

9.位于细胞侧面,有中间纤维参与的错定连接是

A. 紧密连接

B. 黏着带

C. 黏着斑

D.桥粒

E.半桥粒

10.对钙黏着蛋白家族分子的错误叙述是

A. 钙黏着蛋白介导同亲性细胞黏附

B.E-钙黏着蛋白主要存在于胎盘、表皮等组织中

C.钙黏着蛋白的作用可被 Ca”调节

D. 钙黏着蛋白在锚定连接中起信号传递作用

E.阳离子整合剂EDTA可破坏钙黏着蛋白介导的细胞黏附

11.与黏着斑相连的骨架纤维是

A.微丝

B. 微管

C. 中间纤维

D. 核纤层

E.肌球蛋白

12.紧密连接不具有的功能是

A.将上皮细胞紧密整合的机械作用

B. 维持物质运输的方向性

C.限制较大分子在上皮细胞质膜顶部和基侧部的自由扩散

D.介导细胞连接的作用受钙离子调节

E. 可构成血脑屏障

13.下列不是整联蛋白的功能是

A.在细胞外基质中形成水化凝胶

B.可将细胞错定在基质上

C.可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

D.介导细胞间黏附

E. 含有结合 RGD的结构域

1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紧密连接中的封闭蛋白是4次跨膜的膜整合蛋白

B 参与形成黏着带的跨膜粘连蛋白是整联蛋白

C. 天疱疮是因为桥粒结构发生病变而产生的自身免疫缺陷病

D.心肌细胞因为具有丰富的间隙连接,所以可以同步收缩和舒张

E.间隙连接可介导细胞间通讯

15.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在培养瓶底部的附着介质是

A.紧密连接

B.黏着带

C.桥粒

D.半桥粒

E.黏着斑

16.关于细胞黏附分子的错误描述是

A.钙黏着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同亲型结合

B.选择素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异亲型结合

C.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可介导细胞之间的同亲型结合

D.整联蛋白介导细胞之间的同亲型结合

E.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可介导细胞之间的异亲型结合

17.如果人体内某基因突变,导致编码的1-选择素丧失功能,会出现的症状是

A.皮肤上出现水疱

B.凝血障碍

C.肿瘤转移

D.不能抵抗组织感染

E.细胞连接缺失

18. 关于细胞连接的错误描述是

A.紧密连接主要由闭合蛋白和密封蛋白构成

B.半桥粒的穿膜黏着蛋白是选择素蛋白

C. 连接子蛋白的分布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

D.天疤疮与桥粒结构的破坏有关

E.参与形成黏着带的穿膜黏着蛋白是钙黏着蛋白

19.胚胎发育中,位于神经上皮细胞之间,在微丝束收缩作用下内陷形成管状结构,从而形成神经管的结构是

A. 紧密连接

B. 间隙连接

C. 黏着带

D.黏着斑

E.桥粒

20. 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Ca"结合越多,钙黏着蛋白刚性越强

B.选择素通过N-末端凝集素结构域识别白细胞和血小板上的寡糖链

C.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是依赖Ca”的细胞黏附分子

D.整联蛋白胞外区可以识别含有RGD的三腻序列的配体

E.钙黏着蛋白常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21.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是连接子,环绕而构成每个连接子的相同或相似的穿膜连接蛋白亚单位的数目是

A.4

B.6

C.8

D.10

E.12

22. 关于细胞连接的错误叙述是

A. 细胞连接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中

B. 小肠平滑肌细胞蠕动同步化依赖于间隙连接

C. 紧密连接参与小肠上皮细胞物质的定向运输

D 参与桥粒连接的细胞骨架成分是中间纤维

E. 胚胎发育中黏着带可使上皮细胞内陷形成管状结构

23细胞黏附分子中,既能介导细胞之间也能介导细胞与细瓶外基质之间的相互识别和黏附的是

A.钙黏着蛋白

B. 整联蛋自 C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D. 选择素

E. 纤连蛋白

24. 关于错定连接的错误叙述是

A.错定连接的主要作用是形成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黏合

B.黏着带是由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错定连接

C.黏着斑主要通过膜上的a-辅肌动蛋白与细胞外基质连接

D. 桥粒中穿膜黏着蛋白属于钙黏着蛋白家族成员

E.桥粒连接是有中间纤维参与的锚定连挖

25.下列连接方式中,不具有细胞通讯作用的是

A.桥粒连接

B.间隙连接

C.缝隙连接

D. 胞间连丝

E.化学突触

26. 关于细胞黏附分子的错误叙述是

A.细胞黏附是选择性的细胞识别过程

B.钙黏着蛋白是依赖于Ca”的同亲型细胞黏附分子

C.选择素的EGF样结构域是识别特异糖基,参与细胞黏附的活性部位

D. NCAM-L1是不依赖Ca”的细胞黏附分子

E.整联蛋白的α、β亚基分别有不同的类型

27.在下列蛋白中,不是黏着连接所需要的为

A.钙黏着蛋白

B.肌动蛋白

C. a-辅肌动蛋白

D.整联蛋白

E. 中间纤维

28.在半桥粒连接中,整联蛋白可以

A.组成连接线

B.与另一细胞的整联蛋白结合

C.与基底膜结合

D.与另一细胞的钙黏着蛋白结合

E.与另一细胞的连接子相联

29.紧密连接主要存在于

A.上皮细胞

B.神经细胞

C. 肝细胞

D. 肾细胞

E. 骨骼肌细胞

30.带电的离子能把电信号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而形成心肌细胞同步收缩和舒张,

这是通过

A.桥粒连接

B. 间隙连接

C.紧密连接

D.黏着带

E.黏着斑

31. 下列可与钙黏着蛋白结合的蛋白是

A.I-CAM

B.整联蛋白

C.钙黏着蛋白

D.选择素

E.蛋白聚糖

32. 抗选择素的抗体起到消炎作用是通过

A.限制激活的内皮细胞表达选择素

B. 与糖配基竞争嗜中性粒细胞表面的选择素结合位点

C.限制中性粒细胞暂时结合到血管壁上

D.限制内皮细胞的激活而生成血小板激活因子

E.限制中性粒细胞上整联蛋白的激活

33. 下列结构中,无法为细胞提供抗机械张力的牢固黏合作用的是

A. 桥粒

B.间隙连接

C. 半桥粒

D.黏着带

E. 黏着斑

34、小肠肠腔内的物质不能随便进入组织是因为小肠上皮细胞内有对腔内大部分物质起着阻

隔作用的

A.黏着带

B.黏着斑

C.桥粒

D.间隙连接

E.紧密连接

35.从上皮细胞的顶端到底部,各种细胞表面连接出现的顺序是

A.紧密连接一黏着连接一桥粒→半桥粒

B. 桥粒一半桥粒一黏着连接→紧密连接

C.黏着连接→紧密连接一桥粒一半桥粒

D.紧密连接一黏着连接→半桥粒一桥粒

E. 桥粒→半桥粒一紧密连接→黏着连接

36.关于细胞黏附的错误叙述是

A.需要细胞黏附分子介导

B.同一组织的细胞优先黏附聚集

C. 选择素通过异亲型结合介导细胞黏附

D.整联蛋白通过同亲型结合介导细胞黏附

E.细胞黏附对胚胎发育中细胞的定向迁移、组织形成起重要作用

37.细胞间不存在细胞连接的是

A.内皮细胞

B.神经细胞

C.肝细胞

D.白细胞

E.骨骼肌细胞

38.关于紧密连接的错误叙述是

A.广泛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的侧面和底部区域

B.两个相邻细胞质膜以断续的点状结构连在一起

C. 点状接触部位细胞间隙消失

D.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E.封闭索是由两个相邻细胞膜上的特殊穿膜蛋白质颗粒构成

39.下列细胞类型中,桥粒最多的是

A.肝细胞

B.红细胞

C.皮肤上的表皮细胞

D. 神经细胞

E. 肾细胞

40.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锚定连接需要细胞骨架纤维参与

B.黏着带中的穿膜黏着蛋白为钙黏着蛋白

C.黏着斑参与肌细胞与肌腿的连接

D.桥粒连接是由微管参与的锚定连接

E.胰蛋白酶等能够破坏桥粒结构足债与细跑站附 165

41睾丸支持细胞之间构成血睾屏障,保护组织免受异物侵害的细胞连接方式是

A. 黏着带

B.黏着斑

C.紧密连接

D.间隙连接

E.桥粒

42. 关于间隙连接的错误叙述是

A.间隙连接存在于所有动物组织中

B.每个连接子由6个相同或相似的连接子蛋白环绕面成

C.连接子蛋白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

D.分子量IkD以下的物质可通过连接子形成的亲水性通道

E.钙离子浓度升高可降低间隙连接的通透性

43. 天疮疮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破坏了连接结构,组织液通过细胞问进入表皮,从而引起严重的皮肤水疮病。被破坏的连接结构是

A. 黏着带

B.黏着斑

C.桥粒

D.半桥粒

E.紧密连接

44.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黏附是选择性的识别过程

B. 细胞黏附分子都是穿膜糖蛋白

C.钙黏着蛋白以同亲型结合介导细胞黏附

D.细胞黏附分子的胞质区是与配体识别的部位

E.细胞黏附分子可以介导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着

45. 关于钙黏着蛋白的错误叙述是

A.Ca'”赋予钙黏着蛋白刚性和强度

B.其常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通过同亲型结合介导细胞黏附

C.黏着斑中的穿膜黏着蛋白是钙黏着蛋白

D.E-钙黏着蛋白的缺失可导致肿瘤的侵袭

E.个体发育中钙黏着蛋白表达的种类和数量可影响细胞分化

三、多项选择题

1.细胞内微丝可将整个组织的细胞连成一个整体的连接方式是

A.黏着带

B. 黏着斑

C.桥粒

D.半桥粒

E.紧密连接

2.紧密连接主要存在于

A.肠上皮细胞

B.表皮细胞

C.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D. 睾丸支持细胞

E.血管内皮细胞

3.下列结构中,穿膜黏着蛋白为整联蛋白的是

A. 黏着带

B.黏着斑

C. 桥粒

D. 半桥粒

E. 紧密连接

4. 依赖于Ca”的细胞黏附分子有

A.钙黏着蛋白

B. 选择素

C.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D.整联蛋白

E.层粘连蛋白

5.有钙黏着蛋白参与的细胞连接是

A 黏着带 B. 黏着斑 C.间隙连接 D.半桥粒E. 桥粒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eule,CAM):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结合并起黏附作用的穿膜糖蛋白的统称,包括钙黏着蛋白、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整联蛋白家族

2.细胞连接(cell jumetion):细胞表面与其他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结合的特化区域,用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和维持组织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3.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一类有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结构,能够形成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黏合。

4.间隙连接(ap junction):是动物组织细胞间普遍存在的一种通讯连接方式,其基本结构单位是连接子,通过相邻质膜上的两个连接子对接而使细胞连通,用以加强相邻细胞的连接,介导细胞间通讯。

5. 钙黏着蛋白(cadherin):是一类依赖于Ca”的同亲型细胞黏附分子,为单次穿膜糖蛋白,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同亲型细胞黏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影响细胞的分化,参与组织器官的形成。

6.整联蛋白(integrin):是一类依赖于Ca*或Mg”的异亲型细胞黏附分子,为异二聚体穿膜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识别和黏附。

7.通讯连接(commumicating jumction):存在于大多数组织相邻细胞膜上的特殊的连接方式,不仅具有机械的细胞连接作用,还可进行细胞间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通讯联系,从而完成群体细胞间的合作和协调。

8.细胞黏附(cell adhesion):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通过细胞表面特定的细胞黏附分子介导,使同类细胞发生聚集形成细胞团或组织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 B

5. D

6. A

7.E

8. B

9. D 10. B 11. A 12.

D 13. A 14. B 15.

E 16. D 17. D 18. B 19.C 20.C 21. B 22.A

23.B 24. C 25. A 26.C 27. E 28.C 29. A 30. B 31.C 32.C 33.B

34.E 35. A 36.D 37. D 38. A 39.C 40. D 41.C 42. A 43.C 44.

D 45.C

三、多项选择题

1. AB

2. ABCDE

3. BD

4. ABD

5. AE

细胞黏附斑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 14 卷 第 47 期 2010–11–19 出版
November 19, 2010 Vol.14, No.47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919048.html,
细胞黏附斑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
冯志远,安晓莉,张宝平,马海冰,王 静,刘 斌
Research progress of focal adhesions in cell biomechanics
Feng Zhi-yuan, An Xiao-li, Zhang Bao-ping, Ma Hai-bing, Wang Jing, Liu Bin
Abstract
BACKGROUND: Focal adhesions have achieved many progresses in the biomechanical field, but the research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fac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oretical model an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some models lack experimental evidence and further optimizing. OBJECTIVE: To summarize recent research and related progress on focal adhesions biomechanics. METHODS: A computer-based online search of CNKI database from January 1995 to April 2010, PubMed database and Elsevier (ScienceDirect) database from January 1975 to April 2010, was performed with key words of “cell adhesion, focal adhesions, adhesion strength, cell mechanics, molecular bond, flexible interface”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s concerning focal adhesions in cell biomechanics were included, repetitive research was exclud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 total of 109 articles were screened out, 64 of them were excluded due to unrelated study objective and repeated contents, finally 45 articles were involved in further analysis. At present, studies on focal adhesions mainly focus on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dhesion plaqu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ocal adhesions and cytoskeleton, the size of focal adhesions and adhesion strength, flexible interface and adhesion. With the cell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 develop, bio-mechanics study of adhesion plaque will have a new space. Focal adhesion modeling method is further improved and closer to the biological experimental data, the mechan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focal adhesion is also a new discovery, the focal adhesion biomechanical research can help to establish and analyze other biological micro-models,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cell adhesion and invasion of tumor cells from the mechanical point of view. Feng ZY, An XL, Zhang BP, Ma HB, Wang J, Liu B.Research progress of focal adhesions in cell biomechanics.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0;14(47): 8843-8846.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91904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919048.html,]
College of Stomat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Province, China Feng Zhi-yuan★,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College of Stomat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Province, China fzyfzylzu@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919048.html, Correspondence to: Liu Bin, Doctor, Professor, College of Stomat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Province, China liubkq@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919048.html, Supported by: Youth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Fund of Lanzhou University, No. lzujc200922*; Open Project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 Lubrication,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0808*;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rojects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 LZUYX200625*; General Program of Special Fund for Central University Basic Expenses, No. lzujbky-2009-96* Received: 2010-06-23 Accepted: 2010-08-23
摘要
背景:细胞黏附斑在其生物力学方向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然处于初期阶段,面临着理论模型与实验观察结果 出现差异,一些模型缺乏实验依据,进一步优化模型设计等问题。 目的:对近年国内外关于细胞黏附斑生物力学研究及其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以“细胞黏附、黏附斑、黏附强度、细胞力学分子键、弹性界面”为中文关键词,以“cell adhesion, focal adhesions, adhesion strength, cell mechanics, molecular bond, flexible interface”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 CNKI 1995-01/2010-04、Pubmd 数据库和 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 1975-01/2010-04 有关细胞黏附斑生物力学的 文献。排除重复研究。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 109 篇文献,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本文无关及内容重复的研究 64 篇,共保留 45 篇文献做进一 步分析。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国内外对黏附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黏附斑的生物力学性质方面,重点从黏附斑与细胞骨架 的相互作用、黏附斑的大小和黏附力的关系、细胞黏附界面弹性和黏附力的关系方面展开相关研究。随着细胞生物学、分 子生物学和数学有限元建模分析方法的发展,为黏附斑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黏附斑的建模方法被进一步改进, 更加接近生物学实验数据,有关黏附斑的力学问题也有了新的发现,黏附斑生物力学方向的研究有助于其他生物微观模型 的建立和分析,有助于从力学角度解释细胞黏附的机制以及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一些关键问题。 关键词:细胞黏附;黏附斑;黏附力;细胞力学;分子键;弹性界面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25 冯志远,安晓莉,张宝平,马海冰,王静,刘斌.细胞黏附斑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14(47):8843-8846.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91904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3919048.html,]
斥力、范德瓦耳斯力、空间平衡力、氢键、高价 0 引言 大多数的动物细胞不能孤立存在,必须黏附 在相邻的细胞或基质上才能进行正常细胞代谢 过程,如增殖、分化、转移、迁移等。细胞黏附 可分为非特异性黏附和特异性黏附两种。非特异 性黏附指一些纯物理化学性的黏附力,包括静电 离子键等。特异性黏附主要由位于细胞膜上形成 配体受体结构的特异性黏附分子蛋白介导完成。 特异性黏附分子分为选择素、整合素、免疫球蛋 白超家族及钙黏素等4大类。其中,整合素是介 导细胞间和细胞与基质间黏附主要作用因素,它 是细胞外基质蛋白分子形成黏附斑结构的基础。 黏附斑是细胞黏附的基础,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8843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10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题库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分布!结构!功能!] 第一节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人和多细胞动物体内除结缔组织和血液外,各种组织的细胞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相邻细胞表面形成各种连接结构,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和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协调性,这种细胞表面与其他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结合的特化区称为细胞连接。 一、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的唯一一种。 ?分布:广泛分布在各种上皮细胞,如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的支持 细胞基部、腺体的上皮细胞管腔面的顶端区域、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等 ?特征:“焊接线(嵴线)”两个相邻细胞质膜以断续的点状结构连在一起。非点接触处有 10-15nm的细胞间隙。“封闭索sealing strand”由跨膜蛋白颗粒形成,交错形成网状,环绕在每个上皮细胞的顶部,连接相邻细胞,封闭细胞间隙,防止小分子从细胞一侧经过细胞间隙进入另一侧。 ?参与蛋白:40+种,主要是穿膜蛋白和胞质外周蛋白。穿膜蛋白中有两类已确定,闭合蛋白 &密封蛋白。 闭合蛋白Occludin 65kD 4次穿膜蛋白 自己识别自己C端与N端均伸向细胞质 密封蛋白Claudin 20~27kD 肾小管上皮Mg2+ ?功能:①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一道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防止细胞外物质无选择地 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或组织中的物质回流入腔中,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②形成上皮细胞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而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二、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定义:一类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结构 ?主要作用: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丽的牢固粘合 ?主要功能:参与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的维持、细胞的迁移运动&发育、分化等过程 ?分布:广泛分布在动物各种组织中,尤其需要承受机械力的组织(eg.上皮、心肌、子宫颈)?蛋白:①细胞内锚定蛋白intracellular anchor protein 在细胞质面与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肌动蛋白丝或中间纤维)相连,另一侧与穿膜黏着蛋白连接。②穿膜黏着蛋白transmembrane adhesion protein,是一类细胞黏附分子,其胞内部分与胞内锚定蛋白相连,胞外部分与相连细胞特异 ?分类: (一)黏着连接adhering junction是由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锚定连接 1.黏着带adhesion belt ?定义:位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是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带装结构 ?蛋白:钙黏着蛋白cadherin。是Ca2+依赖性黏附分子。在质膜中形成同源二聚体。 ?胞内侧的锚定蛋白:α、β、γ连环蛋白(catenins),α-辅肌动蛋白(actinin)、纽蛋白(vinculin) 等,锚定肌动蛋白纤维 ?作用:维持细胞形态和组织器官完整性。特别是为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提供了抵抗机械张 力的牢固粘合。动物胚胎发育使上皮内陷形成管状、泡状器官原基,对形态发生起重要作用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一、名词解释 1.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eule,CAM) 2. 细胞连接(cell junetion) 3.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4.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5. 钙黏着蛋白(cadherin) 6.整联蛋白(integrin) 7. 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 8. 细胞黏附(cell adhesion) 二、单项选择题 1. 关于整联蛋白的错误叙述是 A.胞外区可以识别含有RGD三肽序列的配体 B.是细胞表面非依赖于Ca'或Me的异亲型细胞黏附分子 C.可介导细胞和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识别和黏附 D.具有将细胞外部作用因素与细胞内部结构整合的功能 E.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穿膜蛋白 2.下列细胞连接中,不属于锚定连接的是 A.桥粒 B. 半桥粒 C.紧密连接 D. 黏着带 E. 黏着斑 3.关于细胞连接的错误叙述是 A.细胞连接结构属于细胞外基质 B.心肌收缩依赖于间隙连接 C.紧密连接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具有保证物质定向运输的作用 D.细胞连接的结构特征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E.结缔组织中没有细胞连接 4.连接子是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中间有一直径为1.5-2nm的孔道,可允许通过的分子质量 上限是 A. 5kD B.1kD C. 10kD D. 50kD E.60kD 5. 关于细胞黏附分子的错误叙述是

A.是穿膜糖蛋白 B.钙黏着蛋白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C.选择素能特异性识别其他细胞表面寡糖链中的特定糖基 D.整联蛋白不依赖于Ca”的调节 E.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不依赖于Ca”的调节 6. 桥粒存在于承受强拉力的组织中,其细胞黏附分子属于 A.钙黏着蛋白 B.选择素 C.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D.整联蛋白 E.层粘连蛋白 7. 人工合成的RGD短通过抑制血小板凝聚可治疗心绞痛,原理是合成短肚可以竞争性地阻止血小板与血浆中含有RGD序列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预防血凝块的形成。其中涉及的血小板的成分是 A.钙黏着蛋白 B. 纤连蛋白 C.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D. 选择素 E.整联蛋白 8. 关于间隙连接的错误叙述是 A.连接子是间隙连接的基本结构单位 B. 连接子由8个连接子蛋白环绕而成 C.间隙连接可以允许分子量在1000Da以下的分子通过 D.细胞内 Ca”过量时可导致间隙连接关闭 E.连接子可以由相同或相似的连接子蛋白构成 9.位于细胞侧面,有中间纤维参与的错定连接是 A. 紧密连接 B. 黏着带 C. 黏着斑 D.桥粒 E.半桥粒 10.对钙黏着蛋白家族分子的错误叙述是 A. 钙黏着蛋白介导同亲性细胞黏附 B.E-钙黏着蛋白主要存在于胎盘、表皮等组织中 C.钙黏着蛋白的作用可被 Ca”调节 D. 钙黏着蛋白在锚定连接中起信号传递作用 E.阳离子整合剂EDTA可破坏钙黏着蛋白介导的细胞黏附 11.与黏着斑相连的骨架纤维是 A.微丝 B. 微管 C. 中间纤维 D. 核纤层 E.肌球蛋白

细胞粘附实验

细胞粘附 具体执行方法请按照:Cell_Adhesion_protocol_manual[1].pdf中的A. Colorimetric Cell Adhesion Assays(第23-26页),其中测量方法按照步骤4 1. Coat plate. a) Coat a 96 well flat bottom microwell plate with “protein” diluted in PBS, pH 7.4. (See note #1 pg.30) Add 0.05 ml volume per well and tap plate to disperse. “protein”: 为FIBRONECTIN(具体包被方法参照HUMAN FIBRONECTIN.pdf) 或matrigel(具体包被方法参照GUIDELINES FOR USE matrigel.pdf)或BSA(具体包被方法按照Coat a 96 well flat bottom microwell plate with “protein” diluted in PBS, pH 7.4. (See note #1 pg.30) Add 0.05 ml volume per well and tap plate to disperse.) 【求助】有没有高人做过细胞-基质粘附实验啊? 参与者:从天而降的少女 96孔扳上是先铺mtrix gel 再铺FN,还是直接铺FN就可以了呢?滴上去以后风干了就可以吗?还是要等一段时间才可以加细胞悬液?谁告诉我一下啊,多谢.我想检测肿瘤细胞的黏附能力. 有没有高人做过细胞-基质粘附实验啊? 参与者:sunnyziyang 直接铺FN,超净台内过夜风干,使用前PBS 冲洗2遍,重新水化,再加1%BSA100μl/孔封闭,培养箱内培养1h后加100μl细胞悬液 参与者:xinzhijinbi 请问在材料上种细胞时测细胞在材料上的黏附力能这样测吗? 具体咋做呢? 参与者:hanhailanbo 现在有现成的试剂盒检测细胞的粘附能力,美国cell biolabs公司的试剂盒不错,好像国内北京西美杰有代理。

细胞生物学-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提纲资料讲解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封闭连接 细胞连接锚定连接 通讯连接 一封闭连接(紧密连接) 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如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睾丸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的支持细胞基部、腺体的上皮细胞管腔面的顶端侧面区域、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等跨膜蛋白颗粒形成的封闭索,交错形成网状,环绕每个上皮细胞的顶部,连接相邻细胞,封闭细胞间隙,防止小分子从细胞一侧经过细胞间隙进入另一侧 穿膜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 45kD的四次穿膜蛋白C端与N端均伸向细胞质封闭蛋白claudin 20-27kD的四次穿膜蛋白C端与N端均伸向细胞质胞质外周蛋白PDZ蛋白、ZO家族。。。 紧密连接的两个主要功能: 1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防止细胞外物质无选择地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或从组织回流入腔中,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如: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保护器官免受异物伤害 2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如紧密连接限制膜蛋白、膜脂分子流动性,保证在小肠上皮内胞质营养物质运转的方向性,还将上皮细胞联合成一个整体 二锚定连接 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主要作用是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粘合;广泛分布于动物各种组织中,特别是上皮、心肌和子宫颈等需要承受机械压力的组织细胞与细胞间的黏着连接黏着带adhesion belt 黏着连接adhering junction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合连接黏着斑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adhesion plaque 桥粒连接desmosome junction 细胞与细胞间的连接桥粒desmosome 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连接半桥粒hemidesmosome 细胞内锚定蛋白intracellular anchor proteins:在细胞膜的胞质面形成一个突出的斑,并将连 接复合体与肌动蛋白纤维/中间纤维相连 穿膜黏着蛋白transmembrane adhension proteins:其胞质区域连接细胞内锚定蛋白,其细胞 外区域与细胞外基质蛋白或相邻细胞特异的穿膜黏着蛋白 (一)黏着连接是由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锚定连接 1黏着带位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是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带状结构参与形成黏着带的穿膜黏着蛋白称:钙黏着蛋白cadherin,是Ca2+依赖性细胞黏附分子 胞内锚定蛋白:α、β、γ联蛋白(catenins),α-辅肌动蛋白(actinin)、黏着斑蛋白(vinculin)等,锚定肌动蛋白丝 作用1在维持细胞形态和组织器官完整性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10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题库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10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题 库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人和多细胞动物体内除结缔组织和血液外,各种组织的细胞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相邻细胞表面形成各种连接结构,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和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协调性,这种细胞表面与其他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结合的特化区称为细胞连接。一、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的唯一一种。 ? 分布:广泛分布在各种上皮细胞,如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的支持 细胞基部、腺体的上皮细胞管腔面的顶端区域、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等 ? 特征:“焊接线(嵴线)”两个相邻细胞质膜以断续的点状结构连在一起。非点接触处有10-15nm的细胞间隙。“封闭索sealing strand”由跨膜蛋白颗粒形成,交错形成网状,环绕在每个上皮细胞的顶部,连接相邻细胞,封闭细胞间隙,防止小分子从细胞一侧经过细胞间隙进入另一侧。 ? 参与蛋白:40+种,主要是穿膜蛋白和胞质外周蛋白。穿膜蛋白中有两类已确定,闭合蛋白 密封蛋白。闭合蛋白密封蛋白Occludin Claudin 65kD 20~27kD 4次穿膜蛋白C端与N端肾小管上皮Mg2+ 自己识别自己均伸向细胞质? 功能:①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一道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防止细胞外物质无选择地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或组织中的物质回流入腔中,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②形成上皮细胞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而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二、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 ? ? ? ?

定义:一类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结构 主要作用: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丽的牢固粘合 主要功能:参与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的维持、细胞的迁移运动发育、分化等过程 分布:广泛分布在动物各种组织中,尤其需要承受机械力的组织(eg.上皮、心肌、子宫颈)蛋白:①细胞内锚定蛋白intracellular anchor protein 在细胞质面与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肌动蛋白丝或中间纤维)相连,另一侧与穿膜黏着蛋白连接。②穿膜黏着蛋白transmembrane adhesion protein,是一类细胞黏附分子,其胞内部分与胞内锚定蛋白相连,胞外部分与相连细胞特异 ? 分类: (一)黏着连接adhering junction是由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锚定连接 1.黏着带adhesion belt ? 定义:位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是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带装结构? 蛋白:钙黏着蛋白cadherin。是Ca2+依赖性黏附分子。在质膜中形成同源二聚体。? 胞内侧的锚定蛋白:α、β、γ连环蛋白(catenins),α-辅肌动蛋白(actinin)、纽蛋白(vinculin) 等,锚定肌动蛋白纤维 ? 作用:维持细胞形态和组织器官完整性。特别是为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提供了抵抗机械张 力的牢固粘合。动物胚胎发育使上皮内陷形成管状、泡状器官原基,对形态发生起重要作用 2.黏着斑focal adhesion ? ? ? ? ? 定义: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是细胞通过局部黏附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形成的黏着连接。蛋白:整联蛋白integrin。其胞外部分与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胶原)[受体与配体间的识别与结合相连],胞内部分

细胞增殖、凋亡、粘附的测定方法.

细胞增殖的检测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 MTT 商品名为噻唑蓝,是一种黄色的染料。1983 年Mosmann 建立MTT比色法,用于检测细胞存活和增殖。其原理为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MTT 还原为不溶于水的蓝紫色结晶-甲瓒(formazan)并沉积在细胞中,而死亡的细胞无此功能。二甲基亚砜(DMSO)能溶解细胞中的甲瓒,用酶联免疫分析仪测定其光吸收值,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在一定细胞数量范围内,MTT结晶形成的量与细胞数成正比。此方法已广泛用于各种细胞增殖的检测、肿瘤细胞的生长、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检测、大规模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细胞毒性试验以及肿瘤放射敏感性测定[4-8]等。此方法简便、灵敏且无放射性。 MTT 溶液需要放置在4℃避光保存,最好是现用现配。由于MTT 经还原所产生的产物甲瓒不溶于水,无法直接测定吸光度,需要被溶解之后才能检测。这不仅使工作量增加,而且MTT 溶液具有致癌性。需要注意的是,MTT 法只能用来检测细胞相对数和相对活力,但不能测定细胞的绝对数。另外,有研究发现过氧化物会降低MTT 测定的准确度,抑制将近95%的MTT 与O2-的反应,MTT 溶解产物甲瓒会吸附在纳米纤维上,而致使检测的结果呈现假阴性。 内盐法(MTS) MTS 是一种新型的MTT 类似物。MTS 在偶联剂PMS 存在的条件下,可被活细胞线粒体中的多种脱氢酶还原成水溶性的有色甲瓒产物,其颜色深浅与活细胞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呈高度相关,可用酶标仪检测。它的优点在于无放射性、快速、安全、方便、灵活及特异性强,同时又克服了MTT、XTT 的缺点。此方法已应用于细胞增殖的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细胞毒性的检测等,且比MTT 法更加准确。 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缺陷。最新研究表明在96 孔板试验中,靠外的孔液体易蒸发,对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24],且不适合于猪淋巴细胞促有丝分裂反应的检测. 细胞粘附能力测定: 蛋白染料染色法测细胞粘附 本法是以蛋白染色剂如氨基黑10B来问接测定96孔板中的细胞数目,该法迅速可靠,还可用怍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染色细胞的照像。Schulz 等对入角化细胞株

常见生物相容性实验汇总

常见生物相容性实验汇总 细胞复苏 材料准备: 培养基、培养皿、70%酒精、一次性吸管、FBS、15ml&50ml离心管 实验步骤: 1.先将培养基配好并复温,在15ml离心管中加入5ml培养基;准备37℃的水 浴,取出冻存管后立即置于水浴中融化,确保细胞全部浸入液面,快速摇动,1min内使管内的细胞融化,注意不要让水没过管口,液氮会从口子喷出,小心。 2.把培养基融化后的管子用75%酒精擦拭消毒后,放入安全柜内操作。 3.小心打开冻存管,将细胞悬液转移到有培养基的15ml离心管中。 4.1200rpm离心3min,弃上清,加入6ml含10%FBS的完全培养基,转移至新 培养瓶(小瓶6ml培养基,大瓶10ml培养基)中,做好标记(细胞类型、传代数、培养基、复苏时间、复苏人),置于CO2培养箱中37℃培养,培养24h后视情况换液。 5.复苏后细胞生长状况正常后,进行常规培养,最好在第二次传代后冻存若干 管细胞,不可只取不存,在第三次传代后可用于细胞实验。 TIPS: a.解冻细胞必须迅速,防止细胞低温损伤,慢冻速融。 b.细胞冻存管可能漏入液氮,解冻时冻存管中的气温急剧上升,可导致爆炸。

细胞传代(TE消化法) 实验前准备事项: 1.预热培养用液:把已经配制好的装有培养基、PBS液和胰蛋白酶的瓶子放入 37℃水浴锅内预热(可以省去)。 2.用75%酒精擦拭双手,生物安全柜经过紫外线照射超过30min,实验前通风 至少开启15分钟让空气循环起来,橱内不要使用火焰灯,它们会影响橱内空气的流动方式。 3.实验前把可能用到的试剂、吸管及离心管等全部拿到厨内,并正确摆放使用 的器械,保证足够的操作空间,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可减少污染。 材料准备: TE消化液、FBS、对应培养基、50ml离心管若干、15ml离心管若干、一次性吸管若干、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1.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后,取出实验所需物品,可在50ml离心管中配制40ml培 养基(4ml FBS+36ml α-MEM)待用。 2.用一次性吸管从细胞单层吸出培养基,缓慢加入PBS或者不含血清的培养基 没过细胞,摇晃洗涤培养皿1~2次。 3.再吸出PBS或培养基,吸的越干净越好,6cm(10cm)培养皿中加入600μl (800 μl)TE(胰蛋白酶),以刚刚没过细胞为宜。(视细胞种类也可不洗涤直接加入TE消化液) 4.稍加摇匀,使TE消化液均匀覆盖皿内所有细胞,置37℃条件下温育1~3分 钟。消化程度以用肉眼观察当培养皿晃动时飘起单层细胞为准,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消化细胞,若胞质回缩,细胞之间不再连接成片,表明此时细胞消化适度,视细胞不同而调节。 5.消化适度后,加入适量培养基2~3ml于培养皿中终止消化,沿四个方向吹洗 培养皿,确保细胞均从板上消化下来,最后全部转移到15ml离心管中。6.用吸管将已经消化的细胞轻轻吹打成细胞悬液。精确配平后放入台式离心机 内1200 rpm离心3分钟。

细胞连接

封闭连接 (一)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又称封闭小带(zonula occludens),存在于脊椎动物的上皮细胞间,长度约50-400nm,相邻细胞之间的质膜紧密结合,没有缝隙。在电镜下可以看到连接区域具有蛋白质形成的焊接线网络,焊接线也称嵴线,封闭了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上皮细胞层对小分子的透性与嵴线的数量有关,有些紧密连接甚至连水分子都不能透过。 紧密连接的焊接线由跨膜细胞粘附分子构成,主要的跨膜蛋白为claudin和occludin,另外还有膜的外周蛋白ZO。 紧密连接的主要作用是封闭相邻细胞间的接缝,防止溶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隙渗入体内,从而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脑毛细血管内皮以及睾丸支持细胞之间都存在紧密连接。后二者分别构成了脑血屏障和睾血屏障,能保护这些重要器官和组织免受异物侵害。在各种组织中紧密连接对一些小分子的密封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小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对Na+的渗漏程度比膀胱上皮大1万倍。 又称不通透连接或闭锁连接,具有连接相邻细胞、封闭细胞间隙的通透及分隔极性上皮细胞质膜外叶顶区与基侧区等三重功能。 一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体表及体内各种腔道和腺体上皮细胞之间。是指相邻细胞质膜直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阻止溶液中的分子特别是大分子沿着细胞间的缝隙渗入体内,维持细胞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其特点是:通过跨膜蛋白相连。 二紧密连接的结构:细胞质膜上由跨膜蛋白紧密排列形成脊线,相邻细胞的脊线相对应连接。在不同的组织中紧密连接的程度不一样,程度的大小根据脊线的多少判断。 大分子绝对不可通过,对小分子及水的封闭程度则因组织而异。 如:葡萄糖的运输:消化腔→小肠上皮细胞→结缔组织。 三紧密连接的功能 1、形成渗漏屏障,起重要的封闭作用; 2、隔离作用,使游离端与基底面质膜上的膜蛋白行使各自不同的膜功能; 3、支持功能。 紧密连接一般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Ca2+是形成紧密连接所必需的,因而体外用适当的蛋白酶及螯合剂处理上皮组织均可使紧密连接分离。 四紧密连接嵴线中的两类蛋白: 〔1〕封闭蛋白,跨膜四次的膜蛋白(60KD); 〔2〕claudin蛋白家族(现已发现15种以上) (二)间壁连接(septate junctions) 是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连接蛋白呈梯子状排列,形状非常规则,连接的细胞内骨架成分为肌动蛋白纤维。在果蝇中一种叫做discs-large的蛋白参与形成间壁连接,突变品种不仅不能形成间壁连接,还产生瘤突。 锚定连接

iCelligence 基本实验方案

iCELLigence 基本实验方案 艾森生物

iCELLigence系统的核心技术原理及基本应用概况 细胞生物学是通过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阐明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因,信号传导,细胞生长、分化和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控制,细胞识别及免疫及分子细胞生物学。 目前大部分细胞学研究的检测形式多是终点检测法,仅仅给实验提供了一个最终结果,而且经常需要标记和破坏细胞。但因为细胞是活体,生物和细胞进程是动态而非静态的,终点检测法大大局限了生物信息的全程动态收集。iCELLigence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解决了传统细胞检测的局限性。iCELLigence的核心技术是基于非标记、动态实时细胞分析检测。该技术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 在细胞培养板的每个细胞生长孔的底上设计了金微电极阵列,用以构建能实时、连续、定量跟踪细胞形态和增殖分化改变的细胞阻抗测试传感器,贴壁生长在微电极表面的细胞可引起贴壁电极界面阻抗的改变,从而可以获得细胞生理功能相关的生物信息。 iCELLigence系统的检测优势包括: ? 高信息量:可连续检测生物反应的全过程,提供大量重要的动态反应信息。 ? 无标记:分析无需昂贵的标记或报告。 ? 无创伤:电子检测不会干扰细胞生长和分析。 ? 高准确度和精确度:定量衡量细胞生长,提供高于2个数量级的动态范围,孔对孔CV通常低于10%。 ? 自动实时检测:整个实验过程自动收集数据,实时分析,大大改善仅仅在最终点分析的结果。 ? 灵活性:独特的设计允许自定义分析项目,提高实验室的效率。 ? 易操作:用户友好的软件,简单直接的安装,简化培训和操作。 ? 活细胞品质控制:在培养孔中检测细胞质量。 基于iCELLigence系统的检测优势,目前开发的一系列应用包括:细胞质量控制;细胞增殖;化合物、细胞和病毒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粘附和扩展;细胞迁移和浸润;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致敏活化及脱颗粒;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传导 (GPCR, RTK);NK细胞介导的杀伤肿瘤细胞; 病毒CPE及中和实验的监测; 细菌毒素介导的细胞病变的监测; 心脏细胞功能和毒性监测等等。该技术已经在细胞研究中广泛应用,近年的已经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献已达200多篇。

细胞生物学--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的分类 1·机械连接 (1)紧密连接 (2) 锚定连接 A粘合带连接细胞与细胞 B粘合斑连接细胞与细胞 C桥粒连接细胞与细胞 D半桥粒连接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2·通讯连接 (1)间隙连接 (2)化学突触 (3)胞间连丝 一·机械连接故名思意,这种连接主要起到把细胞和细胞机械连系在一起的作用。 (1)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 紧密连接是脉体上皮细胞特有的连接方式。它存在于细胞顶部下方质膜上的一个特化区域。(图)目前认为紧密连接的构造是这样的,相邻质膜上的许多跨膜蛋白互相之间在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连接。这样就构成了一条封闭索(SEALINGSTRAND)。紧密连接正是由数条交错成网的封闭索组成(图) 紧密连接普遍存在于椎动物体内各种腔道的上皮细胞中,除了具有机械的支持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它封闭了细胞之间的空隙,将细胞连接成具有韧性的一层,使这一细胞层内侧的大多数。不能,自由通透。如,肠腔内容物不能沿肠上皮细胞侧壁溢入体液中。肠上皮细胞对多糖基酸重营物质的吸收的靠分布在细胞顶部质膜上的主动运输载体完成的,而交多糖营养物质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液是靠位于细胞基部和侧面质膜上被动运输载体完成的。(图)显然,这一系列运输过程的正常有序运行有赖于不同功能的载体蛋白在质膜上的不同分布,正是紧密连接封闭了细胞间隙维持了这两种载体蛋白的正常分布,从面保证了小肠上皮细胞的极性的吸

收功能。 (2)锚定连接(ANCHORINGJUNCTIONS)细胞能够结成一个有一定机械支撑能力, 一个有利于发挥具功能的有序的细胞群体主要是 靠锚定连接、锚定连接是一个细胞中的骨架系统 成分与另一个细胞中的骨架成分相连接(桥粒、 粘合带);以及一个细胞的骨架系统和细胞外至 质相连接(半桥粒、粘合斑)构成的。锚定连接又 可分为与中间纤维相关的连接(桥粒、半桥粒)和 与肌动蛋白相关的连接(粘合带、粘合斑)。 A、桥粒(DESMOSOME)和半桥粒(HEMIDESMOSOME) 有一种天疱疮患者,他的体液渗漏至上皮导致严重的表皮大疱,这是由于患者的身体产生了某种桥粒连接蛋白的抗体,这些抗体作用于皮肤上皮细胞的桥粒使其失去功能的缘故。可见桥粒对维持上皮结构的正常是非常重要的。 桥粒在细胞之间的连接作用如同铆钉,它的结构也呈铆构样(图)在桥粒处相邻细胞质膜间的间隙约30NM。在质膜的胞质侧有一直径约50NM的盘状致密斑,其成分是细胞内附着蛋白。细胞骨架的中间纤维在此落脚,它即是胞胞质中骨架成分又是组成桥粒的结构。相邻两个细胞的致密斑是通过跨膜连接糖蛋白相连。就这样,细胞质内的中间纤维通过桥粒相互连接成了于多个组织的网络保持组织细胞致密斑有序,支持组织抵抗外界的机械力。半桥粒在形态上类似于半个桥粒,它位于上皮细胞的底面。作用是使上皮细胞固着在基底膜,也称基板(BASALLAMINA)上,在半桥粒中,细胞质的中间纤维不是过而是附着在半桥粒的致密斑内(图)B、粘合带(ADHESIONBELTS)与粘合斑(AEHESIONPLAQUES) 在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常有由相邻细胞质膜相互粘合形成的一条连接的带,称粘合带。此处相邻细胞质膜的粘着作用要靠细胞粘合素(CADHERIN)它是一种衣附于CA离子的跨膜连接糖蛋白,从结构上,与粘合带相连的纤维

细胞连接方式

细胞连接方式 细胞连接是细胞间的联系结构,是细胞质膜局部区域特化形成的,在结构上包括膜特化部分、质膜下的胞质部分及质膜外细胞间的部分。细胞连接是多细胞有机体中相邻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质膜相互联系, 协同作用的重要基础。 细胞有三种主要类型的连接∶ 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连接 1.紧密连接:亦称结合小带,这是指两个相邻细胞的质股紧靠在一起,中间没有空隙,而且两个质膜的外侧电子密度高的部分互相融合,成一单层,这类连接多见于胃肠道上皮细胞之间的连 接部位。比如:小肠上皮的紧密连接能将上皮相对一侧的体液和小肠的内容物分隔开。 2.间隙连接:是两个细胞的质膜之间有2~4nm 的间隙的一种连接方 式。在间隙连接的细胞膜中,存在这一些排列规律的颗粒结构。颗封闭连接——紧密连接(典型代表) 锚定连接——桥粒、粘合带 通讯连接——间隙连接、胞间连丝 封闭作用 粘着作用 通讯作用

粒结构是间隙连接的基本结构单位,称为“连接子”。连接子由6个相同或相似的跨膜蛋白分子 围成,中央为直径1.5-2nm的孔 道。相邻细胞膜上连接子两辆相 对,形成一个间隙连接单位,一 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中央孔 道自由进出相邻细胞。因此,间 隙连接为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化 学信息传递提供了直接通道。间隙连接主要分布于上皮、平滑肌及心肌等组织细胞间。在心脏肌肉组织中,离子可以通过间隙连接调整心肌细胞收缩。在动物胚胎细胞之间普遍存在间隙连接,在间隙连接中进行的化学通讯对动物胚胎的正常发育是不可或缺的。3.粘合带:是相邻细胞膜之间有较大间隙的一种连接方式,连接处相邻细胞膜间存在着15nm~20nm的 间隙。在这部分细胞膜下方的细 胞质增浓,由肌动蛋白组成的环 形微丝穿行其中。粘合带一般位 于紧密连接的下方,又称中间连 接,具有机械支持作用,控制细 胞的形状。见于上皮细胞间。 4.桥粒:相邻细胞间的纽扣样连接方式。在桥位处两个细胞质腹之间隔有宽约25nm;的间隙,其中有一层电子密度稍高的接触层,将间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第一节细胞连接 除了血液和结缔组织,人和动物体内的细胞,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相邻细胞表面形成各种连接装置,形成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并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协调性。 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在质膜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连接结构: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 细胞连接是维系细胞间相对稳定的特化连接装置,也是相邻细胞间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根据细胞连接的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三类: 封闭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 一、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的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 只有一种,称为: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紧密连接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如消 化道上皮、膀胱上皮、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的 支持细胞基部、腺体的上皮细胞管腔面的顶 端区域、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等 透射电镜显示:在紧密连接处,相邻细胞 质膜以断续的点连在一起,点状接触部位 没有缝隙 冰冻蚀刻技术结合扫描电镜显示:相邻细 胞膜在接触部位,由特殊的跨膜蛋白排列形 成蛋白质条索,将细胞间隙封闭起来. 这些跨膜蛋白颗粒形成的封闭索,交错形 成网状,环绕每个上皮细胞的顶部,连接相邻 细胞,封闭细胞间隙,防止小分子从细胞一侧 经过细胞间隙进入另一侧. 不同组织的紧密连接对一些小分子的 密封程度有所不同,这与封闭索的层数有关: 肾小管1-2层,胰腺腺泡细胞3-4层,小肠 上皮细胞4-6层;层数越多,封闭作用越强 已分离出数十种参与紧密连接形成的 跨膜蛋白,如封闭蛋白claudin、密封蛋白 occludin、Zonula occluden(ZO)蛋白等 前两种是4次穿膜的整合蛋白,C端与N 端均伸向细胞质(对紧密连接的形成和功能有 重要作用) 肾小管上皮细胞从原尿中重吸收Mg2+ 时需要封闭蛋白的存在,如果此蛋白的基因突 变,将引起Mg2+ 从尿中大量丢失 紧密连接的两个主要功能: ①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与外界隔离 的封闭带,防止细胞外物质无选择地通过细胞 间隙,进入组织;或从组织回流如腔. 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如:小肠上皮细胞的 紧密连接,对腔内大多物质起阻隔作用;脑毛 细血管内皮、睾丸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 成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和血睾屏障 blood-testis barrier,保护器官免受异物伤害. ②形成上皮细胞质膜与膜脂分子侧向扩 散的屏障,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通过阻碍细 胞顶部和侧底部(侧面和底部)的膜蛋白相互 移动,保证物质转运的方向性;同时通过防止 小分子物质从细胞侧底部细胞之间的空隙返 流。如在小肠上皮内紧密连接胞质营养物质运 转的方向性,还将上皮细胞联合成一个整体. 二、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锚定连接: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主要作用是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粘合;广泛分布于动物各种组织中,特别是上皮、心肌和子宫颈等需要承受机械压力的组织。 根据参与连接的骨架纤维的类型和锚定部位的不同,锚定连接可分为两大类: ①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称:黏合连接adhering junction; 其中细胞与细胞间的黏合连接——黏合带adhesion belt;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合连接——黏着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