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

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埃尔斯特(Elster)提出的这个说法颇有启发——这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关系会经常发生。

帕雷托改进(Pareto Improvment):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帕雷托效率如果某种资源分配方案是自愿参与的各方都愿意接受而没有人愿意改变的话(即总体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方案是最有效率的

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也就是说,各种组织受制度环境制约,追求社会承认,采纳合乎情理的结构或行为。

松散联接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结构关联松散,各个部门相对独立,每个部门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

能力的陷井:即人们在提高适应性、提高效率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人们从事在目前做法的能力和自信心,使得走出已有结构的困难大大增加。

学习性组织理论:组织可以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试错”、“边干边学”等方式来不断提高自己。

问题导向决策模式类似于“救火”式决策模式,即组织只有察觉到“不满意”的状态时才会启动组织决策过程去解决问题,它的启动受以下因素影响:

答案导向的组织决策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是的决策模式,是指组织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它与制度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启动受以下因素影响:

帕累托最优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资源分配方式就处于最优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新制度主义

1霍桑试验引出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设施、设备并不是生产效率的唯一决定因素

2 二战后韦伯的研究著作被大量地引进美国社会学中,尤其是韦伯对科层制的重要研究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们的极大注意。

3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两个大的流派。另外一个学派是卡纳基——梅隆学派,一个是以默顿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主要代表人有西蒙(Herbert Simon),马奇(James March)和塞特(RichardCyert

4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组织社会学的研究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上。

5 经济学假设人们的爱好或偏好是不变的;假设人们的行为是追求私利的

6阿罗的不对称信息论合同前的逆向选择——组织对策:试用合同后的道德风险——激励机制

7 迈耶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想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角度去研究、认识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组织现象。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技术环境,还必须包括组织的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8 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

9声誉制度的建立有两个前提。第一,这是一个地位分化的过程(“我的产品和你的产品不一样”);第二,这同时也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即人们必须接受、认可统一的标准。

10在一定制度条件(人们受制度环境的约束)下,群体异质性越大的社会越可能产生共享观念,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共享的观念才能说服其他人,来达到自己的要求。

1 在组织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组织历史发展史上对此有何论述,结合现实论述

关于“效率与适应”的基本观点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短期效率和对未来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之间有着一个深刻的矛盾。一个企业必须提高效率才能适应此时此地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但是,一个企业的效率越高、对此时此地环境的适应越好,它对未来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差,它的长期适应能力也就越差。

企业提高效率、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加强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如:严格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大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建立正式的组织结构等等。鼓励低层次组织在不同方向的试验;允许变异阶段的充分实现;容忍甚至扶植组织内部的有条件的松散结构。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有效益,有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必须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也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横向并购,是指生产或经营同一类产品的企业间的并购。所谓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文化。企业面对纷繁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是靠企业文化的主导。所谓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主要源于企业制度。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区别于企业而具有本企业特性的相对竞争能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认为企业发展取决于以下几种要素:人力、知识、信息、技术、领导、资金、营销。

2 什么是有限理性,它与那些因素有关,论述之

有限理性的基本思想是: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

有限理性与注意力分配

组织规章制度和有限理性,组织规章制度与各种组织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组织规章制度决定了注意力分配——不同的决策程序和过程影响了注意力的分配和决策的频率;规章制度决定了利益分配——什么人参加决策的过程;规章制度决定了信息——不同的部门结构导致不同的信息加工、

有限理性与组织学习,如果组织无法全面、共时地比较面临的选择,不能预测未来的话,那么它至少可以不断学习、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有限理性与其他组织理论的关系在具体理论层次,有限理性是一个组织理论,它对人的行为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假设,例如组织决策的“满意”原则、组织注意力分配与决策过程的关系等等。从抽象的理论层次来看,“有限理性”是一个认识组织现象的重要前提,是一个认识论的角度。在这个意义上,有限理性的基本思想可以作为许多已有组织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对这些理论研究予以新的突破。

从“有限理性”到“组织的局限性”组织建立的初衷之一可以说是为了克服不确定性(有限理性),但是,组织本身又有其特点,在许多情况下组织的运行甚至强化了有限理性的副作用。如:满意原则就削弱了组织的进取心。

3 效率机制、合法性的效率机制与关系网络机制的解释逻辑是什么,结合我校的运作方式,找出它们的具体表现之处,论述之

效率机制、合法性机制.社会网络机制的对比

1、机制: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埃尔斯特(Elster)提出的这个说法颇有启发——这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关系会经常发生。

2、泰勒(Frederick Taylor)科学管理理论

(1)社会背景:

一次大战之前,欧洲和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生产过程趋于机械化、自动化。而组织管理模式中人治的成份很多,每个企业都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并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形成了五花八门的管理模式。

(2)基本观点:

人是自私的、懒惰的,如果不想办法去制约,他一定不会努力工作。

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3、人际关系学派的重要思想

设施、设备并不是生产效率的唯一决定因素。生产条件和人们的努力程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关怀也会提高工作效率。

要研究组织现象不能只看物化的组织结构;也要看其非正式的组织结构,谁与谁在一起、同事间的关系怎样。这对解释组织现象有非常大的影响。

4、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两个大的流派。

一个是以默顿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他们着眼于科层制度在具体生活中的反功能是什么,注重科层制的弊病的研究,在不同的科层制组织中做了一系列的个案研究;

另外一个学派是卡纳基——梅隆学派,主要代表人有西蒙(Herbert Simon),马奇(James March)和塞特(RichardCyert)等,这个学派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去研究组织行为,出版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西蒙和马奇在1958年出版的《组织》(Organizations)。

5、帕雷托(Pareto)最优化原理

帕雷托改进(Pareto Improvment):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根据这一标准,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资源分配方式就处于最优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如果某种资源分配方案是自愿参与的各方都愿意接受而没有人愿意改变的话(即总体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方案是最有效率的,即达到了帕雷托效率。

6、效率概念作为实证分析工具的特点

在范围上,效率只是相对于那些参与决定的人而言的。

效率因不同的约束条件而变化。

效率机制并不是我们决定采纳方案的唯一标准

7、交易成本学派四个基本概念,它们如何导致市场失败?

有限理性:即人们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人们试图按理性行事,但达到理性的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

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错综复杂,难以预料。

行为的投机性倾向:通过不诚交往而获利。

“小数现象”:一旦合同成立,市场机制便不再起作用。

如果上述四个概念情形单独出现,都不会成为市场的问题;但如果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或投机性和小数现象相结合时,就会导致信息阻滞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败。

8、合同关系与市场关系不同

市场是一个大数现象,而合同是一个双边关系,是小数现象。

合同双方通常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

市场关系是一个非人格化的关系(交易双方无需知道对方的身份),而合同执行过程通常会产生经济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

9、交易成本的种类

两大类: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

协调成本(组织之间、组织内部都存在),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协调,只是活动不同,协调方式不同,费用不同而已。

激励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或合同的不完备性容易引起谋私利的投机行为。因此组织必须花费“激励成本”使得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一致,避免投机行为的发生(给对方一定的利益,使得他们愿意按照我们的意图去行动)。

二者又是可以互相转化,如由市场关系转为组织关系时,二者强弱就有所改变。

10、测量交易成本的角度

产品或资产的专用性,从而导致交易双方的依赖性大增,这使小数现象和投机行为成为突出问题,一方要挟的危害性也大增,交易关系变得非常脆弱。

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测量费用的增加。

交易之间的连接性。一旦失败,将是一个连锁性的结果。

11、新制度主义的基本出发点

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上认识趋同现象(不同组织有类似的内部制度和机构):

A、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角度去研究、认识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组织现象。

B、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技术环境,还必须包括组织的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按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制度环境要求组织要服从“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做法是否有效率。实质是效率与生存的问题

但组织最终还是制度环境的产物,生存于制度环境之中,是制度化的组织。

组织的制度化过程是指组织或个人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组织内部资源的有限性就导致了技术环境要求和制度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组织的相应对策导致了林林总总的组织现象。

12、合法性机制:

“合法性”不仅仅指法律制度的作用、还包括文化制度、观念制度、社会期待等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合法性机制

A.定义: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也就是说,各种组织受制度环境制约,追求社会承认,采纳合乎情理的结构或行为。

B.基本思想: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13、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组织的对策

影响:

A、组织之间的趋同现象:为了与制度环境认同,各个组织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和做法。

B、组织之间的相互模仿学习,以减轻组织的动荡。(以防止出现“枪打出头鸟”的现象)

对策:

当合法性的压力和效率出现矛盾时,组织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把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分离开来——正式的结构是适应制度环境的产物,是做给别人看的;而非正式行为规范是组织运作的实际机制。

14、自然化:经过一定的方式,使之成为宇宙规律的一部分,成为讨论或争辩其他问题的基础,成为公理、前提或基础。

15、实现自然化的三种具体机制

●制度赋予人身份,塑造人的思维制度把社会位置自然化了,处于什么位置,扮演

什么角色。

●制度塑造了社会群体的记忆和遗忘功能(让人忘记该忘的,记住该记住的)

●制度对事物加以分门别类,放进不同的范畴

16、组织趋同性的动力来源

●强迫性机制(coercive),这也是组织生存的前提条件。

●模仿机制(mimetic),模仿同领域中成功组织的行为和做法,以减少不确定性。

●社会规范机制(normative),即道格拉斯提出的共享观念、共享思维对人或组织行

为的约束。

17、迪玛奇奥和鲍威尔关于组织趋同性的基本命题

组织间的依赖关系导致了组织的趋同性

●组织间的依赖关系导致各个组织接受信息渠道的狭窄化

●组织间的相似结构有利于组织间的资源交换

组织目标越模糊不清就越能导致组织间的趋同

●如果组织目标模糊不清,他就很难为自己的生存找到合理的说法

●如果组织目标模糊不清,内部矛盾会增多,就需要外部制度的介入来避免内部矛

盾的激化

18、格拉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

1985年格拉诺维特提出了“内嵌性”这一概念,强调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

解释逻辑:网络关系对人们行为约束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因此,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不同的行为,网络的位置、结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景下产生不同的行为。

另一种解释是网络可能限制一个人的信息,而信息决定人的思考和行为。虽然同在一个网络,但位置不同,所处的关系联接也不同,他们的信息流通也会不同,所受的影响也应不同。

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的思想是人在结构中的地位影响人的行为。

19、博特的“结构洞理论”

从理性人出发,强调关系网络的供理性和工具性。

中心命题: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的运用网络的话,他的生活机遇就会有很大改善。

在他看来网络就是工具,有以下重要功能:①有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和没网络得道的信息差异是很大的。②传递信息的时间性、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③网络还有推荐作用,网络中的伙伴可以帮你说话。④网络还可以帮你控制局势,提高讨价还价的地位。

基本思路:网络也是一种投资,也需要效率。①效率:重复性信息源导致了效率低下;

②绩效:个人不需要建立所有关系,只需要建立主要信息源以打通各个异质信息群体。总之,就是有效的建立网络和信息资源。

相关概念:①“结构洞”就是讲没有重复的信息源,这是最为有效的网络结构。②“结构自主性”是说在一个网络中,一个人的位置越自主就越独立;效率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是就越能够调动资源。

基本思想:不重复的信息源有效率(不但要多,还要没有重复)

20、共享观念的微观基础的基本思路

民主参与制度诱使追逐私利的个人和利益集团去追逐、发展、利用符号资源(如公众话语、媒介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功利性目标。

利益集团如果想通过政治渠道争取自己的利益,就需要争取较多的听众。利益集团要从共享观念中找到象征性的词语,要从公共话语中用大家都能接受的观念把自己的要求合法化(给自己的谋私行为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大众的利益”、“人权”等);另一方面又通过公共场合的讨论把这些理念(已经“合法化”的要求)渗透到公共话语之中。与此同时也强化了人们的共享观念

可见,这一过程本身就产生了潜功能:各个利益集团在争论中不断的利用大同小异的观念去影响大众、去影响公正舆论的时候,它的潜在功能恰恰是加强、发展、延续了共享的思维。

21、效率机制、合法性的机制与关系网络机制的解释逻辑是什么?

●经济学中的效率机制提出,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所驱动。

●合法性的机制是建立在一个社会承认的逻辑上的,关心的不是效率问题,而是如何得

到社会承认取得合法性,以便组织生存。

●关系网络的机制认为组织或个人所处的具体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他们的行为。

22、有限理性的心理学基础

西蒙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理性是有限的,人们无法同时加工处理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于是人们的决策过程与理性模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第一,人们的决策过程通常并不是考虑所有的选择,而是只考虑其中的部分选择;

第二,人们对不同选择之间的考虑不是像理性模式所说的那样同时加以比较评判,而是按循序成对的方式进行的;

第三,人们进行选择的原则不是“最大化”原则,而是“满意”原则。

23、有限理性的政治学基础

在有限理性的研究中引进“利益”这一变量,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一系列命题:

第一,利益的考虑意味着信息的使用是策略的,而不是中立的。

第二,组织的目标并不一定是连贯一致的。

第三,组织目标和组织决策常常只是松散关联的。

第四,决策的执行过程是组织决策过程的继续。组织决策的实施人员有着自己的利益、是非观点,他们在组织决策的执行过程中把自己的意志、解释强加于组织决策之上。

24、有限理性与注意力分配

在《厂商的行为理论》一书中,塞特和马奇提出:在组织决策过程中,时间和注意

力都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导致人们加工信息能力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时间和注意力的短缺使得人们无法对所有的选择同时加以考虑,这也是有限理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组织的决策过程的质量、方向和结果是和日常工作的注意力分配息息相关的。组织决策人员的变化不仅意味着决策者利益结构的变化,而且意味着人们注意力结构的不同(经验不同)。

25、那么,是那些因素决定一个组织注意力的分配呢?

●普通、具体的组织规章制度。

●人们对“失败”的定义诱发了组织注意力转向“问题”领域。

●组织内部的闲置资源越多,它的注意力可能越分散,从而鼓励不同方向上的探索。

●组织决策与人们的承诺、执着有重要关系。

26、学习型组织面临的的问题:

建筑在学习机制上的组织通常遵循的标准是满意原则,容易不思进取。

组织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而不是所谓的理性选择过程。

任何组织在其适应性和适应能力之间都有着深刻的矛盾。在环境变化时,对过去环境的适应成为适应新环境的桎梏。

因为有限理性的局限性,人们常常依赖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来协调个人或群体之间的行为。

27、能力的陷井:即人们在提高适应性、提高效率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人们从事在目前做法的能力和自信心,使得走出已有结构的困难大大增加。

28、声誉制度的建立有两个前提:

第一,这是一个地位分化的过程(“我的产品和你的产品不一样”);

第二,这同时也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即人们必须接受、认可统一的标准。

29、合法性的基础与声誉等级制度的分布关系

声誉的分布和有效性取决于一个社会领域中合法性基础的开放性程度。合法性基础越狭窄,通向理性、自然的门槛越高,限制性越强,这就意味着人们提出合乎情理主张从而得到社会承认越困难。那么,统一的声誉市场越容易产生,声誉制度也越稳定。

怎样测定某一领域中合法性的开放程度?参与评价一个产品行为的人或机构的多少;产品或领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长短;产品领域的独立性等。

此外,声誉制度的有效性与该领域中的参与性有着非线性关系。起初的参与程度有助于声誉制度的有效性,但过分的参与都会减弱声誉制度的有效性。(没有不行,但也不要过

分)

30、社会领域内部的组织程度与声誉的分布

(组织能力与分布)不同领域中声誉的分布和有效性与领域内部的组织能力有正相关性。(组织化能力越强,声音越统一)

符号资源的集中化导致合法性基础的狭窄化,从而有助于声誉制度的产生和稳定。同样,一个内部共识性高的领域容易建立一个统一的声誉市场。

社会冲突(可作为测量符号资源分布宽窄的一个间接指标)越激烈,符号资源越会用于加强群体间的边界。因此,不稳定声誉市场越容易产生。

需求方面的组织程度越高,声誉制度越容易产生。需求方的变异程度越大,声誉市场越多元,声誉制度越没有效力。

31、问题导向决策模式:

类似于“救火”式决策模式,即组织只有察觉到“不满意”的状态时才会启动组织决策过程去解决问题,它的启动受以下因素影响:

“满意度”的设置

注意力的分配

时间压力的影响,指短时间内无法对问题了解全面,或无法了解全部问题。

32、答案导向的组织决策

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是的决策模式,是指组织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它与制度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启动受以下因素影响:

在本领域中,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的出现

“模仿机制”的启动运行

高层领导过去的经验

33、垃圾箱决策理论

用垃圾相比喻决策的参与者的复杂性、相对独立性和不同的期限常常导致不同的结果,特别强调决策中多重、互相独立的过程。其决策过程包括:问题流程,不同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出现、逗留、消失的流动过程;答案流程,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决策过程中出现、逗留、消失的流动过程;参与流程,不同的人员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和阶段;决策机会,各种决策机会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布状况。

34、“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效率与适应

关于“效率与适应”的基本观点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短期效率和对未来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之间有着一个深刻的矛盾。

一个企业必须提高效率才能适应此时此地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但是,一个企业的效率越高、对此时此地环境的适应越好,它对未来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差,它的长期适应能力也就越差。

35、稳定性对“长期适应能力”的损害

第一,稳定的组织结构意味着稳定的信息收集和加工渠道,从而导致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敏感度下降。

第二,人们对效率的理性追求(信息成本的最小化;近邻效应)可能导致适应范围、适应能力的萎缩。

第三,一个稳定的结构常常产生稳定的利益集团,这不利于革新的进行。

36、什么是“松散联接”?其优势和代价又是什么?

“松散联接”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结构关联松散,各个部门相对独立,每个部门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

“松散联接”的优势

第一,这种组织结构允许组织在不同的环境方向上加以适应。

第二,这种组织结构允许组织在不同方向上进行试验,如失败,不会损害整体;如成功,则可以推广学习。

“松散联接”的代价

总的来说就是牺牲了一定的效率:

不利于有效的使用资源。源于其组织结构上的分散性,不利于资源的统一调配和使用。

进行试验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损失:

试验可能不是为了此时此地产出服务,因而对于“此时”来说是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

许多试验都会失败告终。

资源不充分的企业不适用

《组织社会学》最终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请思考研究的具体问题。?(3)研究的变项(互相影响)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相互依赖);?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 ?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 ?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单位制度——我国独特和关键的制度形式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任、社会行为。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的人际关系结构。?(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三章组织分类与研究方法 ?一、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 ?1.帕森斯的分类方案(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者) ?依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各种社团)、模式维持组织(公安局)。?2.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 ?依照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4.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 ?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5.汤普逊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将组织分为三类:长链组织、 - 1 -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依赖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组织特性:①、目标清晰、明确、理解②、劳动分工,权威分配③、权力集中,控制行为④、组织兴盛,替代,消亡 组织社会学:是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即社会学对组织现象的研究。 研究客体:正式组织(包括企业、机关)和有章程的、联合的社会组织。 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与设计认识。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基本结构的功能分析、组织运转与规律探求、组织运转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分析 传统组织结构:特点:金字塔式的纵向型组织 运作特点:动员能力强大、人治关系、持续短暂(替代性问题) 单位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结构上:政治组织与具体专业组织合二为一。行为上:专业取向和意识形态的行为取向融为一体。功能上:多元化 科学管理理论 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工人的努力方向,以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内容:A、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使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一个普通工人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完成的最大日工作量,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日工作定额。 B、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 为达到上述的高额报酬,工人必须经过科学的挑选,确保他们具备与工作相应的体力与智力上的条件,从而具备完成规定产量的可能。 D、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和持久的合作 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都要服从相同的规范: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对劳动过程的要求。 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基本观点: 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它把组织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规则的关系,以个人间的相互留恋和共同利益为基础,主要调节手段是集体所采纳的行为规范。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方案设计题、材料分析题。 一、简答题(32分) 1、请说明三种常用的组织决策方法 ①头脑风暴法 规则: 第一,不许批评别人的意见,在没有讲完所有的意见和建议之前,不以任何方式评论它们; 第二,欢迎新思路,思路越宽越好;争取较多的意见,建议越多,越有可能出现高质量的意见; 第三,寻求建议的归纳和补充,欢迎对别人的原建议作出改进。 ②列单法 程序: 第一,公布问题,由各位专家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行办法,不要跟别人商量; 第二,经过规定的时间(一般15分钟),每个与会者开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每次只能发表一个意见; 第三,当个人发表意见时,记录员在纸上记下这些意见,一直到大家意见发表完毕为止,不记这个意见是谁提出的; 第四;记下的每项意见都按他的优点,可行性和其他特 点进行讨论; 第五,群体对各种意见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投票,得票 多的就成为全体最终决策。 ③决策树 决策树是指使用系统分析方法,把各种决策方案及出现 结果的可能性进行分组排列,然后确定最佳方案的决策 过程。 2、研究领导模式的几种重要理论 ①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 (R.Tannenbaum)和沃伦·施密特(Warren H. Schmidt)) 领导方式是一个连续变量,从“独裁式”的领导方 式到极度民主化的“放任型”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 种领导方式。 ②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 ●基本观点: A、任何个人的领导风格都只在某种具体的情境中有效, 影响领导行为效果的情境因素有三个: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即领导者 对职工信任程度,及职工对领导者的忠诚和领导者是否 有吸引力)。 (2)任务结构是否明确(即指下达的工作是常规的、惯 例的、还是非常规的)。 (3)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强弱(即指领导者的职位、权 力与权威、被上级与组织支持程度)。 B、个人的领导风格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增强领导有效 性的方法是帮助领导者认识自己的领导风格,并使之与 情境相适应。 为此,菲德勒设计了LPC量表。这种量表的使用方法是 让领导者对“最不喜欢的同事”作“正反两面”的评 价,从而测量领导者的人格特征与风格。 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表明: ?某一领导风格,不能简单地区分优劣,因为在不 同条件下都可能取得好的领导绩效。 ?这一理论对怎样补缺与选择领导人员;怎样进行 领导者的轮职与调职等都有重要意义。 ③达标理论(埃文斯、豪斯) 达标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者通过指明途径可以帮助下 属实现他们的工作目标,并通过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和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组织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小组协作方式 通过案例可知,该机床厂自推行目标管理之后,企业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企业内部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企业的应变能力随之增强,企业素质也行应得到了提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说明,目标管理在企业运行中至关重要。那目标管理如何具体实施,这也将成为组织所要探究的问题。对此,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述。 一、首先,我们应注意目标制定的原则。 根据案例可知,该厂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把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目标制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成果评定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目标制定阶段,一般来说,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 (一)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利,那在案例中应表现为,该厂的目标既要有利于服务对象,还有有利于该厂的员工,同时还要有利于该厂的决策层以及领导层。 (二)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特征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那该厂的目标制定一定不能过于笼统和抽象,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例如可以将总目标设定成应生产多少件产品,员工出勤率应达到多少等。 (三)选择原则,即组织在确定目标时应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例如该厂将目标细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总目标的制订、部门目标的制订、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全厂首先是制定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各个部门又根据总的目标制定部门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部门到个人这样一个过程,最终使得总目标落实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二、其次,在目标管理中,我们还要注意目标实施的方法。 目标实施也是该厂目标管理的第二个阶段。该厂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以下三项工作: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加强经济考核、重视信息反馈工作。 (一)加强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由于该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有了具体的、定量的明确目标,所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人们会自觉地、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并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这种“自

组织社会学第2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组织社会学》第三章至第四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私营企业的主要目标是()。 A、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 B、给员工发放工资 C、给国家上交税收 D、给老板创造利润 2、2009年经济回暖后,广东外向型企业接到了的国际短期订单大增,但企业一时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你认为广东民工荒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西部农民工没获悉广东企业的用人需求 B、农民工到广东的路途远,错过了企业的招聘日期 C、长期的低工资,随意的裁员,使农民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 D、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 3、岳飞抗金,未能直捣黄龙府,却因莫须有的罪名冤死,可能的原因是赵构担心抗金胜利后,被囚的两位北宋皇帝救回,自己会失去皇位。据此历史事件,你得出什么结论?() A、信息不对称,岳飞冤死乃秦桧所为,赵构被秦桧蒙骗了 B、效率是相对的,爱国将士的愿望未必是皇帝的愿望 C、秦桧这一粒屎,坏了抗金的一锅粥 D、岳飞愚忠报国 4、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思想,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奖。 A、物理学 B、化学 C、经济学 D、文学 5、()指那些直接关系到组织主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满足的目标。 A、主要目标 B、次要目标 C、隐形目标 D、长期目标 6、下级采取某项行动前,必须事先跟职能人员商量。此时职能人员的职权为()。 A、强制性磋商 B、赞同性职权 C、功能性职权 D、咨询式幕僚 7、主管领导把某方面的权力完全下授给职能人员,职能人员可以直接向下级下达命令。此时职能人员的职权为()。 A、强制性磋商 B、赞同性职权 C、功能性职权 D、个人幕僚 8、主管领导要求下级采取行动前,不仅要征求职能人员的意见,而且必须获得职能人员的同意。

组织社会学答案

组织社会学 一、选择 1.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 a)直线式职能制结构形式 b)矩阵组织结构形式: 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项目矩阵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2.冲突变迁:传统观点、人际关系观点、相互作用观点 3.冲突类型的功能分析: (一)正功能的冲突类型: 超个人冲突、手段性冲突、非基础性冲突 (二)负功能的冲突类型: 个性化冲突、目的性冲突、基础性冲突 二、简答 1.组织的任务:(1)应付环境和技术的挑战 (2)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 (3)统一成员的认识,以实现集体的目标 (4)有效率,至少要做得比市场好 2.组织的基本变项: 人的变项、组织的变项、环境的变项 3.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研究组织运用新设施或出现新的变化后对组织内外各要素产生的影响。主要有:(1)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2)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3)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4)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 4.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一)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韦伯认为科层组织理论,科层制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 泰罗指出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探讨了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 共同点:把组织看成一个理性的工具,认为组织的效率是源于组织的理性 (二)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梅约主要研究组织非正式结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马斯洛和郝次伯格从不同角度考虑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 麦克格雷戈探讨人性及人的行为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关系问题 共同点:把组织现象看成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认为组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是人们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结构,因此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动机、需求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 (三)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共同点:人们的注意力已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环境上,组织是被当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 (四)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共同点:把组织看成行动者的系统,其解释逻辑也超越了以往组织理论最关注的效率合法性等问题 5.韦伯关于权威类型的分析: 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感召性权威 韦伯关于科层制的基本观点: (1)基于职能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2)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 (3)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 (4)职员非人格化 (5)量才用人 (6)行政效率 6.科层制的局限性及其发展: 正功能:(1)依据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它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 (2)专家和技术人员严格的规章和纪律、密切的配合,还有事本主义原则,这些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运转 (3)科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 反功能:(1)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是组织成员只照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同时缺乏人格性 (2)由于组织按专才选用人才,所以当遇到规则未能涉及的问题时,可能会束手无策,从而产生训练出来的功能的现象 (3)权利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的独断和决策失误,同时组织中严格的分层级权利的明确划分,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繁琐,缺乏应变力 (4)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久之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7.组织研究的系统方法: 含义: 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着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联合体,表现形式有经济系统、通 信系统、电气系统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方案设计题、材料分析题。 一、简答题(32分) 1、请说明三种常用得组织决策方法 ①头脑风暴法 规则: 第一,不许批评别人得意见,在没有讲完所有得意见与建议之前,不以任何方式评论它们; 第二,欢迎新思路,思路越宽越好;争取较多得意见,建议越多,越有可能出现高质量得意见; 第三,寻求建议得归纳与补充,欢迎对别人得原建议作出改进。 ②列单法 程序: 第一,公布问题,由各位专家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问题得瞧法与解决问题得几种可行办法,不要跟别人商量; 第二,经过规定得时间(一般15分钟),每个与会者开始向大家介绍自己得想法,每次只能发表一个意见; 第三,当个人发表意见时,记录员在纸上记下这些意见,一直到大家意见发表完毕为止,不记这个意见就是谁提出得; 第四;记下得每项意见都按她得优点,可行性与其她特点 进行讨论; 第五,群体对各种意见以无记名得方式进行投票,得票多 得就成为全体最终决策。 ③决策树 决策树就是指使用系统分析方法,把各种决策方案及出 现结果得可能性进行分组排列,然后确定最佳方案得决 策过程。 2、研究领导模式得几种重要理论 ①领导方式得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R.Tannenbaum) 与沃伦·施密特(Warren H、Schmidt) ) 领导方式就是一个连续变量,从“独裁式”得领导方 式到极度民主化得“放任型”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种 领导方式。 ②菲德勒得领导权变模型 ●基本观点: A、任何个人得领导风格都只在某种具体得情境中有效, 影响领导行为效果得情境因素有三个: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得上下级关系(即领导者对职 工信任程度,及职工对领导者得忠诚与领导者就是否有 吸引力)。 (2)任务结构就是否明确(即指下达得工作就是常规得、 惯例得、还就是非常规得)。 (3)领导者得职位权力强弱(即指领导者得职位、权力与 权威、被上级与组织支持程度)。 B、个人得领导风格就是很难改变得。因此增强领导有 效性得方法就是帮助领导者认识自己得领导风格,并使 之与情境相适应。 为此,菲德勒设计了LPC量表。这种量表得使用方法就 是让领导者对“最不喜欢得同事”作“正反两面”得评价, 从而测量领导者得人格特征与风格。 菲德勒得领导权变模型表明: ?某一领导风格,不能简单地区分优劣,因为在不同 条件下都可能取得好得领导绩效。 ?这一理论对怎样补缺与选择领导人员;怎样进行领 导者得轮职与调职等都有重要意义。 ③达标理论(埃文斯、豪斯) 达标理论认为有效得领导者通过指明途径可以帮助下 属实现她们得工作目标,并通过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与 危险,从而使下属得工作更为顺利,又称为路径—目标理

2018雅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组织社会学

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埃尔斯特(Elster)提出的这个说法颇有启发——这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关系会经常发生。 帕雷托改进(Pareto Improvment):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帕雷托效率如果某种资源分配方案是自愿参与的各方都愿意接受而没有人愿意改变的话(即总体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方案是最有效率的 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也就是说,各种组织受制度环境制约,追求社会承认,采纳合乎情理的结构或行为。 松散联接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结构关联松散,各个部门相对独立,每个部门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 能力的陷井:即人们在提高适应性、提高效率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人们从事在目前做法的能力和自信心,使得走出已有结构的困难大大增加。 学习性组织理论:组织可以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试错”、“边干边学”等方式来不断提高自己。 问题导向决策模式类似于“救火”式决策模式,即组织只有察觉到“不满意”的状态时才会启动组织决策过程去解决问题,它的启动受以下因素影响: 答案导向的组织决策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是的决策模式,是指组织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它与制度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启动受以下因素影响: 帕累托最优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资源分配方式就处于最优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新制度主义 1霍桑试验引出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设施、设备并不是生产效率的唯一决定因素 2 二战后韦伯的研究著作被大量地引进美国社会学中,尤其是韦伯对科层制的重要研究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们的极大注意。 3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两个大的流派。另外一个学派是卡纳基——梅隆学派,一个是以默顿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主要代表人有西蒙(Herbert Simon),马奇(James March)和塞特(RichardCyert 4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组织社会学的研究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上。 5 经济学假设人们的爱好或偏好是不变的;假设人们的行为是追求私利的

社会学试题库

社会学 一、判断题 1、社会援助是指由社会向那些生活上处于困境的社会组织提供物质性的救助和支持。( × ) 2、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 ) 3、定量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双变量分析及多变量分析两大部分。( × ) 4、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成制约。( √ ) 5、社会越轨包括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几种类型。( × ) 6、初级群体的功能是单方面的,只有正功能而没有负功能。( × ) 7、社会问题的理论主要有迪尔克姆的社会整合理论、奥格本的文化失调理论,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和冲突与派的社会冲突理论。( × ) 8、边际文化指文化的核心地带,或两种文化核心的交界地带。( × ) 9、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 √ ) 10、政治设置是人类社会中最早的一类社会组织设置形式,是人类本身历史的一种直接写照。( × ) 11、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是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 √ ) 12、价值冲突理论是冲突与派的与者运用冲突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研究现代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 √ ) 13、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外部非正式规定的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 ) 14、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人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 ) 15、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 )

16、“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 17、社会政策根据层次可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类。(√ ) 18、社会与组织关系及组织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 ) 19、文化中心主义即是民族主义。(×) 20、社会整合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 ) 二、填空题 21、(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22、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23、我国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社会问题的交织性)、(社会问题的突发性)、(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24、(定题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划分; 25、社会的功能包括:(整合的功能)、交通的功能、(导向的功能); 26、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动力结构)、(运作过程)、(运作方法与手段)三个部分组成。 27、(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8、社会与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主要有三种模式: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

组织社会学

1、有限理性及其对组织研究的影响 有限理性概念是西蒙的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有限理性的含义是: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这一思想贯穿于他所有的理论观点中。 影响: 交易成本学派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受科斯影响,在《市场与等级制度》沿用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观点。73、75、76 对组织政治学的影响,按照马奇的观点,组织是不同利益集团组成的,那么组织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很难客观全面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各个集团只会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分析;由于各集团利益不同,很难就组织目标达成一致,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这就是有限理性的组织政治学的 对学习组织的影响:建立在学习机制上的组织遵循的标准常常是满意原则,而并不是最大化原则。由于有限理性的局限,组织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而不是理性选择过程。这样,组织常常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从它过去的历史来解释今天,预测未来。但是过去成功的历史可能会导致今天错误的决定。 因为有限理性的局限,它不可能知道它所面临的所有选择。 这一思想与经济学长期坚持的“充分理性”的假设大相径庭,对分析研究经济现象和组织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2、组织文化及其四种类型(俱乐部型、学院型、棒球队型、堡垒型) 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形式,是组织客观存在的一部分。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包括组织成员共有的人生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期望、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杰弗里.桑南非尔德: 1、学院型。培养专业型人才。组织为组织成员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指导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里从事各种专业化的工作。 2、俱乐部型。培养通用型人才。这类组织文化比较重视组织成员的作用,组织成员的资历、年龄和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非常重视成员的适应性、忠诚感和承诺。政府机关、军队组织是代表。 3、棒球队型。这类组织通常都是冒险家和创新者的天堂。这类组织从各种年龄和经验的人中寻求有才能的人。组织根据成员贡献的多少给付工资和报酬。所以组织成员都会努力拼命工作。咨询公司、广告机构组织是代表。 4、堡垒型。该类组织主要注重于公司的生存问题。它们可能曾经是前三种组织,但是在困难时期衰落了,当前正处于保存自己依然存在的财产。 3、组织文化形成的四个阶段 1、创建阶段。这一时期的组织文化,主要是组织的创始者对组织的形成和运转的一些基本构想,它包括建立一个什么样组织,对组织成员的要求、最终的目标是什么,组织的政策及策略等都有了基本的雏形。 2、群体认同阶段。这一时期的组织文化是群体对已有的“构思”进行认同的过程。包括对已有文化的认知直到取得一种共识。 3、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组织成员按照创业者的思想进行活动,并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4、共同价值观的普遍化。创业者的共同价值观被更多的组织成员所接受和认同,形成确定的行为模式,并作为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明显标志。

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7741761.html, 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组织社会学论文选题参考 1、组织社会学 2、大学边界的形成与功能: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3、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与管理研究 4、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以吉林省B学校为例 5、如何做中国组织社会学研究——2007年“组织社会学工作坊”综述 6、论组织社会学之建构性张力及其消解 7、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8、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学校课程实施策略 9、组织社会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2009年(第六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综述 10、官僚主义现象的组织社会学研究 11、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去行政化考量 12、转型中国的组织现象研究——国内组织社会学研究新进展 13、欧盟性质界定的组织社会学透视 14、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15、大学更名的组织社会学透视 16、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17、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组织社会学考察 18、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分析与建设——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19、从社会层面对农村宗族组织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7741761.html, 20、大学组织变革的要素分析——组织社会学视角 二、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1、社会组织的基本矛盾和组织社会学的内在逻辑 2、我国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基于组织社会学的思考 3、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组织社会学现状 4、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5、《组织社会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6、民营养老机构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7、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 8、"投名状"的组织社会学意涵 9、医学社会学概论第十九讲医院的组织社会学 10、第十二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会议议程 11、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高校班级建设质量研究 12、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浅谈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13、大学内设机构膨胀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14、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会组织目标研究 15、高校和谐工作的组织社会学研究 16、从全职雇员到临时高管--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17、“组织社会学”为什么忘了“社会”? 18、法国社会学家克鲁吉耶介绍组织社会学 19、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非政府组织——以组织社会学为分析视角 20、组织社会学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

组织社会学第1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组织社会学》第一章至第二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是一个组织的最终目标,是组织的宗旨。 A、战略目标 B、长期目标 C、中期目标 D、短期目标 2、社会学的基本视角是()。 A、整体视角 B、矛盾视角 C、发展视角 D、否定视角 3、建一个砖瓦厂,需要考虑很多方面。下面哪个方面是社会学最需关注的()。 A、需要投入多少资金,雇佣多少劳力,年产值多少? B、用什么原材料,原材料哪里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浓烟、污水如何治理? C、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浓烟、污水造成周边农作物减产,农民怨声载道,如何处理邻里关系? D、砖瓦厂的盈亏平衡点是多少? 4、2007年《新劳动合同法》()审全票通过。 A、一 B、二 C、三 D、四 5、《江村经济》中的江村在()省。 A、浙江 B、江苏 C、黑龙江 D、江西 6、科层制理论的提出者韦伯是()国人。 A、中 B、美 C、德 D、法 7、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影响了下列哪些人物的思想()。 A、巴思 B、甘特 C、吉尔布雷斯夫妇 D、梅奥 8、哪本著作体现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A、《计件工资制》 B、《科学管理原理》 C、《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D、《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9、麦格雷戈提出了()。 A、决策理论 B、 X·Y理论 C、一般管理理论 D、权变理论 10、()是早期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 A、西斯尼克 B、迈耶 C 、D·迪玛奇奥D、 P·托尔博特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有限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组织社会学十讲》这本书是周雪光老师讲课内容的整理,因此书中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流畅简洁。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介绍组织社会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佳作。不仅介绍了很多理论流派的观点而且把作者个人的思考过程也体现了出来。作者运用比较理论分析的框架来组织和讨论相关的学术问题。组织社会学作为一个社会学分支,近几十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的理论都源自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的部分内容,其交叉性也显示了组织社会学的丰富和独特之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对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有了一定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并把握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前提假设和解释逻辑。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整个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全书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介绍几个基本的理论流派和思路,其目的是搭起一个“比较理论分析”的研究框架。在这一部分周雪光老师主要介绍了四种理论:一是在“组织与市场”这个主题下介绍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学派、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对组织现象的研究;二是在“组织与制度”的主题下介绍组织社会学中的制度学派以及其研究活动;三是在“组织与社会网络”的主题下介绍社会网络学派的基本思想和研究工作;四是在“组织与有限理性”这个主题下介绍“有限理性”这一思路和分析概念对研究组织现象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将这些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应用到几个具体的领域当中,看这些理论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时是怎样分析、解释问题的以及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在这一部分当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是组织内部的激励问题和组织管理等相关课题;第二是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契约制度;第三是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当中的声誉制度,最后是组织决策的相关课题。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着重讨论了一下组织的局限性和组织的变迁与改造的问题。 接下来主要介绍一下众多理论流派里面的组织与有限理性这一章节和个人 的一些看法和感想。首先,有限理性可以用在组织学习理论上,用来解释为何当今组织管理理论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和内容之丰富。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把一只叫大卫的老鼠放到一个T型迷宫的入口,我们在迷宫的右端放上食物,看它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如此重复20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老鼠向右转的频率逐渐增加。老鼠喜欢食物,因此她做的选择也是为了食物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做出的理性选择。这是心理学中一个典型的强化学习模式,不同的环境条件导致了不同的学习结果,诱导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同理,这个例子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管理理论。很多大公司的管理层都喜欢把自己的

组织社会学习题

组织社会学 ●名词解释 1.机制: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帕雷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3.帕雷托效率:如果某种资源分配方案是自愿参与的各方都愿意接受而没有人愿意改变的话(即总体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方案是最有效率的,即达到了帕雷托效率。 4.能力的陷井:即人们在提高适应性、提高效率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人们从事在目前做法的能力和自信心,使得走出已有结构的困难大大增加。 5.问题导向决策模式:类似于“救火”式决策模式,即组织只有察觉到“不满意”的状态时才会启动组织决策过程去解决问题的模式。 6.答案导向的组织决策: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是的决策模式,是指组织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7.帕累托最优: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8.“松散联接”: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结构关联松散,各个部门相对独立,每个部门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 9.新制度主义: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上认识趋同现象的流派观点。 10.合法性机制: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的机制。 11.学习型组织: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 ●填空 1.霍桑试验引出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设施、设备并不是生产效率的唯一决定因素。 2.二战后韦伯的研究著作被大量地引进美国社会学中,尤其是韦伯对科层制的重要研究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们的极大注意。 3.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个是以默顿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另外一个学派是卡纳基—梅隆学派。 4.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组织社会学的研究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上。 5.按照经济学的假设,人是自私的,无论消费者还是组织,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追逐私利。 6.阿罗的不对称信息论提出:合同前的逆向选择和合同后道德风险问题。 7.迈耶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想: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角度去研究、人是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组织现象。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技术环境,还必须包括组织的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8.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 9.声誉制度的建立有两个前提:第一,这是一个地位分化的过程;第二,这同时也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即人们必须接受、认可统一的标准。

江南大学2019年上半年组织社会学第3阶段word资料18页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组织社会学》第五章至第七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决策的步骤中,正确的是()。 A、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确定决策目标——比较可供选择的方案,从中择优 B、比较可供选择的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确定决策目标 C、确定决策目标——比较可供选择的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D、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比较可供选择的方案,从中择优 2、风险型决策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是()。 A、未知的 B、已知的 C、随机的 D、不确定的 3、在非确定型决策必备的条件中,其中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是()。 A、已知的 B、随机的

C、可预测的 D、无法预测的 4、建设项目建成后生产产品的销售情况是:前景好,概率为0.7,净现值为1800万元;前景一般,概率为0.1,净现值为120万元;前景不好,概率为0.2,净现值为-800万元。则该建设项目的净现值的期望值为()万元。 A、1100 B、1088 C、1122 D、1276 5、2010年第7届组织社会学工作坊在()举办。 A、中山大学 B、北京大学 C、江南大学 D、上海大学 某乡镇新建了一个玩具厂,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提出了三种生产方案。当市场需求量较低、一般、较高时,利润情况见下表。 单位:万元市场需求量 低 一般 高

A方案 20 40 50 B方案 50 70 C方案 -20 30 100 6、用大中取大法决策,应选用()。 A、A方案 B、B方案 C、C方案 7、用小中取大法决策,应选用()。 A、A方案 B、B方案 C、C方案 8、用等概率法决策,应选用()。 A、A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