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摘要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以内篇为核心,《逍遥游》、《大宗师》等作品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多用“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表现形式写作,尤其擅构寓言。古今人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大鹏小雀、白骨骷髅,皆能幻化,敷衍文章。庄子之寓言,想象奇特怪诞、发想无端,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述诡谲神秘、瑰丽绝妙,然而它所承载的思想却是朴素深刻,无人能先。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几乎已完全具备了现代小说之特点,被黄震先生誉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通过寓言这种曲折含蓄却又古怪离奇引人入胜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他高深莫测的“道”,幸如他所预期的“十言而九见信”,两千年来,庄子的寓言及寓言所包含的道对中国的文学、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浪漫主义刻画手法措辞

目录

引言 0

1.新颖巧妙,意境宏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2

2.嬉笑怒骂,生动活泼,刻画手法精准多样 (4)

3.言简意赅,生动传神,措辞凝炼不失飘逸 (7)

结论 (9)

参考资料 (11)

引言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1]他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道亦无限,自生自灭,世无主宰。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主张齐是非,齐生死,齐物我,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随遇而安,逍遥自得。

《庄子》成书后,共五十二篇,后散佚,只剩得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一般定为庄子所著,而外、杂篇发展则历经百余年,夹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了更为复杂多变的体系,可能掺杂有庄子门生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被誉为先秦最具有文采的哲学著作,兼有哲学著作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双重身份,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以寓言的形式去表达深刻的哲学观念。庄子在《寓言》一篇中,自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可见寓言是《庄子》最大的特色。

《庄子》想像力丰富,夸张怪诞,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寓言故事,禅道说理,针砭讽刺,刻画人物,喻世警人。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刘熙载《艺概·文概》称其“意出尘外,怪生笔端。”[2]《庄子》寓言的结构严密巧妙,有时候看似各个寓言之间不相关联,实际上是以同一主题或者规则串联起来的,其精神思想是贯穿全篇,从始而终。寓言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类典型人物事迹轮廓式的勾勒,代表性极强,加之内在精神的塑造,让人印象深刻。庄子构思的宏大雄壮,结构的严密新颖,想象的奇特丰富,精神的逍遥自由,给人以超凡脱俗的美感与崇高美妙的享受。

《庄子》整部书中共有将近两百则寓言,《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我们从中能领略到他的思想,同时《庄子》也给后世以莫大的指导和启示,这些寓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表述。

《庄子》寓言是先秦诸子作品中最绚丽多彩,令人瞩目的。其思巧妙脱俗,发想无端,令人咋舌,其驾驭语言的能力亦已登峰造极。《庄子》寓言不但富有哲理,而且想象奇幻,形象生动活泼,流露着充沛的情感。高似孙赞庄子道:“其说意空一尘,倜傥峻拔,无一毫蹈袭沿仍之陋,极天之荒,穷人之伪,放肆演迤,如长江大河澎湃汹涌,声沉影灭不可控搏,率以荒怪诡诞狂肆虚渺,不近人情之说瞽乱而自呼。”[3]

《庄子》的寓言又是与众不同的。先秦诸子中,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通常都是庄子本人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文学家。《庄子》寓言的独特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

术形式即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述故事时,并没有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凭借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丰富、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手法,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隐藏的是无穷的意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完全真实的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需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慢慢地接近通彻地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4]

1.新颖巧妙,意境宏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是战国中期宋国人,宋是殷商后裔,但仍旧自称商。殷人是比较爱好艺术的民族,因为时代关系,殷人又最崇信鬼神,故其文化色彩充分显示出超现实的气氛。庄子在那种超现实主义气氛的熏陶下,自然在文学艺术上也趋向于浪漫主义。

庄子语言中的浪漫风格,还直接受到南方楚国文化的影响,宋国的地理位置,更促成了其殷楚文化的融合,加以庄子主要来往于宋楚。宋楚特殊文化关系更强化了庄子寓言文风的形成。楚国是一个原始巫风弥漫的地域,巫风是楚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楚国也成了神话聚集的场所,这使得楚国文化自然倾向于浪漫主义。庄子的寓言受到楚国的神话启发、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浪漫主义色彩是庄子寓言最突出的特色。[5]

《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此篇是庄子所有思想的核心,也是庄子一生的追求。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全文按思想脉络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主旨在于“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接着,一直到“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唯有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才可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人不能为物所滞,无用之用,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印度著名学者、作家奥修认为,《逍遥游》其核心思想就是,万事万物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6]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的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相对于各个阶层的生命,只有完全了解了各

自的自然属性,才能达到自己生命的自由,当然,只是相对的自由。正如文中所言:“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多寡、长短、轻重、大小,皆非耦也。庄子由小及大,将生命的各个阶层如同体型或年寿一般类比而出,隐喻生命的自由,或许像那展翅翱翔九万里的鹏鸟一般,才算的通神得道。

如此复杂而高深的思想,庄子又是如何借助寓言而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呢?想象和夸张,庄子的夸张、想象与他人不同,它玄妙、神奇、诡异、博大、飘渺、诙谐、无极,可超越一切,天上地下再无约束。《逍遥游》开篇便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竟而幻化为鹏,亦不知几千里也。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擎天驾海,何等的壮阔浩瀚!这种惊人的想象力,至极的夸张让后世浪漫主义诗人李太白都忍不住赞叹:“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生命是不同的,至少生命的自然属性都不相同,然而道是同等的。年小如朝菌,年大似大椿,其生命的脉络留于世间的痕迹本大不相同,但朝菌有朝菌的满足,大椿有大椿的失落,生命在各自的轨迹里都是单一而慌乱的,唯有道,得道便如同获得鲲鹏一般的生命形式,腾天蹈海,翻云覆雨,贯穿古今,再无羁绊,亦不能羁绊。其入海为鲲,腾天变鹏,乘风来去,负海遨游,何等自在!想必世间最大的自由最大的幸福不能逾此!如此意境,天高海阔,谁的想象敢于争锋?

老子被孔子誉为“龙”,说他的思想天上地下、四极八荒,不能追随不能阻挡,世间无人无物堪与比拟。老子的“道”即为庄子的“道”,庄子的“道”即是逍遥,即是鲲鹏。其思想之飘渺如羽如风、其想象之灵动如泉涌如月升。可见庄子的想象已达极致,他的夸张已脱离了理性,到了非逻辑的极端,世间又有谁人能去模仿敢去效法?《庄子》寓言里还有蜗角上的两个国家,斧头劈掉鼻尖上的灰尘,栎树托梦,骷髅复生……哪一个不是超凡之极的想象和夸张?大至庞然,小至甚微,《逍遥游》里刻画出世间各个层面的生命和生命的思想,也包罗了生命的起止和来去。世间众生,人人皆有想法,各自的想法必有偏执,偏执的想法自要落在那个相应的生命坐标上,人无贵贱,命无高低,只是思想,思想的枝杈在径自延伸……生命的大图,生命的新颖和独特,思想的脑络,一点点,一点点,就这样不经意的娓娓道来。《庄子》寓言最是诡谲博大,然《逍遥游》是唯一包罗万象、纵横古今的。[7]

与《逍遥游》一般也具有这种浩大壮阔境界的是《庄子》中另一名篇《秋水》,

典故“望洋兴叹”便由其中而来。《秋水》中几乎所涉及到的都是寓言,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前面写的是北海海神和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七个小版块,其一至“不似尔向之自多水乎”,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来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其二至“又何以智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用确知事物和判定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影响。其三到“约分之至也”,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

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鞭知的。到“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始终”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第六个片断至“反要而语极”,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自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从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思想表达的逐步深入,由浅而深,步步推进,论证严密,把大道按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传达,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庄子的返归本真的思想。

主旨如此,作者是如何将它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呢?宽阔壮观的黄河,在秋水上涨时间,大大小小的河流皆奔涌而至,使原本宽阔的黄河更宽广,气势更雄伟,波涛翻滚,汹涌怒吼,浩浩荡荡,顺地势而下,正如书中所言“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由河写到海,一川奔流,百川归海,共同形成一种开阔的境界。涵河负海,天地混沌,这种极妙又极壮观的境界正是凭借作者超凡的想象力勾勒出来的。

庄子还极擅长描写惊险场面,将常人常事置于人所想不到之处,以突显主题,下面是他描写列御寇两次射箭的情景: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镝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也,犹象人也。……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的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在这个时候,他全身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一滴水都不洒出来。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无底的深渊,脚有一半悬空了,请列子来射。列御寇早已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伯昏无人说:“最有修养、道术最高的人,上望青天,下入黄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放纵自如。现在从你的眼神形态,可以想见你是多么害怕了!”如此布局,描写惊险场面的文章,先秦诸子中绝无仅有,所以刘凤苞《南华雪心编》里评论道:“警闭奇险,绝迹飞行,妙有真气灌注其间,故能使正义分外醒透,非故作可惊可喜之笔,逞共笔锋舌巧也。”

2.嬉笑怒骂,生动活泼,刻画手法精准多样

在《庄子》寓言当中塑造出了各式各样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对于已有历史人物的改造运用,还是把生活当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类人物形象进行综合塑造,加以概括虚构,庄子都能够根据自己想要为读者传递的哲学思想来准确拿捏到位,从动作描写、表情刻画、心理分析尤其是语言对话的角度对于人物进行塑造,丝毫不显生硬。《庄子》寓言不止选材丰富,构造面广,且力求真实,给人活灵活现的质感。所以,庄子在创作寓言时,就要求这种虚构出来的前人或古人的故事,写出来要给人一种真人真事的感觉。于是,我们看到,庄子在创作寓言时,特别注意吸取史传文的写法,十分注意交代人物所处的背景和环境,并设身处地地安排人物在这种背景和环境中的一言一行,注意人物的心理、外貌、衣着乃至器用等细节的描写。唯其如此,《庄子》寓言中的人物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真实感,个个真实传神,呼之欲出。庄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异彩纷呈的各类艺术形象画卷,其中有神话传说中的帝王将相,有社会中的能工巧匠,有历史上有名的智者,有普通生活中的哲人,既有“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也有离奇怪诞的骷髅和影子,既有盗亦有道的盗拓,也有德行完美,身体不类常人的畸人等。[8]

在庄子的笔下,有些人物形象是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但是庄子并没有根据真实情况对形象进行塑造,而是依据自己传达道家学派思想的目的对形象进行利用和虚构,这种以真实形象塑造虚构形象的过程,关键在于要合乎情理,形象的一言一行都要求符合人物身份以及性格特点,对接顺畅,没有娇柔造作之感。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在《庄子》寓言中孔子俨然成为道家思想的宣传者和寄托者。

首先,如《人间世》中: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

敬而不急。……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日:“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

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此篇在提出儒家所倡导的“命”、“义”、“忠”、“孝”之后话锋一转提出道家学派“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的观点,俨然是道家学说的宣传者形象。儒道两家思想激烈交锋,但是此处对于孔子的这番改造读来却并不显得唐突,反而在庄子精心的编排之下显得过渡自然,仿佛是层层递进,由儒及道,语言符合孔子身份,也显示出了深刻的哲学智慧。

其次,庄子的风格自由浪漫,随意飘忽,任何事物在庄子笔下都能幻化成为他说理传道的工具,在《庄子》寓言当中不乏影子、骷髅等夸张怪诞的艺术形象: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齐物论》)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养乎?予果欢乎?”(《至乐》)

在庄子看来,这些无具体物质形体的形象比正常人离自然更加亲密,更接近于道所要追求的自由逍遥,万物齐一,顺物自然的境界。只有这些形象才能够超然物外、不拘法度、无惧生死、明辨是非,不受世俗观念所累,没有物欲权利的追求。庄子中的众多畸人形象与影子、骷髅等无物质形象一样具有同等价值。

再者,庄子往往能寥寥数笔将人物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眼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天运》里的《丑女效颦》,原文如下: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刻画出盲目模仿他人的丑女形象,结果是丑上加丑,四周邻里避之不及。丑女模仿西施,捧着胸,皱着眉,其越见丑陋的形象生动逼真,呼之欲出。亦讽刺世人,不识自我,盲目追随崇拜,丧失自我,不得其乐,不得其真。

庄子为人刚正不阿,厌恶谄媚逢迎,身处乱世,饱尝人情冷暖,世事无情,所以,他一心想要顺时达命,无拘无束。然而却难以真正的遁世,细细品读他的作品,还是能感受到他们人世生活的满怀关注。也正因为面冷心热,所以他对世间的丑恶行为往往绝不留情,针砭入木,辛辣刺讽。

《列御寇》中的“吮痈舐痔”一篇,可谓写尽趋炎附势、谄媚逢迎之徒的嘴脸: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癕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曹商出使秦国,能言善辩的他深得秦惠王欢心,得车百乘。回来见了庄子,讥笑庄子无能,并自我炫耀。庄子以吮痈舐痔之言回击,言语刁钻尖锐,可见憎恶之情。

庄子素喜自然,对儒、墨宣扬仁义,克己守礼十分不满,《外物》中的“儒以诗礼发冢”便是庄子对他们无情的抨击: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庄子笔下生花,三言两语将故事娓娓道来,其中二儒发冢过程生动逼真,犹如身临其境。言语简练,却将二人盗墓过程中的神态心里描写的绘声绘色,重点刻画二儒害怕将死者口中的珠玉损坏的微妙心里,又怕世人知晓损伤颜面而凭借诗书之句厚颜自圆其说,卑劣丑陋之态曝露无遗。儒教最重礼仪,却让儒生发冢,诗书本是儒家经典,却作为盗墓之托词,委实讽刺到了极致。可见庄子言辞何等锋利,他人万难企及。

类似例子还有许多,“涸辙之鱼”中那些见死不救却道貌岸然的学者,《秋水》中惠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讽刺皆能入木三分。这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独特表达方式,抒情意味浓厚,显示出了庄子诗人的气质,又往往能一语中的,道破真相,显示出他的哲学才能和先知的禀赋。庄子寓言的讽刺艺术为后人所敬佩、学习,前人亦有肯定:“庄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举世悠悠。借此以消遣岁月,真浇尽胸中块垒矣。”庄子虽追求自然,信奉无为,却有着强烈的愤世嫉俗的心态,对于种种现实丑陋,每每都要无情的批判。对于统治者残酷、虚伪和自私都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鞭挞。他是先秦诸子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位,他的寓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3.言简意赅,生动传神,措辞凝炼不失飘逸

在《庄子》寓言中除了新颖巧妙的组织构思,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丰富生动的形象塑造为人称道之外,其飘逸洒脱、行云流水的语言也极具艺术特色。高似孙评论《庄子》的语言的艺术特点说:“极天之荒,穷人之伪,放肆迤演,如长江人河,滚滚灌注,泛滥乎天下;又如万籁怒号,澎湃汹涌,声沉影灭,不可控搏。”[9]庄子语言可谓是宏大瑰丽、气势磅礴,给人以飘逸洒脱、一泻千里之感。《庄子·天下》篇中有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角奇见之也。”就是说以虚远不可捉摸的理论,广大不可揣度的言论,不着边际的言辞,放纵而不拘泥,不持一端之见。

首先,以对道的描述为例,道本是似真似幻,难以捉摸的万物起始,精神之源,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庄子看来大道精明神妙,参与宇宙万物的各种变化,万事万物为何成为现今的样子无人知晓,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大到六合小至秋毫都不能脱离道的范围,道是那么无可捉摸却又无处不在。

庄子在《知北游》中这样描述:

东郭子问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稀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道存在的地方从蝼蚁到稗草,有从瓦块砖头到屎溺,越来越低下。庄子用脱离常规,荒诞不经的语言为我们风趣诙谐地讲述了道的存在之所,看似是随意荒唐之词,但又能够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大道遍及万事万物各个角落,它们名称各异而实质相同,意旨是归于同一的。庄子的语言个性睿智,荒诞诙谐,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往往以一种超越常规的语

言表达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思想,不循规蹈矩,人云亦云,充满了夸张怪诞的措辞和别开生面的思维。

其次,庄子用语之凝炼传神,在《养生主》的《庖丁解牛》里可见一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庄子从动作、神态等方面,寥寥几笔刻画出一个解牛技艺天下冠绝的庖丁形象,庄子细腻的描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膝、足各个部分的动作,反映出庖丁熟练的技巧及解牛的节奏,竟已似音乐和舞蹈一般,有和谐的节奏有令人愉悦的美感。将屠杀的过程写得如此具有观赏性只怕古往今来只庄周一人。庖丁遇到牛体筋骨交错之处,那种谨慎细微的神态,以及迎刃而解时那种舒畅的表情,莫不令人身临其境。“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时,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再者,庄子亦擅长构建人物对话,其语言生动,逻辑分明,辩论激烈,结构紧凑。《盗跖》一篇是《庄子》寓言里情节最为完整,且篇幅最长,故事最为曲折丰富,有变化,有发展,有结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甚至可以说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盗跖乃方休卒徒太山之阳,脍人肝而哺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儒者伪辞,墨子兼爱,五纪六位,将有别乎?且子正为名,我正为利。

……名利之实,不顺于理,不监于道。吾日与子讼于无约,曰‘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以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离其患也。”……缭意绝体而争此,不亦惑乎!”

文中描写盗跖“目如明星,发上指冠”,而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威武强横的盗跖和态度谦恭的孔子对比又对峙,接着,孔子的温文儒雅、热情教世反被揭露的体无完肤,竟而抱头鼠窜。盗跖言语犀利,旁征博引,竟一反世人所见,将生命价值完全叠覆着撕扯开。言语凝炼紧凑,见解分明而独特,文风辛辣独到,读来畅快淋漓。

还有,《庄子》寓言,极擅长运用譬喻等手法,极富变化,却又含蓄蕴藉。

《庄子》善用譬喻,而且几乎可以将任何事物、任何情况都用作譬喻,它不仅譬喻多,而且应运灵活多样,叫人美不胜收。这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突出的。庄子的譬喻倜傥峻拔,含蓄绝妙,生动精当。如将石运斤(徐无鬼)喻知音难遇之感,庖丁解牛喻养生之理,鲲鹏喻绝对之自由等。在《逍遥游》中,野马、尘埃、辨正色、说负巨舟、杯水芥舟,朝菌、冥灵、大椿、彭祖等皆是妙喻,且喻中由喻。令人目不暇接。在《大宗师》中“子来有病”一段: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旡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

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全,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这段文字中,作者使用了三个比喻,“铸金”为一喻,“父母与子”为二喻,“寐觉”为三喻。前两喻中间有一段正论,如峰峦突起,后一喻两句陡然,似峭壁斩然。

《天运》中写了“孔子西游于卫”,接着便是“古今非水陆”,“周鲁非舟车”和“西施病心而颦其里”等六个比喻,转圜六次,个个精彩。从而形象具体的深化了“礼仪法度”该“应时而变”的道理。

最后,便是庄子的语言优美隽永,有“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特性,且长短句相呼应,具有音乐节奏和诗意美。例如《庄子·外篇·马蹄》:

……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德充符》末段,惠、庄二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全是散句,却非常自然,似有押韵之意,却非刻意,与后来的辞赋体裁相近。这一气呵成的排比句中,文章气势逼人,蕴涵深邃,从而可以领略到庄子寓言言语之独特,兼具音乐性和诗意美。

庄子寓言之语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例如《庄子·外篇·秋水》中以下这一段: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读来朗朗上口,并似有金石铿锵之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先秦诸子作品中,流传下来的成语典故唯有庄子寓言最多,例如:大有径庭,不近人情,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外物),不夭斤斧,鹏翼垂天(逍遥游),朝三暮四(齐物论),唇亡齿寒,望洋兴叹(秋水),一锥之地(秋水),吐故纳新(刻意),薪尽火传(达生)、每况愈下(知北游),呆若木鸡(达生),亦步亦趋(田子方),鸡鸣犬吠(则扬),以管窥天(秋水),摇唇鼓舌(盗跖)等,可见庄子寓言之语言凝炼生动,鲜活隽永。

结论

天下浑浊,不能以庄重的语言去论说,这是庄子寓言的先决条件之一。庄子自称“以幽谬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姿纵而不傥,不以畸见之也。”故而,《庄子》寓言,大多是空虚飘渺或淡漠无稽之言抒发情感,构造故事。

庄子寓言的语言风格,一言以蔽之,“诙诡谲怪”、“恣肆汪洋”。《庄子》寓言渗透了种种奇思妙想,夸张与变形的写作手法使他的作品在情感激越充沛形象丰满多姿的同时,又营造出或宏伟博大,或超然淡漠,或神奇诡谲,或诙谐风趣的意境。这是《庄子》有别与其他诸子的伟大之处,也是一种没有丝毫蹈袭的创新,给人以全新并持久的享受。

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明代刘凤苞在其著作《南华雪心编》里深情的赞誉庄子道:“读庄子之文,如繁弦急管,凄人心脾;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10]可见庄子的寓言往往能给人深邃的思想启迪。然而闻一多先生却在《古典新义·庄子》里,称赞庄子“是一个抒情的天才”[11],可见庄子的寓言还能给人以诗情般的甜美感受。

庄子精深的文学素养,高明的写作技巧及超然的哲学思想融汇一处,铸就他独特的寓言故事,将人们带到自然与理想一致,那种简单而美妙的世界里去。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 1982

[2]刘熙载.《艺概注稿》[M] ,中华书局2009

[3]高似孙.《史略子略》[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4]李泰棼.《老庄研究》[M],人民出版社,1958

[5]陈鼓应.《老庄新论》[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奥修.《庄子心解》[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M],人民出版社,1994

[8]陆永品.《老庄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9]陈子安.《庄子十八品》[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10]杨义.《庄子选评》[M],岳麓书社,2006

[1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庄子编》第九册[M],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12]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11

[1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15]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

[16]阮忠.《庄子创作论》[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17]庄子.《庄子》方勇译著 [M],中华书局,2010

试论庄子的寓言风格

试论《庄子》的寓言风格 提要:《庄子》中存在着大量的寓言,通过这些寓言庄子传达了自己的个人追求和哲学思想。庄子的寓言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另外,神异奇幻、虚实交融、独立性强,交互穿插也成为《庄子》寓言的主要风格。庄子寓言的艺术风格成就了《庄子》散文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关键词:寓言象征性独立性神异奇幻虚实交融交互穿插庄子,亦称庄周,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后期的姬周晚世,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玩学家。庄子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些见解和认识被庄子融入到了他的文学作品《庄子》中,使《庄子》呈现出博大精深、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面貌。后代学者们对庄子和他的作品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郭沫若先生在《庄子与鲁迅》一书中就说道,《庄子》一书“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 今本《庄子》是由西晋郭象删订而流传下来的,共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中,存有众多蕴含作者思想观念的寓言,庄子自己也在他的《寓言》篇中叙说其著述特点:“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中他又总结到,“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可见,《庄子》一书,寓言是其主要成分。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寓言是《庄子》成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点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得到了证明,“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据考证,《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短的篇目有二十多字,长的篇目可达上千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则寓言。寓言成了庄子创作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恰恰也正是这些寓言,使得庄子出尘脱俗的思想在先秦诸子中脱颖而出,并被其他人认同和接受。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寓言”?庄子对于这个概念也没有在形式上加以严密的界说,只说它是“藉外论之”。郭象在《庄子注》中给“寓言”做的注释是:“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他比较明确地解释了庄子使用语言这一表现手法的原因。而今,查阅《中国汉语大词典》,关于寓言则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所谓寓言,即假借形象思维寓理于事,表达己意。通俗地说,寓言就是假借他人、他物的言行来寄寓自己的思想观点。庄子甚至更为形象地在《庄子》中描述为什么他会用众多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就像父亲不能给自己的儿子做媒一样,父亲在他人面前称赞自己的儿子会有自夸之嫌,总不如别人来称赞显得真实可信,因为大多数人通常容易怀疑、猜忌。因此,自己的儿子纵然有值得骄傲的地方,还是得借助外人的赞扬,才能叫人相信。“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郭象《庄子注·寓言》),“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成玄英《庄子疏·寓言》),这都是和庄子的说法相切合的,也比较准确地解释了庄子运用大量寓言的原因。 在先秦诸子中,可以说有不少运用寓言的高手,如孟子、韩非子等人。然而尽管他们都运用寓言为自己的创作服务,而且都擅长使用这一表现手法,但他们所创作的寓言却有着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像孟子,他就喜欢采用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像韩非子,他则偏向喜欢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来为自己的说理做证明。那么庄子的寓言呢?与其他作家相比,自然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 一、象征性 研究庄子的一部分学者们称《庄子》为“寓言体”散文,多是基于寓言在《庄子》中所占比例而言。一直以来,研究庄子的大量学者普遍认为《庄子》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体。如今,刘生良先生在他的《鹏翔无疆》中则提出一个新说法,认为《庄子》是浪漫型文学、现实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三位一体。不仅如此,他还将《庄子》比喻成苏轼《题西林壁》中峻峭灵秀的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臻妙境。刘生良先生将《庄子》归为象征型文学不能说没有道理,《庄子》中存在的大量寓言,而寓言本身就带有象征的意味,这就是一个明证,可以说寓言是庄子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如此一来,本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诸子大多使用寓言来阐述政治见解和思想学说,因此寓言创作格外活跃,其中以《庄子》、《孟子》等书的寓言尤为出色,二者有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在文本、取材、形象、手法和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寓言;《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

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 政治见解的使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

庄子散文的特点

庄子散文的特点 中文系汉语言学一班卢玉婷 0940401035 【摘要】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他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运用比喻来说明思想论点,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文笔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语言瑰奇多彩,句法灵活跳跃,又善用巧用比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奇特的想象;极度夸张;生动的比喻;辛辣的讽刺 一、奇特的想象 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再如《人间世》、《德允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想出来的故事组成的。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些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word资料18页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见解的使 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

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施的鱼乐之辩为例,人能否理解鱼的意思,庄子和惠子似乎都否定,然庄子却抓住惠子提问中“汝安知鱼之乐”,而推及惠子已经承认庄子知鱼之乐,具有高明的论辩技巧。战争形势迫使统治者招贤纳士,需要能言善辩的人才,不仅用于对统治者上朝进谏,商量治国策略;更要用于战争之时的外交和斡旋;这一文体在上层人士的欣赏中被逐步推动,慢慢发展起来。诸子百家中的两朵奇葩孟子和庄子也顺应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国家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的推动下,孟子与庄子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大量使用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而且在这样的重“辨”的寓言使用时代背景下,《孟子》和《庄子》的寓言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浓重的智慧美、哲理美和思辨之美。 在艺术手法上,首先,在《孟子》寓言中,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组成寓言来比喻某种现象或某种观点,直观形象;在《庄子》中,喻体包罗万象,或虚幻或真实,但是都是通过比喻而非直观明白的逻辑理性来反映思想和观点的,二者的寓言的比喻性质是一致的。第二,批判与讽刺的手法。在《孟子》寓言中,多讽刺官场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

庄子的文学特征

庄子》的文学特征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1]。庄子的身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2]。曾作过漆园吏[3]。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4]。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5]。《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6]。《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7]。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8]。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8684942.html,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作者:伍蓉 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5期 摘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就《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点;浪漫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曾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1]”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极少使用正面的说理文字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下让人去领悟他的心绪。“寓实于玄,寓真于诞[2]”是庄子散文的具体体现。在混沌朦胧,能柔能刚,不主故常的“通天下之一气耳”的状态中,庄子自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幻想的意境之中,那潇洒飘逸与神奇怪谲的文风同时也在浪漫的美的意境中徜徉。庄子不以推理手法,而是通过象征、寓言和气氛,以情感想象来表达内容,这种主观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庄子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庄子》中的故事极其繁多。往往在一篇之中,运用好些故事,又层层相套,大故事套入若干小故事,形成天方夜谭式层层迭迭的故事群簇,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明事理。这么多“寓言”镶嵌在文中,使庄子文章显出扑朔迷离的面貌。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

《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摘要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以内篇为核心,《逍遥游》、《大宗师》等作品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多用“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表现形式写作,尤其擅构寓言。古今人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大鹏小雀、白骨骷髅,皆能幻化,敷衍文章。庄子之寓言,想象奇特怪诞、发想无端,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述诡谲神秘、瑰丽绝妙,然而它所承载的思想却是朴素深刻,无人能先。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几乎已完全具备了现代小说之特点,被黄震先生誉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通过寓言这种曲折含蓄却又古怪离奇引人入胜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他高深莫测的“道”,幸如他所预期的“十言而九见信”,两千年来,庄子的寓言及寓言所包含的道对中国的文学、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浪漫主义刻画手法措辞

目录 引言 0 1.新颖巧妙,意境宏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2 2.嬉笑怒骂,生动活泼,刻画手法精准多样 (4) 3.言简意赅,生动传神,措辞凝炼不失飘逸 (7) 结论 (9) 参考资料 (11)

引言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1]他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道亦无限,自生自灭,世无主宰。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主张齐是非,齐生死,齐物我,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随遇而安,逍遥自得。 《庄子》成书后,共五十二篇,后散佚,只剩得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一般定为庄子所著,而外、杂篇发展则历经百余年,夹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了更为复杂多变的体系,可能掺杂有庄子门生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被誉为先秦最具有文采的哲学著作,兼有哲学著作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双重身份,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以寓言的形式去表达深刻的哲学观念。庄子在《寓言》一篇中,自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可见寓言是《庄子》最大的特色。 《庄子》想像力丰富,夸张怪诞,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寓言故事,禅道说理,针砭讽刺,刻画人物,喻世警人。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刘熙载《艺概·文概》称其“意出尘外,怪生笔端。”[2]《庄子》寓言的结构严密巧妙,有时候看似各个寓言之间不相关联,实际上是以同一主题或者规则串联起来的,其精神思想是贯穿全篇,从始而终。寓言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类典型人物事迹轮廓式的勾勒,代表性极强,加之内在精神的塑造,让人印象深刻。庄子构思的宏大雄壮,结构的严密新颖,想象的奇特丰富,精神的逍遥自由,给人以超凡脱俗的美感与崇高美妙的享受。 《庄子》整部书中共有将近两百则寓言,《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我们从中能领略到他的思想,同时《庄子》也给后世以莫大的指导和启示,这些寓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表述。 《庄子》寓言是先秦诸子作品中最绚丽多彩,令人瞩目的。其思巧妙脱俗,发想无端,令人咋舌,其驾驭语言的能力亦已登峰造极。《庄子》寓言不但富有哲理,而且想象奇幻,形象生动活泼,流露着充沛的情感。高似孙赞庄子道:“其说意空一尘,倜傥峻拔,无一毫蹈袭沿仍之陋,极天之荒,穷人之伪,放肆演迤,如长江大河澎湃汹涌,声沉影灭不可控搏,率以荒怪诡诞狂肆虚渺,不近人情之说瞽乱而自呼。”[3] 《庄子》的寓言又是与众不同的。先秦诸子中,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通常都是庄子本人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文学家。《庄子》寓言的独特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

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

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他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运用比喻来说明思想论点,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文笔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语言瑰奇多彩,句法灵活跳跃,又善用巧用比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就《庄子》的艺术风格做一些探讨。 一、奇特的想象 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再如《人间世》、《德允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想出来的故事组成的。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些故事人物的问答方式来表现的。而故事人物的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齐物论》王倪口中“至人”的形象,《养生主》庖丁的形象,《人间世》楚狂接舆的形象等等,《庄子》书中如此之类不可胜数。这些文学形象,当然是庄子自己头脑中幻想出来的绝对自由的人物。由于接受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所以在庄子笔下,蝉和斑鸠、小雀都会说话,虾蟆、甲鱼也会说话,蛇和风,栎树和铜铁也会说话,一切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而且会辩论、讲道理。这比其他诸子和《战国策》中某些寓言故事有进一步的发展,使逻辑思维的论文更加形象化。这又是庄子散文奇特想象的一个方面。 二、生动的比喻 《庄子》散文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比喻。本来战国时代的文章,一般都有这种特点若此,而《庄子》则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作比喻,也可以容纳比喻。它不但比喻多,而且运用灵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最突出的。例如《逍遥游》将要论证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先从大鹏说起。他认为那么大的鸟,要想从北海飞到南海,非借大风之力不可,所以没有绝对自由。下文的野马、尘埃,也是要有风吹着才能在空中游荡。这对于野马、尘埃本身来说虽属正意,对于大鹏来说其实又是比喻。再后“天之苍苍”三句也是如此。人们在地面看不清天下的“正色”,正如高飞到九万里上空的大鹏看不清地面的东西一样。然后再接以下数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又是一比。而杯水芥舟数句则是比中之比。然后说到蜩与学鸠,说到旅行,说到朝菌、蟪蛄,说到冥灵、大椿,最后说到彭祖和众人,稍作停顿。黄河九曲,到此略一洄漩。然后“重言”以实之,再一次说明鲲鹏斥鴳所游虽有不同,而不能“无待”却是一样。以上层层推演,不

试论庄子的散文风格

试论庄子的散文风格 ——商务策划091 15 肖育锦 [摘要] 庄子散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拟从下面四个方面,对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予以探讨,一、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作为论证起点,将抽象玄奥的“道”描绘得可感可知。二、语言生动,想象奇幻,洋溢着炽热动人的诗人气质;三、以文学的形式承载哲学的内核,达到哲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庄子寓言雄奇怪诞哲学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我独爱《庄子》(又名《南华经》)。老子智慧,但太深奥;孔子正统,但太呆板;孟子善辩,豪气不足。唯独庄子,飘逸,但却可感可知;浪漫,但又有血有肉;自然,却似不食人间烟火。我喜欢庄子,不是因为他的思想内容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而是他思维的角度独一无二,思想的表达行云流水,文章的构造浑然天成;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人人可从中看到美,但他的美只可把玩不可效仿。郭沫若认为,大半个中国文学史都受到庄子的影响,此话并非言过其实。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在谈及庄子时,都不忘提一句,我们要吸收庄子散文中的精华,剔除庄子思想中的糟粕,以示自已是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对此,我很不以为然。孔孟正统与老庄无为的对立是一对矛盾,以孔孟为基准点,老庄无为思想为糟粕,而以老庄思想为基准点,孔孟的“入世”又为糟粕,所以也就无所谓精华与糟粕。做为时代的青年,我读庄子,是读得进去,也读得出来,“无为”不能理解“为什么事情都不做”,否则,将不得庄子思想之要领而使读书流于浅表。澄清这一点,我便可以尽情欣赏庄子散文艺术的美而不需去思考意识形态的东西,以免有人说我这个年青人不求进取! 一、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作为论证起点,将抽象玄奥的“道”描绘得血肉饱满、可感可知。 《庄子》之书,大都是寓言故事,虚构成分居多。寓言故事,一般都具有寓意深刻,含蓄蕴藉,生动形象,娓娓动听的特点。庄子在向世人传达自已的“道”的同时,将寓言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庄子的笔下,寓言可以明“天道”。 以寓言明“天道”。寓“天道”于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和小寓言是庄子阐明自已哲学观点的主要方法。《齐物论》中庄周梦蝶寓言,古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成为不少文人骚客创作的题材。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此时,庄子已经进入"物化"境界。他感到舒适愉快,竟然忘记自己是现实存在着的庄周。可是,当他忽然觉醒时,又感到自己还是庄周,因此,便惊疑万状,不得其解,发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的感叹。事实上,“周与蝴蝶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所谓“物

庄子散文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庄子》的艺术特色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一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而“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重言和卮言也都可以视之为“寓言”。《庄子》一书中寓言有二百多个。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用大量笔墨、寓言来铺张渲染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衬托、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庄子》一书虽然看似是断断续续的一个一个独立的寓言,然而寓言之间并非没有关联,而是存在着内在结构上的联系的。《庄子》文章以明确的内在主旨作统领,通过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的寓言进行说理,使文章充满浪漫色彩,具有说服力、感染力。 《庄子》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的数量庞大,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形象可人,可物,甚至可以是无生命的意念,各种各样,特征鲜明。其想象虚构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大胆夸张,恢诡谲怪。如《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化而为鹏;《至乐》中骷髅论道,《齐物论》中庄周梦蝶。想象奇特恣肆,伟大丰富。《庄子》用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表达其哲学思想,使其形成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艺术特征,构成了瑰玮奇谲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的艺术效果。 《庄子》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它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上,即所谓“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如《齐物论》中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歌语言的特点。《逍遥游》的末段,堪称抒情诗。 二、《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庄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学创作中都有所体现。魏晋

部编版-语文-高一-《庖丁解牛》素材 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 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 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棗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 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 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 打印版

《〈庄子〉故事两则》写作特点

《〈庄子〉故事两则》写作特点 善于用寓言来阐述道理,如螳臂当车、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雏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趣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语言幽默、诙谐。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乡愁 自主预习2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 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庄子文笔淡远,文思玄邈。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2、意出尘外的想象,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3、寓有诗意的语言。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 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参考译文: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屠龙之技 原文: 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随珠弹雀 原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庄子《庄子·让王》参考译文: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鲁侯养鸟 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庄子·至乐》参考译文:

20《庄子》故事两则

20《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

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艺术特色 一、寓言之美。 春秋至战国漫长的数百年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散文里面最具文学色彩的因素。而在这些灿若星河的诸子作品中,《庄子》寓言成就无疑为“诸家之首”,寓言大师。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曾指出“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可见寓 言的确是《庄子》的主体内容和思想的精要与灵魂。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用大鹏与巨鲲的寓言来论证只有做到“无所待”才能真正的进入逍遥之境;又用蜩与学鸠和斥鹌两则寓言来与大鹏和鲲的境界形成对比,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同时又将那些庸碌无为而又洋洋自得的政坛官员们深刻的讽刺了一番;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说明人应当顺时处事,要遵循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做任何事情只要找到对的方法,遵循原则,在困难的事情也可以迎刃而解,千万不可以违逆自然法则做事情;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运用鹓鶵和猫头鹰的寓言来向惠施表明自己将官场功名利禄视为粪土而不屑于宰相之职的立场和态度;在《庄子·齐物论》篇中用“尧欲伐三国”的传说来阐述万物平等的思想;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运用列子的神话来宣扬他无为而至的政治哲学。综观《庄子》全书,几乎以寓言贯穿首尾,庄子很少在其中直接表述他的思想主张,都的借用寓言、神话传说和虚构故事来让深刻的道理明了化,使抽象的观点形象化,让人更容易明白和接受。这也是庄子思想灵魂性的体现。道家的哲学思想本来就十分的深奥,加之主观性浓厚,通过简单的语言直述是不可能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的。庄子灵活的采用寓言说理,将思想观点渗透于寓言故事当中,让受者自己去体悟其中的道理。庄子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语言的本质功能是表意传情,但庄子寓言的运用能使意表于言外,许多深奥的道理如果直观的去描述恐怕几天几夜也不能使人明白,几千万子也不能使人透析。用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就能将精神要旨传达给受者,这便是 寓言表现形式的精妙之处。是《庄子》的一大亮色。 正因如此,庄子中也便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二、想象之美。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任公子钓鱼”(《外物》),“五十犗(健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鱼吞钩后,奋鬐抗争,“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惊心动魄,气象万千。所钓之鱼,竟能供大半个中国的人饱餐不尽。《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这里写河水因百川之灌,泾流之大,两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其水势滂湃,足以使河伯欣然自喜。可是,当河伯洋洋自得东行至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不禁望洋兴叹了。行文至此,给人以一种大手巨笔,意境开阔之雄壮美,又予以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的回环美。《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尤为雄阔。“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鲲鱼变化而成,振翅而飞,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境之壮,其思之奇,前所未有。》)《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