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谈语言对个人与民

族精神的影响

吕庆文

文学院汉教一班201312115119

摘要:洪堡特突破语言研究的框架,从语言内在着手和精神的联系。并以儿童习得语言为等事例为材料分析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研究范围从个人延伸到民族,提出了语言类型划分的标准。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学精神民族语言创造性特征

洪堡特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他作为语言学家的最主要代表作,被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隆菲尔德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在这本书里,洪堡特详尽地阐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使用一种语言的个人与民族的相互关系,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形式等等。在这本书中最大的亮点,是洪堡特提出了语言和人类精神存在关系这一论点。

洪堡特注意到:语言处在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语言并使用语言认识世界。他认为,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这种语言的“世界观”反过来又可能制约着人们的非语言行动。

现在普遍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或表达思想的工具。然而,当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语言是否参与了思想的形成过程?由洪堡特提出的语言“世界观”明确阐明了这一问题。“可知事物的总和是一个有待人类精神耕耘的领域,它存在于所有语言之间,独立于任何语言;而人只能以自身的认知和感知方式,即通过一条主观道路接近这一纯客观的领域。”这里提及的“一条主观的道路”就是指语言。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但它不是简单的自然有机体,而是人类的一种官能,语言具有表达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认为认知功能才是语言的本质功能。

从研究目标入手,洪堡特在理论上是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文主义者,他的

最终目标是要通过研究语言而得到完整的人类知识,说明以语言为媒介的一切人类活动的目的,以便建立起一种“人性学说”,或者说“人类大宇宙”。

而从研究对象来说,洪堡特掌握的大量结构迥异的语言实际知识为他做语言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素材,之所以他要尽可能多的研究各种语言,尤其是各种典型的语言,是因为洪堡特相信具体的、多样的、有差别的形式知识语言本质的外在表现,而他所追求的是隐藏在个别现象背后的普遍性,即透过现象触及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施坦塔尔认为,洪堡特通过研究语言而“深刻地接触到了人的本质”,尽管他没有达到这个伟大的目标,但“指明并开辟了通向该目标的道路”。

洪堡特认为“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以儿童掌握语言为例,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儿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并且能够理解和使用以前从未听到过或接触过的语言。比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能够正确运用一些不规则动词的过去时形式“went”、“took”、“came”等。他们有可能把“took”作为一个独立单词来使用,把“took”和“take、taken”看成完全没有联系的几个词,而不是把“took”作为动词过去时的不规则变化形式来看待。而当四五岁的时候,儿童语言中所有不规则动词全都不加区别地加上后缀“ed”的形式来构成过去时。于是出现了“comed”、“breaked”、“goed”等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单词。这种语言习得中的“过度使用规则”现象可以力证儿童能够创造规则。因为在儿童的语言输入中,类似“comed”、“breaked”、“goed”这些“异类”并不存在,不可能被模仿。由此可见,儿童语言习得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创造过程。儿童可以积极地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逐步准确地运用语言中的各种规则。

根据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洪堡特提出语言创造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他认为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内容十分丰富,运用的结果即说出的话和写出的作品都是无限的。语言这种创造,所使用的规则、要素是确定的、有限的,而运作的范围、结果则是无限的。语言创造的手段不是为说话人或听话人所独有的,而是所有语言使用者的“共同本质”,是共同基础上的一种语言能力,掌握语言就是要掌握这些手段,而这些手段的获得,则是语言能力和外部坏境相结合并逐渐得到发展的

过程中而来的。

上述关于语言创造性的特征,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精髓,概括起来则是语言不是僵死的产品,而是一种活动,一种独立的、积极的、由内而外的一种力量。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相比,洪堡特知识抽象地说明了语言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共同本质,只是对普遍性有一个概括性地认识,因此他主张的普遍语法是一种归纳的语法普遍性,是基于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的归纳、总结出来的普遍性。同时他认为语言的特征是无法完全用语法加以概括的言语活动。而乔姆斯基把语言能力看作一种人类共同的、种系遗传的生物能力,一种潜存于人脑中,可以用演绎方法推导出来的普遍语法。

在语言产生的问题上,洪堡特认为语言不是精神有意识地创造的,而是“精神不由自主地发挥”,语言是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表现是不可解释的,也即“不由自主地”,例如,我们汉民族使用汉语,法兰西讲法语,德意志民族用德语沟通,为什么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各自相宜的语言呢?洪堡特认为这是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因为各民族精神力量强弱不等的关系,所以民族精神作用下产生的语言也就别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洪堡特提出的:孤立型、黏着型和屈折型。

洪堡特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他相信语言是民族的最大特征,民族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上。语言随着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洪堡特笔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语言,虽然是同时发生,相互关联的,但起作用的是民族精神。

洪堡特虽然注意到了精神对语言的影响,但是他也无限制地夸大了这种影响,并由此得出了强弱不等的民族精神导致了三种优劣分明的语言类型。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洪堡特认为也存在着语言的进化论,在语言进化的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是与语言相对应的民族精神是否有足够强大的能力促使语言向尽善尽

美的方向发展,使语言通过语音形式的变化表达丰富多变的思想,使语言要素与思维内容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换言之,趋于完美的民族语言意味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精神力量处于高位,如屈折语言特别是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同时,有缺陷的语言基本上没有改善的可能。“导致这方面缺陷的原因是民族精神力量

比较弱小,而由于一种不完美的语言的影响,这样的民族精神力量便在一代代后人中促成了类似的缺陷。更确切地说,精神力量的弱点,自始至终在一个民族的内部显示出来,直到由于某种动因的作用而使得该民族的精神发生新的变革。”

显然,这种语言优劣观是有失公允的。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只要这种工具能够满足使用该语言的人的交际等需求,它便有了存在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以汉语为例,洪堡特同当时大部分从事语言分类研究的学者一样,把汉语看作最不完善、最原始的孤立语之一。然而在现实中,几千年来,汉族使用汉语沟通交流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丝毫的阻碍和不畅。同时,汉语不仅能满足我们日常的交际需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汉语也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内涵,并不逊色于使用印欧语言写成著作。而这点也正反驳了洪堡特所说的“不完善的力量缺乏这种激励作用,因此,由此形成的语言在运用中所发挥的影响也同样缺少激励作用。这个事实在此类语言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诚如洪堡特所说,汉语缺乏印欧语系那种丰富的形态变化,但形态变化只是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以便更好服务育人的一个侧面,只能对语言进行分类归纳,而不能判定语言的优劣。另外,汉语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但是汉语可以通过语序、丰富的量词、繁杂多样的修辞等贴切传神地同印欧语一样表达人们的思想。因此,无论是孤立型、黏着型还是屈折型语言,都只是语言类型的分类而不是不同进化阶段的分类。

综上所述,洪堡特从个人的语言入手,延伸至研究整个民族群体的语言,以把握语言和精神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源于精神。洪堡特将“精神”作为同语言和民族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终极解释意义和决定意义的因素。“精神”在洪堡特看来是先在的存在,但他对此没有详尽清楚的解释。由于“精神”抽象而难以把握,具有某种不可知的特性,使得洪堡特的一些由“精神”得出的结论也具有模糊性,难以让人把握。

尽管如此,洪堡特的语言学理论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他对语言的人类学及民族学思考,显示出其对语言本质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各种观点各执己见,莫衷一是。其实,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一)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本质特征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2.从生理机制来看,虽然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都体现着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则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与眼、耳、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联合活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谈语言对个人与民 族精神的影响 吕庆文 文学院汉教一班201312115119 摘要:洪堡特突破语言研究的框架,从语言内在着手和精神的联系。并以儿童习得语言为等事例为材料分析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研究范围从个人延伸到民族,提出了语言类型划分的标准。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学精神民族语言创造性特征 洪堡特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他作为语言学家的最主要代表作,被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隆菲尔德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在这本书里,洪堡特详尽地阐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使用一种语言的个人与民族的相互关系,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形式等等。在这本书中最大的亮点,是洪堡特提出了语言和人类精神存在关系这一论点。 洪堡特注意到:语言处在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语言并使用语言认识世界。他认为,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这种语言的“世界观”反过来又可能制约着人们的非语言行动。 现在普遍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或表达思想的工具。然而,当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语言是否参与了思想的形成过程?由洪堡特提出的语言“世界观”明确阐明了这一问题。“可知事物的总和是一个有待人类精神耕耘的领域,它存在于所有语言之间,独立于任何语言;而人只能以自身的认知和感知方式,即通过一条主观道路接近这一纯客观的领域。”这里提及的“一条主观的道路”就是指语言。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但它不是简单的自然有机体,而是人类的一种官能,语言具有表达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认为认知功能才是语言的本质功能。 从研究目标入手,洪堡特在理论上是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文主义者,他的

1为什么说语言在人类所有交际工具中是最重要的

四、问答题1.为什么说语言在人类所 有交际工具中是最重要 的? ⑴语言是所有交际工具中使用范围和使用领域最广的,人类社会时时刻刻离不开语言;旗语、电报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它们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⑵语言是其它交际工具的基础,其他交际工具代表的都是语言信 2.如何理解语言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现象?答: 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⑵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它作为一种全民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3.举例简要说明什么是聚合关系,掌握聚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答: 在语言链条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合成群,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看书”,其中“看”可以用“买、写”

等替换,“书”可以用“文章、电影”等替换,“看” 与“买、写”、“书”与“文章、电影”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的具体运用,充分反映了语言规则的概括性,它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我们掌握了一种规则,通过替换,就可以造出很多句子来。如果语言中只有组合,没有聚合,没有可替换的同类,每个词语的出现都必须有一条独立的组合规则,那么语言中的组合关系将多得不数不胜数,使用者根本就不可能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所以,聚合关系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这也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要求的。 4.“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答: ⑴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 的符号;⑵语言是一种系统。语言是一种层级装置,层与级之间的各个要素是处于有机联系之中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使得语言 系统能够很好地运转。 5.语言有没有阶级性?为什么? 答: 第一,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语言是不是为特定的阶级

语言学概论试题a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 A.语言符号可以任意使用和创造 B.绝大多数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C.可以任意使用语言符号给事物命名 D.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可以任意改变 2.下列语言学流派中集中研究语言本体的流派是() A.功能语言学 B.社会语言学 C.认知语言学 D.结构语言学 3.下列关于舌尖元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音时舌面不起主要作用 B.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区别 C.没有圆唇音和不圆唇音的区别 D.是汉语普通话中的一个舌尖元音 4.下列各组辅音中,都是舌面后音的一组是() 5.下列关于重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语言中一个词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重音 B.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可以看作一个音位 C.词重音可以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 D.重音只跟音强的增加有关 6.下列各组合成词中,每个词都包含粘着语素的一组是() A.偷袭赠送 B.买 卖肤浅 C.老人初五 D.蔬 菜电器 7.下列各组词语中,属于重叠词的一组是() A.爸爸星星娃娃 B.听听个个次次 C.~乎乎 ~甸甸 ~兮兮 D.姥姥狒狒蝈蝈8.下列关于基本语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本语汇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B.基本语汇使用范围广、构词能力强

C.基本语汇大部分是相当稳定的 D.基本语汇也包括大部分新造词和古语词 9.英语名词lab(实验室)原来的形式是laboratory,这在词的形成方式上属于() A.直接成词 B.变形成词 C.变性成词 D.逆序成词 10.英语动词“去”的原形是“go”,过去时的形式是“went”,这在语法手段的词形变化中叫作() A.附加 B.屈折 C.异根 D.零形式 11.下列关于虚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词可以分为辅助词和功能词两个小类 B.虚词包括助动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 C.虚词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D.使用虚词来表现语法意义属于词法手段 12.下列对“撞倒了他的自行车”这个歧义词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正词组 B.动补词组 C.动宾词组 D.向心词组 13.下列对“你把这本书好好读一遍!”这个句子类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型类是主谓句 B.句式类是把字句 C.功能类是陈述句 D.繁简类是单句 14.“年龄”和“岁数”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 A.感情色彩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气意义不同 15.使用字符最少的文字是() A.音位文字 B.音节文字 C.语素文字 D.意音文字 16.在下面的几种古老文字中,不属于自源文字的是() A.腓尼基文字 B.苏美尔文字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 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 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 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 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 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 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 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他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认为,这时候儿童还没有语言,但已有了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先于语言(肖少北,张文香,2000:106-110)。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

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从语言的符号性质方面对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进行比较。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所有符号的一般特点,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语言符号本身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例如"人"这个符号,rén是它的语音形式,"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音与义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面",彼此依存,犹如一张纸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与此一样,只有和特定意义相结合的声音才能叫做语音,由特定语音表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成为交际所需要的语义。符号的意义是现实现象的反映,如果"人"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那么"人"的意义中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内容。正确理解音、义、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掌握语言符号性质和特点的关键。词是语言的一种符号,人们就是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认识现实的。 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也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定的语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要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表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我们把语言中的句子切分成一个一个的单位,每一个部分也都是音义结合体。语音和意义的这种密切关系,有人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好比一张纸,正面是语音,背面是语义,用剪刀剪也剪不开。"这个比方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人类语言符号的特征: 1、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系,其根源就在于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由一定的社会决定的。 任意性是符号最重要的特征。而长臂猿的叫喊与蜜蜂的舞蹈等动物“语言”是僵硬的,其一定程度的任意性都局限于一个题目,不能与人类语言的任意性同日而语,没有任意性或任意性程度低,都说明其符号性很弱。 2、单位的明晰性。 人类说出来的话是有界限清晰的单位的。是通过发音器官一个一个先后发出的,而动物所谓的“语言”,其表现无论是借助声音还是形体,总体上都是不可分的,是囫囵一团的,分析不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组装。所以,动物语言不具有明晰性的特点。 3、结构的二层性。 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即音与义相结

语言和思维的先后及决定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异同及先后关系 1、语言的两大功能:思维和交际。思维(想象思维、抽象思维) 2、语言功能,其交际的五个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3、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单位构成。语言的底层是音位。音位是最小的有辨义作用的语音单位,位于语言符号结构的最底层。 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四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短语,第四级是句子。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臵,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它们的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 4、言语包括语言成分和语余成分。 ◆二、语言和思维的联系: 1、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最有效的工具。 A、从认知学讲,语言是认知的伙伴→固定认识成果 B、思维的形成过程和成果都离不开语言 2、语言离不开思维: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运用中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思维,就无所谓交际。 B、语言中词和句子的意义是思维赋予的;层级关系、组合、聚合等与思维的活动模式相吻合。 总之,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又相互适应,思维水平高,语言发展的水平就高。 二语言和思维的区别:两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不同科学研究的对象。 1、概念不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职能不同。思维用来认识世界,反映规律;语言的最重要职能和目的是来沟通思想、传递信息。 3、构成不同。思维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构成。 4、语言单位与思维形式不完全对应:如梦话。 5、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具有民族性。

2003级语言学概论试题

西华师范大学学生试卷 一请解释下列术语(本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语文学2语流音变3形态4语法的递归性5仿译词二请用国际音标给下列汉字注音(本题共10分):(选自贾岛《寄李存穆》)闻道船中病,似忧亲弟兄。 信来从水路,身去到柴城。 三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分,每小题1分): 1汉语中的“房子坏了”中“房子”一词可以用“道路、轮胎、衣服”替换,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是() ①组合关系②对立关系③聚合关系④互补关系 2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的是()。 ①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②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③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④萨丕尔的《语言论》 3幼儿产生最早的语义能力形成是在()。 ①成人句阶段②电报体阶段③双词句阶段④单词句阶段 4以下对辅音[ts]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②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③舌尖前、不送气、浊、塞擦音④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5语言符号的本质是()。 ①任意性②线条性③约定俗成④简便化 6汉语拼音ɡuāi中的韵腹ɑ是()。 ①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②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③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④舌面后、低、不圆唇元音 7汉语普通话中的“xióngwěi”(雄伟)所含音素的数目是 ①5个②6个③7个④8个 8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产生()的语言内部的原因。 ①社会方言②地域方言③独立语④孤立语 9藏语、维吾尔语、法语三种语言所属的语法结构类型按次序是()。 ①粘着语—屈折语—孤立语②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

③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④屈折语—孤立语—粘着语 10汉藏语系诸语言表示语法关系多用(),这是它们在结构类型上的共同特点之一。 ①声调②重音③词序和虚词④词的形态变化11在北京话中,“土改”念成“涂改”,这种语流音变现象叫做()。 ①弱化②同化③异化④脱落 12对《儿女英雄传》的语言进行研究,属于()。 ①历史语言学②历史比较语言学③共时语言学④社会语言学 13语言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从上到下是 ①语系语族语支语群②语系语族语群语支 ③语族语群语系语支④语族语系语支语群 14英语中的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来写作swollen,后来写作swelled。这是由( )造成的。 ①人为因素②类推作用③误写④别字 15下列汉语句子中,具有“进行体”意义的是()。 ①他们喝了酒。②他们喝过酒。③他们吃酒。④他们喝着酒。四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分,每小题2分,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1汉语的“徘徊”是()。 ①一个语素②两个语素③单纯词④复合词⑤联绵词 2以下发音器官属于口腔中的主动发音器官的是 ①上齿②上腭③小舌④声带⑤软腭 3有些语言的动宾结构的语序是宾语在动词前面,属于这种情况的语言有 ①汉语②日语③法语④德语⑤彝语 4语言学的发源地有()。 ①中国②埃及③印度④英国⑤希腊—罗马 5以下语言都来自日尔曼语的是() ①丹麦语②西班牙语③葡萄牙语④挪威语⑤英语 五填空题(本题共10分,每空1分): 1波兰医生于1887年创造的是比较成功的国际辅助语。

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陈慧媛 如何看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自古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种认为语言与思维不可分,思维要靠语言而进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种观点被称为“载体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代码,即使没有语言代码,思维依然存在,这种观点被称为“代码说”。1争议的中心就是语言与思维是否会分离,是否存在不依赖语言的思维。有的语言学家比如邦文尼斯特就认为“我们理解的思想已经被语言框架定型了。语言之外有的只是以手势和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不明确的动机和意志冲动”o。这意味着语言之外没有思维可言。然而,也有一些哲学家持有相反的论断。在黑格尔看来,仿佛不能用语言来表现人们所思考的东西,因为语言似乎不容许称谓个别的东西。?叔本华以格言的形式写道:思想体现为词之日即思想消失之日。柏格森也认为活生生的思想和语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词有碍于把握概念的真正涵义。也有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无法说清,无法证明,因为思维是无法观察到的。不过,思维虽然观察不到,却是我们时时感觉得到,时刻都在进行的活动市且涉及现代语言学各分支领域的许多问题,所以仍有对其进行不懈探讨的必要。 本文要探讨的观点是语言与思维并不总是形影不离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并不等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应该大于或超越语言能力。如果人们在思维的时候总是以平时交流时的自然语言形式来思维那是不可思议的。仔细对语言及思维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可看出语言与思维作为大脑的两个运作机制并不总是相伴相随的。要进一步明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必要把思维类型作出区分。另外,在语言与思维是否存在分离现象的争议之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内部语言。内部语言是否存在,其形式与功能如何?这是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最后应该说明虽然思维与语言不能说截然不可分,但并不是要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一、思维与语言的特点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两个独特机制,也是两个有所区别的大脑产物。各自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特点。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被认为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活动,不总是受意识的控制和支配。思维有时受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有时也会自然发生。而语言是社会活动,交际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外在的。语言只有在习得后才成为以上各种活动的工具。而且语言的使用往往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我们常说,“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却不说“使用思维”。说明两者功能不一样,受主观意识的驱使程度不一样。 从语言与思维对事物的呈现方式来看,语言的表述只能是线形的,而思维作为一种心理

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及作用的认识

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的认识 一、从语言文字同社会的关系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是基本的社会形态,而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信息载体,它无处不在,随时随地为社会服务。因此,一方面,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受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制约,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或牵扯、促退作用。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来说,它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又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对各社会形态都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在政治上,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政令畅通;在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流通的大市场,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繁荣;在文化上,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科技上,它直接促进了计算机、通讯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并影响到其他一切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在教育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所以,语言文字工作不仅应该跟社会发展同步,而且更应先行。 二、从我国解放以来的实践及当今的建设任务和宏伟目标来看。解放以来,我国的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简化汉字的工作大大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提高,也为中文信息处理以及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作了前瞻性准备。如今,十五大制定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国人民正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努

力着,具体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需要人员大范围流动,这样,人们就自觉要求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人们自觉要求使用各种高效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对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的效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又都需要人们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素质。当劳动者提高了包括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能力在内的素质要求,就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沉稳应战,开拓前进。 三、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重要性来看。中国是文明古国,又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教育、科技的交流不断扩展和增多,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促进汉语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它们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要求。此外,从我国历史上和目前国际上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视(参见我国历史上对语言文字 有过哪些官方行为和国外的语言文字管理工作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两题),可以体会到语言文字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河北师大《语言学纲要》自测试题2套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纲要》自测试题(A卷) 本题共15分,每小题1分): 1从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初叶建立起来的语言学科是(③)。 ①结构主义语言学②历史比较语言学③实验语言学④认知语言学 2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的是(②)。 ①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②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③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④萨丕尔的《语言论》 4以下不属于中国“小学”范畴的是(③) ①文字②音韵③修辞④训诂 5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①)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 ①1888 ②1945 ③1889 ④1887 7汉语普通话中的“qiūtiān”(秋天)所含音素的数目是(④)。 ①5个②6个③7个④8个 8“甜头”这个词采用的构词方式是(①)。 ①词根加词缀②前缀加词根③后缀加词根④词根加词根 9俄语、朝鲜语、彝语三种语言所属的语法结构类型按次序是(②)。 ①粘着语—屈折语—孤立语②屈折语—粘着语—孤立语 ③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④屈折语—孤立语—粘着语 10汉藏语系诸语言表示语法关系多用(③),这是它们在结构类型上的共同特点之一。 ①声调②重音③词序和虚词④词的形态变化 11英语“Mary broke the cup (玛丽打碎了杯子)”和“The cup was broken by Mary〔杯子被玛丽打碎了〕”两句中动词“break(打碎)”的词形变化反映了语法上的哪一种谓词性范畴④ ①人称②时③体④态 12在我国北魏时期实现语言融合的少数民族是② ①匈奴族②鲜卑族③女真族④蒙古族 13语言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从上到下是① ①语系语族语支语群②语系语族语群语支 ③语族语群语系语支④语族语系语支语群 14一种方言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时,决定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下面方言中,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的是(③)。 ①多斯岗方言②北方方言③伦敦方言④四川方言 15下列汉语句子中,具有“进行体”意义的是(④)。 ②他们喝过酒。③他们吃酒。④他们喝着酒。 本题共10分,每小题2分,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1在下列对元音特点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135 )。 ①发元音时,呼出的气流不受阻碍②元音都是由舌面起作用发出的音 ③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 ④发元音时,气流比发辅音时要强⑤发元音时,声带振动 2以下发音器官属于口腔中的主动发音器官的是( 345 )。 ①上齿②上腭③舌根④声带⑤软腭 4词的组合最常见最基本的结构类型有( 12345 )。 ①主谓②联合③偏正④述宾⑤述补 5以下语言都来自拉丁语的是(235 ) ③葡萄牙语④挪威语⑤意大利语 10分,每空1分): 1语音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 2 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是语言的两大社会功能 3 20世纪下半叶,转换生成学派的奠基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4汉语口语不能随着封建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的主要原因在于语言的渐变性。 5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词类和词形变化。 6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借用。 7在确定方言身份时,要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即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 不属于单纯词的是刚刚(2个词根合成词)。

语言对人们颜色认知的影响

The human eye can physically perceive millions of colours. But we don't all recognise these colours in the same way. Some people can't see differences in colours –so called colour blindness – due to a defect or absence of the cells in the retina that are sensitive to high levels of light: the cones. But the distribution and density of these cells also varies across people with 'normal vision', causing us all to experience the same colour in slightly different ways. 翻译:人类的肉眼能感知上百万种色彩,却并非能一一辨别出来。有些人无法分辨色彩间的差异,俗称色盲,因为他们的视网膜中缺乏一种对波长较长的光线十分敏感的视锥细胞。不过就算不是色盲,每个人看同一种颜色时也稍有区别,因为视锥细胞的分布和密度是因人而异的。 * defect n. 缺点,缺陷;不足之处vi. 变节;叛变 短语:birth defect 天生缺陷(等于congenital defect) genetic defect 遗传缺损 * retina /?ret?n?/ n. [解剖] 视网膜 *cones /k?unz/ n. 视锥细胞(cone的复数);锥形体 视锥细胞:视细胞的一种,位于视网膜内。因为它能接受光刺激,并将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故亦称光感受器。由外节、内节、胞体和终足四部分组成。其外节为圆锥状,故名视锥细胞。内含有感光物质(视紫蓝质)。在光刺激下,感光物质可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变化和电位改变,使视锥细胞发放神经冲动。 视锥细胞是感受强光和颜色的细胞,对弱光和明暗的感知不如视杆细胞敏感;而对强光和颜色,具有高度的分辨能力。在视网膜的黄斑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光线可直接到达视锥细胞,故此处感光和辨色最敏锐。而以视杆细胞为主的视网膜周缘部,则光的分辨率低,色觉不完善,但对暗光敏感。家鸡等动物视网膜中视锥细胞较多,故黄昏以后视觉减弱。人的视网膜中约有600万~800万个视锥细胞。 * distribution n. 分布;分配;供应 distribute vt. 分配;散布;分开;把…分类 * density/?dens?ti/ n. 密度 Besides our individual biological make up, colour perception is less about seeing what is actually out there and more about how our brain interprets colours to create

对比语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转换

对比语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转换 [摘要]该论文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剧,以及片名入手,说明识别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双语知识的兴趣,熟悉两种文化,提高文化修养,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健词]双语知识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记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交流、传播、延续和发展文化的工具;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文化是语言流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言活动过程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语言是传承和交流文化的工具;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学习英语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我们鼓励学生积累单词、短语的同时,还必须引导他们熟悉两种文化背景,提高文化修养,否则光有单词量,对理解全文只能是一知半解,无法全面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电影、电视是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的观众之多,影响之大,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望尘莫及的。一部好的影视片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除了演员的精湛演技、富有哲理的对话以及绚丽多彩的画面外,与其寓意深刻,回味无穷的片名有着直接的关系。 片名,是影视片的品牌商标,在众多的影视广告海报上,片名都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它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优秀的影视片名,与文学名著的书名一样,应简洁凝炼地概括影视片内容,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观众的丰富联想。好的片名与好内容的完美统一,能使观众得到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影视片名的翻译,虽属雕虫小技,但要译好却实属不易。它与书名的翻译一样,译名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观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况且由于影视观众的广泛性,欣赏层次的多样性,特别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片名的翻译又有别于书名的翻译,它更需讲求译名的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雅俗共享、文情并茂的译名,不仅要能吸引观众,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而且也可以说是一件艺术精品,令人难忘,耐人寻味。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思维借助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地认识, 1、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及必然结果 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表现为:a.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 b.动作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之一 3、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中的概念,而思维是靠概念进行并不是语言 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有机辩证统一的关系: 1、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4、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结果记载下来,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另一种答法)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1)功能不同: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促使人们沟通达到相互了解 思维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积极过程,使人们更深刻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进而能动地改造世界。(2)语言是低层次的,思维是高层次的。 (3)规律不同:语言具有民族特性,各民族语言体系各不相同 思维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为全人类共有 (4)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是词和句子,思维的单位是概念,判断,推理 (5)思维作为现实的反映是精神现象,语言则是思维的物质形式 (另种答法)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语言学纲要》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练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三个方面的属性。 2、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四个要素。 3、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三大部分。 4、在发音器官中,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发音器官;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发音器官。 5、口腔中最为灵活的发音器官是() 6、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7、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以分为()和()两类。 8、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9、辅音的发音特点是主要由()和()两个方面决定的。 10、[t]—[d]的区别性特征表现为()对立。 11、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12、语音中具有辨义作用的最小单位是()。 13、一个音位通常是归纳几个音素的结果,那么,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叫()。14、一般把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形成的音位分别叫做()()()。15、()是听觉上能够自然辨别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它也是语音中最小的()单位。 16、汉语的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和()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三部分,声母和韵母是由()音位构成的,声调由超音质音位的()构成的。 17、常见的语流音变主要有()()()()四种。 18、我们在念“老虎”时,通常要把“老”念成类似阳平,这种变化叫做()。 2、指出下列各组音素的区别特征。 [p‘]-[p]

[f]-[v] [ts]-[t§] [n]-[l] [y]-[i] [y]-[u] 三、名词解释 1、语音 2、音质 3、音素 4、音标 5、半元音 6、音位 7、音位变体 8、条件变体 9、自由变体 10、典型变体 11、超音质音位 12、音高 13、音强 14、音长 15、区别性特征 16、二合元音 17、复辅音 18、语流音变

(1)语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1)语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结合个人实际具体谈谈你的认识。 答:两个功能:一是交际工具,二是思维工具。意义: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法沟通,彼此无法交流思想,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无法进行生产活动,社会就会因此而崩溃。可见,语言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为什么说语言是社会现象?为什么说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有没有阶级性?谈谈你的看法。 答: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社会的社会无所谓语言。所谓社会,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总之,语言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在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虱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特点。 语言没有阶级性。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在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特点。 (3)为什么说语言是符号?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不同? 答: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从本质上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在所有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的音义结合体,有其自己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