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杜子璇, 刘荣花, 熊杰伟, 邓伟, 田宏伟, 陆斌, Du Zixuan, Liu Ronghua,Xiong Jiewei, Deng Wei, Tian Hongwei, Lu Bin

作者单位: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03

刊名:

气象与环境科学

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32(1)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10条)

1.齐文启.席俊清.汪志国酸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监测 2002(01)

2.王彦酸雨与人类生活[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4(04)

3.李金惠.汤鸿霄中国降水酸度预测模型[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1998(01)

4.王文兴中国酸雨成因研究 1994(05)

5.王文兴.丁国安中国降水酸度和离子浓度的时空分布[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 1997(02)

6.许梅德酸雨对陆生植物影响的探讨 1995(04)

7.郑云有.吴甫成长沙市酸雨污染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01)

8.黄原.郑子龙.熊杰伟河南地区酸雨分布及成因初探 1996(03)

9.赵勇.孙中党.王飞郑州市大气酸性物质与降水酸性的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 2001(06)

10.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业务规范 2005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杜子璇.刘荣花.熊杰伟.邓伟.田宏伟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2007

本文利用南阳、商丘和郑州三个观测站1992-2006a酸雨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15a来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并初步尝试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进行酸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15a来酸雨发生频率、降水年均pH值和酸雨雨量与全年雨量比值随时间推移出现明显的年际和月份波动:1992-1995a间呈现减弱趋势1998-2006a间出现加强趋势,且在期末明显变强;酸雨频率1、8和12月出现高值,pH值在9-12月份出现低值。15a来1992-2000a出现由南到北酸雨区域逐渐减弱,2000a出现低值后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迅速变多的空间变化特征。

2.期刊论文韩亚芬.孙根年.李琦.陈素景.HAN Ya-fen.SUN Gen-nian.LI Qi.CHEN Su-jing西安市酸雨及化学成分时间变化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4)

依据1987-2000年监测数据,分析了西安市酸雨及化学成分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西安市降水pH值和酸雨的年内变化呈"双峰"型,即每年1-3月和10-11月降水pH值低、酸雨出现频率高,4-6月酸雨出现频率低,7-9月酸雨pH值较高.14年来,降水pH值与酸雨年际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以前降水pH值较高,酸雨年际变化不明显;1994年以后降水pH值下降,酸雨频率年际变化较大.降水pH值与酸雨强弱由酸碱离子相对浓度决定.当酸根离子摩尔含量超过碱性离子时,降水pH值下降、酸雨危害增强;反之,降水pH值升高,酸雨危害减弱.

3.期刊论文何泽能.高阳华.谭炳全.唐晓萍.HE Zeneng.GAO Yanghua.TAN Bingquan.Tang Xiaoping重庆市主城区15年来酸雨变化趋势分析-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29(1)

本文运用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7年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市最近15年来酸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降水pH值较低,15年来平均pH值介于3.8~4.5之间.重庆市年降水pH值基本呈递增趋势,倾向率达0.23/10a;最近5年的月际变化中,降水酸度夏高冬低,酸雨频率夏低冬高;各季节中,秋季pH值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状升高的趋势,其余3个季节呈弱波动,升降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pH<5.6)频率较高,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各季节中春季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余季节略升高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较强级别以上强度的酸雨(pH<4.5)频率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介于30~80%之间,变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强度的变化主要受污染源排放量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4.期刊论文张红安.汤洁.于晓岚.程红兵.朱新民.李亚军.徐晓斌.ZHANG Hongan.TANG Jie.YU Xiaolan.CHENG Hongbing.ZHU Xinmin.LI Yajun.XU Xiaobin侯马市酸雨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10,30(5)

根据1992年至2008年的酸雨观测记录,对侯马市的酸雨变化特征及其长期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7年间,除个别年份外,侯马地区的降水pH值长期低于5.6,2006年以来甚至低于4.5,多年平均pH值为4.88,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降水pH值的平均月际变化幅度为0.8 PH单位,呈不规则起伏变化.在降水集中的7、8、9月间.酸沉降量约占全年的60%.作为出现在我国北方的区域性酸雨地区,侯马地区降水酸度2002年前后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2002年前,降水pH值平均年变率约为0.10 a-1,酸雨污染呈现减弱趋势,而之后的pH值平均年变率约为-0.28 a-1,呈现酸雨污染快速加重的变化趋势.该地区降水量的变化不仅对单次降水的酸性有较明显的影响,而且对降水酸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有明显影响,显示当地的大气颗粒物具有显著的碱性中和能力.2007年对降水离子成分的加强观测分析结果显示,SO42-、NO3-、Ca2+、NH4+是降水中最主要的离子;[1/2]SO42-与NO3-的比值约为

6.9,说明当地的酸雨为较明显的硫酸型污染;降水中NH4+含量较高,大约与[1/2]Ca2+的离子含量相当;主成分因子分析显示,[1/2]SO42-、NO3-、

[1/2]Ca2+、NH4+种离子含量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当地的焦煤、煤化工等高污染排放可能是其重要的共同来源.

5.期刊论文唐信英.罗磊.张虹娇.TANG Xinying.LUO Lei.ZHANG Hongjiao西南地区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29(2)

利用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昆明、西藏五省、市、自治区17个酸雨观测站1993~2004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降

水pH值、酸雨频率及降水电导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原、拉萨、甘孜极少出现酸雨;重庆酸雨频率最高,遵义降水pH均值最小,降水酸性较强

;酸雨年际变化有降低趋势;酸雨强度及频率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变化接近U型分布,并且与降水量成正相关.西南地区的酸雨污染仍很严重.

6.期刊论文陈伯通.罗建中.冯爱坤.Chen Botong.Luo Jianzhong.Feng Aikun广州地区酸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

讨-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2)

对广州地区降水酸度、酸雨频率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广州地区的酸雨污染有所减缓,但2001-2003年有恶化的趋势.为探究原因,追溯主要酸雨污染物来源,并对各酸雨污染物进行综合评价,结论表明,广州地区的大气环境已从过去的以SO2为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以NOX为主的氧化型污染.还讨论了广州地区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7.会议论文何泽能.高阳华.谭炳全.唐晓萍重庆市酸雨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初探2008

本文运用重庆市35个站3年的高密度降水pH值监测资料,及重庆市主城区15年的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主城区酸雨的变化趋势和重庆全市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降水pH值较低,15a来年平均pH值介于3.8至4.5之间,基本呈线性递增趋势,倾向率达0.23/10a。重庆市主城区酸雨(pH<5.6)频率较高,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较强级别以上强度的酸雨(pH<4.5)频率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介于30%至80%之间。重庆市大部分地区都存在酸雨现象,局部地区还很严重。绝大部分地区最近3年的平均pH值都低于4.5,整个重庆市降水平均pH值为

4.07,其中西部和东南部为低值区域,中部和东北部为高值区域。重庆市较强酸雨以上强度的降水出现频率较高。整个重庆地区酸雨频率为84.05%,较强酸雨频率为27.42%,强酸雨频率为26.23%。

8.期刊论文陈瑜.于涛.Chen Yu.Yu Tao近年来广州市氮氧化物变化趋势分析-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2)

氮氧化物是生成臭氧光化学反应的主要前体物,氮氧化物可以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硝酸盐气溶胶,导致城市能见度下降,出现灰霾现象.氮氧化物也是造成酸雨污染的主要物质.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近年来氮氧化物的污染不容忽视.本文以2003年-2008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广州市氮氧化物浓度的日变化、月际变化、年际变化作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氮氧化物浓度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氮氧化物的月际变化呈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污染较严重,夏季污染较轻.

9.期刊论文张凌.付朝阳.郑习健.叶代启.ZHANG Ling.FU Zhaoyang.ZHENG Xijian.YE Daiqi广州市区大气污染特

征与影响因子分析-生态环境2007,16(2)

以2000-2004年广州市国控测点的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结果为基础数据,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日平均质量浓度二级标准为依据计算广州市2000-2004年的各大气污染物的指数及污染负荷率,阐明广州市区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CO的地域分布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年际变化特征以及由于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而形成的酸雨的变化特征并提出研究对策.结果表明:各污染物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除SO2春夏秋季污染最严重,其余几项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近5年来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则呈显著上升趋势,综合污染指数也呈明显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呈不显著上升且夏秋季污染大于春冬两季.广州市大气污染分布规律与风向频率以北和东北偏北方向较大,东和东南方向次之的分布基本一致.

10.学位论文甄文栋山东省城市酸沉降状况及成因研究2005

本文将分析山东省酸沉降的时空分布状况,摸清山东省酸沉降的成因,做为山东省酸沉降控制的理论依据,为山东省“两控区”控制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所建立的酸沉降状况评价方法与酸沉降成因分析方法,将对我国北方地区的酸沉降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采用浓度(降水酸度、化学组成、电导率)和总量(干、湿沉降通量)两种方法描述山东省城市酸沉降状况,研究表明:山东省城市降水酸度年际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冬季、春季>秋季>夏季;17城市中除枣庄外,其他城市历史上均有酸雨检出,而青岛市降水酸度居首位。降水污染属硫酸型,部分城市如青岛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型转变。通过对济南、青岛、淄博3市的硫沉降干湿沉降通量计算,硫干沉降在硫沉降总通量中的贡献率高达80%~85%;在硫干沉降通量中,SO2干沉降的贡献率要远远高于SO42-干沉降的贡献率。总硫沉降中山东省自身的贡献占70%~80%,这表明山东省的酸沉降主要源于自身的致酸物质排放。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表明:降水中[H+]取决于降水中酸碱离子的相对比例,其中[SO42-]是[H+]的重要影响因子,SO42-是成酸的主要来源。降水pH值与电导率之间相互联系不甚明显。降水中[H+]与降水量关系明显,通常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降水中各离子浓度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降水酸度与SO2、NOx致酸物质地面浓度无明显相关,不过SO2与降水酸度的相关性相对大些。个别测点降水pH年均值与TSP、降尘呈显著负相关,大多数测点pH与TSP相关性不显著;降水SO42-年均浓度与大气SO2年均浓度、降水NO3-年均浓度与大气NOx年均浓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山东省17城市的降水pH均值、降水5O42-与SO2排放强度出现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不显著多种情况,说明降水酸度不仅受局地致酸气体排放影响,而且还受区域外致酸气体输入的影响,致酸物质排放量并不是影响降水酸度的唯一因子。山东省降水酸度最大地区并不出现在致酸物质排放强度最大地区,说明一定量的排放源是区域性酸雨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包括各种自然因素。降水酸度最终取决于降水中酸性、碱性成分的种类及数量,而对降水酸化起缓冲作用的碱性成分则来源于大气颗粒物和NH3;山东省各城市周边的土壤酸碱性对酸雨分布产生影响。青岛地区酸雨的成因与当地边界层气象条件特殊性密切相关。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e396589.html,/Periodical_hnqx200901012.aspx

授权使用:四川农业大学(scny),授权号:dfddc8f3-7cab-40ba-b382-9e4b00a6f587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3日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 1.1酸雨的发现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急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这些能源主要来自是煤,进而导致燃煤数量的日益猛增,但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煤的过程中将排放酸性气体2SO ;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促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x NO 。这些酸性氧化物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从而形成酸雨。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的概念。 酸雨只是酸沉降中的一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的过程,前者为湿沉降,后者为干沉降。 1.2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2SO 、X NO 经气相反应生成42SO H 、3HNO 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24SO 和-3NO 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2SO 、X NO 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24SO 和-3NO ;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24SO 和-3NO 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2SO 、X NO ,再在水相中转化成-24SO 和-3NO 。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

酸雨污染

一.酸雨污染。20世纪50年代随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人类使用石化燃料增多出现的。其主要的危害就是导致大片的森林死亡。现在全世界有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概念:酸雨(acid rain)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成因: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型,少为硝酸型,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1.汽车 2.工业 3.天气形势: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影响: 1.危害生态系统,导致农业减产。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 至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能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根据国内对105 种木本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当降水pH 值小于 3.0 时,可对植物叶片造成直接的损害,使叶片失绿变黄并开始脱落。叶片与酸雨接触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害越严重。野外调查表明,在降水PH 值小于 4.5 的地区,马尾松林、华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现大量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地衰亡。例如重庆奉节县的降水PH 值小于4.3 的地段,20 年生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生长量降低50%。酸雨还可使森林的病虫害明显增加。在四川,重酸雨区的马尾松林的病情指数为无酸雨区的 2.5 倍。酸雨对中国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长江以南的省份。根据初步的调查统计,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最大,约为28 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2%。贵州受害森林面积约为14 万公顷。 2.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 3.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建筑材料变脏,变黑, 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 被人们称之为“黑壳”效应。 4.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防治措施: 1.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摘要:当今,酸雨已发展成国际性的环境问题,由于我国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并且能源消耗迅速增加,酸雨问题必将变得更加突出,酸雨已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酸雨、地理分布。 1872年英国化学家Smith在《空气和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个概念,到20 世纪40 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展开了对酸雨各方面的大量研究。我国开展酸雨研究的时间比国外要落后一段时间, 1974年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其后陆续在其他城市也展开了研究,并在1989年开始建立全国的酸雨监测网 ,国家也高度重视酸雨的研究。 酸雨的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 值高于5.65,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值在5.30--5.60之间,酸雨率是10--40%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值小于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临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 17 ] 。1999年106个城市的pH值监测结果表明,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 3 ~7. 47。pH值< 5. 6的城市有43个,占统计城市的40. 6% ,怀化、景德镇、遵义、宜宾、赣州等南方城市的酸雨频率达80%。

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杜子璇, 刘荣花, 熊杰伟, 邓伟, 田宏伟, 陆斌, Du Zixuan, Liu Ronghua,Xiong Jiewei, Deng Wei, Tian Hongwei, Lu Bin 作者单位: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03 刊名: 气象与环境科学 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32(1)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10条) 1.齐文启.席俊清.汪志国酸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监测 2002(01) 2.王彦酸雨与人类生活[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4(04) 3.李金惠.汤鸿霄中国降水酸度预测模型[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1998(01) 4.王文兴中国酸雨成因研究 1994(05) 5.王文兴.丁国安中国降水酸度和离子浓度的时空分布[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 1997(02) 6.许梅德酸雨对陆生植物影响的探讨 1995(04) 7.郑云有.吴甫成长沙市酸雨污染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01) 8.黄原.郑子龙.熊杰伟河南地区酸雨分布及成因初探 1996(03) 9.赵勇.孙中党.王飞郑州市大气酸性物质与降水酸性的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 2001(06) 10.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业务规范 2005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杜子璇.刘荣花.熊杰伟.邓伟.田宏伟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2007 本文利用南阳、商丘和郑州三个观测站1992-2006a酸雨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15a来年际、季节变化特征;并初步尝试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进行酸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15a来酸雨发生频率、降水年均pH值和酸雨雨量与全年雨量比值随时间推移出现明显的年际和月份波动:1992-1995a间呈现减弱趋势1998-2006a间出现加强趋势,且在期末明显变强;酸雨频率1、8和12月出现高值,pH值在9-12月份出现低值。15a来1992-2000a出现由南到北酸雨区域逐渐减弱,2000a出现低值后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迅速变多的空间变化特征。 2.期刊论文韩亚芬.孙根年.李琦.陈素景.HAN Ya-fen.SUN Gen-nian.LI Qi.CHEN Su-jing西安市酸雨及化学成分时间变化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4) 依据1987-2000年监测数据,分析了西安市酸雨及化学成分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西安市降水pH值和酸雨的年内变化呈"双峰"型,即每年1-3月和10-11月降水pH值低、酸雨出现频率高,4-6月酸雨出现频率低,7-9月酸雨pH值较高.14年来,降水pH值与酸雨年际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以前降水pH值较高,酸雨年际变化不明显;1994年以后降水pH值下降,酸雨频率年际变化较大.降水pH值与酸雨强弱由酸碱离子相对浓度决定.当酸根离子摩尔含量超过碱性离子时,降水pH值下降、酸雨危害增强;反之,降水pH值升高,酸雨危害减弱. 3.期刊论文何泽能.高阳华.谭炳全.唐晓萍.HE Zeneng.GAO Yanghua.TAN Bingquan.Tang Xiaoping重庆市主城区15年来酸雨变化趋势分析-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29(1) 本文运用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7年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市最近15年来酸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降水pH值较低,15年来平均pH值介于3.8~4.5之间.重庆市年降水pH值基本呈递增趋势,倾向率达0.23/10a;最近5年的月际变化中,降水酸度夏高冬低,酸雨频率夏低冬高;各季节中,秋季pH值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状升高的趋势,其余3个季节呈弱波动,升降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pH<5.6)频率较高,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各季节中春季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余季节略升高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较强级别以上强度的酸雨(pH<4.5)频率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介于30~80%之间,变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强度的变化主要受污染源排放量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4.期刊论文张红安.汤洁.于晓岚.程红兵.朱新民.李亚军.徐晓斌.ZHANG Hongan.TANG Jie.YU Xiaolan.CHENG Hongbing.ZHU Xinmin.LI Yajun.XU Xiaobin侯马市酸雨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10,30(5) 根据1992年至2008年的酸雨观测记录,对侯马市的酸雨变化特征及其长期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7年间,除个别年份外,侯马地区的降水pH值长期低于5.6,2006年以来甚至低于4.5,多年平均pH值为4.88,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降水pH值的平均月际变化幅度为0.8 PH单位,呈不规则起伏变化.在降水集中的7、8、9月间.酸沉降量约占全年的60%.作为出现在我国北方的区域性酸雨地区,侯马地区降水酸度2002年前后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2002年前,降水pH值平均年变率约为0.10 a-1,酸雨污染呈现减弱趋势,而之后的pH值平均年变率约为-0.28 a-1,呈现酸雨污染快速加重的变化趋势.该地区降水量的变化不仅对单次降水的酸性有较明显的影响,而且对降水酸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有明显影响,显示当地的大气颗粒物具有显著的碱性中和能力.2007年对降水离子成分的加强观测分析结果显示,SO42-、NO3-、Ca2+、NH4+是降水中最主要的离子;[1/2]SO42-与NO3-的比值约为 6.9,说明当地的酸雨为较明显的硫酸型污染;降水中NH4+含量较高,大约与[1/2]Ca2+的离子含量相当;主成分因子分析显示,[1/2]SO42-、NO3-、 [1/2]Ca2+、NH4+种离子含量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当地的焦煤、煤化工等高污染排放可能是其重要的共同来源. 5.期刊论文唐信英.罗磊.张虹娇.TANG Xinying.LUO Lei.ZHANG Hongjiao西南地区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29(2) 利用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网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昆明、西藏五省、市、自治区17个酸雨观测站1993~2004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降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

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蒲维维 张小玲 徐敬 赵秀娟 徐晓峰 董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市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分析中心,北京 100089) 摘 要 本文利用2003~2008年北京地区三个酸雨观测站(观象台、昌平、上甸子)的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了近年来北京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降水pH 值及酸雨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年来北京地区酸雨总体呈逐年增强趋势,降水的酸度和酸雨频率随月和季节变化明显,北京地区夏、秋两季酸雨污染严重。(2)1500m高空风对降水酸度有明显影响:1500m高空风向为南风时,降水pH值最低;当1500m风向为南东南时,酸雨频率最高。当1500m上空的风速为1~3m·s-1时,酸雨频率最高,且随风速增大酸雨频率降低。(3)降水量对pH值影响不大但对酸雨频率有明显影响。酸雨频率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上升,当降水量达到大雨等级后,酸雨频率基本不变。(4)逆温对酸雨有一定影响,连续发生逆温状况时,酸雨出现频率大。(5)大气污染物SO2、NO2、PM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成负相关关系,说明污染物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酸雨,pH值,酸雨频率,影响因素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雪、雨、雹等)。通常认为,导致正常雨水pH<5.6的酸性物质主要是人类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它们在大气环境中经过各种非均相氧化反应生成的[1]。我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降水酸度监测,监测结果表明,80年代中期,年均降水pH值小于5.6的地区主要在西南、华南以及东南沿海一带[2],90年代以来,酸雨出现的区域较80年代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酸雨区面积扩大,以南昌和长沙等城市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污染水平超过西南酸雨区;西南酸雨区酸雨强度虽然有所缓和,但仍然维持较严重的水平;华南酸雨区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华东酸雨区在小尺度上的污染格局有所波动[3]。2000年以来,全国酸雨区总体上呈范围扩大、强度稍有减弱的趋势,南方酸雨范围基本保持不变,而北方酸雨区范围扩大明显,且酸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华北的京津冀及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存在不小的酸雨区[4]。 *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N0.GYHY200806027)资助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1)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 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在1982年6月的国 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 均值<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

酸雨概述

我国酸雨污染研究概述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我国的酸雨现象逐年加重,中国酸雨区已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并结合部分教材综合论述了酸雨的形成、影响因素、危害及控制措施。 关键字:酸雨;影响因素;危害;防治措施 1、前言 英国化学家SMITHRA在英格兰调查了酸沉降现象,并在1872 年出版的《空气和雨: 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叙述了世界工业发展先驱城市———曼彻斯特市郊区降水中含有高浓度SO?2?,首次提出酸雨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972年瑞典政府把酸雨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向人类环境会议提交了报告。1975年第一次国际性酸雨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在美国举行,该会议讨论了酸雨对地表、土壤、森林和植被的严重危害,自此酸雨问题受到了普遍重视。到20 世纪40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开展了研究,我国则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研究酸雨污染[1]。 2、酸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1 酸雨的形成: 酸雨是指pH 值<5.6的大气降水,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酸性物质,主要是含硫化合物(SO?)和含氮化合物(NO?),两者在大气中经过均相氧化和非均相氧化转变为H?SO?和HNO?,并溶于雨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 图表1 2.2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1)酸性物质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及它们的盐类,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物质,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与大气中的SO?、NO?和降水中的

SO?2?、NO??浓度的时空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2)大气中的氨:降水的pH值决定于硫酸、硝酸与NH?以及碱性尘粒的相互关系。NH?是大气中委员的气态碱,由于它易溶于水,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从而可降低雨水的酸度[2]。 (3)大气颗粒物和降尘浓度的影响:大气中的颗粒物和降尘在云水降落过程中被吸附、冲刷,起到缓冲作用,中和降水的酸度。大气中颗粒物的组成很复杂,主要来源于土地飞起的扬尘,其化学组成与土壤组成基本相同,酸碱度取决于土壤的性质。除土壤粒子外,还有矿物燃料燃烧形成的飞灰等。它们的酸碱性都会对酸雨有一定的影响。 (4)气象条件的影响: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在化学方面,影响前体物的转化率;在大气物理方面,影响有关物质的扩散、输送和沉降哺]。太阳光强和水蒸气浓度将促进SO:的转化,形成硫酸在局地沉降,通过降雨形成酸雨。太阳光强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对我国来说,大气湿度也是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南方大气中的SO:能较快地转化为硫酸,从而形成酸雨[3]。 3、我国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化学特征 我国降水酸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降水酸度年均pH<5.6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并由北向南逐渐加重,西南地区最为严重。在四川、贵州和广西的一些地方,降水年平均pH<5.0,是目前我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酸雨污染趋于严重,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地区也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酸雨区。同时华北的京津、东北的一些地区也开始频繁出现酸性降水。 酸雨的化学特性可通过测定降水中的阳离子(包括NH??、Ca2?、Na?、K?、Mg2?、H?),阴离子(包括SO?2?、NO??、Cl?、HCO??),pH值和电导率来反应。酸雨中含硫酸、硝酸、盐酸三种强酸,它们在水中可完全电离,所以对降水的酸度贡献很大。酸雨中还有一定量弱酸,常见的有碳酸(H?CO?)、有机酸、亚硫酸、氟酸等,由于这些酸在pH<5。0时几乎不电离,所以它们对严重的酸雨影响很小。酸雨中还有以NH??、Ca2?、Na?、K?、Mg2?为代表的碱性物质,在降水中对酸起中和作用。在酸性土壤区(红块、黄壤和灰化土等)降水中Ca2?含量低,而在内陆碱性土壤区(黑钙土、栗钙土和荒漠土) Ca2?含量很高,NH??是大气中唯一的气态碱,对酸雨的缓解有着重要的作用。雨水的酸度是雨水中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且我国与其他国家的酸雨特性也不尽相同。

浅析酸雨污染及其控制

浅析酸雨污染及其控制 08一大队本治五区队王婷芳 200803140546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的酸雨污染范围日益扩大。原只发生在北美和欧洲工业发达国家的酸雨,逐渐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扩展,同时酸雨的酸度也在逐渐增加。我国酸雨也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我们广东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由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差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广东成为中国一个非常严重的酸雨区,2007年的报纸曾出现这样一篇文章:“广州春雨酸过醋广东七成地域受酸雨污染”,真是相当吓人。 酸雨与人类的关系极大,它严重影响着地球上的整个生态系统。第一,它能使河流、湖泊的水逐渐变成酸性,使鱼类等水生生物不能生存。据资料,在瑞典9万个湖泊中已有2 万个深受其害,其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缓慢,造成土壤板结后影响植物生长。第三,酸雨能损坏植物的生长。据资料,酸雨对美国32种主要作物的影响,其每年的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第四,酸雨对建筑物等会造成损坏,如美国国会大厦、埃及的金字塔等都受到酸雨的腐蚀。第五,酸雨还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据美国科学家估计,矿物燃料燃烧排放的酸性硫酸盐,每年可夺去7500-12000人的生命。另外,酸雨使井水的含铜量增加,土壤含铜量升高也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 通过上面的数据,很多人会认为酸雨人类整体和未来是有影响的,但是对于自己目前来说却是没有什么危害,所以也没有很多的关注,其实,酸雨就在我们身边,它随时威胁到我们的经济和人身安全。 广东省二氧化硫污染严重,酸雨问题非常突出,全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 0 亿元左右,控制酸雨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酸雨还会危害土壤腐蚀公共设施,广州受到的损害随处可见,市内许多有不锈钢制造的防盗网和冷气机已被酸雨腐蚀出现一道道黄斑。市区著名钢铁大桥海珠桥为了防止酸雨的腐蚀,每年都要使用数以公吨计油漆来加以保护。 报道说,广州近年来逾七成的降雨都是强酸雨,许多旧区屋顶的金属避雷针不堪酸雨腐蚀,严重影响避雷功能,当雷暴来临,不时发生民众被雷击导致伤亡的案例。 酸雨不但破坏石碑、铜像、古建筑,对人体损害更不可小觑。专家指出,人体老化是被氧化的过程,酸雨含强氧化剂,会加速皮肤老化;体质弱的人吸入酸雨,呼吸道粘膜会受损。酸雨的酸度在下毛毛雨時最大,會加速人类皮肤老化。专家呼吁,天降微雨更要打伞保护皮肤。 酸雨的控制 1.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目前的有效手段是使用干净能源,发展水力发电和核电站,使用固硫的型煤,使用锅炉固硫、脱硫、除尘新技术,发展内燃机代用燃料等。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 布状况酸雨的成因 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 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 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 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 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 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 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 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

十堰市酸雨特征及其影响

十堰市酸雨特征分析及其影响研究 张运洲,朱明,文强 (湖北省十堰市气象局,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利用十堰市国家气象观测站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年酸雨pH 观测资料及相关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十堰市酸雨污染状 况和变化规律以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并就酸雨影响因素和酸雨对十堰市土壤、农、渔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关键词十堰市;酸雨;特征分析;气象条件;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3-361-02 作者简介 张运洲(1972-),男,湖北房县人,工程师,从事气象观测和酸雨观测及其影响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2-02-06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酸雨对生态、农业、环境的危害日趋严重, 已成为全人类倍受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酸雨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材料与文物古迹,而且导致土壤和河流湖泊酸化,使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森林衰退、 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水生动植物抗病力下降,粮食、蔬菜、瓜果大面积减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酸雨覆盖的面积达40%,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酸雨区 [1] 。十堰市属于中 纬度地区, 随着工业进程和机动车数量的猛增,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酸雨出现的频率和程度逐渐加大。因此,分析研究十堰市酸雨特征对今后有效控制和防御酸雨污染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利用十堰市气象观测站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年酸雨pH 观测资料及相关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十堰市酸雨污染状况和变化规律以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对酸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酸雨对十堰市土壤、农、渔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1 资料与方法 利用十堰市国家气象观测站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3年的酸雨pH 值测量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十堰市酸雨污染状况和变化规律及气象条件有关系,并对酸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有对策,以便在今后应对酸雨影响和治理酸雨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十堰市酸雨观测站位于110?47'E , 32?39'N ,海拔高度286.5m ,是国家级酸雨观测站,于2006年7月开始进行酸雨观测,酸雨观测严格执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酸雨观测业务规范》[2] ,按降水pH 值的大小,将小于5.6、4.5、4.0分别表示酸雨、较强酸雨、强酸雨的临界指标[3] ,将当年12月 次年2月、 3 5月、6 8月,9 11月分为冬、春、夏、秋季。2 十堰市酸雨污染状况 利用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3年的酸雨资料,其间共收集了酸性降水样品(>1.0mm 降水量)329个,其中降水量最小pH 值为2.95,最大6.75,平均值为4.42,酸雨出现的频率为89.5%。2.1 酸雨特征分析 在以pH 值5.6、 4.5、4.0分别表示酸雨、较强酸雨、强酸雨的临界指标,利用3年中329个酸性样本,对pH <5.6的3个级别频率进行统计。其中pH 值为4.50 5.59(呈弱酸性)的酸雨出现的频率为76.1%,pH 值为4.00 4.49(较强酸雨)出现的频率为10.2%, pH <4.00(强酸雨)的出现频率为3.2%,即pH <4.5以下的酸雨仅占6.4%,表明十堰市2/3以上的酸雨属于弱酸雨。2.2 酸雨出现率的季节变化通过对十堰市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各月降水pH 平均值和各月酸雨资料的分析(表1),酸雨出现的频率差异较大,12 2月6 8月出现的频率较高, 3 5月及9 11月较低。从降水pH 的均值来看,3 5月较大,6 8月降水pH 均值最小,从整体变化上看,降水pH 均值大小变化和最小pH 值呈正相关,与酸雨出现频率呈反相关。 酸雨的强度和出现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酸雨频率在78.9%,夏季次之,为65.1%,春秋季最低。因此,酸雨频率总的季节分布趋势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冬、夏季不仅酸雨出现的频率高,而且酸度较强。秋季酸雨出现的频率较低,而且酸度也相对较弱。 表1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各季pH 值及频率分布情况年份冬季 pH 频率春季pH 频率夏季pH 频率秋季pH 频率20084.6782.14.9860.34.2376.55.5150.220094.7583.650.162.44.2578.15.5052.320104.8085.55.0666.34.1180.25.4755.6平均 4.74 83.7 5.02 63.9 4.20 78.3 5.4952.7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 2009年起观测到的年酸雨出现的频率较2008年有所增加, 2010年又较2009年略有增多,但pH 年平均值基本这3年中没有显著变化,可见十堰市酸雨污染有逐年增加态势,形势十分严峻。3酸雨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3.1 酸雨与降水量的关系 十堰市四季降水表现有明显差 异,春、秋季降水绵绵细雨,特点为降水强度均匀且过程持续时间长;夏季降水多数在局地不稳定的天气条件下出现,降水强度大且时间短,冬季降水特点是强度小且时间短。在酸雨观测中发现:不同雨量下的降水酸度相差不同。将每次酸雨观测所取的雨量按5个级别(小雨:0.1mm <R <9.9mm ;中雨10.0mm <R <24.9mm ;大雨:25.0mm <R <50.0mm ;暴雨:R >50.0;大暴雨:R >100.0mm )进行划分,并将不同雨量等级下降水的pH 平均值、酸雨出现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降水pH 值与降水量成正比,降水等级越高,降水pH 值会越大,大暴雨的条件下平均pH 值为6.08,酸雨出现的频率在大雨的条件随雨量等级越高而越大,在大雨的条件下雨量达到最高为86%,之后随雨量的增大而减 农技服务,2012,29(3):361-362,364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1310140133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2.1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5.6-5.7。在1982年6月的国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2.2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

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均值<5.6) 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4.4%;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5.0)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6.1%;重酸雨(降水pH均值<4.5)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平,酸雨分布 区域无明显变化。与2005年同期相比,全国降水中SO 42-和NO 3 -离子浓度有所升高, NH 4 +和Ca2+离子浓度基本持平[4]。中国酸雨还呈现以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分布。城市降水段度强,郊区弱,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则接近正常,pH值在5.6左右。此外酸雨的区域分布还存在功能区差异,主要表现为工业强于非工业区。 2.3 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5] 一般情况下大气降水中阴离子为SO 42-、NO 3 -、Cl-、HCO 3 -,阳离子为NH 4 +、Ca2+、 Na+、K+、Mg2+、H+。研究表明对我国降水酸度影响最大的阳离子是NH 4 +和Ca2+,阴离 子是SO 42-和NO 3 -。 文献引用A=[SO 42-]/[NO 3 -]作为划分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将酸雨分为3档: 当 A≤0.5时,为硝酸型或燃油型; 当0.5≤A≤3.0为混合型; 当A≥3.0为硫酸型或燃煤 型. “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使得SO 2 的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保 有量的显著增加,另一重要的致酸物质NO X 的排放量却在持续增长,并慢慢导致我国酸雨污染类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硫酸型逐步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厦门、珠海降水中硝酸根与硫酸根浓度大体相当,酸雨已是硫硝混合型酸雨,而内陆的绝大多数城市硫酸根浓度远大于硝酸根浓度,仍然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教学设计

《酸雨》教学设计 (上海市真光中学陈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酸雨》是牛津上海版《新综合科学》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描述了酸雨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其中酸雨的形成既复习了酸对金属和建材的腐蚀性,又更进一步的了解了酸的其他性质,同时通过酸雨的危害和防治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2教法: 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主要依靠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介绍以及教师的概括。由于学生在前几节课中已经了解了酸对金属、以及大理石建材有腐蚀作用,所以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并不困难。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酸雨的形成,使用录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另一个重点是酸雨的危害,借助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但由于涉及的模拟试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采用了课前两周培育幼苗,请学生观察生长情况,课堂上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3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实施使学生学会小组分工合作的查找资料,并有目的的筛查资料。培养学生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生长的特点,学会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能分析试验结果。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什么是酸雨 2理解酸雨形成及其对大自然的危害 3学会查找、分析、汇总资料。

4逐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对客观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揭示的能力 方法和能力 1通过资料的查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酸雨和酸雨的成因 2通过模拟实验:酸雨对幼苗的影响,使学生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 3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研究对酸雨的防治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查找汇总资料,培养学生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酸雨的危害 难点: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四、教学流程: (说明) 新课引入: 借助两张相隔六十年的雕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经过六十年后的雕像会变得模模糊糊。学生很快就和酸雨联系起来,知道雕像常年暴露在空气中受酸雨的腐蚀,石材中的碳酸钙和酸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腐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